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滇重楼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全 文 :·综述·
滇重楼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杨 斌,李绍平,严世武,王 馨,李林玉,董志渊,杨丽英*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3)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滇重楼资源、人工栽培、育种、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云南省滇重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在于加强野生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综合利用研究、加强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和大力推广“三段栽培法”种植模式,以
确保滇重楼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滇重楼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滇重楼;资源现状;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R28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2)10-1698-03
收稿日期:2012-05-2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2011BAI13B02-3) ;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强省计划(2010AE002) ;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2009CI105) ;云南省科技厅重点产业创新工程(2008IF024)
作者简介:杨斌(1980-) ,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药用植物规范化栽培;Tel:0871-5198972,E-mail:yb0872@ 163. com。
* 通讯作者:杨丽英,Tel:0871-5198972,E-mail:yly1209@ yahoo. com. cn。
滇重楼 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yunnanensis
(Franch. )Hand. -Mazz. 为百合科重楼属多年生草
本植物,以根茎入药,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被历
年版中国药典收载〔1〕。目前,滇重楼药材主要来自
野生资源,而滇重楼根茎生长缓慢,逐年大量采挖使
野生滇重楼资源面临枯竭,人工栽培已成必然趋势。
人工栽培滇重楼历史相对较短,对滇重楼的研
究多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种苗繁
育〔2-5〕方面,而有关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内容鲜
见报道。为此,本文从分析滇重楼的资源现状入手,
探讨了滇重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1 研究方法
1. 1 文献查阅 先后查阅了中文科技期刊全文
库、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中
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实用技术
(原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发明专利数据库、农学
(农艺学)文献数据库、中药学文献数据库、农业基
础科学文献数据库等 1980 年以来的文献资料。
1. 2 野外调查与访问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2008 ~ 2011 年采用访问调查和实地调查
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所属的 30 余个县、市开展
滇重楼资源调查。并向当地药材公司、林业局、科技
局、中医院(卫生院)、重楼中成药生产企业等单位
和老中医、老药农了解滇重楼资源分布情况,资源蕴
藏量,保护与利用,以及近年来滇重楼资源的消长情
况。
2 结果与分析
2. 1 资源状况 滇重楼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
州等省份,生长于海拔 1 400 ~ 3 100 m 的常绿阔叶
林、灌丛或草坡中。云南的曲靖、大理、丽江、玉溪、
昭通、楚雄等地区是滇重楼的主要产区〔6〕。上世纪
80 年代,滇重楼在其适生区的常绿阔叶林、灌丛林
下随处可见,分布较集中。本世纪以来,随着以滇重
楼为原料的中成药的销量大增,企业生产规模不断
扩大,导致野生资源过度采挖。而野生滇重楼生长
十分缓慢,在自然生长情况下,从种子萌发到可收获
利用需 10 多年的时间。由于消耗量远超过了自然
生长量,致使滇重楼成为稀缺资源〔7〕。2010 年对野
生滇重楼资源进行调查发现,滇重楼野生群落很难
找到,在其分布区楚雄州武定县狮子山调查组花了
一天时间仅找到 10 株,且植株较小,尚处于营养生
长阶段。昆明市西山在 80 ~ 90 年代路边灌丛林下
随处可见滇重楼,而现在 4 个人用了半天才找到 8
株。
课题组历时 4 年多的调查表明,滇重楼野生资
源蕴藏量正在迅速下降,近几年省药材公司平均收
购量只有 2 ~ 3 吨,而制药企业对药材原料年需求量
为 1 000 吨左右。目前制药企业从各地个体商贩手
中收购的原料主要来自缅甸。据调查和资料显示,
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野生滇重楼资源 80%已被开发
利用,传统产区已经无药可采,许多种质资源正在消
失。滇重楼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相关制药企业可持
续发展的瓶颈〔7〕。
2. 2 人工栽培情况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科学院
昆明植物所开始对滇重楼人工驯化栽培进行研究,
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由于当时滇重楼的野生资
源丰富,市场收购价格低,而人工种植成本高,周期
长,致使人工栽培研究基本停滞下来。2000 年以
来,随着企业对滇重楼需求量的增加,收购价格逐年
上涨,加之野生资源日渐枯竭,滇重楼的人工栽培逐
·8961·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5 卷第 10 期 2012 年 10 月
DOI:10.13863/j.issn1001-4454.2012.10.007
