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二棱大麦茎杆特性的ADAA模型的遗传研究



全 文 :⑧ 生 物 数 学 学 报 2 0 0 0 , 1 5 ( 4 ) : 4 5 0一吐5 6 J o u r n a l o fB i o m a t h e m a t i e s
二棱大麦茎杆特性的 A D A A 模型的遗传研究
陈文华 王仁杯 吴银良 朱 军 徐绍英
(浙江大学 农学系 , 浙江 枕州 31 0 0 2 9 )
摘 要 : 以二校大 麦 ( H o dr 犯。 , 成占 ict h 。 。 L ) 甘木二条等 7 个品种进行半双列杂交 ,
对 19 2 年和 19 7 年的亲本 、 lF 和 凡 的株高和各株高构成因素 , 采用加性 一 显性 一 上位
性 (A D A A ) 模型进行遗传分析 . 结果表明 , 1 9 9 7 年的植株比 1 9 9 2 年的较按 ; 与苏啤 1 号或
iR
s扒50 8 杂交组合可选 到较矮单株 . 遗传分析表明 , 株高和各节 (除第三 节外 ) 长度以加性效应
为主 , 各性状都具有较高的狭 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 . 基因效应预浏值表明 , 甘木二条、 苏啤 1
号和 R is 价1 5 0 8 有使植株降接的 负效应 . 加性互作效应表明 , 技株高度在不同的环境中 , 各品种
表现不完全一样 . 另外 , 亲本 (除萦皮大 麦外 ) 都存在加性 x 加性互作效应 . 甘木二 条、 苏啤 1
号和 R is 价1 5 0 8 之间杂交的组合 , 苏啤 1 号与浙农大 3 号 、 萦皮大麦杂交的组合 , 均可选 到较按
植株 .
关钮词 : 大 麦 ; A D A A 模型 ; 遗传方差 ; 遗传效应预刻值 ; 茎杆遗传特性
中图分类号 : 0 21 2 ; 5 3 3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一9 6 2 6 (2 0 0 0 )0 4一 0 4 8 0一 0 7
大麦植株太高 , 容易倒伏 , 直接影响大麦的产量和品质 , 而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 对单产
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 因此 , 选育矮杆抗倒品种成为当前育种家的主要目标之一
茎杆遗传特性的研究 , 有利于选育矮杆抗倒品种 , 过去对株高的遗传已有过研究 , 但大多
是单纯地研究株高或某几节的遗传 , 而且都用 rG if gn 方法估算配合力 , 再用 H ay m an 方法估
算遗传方差和遗传力 l[ 一 4 ] , 这两种方法对同一资料分析结果并不一定一致 , 而且这两种方法都
假定不存在非等位基因间上位性作用 . 大麦上位性效应研究也曾有报道 , 但国外大多利用多世
代资料 【`4 , ’ ” 1 . 徐绍英等利用双列杂交三个世代资料 , 采用朱军的加性 一 显性 一 上位性 (A D A A )
模型 , 对大麦的株高等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 【5一刃 , 但过去只研究一年的表现 , 无法分
析年间的环境互作效应 .
本文对二棱大麦株高及各株高构成因素 , 利用 19 9 2 年和 19 9 7 年两年双列杂交的亲本、
lF 和 凡 三个世代的资料 , 以加性 一 显性 一 上位性遗传模型估算各遗传方差 、 遗传力 , 预测
各项基因效应值和各杂交组合的加性 x 环境互作效应值 . 从而对亲本和组合的遗传表现进行
综合评价 , 为二棱大麦矮杆育种提供可靠的遗传参数和信息 .
收稿 B期 : 1 9 9 8一 1 2一 18
作者简介 : 陈文华 ( 1 9 6 8 一 ) , 女 , 浙江杭州人 , 中国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硕士 .
第4 期 陈文华等 :二棱大麦茎杆特性的A DA A 模型的遗传研究
Ll 材料
选二棱大麦植株高度差异明显的 7个品种 :( l ) 甘木二条 , ( 2 )苏啤 1号 , (3 )黔浙 1号 ,
( 4 )浙农大 3 号 , ( 5 ) 紫皮大麦 , (6 ) S一 0 9 6 , (7 )R i s功15 0 8 进行半双列杂交 , 配成 2 1个组合 .
