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枫树黄萎病接种方法研究



全 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1 9 94 , 9 ( 2 ) : 3 4一 3 9
J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F o r e s t r y C o l le g e
枫树黄萎病接种方法研究
杨家荣 , , H a r r i s D . C . 2 ,
( 1) 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 71 21 0 ,陕西杨陵 ; 2) 英国园 艺研究所东茂林试验站 ; 第一作者 36 岁 , 男 , 副研究员 )
摘 要 在枫树苗期黄姜病几种接种方法中 , 以浓度 为 1 . 8 x l护 个分生饱子 / m L 的袍子
悬浮液浸根接种效果最好 ,具有接种操作 简便 、 定量 、发病快和 随机等特点 ; 灌根接种效果
最差 。 土攘接种能反映大 田 自然发 病的优点 ,接种量为 2 % (W /W )的麦草培养菌比甜莱
籽 培养菌接种效果好 , 直播比移找的植株接种效果好 。 结果表明 , 根据株高 、发 病率和定植
率来评价接种效应是可行的 。
关键词 枫树 ; 大 丽轮枝 菌 ; 接种方法 ;接种效应
中图分类号 5 7 6 3 . 1 1 2 5 7 9 2 . 0 7
大丽轮枝菌 ( V酬 ic il 初 n d ha l ia o K le b . )是世界性的土 传病原菌 , 严重危害枫树 、 棉花 、草
墓和马铃薯等多种植物 〔 , 一 3〕 。 病原菌在土壤中以菌丝体和生存能力强的休眠结构— 微菌核 ,侵染寄主植物根部引起萎蔫病害 。枫树受大丽轮枝菌侵染后 , 主要表现为导管变色 、 叶片萎蔫 、
小枝节间缩短和枝条坏死等症状 〔。 。 目前 , 对枫树黄萎病研究尚无适用的接种方法 。 1 9 8 9 ~
1 9 9 0 年笔者曾在英国园艺研究所东茂林试验站对枫树苗期黄萎病不同接种方法与接种效应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旨在筛选供枫树黄萎病研究及品种苗期抗病性鉴定的有效接种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1
.
1 材料
供试菌种为从英格兰南部苗 圃发病的枫树植 株上采集分离到的大丽轮枝 菌 ( V . da h l ia e ) 。
经致病力测定后 , 再从病株上分离纯化 , 保存备用 。 接种材料 为感病的挪威枫树 ( cA er P la -
at ,
iod se
L
.
)品种 R oy a l er d 。 种子先在清水中浸泡 4 8 h 后捞出装入塑料袋 中 , 用皮筋扎住袋
口 , 放在 4一 5 ℃的冰箱中 。 当种子开始露芽时 ,一部分播种于温室培养箱中生长 , 供以后移栽
接种试验用 。 另外的则直接播种在接种和无菌处理的盛有温室标准培养料 ( C o m p os t) 的塑料
钵中 。
1
.
2 接种方法
1
.
2
.
1 土攘接种 将剪成长约 4 ~ sc m 的麦草和甜菜籽分别放入清水 中浸泡 24 一 48 h ,捞出
分别装入规格为 ZL 的三角瓶内 。 经高温灭菌后 ,用在梅干培养基 (P L A )平板上生长培养好的
枫树黄萎病分离菌 ( V . d a l l’a 召 )分别进 行接种扩繁 , 在 2 3 ` C的黑暗条件下培养 3一 4 周 。 麦草和
甜菜籽培养菌按重量比为 2 %的接种量分别接种温室标准培养料 。 充分混 匀后 ,一部分装入规
收稿 日期 1 9 9 5一 1 0一 14
2 期 杨家荣等 枫树黄萎病接种方法研究
格 为 12 cm x2 1cm x 1c 5m 的棱形 塑料钵中待用 。 麦草培养菌要先经组织捣碎器捣碎后再接
种 。 露芽的枫树种子分别播种在麦草和甜菜籽接种和无菌对照处理的盛有温室标准培养料的
塑料钵中 。 每钵播种2 ~3 粒种子 , 出苗后定苗 1 株 。 当温室培养箱中播种的枫树种子出苗后
长到 2一 3 片真叶时 ,连根拔出 , 在 自来水下冲洗净根部的泥砂 ,分别移栽到上述接种和无菌处
理的培养料中 , 每钵移栽 1 苗 。
1
.
2
.
2 浸根接种 将纯化的枫树黄萎病分离菌转入梅干培养基斜面上 , 23 ℃下培养 4一 d5 ,
