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叶香茶菜中齐墩果酸的含量



全 文 :收稿日期:2006-07-25; 修订日期:2006-10-11
作者简介:罗朝晖 (1973-),男(汉族),广东兴安人 ,现任桂林医学院药学
院实验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及大型仪器的管理维护工作.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叶香茶菜中齐墩果酸的含量
罗朝晖
(桂林医学院药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叶香茶菜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 ZORBAXXDB-C18(4.6 mm×250mm, 5 μm),流动相∶甲醇∶水(90∶ 10), 检测波长 215 nm, 流速 1.0 ml/min, 柱温:30℃。结果 齐墩果酸线性范围为
0.462 ~ 4.62 μg(r=0.999 5),加样回收率为 100.25%, RSD为 1.35%。结论 该方法简便 、准确 、快速 , 可用于三叶香茶
菜中齐墩果酸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三叶香茶菜; 齐墩果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2-0417-01
DeterminationofOleanolicAcidinElsholtzialychnitisLevl.byHPLC
LUOZhao-hui
(GuilinMedicalColege, Guilin54100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anHPLC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OleanolicacidinElsholtzialychnitisLevl..MethodsColumn:ZORBAXXDB-C
18
(4.6 mm×250 mm, 5μm);mobilephase:methanol:water(90∶10);detectionwavelengthwasat
215nm;temperaturewasat30℃;flowratewas1.0 ml/min.ResultsThecalibrationcurveshowedalinearitywiththerangeof
0.462 ~ 4.62 μg.Theaveragerecoverywas100.25% andRSDwas1.35%.ConclusionThemethodisconvenient, fastandre-
liableandsuitableforthequalitycontrolofElsholtzialychnitisLevl..
Keywords:ElsholtzialychnitisLevl.; Oleanolicacid; HPLC
  三叶香茶菜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 ElsholtzialychnitisLevl.
的全草 , 又名三姐妹 、虫牙药 、牛尾草;分布于广西 、广东 、贵州 、云
南等地 , 其味苦微辛 ,性凉 , 《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其有祛风散寒 、
化痰理湿之功效 , 主治感冒咳嗽 、黄疸 、风湿肿痛等。王雪芬
等 [ 1~ 3]均从三叶香茶菜中分离得到了齐墩果酸。现代药理学研
究证明三叶香茶菜具有抗病毒 、抗菌和免疫调节 [ 4] 、抗肿瘤 [ 5] 、
治疗急 、慢性肝炎 [ 6 ~ 8]等作用 , 同时吴练中 [ 9]曾报道其抗肝炎的
活性成分为齐墩果酸。目前还未见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
药材中齐墩果酸进行含量检测的方法报道。因此 ,采用高效液相
色谱法对三叶香茶菜中具有药理活性成分的齐墩果酸进行含量
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器材
药材购自桂林药材批发站 ,经本院天然药化及生药教研室鉴
定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 ElsholtzialychnitisLevl.的全草。
Agilent-1100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 包括二极管阵列多波
长检测器 DAD、四元梯度泵 、在线真空脱气机 、自动进样器 、HP
化学工作站(Agilent公司 , 美国);R-114型旋转蒸发仪(BUCHI
公司 , 瑞士)
齐墩果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批号 110709-
200304)。甲醇分别为色谱纯与分析纯 , 水为自制超纯水等。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 ZORBAXXDB-C18柱(4.6 mm×250mm, 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检测波长 215 nm;流速 1
ml/min;柱温 30℃。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在 110℃干燥至恒重的齐墩果
酸对照品适量 , 置于 25 ml容量瓶中 , 加入流动相溶液 15 ml,超声
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作为贮备液备用;取贮备液适量 , 加流动
