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8卷 第 3期
2 0 0 0年 9月
生 态 农 业 研 究
Eco—agriculture Research
Vo1.8
Sep.,
No.3
2 0 0 0
, —tL-
植物群体受光结构与光截获研究综述 *
L /
王进 欣 张 一 平
中国钎辜雨 带植物园昆明
王 今 殊
650223)(河北省永清县第一十学 永清 102650
&} 、lI
st,F{
摘 要 植斯群体受光结构与光截莸 的研 究是冠层小气候研究重要领域之一。较为系统地讨论 了
植物群体 量光结构参数及参数莸取 的新技 术新方 法、光截获模 型及 受光结构参数与 光截获的关
系。在对 已有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 了植犄群体受光结构 与光截获研究 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堕 :! zf缉
Review on studies of the vegetation colony structure and the interception of light by a canopy.
Wang Jinxing,Zhang Yiping(xjsb⋯ gbanna Tropical Garden,CAS,Kunming 650223).Wang Jin—
shu(Yongqing The First Middle School,Hebei Province,Yongqing 102650),EAR,2000,8(3l:13~16
Abstract Study on vegetation colony struetur~and the interception of light by a canopy is one of
im portant fields of the study on canopy m icro—climate.In this paper,the param eters of vegetation
colony structure,up—to-date technique in the parameters obtaining,the model of the interception of
light by a canopy and their relation are presented.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ults,the prob—
lems in the studies on vegetation colony s~ructure and the interception of light by a canopy are dis
cussed.
Key words Cotony structure,interception of light,M odel
植物体内干物质的 90 ~95 直接或间接来 自光合作用 ,叶子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直接影响光能利用率及植物的生产力 ,通过选择最佳植物群体受光结构使更多的光到达底层 ,
从而增加冠层的光截获量 ,因此植物群体受光结构对群体物质生产效能的研究一直是农学家、
农业气象学家关注的焦点。光在植物群落中的分布研究始于 2o世纪初,1953年 日本学者门司
正三和左伯 敏郎提出了著名的门司指数公式0:,随着电子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冠层 中
光分布的数值模型屡见报道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群体受光结构与光截获研究概况。
l 植物群体受光结构参数描述
植物群体受光结构不仅影响光截获 ,而且通过影响林 内水、热、气等微环境来调节植物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 ,最终影响整个林分的光合效挚 。故描述群体受光结构参数很有必要,本
文重点介绍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叶方位角、消光系数、叶面积垂直分布函数等参数 ,它们同太
阳高度角及天气状况共同构成太阳辐射的入射条件 。
叶面积指数 (LAI)。1947年 Watson首次提出叶面积指数的概念 ,叶面积是描述群体受光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98c09gM)
收稿 El期:1999—05—17 改回日期 :1 999 06一O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 生 态 农 业 研 究 第 8卷
结构的基础参数,直接影响与决定群体光能截获量和光合生产力 。后来研究发现 t叶面积指
数过大 ,植物下部叶片受光条件恶化,产量反 而下 降,临界 叶面积指数 (正午遮光达 95%的
LAI)概念及最大叶面积指数(新老叶平衡状态下停止生长的叶面积指数)0 是在此背景下提
出的 。
叶倾角、叶方位角。叶倾角是叶面法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通常采用实测法和 Warren—
Wilson面积加权平均估计 。平均叶倾角(n):
f- arctg 是 (1)
式中 ,^ 。、,5。分别为倾角 1 、52。的点样方测得的叶片接触频率;叶方位角是指从北方顺时针
转到叶轴在水平面上投影所需的角度 (变化区间为 0o~36o。),通常采用鱼眼照相机 、电子仪、
激光技术及角罗盘法测量,这 2个参数用来表示叶片的排列方式
消光系数(K)。1953年 Monsi和 Saeki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将群体受光结构、光分布 、干
物质积累有机统一在一起 ,考虑 叶倾角对光分布的影响 ,通常采用计算公式为:
一 ㈣
式 中, 。和 分别为冠层上和入射到冠层底部的量子辐射强度,工为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垂向分布函数。Ross和 Nilson引入 叶面积垂直分布函数【 ,具体形式为:
Lo-J: ( )d (3)
式 中, 为叶面积指数 , )为高度 z处叶面积密度 ,h为群落高度 。Nilson还引入叶片分散
