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和MODISNDVI遥感数据,从城市、区/县和街道/乡镇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北京市总人口增长了43.9%,人口空间分布形成了明显的圈层特征,呈现向近郊转移聚集的趋势;北京市的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增加趋势,在5~6环之间却显著降低.城区和远郊区的NDVI变化趋势与人口密度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数量增加不仅没有导致北京整体生态系统质量下降,反而通过城市功能调整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口转移等方式,提高了城区和远郊区的生态系统质量.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机制是影响北京市人口时空格局变化及其生态影响的主要原因.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popul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regional ecosystem quality in Beijing were analyzed at citycountytownship hierarchical levels during 2000 to 2010, based on the 5th and 6th population census data and MODISNDVI thematic data. We found that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of Beijing increased by 43.9%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gathering to the urban fringe resulted in an obviously circular distribution. The annual maximum NDVI of Beijing had the trend of increase, howev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5th Ring and the 6th Ring. The change trends of NDVI in urban and exurban areas show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hange ratios of population density, respectively. The increment of urban population caused by urbanization did not show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ecosystem quality of Beijing. On the contrary, the ecosystem quality in urban core and exurban areas was improved, due to the adjustment of city functions and the population transfer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 Therefore,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were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pattern and its ecological impacts.
全 文 :城市化过程中北京市人口时空演变对
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
王 坤1,2 周伟奇1∗ 李伟峰1
(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摘 要 应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和 MODIS⁃NDVI 遥感数据,从城市、区 /县和街道 /乡镇 3
个尺度,分析了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结
果表明: 研究期间,北京市总人口增长了 43.9%,人口空间分布形成了明显的圈层特征,呈现
向近郊转移聚集的趋势;北京市的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增加趋势,在 5~6环之间
却显著降低.城区和远郊区的 NDVI 变化趋势与人口密度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城市化带来的
人口数量增加不仅没有导致北京整体生态系统质量下降,反而通过城市功能调整和农民进城
务工人口转移等方式,提高了城区和远郊区的生态系统质量.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机制是
影响北京市人口时空格局变化及其生态影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周边区域; 人口时空格局; 生态系统质量; 北京
Impacts of population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n ecosystem quality during fast urbaniza⁃
tion in Beijing, China. WANG Kun1,2, ZHOU Wei⁃qi1∗, LI Wei⁃feng1 (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
na) .
Abstract: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popul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regional ecosystem
quality in Beijing were analyzed at city⁃county⁃township hierarchical levels during 2000 to 2010,
based on the 5th and 6th population census data and MODIS⁃NDVI thematic data. We found that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of Beijing increased by 43.9%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trend of popula⁃
tion gathering to the urban fringe resulted in an obviously circular distribution. The annual maximum
NDVI of Beijing had the trend of increase, howev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5th Ring
and the 6th Ring. The change trends of NDVI in urban and exurban areas showed significantly nega⁃
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hange ratios of population density, respectively. The increment of urban
population caused by urbanization did not show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ecosystem quality
of Beijing. On the contrary, the ecosystem quality in urban core and exurban areas was improved,
due to the adjustment of city functions and the population transfer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 There⁃
fore,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were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evolu⁃
tion of population pattern and its ecological impacts.
Key words: urbanization; urban surrounding region; population spatio⁃temporal pattern; ecosystem
quality; Beijing.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97)和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 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 STSN⁃12⁃01)资助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371197) and the China Ecosystem Assessment from 2000-2010 based on remote sen⁃
sing (STSN⁃12⁃01) .
