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小篷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杨智1 ,陈 洪1 ,刘济明1* ,王超1 ,伍 飞2 (1.贵州大学林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省罗甸县林业局 ,贵州罗甸 550100)
摘要 [目的]为了揭示小篷竹竹笋和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 通过对小篷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成竹数 、
成竹高度和地径进行测定 ,研究了小篷竹的出笋、退笋和成竹规律 ,并分析了其退笋原因。[ 结果]小篷竹出笋时间在 60 d左右 , 出笋呈
偏正态分布 , 9月 6~ 25日为出笋盛期。小篷竹的成竹率和退笋率分别为 54.63%和 45.37%。造成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病虫害
和鼠害 ,故应加强小篷竹出笋前的抚育管理。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 ,符合 Logistic曲线 ,生长高峰期在第 15~
45天 ,夜间生长量是白天生长量的 1.42倍。地径生长期为 15 d左右 ,生长变化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小篷竹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小篷竹;生长发育规律;退笋率;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 S 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25-07781-03
Study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aw of Drepanostachyum ludianense
YANG Zhi et al (College of Forestr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was to reveal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aw ofDrepanostachyum ludianense.[ Method] The shoot-emer-
gence number , degenerated shoot number, bamboo-emerging number , bamboo-emerging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of D.ludianense were determine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growth period to study the laws of shoot-emergence , shoot-degenerated and bamboo-emerging and analyze the shoot-degenerated rea-
son.[ Result] The shoot-emergence time of D.ludianense was about 60 d , the shoot mergence showed partial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 full shoot-emer-
gence was the 6th~ 25th of September.The bamboo-emerging rate and degenerated shoot rate of D.ludianense were 54.63% and 45.37% respectively.
The degenerated shoot was mainly caused by deficient nutrition , pests and diseases , and rat damage.So upbringing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before shoot emergence.The height growth of bamboo shoot and young bamboo showed a trend of slow-fast-slow , which was accorded with Logistic curve.
The peak-growth period was the 15th~ 45th d, the growth increment at night was 1.42 times of that in the daytime.The growth stage of ground diameter
was about 15 d , without obvious growth changes.[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of D.ludianense.
Key words Drepanostachyum ludianense;Growth and development law;Degenerated shoot rate;Growth increment
小篷竹系复轴混生型的小型藤状竹类植物 ,在贵州省黔
南州地区有分布。小篷竹是优良的园林绿化竹种和水土保
持植物 ,具有重要的经济 、生态 、观赏价值 ,但在竹类研究中
有关小篷竹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以小篷竹竹笋—幼竹为研
