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雀麦栽培驯化试验初报



全 文 :3卷 6期 中国草原与收草
大雀麦栽培驯化试验初报
甘南州草原工作队 杜国祯 郭维平
甘南牧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端边缘向黄
土 高原过渡的地带 , 这里主要经 营 畜 牧
业 。 多年来为了缓和草畜矛盾 , 各县曾由
外地引进了许多种 ( 品种 ) 优良牧草和饲
料作物进行试种 , 但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
而收效甚微 , 有些草种即使在小面积引种
成功 , 但种子不能成熟 , 草种问题无法解
决 , 仍难以大面种播种 。 目前可资建立多
年生人工草地的理想草种只有垂穗披碱草
( E I夕 。 u s 。 。 t a n s )和老芒麦 ( E I少zn : ` s
: i b i : i c 。 : 、两种 。 因此 ,对于当地野生优良
牧草的栽培驯化工作则显得非常重要。
大雀麦 ( B r o 二 。 5 m a 夕 u s n )属禾本科
雀麦属多年生中生植物 , 疏丛型 , 具 4 心 7
节 , 茎直立 , 野生群体茎高 约 90 ~ 140 厘
米 。 圆锥花序开展 , 微向下垂 , 分枝孪生 ;
小穗含 5 ~ 7 小花 , 芒 长 5 . 1~ 1 毫米 。
在甘南州境内大夏河 、 挑河岸以及玛曲的
黄 河 沿岸 均 有 大 雀 麦 分 布 , 以 海 拔
2 8 0 0~ 3 5 0。米的林缘灌丛 、 潮湿 山坡 、 河
漫滩地多见 。
成果奖 、农牧渔业部二等奖 、 国家教委的科
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各种奖励 ;在国际 , 曾
出席 1 9 8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十四 届 国 际
草地会议 、 1 9 8 3年在日本召开的第二届国
际畜牧会议 、 1 9 8 3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
二届国际放牧地会议和 1 9 8 4年在日本召开
的第十五届国际草地会议 , 所宣讲的论文 ,
均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 有的甚至被录为
高等学校教科书的内容 。
建室以来 , 草原研究室主持了四次东
北草地学术会议 , 每次会后负责出版论文
集汇编 , 为加强我国草地工作的学术交流
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
1 9 8 4年以来 , 草原研究室得到加拿大
国际开发署 ( C ID A ) 为我国培养草原科
技人才的技术援助 , 开办了三期全国草地
生态培训班 , 每期均由加拿大萨斯喀切温
大学作物生态系的知名教授讲课 , 先后讲
授了天然草地生态 、 人工草地生态 、 景观
生态 、 生理生态 、 牧草遗传育种 、 数量遗
传等六门课程 , 参加培训的人员达 1 60 人之
多 。 同时 , 草原研究室与萨斯喀切温大学
的作物生态系开展合作研究 , 并为草原研
究室无偿培养高级研究人员 。
草原研究室不仅是硕果累累的机构 ,
也是培育人才的摇篮 。 到 目前为止 , 草原
研究室共培养出草地生态研究生 16 人 , 其
中 , 在国外攻读博士的 3 人 , 在国内攻读
博士的 2 人 。 最近 , 草原研究室又成为草
原生态的博士授予点 , 将为 国家培养更多
的高级研究人才 。
近年来 , 草原研究室正在进行草甸草
原的深入研究 , 如水分动态 、 氮循环 、 能
量流动 、 第一性生产力 、 第二性生产力 、
种子生产 、 种子库 、 放牧的影响等 , 以及
应用法瑞学派和数量生态对松嫩草原的研
究等 。
中国草原与牧草 1 986年
材料和方法
以2 0厘米为一层测定了各层茎 、 叶 、 植的
鲜重和干燥率 。
甘南州草原工作队 1 97 8年秋季组织的
当地野生优 .良牧草资源调查组 , 从夏河甘
加白石崖山下灌丛间采集了少量大雀麦种
子 , 于 19 汕年播种 , 所 产 第一代 种 子于
1 9 8 1年再播种 , 1 9 8 2年所产第二代种子于
1 9 8 3年播种 , 第三代种子于 1 9 8 5年以不同
的播种量进行播种。 每代种子 的播种面积
为 0 . 5亩 , 每平方米播种有效种子 20 0~ 60 0
粒 。 采用条播和撒播两种方法 。 幼苗期除
草 1 ~ 2 次。 主要测定项 目有 种 子 发 芽
率 , 物候期 , 叶面积指数 , 茎叶比例 , 产
草量 。 叶面积测定用鲜重法。 用定株法测
定了个体生长速度 。 抽穗末期和 乳 熟 期
’ 结果及分析
根据测定 , 大雀麦种子千粒 重 为 2 . 0
克 , 栽培后第二代种子在平均 21 . 9 ℃室温
条件下 , 十九天内的发芽率为 81 % , 五天
内发芽势为 4 8 . 5% , 播种后二十天即可进
入出苗盛期 , 出苗较整齐 。 分莫能力较强 ,
六月上旬播种 , 十月上旬其平均分雍数达
12 个 , 个别可达 40 个以上 。 入冬前个别植
株进入拔节期 。 播种当年入土深度达 25 ~
4 0厘米 , 第二年达 1 10 厘米 , 有 利于土壤
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 。
从表 1 可见 , 大雀麦播种第二年于 4
表 1 大省斑物撰期 (月 · 日 )
成 熟 期
生育天数一石陇比一匀2.6一目妙” .比曰4力八加.-一食二n.止2,`一,乙O曰U.
!
一之7OóU8
蜡熟盖从竹一5nó2仓翻ùù2一11八」因寸一只甘月才8内D乃O
期花开期穗抽各 群 体
出苗或
返青期
节期 }孕穗期拔期孽分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4