2016⁃01⁃04 Received, 2016⁃04⁃01 Accepted.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wzhou@ rcees.ac.cn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16年 7月 第 27卷 第 7期 http: / / www.cjae.net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Jul. 2016, 27(7): 2137-2144 DOI: 10.13287 / j.1001-9332.201607.009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预计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有 1亿农民进城,城镇化率将上
升到 60%.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导致城市扩张、农田
减少、自然景观破碎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
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具能
动性、最活跃的要素[1],也是引发生态问题的主要驱
动力之一.因此,研究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时空演变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和重点.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时空格
局的演变进行了广泛研究.城市化导致我国大量人口
从农村流向城市,形成了川渝黔和浙西南⁃闽西两大
明显的人口流出连绵区[2] .2000 年以来,我国人口向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城市群聚集的趋势仍
在强化[3],而且在东部沿海城市还呈现出以乡村人口
密度降低、街道人口密度升高为主的“城乡二元效
应” [2] .这些研究从省、市、县、乡镇等多个空间尺度说
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人口空间分布
的不均衡性和聚集性在进一步增大.
关于对人口时空格局变化的生态影响也有很多
研究,如热岛效应、植被变化、城市内涝、大气污染和
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4-8] .人类活动和人口数量变化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李仕冀等[9]在
内蒙古自治区研究发现,农业人口数量减少能提高
生态脆弱地区的植被覆被状况.Mariwah 等[10]研究
指出,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需求和社会经济活动对
土地覆盖变化有显著影响.刘沁萍[11]研究表明,年
末总人口与 GDP、建城区面积等人为因素有较强的
相关性,且对建城区的植被质量有不利影响.我国地
域广阔、生态过程复杂多样,相关研究已从区域、省
等大尺度上取得很多宝贵经验,而小尺度上的研究
则多侧重城市内部,对人口输出区的关注较少,更缺
少将人口聚集区和人口输出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精细
研究.
城市及其周边区域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联系紧
密的有机整体.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仅影响城市
内部,而且还超出城市边界,影响城市周边区域的生
态环境.一方面,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建成区面积扩张
直接挤占了周边的生态系统用地,导致植被生产力
下降、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12];另一方面,
农民进城务工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间接影响了
当地的生态环境[13-15],例如,劳动力减少导致农田
撂荒增多、传统种植业转为绿色有机农业、养殖村落
转为民俗生态旅游村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城乡连
续体的概念[13,16],为研究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关联提
供了新思路,但是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相对缺乏.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等“五个统筹”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要求
和方向.然而,相对于人口聚集对城市内部生态环境
的显著负面影响,人口输出对城市周边区域的正 /负
影响又是如何? 统筹考虑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人口
时空格局变化的整体生态影响又是怎样? 这些问题
仍亟待回答.因此,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多
重线性回归模型和偏相关分析方法,以城市化快速
发展的典型城市———北京为例,应用人口普查数据
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从市、区县和乡镇 3个尺度,对城
市化过程中人口时空演变的生态影响规律进行探
讨,以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概况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交通中心.2000
年以来北京城市化发展快速迅猛,成为我国人口集
聚最快的典型城市之一[1] .为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口
经济空间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强化生态良性循环、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2006年北京通过实施《北京市“十
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 [17],将北京市 18 个
区县划分为 4个功能区,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
西城、崇文、宣武 4区,2010 年 7 月崇文区和宣武区
分别合并到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朝
阳、海淀、丰台、石景山 4 区)、城市发展新区(通州、
顺义、大兴、昌平、房山 5 区和亦庄开发区)和生态
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 5 个区
县),分别以政治文化中心、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
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和生态屏障水源保护为主要
功能.
1 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本研究所应用的数据主要包括人口普查数据和
MODIS⁃NDVI遥感数据.其中,人口普查数据来源于
第 5、6 次人口普查的分乡镇 /街道数据.为避免村
镇、社区区划调整的影响,参考相关历史地图资料,
对两期的行政边界进行整理和空间匹配.对个别难
以确定的情况,则将所涉及的村镇、街道进行相应合
并,获得具有年际可比性的空间单元及其人口属性
数据.最终,确定整理了 18 个区县 294 个乡镇 /街道
的人口数据.
