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邂逅毛柱隔距兰



全 文 :.14.
天空又飘起了雨花,我和护林员只好沿原路返
回村落。山间小道很滑,草上、灌木上都湿漉漉
的,树上又不断往下滴水,身上潮呼呼的,鞋子、
裤脚都是泥,我在福建省南靖虎伯寮自然保护区的这
几天来,都是这样阴阴雨雨的天气,与期盼中10月
中旬的秋高气爽根本无缘。
一路紧走,快到象溪村时,雨已经下大了,我
们只好就近在一农户家避雨。农家的门外是一大块由
两山间的台地改造的稻田,田埂在稻田间错落、穿
插,近处有一条从山中下来的溪水,连日的降雨使
得水量大增,奔流得哗哗响。溪边有株大树,树干
苍劲、枝繁叶茂,这景象使我想起园林中大树孤植
于草坪的景观来。20分钟后,雨暂时停了,山风吹
来,只见山间的水气渐渐聚起来,升上去,如纱般
的雾霭在山顶、山谷飘荡,真是景色怡人。
我和护林员准备沿溪返到村路上去,当走到那
株十几米高的大树下时,我习惯地抬头望了望,它
应属于青冈一类,树干在2.5米高处分成两杈,表
面攀援着桑科的薜荔,附生着槲蕨。再向上望去,
我的目光停留在距地面8米高的大枝上,那段大枝上
还附生着一种具有许多绿色的细枝条的植物,它们长
着多数细长而弯曲的灰白色根,从枝条、叶形来判
断,好象是兰科钗子股属的种类。我兴奋地大叫起
来,已走到前面去的护林员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
以为出了什么事,赶忙跑过来,了解情况后,他也
十分高兴,并且发现有一段长约50厘米左右,粗约
3、4厘米的枯枝上附着着许多这种“附生兰”,由
于它们自身相互交错和牵拉,枯枝条虽然已经断裂,
却依然悬挂在枝丛间。
这种“附生兰”绿色茎沿树枝水平或下垂生
长,先端上举;茎细圆柱形,长35—55厘米,直
径约4毫米,不分枝或偶尔下端分枝。灰白色附生
根从节间穿过叶鞘伸出,可长达35厘米。叶多数,
二列互生;叶相距1.5—2厘米,肉质,深绿色
(受光照强烈的植株,则先端嫩叶可呈现淡紫红
色),细圆柱形,斜向伸展,长7—10厘米,直
径3毫米,先端略细、圆钝,基部具关节和抱茎
的长鞘。花序侧生,长9—18厘米,不分枝或有
时具短分枝,短分枝1(2),长1.8(1)—2.2厘米;
花序柄被3—4枚膜质鞘,鞘筒状,长约3—5毫
米,先端斜截;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具多数花,花
苞片膜质,卵形,长2—3毫米;花黄绿色带紫
红色脉纹,近肉质;花梗0.8—1厘米,萼片和
花瓣稍反折;中萼片长圆形,具3条脉,长5—6
毫米,宽3—3.5毫米,先端圆形;侧萼片斜长
圆形,具4条脉,长6—7毫米,宽3.5—4毫米,
先端钝;花瓣较萼片小,具3脉;唇瓣3裂,侧
裂片直立,三角形,先端骤然收狭,急尖并向上
弯曲,呈紫红色;中裂片黄白色,肉质,卵状三
角形,前伸,长4毫米,宽3毫米,先端急尖;
囊状距近球形,两侧压扁状,直径约4毫米,末
端凹,内具隔膜;背壁上方具“T”字形胼胝体,
长2.5毫米,顶部凹,中央具纵向浅凹槽,3裂,
侧裂片三角形,向两侧伸展,裂片长0.7毫米,中
裂片基部浅2裂,密被乳突状毛;蕊柱长约3毫米,
基部前方密生白色髯毛;蕊喙膜质,粘盘柄近半圆
形,粘盘大,马鞍形。
据我所知,钗子股属种类的叶形虽近似此种,
但它们的花序都比较短,且无囊距,无胼胝体,而
此种类的花序则长于叶,囊距中具隔膜,看来它们
决非同属,我刚才把它们混淆了。后据《中国植
物志》记载,此种为隔距兰属毛柱隔距兰
(Cleisostoma simondii),志中又将此种下设1变
种:广东隔距兰(Cleisostoma simondiivar.
guangdongense)。原变种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而
广东隔距兰分布于福建、广东、香港、海南。两
者主要区别在:前者唇瓣中裂片紫色,距内背壁上
方的胼胝体为“T”字形;后者唇瓣中裂片黄白色,
胼胝体则为中央凹陷的四边形,其四个角呈短角状均
向前伸。而我所见的种类似乎为两者的过渡型。
这里光照充足、水气丰沛,较高的湿度使得在
大树呵护下的毛柱隔距兰格外健壮。我将枯枝条和兰
株按照自然状态固定在旁边的小树上,开始构图拍
摄。为了尽可能在单帧照片中积聚更多的可识别信
息,那么片幅中就要同时表现枝条和花序,但是这
样一来,花朵在照片中就会明显偏小,这令我觉得
有些美中不足。在阴暗天气地影响下,相机快门速
度已降到了很低,浮动的微风此时却让我等待了许久
才按下快门。兰花的倩影印上了底片,那生命的美
丽久久地在我的心灵间荡漾。
邂 逅
毛柱隔距兰
王 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