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21 卷 第 5期
199 5年 9 月
作 物 学 报
A C TA AG R ON OM I AS CI N I A C
V o l
.
2 1
S e Pt
. ,
N o
.
5
199 5
二棱大麦茎杆遗传特性的研究 *
郭银燕 徐绍英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 , 浙江杭州 , 3 10 0 2 9)
提 要 以二棱大麦 (oH r de o m ids itc 加 m L ) 甘木二条等 7 个品种进行 G ir m ng 方法 4 双列
杂交 , 对亲本 、 F 】和 F : 茎粗 、 株高 、 各株高构成因素 , 采用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 ( A D A A ) 模型
进行遗传分析 。 遗传方差分量占表现型方差比率的估算表明 , 除倒一节 (穗颈节 ) 和茎粗没有上
位性效应 , 符合加性一显性 (A D ) 模型外 , 其余茎杆性状均符合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 (A D A A ) 模
型 。 其中茎杆基部各节长度以加 x 加上位性效应为主 , 茎杆上部节间长度和茎粗以加性效应为
主 。 除基部第一节间长度以外 , 其余各节间长度的狭义遗传力均大于 5 % , 广义遗传力均大于
80 %
。 基因效应预测值表明 , 甘木二条 、 苏啤 1号 、 6 7 11一28 、 浙农大 3 号有使后代基部节间变短
的遗传效应 ; 紫皮大麦 、 67 1 1一28 、 甘木二条有使后代的穗颈节增长的遗传效应 ; iR s o 1508 、 苏
啤 1 号 、 浙农大 3 号 、 甘木二条有使后代的植株变矮的遗传效应 ; S刁% 、 6 7 1 1一 28 、 紫皮大麦有
使后代的茎杆增粗的遗传效应 。 相关分析表明 , 植株各节与株高的相关系数依大小次序为穗颈
节 、 第三节 、 倒二节 、 第二节 、 第一节 , 第三节与株高的相关主要是加性效应间的相关 。
关键词 大麦 ; A D A A 模型 ; 遗传方差分量 ; 遗传效应值 ; 茎杆遗传
矮杆抗倒是大麦育种重要 目标之一 。 株高的遗传已有大量的研究 , 但多单纯地研究株高
或某儿节的遗传 , 而且都用 G ir if n g 方法估算配合力 , 再用 H ay m an 方法估算遗传方差和
遗传力 .14 5 、 “ ]。 这两种方法对同一种资料分析结果并不一定一致 , 而且这两种方法都假定不
存在非等位基因间上位性作用 。 研究大麦上位性效应也曾有报道 , 但前人的研究都是利用多
世代资料陈 ” l。 利用三个世代的双列杂交资料 , 采用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 (A D A A ) 模型 ,
对大麦熟期性状曾进行过遗传分析31[ 。 但对大麦的株高及各株高构成因素 , 利用双列杂交的
三个世代 , 以 A D A A 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尚未见报道 。 茎杆上部几节长度与株高的相关分析
报道较多 4[] , 多局限在计算遗传和表型相关系数 。 由于表型相关包括遗传和环境相关 , 而遗
传相关还可分解出加性 、 显性 、 上位性效应间的相关 。 这些相关系数的进一步分析 , 对于明
确相关性状的本质 , 从而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本文对二棱皮大麦茎粗 、 株高及各株高构成因素 , 利用双列杂交的亲本 、 F : 、 F : 三世
代的资料 , 以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遗传模型估算各遗传方差 、 遗传力 , 同时预测各项基因效
应值 , 还分析各效应值间的相关 , 从而对亲本和组合的遗传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 为二棱大麦
育种提供可靠的遗传参数 。
1 材料和方法
L l 材料
选二棱大麦 (万沙r de u m dl’s lt’c hu m L . ) 植株高度差异明显的 7 个品种 : ( l) 甘木二条 ,
* 本文由朱军教授提供统计分析程序和审阅此稿 , 特此致谢 。
收稿日期 : 19 9 3一 12一2 7 , 终审完毕 日期 : 1 9 9 4一 0 8 一2 0
5 期 郭银燕等 : 二棱大麦茎杆遗传特性的研究
( 2) 苏啤 l 号 , ( 3 ) 6 7 1 1一2 8 , ( 4 ) 浙农大 3 号 , ( 5 ) 紫皮大麦 , ( 6 ) S一0 9 6 , ( 7 ) R i s (D
150 8
, 进行 G ir if n g 方法 4 双列杂交 , 配制成 21 个杂交组合 。
L Z 方法
1
.
2
.
1 田间试验方 法
19 9 2 年在校实验农场种植以上 7 个亲本 、 F l 、 F Z , 亲本和 F : 为 4 行区 , F I 为 1 行区 ,
行长 12 c0 m , 行距 30c m , 横行粒点播 , 粒距 c3 m 。 随机区组设计 , 重复 3 次 , 试验地四周
设置保护行 。 试验地前作大豆 , 粉壤土 , 肥力中等偏上 , 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
五叶期前后对竞争株主茎挂牌并编号 , 每区组亲本和 F l 各挂 20 株 , F : 每行 15 株 , 挂
60 株 , 成熟后考查挂牌主茎的高度 、 主茎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倒一节 (穗颈节 ) 、 倒
二节间长度 (一般材料茎杆为 5 节 , 某些材料有 6 节或 7 节 , 为了能相互 比较 , 记载该 5
节 ) , 茎粗以实物投影仪测定植株第二节中间茎杆的直径表示 。
1
.