2
4

13
5

4

个别
6

3
6

13
6

2 6
7

3 1
7

15
8

2 5 1 5 2
13 4一圳
栽培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5

19
4

2
4

2
个别
5

2
5

2 6
6

6

7

15
7

2 8
8

2 1
8

19
第一年
第二年
6

2 7
3

2 7 7

2 5 8

17
别15个..5
57一5六0.1,J凡`工f户,e..一,`
培二栽代
月 2 0日左右返青 , 5 月 1 0日左右分栗 , 5
月 2 0日左右拔节 , 7 月 25 日左右开花 , 8
月 2 5日左右种 、子成熟 , 生 育天 数为 1 50 天
左右 。 据播种量试验结果看 , 其适宜的播
种量为 1 . 2公斤 /亩 , 适于收种的播种量为
0
.
8公斤 / 亩 ; 条播行距为 25 厘米 。 覆土深
度以 3厘米为宜 。
据我们定株测定 , 大雀麦在拔节期至
开花盛期 ( 5月 2 0日~ 7月 2 4日 ) 的个体生
长速度的变化规律为 : v 二 。 . 3 1 7 e , ” ` , 丁 ,
以后 以 V = 4 . 14 e “ “ ’ ` 毛 . 丁 : 的形式下降 ,于
8 月 14 日以后停 止 生 长 ( 上式中 V为 生
长速度 , T为测定次 数 的序数 , e为 自然
对 数 的 底 , 详见图 1 ) 。
大雀麦在合作附近无施肥 、 灌溉的条
件下 , 栽培二代生活第二 年 青 草产量为
3 卷 6 期 大雀麦栽培驯化试验初报 3 5
一一 一一一一一~ ~ 一~~ ~ ` 曰~
图 l 大雀麦生长速度曲线
1 79 4
.
6公斤 /亩 , 栽培一代生活第三年青草
产量达 8 0 8 . 5公斤 / 亩 , 栽培二代生活第四
年抽穗末期青草产量达 l , 3 6 2 . 5公斤 /亩 。
其青草产量高于 同年播种的多叶老芒麦 ,
相当于无芒雀麦 ( 表 2 ) 。 大雀麦叶盈丰
富 , 每茎 5 ~ 7 片叶 , 茎生叶长达 17 ~ 30
厘米 , 平 均 宽 0 . 7厘米 , 有时可达 1 . 。厘
米 ( 表 3 ) 。 据测定 , 大雀麦栽培一代生
活第三年群体开花期茎叶 比为 1 . 92 : 1 ,
栽培二代生 活 第二年群体乳熟期茎 叶 比
为 2 . 49 : 1 , 叶 面积指数为 6 . 63 , 生活第
四年抽穗末期茎叶 比 为 1 . 23 : 1 , 叶面积
指数为 8 . 1 6 , 且不 同层次间叶面积指数大
小差异 不悬殊 ( 表 4 、 表 5 、 图 2 ) 。 大
雀麦每平方米种子 15 0克左右 , 每亩可产种
子 1 0 公斤左右 , 种子落粒性较差 ,有利于
收获种子和繁殖种子 。
裹 2 大雀金 , 草产 t (公斤 / 亩 )
牧 草 名 称 播 种 时 间 a o年 } 5 2年 63年 ’ 已4年 8 6年定间测时
大 雀 麦 当 代
大雀麦栽培一代
大雀麦栽培二代
7 9年 5月 2 7日
8 1年 4月 2 5日
8 3年 6月 7 日
8 1年 5月
8 1年 5月
2 2 3 4

