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_1及BC_1代育性研究



全 文 :第 24 卷 第 4 期
2003 年 12 月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I 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o l.24 
Dec.2003
文章编号:1009-3575(2003)04-0013-04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 F1及 BC1代育性研究
李造哲1 ,  于 卓2 ,  云锦凤1 ,  马青枝3
(1.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2.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3.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9)
摘要: 本文对披碱草(Elym us dahuricus Turcz.)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Link)杂种 F1 及 BC1 代的花
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花粉可育率较高 , 分别为 87.1%和 89.2%, 开
放授粉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 39.4%和 34.8%。正 、反交杂种 F 1 代高度不育 ,花粉可育率分别为 2.2%和 1.1%, 在
开放授粉情况下均不结实。 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提高 ,各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和结
实率有较大的变异 ,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仍很低 ,花粉可育率只有 0.3%,开放授粉不结实;有的株系花粉
可育率和结实率较 F1 代有大幅度的提高 , 花粉可育率可达 74.9%, 自然结实率可达 14.6%。 回交是克服杂种 F1
不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 F1; BC1; 育性
中图分类号: S 543+.935.1  文献标识码: A
STUDYON THE FERTILITY OF Elymus dahuricus , Hordeum
brevisubulatum AND THEIR HYBRID F1 AND BC1
LI Zao-zhei1 ,  YU Zhuo2 , YUN Jin-feng1 ,  MAQing-zhi3
(1. Colleg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 College of Agronomy;
3.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 I 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Huhho t 010019 , China)
Abstract: The pollen fertility rates and seed sets of Elymus dahuricus , Hordeum brev isubulatum and their
hybrid F1 and BC1 were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pollen fert ility rates of Elymus dahuricus and
Hordeum brevisubulatum were 87.1% and 89.2% respectively , the seed sets were 39.4% and 34.8% respec-
tively.The hybrid F1 was highly infertile.The fert ilities of BC1 were enhanced in dif ferent deg ree , the pollen
fertility rates and seed sets w ere varied among BC1 lines;the pollen fertili ty rates and seed sets of some BC1 lines
w ere still low , the pollen fertility rate w as only 0.3%and seed set was 0;the pollen fertili ty rates and seed sets
of some BC1 lines w ere high , the pollen fertility rate reached to 74.9%, seed set reached to 14.6%, which indi-
cated that backcross is an effective w ay to restore fertility to wide cross hybrid F1.
Key words: Elymus dahuricus; Hordeum brevisubulatum; hybrid F1; BC1; fert ility
收稿日期: 2003-09-28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60074)作者简介: 李造哲(1962-),男,博士 ,从事牧草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
引 言
远缘杂交是研究物种形成 、进化及亲缘关系的重要方法 ,也是实现不同物种间基因渐渗(交流)、创造广
泛变异 、选育新品种的有效途径。多年来 ,人们一直致力于多年生禾草与麦类作物的远缘杂交 ,旨在将野生
近缘种牧草的优良抗性基因(抗病 、抗旱 、耐盐碱等)导入 1a 生麦类作物 ,从而提高其抗性和产量 ,这方面的
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 ,取得了很大进展(陈佩度等 ,1989;蒋继明等 ,1990;李立会 ,1991;韩方谱等 ,1993;
陈濑阳等 , 1996:董玉琛等 ,1997;A.Kruse ,1973;A.Mujeeb-kazi , 1981;M .Muramatsu等 , 1983)。国外 ,在
小麦族多年生牧草远缘杂交育种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已育成 1批新品种用于生产(Church ,
1958;Brom ,1960:Thomas等 , 1991)。特别是世界著名的美国牧草遗传育种学家 G.L.Stebbins 和 D.R.