L Z 方法
L Z
·
1 田间试验方法
19 9 2 年和 1 9 9 7 年两年在校实验农场收获以上 7 个亲本 lF 和 凡 . 亲本和 凡 为 4 行区 ,
lF 为 1行区 , 行长为 1 2c0 m , 行距 3 c0 m , 横行粒点播 , 粒距 c3 m , 随机区组设计 , 重复 3
次 , 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
五叶期前后对竞争株主茎挂牌并编号 , 每区组亲本和 lF 各挂 20 株 , 凡 每行 15 株 , 挂
60 株 , 成熟后考查挂牌主茎的高度 、 主茎第一节、 第二节 、 第三节 、 倒二节、 倒一节 (穗颈节 )
的节间长度 .
1
.
2
.
2 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亲本 、 lF 和 凡 三个世代平均数 , 采用朱军提出的包括环境互作的加性 一 显性 一 上位
性 (A D A A ) 遗传模型及其相应的方差分量 , 估算和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卜` ] , 分析大麦茎杆 6
个性状的加性、 显性 、 上位性以及环境互作方差分量和机误方差分量 . 计算各方差分量占表现
型方差 (岭 ) 的比率 · 为检验各方差分量的显著性 , 用 aJ ck kn ife 方法估算各方差分量比率的估
计值 , 进行 艺检验 .
采用 A U P 方法 , 预测各项基因效应值 , 并进行 艺检验 , 分析亲本和杂交组合的加性 、 显
性 、 上位性效应 .
2 结果与分析
.2 1 茎杆性状表现型值
现将 1 9 9 2 年和 1 9 9 7 年亲本 、 lF 和 凡 茎杆各性状的表现型值列于表 1 .
由表 1 可见 , 19 9 7 年的株高比 19 9 2 年的有丫明显的下降 , 这与年间气候和试验田的肥力
水平有关 . 从各节间长度变化来看 , 基部第 1 、 2 节差异较小 , 而上部节间长度下降较多 , 这
说明决定株高的主要是上部节间长度 , 而不是下部节间长度 . 从不同品种比较来看 , 植株最高
为紫皮大麦 , 较矮的有苏啤 1号及 iR s沪15 0 8 两个品种 . 各品种株高表现 , 年间趋势一致。
.2 2 遗传方差比率的分析
根据 A D A A 模型 , 茎杆各性状表型方差可分为加性 (饰 ) 、 显性 (场 ) 、 上位性 (践劝与环
境互作 (践动 方差 , 环境互作又可分解为加性 只 环境互作 (践动 、 显性 / 环境互作 (VD 动 、
上位性 / 环境互作 (践 A动 以及机误 (冷 ) 方差分量 . 各组成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列于表 2
(其中 * * 表示达到 0 . 01 极显著水平 ) .
由表 2 可见 , 根据 A D A A 模型分析 , 株高和各节均以加性效应为主 , 达极显著水平 , 并
数值最大 , 无显性效应 (除第三节外 ) , 加性 x 加性上位性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 但数值较
4 8 2 生 物 数 学 学 报 第 15 卷
小 (第一节除州 .
表 1 二彼大麦 7 个亲本 、 Fl 和 凡 的茎杆各性状的表型值
T a b l e 1 T h
e C u lm 介 a it s P h e n o t y P i e N u m b e r o f 7 T w o 一 R o w e d
B a r le y P a r e n t s a n d T h
e ir Fl a n d FZ
株高
19 9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倒二节 倒一节
1 9 9 6 19 92 19 69 1 9 9 2 1 9 9 6 1 9 9 2 1 9 96 19 92 1 9 96 1 9 9 2 19 9 6
7
,1
371
几.口6.…85624”合吸11.231,7683 7la362935032 74八石11 .69 . 1 1 2 9 . 9 76987
7 2 1
3
1.1
80
` .工.立,二ù1几
384652
óa08
1
13.…1上8八`2 09,nI`八ZC25, .几956397.…t697
1 0
·
4
6
.