渐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许多科研单位都
相继开展了滇重楼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滇重楼的
采种期、种子催芽、育苗、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和病虫
害防治等人工栽培的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3-12〕。并
陆续在丽江、楚雄、昆明、玉溪、普洱、曲靖、大理、文
山、怒江、德宏等地区建立滇重楼的驯化栽培基地。
云南丽江云鑫绿色生物开发有限公司 2004 年以来
利用“三段栽培法”种植的 50 hm2 滇重楼长势良好,
已开始逐步产出。云南白药集团在云南省楚雄州武
定县建立了滇重楼人工栽培试验基地,并建立了重
楼种质资源圃。课题组对省内其他滇重楼种植基地
实地调查后发现,滇重楼的人工栽培现状很不乐观。
大多数滇重楼种植基地由于种源混杂、种苗繁育技
术难度大、种植周期长、管理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
大等原因,使企业和农户逐渐失去种植积极性,滇重
楼种植面积不断减少。据课题组调查统计,2011 年
云南省的滇重楼种植面积不足 200 hm2,远远不能
满足市场对滇重楼的需求。
2. 3 优良种源选育 目前,栽培的滇重楼种源主
要来自野生混杂群体,植株的生长习性、有效成分和
抗病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栽培后难以保证药材品
质,对相关中成药的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优良滇重楼
种源选育已成为滇重楼规范化栽培的难点和热点。
由于滇重楼种苗繁育技术难度大,生长周期长(从
种子出苗至开花需要 6 ~ 8 年) ,滇重楼优良种源选
育研究工作进展缓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
研究所经过多年努力,通过对不同种源的形态学、生
长势、物候学、产量、抗病性和有效成分含量等生物
学特性和经济性状评价,采用混合选择法,选育出高
有效成分、高产的抗病品种“滇重楼 1 号”和“滇重
楼 2 号”,为滇重楼规模化种植奠定了良种基础。
2. 4 开发利用情况 重楼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以后历代本草古籍都有论述,均以
根茎入药。其性寒,味苦,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消
肿止痛、凉肝定惊等功效。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
痛、蛇虫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等症〔1〕。我们在
滇重楼分布区进行资源调查时发现,民间一直都有
利用滇重楼进行消炎止血的习惯,如利用滇重楼粉
末处理伤口,把滇重楼捣烂加酒外敷治疗毒蛇咬伤
和无名肿毒,吞服滇重楼粉末治疗胃痛、胃出血、胃
溃疡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重楼有止血、祛痰、抑
菌、镇静镇痛、抗早孕杀灭精子和抗细胞毒等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性皮炎、外科炎
症以及肿瘤等,具有显著的疗效。国内以重楼为主
要原料的产品有宫血宁、热毒清、抗病毒颗粒、季德
胜蛇药片、重楼解毒酊等,年产值达数十亿元。
3 滇重楼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滇重楼是云南省重要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已
被列为云南省 30 种稀缺濒危天然药物之一。面对
野生资源不断破坏并日益枯竭的现状,必须采取科
学、有效的手段加强资源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3. 1 加强野生资源保护与管理 导致滇重楼资源
蕴藏量锐减,甚至面临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一是过
度利用。滇重楼是云南的道地药材,其药用价值较
高,无论作为传统中药饮片,还是作为现代制药的原
料,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从本世纪初开始,由于以
滇重楼为原料的中成药销量剧增,人们对滇重楼开
始乱采滥挖,导致野生滇重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而滇重楼根茎生长缓慢,制药企业为获取更多原料,
大幅提高药材收购价格,重楼单价从 2000 年约 20
~ 25 元 /kg 上涨到了 2011 年约 350 ~ 400 元 /kg。
收购价格的持续攀升刺激药农采挖野生资源的积极
性,采挖速度远远超出了滇重楼种群正常的更新速
度。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滇重楼为原料
的企业生产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资源需求量将进一
步加大,如果继续任其掠夺性采挖,若干年后种质资
源将会灭绝。二是滇重楼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滇重
楼种子有休眠现象,种子萌发过程中需要经历较长
的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两个阶段,自然情况下,需要
经过两个冬天才能出苗,种子在完成后熟过程中,由
于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大量种子腐烂,导致繁殖系
数大大降低;野生滇重楼根茎生长缓慢,一般从种子
萌发到可收获利用需 9 ~ 10 年,滇重楼种群更新周
期长,资源一旦被破坏,将难以恢复;滇重楼是林下
喜阴植物,光照强度大于 60%就不能正常生长,上
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由于许多地方乱砍滥伐,
大量的常绿阔叶林被砍伐,滇重楼的生长环境遭到
严重破坏,导致分布区减小,资源蕴藏量下降。三是
缺乏资源利用的监管措施,产区对滇重楼野生资源
的利用完全处于无序状态。现在滇重楼产区已陷人
“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中,使
得多年生、繁殖系数低的滇重楼资源缺乏休养生息
的机会,导致资源日渐枯竭。
要实现滇重楼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产业可
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野生滇重楼资源的保护和管
理,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一是改变
采收方法,要采大留小。滇重楼药材收购企业、中成
药生产企业停止收购较小的药材;同时在收购药材
时利用高于药材价格的方式,鼓励农民把带顶芽部
分的鲜根茎切下,作为繁殖材料出售给滇重楼种植