性 函数及叶片方位,并将叶片排列方式归为随机型、规则型 、密集型 3类 。另外曾引入一些其他
参数,如叶片分布函数、叶层密度 、散射系数,叶片方位 、叶片分散性函数,叶面积垂向密度函
数、叶法线排列函数0 。对复杂 的冠层结构 的测量必须是非破坏性 的且考虑其季节性动态变
化 ,基于此提出许多非破坏性且技术含量高的测量方法。冠层结构测量新技术有铁塔、空中过
道 (Walkway)、便捷飞行器、升降机等 ,这些方法对仪器装备和技术人员素质要求很高。
参数间关系 在植物群体 叶面积指数一定的情况下 ,叶倾角、叶方位角在空问上的合理配
置将会增加植物群体的受光面积 ,日本学者黑岩 澄雄研究认为植物群体 叶倾角随群体的叶面
积指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并据 叶倾角垂直分布模式划分出 4种叶群模型 ]。上层叶面积指数
大,叶片倾角也较大,即高的叶面积指数与叶的直立性相关~Nilson T.(1968)研究发现向阳性
叶片受光面积大,非向阳性叶片受光面积相对较小 ;植物群体叶倾角和叶方位角的空间配置与
群体光截获能力有关 ,影响群体受光态势 ,在叶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影响群体受光面积 。
2 植物群体光截获研究
我国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的研 究始于 1959年 ,群体受光模型基本上是对 国外模型的应
用,而复合群体受光结构和光截获的研究在 6o年代随种植制度研究而兴起,是冠层小气候研
究开展较早而又重要的领域。70年代在以多熟为主的种植制度改革的驱动下广为开展 ,8o年
代 中期走向成熟,90年代立体种植引起世人广泛重视,同时将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啪。
植物群体受光结构与光截获。一般说来,植物的叶面积越大 ,群体受光面积也越大,植物截
获的太阳光越多。如上所述 ,植物群体叶面积指数大不一定对吸收太阳辐射光能有利,如群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3期 王进欣等:植物群体受光结构与光截获研究综述 1 5
的叶面积指数超过临界叶面积指数,叶片将相互重叠、遮蔽 ,影响有效受光面积,进而影响光截
获量 ;Monsi和 Saeki研究认为,在冠层中随深度的增加 ,光截 获量随所遇到的 叶片量的增加
或多或少地呈指数下降0 。实际上光在穿透群体的过程中,因绿叶对入射光谱具有选择吸收、
反射和透射的特性 ,使得光谱成分发生了变化 ,随入射深度增加,绿/红、红外/红值增大 ,而光
合有效辐射/近红外值减小 。从叶型而言,斜立叶有利于群体中光能的合理分布与利用(叶片
斜立 ,可使单位面积上容纳更多的叶面积 ;向外反射光步,向下漏光多),叶面积指数较小时,平
叶多有利于光截获 +平叶或直叶在上差异不大 ;叶面积大时反之 ,且直叶在上为好,理想的叶群
结构是不断改变其倾角分布而获得最有效叶面积 。
植物群体光截获模型。研究群体受光结构的目的是为确定获取最大生产力的最佳受光结
构 ,为此须据群体受光结构参数与冠层光分布特征建立光截获模型 ,以便模拟 、解释、预测、设
计作物群体 。1953年 Monsi和 Saeki建立第 1个光模型以来,针对直射 、散射、漫射光一系列
光模型被建立 ,Lemeur R.和 Blad B.将其分 为几何模型和统计模型 2类 纵观光截获模型的
发展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均一连续冠层 向异质非连续冠层发展 过去几十年几乎所有模
型都是基于 1 953年 Monsi及 Saeki首次提出的辐射穿透理论- ,模型建立在同质均一冠层随
机分布叶片假设之上 ,1 973年 Lemeur对模型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拓展 ,井引入叶角和太阳
高度角,1981年 Ross模型更接近真实冠层 ,假设冠层为相对同质的连续单元体 ,将穿透理
论应用于每一相对独立的单元,模拟对象经历了从全封闭连续均质冠体到开放非连续异质冠
体的过程 。1 972年 Jackson J.E.和 Palmer J.w.推出更为简洁的模式 。,将连续行作冠层处
理为横切面的矩形的树篱,Allen I .H.口 采用非连续 函数光截获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不过该
过程仅考虑了直接辐射。Fukai S.和 I oomis R.S. 及 Cohen S.和 Fuchs M.(1 987)采用类似
的几何模拟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在他们的模型中沿行向将冠层划分为若干矩形柱体,这样仅计
算 1行,然而得到的穿透 信息远非 】行 ;单一群体向混合群体发展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都是
针对单一群体建立普适性模型,多是对Monsi及 Saeki经典理论模型的拓展 后来对复合群体
光截获模型进行研究 ,Mc Murtrie和 Wol[建立了林草间作光模型,Rimington,Sinoqnet H.,
Spitters C.J.T.和 Aters建立了混作辐射模式 “ ,Marshal和 Wiley提供了 1种半经验花
生 谷子间作模式n ,Acock和 Two建立了树 农作物光竞争模式 。;一维空间向多维空间发
展 。对冠层内光环境的异质性进行全面充分描述 ,建立三维模 型是相当必要的。文献中光截获
模型大都是一维(垂向)或二维的,通常应用于假设水平均质的作物群体 ,一些对理想化树形或
几何形状规则的树建立的三维模型尽管在理论上有意义 ,但偏离实际冠层结构 ,普适性不强 ,
后来球状树冠模型及椭球状树冠模型被建立 ,这可能更接近 实际冠层,但其普适性也不强
1990年 Wang和 Jarls在椭球状树冠模型基础上发展了 MAESTRO模型 ,它考虑了生理特
征 ,能够对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辐射截获进行模拟.但模型参数观测困难 ,很难应用于大蚵积
的样方 。近几年考虑不同株型特征的三维模型已成为研究热点 Knyazikhin Y.等(1997)基于
穿透理论模拟 小尺度植物冠层三维辐射分布 ,井详细论述了输入变量(冠层结构、植物 与土壤