究对象 ,通过对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连续定量计测分
析 ,揭示小篷竹竹笋—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 ,为开展生产技
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云干乡
小篷竹试验地。样方设在西南坡中部 ,坡度 50°,海拔
1 350 m ,属亚热带气候类型 ,年平均气温 19 ℃,绝对最高气
温41 ℃,绝对最低气温-2 ℃,年日照时数 1 507.4 h ,无霜期
340 d ,年平均降水量 1 140mm 。土壤为石灰岩发育的山地黄
壤 ,腐殖质含量低 ,土层薄 ,富含石砾 ,土质贫瘠。
1.2 试验方法
(1)2006年 8月下旬在川洞山谷地带 ,设置 10个 2 m×
2 m的固定样方 ,对小篷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动态进行调查。
从 8月 22日至 10月 20日历时 60 d ,以笋尖露出地面 2 cm为
标准 ,以 5 d作为一个单元 ,逐一观测各样方内出笋数 、退笋
数 、活笋数 、高度和地径 , 记录退笋时间以及退笋原因 ,分析
出笋规律 、退笋规律和成竹规律。
(2)竹秆高生长测量从 8月 22日开始 ,在分前期 、盛期和
末期 3个时期 。选出笋时间相近的幼笋 10株 ,以地面为基
点 ,于 9月 5日 、9月 20日 、10月 5日对小篷竹竹高生长进行
24 h观测 ,每隔 2 h测其高生长量 1次 ,分析幼竹的昼夜生长
规律。
基金项目 贵州大学 SRT 项目。
作者简介 杨智(1982-),男 ,贵州江口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水土
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7-04-18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笋规律 图 1表明 ,小篷竹出笋从 8月下旬至 10月
下旬 ,持续时间约 60 d 。出笋 10 d后出笋数量开始上升 ,到
25 d达到最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 ,呈偏正态分布。以单元样
方出笋数占笋期出笋总数(P)5%为界限 ,将笋期划分为 3个
时期。即 , ①8月 22日至 9月 5日(初期),P <5%,历时14 d ,
出笋 32株 ,占全期发笋总数的 13.33%,平均每天出笋数为
2.3株;②9月 6日至 9月 25日(盛期),P >5%,历时 20 d ,出
笋 156株 ,占全期发笋总数的 65%,平均每天出笋数为 7.8
株;③9月 26日至 10月 20日(末期),P <5%,历时 25 d ,出笋
52株 ,占全期出笋总数的 21.67%,平均每天出笋数为 2.08
株。由此可见 ,小篷竹出笋集中在 9月 6日至 9月 25日。这
一时段是竹笋的出笋旺盛期 ,此时应加强施肥育林管理 ,从
而有利于幼笋成竹和竹林郁闭。
图 1 小蓬竹出笋的数量分布
2.2 成竹规律
2.2.1 成竹数和成竹率的变化。表 1表明 ,小篷竹出笋初期
出的竹笋成竹数较多 ,出笋 15~ 25 d成竹数达到最高值 ,随
后逐渐下降。成竹质量与竹笋出土时间有关。前期出的竹
笋成竹率较高 ,为 50%~ 70%,出笋 10 ~ 25 d成竹率上升至
80%,随后逐渐下降至 20%。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 , 35(25):7781-7783 责任编辑 刘月娟 责任校对 俞洁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7.25.073
表 1 小蓬竹成竹数量分布
日期 成竹数量∥株 成竹数量百分比∥% 成竹率∥%
08-22~ 08-26 2 1.27 50.00
08-27~ 08-31 7 4.46 77.78
09-01~ 09-05 15 9.55 78.95
09-06~ 09-10 25 15.92 80.65
09-11~ 09-15 39 24.84 81.25
09-16~ 09-20 34 21.66 75.56
09-21~ 09-25 17 10.83 53.13
09-26~ 09-30 8 5.10 40.00
10-01~ 10-05 4 2.55 36.36
10-06~ 10-10 3 1.91 33.33
10-11~ 10-15 2 1.27 28.57
10-16~ 10-20 1 0.64 20.00
合计 157 100.00 54.63
2.2.2 竹笋成竹高度的变化。由小篷竹竹笋在 3个不同出
土时期的成竹高度可知 ,初期出笋成竹高度最高 ,平均为
325m ,末期出笋成竹高度最低 ,平均为 145 cm ,盛期出笋成竹
高度居中 ,平均为 280 cm 。考虑到小篷竹的生长特性和特殊
用途 ,应在出笋盛期适当摘除瘦弱纤细的竹笋 ,减弱种群内
部竞争 ,促进竹笋 —幼竹成竹。
2.2.3 小篷竹地径生长规律。表 2表明 ,小篷竹竹笋 、幼竹
的地径生长一般在竹笋出土 15 d左右基本停止。研究还表
明 ,小篷竹地径生长期比高生长期短 30~ 45 d。小篷竹地径
的生长比较稳定 ,在调查中没有发现大的起伏和变化 ,而且
其地径生长时间与筇竹 、苦竹和慈竹没有大的差异[ 1-3] 。
表 2 小篷竹成竹地径的变化 cm
样地号 初期 盛期 末期
A 0.59 0.56 0.42
B 0.54 0.57 0.48
C 0.72 0.53 0.51
D 0.69 0.49 0.49
E 0.58 0.52 0.53
F 0.57 0.55 0.50
G 0.75 0.54 0.47
H 0.66 0.59 0.48
I 0.65 0.57 0.51
J 0.55 0.51 0.46
平均 0.63 0.54 0.49