相溶液稀释成每毫升含齐墩果酸约 0.462 mg的溶液 ,备用。
2.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样品 1.000 0 g, 粉碎 , 过 40
目筛 , 置于 50 ml锥形瓶中 ,加入甲醇 20 ml, 回流提取 2次(2 h×
1 h),过滤 , 滤液定容到 50 ml容量瓶中 , 取续滤液 , 用微孔滤膜
(0.45 μm)滤过 ,备用。
2.4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 1.0,
2.0, 4.0, 6.0, 8.0, 10.0 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中 , 按上述色谱条件
测定峰面积 ,以对照品进样量(μg)为横坐标 C, 峰面积值为纵坐
标 A,进行线性回归 , 得回归方程为:A=1512.3C-2.16, r=
0.999 5。结果表明 ,齐墩果酸在 0.462 ~ 4.62 μg范围内 , 峰面积
值与进样量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5 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 5 μl,重复进样
5次 , 测定峰面积 ,计算齐墩果酸峰面积值 RSD为 0.29%, 表明
精密度良好。
2.6 重现性实验 取同一样品 5份 , 按供试品液方法制备 , 在上
述色谱条件下分别进样 10 μl,测定峰面积 ,计算齐墩果酸峰面积
值 RSD为 1.35%, 表明该方法的重现性较好。结果见表 1。
表 1 重复性实验结果 %
样品 含量 平均含量 RSD
1 0.726
2 0.735
3 0.716 0.731 1.35
4 0.738
5 0.742
2.7 稳定性实验 将样品溶液室温放置 1, 2, 3, 4, 8 h后分别进
样测定 ,计算齐墩果酸峰面积 RSD为 1.56%, 结果显示样品溶液
在 8 h内稳定。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取已知含量的样品(三叶香茶菜)约 0.5
g共 5份 ,分别加入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 5 ml, 按供试品溶液的
制备方法制备 , 进样 10 μl, 测定峰面积 ,由标准曲线计算齐墩果
酸含量 ,平均回收率为 100.25%, RSD为 1.35%。
2.9 样品测定 取供试样品按 2.3项下操作取 10 μl滤液进样 ,
测定峰面积 , 采用标准曲线法计算齐墩果酸的含量。 结果见
表 2。
表 2 药材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结果 %
样品编号 含量 平均含量 RSD
1 0.736
2 0.745 0.741 0.46
3 0.742
·417·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2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2期
3 讨论
齐墩果酸为三叶香茶菜中的活性成分 ,有关其采用高效液相
色谱法对该药材中齐墩果酸进行含量检测方法迄今未见报道。
本文采用 HPLC法测定了三叶香茶菜中齐墩果酸的含量 , 结果表
明该方法稳定性与重现性均较好。该方法简便 ,准确 , 快速 ,可用
于三叶香茶菜中齐墩果酸的质量控制。
由本实验结果可知 ,三叶香茶菜中齐墩果酸的含量较低。
参考文献:
[ 1]  王雪芬 ,韦荣芳 ,卢文杰 ,等.细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
草药 , 1984, 15(3):6.
[ 2]  王雪芬 ,韦荣芳 ,卢文杰 ,等.细叶香茶菜二萜成分的研究 [ J] .植
物学报 , 1985, 27:520.
[ 3]  王智民 ,冯 浩 ,梁晓天 ,等.虫牙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 J].药学学
报 , 1996, 31(10):764.
[ 4 ]  叶琦莉.复方三姐妹片对免疫功能 -流感病毒及细菌的影响 [ J] .
广西中医药 , 1992, 15(4):39.
[ 5 ]  谢沛珊 ,李爱媛 ,周芳 ,等.中草药抗肿瘤筛选的实验研究 [ J].时
珍国药研究 , 1995, 7(1):19.
[ 6 ]  李淑平 ,周培郁.复方三姐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
者病原免疫学指标初步分析 [ J].广西中医药 , 1990, 13(5):1.
[ 7 ]  李淑平 ,周培郁 ,王 勤.复方三姐妹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病
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实验研究 [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94,
14(增刊):34.
[ 8 ]  李淑平 ,黎 强.复方三叶香茶菜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性肝
炎肝功能异常疗效观察 [ J].广西中医药 , 2003, 26(4):12.
[ 9 ]  吴练中.细叶香茶菜的抗肝炎成分 -齐墩果酸 [ J].广西中医药 ,
1986, 9(3):42.
收稿日期:2006-08-28; 修订日期:2006-11-01
作者简介:朴惠顺 (1964-),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 ,现任延边大学药学
院医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工作.