13
.90437?5
n.912069478 35
峨iC`
729.…51匕工JJ87410八`口a9J .l..-876438n71ZC`n内4245789263123C石43,149560325265795
1 0 4 3
9
.
86
9
.
80
.9 06
1 1
.
5 6
1 2
.
0 5
1 0
.
7 5
1 7 8
12
.
2
12
.
4
14
.
4
12
.
4
1 4
.
7
1 2
.
3
1 2 4
3 3
.
1 2 2 1
.
0
3 0
.
2 0 2 0
.
3
3 3
.
8 6 2 4
.
8
3 1
,
2 1 2 1
.
5
3 8
.
4 7 2 6
.
9
3 2
.
4 1 2 1
.
1
2 8
.
0 2 2 0
.
8
一07937 86927,171.…21102942Zn`八2,19372084359
`.几
889
,1
02790
5 309 9883
32544
,1j.二1lù1孟765953509.…67785691723327431925334一匕39852.…887,山167968
69937
1
8305
,山``
2Z
C`
2 1
.
0
2 U
.
6
76518肪sn`0ùa,17八`33C乙
1 3
.
3
1 1
.
8
1 3
.
8
1 3
.
3
1 4
.
7
1 2
.
9
1 2 7
3 1
.
7 468950n72
j
l02
1.1
2 32
ù
16089
,1406825.…897036897822396.…323345目.三ù1jl,习几.141.几8357 60.…6661 0 . 4 41 0 . 2 91 0 . 5 9
1 0
.
6 1
1 1
.
9 7
1 2
.
4 1
1 0
.
6 3
82501672
今ù302786436 346023
1
04
1
3827687
亲本
甘木二条 (1P ) 1 0 0刀 7
苏啤 l 号 ( 2P ) 5 1 . 0 0
黔浙 1 号 ( 3P ) 10 4名s
浙农大 3 号 (凡 ) 9 2 . 0 3
萦皮大麦 (凡 ) 1 3 4 .9 0
S 一 0 9 6 (几 ) 10 3 . 6 7
R i s 1 5 0 8 (乃 ) 8 5 13
杂种一代 (lF )
lF (1 ) 1 1 0
.
6 3
1F (2 )
10 0月s
1F (3 ) 一0 5注 2
1F (4 ) 9 9 7 7
1F (5 ) 一2 6忍s
1F (6 ) 1 1 0刀9
1F (7 )
10 1
.
5 5
杂种二代 (凡 )
凡 (1 ) 10 5忍s
2F ( 2 )
9 5乃。
2F (3 )
、户 1 2刀 5
2F ( 4 )
一0 3夕 i
2F (5 )
1 2 1
.
5 -
2F (6 ) 1 10
.叨
2F (7 ) 10 2
.从
8
.
0 7
7
.
9 2
7
.
15
表 2 二植大班茎杆各性状的遗传方差占农型方位的比率 (% )
T a b l e 2 R a t io s o f G e n e t i e V 血r i a n e e t o P h e n o t y P i e V盛r i a n e e o f C u lm
升a i t s in T w -o R o w e d B a r l e y (% )
参数 株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倒二节 例一节
V A / V P
V D /V P
V A A / V P
V A E / V P
V D E / V P
VA A E / V户
V E / V P
V P
0
.
3 3 6 9 * *
/
0
.
15 4 1* *
0
.
0 7 2 3* *
0
.
3 6 6 0* *
/
0
.
0 7 0 7* *
4 1 1 0 2 4 0 * *
0
.
1 5 56 * *
/
0
.
1 5 8 1* *
0
.
1 0 7 0 * *
0
.
4 5 6 9 * *
/
0
.
1 2 2 4 * *
2
.
4 9 6 1* *
0
.
2 3 0 2 * *
/
0
.
1 3 4 3 * *
0
.
0 4 8 5 * *
0
.
5 1 3 1* *
/
0
.
0 7 4 0 * *
8
.
7 9 0 9 * *
0
.
2 16 4 * *
0
.