NDVI数据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LP⁃
831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7卷
DAAC中心提供的 MODIS 数据中的 16 d 最大值合
成的植被指数数据产品(MOD13Q1),空间分辨率为
250 m,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时相选取与
两次人口普查同期的 2000—2010 年逐年的 MODIS⁃
NDVI数据.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重采样、镶嵌处理
和投影转换,应用国际通用的最大合成法(MVC)获
得象元的年最大 NDVI,在此基础上通过求平均的方
法,获取 2000—2010年各乡镇、区县和全市的年最大
NDVI,以反映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的生态系统质量.
气象数据是由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http: / / data.cma.cn)提供的研究区内 20 个及周边
15个气象站的日均气温和降水日值数据.在 ArcGIS
中采用薄盘光滑样条法以 250 m(与 NDVI 数据保
持一致)进行空间插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求平均的
方法,获取 2000—2010 年各乡镇、区县和全市的年
均温和年累计降水量.
1 3 研究方法
1 3 1北京市人口时空演变的时空格局分析 人口
密度是衡量人类活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18],常用
来分析人口时空演变的特征.为了消除不同区域人
口规模差异的影响,本文选择人口密度变化率
(change ratio of population density,RPD)作为研究指
标,RPD= (2010 年人口密度-2000 年人口密度) /
2000年人口密度.为全面细致地揭示城市化过程中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时空变化特征,从市域、
区县和乡镇不同空间尺度上逐层展开研究.
1 3 2生态系统质量及气候因素变化趋势分析 作
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植被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生
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表征生态系统质量的综合指
标[19] .NDVI是反映植被覆盖状况的良好指标[20],
被广泛用于初级生产力估算、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等
研究[21] .为方便与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本研究
采用 NDVI作为反映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的指标.
植被覆被变化及气候因素变化存在一定的偶然
性与波动性,变化斜率法被广泛应用于植被覆盖、生
物量、NDVI 以及农作物产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研
究[22-23] .因此,本研究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对年最大
NDVI及气候因素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计算公式
如下:
SLOPE =
n∑
n
i = 1
ixi - ∑
n
i = 1
i∑
n
i = 1
xi
n∑
n
i = 1
i2 - (∑
n
i = 1
i) 2
式中:SLOPE 为 2000—2010 年各分析单元(市、区
县和乡镇 /街道)年最大 NDVI或气候因素的线性回
归斜率;n为研究时间段的年数,i 为 1 ~ n,这里 n =
11;x为 i年的 NDVI 或气候因素. SLOPE 为正值表
示生态系统质量或该气候因素呈上升趋势,为负值
表示呈减少趋势,为 0表示无变化.对斜率的显著性
检验采用 t 检验法,显著性水平设置为 0.05.
SlopeNDVI、SlopeP和 SlopeT分别表示年最大 NDVI、年
累计降水量和年均温的变化趋势.
1 3 3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时空变化对生态系统质量
的影响分析 植被覆盖状况变化主要受气候和人类
活动两方面的影响[11] .研究植被覆盖状况与人类活
动之间的纯相关性或真实相关性,必须排除其他驱
动的影响,这种相关称为偏相关[24] .本文通过控制
气候变化因素,对人口密度变化率和年最大 NDVI
变化斜率进行偏相关分析,以探讨城市化过程中人
口时空变化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 1 北京市人口的时空演变特征
2 1 1全市尺度 通过对比第 5 次和第 6 次人口普
查数据,发现北京的常住人口由 2000 年的 1363.6
万增长到了 2010 年的 1961.9 万,增加了 598.3 万,
增幅达 43.9%.
2 1 2区县尺度 2000—2010 年,除了西城区和崇
文区外,其他 16 个区县的人口密度均呈增加趋势,
其中,昌平区增长最快(170%),西城区减少最快
(-4.6%),两者相差约 35倍.空间分布上,各区县的
人口密度变化率呈现从中心到远郊的梯度变化特征
(图 1a),即在首都核心区增幅较小、甚至负增长;在
功能拓展区的区县均为增长趋势,除了石景山区,其
余 3区的增幅达 40%~100%;城市发展新区增长迅
速,如昌平区和大兴区增长速度都大于 100%;而生
态涵养区的区县大都低于 20%.
