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茶秆竹民族植物学及其意义



全 文 :茶秆竹民族植物学及其意义
*
黄天才1 彭 江1 胡德活2 杨秀淦1
(1. 广东省肇庆市国有林业总场大坑山林场 广东怀集 526456;2.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摘要 文章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方法,调查粤西北山区茶秆竹生产历史和方式,总结了产地人
们认识、利用和管理茶秆竹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怀集茶秆竹出口历史长
达 170 年。在 20 世纪 80 年代,原产地已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茶秆竹种植、抚育和管理方法。约 80%的家
庭经济收入中的 80%以上来源于茶秆竹生产。与 20 年生杉木、杉竹混交林相比,茶杆竹纯林单位平均年产
值分别减少 49%和 52%。所以需正确认识和利用茶秆竹的优良品质和名声,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发
展茶秆竹和乔木的综合经营,继续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贡献。
关键词 茶秆竹 资源管理 杉木 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S79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4427(2011)06 - 0063 - 05
The Significance and Ethnobotanist of Pseudosasa amabilis
in Northwest Guangdong
Huang Tiancai1 Peng Jiang1 Hu Dehuo2 Yang Xiugan1
(1. Dakengshan Forest Farm,Zhaoqing Central State Forest Farm,Huaiji Guangdong,526456;
2. Guangdong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 Pseudosasa amabilis is a kind of bamboo coming from the mountainous area in Northwest Guang-
dong,and is called rich bamboo by other people. We applied ethnobotanical theor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ical
methods to investigate its production history and ways. We concluded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utilizing and
processing this plant by local people and its impact for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70 years
ago,it was exported abroad began,its populations suffering threaten and serious.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vern-
ment in the 1980s,the origin of people have come up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lanting,tending and management
methods of P. amabilis. In origin,the bamboo production supply the basi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for the origin of people,about 80% families work on bamboo production,and more than 80% household income
form this. Compare with 20-year-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and fir mixed forestry of P. amabilise,its annual
and average value per hectare respectively reduce 49% and 52% . Need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use good quali-
ty and reputation,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certain role in developing the production of bamboo,such as
leading the local people to development of bamboo mix tre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