.2 2 统计分析方 法
利用亲本 、 F I 、 F : 三 个世代平均数 , 采用朱军提 出的加性一显 性一上位性 (简称
A D A A ) 遗传模型及其相应的方差分量估算和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17 , 分析大麦茎杆七个性
状的加性 、 显性 、 上位性 、 机误方差分量和两两成对性状的协方差分量 。
计算各方差 分量 占表现型方差 ( V p ) 的 比率 。 为检验各方差分量 的 显著性 , 用
Jac kk in fe 方法川估算各方差分量 比率的估计值及其标准误 , 进行 t 检验 。
采用 A U P 方法 2I] , 预测各项基因效应值 , 再用 Jac k k in fe 抽样方法估算各效应值的标准
误 , 进行各效应值的 t 检验 , 分析亲本和杂交组合的加性 、 显性和上位性效应 。
计算株高与各株高构成因素的表型 、 遗传相关系数以及加性 、 显性 、 上位性 、 机误效应
间的相关系数 。
2 结果与分析
2
.
1 茎杆性状表现型值
本试验共考察株高 、 茎粗等 7 个茎杆性状 , 亲本 、 杂种 F l 和 F : 这些性状平均表现型值
列于表 1。
.2 2 遗传方差比率的分析
根据 A D A A 模型 , 各性状表现型方差可以分解为加性 (V劝 、 显性 (v o) 、 加性 x 加
性上位性 (V从 ) 、 机误 ( ve ) 等各项方差分量 , 各组成方差分量占表型方差的比率和标准
误见表 2 。
从表 2 可见 , 除倒一节 (穗茎节 ) 与茎粗无上位性作用 (A D 模型 ) 以外 , 其余全部为
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 (A D A A ) 遗传模型 。 茎杆各性状均有一定的显性作用 , 但不是主要的
部分 。 茎杆基部各节长度 (第 1一 3 节 ) 以加 父加上位性效应为主 , 表明杂种后代的表现主
要取决于基因间上位性效应 ; 茎粗与茎杆上部节间 (倒 1一 2 节 ) 则以加性效应为主 , 表明
杂种后代这些性状主要取决于基 因的加性效应 。 由于上部节间长度对株高的作用较大 , 故株
高亦以加性效应为主 。
A D 模型以常规方法计算遗传力 , A D A A 模型狭义遗传力则以 h乱二 V( A+ v 从 ) / v P 公
式计算 。 除基部第一节遗传力较低以外 , 其余各性状均有较高的狭义和广义遗传力 , 表明这
些性状在早代选择均有一定成效 。
作 物 学 报 1 2卷
表 1 亲本 、 杂交组合 F l和 F Z茎杆性状平均值 ’
T a b le 1 M
e a n o s fv a r io u e u s加 r ta i to s fP a r e n i s, F一 a n d F z h y br i d s
甘木二条
G a n m u
.
( l )
苏啤 l 号
S u P i
.
( 2 )
6 7 1 1一2 8 浙农大 3 号
Z h e n o n g
-
(4 )
紫皮大麦
Z IP i
( 5 )
S一 0 9 6 R i s 小 1 5 0 8
( 3 ) ( 6 ) ( 7 )
1on
,
6`U
内jù、à了9O,ó910丹、ón,l了Oàp口,了,、八, ,J000伟é4凡jn曰R
l,`
,
01
.1
气、ùO八,汀,汀气ó门了Qù770、jRùU`UJ飞ù。八200`U460ùJr-J峥O八门/月崎飞ù61`JJ件峙l,、。n了`Jq络
1,工,、24Q
目.1
ō /nU,`山O八ūz内、ù,才z,
.
1tz
月呀rlù`曰
,
:
,…,、O八ùl-矛片`-,山jo
心卫三
d 1
d 2
G a n m u
.
d 3
〔l ) d 4
d 5
P h
S t
7 .7 5
9528046371”n,八Uō找042,ù飞ù一了盛兮勺`。曰`1`ó月;乙`J00八、尸lJJ
,`,ùqJ JI、n217-l乙八ù`-乙0气Q
护
.
O八
10
ó,J7
.了`1é4joù月咔QnUQ6lr、,
声
,ZQ`Qn
ù
41
,O
产
06
0,二rl7只.…,.-,`只10产八U4,、nù魂000j内Z肉à21,ù0ù,、八-,Jn
` .孟ó .人
S u P i
.
( 2 )
12
.
1 5
O八,了n,内、ù7
.
0
0
乙曰98`ōJ6
汀C
6- I
亡J
7
, ,ù倪曰,ù了140Q0飞7n…奋`,.,:é`l月呀月峥`一,jo。八犷OU工、ù飞JI
.肉、,`Ul,`内,11,`n2妇
J斗汽j
勺.且J人
.
6 7 1 1一 2 8
( 3 )
3 8 1
OC,
汀
064
亡1飞ù0八4`1,内JO矛n,0伟j44C乙l.. .…n,,山104,、ù`Ul,` , ,nù1,、óZ h e n o n g(4 )
Z一P i
( 5 )
12 1
.
6 7
4 4 8
3
.
5 9
8
.
9 8
1 1
.
9 1
2 3
.
9 ]
3 6 2 3
1 0 6 4 7
4名 1
3
.
4 4
8
.
5 9
10 .8 9
2 2
.
17
3 2
.
0 0
9 7
.
4 3
4 4 8
3
.
3 6
8
`
9 1
12刀3
2 2
.
8 5
3 5
.
5 6
10 4名3
4
.
7 2
3
.
8 7
9
.
7 2
12
.
2 5
2 2
,
3 0
3 2
.