2.2.4 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规律。小篷竹无性系种群
高度的变化主要受新生无性系分株的影响。分株的高度生
长过程是指从竹笋出土至幼竹高生长(秆形生长)停止的阶
段[ 1] 。从定株研究的 30株竹笋—幼竹高生长观测资料中选
择 15株的资料 ,绘制竹笋—幼竹高生长曲线。图 2表明 ,小
篷竹竹笋出土后 60 d左右完成高生长过程 ,其生长速度呈现
慢—快—慢的生长规律 ,高峰期在第 15至 45天 ,尤以第 25
至 40天生长最快;在整个生长高峰期 ,平均生长量为 21.4
cm/d 。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曲线。
图 3表明 ,小篷竹在一天内的高生长过程中还表现出明
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9月 5日 、9月 20日 、10月 5日小篷竹一
天内总生长量分别达 9.5、16.5、11.5 cm。其中 ,夜间(晚上
18:00至次日早上 6:00)生长量分别为 5.5 、10.0 、6.5 cm ,占总
生长量的 58.7%,平均生长速率为 1.83cm/h;白天(早上 6:00
至晚上 18:00)生长量分别为 4、6.5 、5 cm ,占总生长量的
41.3%,平均生长速率达 1.29 cm/h 。这说明夜间生长量高于
白天生长量。这一研究结果与筇竹[ 1] 、毛竹[ 4]昼夜生长规律
相反 ,而与斑苦竹[ 5] 、缺苞箭竹[ 6]昼夜生长规律相似。
图2 小蓬竹—幼竹竹高生长曲线
图3 小蓬竹竹高生长量分布曲线
2.2.5 单株立竹出笋规律 。在调查中发现 , 10块样地的单
株立竹出笋数分别为 0.26、0.22、0.31 、0.30、0.26、0.29、0.25 、
0.27、0.24、0.28株 , 平均出笋数为 0.26株 ,立竹密度不大 。
这主要是由于试验地土层薄 ,石块多 ,腐殖质含量较低 ,土壤
含水量偏低 ,导致出笋期供水不足 ,营养缺乏 ,从而影响出
笋 、幼笋成竹和立竹密度。有研究表明 ,合理施肥 ,加强育林
管理 ,可以逐渐提高出笋数量 ,促进竹林郁闭 ,增强水土保持
作用 。
2.3 退笋规律
2.3.1 退笋数量的变化。表 3表明 ,在出笋前 35 d的退笋数
量百分率呈上升趋势 ,为 2.41%~ 18.07%,随后退笋数量百分
率明显下降 ,只占 4.82%。这是由于在最后几天母竹营养供应
不足 ,所出竹笋的地径偏细 、瘦弱 ,导致幼株死亡。
2.3.2 退笋高度的变化。表 4表明 ,小篷竹退笋在 50cm以下
高度均有发生 ,退笋数最高达 20~ 30 cm 。随着退笋高度的增
加 ,退笋数量不断减少。40 cm 以下的退笋率占 86.76%,而
40 cm以上的退笋率只占 13.24%, 50 cm以上退笋的非常少见。
竹笋到达 40 cm以上高度时 ,生长旺盛 ,代谢能力不断增强。
因此 ,竹笋高度可作为判断其能否成竹的标志之一[ 3] 。
2.3.3 退笋率的变化。表 3表明 ,最初的退笋率略高 ,随后
逐渐下降 ,出笋 20 ~ 25 d降至 18.75%,之后退笋率明显增
加 ,到最后几天达到 80%。调查结果表明 ,由于早期由浅土
层竹鞭发出的竹笋不是很强壮 ,容易导致退笋;到出笋后期 ,
由于大多数竹笋已出土 ,营养物质大量消耗 ,致使营养物质
供应不足 , 所以退笋率也不断增加 , 并保持在较高的
水平[ 5 , 7-9] 。
7782 安徽农业科学 2007年
表 3 小篷竹退笋数量
日期 退笋数量∥株 退笋数量百分率∥% 退笋率∥%
08-22~ 08-26 2 2.41 50.00
08-27~ 08-31 2 2.41 22.22
09-01~ 09-05 4 4.82 21.05
09-06~ 09-10 6 7.23 19.35
09-11~ 09-15 9 10.84 18.75
09-16~ 09-20 11 13.25 24.44
09-21~ 09-25 15 18.07 46.87
09-26~ 09-30 12 14.46 60.00
10-01~ 10-05 7 8.43 63.64
10-06~ 10-10 6 7.23 66.67
10-11~ 10-15 5 6.03 71.43
10-16~ 10-20 4 4.82 80.00
合计 83 100.00 45.37
表 4 小篷竹退笋高度变化
退笋高度∥cm 退笋数量∥株 退笋率∥%
<10 14 16.87
10~ 20 20 24.10
20~ 30 26 31.33
30~ 40 12 14.46
40~ 50 7 8.43
50< 4 4.81
合计 83 100.00
3 结论
研究表明 ,小篷竹竹笋出土持续时期为 60 d左右。从 8
月下旬小篷竹竹笋开始陆续出土 ,初期出笋的笋体粗壮 ,出
笋数占总出笋数的 13.33%;在 9月上旬至中旬达到出笋盛
期 ,此时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 65%;末期出笋数仅占出笋总
数的 21.67%,笋体纤细 、瘦弱 ,抗性差 。小篷竹的成竹率为
54.63%,而退笋率仅为 45.37%。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
持续时间为 60 d左右 ,生长高峰期在第15至 45天;整个高生
长期符合Logistic增长 ,具有慢—快—慢的高生长规律;高生
长量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 夜间生长量是白天生长量的1.42
倍。地径生长期为 15 d左右 ,其生长发育规律表现为慢 —快
—慢—停止的生长过程 ,退笋规律具有慢—快—慢 —停止—
萎缩的生长节律。
参考文献
[ 1] 董文渊,黄宝龙,谢泽轩 ,等.筇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J] .南京林业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6(3):43-47.