ment and health,contribute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ey words Pseudosasa amabilis,resource management,Cunninghamia lanceolata,sustainable utilization
36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1 年第 27 卷第 6 期
* 基金 /项目: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松杉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资助(2008KJCX005-01、2009KJCX007-1)。
通讯作者:黄天才,E-mail:htc820222@ 163. com。
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s)又名厘竹,盛产于中国广东怀集、广宁县[1],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怀集
茶秆竹”(亦称“怀集厘竹”)具有通直、壁厚、枝细、叶疏、节平、环细、光滑、坚韧、弹性强、不易虫蛀、耐腐蚀等
特点,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也用于制作乐器、钓鱼竿、滑雪竿、画屏、家具等,被誉为“钢竹”、“竹中之王”,盛名
海外。怀集茶秆竹远销欧、美、亚洲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近 3 亿元,为社会提供几十万就业岗位,具
有重要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和科研价值。
近几十年中,茶秆竹生产和管理受现代商业文化的冲击,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特有的茶秆竹文
化。目前,国内外关于“怀集茶秆竹”的民族植物学特征尚无系统报道。关于茶秆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
续利用的综合性研究,以及茶秆竹种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亦很少提及,仅在物种的起源、资源分布、开发利
用、种植技术等方面有零星报道[1-3]。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茶秆竹遗传资源,本文应用民族植物学对大
坑山茶秆竹资源进行调查,试图发掘当地居民在茶秆竹种植和管理中的经验;探讨传统的林业种植和管理在
森林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物种多样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以期能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根据广东怀集大坑山林场 30 多年的生产、科研档案,应用民族植物学[4-5]和文化人类学[6]等方法,通过
选点、选线、调查、访谈和实地采集,深入产区并以村为单位[7-8],调查茶秆竹遗传资源现状和经营管理。调查
过程中采用了半结构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9]。访谈对象有社区干部,老、中、青壮年男、女;个体经营
户、加工厂老板及员工;外来客商;林场领导、工程师、职工、技术员、农民工等。在茶秆竹纯林和杉竹混交林
中选设 100 m2 样地 50 个,记录起源、树高、林分密度、新笋情况、林内植物组成、病虫害情况、杉木蓄积量等
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 1 茶秆竹的起源、产区及其名声
怀集坳仔是怀集茶秆竹起源地,19 世纪前,原产地农民将茶秆竹作为燃料、晾衣杆、篱笆、竹椅、竹床、蔬
菜棚架等使用,不为外界所知。清道光年间,坳仔一位农民将茶秆竹运往广州贩卖,被一名英国商人发现后
销往海外,距今约 170 年。史料记载,1925 年,美国植物学家莫古里(Mcglure)慕名专程到坳仔镇,对茶秆竹
的生态环境、质地和出口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将其编入《世界竹子研究》。1950 年后,怀集茶秆竹的出口量一
直占全国茶秆竹出口总量的 50%以上[10]。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用怀集坳仔茶秆竹制成“古比雪夫”牌滑
雪杆,曾风靡一时,乃至国际滑雪比赛也规定用中国怀集坳仔茶秆竹制作的滑雪杆。1974 年,莫古里的学
生、国际地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地理学会副主席马丁(Martin)遵照老师遗嘱,偕夫人远涉重洋来到怀
集坳仔,考察茶秆竹。回国后,在《世界竹子研究》一书中作详尽的介绍,茶杆竹由此逐渐盛名海外。此外,
2006 年 10 月,怀集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称号;2010 年,怀集县成功申报怀集茶秆竹地标产品
保护,自 2001 年以来,外界不断冠以茶杆竹“黄金竹”、“富裕竹”的美誉。
坳仔和大坑山是正宗“坳仔茶秆竹”出产地,1950 年怀集县政府在坳仔、大坑山等几个乡镇设立茶秆竹
收购站和加工厂,过度采伐使原生茶秆竹面积缩减。1950 年后,产地人们开始探索人工种植茶秆竹。20 世
纪 80 年代总结出科学的移植方法,90 年代开始于坳仔、大坑山、永固和古水等地大规模增植茶秆竹。目前,
