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in developing West China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



全 文 :第 9卷 第 2期
2 0 01年 6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hure
Vo1 0
June,
No.2
2 0 01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
董锁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我国西部太开发既不可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不可只注重环境建设而忽视经济发展。如何在西部
大开发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性难题 卫足西部 开发背景,擐讨 了西部大开发中生意环境主要问题
与症结,即掠夺性的开发使生态危机十分严重;重化工城市和矿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型资j覃开发造成开发区及
其周围生恋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恋脆弱区祷疤及中西部生态环境安垒;社会经济发育严重滞后,牧民生活困难;草
原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投A不足,麦通、通讯、电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等,为此提出
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薯词 西部大开发 生态环境 对策
Eeoenvtronment problem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in developing West China.DONG Suo-Cheng(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mnces andNatural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01),CJEA,2呻】.9(2】:】卜羽
Abstract Practices have prayed that we cannot pursue economic benefits by the COSt of environment,ne~her cfln
ign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 focusing 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West China’s development.It is a dif-
ficuh problem all over the worl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est China’s exploitation+the ecoenvironment problems aad their
sticking points are analyzed—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 es in West dew Iopment are proposed-
Key Words West development+Ec。envlronment+Countermeasures
1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长期不遗余力地进行全国范围内生产力的均衡布局,曾有几度使生产力布局的重
点向内地推移,尤其是“一五 至 三线 建设时期国家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奠定了内地现代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基础,地区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和控制,在当时全国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经济水平普遍不高
的大背景F,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大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使全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
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 2o年的高速增长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经
济增长滞后于沿海和全国平均水平,地区差距急剧扩大。特别是 9o年代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实
际差距已急速扩大到历史最高水平(见图 1)。从人均GDP对比来看,1 980年、1 990年和 1992年东部地区平
均人均GDP分别是西部地区的 1.79倍、1.81倍和 2.2o倍;而 1999年西部地区人均 GDP为 4217元,东部
地区人均 GDP则为 1.。1万元,东部地区人均GDP约为西部地区的 2.4o倍;东、西部省区之闻的差距则更
为突出。从总体来看,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东部有些地区则已经步入工业化成熟阶段,而广大西部地
区总体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广大农村、牧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仍处于落后的农牧业经济
状态(当然不排除西部个别地区处于较高发展阶段)。因此,目前我国的地区差距不仅幅度远大于从前,且其
差距内容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经历 2o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国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后,区域之间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出现质的差异,缩小这种差距的难度更大,且
因东、中、西部地区处于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将严重影响全国在 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大局,
影响新形势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究其原因,一是西部地区的现代经济基础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奠定
的t一方面国有经济成分在西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非国有经济成分居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大面积
亏损,效益低下,举步维艰,大量国有资产闲置甚至流失,非国有经济充满活力但因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发
展不足,目前西部的经济运行体制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一轮改革开放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与西部大开发
, 目家自然科学基叠项目(799700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西部生态环境捕盎规律与术土赍谋可持续利用研究 (KZCX1—10—07)资助
收稿日期:2000+10—26 改回日期,8001—02—1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9卷
景 誉孽虽蓉善量蔡景謇 誉誉基誊誊誉蓑誉
年 贽
Yca
里1 我国东、中、西嚣国内生产总值j囊壹轨迹(按 1980年不变价)
Fig.1 Changes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 estern·middle
and western parts in China
的要求相差更大;二是西部广大欠发达地区以传统
特色的农牧业社会经济为主,加之深居内陆,远离海
洋的不利区位和历史原因,传统落后、自给自足的小
农观念根深蒂固,现代商品经济和市场意识淡薄,一
些人缺乏市场意识、开拓精神和远大理想,因循守
旧,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浓厚,严重束缚
了人们的手脚,使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
济的大潮中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三是尽管西
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如西安、成都、重庆市等科技与教
育水平较高,但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和牧
区科技与教育十分落后,文盲半文盲人I=I比例高,如
1998年全国 15岁及 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
该年龄段总人 I=I的 15、78 ,而西部地区的西藏自
治区和青海省分别高达 59、97 和 42.92 ,为全国之最,云南省为 25.48 ,宁夏回族自治区为 25.56 ,甘
肃省为28.65 ,贵州省为 28、98 。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落后的西部科技和教育以
及大量文盲半文盲人I=I是西部大开发的长期制约因素,且西部人才成长的创新环境不 良,导致本地人才浪
费,大量人才流向东部措海地区,这意味着西部缺乏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知识资本,不从根本上
改变科技教育落后的状况,改良人才成长环境和创新环境,就难以造就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创新人才,
也就不能尽快开发、引进吸收和掌握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难以实现其跳跃式发展;四是由于西部地
域辽阔,地形复杂,社会经济落后,交通通讯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长期滞后,区域问联系的干线通道不足,区
内联系的交通线路不仅等级低下,且有些乡镇和村庄至今尚无 1条公路。除大中城市外,大部分农村尚无通
讯设施,电视接受系统和电话线路很少,水利工程和城乡饮水设施以及医疗卫生设施严重不足,阻碍着西部