2 1 3乡镇尺度 2000—2010 年,北京市 60%乡镇
街道的人口密度在增加,其中,昌平区上地街道的增
幅最大 ( 837%),丰台区向阳街道的减幅最大
(-85%).在空间上,人口密度变化从中心到远郊呈
现明显的圈层式分布特征(图 1b):人口密度增长率
大于 200%的乡镇主要集中在 5环和 6环之间,特别
是昌平区的上地街道、东小口、北七家和回龙观镇的
增幅均在 4倍以上;人口密度减少的乡镇主要分布
在两个区域,一部分位于 5环内,另一部分主要分布
在 6环外,大多位于远郊山区,与已有研究结论相
符[1,25] .
93127期 王 坤等: 城市化过程中北京市人口时空演变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
图 1 2000—2010年北京各区县(a)和各乡镇(b)人数密度
变化率
Fig.1 Spatial pattern of change ratio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Beijing at county ( a) and township ( b) levels from 2000 to
2010.
2 2 北京市 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
2 2 1全市尺度 2000—2010 年,北京市年最大
NDVI基本稳定,介于 0.75~0.79(图 2),但也存在波
动变化,整体呈增长趋势.
2 2 2区县尺度 2000—2010年,北京市各区县年
图 2 2000—2010年北京市年最大 NDVI的年际变化
Fig.2 Variations of annual maximum NDVI from 2000 to 2010
in Beijing.
最大 NDVI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除了昌平区,另外 17
个区县均为增加趋势,其中,增长斜率最大的是西城
区(0.0122).从空间分布看(图 3a),区县的年最大
NDVI增长斜率从市中心到远郊呈现梯度变化规
律:首都核心区的区县都大于 0.01;功能拓展区的区
县在 0.001 ~ 0.01;发展新区的区县位于-0.0012 ~
0.0122;生态涵养区的区县大都在 0.0006~0.005.
2 2 3乡镇尺度 2000—2010 年,75%的乡镇年最
大 NDVI增加斜率呈减少趋势,低于区县尺度的比
例(94%).乡镇年最大 NDVI 增加斜率在空间上呈
现明显的圈层式分布特征(图 3b),5 环内的平均值
为 0.012,且所有乡镇均大于 0.005;5、6 环之间的平
均值为 0.0017,聚集了大部分增加斜率小于-0.002
的乡镇,形成了 NDVI 明显减少的环带;6 环外的平
均值为 0.0014,除了县城附近的 NDVI 减少外,其他
乡镇均有小幅增加.这与其他已有研究结果[23]类
似,即植被显著减少的区域多位于人类活动密集的
平原区.
图 3 2000—2010年各区县(a)和各乡镇(b)的年最大NDVI
变化趋势空间分布
Fig.3 Spatial pattern of annual maximum NDVI trend at county
(a) and township levels (b) from 2000 to 2010.
041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7卷
表 1 北京市各区县植被覆被变化的解释模型
Table 1 An explanatory model for changes of vegetation in Beijing at county level
变量
Variable
非标准化系数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B 标准误
SE
标准回归系数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P 共线性统计量
Collinearity statistics
容差
Tolerance
方差膨胀因子
VIF
常量 Constant 0.236 0.096 2.468 0.027
年累计降水变化趋势 SlopeP -0.012 0.008 -0.307 -1.490 0.158 0.974 1.027
年均温的变化趋势 SlopeT 2.465 1.403 0.365 1.758 0.101 0.958 1.043
人口密度变化率 RPD -0.002 0.001 -0.455 -2.221 0.043 0.983 1.017
2 3 人口密度变化与年最大 NDVI变化的关系
2 3 1全市尺度 2000—2010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
增加 43.9%,年最大 NDVI 值变化斜率为 0.0018,年
均温和年累计降水的变化斜率分别为- 0. 0357 和
-5.8087.可见,年最大 NDVI的增长趋势与年均温和
年累计降水量的减少趋势相反,与常住人口数据的
增加趋势相同.