6 9
1 0 5
.
0 0
4
.
7 4
5
.
3 4
12
.
3 9
15 4 1
2 4
一
6 4
3 8
.
8 8
1 3 3 2 0
4
.
7 2
4
.
6 5
12
.
9 9
13
.
3 6
20
.
9 6
3 2
.
4 2
1 19
.
9 7
,
5
,
16
3
.
4 6
10
.
5 2
1 3
,
8 6
2 1
.
15
2 9
.
3 ]
1 12
.
3 0
4 4 0
5刀3
1 1
.
9 3
15
.
72
2 4 83
3 6名 5
13 0 6 3
4 5 3
4名4
12
.
2 7
16
.
0 5
2 5
.
4 4
3 7
.
79
12 7月 3
4石 3
5
.
1 8
12
,
0 4
15
,
8 3
2 3
.
34
4 2乃 3
1 30
.
1 3
4月 l
3 0 8
10
.
0 7
1 3
.
8 8
2 2
.
9 3
36
.
9 7
1 19 3 3
4月 l
4 6 5
12
.
5 7
16
.
94
29
,
1 2
4 0
.
6 7
1 34
.
9 0
5
.
9 3
4
.
89
1 3
.
7 6
] 6
.
5 1
2 3 78
3 8
.
6 7
12 3
.
5 3
4
.
9 4
3
.
5 8
10
.
8 4
14
.
5 1
2 4
.
12
3 2 6 2
1 14
.
6 3
4
.
2 6
13 8 2
16
.
9 5
2 3
.
4 4
8 8
.
7 0
3
.
4 2
2乡3
9名6
13
.
2 0
18
.
3 8
2 4 4 8
10 2 ,5 7
.
4 5 6
4 2 5
10
.
0 6
13
.
7 8
18 36
2 6
一
7 2
9 1 4 3
3 7 8
3
.
9 8
1 1
.
2 0
16
.
15
2 4
.
7 1
3 4
.
4 1
1 18
.
17
4
一
7 1
4
.
3 0
13
.
15
15
.
74
18 4 7
3 0
.
70
10 4
.
50
4
.
2 5
3 6 7
8 8 4
12
.
5 5
2 0 3 4
2 ]
.
9 6
8 5
.
13
3
.
5 3
乙U气了,4,、ù14r
苦气J,``n19曰厂O、月/,了0奋
;
.…户0门了内j4,`气ún7性、2,乙n.1,ù0` .几勺.
3
.
10
9
.
1 6
13
.
0 4
2 2
.
52
3 1
.
9 3
10 5
,
9 0
4 2 3
3 4 5
7
.
5 0
9
.
4 0
1 8
`
0 8
2 3
.
3 7
8 1
.
0 0
4
.
0 1
3
.
19
8 8 2
1 1
.
19
2 3
.
19
3 0
.
12
9 7 0 0
4
.
6 3
3
.
5 4
9 7 9
10
.
5 2
2 0
.
6 8
2 7
.
6 4
9 1
.
0 7
4
.
4 3
4
一
4 3
11
.
7 6
15
.
10
2 3 3 5
3 3 4 3
1 16
.
8 7
4 4 4
4
.
14
1 1
`
5 1
14
.
12
1 8
.
9 3
2 6
.
9 3
9 8
.
3 3
4
一
6 2
3
.
7 6
9
.
0 8
1 1 9 4
1 8
.
7 9
乏3 . 8 5
8 9
.
5 3
3
,
8 6
né,`40
0八,O`J7.4,了`àé`J6.…,飞42nl`U,、-1.t,ù,、八U
ō .孟
S一 0 9 6
(6 )
10 18
n,,
了伟、一
0
了nO八2U1`.ln.…碑20内I
.
n,4
,皿,`,nR i s 巾 15 0 8
( 7 )
注 : 对角线亲本 、 卜三角 F . 、 下三 角 F Z平均值 ( dl 第一节长度 , d2 、 d3 第二 、 三节长 , d4 、 d5 倒二 、 倒一节
长 、 p h 株高 , st 茎粗 )
N o t e : F ig u r e s in d i a g o n a l a r e p a r e n t a l m e a n s
,
w h ile th o s e a b o v e a n d b e lo w t h e d ia g o n a l a r e F 一 a n d F Z m e a n s ,
r e s P e e t iv e l y
.
d l
,
d Z a n d d 3 r e p r e s e n t l s t
,
Z n d
, a n d 3 r d i n t e r n o d e le n g th fr o m b o t t o m ; 4 d
a n d s d r e P r e s e n t t o P Z n d a n d
t o P l s t in t e r n o d e le n g th
,
r e s P e e t iv e ly ; P h r e P r e s e n t s P la n t h e ig h t ; s t r e P r e s e n t s s t e m th ie k n e s s
.
5 期 郭银燕等 : 二棱大麦茎杆遗传特性的研究 6 2 1
表 2 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比率及其遗传力 ( % )
T a ble 2 R a 6 o b e t we e n g e n e d e av ri a n ce a n d p h y n o ty p ic av ri a n e e a而 h e d 妞加肪ty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倒二节 倒一节 株 高 茎 粗
参数 l s t Z n d 3 r d T o p Z n d T o p l s t H e ig h t C u lm th ie k
P ar a m
· 估计值 标准误 估计值 标准误 估计值 标 准误 估计值 标准误 估计值 标准误 估计值 标准误 估计值 标准误
E s t im
.
S E E s t im
.
S E E s t im
.
S E E s t im
.
S E E s t im
.
S E E s t im
.
