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study on stipulation of the criteri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agricuitoral counties in China

关于制定县级“生态农业规范”的研究



全 文 :1 9 9 7年 3月
生 态 农 业 研 究
ECO—AGRICULTURE RESEARCH
Vo1.5 No.1
March,1997
.三室垒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94)
摘 要 在制定县教生态农业规范中,应强调贯晕鲫社岳、经济和生产、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
在生态农业系坑中t首先应注重社击效益的投入.主要包括^口控制.扫睐文盲.普及义务教
育,加强道德、人生观、文化和科技教育,科研和科技机构配套}其坎,经济效益指标应是年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和人均收入的增加{第三,在生产和环境规范中,不仅有粮食单产、农
产品商品率、种植韭的籍出/精入、畜牧业产值/总农业产值菩生产技术指标.还应有林草覆
盖、退化土壤治理、节水农业、配方施肥、痛虫害综台肪治和“三度”处理百舟率等环境效益指
标 此外,生恋农业县建设可舟为3十不同的发展阶段.撮据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陆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舟别提出不厨的指标。
关蕾词 当盔直业塞堡塑堇.堑量整墨.j£业标准
A study o丑stlp~aUon of the criteria for the constnlction of eco-agricuitoral counties in Chi-
n8.Wang Hongkang(Chino Agricu]tural University,Bering 100094).EAR,1997,5(1):7~
11.
Al~trKt The criteri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agricultural counties in China should co—
ordinate social,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together.Firstly.the social effects should
be emphasized,whichinclude population contro1.cultural,scientific andmoral education.tech—
nical trainning and 80 on.Secondly the economic criteria should reflect the increase of 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and average income per capita every year.Thirdly for the criteria of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not only are the yield,commodity ra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put/output in planting,animal husbandary OUtpUt value/total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in—
ctnd ed,but alsoare the forest and grass coverage,management of the degenerated land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recommended fertilization,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waste water treat—
ment and etc.included.The construction of eco-agricultura[coun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lee
stages,and onthe basis of different situationsin east coastal regions andwestinland reg~ona,
the criteria are presented respe ctively
Key words Criteria for ec0一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Index system,Assessment criteria
当今人类对人口剧增、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全球性危机甚为忧
虑。农业生产和环境密切相关,在农业生产中生态农业似为解决上述危机的摄好途径。在
农业持续发展中,我国更趋于用“生态农业”一词,而不是西方强调的“农业生态”“ ”]。实
本文于1996年7月8日收到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 生 态 农 业 研 究 第 5卷
际上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更多的生态学原理,他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
农、林、牧、副、渔,甚至乡镇企业(主要是农村工业)。生态农业的定义见参考文献[1]。
1980年以来,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很快.且具有不同的模式。从规模上巳从户、村、农
场、乡发展到县。1993年农业部等7个部委在全国范围内首批确定了5O个生态农业建设
试点县,这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现今.应如何评价比较完善的生态农业系统已是当务之急。邓宏海等 在评价生态农
业指标体系中提出了物理、生态和社会3个子体系;孙鸿良n 则提出由22个指标组成的
综合指标组;谢先德等啪提出了农田、水、大气、山地、人群社会 5个子体系和50个指标;
王风仙等 提出了生态农业指数——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和加工生产系统指标;张壬午
等 结合现场研究对县、乡、村和户的不同规模进行了综合评价总结。本文从社会、经济和
农业生产、生态技术3个方面提出了评价要素及指标。由于县是我国重要的基层行政单
位,一般占地约lO00~4000km .人El约20~80万人,我们建议,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可分
为3个不同发展阶段进行。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地区性不同,还提出了东部沿海和西部
内陆地区不同要求的有关规范指标。
l 社会规范
1.1 控制人口增长率 .
过度的人El增长是诸多环境问题的根源,我国人El增长率目前仅在大、中城市得到控
制,在农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则不然。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的人口增长率不应超过
1993年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11.5‰(见表 1)。
1.2 扫除文盲和普及义务教育
在生态农业系统中很多人强调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投入,而不太重视教育的投入。
1990年有关资料表明我国1 5岁以上的文盲为1 5.9 .义务教育只占总人I=1的33 咖。近
年虽有改进,但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义务教育应是生态农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