加无菌水 I Om L 轻轻摇动制备成分生饱子悬浮液 , 吸取 0 . s m L 抱子液转入梅干培养基平板上
(含硫酸链霉素 2 0 o m g / L ) , 用移菌环使其在培养基上均匀展布 。 接种培养皿在超净工作台上
自然风干 , 以培养基表面不见水膜为宜 。 在 23 ℃下培养生长 4一 5d 后 ,每个培养皿加无菌水 10
一巧m L 浸泡培养菌 10 一 20 im n ,用移菌环在培养菌表面轻轻推动 ,使分生抱子脱落 。 经 1 号滤
纸过滤后 , 收集分生抱子 ,并把分生抱子浓度调节为 1 . 8 x 1 0` 个分生抱子 /m L 。 当温室培养箱
中播种的枫树长到 2一 3 片真叶时 ,连根拔出 , 在自来水下冲冼净根部泥砂后 ,置于抱子悬浮液
中浸根 s m in , 并分别移栽至盛有温室标准培养料的塑料钵中 , 每 钵 1苗 。 设无菌水浸根为对
照 。
1
.
2
.
3 灌根接种 将露芽的枫树种子直接播种在盛有温室标准培养料的塑料钵中 ,每钵播种
2一 3 粒 , 出苗后定苗 1 株 。 当幼苗长至 2一 3 片真片时 ,用长为 1 c5 m 左右的小刀在植株周围的
培养土中穿刺 , 深度 约 10 c m , 以造成伤根 。 每钵用 1 . 8 x 10 ` 个分生袍子 /m L 的抱子悬浮液
10 m L 灌根 ,并设无菌水灌根为对照 。
每种接种方法的处理分别接种枫树幼苗 40 株 ,重复 4 次 。 土壤接种法按两因素随机区组
排列 ,浸根接种和灌根接种法按单因素对比排列 。 在温室条件下等植株充分发病后 ,调查病株
率和测量株高 ,后期作剖茎调查和接种分离 ,计算导管变色指数和定殖率 。 导管变色指数分级
标准 : 0 级— 木质部不变色 ; 1 级— 0 < 木质部变色面积 ( X D A ) 毛 25 % ; 2 级— 25 % <
X D A镇 50 % ; 3 级— 50 % < X D A毛 75 % ; 4 级— X D A > 75 % 。 以病株率 、 株高 、 导管变色指数和定殖率作为评价枫树黄萎病菌接种发病的能力 。
2 结果与分析
2
. 工 土壤接种法和接种效应
为了便于比较 ,这里引用接种效应的概念 , 即病原菌接种植株后引起发病的能力 。 从表 1
可以看出土壤接种法对直播植株引起的接种效应略高于移栽植株 ,而且接种体与接种植株之
表 l 土壤接种法对枫树黄萎病菌接种效应的影响
T
a
b l e 1 In f lu e n e e o f
5
01 1 i n oc u la r i o n m e t h浏 o n i n oc u l a t i o n e f f ec t of rn a P le V er, 必边山 m da h l说
株高 (。 m ) 发病率 (% ) 导管 屯色指数 定殖率 (% )
5 1
.
8 8
4 0
.
5 6 :
.
;: :{
4 6
.
3 9
4 3
.
6 1 ::
7 4
.
1 7
5 3
.
9 6
工aq山咋J月了,é一0,ùq`OUJ生勺山…啼八80`q山,14口乙,二,ó峥`n
接种植株 接种体
清水对照
直 播 麦草培养菌
甜菜籽培养菌
清水 对照
移 栽 麦草培养菌
甜菜杆培养菌
注 : 表中数据均为 4 次重 夏的平均数
西北林学院学报 9卷
间存在互作 。 对株高作两 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表2) , 表明区组间 、 处理间 、 接种植株 以及接种
植株 x 接种体的互作差异都不显著 ,而接种体间的差异显著 。 用新复极差测验对接种体间的差
异进行多重 比较表 明 , 麦草培养菌与甜菜籽培养菌和清水对照间的差异显著 (尸 ~ 0 . 05 ) ,而甜
菜籽培养菌与清水对照问的差异不显著 。
表 2 土壤接种法接种植株与接种体两因素试验对株高的方差分析
T a b l e 2 V a r i a n e e a n a ly
s
i s o f p l a n t h e ig h t s o n tw o 一 f a e t o r e x伴 r im e n t of i n oc u la t e d p la n t a n d i n oc u lu m b y 501 1i n oc u la t i o n m e t h od
变异来源
区 组 间
处 理 间
接种植株
接 种 体
F
o
.
0 5
2
.
9 0
4
.
5 4
3
.
6 8
,上仁JOù月口了08,口QóO甘曰叮召…q山ō了一七O口亡J丹n1三心`
接种植株 x 接种体
误 差
总 变 异
3
5
1
2
2
15
2 8
8