S E E s t im
.
S E
vA / V p 0
.
0 76 ” o 乃 15 0 2 4 1 ’ ` 0 . 0 3 5 0 . 2 8 1
V n / vP 0 3 37
冲 诊
0 .0 5 2 0 2 3 8
珍 .
0乃4 7 0 . 2 6 4
V A A / V P 0 3 69
中 ’
o 乃5 0 0 . 4 0 9 ” o 刃4 9 0 3 5 4
V
。
/ V p 0 2 18
. ’
0 0 3 6 0
.
1一l ” o乃 15 0 . 10 2
* ’
0
.
0 38
* ,
0
.
0 4 9
冲 ,
0
.
0 4 8
0 .4 5 5
. 晰
0刃3 7
0
.
19 9
中 `
0
.
0 4 5
0 2 15
率 晰`
D
.
0 3 1
0
.
13 2
甲 今
0
.
0 18
0 6 3 3
0
一
2 7 2
0
.
5 7 1二 0乃4 5
0
.
2 6 6
* *
0
.
0 4 7
0 0 9 5一…0 4 4 6 , 右 0 , 0 4 80刀8 2 * 巾 0 0 3 7 0 6 5 0 南 中 0刀4 70名8 9 咖 ` 0 . 0 18 0 . 6 34 * .0 89 8 巾 取 0 . 6 7 0 * 今0 . 8 6 8 . 为
0
.
4 20
审 率
0
.
0 4 2
0 2 3 7
甲 `
0
.
0 4 6
0
.
2 6 3
率 审
0
.
0 4 1
0
.
0 8 1
*
0
.
0 1 6
0 6 8 2
中 *
0
.
0 4
0乡 19 冲 . 0 .0 1 6
0
.
1 6 3
甲 甲
0
.
5 7 1
. 巾
0
.
8 3 7
. ,
嵘呢
, * 分别表示达到 .0 0 5 和 .0 01 显著水平
* , * * R e P r e s e n t s ig n iif e a n c e a t 0 .0 5 a n d o刀 1 le v e l , r e s P e e t iv e ly
.2 3 亲本和杂交组合各茎杆性状的基因效应值分析
根据 A D A A 模型 , 亲本 、 F l 和 F : 的基因型值可分别用基因效应值的线性函数表示 :
亲本 : 叮, , (p ) 二 拜 + 2注 , + D ` , + 4通注 ` ,
杂种 F , G 。 (F l ) = 拜 + A , + A , + D ij + A A ` , + A A j + ZA A ij
杂种 F : G ij (F Z ) 二 拜 + A , + A j + o . 2 5D , , + o . 2 5D j + o . SD ij + A A , , + A A j
+ ZA A ij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 , 有加性效应的性状 , 杂交组合的表现将受亲本加性效应的影响 ;
而有上位性效应的性状 , 亲本的非等位基因互作也将遗传给杂种后代 。 为此 , 预测了亲本 iP
( i = 1
,
2, …… , 7) 各茎杆性状加性效应值A , 以及加性 X 加性上位性效应值注 A ` ; (表 3) 。
从表 3 检验结果来看 , 基部三节长度 , 亲本主要以加 x 加上位性效应遗传给杂种后代 ;
表 3
T a b l e 3
亲本 ( iP ) 加性效应 ( A口和加 x 加上位性效应 (A 札 ) 预测值
E ist m
a t e s o f a d d iit v e a n d a d d id v e b y a d由 ivt e e p ist a it e v a l u e o f P a r e n st
参数
P a r a m e t e r
第一节
l s t
第二节
Z n d
第三节
3 r d
茎 粗
C u lm t h ic k
0
.
3 0 6
0 3 4 3
0
.
1 6 4
0 3 6 4
一 0石8 2
一 0 . 5 7 0
0
.
0 7 4
一 0 3 5 5
一 0石7 7
一 0 2 3 2
一 0 2 5 4
0 69 0
0
一
9 8 5
一 0 一 2 5 6
一 0 . 2 9 5
一 1 . 0 3 5 .
一 0刀7 6
一 0 . 6 0 5
1
.
2 2 5
`
1
.
14 4
.
一 0 . 3 5 7
倒二节
T o P Z n d
0
.
1 5 3
一 0 4 7 3
1
.
1 10
冲 沙
一0 .4 9 7 *
2
.
2 4 1
. 咖
一 1 . 18 7 自 协
一 1 . 3 4 5二
倒一节
T o P l s t
0
.
9 8 1
.
一 2 7 2 7 申 中
1
.
5 32
中 *
一 0月 5 3 幸
5
.
1 19
巾 .
0
.
17 8
一 3 . 8 2 6 . 由
株 高
H e ig h t
一 3 0 3 6 润
一 9 , 60 8 .
5
.
0 5 9
.
一4 、 1 6 3 劝
14
.
3 8 6
.
2
.
6 3 3
.
一 5 . 2 6 3 .
一 0 . 13 3 .
一 0 . 1 15
0
.
2 6 4
.
0
.
00 2
0
.
14 0
*
0
.
3 10
.
一0 .4 6 8 .
,凡乙内、4护j6,
月A
A A 一 0 7 19 一 1 9 9 0 14 5
A A
A A
A A
一 0 2 9 1 岁 户
一 0 7 2 1 * 南
一 1 . 36 7 中 冲
一 0 10 7
一 0 . 5 5 2 ,
一 0乃9 0 . 中
一 2 . 57 4 中 ,
一 2 3 2 8 冲 .