·9961·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5 卷第 10 期 2012 年 10 月
户,有效扩大滇重楼的种苗来源,从而保护滇重楼药
材资源;二是加强滇重楼产地环境保护,实施野生抚
育。目前云南的大多数林地已分到各家各户,应鼓
励农户合理采挖林下资源,在各自林地内开展滇重
楼野生抚育,在林下种植滇重楼,加强其生长期的水
肥管理、病虫害防控,为滇重楼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环
境。这样既可调动农户保护滇重楼生长环境的积极
性,又可恢复和扩大滇重楼的适生地和群落结构,彻
底扭转以往竞相掠夺破坏资源的不良局面。
3. 2 加强综合利用研究 滇重楼系多年生草本植
物,其地上部分生长较快,每年都有一定的产量。目
前,只利用了滇重楼植株的根茎,茎、叶等地上部分
还未开发利用,而地上部分也含有一定量的重楼皂
甙〔13〕。加快对滇重楼地上部分的利用研究,以替代
根茎提取有效成分,用于生产药品和日化用品,不仅
可以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户种植滇重楼
的积极性,还能增加制药企业的原料供应,缓解滇重
楼原料的供需矛盾。
3. 3 加强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提高滇重楼种植水
平,扩大滇重楼人工栽培面积,是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滇重楼资源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滇重楼人工种植
规模,首先要解决优良种源缺乏问题,充分利用滇重
楼种质资源,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滇重楼品种资源,
是提高滇重楼药材质量,实现滇重楼产业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其次,要选择适宜的环境建立滇重楼种植
基地,滇重楼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选择好适生环境
是种植滇重楼取得成功和获得较高效益的前提和关
键;最后,要加强滇重楼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系统研
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实现滇重楼的规模化
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3. 4 大力推广“三段栽培法”种植模式 由于滇重
楼从种子萌发到收获利用周期长,企业和农民都不
愿种植。为解决滇重楼生长周期长的难题,实现滇
重楼规模化种植,本课题组提出了滇重楼“三段栽
培法”种植模式。
该模式将滇重楼栽培周期分成三段:第一段(3
年)采用工厂化育苗,扩繁种源,利用种子培育种
苗,每 hm2 产种苗 375 万株,产品为一级种苗;第二
段(3 年)建立二级种苗繁育基地,将生产的一级种
放到二级种繁育基地进一步培育,每 hm2 种 90 万
株,生产出滇重楼商品种苗;第三段(3 年)将商品种
苗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全省最适宜区
布局滇重楼种植基地,每 hm2 种 30 万株,3 年即可
收获利用。一级种苗由科研单位或科研单位和企业
联合生产,二级种苗由企业或种植专业户专门经营,
商品滇重楼由农户种植。这种方法将滇重楼从种苗
种植到收获利用分段进行,由不同生产者分段承担
其中一段种植任务,并将该段获得的中间品(种
苗) ,以产品销售的方式,接力传递给下一个生产
者,使参与的每个生产者各得其利,在 2 ~ 3 年内都
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一个每年有优良种苗、
优质滇重楼药材产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模
式。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投资较大、回收期长
的风险,并解决了随着种植年限延长病虫害越严重
的问题,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互利局面〔7〕。
经过 8 年多的实践,企业和农民都得到了实惠,证明
该模式是解决滇重楼人工种植问题新的有效途径,
也可推广用于其它生长周期长的中药材的种植。
参 考 文 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一部 . 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43-244.
[2]李运昌 . 重楼属植物引种栽培的研究Ⅰ. 滇重楼的有
性繁殖试验初报[J]. 云南植物研究,1982,4(4) :429-
431.
[3]李运昌 . 重楼属植物引种栽培的研究Ⅱ. 滇重楼的育
苗试验[J]. 云南植物研究,1986,8(2) :209-221.
[4]陈翠,杨丽云,吕丽芬,等 . 云南重楼根状茎切段苗繁育
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7,20(4) :706-710.
[5]陈翠,杨丽云,吕丽芬,等 . 云南重楼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9) :1979-1983.
[6]马云淑,桂镜生,朱燕,等 . 滇产重楼资源及市场情况调
查[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20(2) :24-31.
[7] 杨斌,李绍平,王馨,等 . 滇重楼的栽培与合理利用
[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6) :70-73.
[8]李运昌 . 重楼属的引种栽培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
究,1982,4(4) :429-431.
[9]王丽萍,起学伟 . 云南重楼野生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初
探[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1) :62-63.
[10]李绍平,杨 斌 . 滇重楼驯化栽培研究初报[J]. 云南
农业科技,2005,(2) :12.
[11]张金渝,虞泓,张时刚,等. 滇重楼与华重楼的野生驯
化和繁殖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3) :
314-317.
[12]李绍平,杨丽英,杨斌,等 . 滇重楼高效繁育和高产栽
培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 :956-959.
[13]陈昌祥,周俊 . 滇重楼地上部分的甾体皂甙[J]. 云南
植物研究,1990,12(3) :323-329.
·0071·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5 卷第 10 期 2012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