2 3 2区县尺度 为进一步在区县尺度上深入揭示
人口时空变化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以北京市 18
个区 2000—2010 年最大 NDVI 变化趋势为因变量,
以人口密度变化率、年均温变化趋势和年累计降水
图 4 2000—2010年各区县人口密度变化率(RPD)和最大
NDVI值变化趋势(SlopeNDVI)的空间分布及两者的关系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PD and SlopeNDVI and relation⁃
ship between them at county level from 2000 to 2010.
1) 西城 Xicheng; 2) 崇文 Chongwen; 3) 平谷 Pinggu; 4) 东城
Dongcheng; 5) 宣武 Xuanwu;6) 门头沟 Mentougou; 7) 密云 Miyun;
8) 延庆 Yanqing; 9) 房山 Fangshan; 10) 石景山 Shijingshan; 11) 怀
柔 Huairou; 12) 顺义 Shunyi; 13) 海淀 Haidian; 14) 丰台 Fengtai;
15) 朝阳 Chaoyang; 16) 通州 Tongzhou; 17) 大兴 Daxing; 18) 昌平
Changping.
量变化趋势为自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解析
各因素对植被覆盖状况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表
1),模型调整 R2是 0.297(P= 0.048<0.05).从变量标
准偏回归系数上看,只有人口密度变化率与年最大
NDVI变化趋势呈显著负相关(P = 0.043).可见,研
究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时空变化是影响区县植被覆盖
状况变化的主要因素.
从 18个区县的人口密度变化率和年最大 NDVI
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图 4),首都核心功
能区的 4个区县(东城、西城、崇文和宣武)与其他
区县有明显差异.而且,除了这 4 个区县,年最大
NDVI变化趋势与人口密度变化率的关系呈现明显
的倒 U型曲线( r2 = 0.34),即年最大 NDVI的增长斜
率首先随着人口密度变化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后逐
渐减小(城市发展新区的 4个区县).
2 3 3乡镇尺度 基于上文在乡镇 /街道尺度的分
析结果,按照 5 环内、5 ~ 6 环之间、6 环外将全市乡
镇分成 3个圈层(图 5),其中,5 环内和 6 环外的趋
势性比较明显,5~ 6 环之间相对分散.利用 SPSS 19
软件,采用偏相关分析法逐圈层分析人口密度变化
表 2 2000—2010 年北京市不同圈层的乡镇年最大 NDVI
变化趋势与各驱动力的偏相关分析
Table 2 Par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SlopeNDVI
trend and driving force in different circles from 2000-2010
圈层
Circle layers
人口密度
变化率
RPD
年累计
降水变化
趋势 SlopeP
年均温
变化趋势
SlopeT
Ⅰ 偏相关系数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
-0.410 -0.369 0.251
显著性(双侧检验)
Significance (2⁃tailed)
0.000 0.001 0.027
Ⅱ 偏相关系数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0.164 -0.077 -0.339
显著性(双侧检验)
Significance (2⁃tailed)
0.272 0.607 0.020
Ⅲ 偏相关系数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0.285 -0.078 0.090
显著性(双侧检验)
Significance (2⁃tailed)
0.001 0.345 0.299
Ⅰ: 5环内 Inside the 5th Ring; Ⅱ: 5~6环之间 Between the 5th Ring
and the 6th Ring; Ⅲ: 6环外 Outside the 6th Ring.
14127期 王 坤等: 城市化过程中北京市人口时空演变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
图 5 2000—2010年北京市不同圈层的乡镇人口密度变化
率(RPD)和乡镇年最大 NDVI 变化趋势(SlopeNDVI)及两者
间的关系
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PD and SlopeNDVI and relation⁃
ship between them in different circles in Beijing at town level
from 2000 to 2010.