一 3 . 2 7 3 中 冲
一 0 . 2 7 2
0
一
4 8 7
一 1 . 6 2 9 * ,
一 1 78 8 卒 *
一 1 . 80 2 . *
一 2 . 3 0 4 * *
0
.
39 0
0
一
0 19
一 0 . 3 8 9
一 0 . 8 94
一 0 . 1 16
一0 . 59 6 冲
2
.
4 2 9
一 0 2 8 1
一 0 . 4 3 4
一 10 . 6 8 1 *
一 7夕9 0 .
一 1 1 . 9 7 4 .
8
.
4 3 5
审
一 5 . 9 15 *
一 12 . 6 5 7 *
56
* *
* * *
分别表示达到 0 . 05 和 仓 01 显著水平
R e P r e s e n t s i g n jif ca n e e a t 0 0 5 a n d 0 0 1 le v e l
,
r e s P e e t iv e ly
作 物 学 报 2 1 卷
而上部节间长度及茎粗 , 亲本主要以加性效应的形式遗传给后代 ; P l 、 P Z 、 P 3 、 P ; 有使后代
基部节间变短 的负效应 , P S 、 P 3 、 P , 有使后代上部二节节间增长的正效应 。 对于株高 , 亲
本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均有作用 。 综合这两者的效应可见 , P 7 、 P Z、 P 4 、 P I有使后代植株
变矮的负效应 ; P S有使后代植株增高的正效应 ; P石、 P 3 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的符号相
反 , 一定程度上互相抵消 , 其对后代植株高度的效应位于上述两类之间 。 茎粗无上位性效
应 , 依次以 P 6 、 P 3 、 P S 的加性效应值最大 , 表明这些亲本有使后代茎杆增粗的正效应 。 本
分析结果与各亲本杂种后代平均表现的趋势基本一致 (表 1) , 说明分析较符合实际结果 。
大麦的理想茎杆结构为杆矮 、 茎粗 、 茎壁厚而且坚韧有弹性 、 基部节间短 、 穗颈节长 ,
这样有利于抗倒和通风透光 。 根据这一观点 , P , 为较优良的亲本 , 其后代基部三节均较
短 , 而穗颈节相对较长 , 若再注重改 良茎粗 , 后代中容易选到优良株型 。
有上位性效应的性状 , 表明杂交组合的表现除来 自亲本的非等位基因间上位性互作的遗
传因素以外 , 还受着由于基因重组而产生的非等位基因间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 。 有显性效
应的性状 , 表明杂种 F l 有不可忽视的等位基因间显性互作 。 为此 , 预测了杂交组合各茎杯
性状的显性效应预测值 D ij 以及加性 x 加性上位性效应预测值 A A ij i( , j 二 1 ,2,. · ·… , 7 ; j > i)
(表 4 ) 。
从表 4 可见 , 效应值达显著的在下三角 (A A j)t 中较上三角 ( D j)t 中要多 。 除倒一节
和茎粗无上位性互作以外 , 其余性状 A A ij 达显著的较多 , 表明这些性状由于基因重组而产
生上位性互作效应不可忽视 。 如 P : x P 3 、 P : x P ; 组合 , 有着显著的使基部三节缩短 , 降低
株高的上位性效应 A A ij 。
表中上三 角 (D j)t 达显著的不多 , 表明这些性状等位基因内有显性互作的组合不多 。
但在显著的 D ij 中 , 有些组合的显性效应有利用价值 , 例如 P I X P 3 、 P 3 只 P 7 有使茎杆增粗的
显性效应 。
显性效应 D ij, 只能体现在等位基因的杂合性 , 自交作物随着世代增高 , 等位基因趋于
纯合 , D ij 效应随之消失 。 由于基因重组而产生的非等位基因间上位性效应 A A ij , 不仅体现
在杂种一代 , 而且通过选择能稳定遗传 。 所以 , 在 A A ij 有价值的组合中 , 可期望选到遗传
性能稳定 (如在 P : X P 3 、 P : x P ; 中选到矮杆 、 基部节间短 ) 的理想材料 。
.2 4 各节间长度与株高的相关分析
从基部到顶端 , 植株各节 的平均数分别为 : .3 9 、 10 .6 、 13 .8 、 21 , 6 、 31 . 7 ( c m ) , 而各
节与株高的相关系数则如表 5 所示 。
从表 5 可见 , 茎杆各节与株高都呈正相关 , 对株高的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倒一节 (穗茎
节 ) 、 第三节 、 倒二节 、 第二节 、 第一节 。 从基部到顶端 , 亲本上位性效应导致的正相关逐
渐削弱 , 而加性效应导致的正相关逐渐增强 。 穗茎节对株高的作用最大 , 表明若所选亲本穗
茎节较长 , 其杂交后代一般植株较高 , 这给株型 (矮杆 、 穗颈节长 ) 育种带来一定的难度 `
从表 5 还可见 , 机误 (环境 ) 效应导致的株高构成因素对株高的相关中 , 第三节的值最大 ,
表明栽培上通过这一节对株高实行控制 , 其效果最明显 。
3 讨论
3
.
1 株高与各节间长度的改良问题
现有推广的二棱大麦品种大多植株偏高 , 重心靠上 , 较易倒伏 , 因此矮化育种仍是当前
5 期 郭银燕等 : 二棱大麦茎杆遗传特性的研究 623
表 4 杂交组合显性效应 D。和加 x加上位性互作 A A 。预测值 ’
Ta b le 4 Es ti m a t e s o f d o m in a n c e a n d a d d iti v e b y a d d i ti v e e p is t a tic
v a lu e o f h yb ri d s
甘木二条 苏啤 l号 1 7 61一2 8 浙农大 3 号 紫皮大麦 S一0 9 i R 6s中 15 0 8
G a n m u
·
Su i P
·
Z h e n o n g Z I i P
.