4 3
8 6
.
7 7
1 6
.
9 9
5 7
.
9 3
1 1
.
8 6
1 00
.
5 0
2 82
.
4 8
< l
2

5 9
2

5 4
4
.
3 2
< 1
对发病率作两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表 3 ) ,说 明区组间 、接种植株和接种植株 又接种体互
作间的差异不显著 ,处理间和接种体间的差异显著 。接种体间多重 比较表明麦草培养菌与甜菜
籽培养菌间的差异不显著 ,而两者与清水对照的差异极显著 (尸一 0 . 0 1 ) 。
对导管变色指数和定殖率分别作两因素试验 的方差分析 , 结果与发病率两因素试验的方
差分析基本一致 , 区组间 、 接种植株和接种植株 又接种体互作间的差异不显著 , 而处理间和接
种体间的差异显著 。对接种体间进行多重比较 ,麦草培养菌和甜菜籽培养菌与清水对照的差异
极显著 ( P 一 0 . 01 ) 。 对导管变色指数 的效应 ,麦草培养菌和甜菜籽培养菌间的差异不显著 ,而
对定殖率的效应 .两者差异显著 ( P ~ 0 . 05 ) 。
表 3 土壤接种法接种植株与接种体两因素试验对发病率的方差分析
T
a
b l
e 3 V
“ r i a n c 吧 a n a l y s i s o f d i肥 a se r a t e o n t w o 一 f a e t o r e x p e r im e n t o f i n oc u l a t ed p l a n t a n d i n oc u l u m b y 50 11 i n oc u l a t i o n m e t h od
变异来源
区 组 间
处 理 间
接种植株
接 种 体
F o
.
0 5
接种植株 x 接种体
误 差
总 变 异 ;;
60 9
.
30
1 13 7 1
.
2 1
3
.
93
11 2 9 2
.
3 8
7 4

9 0
2 5 6 7
.
8 1
2 5 9 1 9
.
5 3
2 0 3
.
10
2 2 7 4
.
2 4
3

9 3
5 6 4 6
.
19
3 7
.
4 5
1 7 1

1 9
1
.
1 7
13
.
2 8
< 1
3 2
.
9 8
< 1
3

2 9
Z

, O
2
.
2 灌根和浸根接种法的接种效应
从表 4 可以看出 ,直播灌根接种和移栽浸根接种对枫树黄萎病菌的接种效应不同 ,其 中以
移栽浸根接种效果较好 , 接菌处理的株高 、 发病 率 、 导管变色指数和定殖率分别为 12 . 97 c m 、
70
.
63 %