Ⅰ: 5环内 Inside the 5th Ring; Ⅱ: 5~6环之间 Between the 5th Ring
and the 6th Ring; Ⅲ: 6环外 Outside the 6th Ring.
对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表 2),在 5 环内
和 6 环外,人口密度变化率对年最大 NDVI 增长趋
势有显著的负影响,而且人口密度变化率的偏相关
系数远高于年均温和年累计降水,成为影响植被覆
覆盖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 5 ~ 6 环之间,人口密度
变化率对年最大 NDVI 增长趋势也有负影响,但不
显著(P= 0.272>0.05),其中,年均温的标准偏相关
系数最高.
3 讨 论
3 1 北京市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本研究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市域、
区县和乡镇 3个尺度分析了北京市人口的时空变化
特征.结果显示:2000—2010 年,北京市总人口增长
43.9%,不同功能区的区 /县人口密度增长特征差异
较大,在乡镇 /街道尺度上呈现从中心到远郊的圈层
式空间分布特征,即市中心几乎停滞、近郊快速增加
和大部分远郊区减少,表明北京市总人口在大幅增
加的同时,空间布局上也呈现出向城市近郊和新城
转移聚集的趋势.
北京市人口密度变化差异与功能区发展定位的
宏观引导和居民居住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1)城市
中心的人口密度增长停滞甚至减少,受到产业结构
调整、旧城改造和人们居住观念改变等因素影
响[25],与该区人口疏解等功能导向一致;2)城市近
郊的人口密度增长快速,特别是昌平区的上地街道、
东小口、北七家和回龙观增长了 4倍以上,这主要受
到产业基地扩张、郊区房价较低和快速交通外延等
因素影响,如 2005年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国家
计算机与网络产品产业园”,2007 年又入驻 1800 余
家企业[26],与该区的高端资源集聚和新城建设等功
能引导相符;3)大部分远郊区域的人口密度呈现降
低趋势,主要受到城市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对农民
进城务工的双重作用,与生态涵养等功能吻合.
3 2 人口时空变化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
北京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加之位于暖温带半湿
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因此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是
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2000—2010年,北京
市年最大 NDVI 和人口密度都在提高,而年累计降
水和年均温都在减少(分别每年减少 5. 81 mm 和
0.04 ℃),与已有研究类似[27-28] .这就排除了由于降
水增多等气候因素变化导致植被覆盖提高的可能
性,也说明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加没有导致北京市
植被覆盖下降,这与“人口或 GDP 增加不一定意味
着 NPP 会持续降低[29]”的结论相符.
在区县尺度上,年最大 NDVI 变化趋势与人口
密度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区县人口密度
增加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增长速度有负面影响.然而,
不同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机制导致各区县的植
被覆盖变化存在差异,如首都核心区 4 个区县的年
最大 NDVI增加斜率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区县,
更细致的规律需从乡镇尺度进一步剖析.
在乡镇尺度上,5环内的 NDVI增长趋势与人口
密度减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近年来的旧城改
造和人口外迁等措施在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和恢复植
被覆盖状况上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此外,这些乡镇 /
街道多位于城市化相对成熟的旧城区,土地利用格
局相对稳定,大面积的植被增加主要得益于“见缝
插针”等绿化工程的贡献.在 5 环和 6 环之间,乡镇
年最大 NDVI变化斜率的波动幅度较大,一方面因
为这些乡镇紧邻昌平、大兴和通州等新城,新城建
设、产业外迁、人口聚集和工厂扩张破坏了当地的自
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园博园和四大郊野公园等大
量绿地建设提高了部分区域的植被质量.因此,在人
口普遍增加的情况下,该区域出现了植被增加和减
241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7卷
少两种局面共存.在 6 环外,年最大 NDVI 的增加趋
势与人口密度减少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城市化和退
耕还林等政策通过转移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减小了
远郊的人口数量和人类活动强度,有利于缓解人口
对自然环境的胁迫压力,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质量.