区内外、城乡间广泛的社会经济联系和信息交流,不利于对外开放,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西部大开
发。我国西部地区以能源、矿产和生物、旅游等资源最具优势,但生态环境脆弱,对西部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及加快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都必然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系统,污染环境;西部现有大量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将
要发展的资源密集型产业 ,也必将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时,对此必须有清醒的
认识,科学地探索二者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既不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追求经济利益,也不可只注重环境建
设而忽视经济发展。
2 西部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 生态危机十分严■,加虽保护刻不窖缨
西部许多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处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长
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是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但这些重要的战咯性地区目前
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如青海省玛多县 2o世纪 7o年代被称誉“全国首富县 ,人均牲畜头数曾超过
100头,但因单纯追求牲畜头数,
忽视草场载畜量,造成严重的超
载过牧,结果导致草场退化和牲
畜头数锐减,目前该县 已沦为全
国有名的贫困县(见表 1)。长期
以来许多牧区草场退化,鼠害肆
虐,畜牧业水平降低,草场覆被率
急剧下降,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
增加,草原生产力下降(产草量和
衰 1 青海省玛多县牧畜头数变化(1960~1999年)
Tab.1 Chages 0flivea~ aumherfr∞ 1960m1999inNaduo~ naydQ;n出i pr0vine
年 册 总^ glib/),目R生产盛产 万元 农牲生盛产值,万元 牲畜存拦囊 均^占有性葺 牧目^ 均收入慌
Yeats Tc p。 Ⅱ Gross d (ht~t 哦 md【 瞪I。 憎砒 Liveao~p aC,a h∞呲p叮 衄
草场载畜量下降,单位牲畜质量下降),高原鼠兔、鼢鼠、田鼠数量多,危害大,且灭鼠难度大,投入不足。一些
地区掠夺性地开发黄金、虫草,盗猎珍稀野生动物,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由于气候等原
因水土流失和沙化十分普遍 ,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逐年增多,不仅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危及着
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安全;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许多湖泊干枯,雪灾、旱灾、风沙等灾害加剧,对人畜及社会经
㈣ ㈣ 舢 舢 舢 。
j g 1 e0
审 田 茁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董锁成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
济危害严重。西南地区江河源头生态保护林破坏严重,诱发了长江流域 1998年特大洪水,给人们敲响了警
钟。这种隐患的存在,威胁着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西南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农业生
产的发展,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扶贫攻坚的难点地区;不台理的人类活动打破了生态平衡,食物链
遭到破坏,如近年草原鼠类的天敌鹰和黄鼠狼等被不法分子猎杀或被鼠药毒死,野生动物减少,鼠类种群急
剧扩张,对草场造成了严重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致使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2 2 ■化工城市与r业城市环境污染严■
西部地区是资源型产业结构 ,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随着西部大开发中矿产资源的进一步
开发和西部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型环境槽染将进一步加重,西部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将出现一大批中小城市,
进一步加重西部城市型污染的程度,由于这些城市更广阔地散布于广大农村,因此必将对西部农村环境造成
严重的污染;传统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系统,污染环境,西部有许多资源富集的
区域,资源开发规模不断增大,有些已成为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只注重追求
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不仅浪费和破坏了资源,且对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如陕甘宁
油气田、华亭煤矿、云南兰坪铅锌矿、阿尔泰金矿等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为突出,西部以煤为主的能源
消费结构,较低技术水平下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管理中责、权、利关系界定不清等是造成资源严重破
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生态十分脆弱,环境承载力和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有限,这就
导致生态脆弱区也是生态破坏的重灾区。
2.3 社会经济发青严■潞后,牧民生活困难
西部牧区尤其是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十分落后,相当数量的牧民过着靠天放牧的游牧生活;牧民居住极
为分散,牧区聚落建设不台理,城镇化水平低,过于分散的牧民聚落和放牧形式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压力,对
草场破坏力强。草场承包到户的生产方式、掠夺性放牧加剧了草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退化导
致生态“难民 不断增多,牧民生活困难。
2.4 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藐治理投入不足
西部交通、通讯、电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缺电、缺水、缺路以及缺医少药
状况普遍存在;草原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严重不足,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3 对策与建议
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一个流域的上、中、下游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系统,上、中、下游任一
部分的变化都将引起其他部分的响应,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系统整体功能的好坏并不取决于上、中、下
游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取决于各部分相互关系协调的状态或水平。因此,一个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之问在
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必须统一筹划、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全流域资源、环境
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流域配置资源,组织生态环境建设,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
情的上、中、下游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补偿机制,组建权威性的全流域统一的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机构,综
合协调、处理全流域资源开发与保护及环境治理和管理事宜 ;有关部『丁要在西部生态经济类型划分基础上,
及早制订科学的生态建设与环境综台治理规划,提出全流域上、中、下游利益补偿、责任共担的定量核算方
法;财税部仃应研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上、中、下游利益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方案、操作规程和配套政策,把
中、下游地区每年因环境恶化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的一部分,预先转移支付到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事
业,广开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全国人大要制订促进流域上、中、下游利益补偿、协调发展的法律
法规,把全流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法律上保障江河源医生态环境保护事业
的良性发展以及上、中、下游相互协调和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董蕾成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 国家统计局.1999年中国境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122
3 董蕞成荨.中国东部沿癣地区21世纪赍磊与环境战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