2 0 6 1 * *
0
.
1 1 78
* *
0
.
0 6 3 9 * *
0
.
3 2 7 7* *
/
0
,
0 6 8 1 * *
9
.
8 5 6 1 * *
0
.
3 0 6 0 * *
/
0
.
0 9 0 0 * *
0
.
0 8 5 5 * *
0 4 0 3 0 * *
/
0
.
1 1 4 2 * *
1 2
.
2 9 9 7 *
*
0
.
3 6 4 7* *
/
0
.
1 3 8 3 * *
0
,
0 4 6 6 * *
0
.
2 7 3 9 * *
/
0
.
1 7 6 5* *
7 7
.
2 9 9 5 * *
从与环境互作的效应值看来 , 株高和各节 , 起主要作用的是显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无上
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 , 加性与环境互作对茎杆各性状具有一定的影响 , 但不是主要的 . 机误效
第 4 期 陈文华等 : 二梭大麦茎杆特性的 A D A A 模型的遗传研究
应也对茎杆各性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 从数值看 , 所占的比率均较小 .
各节之间的比较 , 倒一节 、 倒二节的加性效应比其它节要明显 . 显性 x 环境互作效应中 ,
则以倒二节 、 第一节和第二节表现较大 . 由于倒一节 、 倒二节对株高的影响较大 , 可见株高以
加性效应和显性 x 环境互作效应为主 .
.2 3 遗传力的分析
A D A A 模型的狭义遗传力 嵘 = (吟 + 饰习 /饰 , 广义遗传力 H了= (蛛 + 喻 A + 场 ) /饰 ,
而与环境互作的狭义遗传力 嵘。 = (践 E + 饰 A动 /外 , 广义遗传力 H矗 = (饰 E + 饰 E 十
吟AE ) /饰 , 各性状的遗传力列于表 3 (其中 * * 表示达到 0 . 01 显著水平 ) .
农 3 二筱大爱茎杆各性状的遗传力 (% )
T a b l e 3 H e r e d i t a r y o f C u lm 介 a i t o f T w o 一R o w e d B ar le y (% )
参数 株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倒二节 倒一节
0
.
4 9 10 * *
0
.
4 9 10 * *
0
.
0 7 23 * *
0
.
4 3 8 2 * *
0
.
3 13 7* *
0
.
3 13 7
* 水
0
.
10 7 0 *
*
0
.
5 6 3 9
0 3 6 4 4 * *
0
.
3 6 4 4 *
*
0
.
0 4 8 5 * *
0
.
56 1 6 * *
0
.
3 3 4 3 * *
0
.
5 4 0 4 * *
0
.
0 6 3 9 * *
0
.
3 9 1 6 * *
0
.
3 9 6 1 * *
0
.
3 9 6 1
* *
0
.
0 8 5 5 * *
0
,
4 8 9 7 *
*
0
.
5 0 3 0 * *
0
.
5 0 3 0 * *
0
.
0 4 6 6
* *
0
.
3 2 0 5 * *
几é自、翻,山h,J卜鱿,1沪刁Jh关
由表 3 可见 , 各性状均有较高的狭义和广义遗传力 . 尤以倒一节具有 0 . 50 极显著的狭义
和广义遗传力 . 与环境互作的遗传力中 , 第一节和第二节具有更高的广义遗传力 . 表明这些性
状在早代不同环境中选择均具有一定成效 .
2
.
4 亲本茎杆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根据 A D A A 模型 , 亲本的基因型值可用基因效应值的线性函数表示 :
亲本 : G 、` ( p ) = 。 + ZA ` + D “ + 4 A A “ ,
杂种 lF : G抓 lF ) 二 。 + A ` + 街 十从 J + A人` + A街 , + ZA人 : ,
杂种 2F : G ` , (2F ) = 。 + A` + A , + 0 . 2 5D “ + O . 2 5 D , , + 0 . 5D ` , + A A、` + A A , j + ZA A` , ,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 , 有加性效应的性状 , 杂交组合的表现将受亲本加性效应的影响 . 为此 ,
预测了亲本 只 (` = 1 , 2 , … , 7 ) . 茎杆各性状效应值 A ` 见表 4 (其中 + , * , * * 分别表示达到 0 . 1 ,
0
.