3 3 不足与展望
目前的研究大都强调城市化对自然系统和城市
内部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但是本研究显示,城市化
带来的人口数量增加不仅没有导致北京整体生态系
统质量下降,而且通过城市功能调整和农民进城务
工实现人口转移等方式,提升了市区、远郊区及城市
整体的生态系统质量.实际上,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包括社会、经济、人口等多个途径.由于获取乡
镇的社会经济数据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仅对人口
时空格局变化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了分析.今后的
研究应当补充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逐步完善城市化
的表征指标.
城市化不但影响城市本身的生态质量,而且通
过经济和人口等途径影响其周边甚至更远区域,近
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关联
和生态耦合[13,30] .2015 年,北京 2170.5 万常住人口
中,近 40%来自外地,从“遥相关”的概念看[31],北
京吸收转移了大量本属于外地的人口压力,有利于
当地的生态质量恢复.还有研究指出,2000—2010 年
中国近 1 / 3 乡镇街道的人口密度在减少,约 1 / 5 在
增加[2]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是否提
高了中国农村地区及整个国家的生态质量,还需要
从更大的空间尺度进一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Liang H⁃G (梁昊光),Liu Y⁃S (刘彦随). Study on
spatio⁃temporal change and simulation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based on census dat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487 - 1495 ( in Chi⁃
nese)
[2] Mao Q⁃Z (毛其智),Long Y (龙 瀛),Wu K (吴
康).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population denstity and
exploration on urbanization pattern in China: 2000 -
2010. City Planning Review (城市规划), 2015, 39
(2): 38-43 (in Chinese)
[3] Liu T (刘 涛),Qi Y⁃J (齐元静),Cao G⁃Z (曹广
忠). China’ s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Uneven landscap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ffects on
urbaniz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学报),
2015, 70(4): 567-581 (in Chinese)
[4] Grimm NB, Faeth SH, Golubiewski NE, et 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 Science, 2008, 319:
756-760
[5] Pickett STA, Cadenasso ML, Grove JM, et al. Urban
ecological systems: Scientific foundations and a decade
of progr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92: 331-362
[6] Zhou W, Qian Y, Li X,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cover and the 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and effects of spatial and thematic resolution
of land cover data on predicting land surface tempera⁃
tures. Landscape Ecology, 2014, 29: 153-167
[7] Su S⁃L (苏世亮). Watershed Ecosystem Dynamics in
Response to Urbanization: A Case of Qiantang River
Watershed in Zhejiang Province. PhD Thesis. Hang⁃
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3 (in Chinese)
[8] Wessels KJ, Prince SD, Frost PE, et al.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human⁃induced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former
homelands of northern South Africa with a 1 km AVHRR
NDVI time⁃serie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4, 91: 47-67
[9] Li S⁃J (李仕冀), Li X⁃B (李秀彬), Tan M⁃H (谈明
洪). Impact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on vegetation co⁃
ver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Taking Inner Mongolia
as a cas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学报), 2015,
70(10): 1622-1631 (in Chinese)
[10] Mariwah S, Osei KN, Amenyo⁃Xa MS. Urban land use /
land cover changes in the Tema metropolitan area
(1990-2010). GeoJournal, 2016: 1-12
[11] Liu Q⁃P (刘沁萍). 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s, Chan⁃
ges of Vegetation and Heat Island Effect in These Areas,
and Human Impact on the Changes in China, 1992 -
2010. PhD Thesis. 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 2013
(in Chinese)
[12] Zhuo L (卓 莉),Li Q (李 强),Shi P⁃J (史培军),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China in 1990s using DMSP / OLS data.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中山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07, 46(3): 98-102 (in Chinese)
[13] Boone CG, Redman CL, Blanco H, et al. Reconceptu⁃
alizing Land for Sustainable Urbanity.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14
[14] Grimm NB, Foster D, Groffman P, et al. The changing
landscape: Ecosystem responses to urbanization and pol⁃
lution across climatic and societal gradient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8, 6: 264-272
[15] McHale MR, Bunn DN, Pickett ST, et al. Urban ecolo⁃
gy in a developing world: Why advanced socioecological