的光学特性、入射辐射 )对辐射场的影响,同时与野外实际观测结果进行对 比分析,对模型进行
检验并给出模型的分辨率及预测精度 。De Castro F.和 Fetcher N.(1998)通过计算机对冠层
光截获进行三维模拟t模型将冠层划分为小的立方体分室 .每一分室都赋予平均叶倾角及叶面
积指数特征 ,模型计算一束光线穿透任一给定分室未被路径上叶片截获的概率 ,利用指数衰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6 生 志 农 业 研 究 第 8卷
函数,分别计算直射光、散射光穿透量,该模型已被采自人工植物群落的数据所检验,理论值、
实测值相关系数达 0.714,并进行了灵敏性检验和参数分析 ,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找出对模型
输出最有影响的变量为叶面积指数、太阳高度角、平均叶角和入射辐射 ,叶穿透系数并不明显
影响光截获量。
3 亟待解决的问题
用系统科学观点 ,从生态、生理学入手 ,以计算机和数理方法为手段 ,以不破坏植株为前
提 ,引入三维表征参数 ,对作物群体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提高试验技术手段,完善数据支持系
统 ,为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检验提供较多、较细、较高的试验材料;应将品种的生理学特
性 、遗传特性、穿透植物群体过程中的光质变化及管理措施纳入模型;比较单作群体和混作群
体 ,从不同叶面积垂向结构采光方式的差异 :,不同品种类型配置导致光截获效果差异 ,探求
多截光、受光态势好的植物群体结构 ;开展作物群体结构与源库协调性研究 ,找出源库协调性
指标及改善群体结构的途径0],增强源库协调能力,达到扩库增源增产的目的;对作物群体质
量调控技术进行研究 ,优化作物根系结构、冠层结构、株型结构及不同功能叶的比例,促进集约
栽培的发展;通过对植物群体边际透光效应(侧向光截获模型)、叶面积指数的消长动态研究
等 ,探讨多因子情况下不同冠层结构品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 考 文 献
王无铎.植物生理学专题讲座.北京:科学出版杜 ,1957
黄高宝、作物群体受光结构与作物生产力研究、生态学杂志 ,1999.18(1);59~05
:日]门司 正三,左伯 敏郎 植物群体光的因素厦其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光台作用与作蜘生产译丛.北京:中国裹业出版社.1980
[日]黑岩 澄雄.叶群的总光台与叶角的羌系 光合作用与作物生产译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0
Aubuchon R、R.,Thompson P R..Hinck[ey T.M Environmental influenc~ on photosynth~ is wi thin the crowd 0f
a white oak.Oecologia(BerL、),1978.35(2):295~ 30B
Hutch~on B A., a9 The architecture of a deciduousforest canopyin~ tefn Tennessee J.Eco1.1986,74(3):695
Kira T.,Shinozaki K .H0zu叫 K.Structure of forest canopi~ as related to their primary productivity.Plant& o
Physiol,]989,10(1):1 29~ 142
M yneni R、B、, a/.I ht scattering in plant canopies the method o successive orders 0 scattering approximations
(SOSA)、Afric、For、M eteorol、,1 987,39:1~ 12
Ross J、Radiativetransferin pLant communities、Vegetation andtheAtmosphere.New Yofk:Academic Press.1975
VerhagenA.M ., a1.Plant productionin relationtofoliageillumination.Ann.Bot.N.S.,1993,27:927~ 940
Leu~ur R.Effects of spatialleaf diatrlhatiou 0Ⅱ petetratinu and [ntetceptiou 0e direct radiation in Slatyer.R
. O.
(Ed)_P1ants response幻 climatic factors UNESCO.Paris.1979
R J The radiation regime and gichJtecture of plant stands.Dr.W .Junk pub1.,TheI-L~gue,Bostom ,1981.391
Jackson J.E.tpalmer lI_W .Interception of light by mod el hedgerow orchards in relario~to latitude.Time of year
and hedg ca rtflguradoa and orientation.J.APPL.Eco1.,1972,9{341~357 ’
Alle.L }LModel oflight penetrationinto Kwide crop;Agron._『_,1974.69l41~ 47
Fukai ,Lcomis R·S·LE display and I ht envlronmems】D row-pLanted cottoR㈣ 删 e s.Agdc Mete0m1.,1976,1 7:953
Spitters C.J-T t a1.Separating the difuse and direct components of global radi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mod—
eling canopy phot~ ynthesis.Agric For M eteoro1 .1989,98.225~ 2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