7
1 6 1 5

5 80 8

5
抽穗末期


17 9 4

6
1
1 3 6 2

7
熟乳
5 9 2
4 7 6
8 6 6
熟tì r. L应才口了麦



老无
裹 3 大省班株离及叶片大小 (厘米 ) 裹 5
.一 . . . . . . .曰 . . . . . . . . . . . . .州 . . . .
; 二…一奇侧飞犷釜一蔺清一阵蔽可, ` 5 } , 2。 } 9` · ,叶 炸} “ 8 { “ 6· 3 } ’ 4 } ’ g · 4叶 觅 ! ’ · 0 6 { ’ · 0 5 1 。 · 7 } 。 · 7
大雀安各层产 . t 统计裹 (样方面积
4 1/ 米 1 单位 : 克 )
层次
(厘米 )
一兰一 一卜~ -生一卜一遭一” 穗末
}
乳”
{瞥…乳” {臀 {乳”
l
we剑司 |别l]|川Vl21,we||l口se叮.月nr1ō口0八Un甘1é3八UC门ù门ù内J八U…4 5 {’ “ 35 5 110 6 引 。 6 3 {6 7 。J,9J伟,`八巴Oé4, .ù111CO八j, l
sar
l
es
.
.
一J
11
月胜口
衰 4 大生密叶面积指级 (样方面积 : 14/ 米盆 ) 3 4 。
8 4

4 5

14一5 7
0 2 }4 0
O

6

内切,Jt八U八J,口3Cù
.…,J`勺弓`1UJ月叶平均叶面积(厘米 ) , 叶面积指数 4 2 。 0 0 }2 2 5 2 }19。 7 0 }2 1层次 (厘米 )
0、 2 0
2 0 ~ 4 0
40、 6 0
6 0、 8 0
8 0、 100
10 0、 12 0
12 0 、 14 0
15

7 0
6

0
0

0 9 70 }} 1
抽穗末 } 乳熟 }抽穗末 乳熟
30的9268
l一队曰日lf1(阮
l.
l
内才八é 19
八`n甘确O月
.…,Jl以. ..0 、 2 02 0、 4 04 0、 6 0
6 0、 8 0
80 、 10 0
10 0、 1 2 0
,
16 7
,
5 0 0
,
0 12
7 18

8

, 7 5 ,
· ” 5
}
, ” z ’ · 7“
;
, 4 6 2
·
33
{
, “ 8 8 · “ 7
{“ 5 8 · 4 7…” S· “ 5
1
一 {
0

00 3
大雀麦在抽穗末期各层茎 、 叶的千燥
率 ( 即干物质重量 占鲜重的百分数 )有所不
同 , 各层茎 、 叶的干燥率随植株高度增加 ,
其中叶的干燥率变化可表达为 y 二 a e b h ;
茎的干燥率变化呈一直线 , 即 可 表 达为
亡J月马勺é
1
;é3,ó…012011817|4厂|||.
一2 0、 140 { 一
中国草原与牧草 9 18 6年
峭 r寸光牛二皮 (肠 )
0 4场 脚 1.
哮à僻峨宇
声孔园’谑拼一 竺一一撰篇旬之 侧 护 诗
图 Z a
相 ,犷光印 书健
挤体高 `变星 哭 ( ’ f 气
图 3 大雀麦茎 、 叶干燥率变化 洲
大雀麦抽穗期草群结构
讨 论
I除