Dewey 在该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内在小麦族多年生牧草的远缘杂交育种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
要着重于引种驯化 、栽培试验 、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阎贵兴等 ,1991;王比德 ,1987)。
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Link)是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
值的小麦族多年生优良牧草 ,我区均有其野生种分布。披碱草具有产草量高 、抗旱能力强的特性 ,野大麦具
有分蘖能力强 、草质好 、耐盐碱等特性。为了使二者的优良特性综合在一起 ,培育出适合干旱 、盐渍生境的牧
草新品种(新类型),王照兰等(1992-1993)将披碱草和野大麦相组合进行了远缘杂交 ,成功地获得了高度不
育的披碱草和野大麦的正 、反交 F1代 。杂种 F1 代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 ,具有很高的育种价值 。但由于杂
种 F1 高度不育 ,限制了其遗传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在此基础上 ,我们拟定了用回交法克服杂种 F 1代不育性
的研究计划 。用分株繁殖方法 ,分别将披碱草×野大麦和野大麦×披碱草 F1 代扩繁成株系群体 ,并采取 F 1
代与亲本相邻种植 、套袋回交方法 ,成功地获得了(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和(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
的回交一代。
本研究通过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 F 1和 BC1 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的测定 ,对其育性进行研究 ,
以探明杂种育性恢复情况 ,为品种培育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牧草试验站 ,详见表 1 。
表 1 供试材料
编号 材料名称 编号 材料名称
1 披碱草 Elymus danuricus Turcz. 12 P-BC1-8
2 野大麦 Hordeum brev isubulatum Link 13 P-BC1-9
3 披碱草×野大麦 14 Y-BC1-1
4 野大麦×披碱草 15 Y-BC1-2
5 P-BC1-1 16 Y-BC1-3
6 P-BC1-2 17 Y-BC1-4
7 P-BC1-3 18 Y-BC1-5
8 P-BC1-4 19 Y-BC1-6
9 P-BC1-5 20 Y-BC1-7
10 P-BC1-6 21 Y-BC1-8
11 P-BC1-7 22 Y-BC1-9
   注:“ P-BC1表示(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回交 1 代” ,“ Y-BC1”表示(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回交 1代 ,
数字表示株系 , 如“P-BC1-2”表示(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 BC1 代的第 2 个株
14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03 年
1.2 方法
1.2.1 花粉育性 在开花期随机剪取每种植物穗子 5 个~ 6 个 ,带回室内镜检 。剥取花药 2枚 ,置载玻片
上 ,滴 1滴 1%醋酸洋红 ,用镊子挤压去掉药壁 ,使花粉充分着色 ,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育与不育花粉
粒数 。花粉粒大 、饱满 、着色深者为可育 ,花粉瘦小 ,着色浅或不着色者为不育。每种植物显微镜下观察视野
不少于 50个。
花粉可育率=(可育花粉粒总数/观察花粉粒总数)×100%。
1.2.2 结实性 在种子成熟期 ,每种植物随机取 30个穗子 ,统计结实数和小花数。
结实率=(结实总数/小花总数)×100%。
2 结果与小结
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花粉可育率较高 ,分别为 87.1%和 89.2%,开放授粉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
39.4%和 34.8%(表 2)。
表 2 杂种 F 1、BC1及其亲本的花粉可育率结实率
材料名称   花粉可育率      结实率   花粉总数 可育花粉数 可育率% 小花总数 结实小花数 结实率%
披碱草 1 010 880 87.1 11 895 4 680 39.4
野小麦 1 486 1 326 89.2 460 8 1 602 34.8
披碱草×野大麦 F1 1 206 26 2.2 24 300 0 0.0
野大麦×披碱草 F1 1 180 13 1.1 23 868 3 0.0
P-BC1-1 1 289 362 28.1 8 376 25 0.3
P-BC1-2 1 265 260 20.6 6 782 7 0.1
P-BC1-3 737 16 2.2 3 090 0 0.0
P-BC1-4 1 452 5 0.3 4 407 0 0.0
P-BC1-5 1 070 1 0.1 4 820 5 0.1
P-BC1-6 1 807 1 034 57.2 4 046 401 9.9
P-BC1-7 1 441 1 056 73.2 4 644 654 14.1
P-BC1-8 927 5 0.5 4 185 0 0.0
P-BC1-9 1 209 7 0.6 3 420 5 0.1
Y-BC1-1 1 877 1 406 74.9 6 205 906 14.6
Y-BC1-2 1 102 135 12.3 5 362 150 2.8
Y-BC1-3 1 709 55 3.2 6 730 9 0.1
Y-BC1-4 899 50 5.6 5 002 36 0.7
Y-BC1-5 943 28 3.0 3 000 26 0.9
Y-BC1-6 1 416 144 10.2 3 116 86 2.8
Y-BC1-7 1 412 10 0.7 4 554 24 0.5