05 和 0 . 01 显著水平 ) .
表 4 二梭大班茎杆各性状的亲本加性效应预测值
飞b b l e 4 P r e d ie a t e d A d d i t i v e E ffe e t s o f C u lm l 、 . a i t s o f T w o 一R o w e d B a r l e y
参数 株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倒一节
A 1
A 2
A 3
A 4
A 5
A 6
A 7
一 2 . 5 5 7 6 *
一 9 . 7 2 3 1* *
4
.
1 2 0 5 * *
一 1 . 9 6 6 5
1 2
.
1 3 3 8 * *
2 3 2 7 4 +
一 4 . 6 8 17 * *
一 0 . 1 6 9 6
一 0 . 2 0 7 8 +
一 0 . 0 8 9 8
一 0 0 13 3
0
.
3 0 7 9
0
.
1 1 1 9
0
.
0 5 1 8
一 0 . 4 0 7 6 +
一 0 . 9 2 8 6 * *
一 0 . 3 7 4 2*
一 0 . 5 3 3 3 *
1
.
0 6 6 0 * *
1
.
2 7 1 2 * *
一 0 . 12 2 8
一 0 . 1 9 2 5
一 1 . 1 8 0 2 * *
一 0 . 0 3 5 7
一 0 . 5 3 3 3 *
1
.
19 9 6* *
1
.
18 0 2* *
一 0 . 5 2 6 1* *
倒二节
0
.
1 79 9
一 1 . 2 8 5 4* *
0
.
9 2 0 8 * *
一 0 . 1 1 7 1
1 9 5 2 0* *
一 0 . 7 6 0 8 * *
一 0 . 9 5 6 3 * *
一 0 . 3 5 2 5
一 4 . 0 9 4 2 * *
1
.
0 0 3 4
一 0 . 3 9 7 2
5
.
7 6 3 6* *
1
.
3 4 15
一 3 . 3 7 0 1* *
从表 4 看出 , 对株高来说 , lP ,几 ,马 有使后代植株变矮的负效应 , 尤以 几 变矮最明显 ;
几 和 凡 有使植株增高的正效应 , 其中 几 增高明显 ; 凡 和 6P 由于受上位性作用 , 株高的变
生 物 数 学 学 报 第 15 卷
化不明显 . 从各节看来 , 各品种基部第一节受加性效应影响不大 , 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 而第二
节和第三节 , 除甘木二条 ( lP ) 外 , 其它亲本不同程度地受加性效应影响 . 在上部节中 , 几 。凡
和 马 受极显著加性效应影响 , 其中几 和 马 与株高表现同向的负效应变化 , 是两个可使后代
植株降矮的好亲本 . 这也说明株高主要是由上部节长决定 .
2
.
5 杂交组合的加性 x 环境互作效应值分析
茎杆各性状的加性 x 环境互作效应预测值列于表 5 (其中 + , * 分别表示达到 0 . 1 和 0 05 显
著水平 ) .
由表 5 可见 , 不同的杂交组合在同一环境中 , 有不同的表现 . 就株高来说 , (2 ) 和 (7 ) 是
负效应 , (5 ) 和 (6 ) 呈正效应 , 并 E l 和 E : 表现一致 , 但均未达显著水平 .
同一杂交组合在不同环境中表现也不完全一样 , 对株高来说 , ( l) , (3 ) 和 (4 )E : 和 E : 其
正负趋向恰好相反 . 其它杂交组合正负趋向相同 . 各节节间长度、 各杂交组合有的表现不完全
相同 , 有的表现较一致 , 没有一定规律 .