( l ( )2 )( 3 )( 4 ( )5 )( 6 )( 7 )
d l 一 1 .0 0 7 7刀9 6一0石5 0 1 . 3 2 9 1 . 8 8 6一0 . 85 1
d Z 一4 .2 9 0 0 :3 4 9 一 1 3 2 2 1 . 5 3 9 62 9 7一 1 . 3 0 2
G a n m u
.
d 3 一 2 .9 1 3 一2 . 3 1 0 7. 5 9 61 . 614 4 3 5 0 一0之 84
( l )d 4 2
,
4 2 8 2
.
3 9 1 一 1 . 0 2 2 2 . 4 5 7 1 . 0 3 1 一0万9 9 ’
d s 0
.
7 9 9 5
.
6 13 2
.
69 9 一2 . 3 0 7 * * 一 1 .4 9 0 2 . 0 4 2
P h 7 7 6 9 3 3 13 一0石8 2 10 .4 50 16 .7 12 6 7 2 9
s t 一 0 . 0 6 7 0 . 6 1 0 * 0 2 3 8 一 0 0 7 3 一0 .4 62 * 0 3 3 2
一0 .0 4 5 0刀4 1 一 1 . 15 7 0 . 87 3 1 . 2 6 1 一0 .0 5 8
1
.
6 2 5
出 *
0 3 6 8 一0名6 7 1 7 34 一0 . 6 9 6 2月7 1
S u P i
.
1
.
36 5
* *
0 .0 2 8 一0 3 5 8 2 7 18 一 1 . 1 3 6 3石1 0
( 2 ) 0
.
13 7 一2 . 4 8 1 0万0 5 申 3万2 0 一 1 . 1 8 8 0 2 0 1
一 2 . 0 3 9 1 . 84 6 7 . 4 7 1 一 1 . 5 2 6 一2夕2 9
一 0 3 3 0 4 .0 3 2 巾 0 名8 1 18刀2 4 10 . 2 3 4 一 3夕0 7
一 一0 4 7 1 一0 . 0 3 5 0 4 4 3 0乃 13 一0夕 7 1
D
.
0 5 3 一0 5 5 2 率 * 一2 . 0 5 0 0 5 5 3 0 4 3 2 一0 7 8 5
一0沼7 1 内 巾 一 0月 12 * . 一2月7 9 0 . 12 2 一 1 20 8 一 1 . 36 0
6 7 1 1一2 8 0 . 2 7 3 一 0 7 8 7 娜 . 一 1 . 7 5 1 一 0刀0 5 一0 .2 2 9 一 1 .6 4 6
( 3 ) 0鸿2 3 1 4 0 3 1 . 4 7 1 率 一0名4 6 ’ 1 . 4 19 * 一4 2 14
一 一 0 . 9 8 0 3 6 7 3 3 . 2 3 5 一4石4 5
一2 . 6 4 0 . 堆 一3月9 7 南 * 一8 2 0 9 一 8 . 0 6 5 一 8刀9 9 一 1 8 4 90
一 一 一0 刀8 9 * 0 . 2 3 2 0 2 3 7 0 .4 4 9 *
0
.
3 5 7
申 一 0 . 5 0 0 . 申 0 . 4 2 0 一 l , 5 3 7 一0 3 7 2 一0 . 4 0 7
0
.
3 0 7
争 一 0石5 9 甲 率 0 0 9 9 一 2 . 16 3 一 2月9 5 0 0 12
Z h e n o n g
. 一 0 . 1 4 8 一0刀5 5 . . 一0 1 32 一 2 , 9 8 2 一4 7 3 2 0石3 0
( 4 ) 0 j 8 4 0 4 5 5
南
0乃4 5 一 0 3 7 8 一 2刀3 4 一0 3 1 5
一 一 一 2 . 9 34 一 7夕3 2 一0 4 2 5
一 1 .2 7 9 中 一 4 4 8 4 * * 0名2 8 一4 3 5 6 一2 0 4 9 3 一3 , 7 2 7
止 一 0 . 2 1 1 0 . 3 9 8 一0 0 3 9
0
.
3 6 0 0
.
2 14 0名0 4 二 0 . 2 1 6 一 2 2 9 4 1 . 3 1 1
0 乃6 9 申 * 1 3 74 . 章 1 . 6 5 4 ` * 1 . 0 3 8 * * 一4 . 1 3 7 1 . 0 0 2
Z ip i
.
0
.
2 2 9 0 .8 7 5
率
1
.
4 4 7
’ 咖
1
.
16 6
` * 一 2 4 2 9 3 . 12 2
( 5 ) 一0
.
1 60 0
.
17 3 0忍3 0 ’ 一0 2 5 2 一 0 3 0 6 ] . 4 9 9
一 一 一 一 6刀 15 1 . 3 3 2
4
.
14 8
.
5
.
18 0 13 3 8 1
率 *
6 8 6 8
申 率
15 5 5 3 5 2 8 0
一 一 一 一 0 7 2 8 一0 ,9 2 2
一 0 2 0 2 0 . 10 8 0 一 6 8 1 内 咖 0 3 2 6 . 0 . 6 6 5 巾 一0 . 9 7 1
一 0 2 0 3 0万 1 9 * 率 1 . 9 0 2 率 * 1 . 19 7 市 巾 1 . 4 4 7 晰 . 1 2 5 7
S一0 9 6 一 0 . 0 6 9 0 3 2 9 * 1 . 4 3 9 单 诊 1 . 3 2 1 衣 0 3 70 冲 冲 0 7 3 4
( 6 ) 一0 4 2 8 * 一0 7 4 5 一0 3 7 7 一0
.