}
,
,
Z 子)/之今乙之了山匕“ 二` ,
,,
、娜诺珍乙
图 2 卜 大雀麦乳熟期草群结构
y = a + b l : (式中犷是干燥率 , a 、 b 是 常
数 , h是以20 座米为间隔的高度序数 , e是
自然对数的底 ) 。 花序的干燥率则维持在
同一水平上 ( 表 6 、 图 3 ) 。
1
. 大雀麦一般生长于灌丛或潮湿山
坡 , 但在合作附近栽培后无灌溉条件下仍
能获得高产 。 大雀麦耐寒性强 , 在播种当
年冬季气温降至零下 26 ℃时仍能 安 全 越
冬 , 因而在甘南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有其较
大面积推广播种的可能性 。
2
. 大雀麦产草量高 , 叶量丰富 , 适
口性良好 。 据 1 9 8 1~ 19 8 2年走访 当 地 牧
民 , 大雀麦为各类家畜所喜食 , 马 最 喜
食 ; 耐践踏 , 是适于建立多年生人工割草
地或放牧场的优良牧草 。 大雀麦由于个体
高大 , 在栽培条件下高达 160 厘米以上 . ,
茎秆直立 , 便于机械割草 , 叶片 不 易 脱
落 , 便于调制青干草 。 大雀麦种子成熟后
不易脱落 , 有利于收获种子 , 种子完熟后
大部分叶片仍呈绿色 , 所以收完种子后亦
可调制青干草或用于放牧 。 大雀麦可与紫
花首楷 (人f e d f c a g o s a t 万。 a ) 、 中华羊茅
( F e s t u c a s i o e n s i s )等优良牧草进 行 混
播 , 据我们于 1 9 81 ~ 1 9 8 3年试验 , 大雀麦
与和闻首蓓混播 , 其个体较单播时高大 ,
产草量也显著提高 。
3卷 6期 大雀麦栽培驯化试验初报
衰 6大雀盛不同艘次鲜 , 及于级率 ( 克 、 帕 )
兰 一…一日一几一{一咐一立叫勺了一三
0一 , 。 } , , · 5 2 2· S“ J ’ 2 { ` 5
·
2 7
1
7
· ` 6
f
`了 ’ 一 … 一 { -
20、 4 0 1 ’ 2· 6 0 ] 3 · 3 7 } ” l ” 2
·
0 7 …7· 6 4 } 2 4 . 。 · 0 5 { 。 · 0 2 1 4 0
4 0、 6 0 … “ · ’ 0 …3 · ’ 0 { “ 8 …18· 9 5 … 4· 7 4 4 “ s …。 · 6 5 { 。 · “ 7 … 4 2“ 0“ 80 { “ · 8 4 . 2 · 0 9 } “ 6 ! “ · 8 】’ · 7 9 …“ , …3· 8 3 { ’ · 5 , … 3 9
8 0、 ’ 0 0 … ’ · ’ 3 …。 · 4 5 … 4 0 1 。 · 7 3 …。 · 3 0 …4 , } “ · 6 2 …“ · “ , J 5 0
10 0 、 12 0 0 · 1 7 ] 0 · 10 { 5 9 } 一 { 一 } 一 1 7 · 4 5 ! “ · 9 8 1 40
3
. 大麦易于田间管理 , 1 95 3~ 1 9 8 4
年观察 , 大雀麦由于播种当年根系入土较
深 , 在秋季放牧后对其第二年春季返青无
影响 , 生活第二 年以后能够严 格 抑 制 杂
草 , 不需要除 秀 。 播 种 当 年 分 桑 期 用
2 4

D醋类除芜时若剂量过高对大雀 麦 无
影响 。 另外 , 大雀麦对土嚷水分无严格要
求 , 在年降水量为 50 om m左右的 高 寒 牧
区播种时可不灌水施肥 。
4
. 根据大雀麦个体生长速度曲线来
看 , 其最适于割草的时间是在 7 月 24 日以
后至 8 月 14 日以前 , 因这时生长速度近于
零 , 而绝大部分叶片仍呈绿色 , 无论从产
量上或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是较为合理的 。
中国草原学会牧草育种学组
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兰州召开
198 6年 8 月 15 、 19 日 , 来自全国 18 个省市自治区的5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 大会共收到论文 34 篇 ,
其中牧草引种驯化方面的 12 篇 , 牧草新品种选育的 7 篇 , 抗逆性育种的 2 篇 , 牧草组织培养 2 篇 , 牧
草染色体组型分析 2 篇 , 收草育种及种子繁育方面的综合性文章 7 篇 .
大会回顾了自牧草育种学组成立以来 , 我国草原畜牧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 牧草育种工作不仅提
到了重要议事 日程 , 而且在大面积种草的实践中 , 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
本次大会交流的学术论文 , 不论就其深度和广度均较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有所提高 . 利用辐射选育
沙打旺早熟品种 , 牧草花粉培养、 组织培养 , 扁着豆 X 紫花首落 、 苇状羊茅 x 多年生黑麦草、 玉米 x
墨西哥类玉米等远缘杂交 , 羊草种子高产品系的选育 , 苗蓓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
果 ; 不少单位在野生牧草品种资源开发利用 、 国内外优良牧草品种推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 效果是
显著的 。
会议就 “ 七五 ” 期间牧草育种的突破点和主要措施、 组织协作攻关问题 : 野生牧草资源的引种驯
化 : 首着农家品种的整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 大家认识到 , 我国具有极为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 ,
在牧草育种工作跟不上生产需要的情况下 , 开发利用现有野生牧草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首借是
我国第一大草 , 但首楷农家品种名称繁多 , 性状不明 , 家底不清 , 现状相当混乱 , 开展昔落农家品种
的整理 , 对首蓓的引种 、 育种 , 品种登记和 区域化种植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 通过讨论 , 就上述问题提
出了具体意见和方案 , 成立了相应的协作组 , 确定了牵头单位。
最后 , 选举了中国草原学会牧草育种学组第二届领导班子并确定了挂靠单位 . ( 曹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