参数
A E l in E I
A E Z in E I
A E 3 in E I
A E 4 in E I
A E 5 in E I
A E 6 in E I
A E 7 in E I
A E l in E Z
A E Z in E Z
A E 3 in E Z
A E 4 in E Z
A E 5 in E Z
A E 6 in E Z
A E i7 n E Z
表 5 二梭大麦茎杆各性状的加性 x 环境互作效应预测值
T a b l e 5 P r e d i e a t e d E月池 e t s o f t h e I n t e r a e t i o n o f A d d i t iv e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C u lm l 丫a i t s i n T w o 一 R o w e d B a r le y
株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倒二节
一 1 . 8 3 7 8 一 0 . 1 3 4 5 0 . 1 9 7 6 一 0 . 1 10 8 一 0 . 3 1 6 3
一 1 . 3 0 4 3 一 0 . 1 9 7 2 0 , 8 2 5 6 + 0 . 0 2 4 7 0 . 06 1 5
1
.
7 2 6 0 一 0 . 0 0 4 3 0 . 7 1 1 1 * 0 2 4 9 8 0 . 16 5 5
一 0 . 2 8 4 4 0 . 2 2 7 4 1 , 0 3 5 3 * 0 . 2 8 1 1 0 . 0 7 7 8
1
.
6 9 2 3 一 0 . 0 3 1 3 一 0 .8 8 3 4 * 一 0 . 1 6 0 2 一 0 . 29 3 3
0
.
3 5 7 2 0 2 5 2 1 一 2 . 1 2 0 3 * 一 0 . 0 8 0 6 0 . 0 8 1 9
一 0 . 4 0 9 5 一 0 . 1 1 4 0 0 . 23 0 8 一 0 . 2 1 14 0 . 2 1 2 3
1
.
0 8 5 1 一 0 . 0 70 9 0
.
3 8 5 3 + 0
.
1 5 3 0 0
.
3 4 8 2
一 1 . 5 8 6 7 一 0 . 0 5 8 0 0 . 3 5 4 2 一 0 . 0 6 4 3 一 0 . 0 8 9 7
一 0 . 5 10 3 一 0 . 1 4 4 3 一 0 . 2 1 2 1 一 0 . 2 2 4 8 一 0 . 2 8 3 7
0
.
2 3 7 0 一 0 2 9 7 1+ 一 0 . 0 0 3 7 一 0 . 1 4 1 5 0刀 2 8 4
0
.
9 3 5 6 0
.
46 3 8 + 一 0 7 4 3 0 + 0 . 0 6 0 2 一 0 刀2 6 2
0
.
4 0 3 2 一 0 . 1 12 5 0 .3 7 8 7 * 0 . 1 3 5 8 0 .0 7 5 6
一 0 . 7 2 4 4 0忍0 7 3 一 0 . 1 6 8 5 0 . 0 6 17 一 0 刀7 7 1
倒一节
一 0 . 0 2 6 0
0
.
4 6 3 7
0
.
0 4 4 0
0
.
18 5 5
一 0 . 7 6 9 2
一 0 . 4 9 5 9
0
.
58 3 1
0
.
0 5 4 8
一 0 . 4 6 0 4
一 0 . 4 0 8 6
一 0 . 0 8 0 6
0
.
3 8 3 8
0
.
9 2 9 8
一 0 . 4 5 3 6
2
.
6 加性 x 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预测值
有上位效应的性状 , 表明该性状有非等位基因间互作效应的影响 . 为此预测了杂交组合茎
杆各性状的加性 / 加性上位性效应预测值 A人 , (` , j = 1 , 2 , … , 7 , j > 约. 结果表明亲本各茎杆
性状的加性 x 加性互作效应值达显著的较多 , 而各杂交组合较少 , 表明来自亲本的非等位基
因间上位性互作的遗传是主要的 .
对茎杆各性状来说 , 下三节 ( 1一 3 节 )效应值达显著的较多 , 表明这些性状由于基因重组而
产生上位性互作效应不可忽视 . 与 几 组合的 lF 代 , 其茎杆倒一节、 倒二节或多或少地变短 ,
由于上部节长决定株高 , 所以与 几 组合后代其株高有变矮的趋向 , 这与育种实践相符 . 由于
基因重组而产生的非等位基因上位性效应 A人 , , 不仅体现在杂种一代 , 而且通过选择能稳定
第 4 期 陈文华等 : 二棱大麦茎杆特性的 A D A A 模型的遗传研究
遗传 . 所以在 A人 , 有价值的组合中 , 可期望选到遗传性能稳定的理想矮杆材料 .