2
.
49 和 7 8 . 75 % , 而 直 播 灌 根接 菌 处理 的 则 分别 为 2 5 . 3 c7 m 、 37 . 2 % 、 1 . 37 和
30
.
83 %
。 但是两者清水对照处理的株高分别为 2 3 . 1 1c m 和 3 . 6 c0 m ,说明不同处理方法对株
高和接种效应的影响不同 。
2
.
3 枫树黄萎病发病率 、 株高 、 导管变色指数和定殖率间的相关性分析
2期 杨家荣等 枫树黄萎病接种方法研究
表4 灌根和浸根接种法对枫树黄萎病菌接种效应的影响
T
a
l b e4 Inf l
u e n e eo f
r
o
t一 p o u r i ng a nd r o t一撇 ;一 ki ng i noc u la l i o nm e t }、浏5 o ni noc u l a to n ef f e e to f 艺 na p l e V e汀交以iu 拼 da 内l 认心
接种植株 接种方法 接种体 株高( c m )发病 率( % )导管变色指数 定殖率( % )
直 播 灌 很 清水对照分生抱子
清水对照
分生抱子
0
7 3
.
2 2
0
7 0
.
6 3
30
.
8 3
移 栽 浸 根
7 8
.
7 5
o t了 1上月一 b咋 1 J0曰 .…几 J亡,ùōjo`,曰,立
注 : 表中数据均为 4 次重复的平均数
对接种处理的枫树植株进行发病率 ,株高 、 导管变色指数和定殖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 5) 表明 , 植株生长高度与发病率 、 导管变色指数和定殖率呈负相关 , 其中相关系数分别为
一 0 . 9 7 5 6 、 一 0 . 4 6 6 8 和一 0 . 6 18 8 , 说明接种植株的生长高度与病原菌的接种效应关系密切 。 定
殖率与发病率和导管变色指数呈正相关 ,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 69 和 。 . 4 6 7 9 。 导管变色指数与发
病率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 4 4 6 2 。 结果表明 , 当植株接种后 ,采用株高 、 发病率和定殖率比采
用导管变 色指数评价枫树黄萎病菌的接种效应更可靠 。
表 5 权树黄萎病发病率 、 株高 、导管变色指数和定殖率间的相关性比较
T
a
b l e 弓 C o r er la t i v e e om p a r a
s
i o n w i t h i n d isea 哭 r a t e
, p l a n t h
e
ig h t
, i n d e x o f v a
s e u l a r
d isc o lor
a t i o n
a n d e o OI n i
z a t i o n r a t e o f m a P le V
e
rt 比似证 m w i l t
相 关 系 数 ( )r项 目—植株高度一 0 . 9 7 5 6一 0 . 4 66 8一 0 . 8 18 8 定 殖 率 导管变色指数 发 病 率发 朽 率导管变色指数定 殖 率 0 . 6 9 0 00 . 4 6 7 9 0 . 4 4 6 23 讨论枫树是主要的园林观赏植物 ,对美化城乡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枫树黄萎病是危害枫树的主要导管萎蔫病害 , 病原菌不但侵染成年植株 , 也侵染危害苗圃幼年植株 。 据报道 , 枫树不同种和品种之间对黄萎病的抗性或耐性有很大差异 二5 · ` , , 其中挪威枫树 ( A ce 二 P al at ;1o l’d es L . )最感病 ,红枫树 ( A ce r ur br u m L . )和甜枫树 ( A c er 、 ac cl ar u m M ar hs ) 比较抗病 。对枫树黄萎病几种接种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 ,分生抱子悬浮液浸根接种法较好 , 具有接种操作简便 、 菌量容易控制 、 发病快 、 随机性好和重现病害典型症状等优点 。 主要缺点是不能完全代替大田自然发病过程 。土壤接种法以麦草培养菌为接种体 比甜菜籽培 养菌效果好 ,接种直播植株比移栽植株效果好 。 土壤接种法发病 随机 , 基本上能反映大 田 自然发病的实际情况 。 缺点是接种操作复杂 ,菌量难以控制和发病较慢 。 灌根接种法效果最差 ,而且发病随机性差 , 可能与接种后分生饱子在土壤中的萌发能力和有效 侵染有关 。
8 3 西北林学院学报 9卷
参 考 文 献
T owns e ndA M
.段 h: e ib e rR L, H a l l T J , 攻 n t z 5 E . V a r i a t i o n i n er s p on se o f N o r w a y m a p le e u l t i v a r s t o V e rt 扮椒护“ , da h l卜
口 e . P l a n t 以 se as e . 1 99 0 , 77 : 4 4 ~ 4 6
M a n ion P D
.
N o
r
w a y m a lp e d代 li n e . J . A r bO石 e . 1 9 8 1 , 7 : 3 8 ~ 4 2