[ 2] 方伟,林新春 ,洪平,等.苦竹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J] .浙江林学院学报 ,
2005, 22(1):1-5.
[ 3] 苏智先 ,钟章成.慈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初探[ J] .应用生态学
报 , 1992, 3(3):288-291.
[ 4] 廖光庐 ,黄衍串.毛竹林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 J] .竹子研究汇刊 , 1984 ,
3(2):70-79.
[ 5] 刘庆,钟章成.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J] .竹类研究 ,
1997, 16(1):71-76.[ 6] 王金锡 ,马自贵.大熊猫主食竹生态学研究[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93.
[ 7] 周芳纯.竹林的出笋期、出笋量和退笋[ J] .竹类研究, 1987, 6(4):37-
43.
[ 8] 胡超宗 ,张建明.雷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J]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2, 9
(2):133-143.
[ 9] 胡超宗.紫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J] .竹子研究汇刊 ,2004, 36(9):172
-175.
(上接第 7745页)
表5 卫星搭载对哈密瓜果实性状的影响
处理 单果种子数∥粒 百粒重∥g
CK1 323 3.57**
H1 262 5.77**
CK2 194* 6.17
H2 320* 5.04
CK3 321 6.30**
H3 233 5.36**
微重力条件下液体流动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对植物的生
理功能 、水分运输 、营养成分在体内的分配以及叶面蒸腾等
产生影响 ,甚至对细胞膜及亚细胞结构水平产生影响 ,从而
导致植物的性状 ,如果实发育期 、节间长度等发生变化。
搭载处理哈密瓜 H1 、H3 的单果重都与对照有明显差
异 ,出现 1.0 kg以上的果实达 56%,但单果重与座果节位等
栽培因素有关 ,是否为可遗传的变异需在后代中作进一步
试验观察 。值得指出的是 ,卫星搭载的哈密瓜果实 ,其H1
果实折光糖含量变化大 ,个体间差异明显 ,出现温室栽培中
的高糖(15.8%)单瓜的几率为 12.2%,如果这些变异是可
遗传的 ,则有望在后代中定向选育出高品质的育种材料 。
3个哈密瓜品种(系)在种子主要性状上的显著差异 ,也
是很好的哈密瓜育种材料。果实和种子是植物有性生殖中
进行上下代联系的重要链条 ,是遗传物质传递的基本途径 ,
该试验说明太空环境对 3个哈密瓜品种(系)植株的染色体
或 DNA结果产生了伤害而导致变异 ,尤其对皇后的影响更
显著 ,但这些变异是否为可遗传变异需在后代中作进一步
的试验观察。
参考文献
[ 1] 王乃彦.开展航天育种的科研工作,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做贡
献[ J] .核农学报 ,2002, 5:257-260.
[ 2] 刘纪原.中国航天诱变育种研究工作的进展,空间技术与日常生活
[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
[ 3] 刘录祥 ,郑企成.空间诱变与作物改良[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7.
[ 4] 蒋兴村.863-2空间诱变育种进展及前进[ J] .空间科学学报 , 1996 , 16
(S):77-82.
[ 5] 王俊敏 ,魏力军,骆荣廷,等.航天技术在水稻诱变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 J] .核农学报, 2004 ,4:252-256.[ 6] 温贤芳 ,张龙 ,戴维序,等.天地结合开展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J] .
核农学报 ,2004, 18(4):241-246.
[ 7] 吴明珠.新疆厚皮甜瓜育种的回顾及展望[ J] .中国西瓜甜瓜 , 1992(1):
14-18.
[ 8] 吴明珠.当前西瓜甜瓜育种主要动态及今后育种目标研讨[ J] .中国西
瓜甜瓜, 2003(3):1-3.
[ 9] 周长久 ,王鸣,吴定华.现代蔬菜育种学[M]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
1996:173-183.
[ 10] 马跃.我国西甜瓜生产回顾与展望[ J] .长江蔬菜 ,2000, 8:4-7.
[ 11] 林德佩,王叶筠,郭庆元.新疆甜瓜抗病育种研究[ J] .中国西瓜甜瓜 ,
2000(1):4-8.
[ 12] 林德佩.新疆甜瓜品种选育及发展方向[ J] .新疆农业科技, 1998(4):
14.
778335卷25期 杨智等 小篷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