小叶锦鸡儿与朝鲜锦鸡儿总黄酮含量的比较研究
朴惠顺 ,金光洙 ,张善玉
(延边大学药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 比较锦鸡儿属植物小叶锦鸡儿与朝鲜锦鸡儿总黄酮的含量。方法 以索氏提取法提取总黄酮类成分 ,以硝
酸铝 -亚硝酸钠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 结果 小叶锦鸡儿与朝鲜锦鸡儿根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 0.206%,
0.146%。结论 两种植物根中的总黄酮含量都较低(小于 1%), 其中小叶锦鸡儿根的总黄酮含量高于朝鲜锦鸡儿根的总
黄酮含量。
关键词:小叶锦鸡儿; 朝鲜锦鸡儿; 总黄酮; 分光光度法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2-0418-02
ComparativeStudyontheTotalFlavonoidsContentsinCaraganamicrophyllaLamand
C.koreanaNak.
PIAOHui-shun, JINGuang-zhu, ZHANGShan-yu
(ColegeofPharmacy, YanbianUniversity, Yanji133000, Jilin,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totalflavonoidcontentsinCaraganamicrophyllaLamandC.koreanaNakroots.Methods
ThetotalflavonoidswereextractedbySoxhletextraction, andweredeterminedbyAl(NO3)3 -NaNO2 spectrophotometrymethod.ResultsThecontentoftotalflavonoidsinCaraganamicrophyllaLamwas0.206%, andthetotalflavonoidsinC.koreaNakwas
0.146%.ConclusionThetotalflavonoidsinrootofthetwoplantswereallow, anditwashigherinCaraganamicrophyllaLam
thaninC.koreanaNak.
Keywords:CaraganamicrophylaLam; C.koreanaNak.; Flavonoids; Spectrophotometry
  锦鸡儿属植物 CaraganaFabr是豆科落叶灌木 , 分布于欧亚
大陆 , 全世界共有百余种 ,我国有 66种 ,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 ,半
干旱地区 , 其栽培种通称为柠条 [ 1] 。锦鸡儿属植物除作为防风
固土 , 保持水土 ,改善生境的先锋树种和优质的畜生饲料外 ,还具
有药用价值。一般以其根或花入药。民间用以治疗高血压病 、出
血症 、妇科疾患 、四肢无力 、擦伤挫伤 、头晕耳鸣 、肺虚久咳 、小儿
消化不良等症 [ 2, 3] 。小叶锦鸡儿与朝鲜锦鸡儿在延边地区具有
丰富的资源 , 朝医称小叶锦鸡儿为骨擔草(治疗骨髓炎的草药),
是民间常用药材。味苦 、性寒 ,具有祛风湿 、活血 、镇静 、强心 、利
尿 、消炎等功效 [ 4] 。民间上常用于高血压病 、风湿性关节炎 、妇
科疾病等症的治疗。为充分利用我州资源优势 ,开发锦鸡儿属植
物 , 扩大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资源 , 对该属两种植物小叶锦鸡儿
和朝鲜锦鸡儿根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小叶锦鸡儿 、朝鲜锦鸡儿根采集于和龙市龙华乡 , 由
延边大学药学院生药教研室刘永镇教授鉴定为 Caraganamicro-
phyllaLam.的根 , C.koreanaNak的根 , 芦丁标准品 中国药品生
物制品检定所(批号 080-9002),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S22PC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
司), SK1200H超声震荡仪(上海科导超生仪器有限公司), 置索
氏提取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聚酰胺的处理 [ 5] 称取 5 g聚酰胺粉末 , 加适量 95 %乙醇
浸泡 , 搅拌 ,静置 ,装柱。先用聚酰胺体积的约 5 ~ 6倍量的 95%
乙醇洗脱 ,然后用蒸馏水洗脱至无乙醇味为止即可 , 备用。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小叶锦鸡儿和朝鲜锦鸡儿的根粗粉 , 分
别精密称取 1.000 0 g, 置索氏提取器中用乙醚脱脂 [ 6] , 即加乙醚
加热回流至提取液无色 ,冷却 ,弃去乙醚液 ,加 70 %乙醇 50℃水
浴浸提 5 h,超生震荡提取 1 h, 过滤 ,滤渣用 70%乙醇洗涤 2 ~ 3
次 , 合并滤液与洗涤液 ,浓缩 ,拌入预先处理好的聚酰胺柱。首先
用水洗脱 , 再用 95 %乙醇洗脱 , 收集乙醇洗脱液 , 浓缩 , 再用
70%乙醇定容至 50ml, 待用。
·418·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2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