Y-BC1-8 1 113 180 16.2 313 4 766 6.6
Y-BC1-9 509 237 46.6 386 3 672 10.5
杂种 F1 的花粉可育率极低 ,正 、反交杂种 F1 的花粉可育率分别为 2.2%和 1.1%,在开放授粉情况下均
不结实 ,高度不育。杂种不育是由于染色体不平衡所致 。由于双亲的染色体组 、染色体数目 、结构 、性质的差
异 ,因而在减数分裂时不能正常联会 ,而产生单价体 、多价体及落后染色体等不正常现象 ,因而不能形成有正
常功能的配子而出现不育 。
多数 BC1代的花粉育性和结实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提高 ,各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有较大的
变异 ,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仍很低 ,如 P -BC1 -4 、P -BC1 -8 ,花粉可育率分别只有 0.3%和
15第 4 期          李造哲等: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 F 1 及 BC1代育性研究
0.5%,开放授粉均不结实;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较 F1 代有大幅度的提高 ,如 P -BC1 -7 、Y-BC1
-l ,花粉可育率分别为 73.3%和 74.9%,自然结实率分别为 14.1%和 14.6%,可见回交是克服杂种 F1 不育
性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 1]  王苏玲 , 陈佩度 , 邱伯行等.普通小麦-簇毛麦染色体异附加系的细胞学稳定性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89 , 12
(1):9-14.
[ 2]  蒋继明 , 刘大钧.鹅观草与大麦属间杂种的形态和细胞学研究〔J〕.遗传学报 , 1990 , 17(5):373-376.
[ 3]  李立会.普通小麦与沙生冰草 、根茎冰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 1991 , 24(6):1-10.
[ 4]  韩方普 , 张延滨 ,李集临等.偃麦草与小偃麦染色体组构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V.硬粒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及回交的细
胞遗传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 1993 , 13(4):249-254.
[ 5]  陈濑阳 ,候文胜 , 张安静.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选育及细胞遗传学研究〔J〕.遗传学报 , 1996 , 23(6):447-
452.
[ 6]  孔令让 , 董玉琛.普通小麦与四倍体小麦-粗山羊草双倍体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作物学报 , 1997 , 23(4):505
-508.
[ 7]  阎贵兴 , 张素贞 ,云锦凤等.33 种禾本科饲用植物的染色体核型研究〔J〕.中国草地 , 1991 , (5):1-13.
[ 8]  王比德 , 优良牧草-短芒大麦〔J〕.中国草业科学 , 1981 , 4(1):55-57.
[ 9]  Kruse , A.Hordeum×T riticum hybrids.Hereditas , 1973 , 73:157-161.
[ 10]  Mujeeb-Kazi , A.An intergeneric hybrid of T riticum aestivum L.×Elymus giganteus.The Journal of Heredity , 1981 , 72:
253-256.
[ 11]  Muramatsu , M.et al.Hybridization of Japanese indigenous Agropyron(Roegneria)species w ith hexaploid w heat and cytoge-
netics of some of the F1 , BC1 , amphiploid plants.Proc.6th Int.wheat Genet.Sy rup.(Kyo to , Japan), 1983 , 1041 -
1048.
[ 12]  Church , G.L.Ar tificial hybrids of Elymus virginicus with E canadensis , in teruptas , riparicum and w iegndii.Ame.J.
Bot., 1958 , 445:410-417.
[ 13]  Brom , W.V.and G A.Partt.Hybridization and introg ression in the g rass g enus Elymus.Amer.J.Bot., 1960 , 47:669-
676.
[ 14]  Thomas , H.and M.O.Humphreys.P rogress and potential of interspecific hybrids of Lolium and Festuca.Jour.Agr.Sci.
1991 , 117:1-8.
[ 15]  Stebbinds , G.L.and Singh.Ar tificial and natural hybrid in the Gramineae , tribe Hordeae IV.Two triploid hybrids of A-
gropyron and Elymus.Amer.J.Bot., 1950 , 37:338-392.
[ 16]  Dew ey , D.R.Synthetic hybrids ofHordeum bodanii with Elymus canadensis and Sitanion hystrix.Amer.Jour.Bot., 1971 ,
58:902-908.
16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0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