。人El高增长率总是和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密切联系,只有提高生活和教育水平.才是控
制人El增长率的根本办法。
1.3 道德教育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虽已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人生观、价值观、道
德、社会风尚、精神文明和环境伦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则不然。现在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
思潮流行.反贪污和反腐败仍任重而道远.至于环境伦理的宣传教育则更是薄弱0]。在报
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以及党校和各种类型的
培训班中,增加这些内容的宣传教育极为重要。
1.4 职业培训
职业、科学技术培训,特别是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应配套和
正常运转等。根据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地区的实际现状,分别提出不同的指标(见表
1)
2 总经济规范
在衡量经济效益时,最常用的经济指标是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和人均收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l期 王宏康;关于制定县级 生态农业规范”的研究
而只采用人均收入的指标似不够全面。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评价经济发展的良好尺度,
世界银行每年都公布各国人均GNP和人均收入。由于我国在国外的企业很少,国民生产
总值(G )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几乎相同。为便于与国外比较,表2经济规范指标用
美元表示。
表1 税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社会规范
Tab.1 Social criteria for construction of eco—agro—counties in China
*1993年我国平均人口增长率11.5‰;1995年我国平均人口增长率10.5‰
表 2 我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经济规范
Tab.2 Econormc criteria f∞construction of eco-agro-counties in China
*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20羹元t人均目民收^ 250美元l} 。.
3 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包括农业生产和生态指标。从大环境而言,我国最严重的是土壤侵蚀(包括
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华北、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匮乏,而土壤侵蚀最严重的是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我国小流域治理现已取得成绩,如陕、甘、宁约有30 地区进行了治理。制定
生态农业规范时,建议采用林草覆盖率和治理率双重标准,以示严要求。
节水农业是解决水资源的关键,主要包括推广旱作、培育耐旱品种、节水灌溉(应滴灌
和喷灌,而非漫灌)及施用保墒化学剂等。目前节水农业的研究已获成果,可用节水农业的
农田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百分率评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 生 态 农 业 研 究 第 5卷
3.1 配方施肥
生态农业提倡施用有机肥,但不排斥化肥。长期的肥效实验证明,在测试地力和肥效
实验的基础上,配方施肥应包括合理的N t P:O :K O配比、合理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比、
必需的微量元素以及不污染作物(如蔬菜中NO 过高)和环境(指地下水和地表水等)。
同时,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品种和产量的要求,运用计算机指导,平衡施肥。
3.2 综合防治
生态农业强调生物防治,但贯彻综合防治似更全面。农药宜少用,施用农药时应严格
遵照安全使用标准和合理使用准则,使农作物产品可食用部分中的农药残留和有毒物含
量,不得超过食品标准的规定。
3.3 畜牧业生产
畜牧业生产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是有机物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粪是优质 .
肥料和生物能源,施用农田可减少化肥用量。畜牧业生产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农产品
转化和人民生活的提高,1993年我国平均畜牧业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种植、林、牧、渔)的
3O ,进一步发展至5O 是大有希望的。
3.4 。三废 治理
裹3 我国生盎农业县建设技术曩范
Tab.3 Technical criteria/or c0nstruc曲 n ot eco-agro-counties in China
技术规范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臣
Technical c~teria 1st Stage 2rid Stase 3rd s呻
*农业总产值包括耕作、林,牧、渔业产值总和.
我国 三废治理
比较落后 生态农业
县“三废 抬理应包括
生活、工业和乡镇企
业。根据我国 九五
规划和 2010年发展
纲要”要求及已有的
“三废 处理率标准,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
对废气、城市污水、工
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的治理,争取在未来
的5年中应大大高于
1993年全国平均水
平(见表 3)。
综上所述,本文
仅讨论了生态农业县
建设规范中的宏观要
素,尚未涉及更探的
内容。其模式分类、子
系统、聚类、统计处理
(如加权等)和综合指
数评价,将结合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期 王宏康:关于制定县级 “生态农业规范”的研究 11
另行报道。
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严峻现实,已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科学和技术
的,同时也是社会的,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是生态伦理 ,单纯涉及技术指标是
片面的。这一系统的综合的生态工程,并不是过去单一学科所能覆盖的 因此,要大力开
展生态农业建设,注重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要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使人民吃饱吃好(发展绿
色食品),同时更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素质,在持续发展时又不致牺牲环境。
参 考 文 献
中国农业部.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农业部办公厅(农环能发,1994年 3号),1994年 8月25
日.
王宏康.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有关问题的商榷.生态农业研究,1995,3(4) 13~16.
邓宏海,李生毂.环境评价指标体摹.中国环境科学,1984,4(5);37~41.
孙鸿良.生态农业摹统分类基础和方法.农村生态环境.1985,1(2):17~21.
谢先镥,林雷余,蘸守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初探.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Ed.
EPAC).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 987.
王风仙.王元仲,棣文中.生卷农业评价指标体摹及评价方{去研究.北京:农业出敝社,1 990.
张壬午等.生态农业的生态经济评价.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济南 山东科技出版社,1993.
曲格平t李盘昌.中国人口与环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 992.
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中国农业年鉴 1994.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 994.
李 鹛.九五规划,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人民日报 1996年 3月 19日.
Lowrance R.tStinner B.R and House G.J.Agricultural EcosystemtJohn wd &Sons,N.Y.1984.
AItleriM.A.Agroecology,W ~stview PressInc.U.S.1987.
Glessman s_R.Agroeco1~gytSpringe-Verlag,N.Y..1990.
· 动 态·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全面启动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委共同立项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路 信
息系统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34个局域网和通过光纤、微波、公
用电话网、分组数据交换网连接成的广域网络。该网络包括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计算机网
络和生物多样性计算机网络 2个部分,可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涉及中国科学院
下属的几十个研完所和我国许多边远地区 其中生态网由1个综合中心、4个分中心、ii
个重点站和8O个一般站构成;生物多样性网络由1个信息中 、5个分部和30个数据源
构成。该信息系统可实现生态站、分中心和综合中心各节点上的数据自动管理与资源共
享,支持各项研究活动,在不同层次上为国家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并自然构成一个先进的国
际交流环境。该信息系统基础建设I程已全面启动,将于1997年初全面竣I并投入使用。
(李存富文)
l 2 3 4 5 6 7 8 9 u 地 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