县辖 18 个乡镇和 1 个民族乡均分布有茶秆竹。此外,广宁古水和桃花等地也出产正宗“坳仔茶秆竹”。
2. 2 产区的自然条件
大坑山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怀集县东南,绥江上游,地处东经 112°1041″,北纬 23°4529″。东邻坳仔,东
南与广宁县古水镇接壤,南与怀集县永固镇毗邻,西、北部与怀城镇连接。辖盘布、珠洞、永平、升平、高龙村
5 个村委会和国营大坑山林场(2005 年撤销建制,并入怀城镇) ,面积 10 042. 4 hm2。丘陵地形,坡度 25° ~
60°,四面环山,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海拔 200 ~ 463 m,最高山主峰为黄梅顶(463 m)。属南亚热带气候区,
夏长冬短,热量丰富。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 20℃,月平均最高温为 32℃,最低为 12℃,雨量充
沛,年平均降雨量为 1 800 ~ 2 200 mm,相对湿度 80%,雨量集中在 3 ~ 8 月份,霜期在 12 月到翌年 2 月。土
壤发育于砂岩、页岩的偏酸性的中土层砂质壤土,土层簿,大多数在 40 ~ 80 cm,腐殖质厚 10 ~ 25 cm。得天
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杉木和茶秆竹的生长。此外,产区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 98%以上;蕴藏有桫椤
46 黄天才等: 茶秆竹民族植物学及其意义
(Alsophila spinulosa)、省藤(Calamus sp.)、格木(Erythrophloeum fordi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毛红
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等珍贵树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原鸡(Phasianus gallus)、岩羊(Pseud-
ois nayaur)等珍稀动物。
2. 3 茶秆竹产区民族特点
产区为世居民族,汉族占 98%,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大族有莫、植、陈、梁等姓氏。语言为粤语方言,
中、老年人中 90%以上讲地方小语种,主要分为上方、下方话和侗族标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重男轻女”
现象普遍。农村妇女地位较低,是农村主要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作物、茶秆竹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
lata)种植。茶秆竹生产女性一般占 90%以上,与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力男性占 90%以上的性别组成相反。
茶秆竹生产与利用在产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十分重要,采竹工费、竹材加工及销售收入是大多数农村
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收入中 80%以上来源于茶秆竹生产。茶秆竹是产地人们发家致富
的“富裕竹”,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大坑山常见茶秆竹“女工队”,女工队一般 3 ~ 10 人不等,有时会出现男性成员,每人腰间携带竹篓,竹
篓中装有竹刀、毛巾、水瓶、食物等。一般情况下,每人推一辆木制推车。目前,生产茶秆竹的工人老龄化严
重,青年大多离开农村,转入怀城、佛山、东莞、广州等地工作、学习或生活。
产区民族信奉佛教,对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十分重视,有每日门口烧香的习俗,对佛教文化植物大青树
(Ficus hookeriana)崇拜。喜好竹笋,种植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等 10 多种竹子,采笋期多达 240 d。
其中茶秆竹竹笋清苦可口,具有消炎解毒的功效,是苦笋系列中的珍品,禁采茶秆竹竹笋为大坑山地区的村
规民约和国家森林资源保护的地方条例。在 6 月下旬,新竹新枝发育完成时,人们采集田边、路边茶秆竹的
新枝嫩尖食用,主要用于煲汤。
2. 4 茶秆竹的传统种植与管理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摸索到茶秆竹生长特性和规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总结提出:生长快的
多种株相连、带土起苗、快速运输、适当浸水、撩壕深垦、回表土、疏植浅种(大寒—清明湿润天气)的系统方
法。1992 年,坳仔、大坑山等其他地区开始大规模种植茶秆竹。茶秆竹竹鞭沿山坡向四周发展,人们将这种
现象称为“地下龙”,“地下龙”具有迅速扩大和恢复种群的能力。茶秆竹一般种植于坡度大于 5°以上的台
地、坡地及偏僻的荒地,很少将茶秆竹植于村旁、房前屋后。
新种茶秆竹,立地条件选择以符合大坑山自然条件为宜,一般抚育 2 ~ 3 年,6 ~ 7 年后开始间伐。第一
次采伐后,每隔 1 ~ 2 年间伐一次。茶秆竹笋期为 3 ~ 4 月,笋期禁止放牧、伐竹和采笋。山脊立地条件较差,
水分和养分容易流失,需连续生长 10 年以上,合理间伐,才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吃