4 15 0 2 6 6 一 1 . 89 1
一 一 一 一 一 6 , 6 4 2
一 0 , 6 9 3 一 ] 5 20 10 . 6 1 5二 5 . 7 2 7 , 娜 4 . 64 7 * 5 . 2 12 中
_ _ - - - 一仓 53 3
0
.
0 6 6 一 0刀5 5 一 0 2 7 7 1 . 10 4 , 一 0 一 6 5 5 . 一0名0 9 中 中
0万 18 , 卒 一0 6 7 7 * 0 . 72 8 * 率 1 0 0 7 * . 一 0 4 4 5 * 1 3 6 4 . 公
R is 小 150 8 . 一 0 . 2 4 9 一 0石3 4 0 . 56 6 * * 0石 78 举 家 一 0 4 3 0 0 . 3 6 7 今
(7 ) 0万5 1 * 一 0名2 9 0
.
17 2 一 1 0 70 0 4 9 8 一 0万0 8
一 1 . 3 7 0 一4 . 13 0 8
.
9 2 7 一 1 6 54 2 3 4 4 2 99
注 : h 三角 D 少 下三角 A A ij 预测值 (其中 d飞、 d Z、 d3 为第 1一 3 节长度 , d 4 、 d5 倒二 、 倒一节长 , hP 株高 , st
茎粗 )
* * 分别表示达到 住 05 和 0 . 01 显著水平
v a lu e s o f u p p e r t r ia n g le a r e D 石; T h o s e in lo w e r t r ia n g le a r e A A `
R e P r e s e n t s ig n i if e a n e e a t 0
.
0 5 a n d o刀 1 le v e l , r e s P e e t一v e ly
作 物 学 报 2 1 卷
T a b le s
表 5 各节间长度与株高的相关系数
C o re l
a ti o n e o e 价e le n t b d w e n p la n t h e ig h t a n d e a e h in t e r n o d e le n g t h
相关系数
C o r r e l a t io n e o e fi C ie n t
表型相关
P h e n o ty P ie c o r r e la t io n
遗传相关
G e n e t ie e o r r e l a t i o n
加性相关
A d d i t i ve e o r r e l a t io n
显性相关
D o m in a n e e e o r r e l a t io n
上位性相关
E P i s t a t i e c o r r e la t i o n
机误相关
E r r o r e o r r e la t io n
第一节
1 S t
第二节
Z n d
第三节 倒二节
T o P Z n d
倒 一节
T o P l s t
0
.
2 9 0 0
,
4 8 9 0
.
7 18 0石2 5 0 . 69 4
0 2 14 0 4 13 0
.
6 3 7 0 石7 5 0石8 5
0
,
3 1 1 0鸿 36 0 . 5 0 7 0 . 5 7 8 0 . 6 6 8
0
.
2 4 4 0
.
14 1 0
.
17 9 0 2 13 0
.
15 3
0 34 5 0 4 0 2 0 3 7 9 0
.
2 2 6
0
.
0 4 5 0 3 0 5 0
.
4 8 9 0 3 6 1 0 2 8 8
* * 分别表示达到 住 05 和 仓 01 显著水平
R e P r e s e n t s i g n iflc
a n e e a t 0 0 5 a n d 0 0 1 le v e l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育种的重要 目标之一 。 本研究表明 , 缩短各节长度都能降低株高 , 尤为缩短穗颈节 , 降低株
高最为明显 (表 5) 。 但理想茎杆结构要求穗颈节较长 , 以利于通风透光 , 故改 良株高宜考
虑缩短基部三节长度 。 基部二 、 三节间长度与株高的相关系数都较大 , 尤 为第三节 (表
5)
, 表明二 、 三节较短 , 植株就较矮 , 植株中心下移 , 有利于抗倒 。 在所有导致这两节与株
高相关的各项效应中 , 主要是加性效应相关 , 其次是剩余效应间的机误相关 (表 5) , 表明
要通过缩短第二 、 三节长度 , 降低株高 , 可从选配第二 、 三节较短的亲本人手 。 栽培上通过
捉控措施或化学调控 , 缩短第二 、 三节节间长度 , 对降低株高 , 防止倒伏有一定作用 。
.3 2 茎粗的遗传
植株的抗倒除与矮杆 、 重心低有关外 , 还与茎杆壁的厚度 、 弹性以及茎粗等因素有关 。
茎粗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 (表 2) , 表明选择茎杆较粗的亲本较为重要 。 同时茎粗的遗
传 , 显性效应作用也不能忽视 (表 2) , 作者曾预测 了控制茎粗的基因杂合显性效应总作用
方向 , 其值为 ` 1 . 6 89 ’ , 表明供试杂交组合普遍有着使茎杆增粗的杂种优势 。
.3 3 A D A A 模型的应用问题
H ay m an 或 G ir if n g 双列杂交分析方法都假定不存在基因上位性 , 本文对有上位性的各
性状再按 A D 模型进行了分析 , 发现各效应的方差分量 、 各效应的预测值都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 。 这一结果表明 , 对存在上位性的性状 , 宜按 A D A A 模型进行分析 , 否则所得的结论
并不真实 。
参 考 文 献
朱军 , 19 9 3 , 遗传学报 , 2 0 ( 3 ) , 2 6 2一 2 7 1。
朱军 , 19 9 3 , 生物数学学报 , 8 ( l ) , 6一 1 8 0
徐绍英 、 郭银燕 、 韩娟英 , 一99 2 , 生物数学学报 , 7 ( 4 ) , 17 2一 17 9 .