P叩罗 G F . T h e im p a c t o f V e八交以亡山份 d i卿 se s i n 吧 r i e u lt u re . hP yt o件 t h o l呀y M de i t e r r , 1 9 8 4 , 2 3 : 1 7 6 ~ 1 9 2
S i n e l a i r W A
,
S m i t h K L
,
aL
r s e n A 0
.
V ert 女心之` , w i l t of m a p les
:
S y m tP om
s
er al t e d t o mvo
e m e n t of t h e p a t卜鲍 e n i n s t e m s .
P h y t叩 a t h ol o gy . 19 8 1 , 7 1 : 3 4 0一 3 4 5
T o w n se n d A M
,
H oc k W K
.
T Ol e ar n e e of h
a l f一 s ib f a m i lies o f rde m a p l e t o V e r t之边` m w i l t . P h y t o p a t h ol o盯 . 1 9 7 3 , 65 :
6 7 3~ 6 7 6
V
a
le n t i n e F A
,
C
a r
los
n K D
,
W
e st f a l l R D
,
M a n i o n P D
.
T es t i
n g V et 全心山加 w i lt 代幼s t a cn e i n u r b a n N o r w a y m a p les . J . iA -
ob
r
i e
.
1 9 8 1
,
7
: 3 1 7 ~ 3 2 5
In o e u la t i n g M e t h o d s o f M
a p le V e r t ie i lli u m W il t
Y a n g J i a r o n g
( hS
a a
~ I
月比 t吐
uet of P左切 t P r 以 e 以加 , y朋 g 才加 9 7 1 2 1 0 0 )
D
.
C
.
H a r r i s
(知 st “ 。泛己 of H州女政盯口Z eR ` cr h , E 出£ M a 左加 g , 犬己nt M E 19 6B J , U K )
A b s t ar e t eD
s e r ib e s a e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i n oc u l a t in g m e t h od
s o f m a p le V酬 ic l’ l’u m W i l t .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e d t h a t r o t 一 s o a k i n g in a e o n id ia l s u s p e n i o n o f 1 . s x 1 0 6 e o n id i a / m l g iv e s t h e s o i l i n -
oc u la t i o n m e t h o d h a d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t o r e f le x t h e d is e a s e d e v e l o p i n g in n a t u r a l f i e ld e o n d it io n
.
W h
e n i n oc u la a m o u n t s t o Z% (W /W )
,
t h e in oc u la t i o n e f f e e t o f w h e a t 一 s t r a w w a s be t t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b e e t 一 s e e d e u lt u r e , a n d t h e i n oc u la t io n e f f e e t o f s e e d lin g s b y d ir e e t s o w s in g w a s b e t t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r a n s P la n t s
.
T h e r e s u l t s a ls o s h o w e d t h a t i t 15 r e l ia b l e t o e v a l u a t e i n o e u l a t io n e f f e e t s
b a s e d o n P la n t h e ig h t s
,
i n e i d e n e e a n d e o lo n i z a t i o n r a t e a f t e r i n oc u la t e d
.
K e y w o r d s m a p le ; V拭 ic l’ ,’u m d a h l l’a e ; i n co u la t i n g m e t h o d ; i n co u l a t i o n e f f e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