3 讨 论
3
.
1 株高与各节间长度的改良问题
矮化育种是大麦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 而在现有推广的二棱大麦品种中 , 大多植株偏高 ,
易倒伏 . 本研究表明 , 缩短各节长度均能降低株高 , 尤以缩短倒一节 , 降矮最为明显 , 但理想的
大麦茎杆要求倒一节较长 , 以利于通风透光 , 故改良株高宜考虑缩短基部三个节的节间长度 .
栽培上通过促控措施或化学调控 , 缩短第二 、 三节间长度 , 对降低株高 , 防止倒状也有一
定作用 .
.3 2 双列杂交应用中的问题
双列杂交法是目前测定亲本等配合力效应较好的方法 , 但从我们试验结果看出 , 不同亲
本 , 不同性状配合力的表现因环境而不同 , 所以不论为利用杂种优势或常规育种判断组合优
劣 , 以及选择亲本 , 都不能凭一年一地结果来下结论 .
另外 , 由于双列杂交法受试验规模限制 , 参试品种有限 , 且为了结果理想 , 要选配一些育
种上没有意义的组合 . 因此 , 如果只是为了看一下亲本配合力优势的趋势 ,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
法进行丰产亲本 x 矮杆 (或优质亲本 x 矮杆 ) 之类组合的选配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
.3 3 A D A A 模型的应用问题
H ay m an 或 G ir if gn 双列杂交分析方法都假定不存在基因上位性 , 本文对有上位性的各性
状再按 A D 模型进行分析 , 发现各效应的方差分量 、 各效应的预测值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这
一结果表明 , 对存在上位性的性状 , 宜按 A D A A 模型进行分析 , 否则所得的结论并不真实 【7} .
[参 考 文 司
11] 黄志仁 , 周美学 , 黄友圣 . 大麦突变体多节矮杆性状的遗传研究 , 中国大麦文集 n [M」. 西安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 9 1
.
2 : 9 9 一 1 0 3
.
z[] D C 拉斯姆逊主编 · 邹信康译 · 大麦 【M」.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 9 9 2 . 2 6 4 一 28 6 ,
阎 赵理清 , 陆美琴 . 二棱大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J] . 上海农业学报 · 1 9 91 , 7 (3 ) : 9 3 一96 ·
[’] 赵理清 , 陆美琴 · 二棱大麦农艺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z[] . 浙江农业学报 . 19 91 , 2 (4 ): 1 51 一 15 6 .
s[] 徐绍英 , 郭银燕 , 韩娟英· 大麦熟期性状的遗传分析 s[] . 生物数学学报 19 92 , 7 ( 4 =) 1 7 2一 17 9 .
e[] 徐绍英 , 陈文华 . 二棱大麦籽粒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1j[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 9 94 , 2 o( 4 ) : 5 9 3一 5 98 ·
!刀 徐绍英 , 郭银燕 . 二棱大麦农艺性状 A D A A 遗传模型的分析 [耳 生物数学学报 , 1 9 9 5 , 1 o( l) : 2 5 一32 ·
sl[ 郭银燕 , 徐绍英· 二棱大麦茎杆遗传特性的研究 s[] . 作物学报 , 19 95 , 2 1 (5 ): 61 8 一 6 25 .
0[] 郭银燕 , 徐绍英 · 二棱大麦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s[] . 浙江农业学报 , 19 94 , 6 ( 3 =) 156 一 160 .
110] 林作揖 , 章蜀贤 , 袁志发 . 小麦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影响 【J] 国外农学 一 麦类作物 , 19 8 2 , 3 (4 , 5 ) : 4 一 7 , 4一 8 ·
【1 1」朱军 . M i x e d m o d e l 即 p or a e h e s fo r e s t im a t in g g e n e t i e va r i a n e e a n d e o v a r ia n e e 【J〕. 生物数学学报 , 19 9 3 ,
8
( l )
:于 5 .