D
.
C
. 拉斯姆逊主编 , 邹信康等译 , 19 92 , 大麦 , 农业出版社 , 北京 , p p .2 64 一 2 860
赵理清 、 陆美琴 , 19 91 , 卜海农业学报 , 7 ( 3) , 93 一9 60
5期 郭银燕等 :二棱大麦茎杆遗传特性的研究 6 25
赵理清 、 陆美琴 , 19 9 0 , 浙江农业学报 , 2 ( 4 ) , 15 1一 1 56 。
朱军 , 19 9 2 , 生物数学学报 , 7 ( z ) , l一 1 1。
C h o o
,
T M
.
,
19 88
,
G
e n e t ic a A g r a r i a
,
4 2 (2 )
,
2 0 1
.
C h o o
,
T M
.
,
19 8 8
,
G e n o m e
,
3 0 ( 6)
,
8 6 5一 8 6 9 .
G e n e it e S t u d y o n C u lm T r a i t s i n T w o 一 r o w e d B a r le y
G u o Y i n y a n X u S h a o y i n g
(月g r o n o卿 刀印 a r t , e o t , 励 ej ia 馆 汉g , ic u lt u ra z v n i v e sr i妞 价馆 z人。 。 3 10 0 2 9 )
A b s tr a e t A d i a l l e l a n a l y s i s o f e u lm t h i c k n e s s
,
P l a n t h e i gh t a n d P la n t h e i g h t e o m P o n e n t s
w a s e a r r i e d o u t fo r F 一, F Z a n d P a r e n t s o f 7 t w o一 r o w e d b a r l e y v a ir e ti e s b y u s i n g a d d i t iv e一d o m i -
n a n ce we e P i s t a ti e m o d e l
.
E s t im a ti o n o f th e r a ti o o f v a r i a n .ce
e o m P o n e n t t o P h e n o t y iP e v a ir a n e e in
-
d i e a t e s t h a t P e d u n e l e le n g t h a n d cu lm t h i
e k n e s s a r e o n ly e o n t r o l le d b y a d d i t iv e a n d d o m i n a n e e e -f
fe c t s
,
w h il e o t h e r e u lm e h a r a e t e r s a r e a l s o e o n t r o ll e d b y a d d i t iv e b y a d d i t i v e e P i s t a t ie e fe
e t s
.
L e n g t h s o f t h e if r s t 3 i n t e r n o d e s fr o m t h e b o t t o m a er m a i n l y c o n t r o ll e d b y a d d i ti v e e fe
e t s
,
w h il e
ht e if r s t a n d s e c o n d i n t e r n o d e fr o m th e t o P a n d e u lm t h i e k n e s s a er m a i n l y e o n t r o ll e d b y a d d i ti v e
e
fe
e t s
.
E x e e P t fo
r th e if r s t i n et r n o d e l e n g t h
, e u lm t r a i t s h a v e h i g h e r b r o a d一 s e n s e a n d
n a r r o w 一 s e n c e h e r i t a b i li t i e s . E s t im a ti o n o f g e n e e fe e t s sh o w s t h a t i n t h e P r o g e n ie s o f c r o s s e s w i t h
G a n m u er t i
a o , S u P i l
,
6 7 1 1一2 8 , a n d Z h e n o n g d a 3 a s P a r e n t s , P l a n t s 叼 t h s h o r t e r in t e r n o d e l e n g t h
a t t h e b a s e a r e m u c h m o r e l ik e l y t o b e s e le e t e d
,
w h e r e a s m o r e P l a n t s w i t h a lo n g e r t o P i n t e r n o d e
w o u ld s e g r e g a t e fr o m t h e e r o s s e s u s i n g Z IP id a m a i
,
6 7 1 1一2 8 , a n d G a n m u e r t i a o a s P a r e n t s : m o r e
P l a n t s w i t h sh o r t e r P la n t h e i g h t fr o m cr
o s s e s o f R i s 中 15 0 8 , S u P i l , Z h e n o n gd a 3 , a n d
G a n m u e r t i a o ; a n d m o r e P l a n t s w i t h t h ic k e r e u lm fr o m t h e c r o s s e s o f s 一0 9 6 , 6 7 1 1一2 8 , a n d
Z IP id a m a i e a n b e o b t a i n e d
.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i n d i e a t e s t h a t t h e m a g n i t u d e s o f e o r r e la t i o n
e o e if e i e n t s b e wt
e e n P l a n t h e i g h t a n d e a e h in t e r n o d e l e n g t h a r e i n t h e fo l l
o w i n g o r d e r ( fr o m l a r g e
t o s m a l l)
: P de
u n e l e
,
t h i r d i n t e nr o d e
, s e e o n d i n t e r n o d e fr o m ht e t o P
, s e e o n d i n et r n o d e a n d if r s t
i n t e r n o d e
.
T h e e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wt
e e n P la n t h e i gh t a n d t h i r d i n t e r n o d e l e n g t h m a in l y s t e m s fr o m
a d d i t iv e e ll七e t s .
K e y w o dr s B
a ir e y (万口 r de u脚 ids tic h , L
.
); A D A A M o d e l; C u lm t r a i t s ; G e n e ti c v a r i a n e e
c o m P o n e n t s ; G e n e t i e e fe
e 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