竹者多,养竹者少”,盲目种植,造成茶秆竹产量低、品质差。茶秆竹种植 3 年采收、年年间伐的报道缺乏科
学依据。
科学合理的采伐方式直接影响茶秆竹产量和质量,传统的采伐按照:砍老留嫩、砍小留大、砍密留疏、照
顾均匀、疏密适度的原则进行;3 年以上的老龄竹保留 30%以上,不砍 2 年生的母竹和 1 年生嫩竹,竹林始终
维持“公、父、子”3 龄级结构,人们称之为“三代同堂”;竹头高度低于地面,同时清除细小、弯折、爆裂及被虫
蛀的竹子并运出山。采伐时间笋期后 30 d为宜。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分结构、市场需求、采伐周期等差
异,一般保留活立竹 8 000 ~ 30 000 株 /hm2。
2. 5 怀集茶秆竹遗传资源
总体而言,怀集和广宁交界的坳仔、怀城、大坑山、古水等地出产数量较多、分布集中、品质优良,其余乡
镇数量少、分布零星、品质一般。两县茶秆竹遗传资源占我国总量的 80%以上。20 世纪 80 年代,约 2 万
hm2,因过度采伐,面积曾缩减;经人工种植和自然更新后,目前怀集拥有 4 万 hm2 以上。广宁也是“中国竹
子之乡”,但盛产青皮竹。大坑山地处怀集与广宁交界地区,四面环山,自古盛产正宗“坳仔茶秆竹”,约占怀
集总面积的 8%。其中,大坑山林场茶秆竹总面积 600 hm2。
2. 6 茶秆竹种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调查表明,成林的纯林茶秆竹林分中,物种单一,灌木层消失,草本植物稀少,明显影响植物多样性。大
坑山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坡度大。大坑山林场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建设和遗传资源保护。
经过长期的选择性和限制性经营,大坑山林场茶秆竹分布零星、居群小,形成了丰富的群落多样性和生物多
样性,主要有茶秆竹 +杉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省藤、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木荷(Schima super-
56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1 年第 27 卷第 6 期
b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长芒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等群落类型。林内生长有苔藓、蕨类、竹
类,菝葜科、禾本科、木兰科、壳斗科、梧桐科、樟科、芋科、大戟科等植物,草本、灌木和高大乔木层分化明显。
2. 7 茶秆竹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
经过长期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人们将茶秆竹竹材分为大、中、小竹材及火烧竹和烂竹类型(表 1) ,除火
烧竹、烂竹内销外,大、中、小竹材大多数由加工厂进行初加工,初成品(沙白竹或香骨)出口。
表 1 茶秆竹竹材分类与用途
分类 胸径(mm) 主要用途
大竹材 ≥27 建筑、家具、木柴、雪橇、牙签、花签、香骨、乐器、屏风竹画、竹席、书架、烙画、竹帘、花篮、鸟笼等
中竹材 17 ~ 26
建筑、家具、木柴、雪橇、牙签、花签、香骨、乐器、屏风竹画、竹席、书架、烙画、竹帘、花篮、鸟笼、钓鱼杆、
标杆、扫把柄
小竹材 ≤16
建筑、家具、木柴、雪橇、牙签、花签、香骨、乐器、屏风竹画、竹席、书架、烙画、竹帘、花篮、鸟笼、钓鱼杆、
标杆、扫把柄
火烧竹 不限 木柴(破碎或虫蛀)
烂竹 不限 木柴(破碎或虫蛀)
受国际市场的影响,2005 年,茶秆竹平均价格开始下滑,生产成本逐年上涨,茶秆竹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图 1)。随着受广东省劳动力双转移政策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新一代农民工就业观念改变,
产地劳动力局部紧缺,茶秆竹生产成本将继续上升,茶秆竹单位净收益持续下跌。目前,茶秆竹生产从根本
上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将来如何发展需进一步探讨。
图 1 茶秆竹原材采运成本和销售价格
2. 8 茶秆竹、杉木混交林经济效益分析
国营大坑山林场面积为 1 538. 4 hm2,于 1978 年开始建立广东省杉木无性系区域化种植与研究基
地[11-13],也是坳仔茶秆竹出产地之一[1];1993 年被评为全国国营林场百佳单位;2005 年,建立茶秆竹优质高
产示范林基地。根据大坑山林场杉、竹经营效益计算(表 2) ,20 年生茶杆竹采伐 7 次,平均产量为 7 t /hm2,7
次总产值为 49 000 元 /hm2,平均年产值为 2 450 元 /hm2。20 年生杉木纯林平均出材量为 80 m3 /hm2,平均年
产值 4 800 元 /hm2。20 年生杉竹混交林,平均年产值超过 5 090 元 /hm2。在相同的经营周期内,茶杆竹单位
平均年产值比杉木和杉竹混交林分别减少 49%和 52%。
表 2 大坑山林场杉、竹经济效益对比
林分种类 林龄(a)
平均每公
顷产量
采伐方式
单位平均总产值
(元 /hm2)
平均年
产值(元)
茶杆竹纯林 20 49 t 间伐 49000 2450
杉木纯林 20 80 m3 皆伐 96000 4800
杉、竹混交林 20 79 m3、70 t 皆伐 101800 5090
66 黄天才等: 茶秆竹民族植物学及其意义
3 结论与建议