48 6 生 物 数 学 学 报 第 15 卷
!12」朱军 . M ix e d m o d e l a p p o ra e h e s fo r e s t im a t in g g e n e t i e va r ia n e e a n d e o vra ia n e e [J」
. 生物数学学报 ,
7 (1 )
: 1一 1 1 ·
【la] 朱军 . 遗传模型分析方法 [M」.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 9 96 · 8-8 91 ·
【14」C h o o T M F山 d i a ll e l a n a l y s e s of r h e ad in g d at e i n b a r le y【J】. G 。 。 e t`e a A夕r a r ` a . 1 98 8 , 4 2 (2 ) : 2 0 1 .
【1 51C h o o T M . C o m p ar i s o n o f 石碗 a n d 凡 d ia ll e l an a ly s e s in b a r le y【J }. G e o o 。 。 . 1 9 8 8 , 3 0 (6 ) : 5 6 5 一 8 6 9 .
1 9 9 2
G e n e t i e S t u d y o f A D A A M o d e l o n C u lm
rT
a i t s i n T w o

R o w e d B a r l e y
C H E N 、V七n 一 h u a W AN G eR n 一b e i W U Y in 一 l i a n g
( Z h
e J `a 二夕 U 。 公。 e r s `亡, , Z h e J玄a 。 夕 H a 。 夕z h o 二
Z H U J u n X U S h a o

y i n g
3 10 0 2 9 C h 艺几 a
A b s t r a e t : A h a l-f d i a l l e l a n a ly s i s o f P l a n t h e i g h t a n d i t s e o m P o n e n t s h as b e e n e ar r ie d o u t fo r
P ar e n t s
,
IF a n d 凡 o f 19 9 2 a n d 19 9 7 o f 7 t w o 一 r o w e d b ar le y v ar i e t i e s b y u s i n g a d d i t ; v e 一 d o m i n a n e e -
e p i s t a t i e m o d e l (A D A A )
.
R e s u l t i n d i e a t e s t h a t p l a n t h e i g h t o f 19 9 2 15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19 9 7
.
Sh o r t e r p l a n t e o u l d b e s e r e e n e d w i t h i n t h e e r o s s e s w h ie h 15 e r o s s e d w i t h 凡 s功15 0 8 o r S u p i 1 . P l a n t
h e i gh t an d i
n t e r n o d e s l e n g t h (
e xc e p t fo r t h e t h i r d )
a r e m ia n ly e o n t r o ll e d by
a d d i t ive e fe
e t s
, a n d
e a e h t r a i t h as a h i gh n a r r o w
一 s e n s e h e r e d i t a r y a b i li t y a n d b r o o d
一 s e n s e h e r e d i t a r y a b i l it y
.
E s t im a t i o n
.
of g
e n e e
fe
e t s s h o w s t h a t i n t h e p r o g e n i e s o f e r o s s e s w it h r i s沪15 0 8 , s u p i 1 a n d G a n m u e r t i a o a s
P ar e n t s
, s h o r t e r P l a n t w as m o r e l ik e ly s e l e e t e d
.
T h e a n a ly s is o f i n t e r a e t io n o f ad d i t i
v e e
fe
e t s
i n d i e a t e s t h a t P l a n t h e i g h t fo r e a e h v a r ie t y s h o w s d i fe
r e n e e s i n d ife
r e n t e n v i r o n me
n t s
.
M o r e o v e r
t h e r e a r e a d d i t i v e
一 a d d i t i v e in t e r a e t i o n e fe
e t s fo r p ar e n t s (
e x e e p t Z ip id a m a i )
.
T h e p r o g e n i e s o f
G a n m u e r t i a o
,
S u P i 1 a n d r i s叻15 0 8 , a n d P r o g e n ie s o f S u P i 1 a n d Z h e n o n g d a 3 , Z IP id a m a i h va e
s h o r t e r P l a n t s
.
K
e y w o r d s : B a r le y (OH dr
e u o d i o t`e h 。 。 L .
E s t im a t i o n o f g e n e t ie e fe
e t s ; C u lm g e n e t i e t r al t s
A D A A m o d e l G e n e t i e v a r i a n e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