theory needs Africa.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
ronment, 2013, 11: 556-564
[16] Forman RT. Urban Regions: Ecology and Planning be⁃
yond the C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Development and Re⁃
form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Functional Area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Beijing, “ Eleventh Five⁃
Year” Period. Beijing: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2006, (in Chinese)
[18] Sun T⁃S (孙铁山), Li G⁃P (李国平), Lu M⁃H (卢明
34127期 王 坤等: 城市化过程中北京市人口时空演变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
华). Concentr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and its de⁃
terminants: A regional density function approach.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学报), 2009, 64(8): 956-
966 (in Chinese)
[19] Li X (李 霞), Li X⁃B (李晓兵), Wang H (王
宏), 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emperate grass⁃
land 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
versity (Natural Science)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 2006(6): 618-623 (in Chinese)
[20] He Y (何 月), Fan G⁃F (樊高峰), Zhang X⁃W (张
小伟), et 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NDVI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Zhejiang Province.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态学报), 2012, 32(14): 4352-
4362 (in Chinese)
[21] Piao S, Fang J, Zhou L, et al.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monthly and seasonal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in China from 1982 to 1999.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3, 108: D14,
Doi: 10.1029 / 2002JD002848
[22] Tottrup C, Rasmussen MS. Mapping long⁃term changes
in savannah crop productivity in Senegal through trend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Agricul⁃
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4, 103: 545-560
[23] Sun X⁃P (孙晓鹏),Wang T⁃M (王天明),Wu J⁃G (邬
建国), et al. Change trend of vegetation cover in Bei⁃
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8 Olym⁃
pic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
报), 2012, 23(11): 3133-3140 (in Chinese)
[24] Wang Y (王 洋),Fang C⁃L (方创琳),Wang Z⁃B (王
振波). The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ur⁃
banization division at county level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地理研究), 2012, 31(7): 1305-1316 ( in
Chinese)
[25] Ni N (倪 娜),Yi C⁃D (易成栋),Gao B⁃Y (高菠
阳).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from 2000—2010. Urban Studies (城市发展
研究), 2012, 19(6): 32-38 (in Chinese)
[26] Sougou Encyclopedia (搜狗百科 ). Introduction of
Shangdi [ EB / OL]. (2014⁃12⁃10) [2015⁃12⁃20]. ht⁃
tp: / / baike.sogou.com / v167422.htm (in Chinese)
[27] Li S⁃Y (李书严),Ma J⁃J (马京津). Impact of urbani⁃
zation on precipitation in Beijing area.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气象科学), 2011, 31 ( 4):
414-421 (in Chinese)
[28] Li S⁃S (李双双),Yang S⁃N (杨赛霓),Liu X⁃F (刘宪
锋).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flood variation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Beijing during 1960-2013. Jour⁃
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6): 951-962 (in Chinese)
[29] Lu D, Xu X, Tian H, et al.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southeastern China. Envi⁃
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46: 404-410
[30] Pickett ST, Zhou W. Global urbanization as a shifting
context for applying ecological science toward the sus⁃
tainable city.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15, 1: 1-15
[31] Seto KC, Reenberg A, Boone CG, et al. Urban land
teleconnections and sustaina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2, 109: 7687-7692
作者简介 王 坤,男,1986 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
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 E⁃mail: pingguo88wangkun@
163.com
责任编辑 杨 弘
王坤, 周伟奇, 李伟峰. 城市化过程中北京市人口时空演变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7): 2137-2144
Wang K, Zhou W⁃Q, Li W⁃F. Impacts of population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n ecosystem quality during fast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 27(7): 2137-2144 (in Chinese)
441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