3. 1 茶秆竹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茶秆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需求量,产地分布有限,具有重要的经济、科研、文化和生态等价值。
目前,茶秆竹开发利用存在野生资源过渡采伐,盲目种植,“吃竹者多,养竹者少”,投入少、见效慢,林分结构
单一等问题,作者建议:(1)规划建立茶秆竹原产地种质园或保护区; (2)正确认识和使用茶秆竹的名声,在
政府的引导下,科学经营、合理采伐; (3)开展园林引种与驯化研究,发掘茶秆竹园林园艺及道路绿化等价
值;(4)建立怀集茶秆竹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机制,保护茶秆竹传统加工技术知识产权;(5)加大资金投
入,基于茶秆竹优良的生态功能价值,加大生态补偿金;(6)发挥政府职能,开展茶秆竹生产技术培训、整合
加工厂,集约土地资源,消除城镇噪音及环境污染,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降低生产成本;(7)选择性、限制性发
展茶秆竹,实施杉竹综合经营战略,保护生物多样性。
3. 2 茶秆竹文化及其演变对地区林业的影响
茶秆竹文化经历了从名不见经传到闻名遐迩的历史演变过程,其间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植物文化。直至
今日,茶秆竹文化仍在不断发展,茶秆竹文化的演变不仅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而且正继续影响
当地大多数人的命运和乡镇未来林业发展的方向。
一方面,茶秆竹是一种“以短养长”的优良树种,对于林业种植的企业、个体户具有短期收益和长期受益
的价值特点。另一方面,相较于竹类而言,茶杆竹可称“富裕竹”;与杉木相比,茶杆竹单位平均产值差距较
大。目前,茶秆竹盲目种植,逐渐削弱了传统怀集木的产量。作者认为,发展茶秆竹、杉木和杉竹等多种种植
和经营,更有利于地区林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保障林农的经济利益,促进地区生物多样的保
护和未来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古定球. 广东茶秆竹[J]. 西南林学院学报,1993,13(4) :256-259.
[2] 金全英,张潇. 茶秆竹、淡竹、短穗竹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的研究[J]. 竹子研究,1997,97(2) :1-6.
[3] 林夏馨. 茶秆竹林分立竹密度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 :66-70.
[4] Martin G. Ethnobotany,a methods manual[M]. London:Chapman & Hall,1995:1-210.
[5] 裴盛基,龙春林. 应用民族植物学[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1-210.
[6] Rao RR.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role of ethnobiologists[J]. Ethnobotany,1996,8:14-24.
[7] Long CL,Li H,Ouyang ZQ,et al. Strategies agro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promotion:a case from Yunnan[J]. China.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3,12:1145-1156.
[8] Long CL,Li R. Ethnobotanical studies on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the red-headed Yao people in Jinping,Yunnan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4,90:389-395.
[9] Long CL,Fox J,Lu X,et al. State policies,markets,land-use practices,and common property:fifty years of change in a
Yunnan village,China[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9,19:133-139.
[10] 林昉. 怀集年鉴·2001 ~ 2002 年本[M]. 怀集:怀集县人民政府,2002:17-19.
[11] 阮梓材. 杉木遗传改良[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356.
[12] 李龙英,伍伯良,胡德活,等. 杉木优良无性系区域化试验初报[J]. 广东林业科技,2004,20(3) :5-8.
[13] 黄永权,林军,阮梓材,等. 广东杉木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于初步评价及利用[J]. 广东林业科技,2006,22(4) :128-
132.
76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1 年第 27 卷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