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老芒麦和紫芒披碱草及其杂种F_1代与BC_1代的ISSR分析



全 文 :
[13]Herbert Wieser Susanne Antes ,Werner Seilmeier. Quantita-
tive determination of gluten protein types inwheat flour by re-
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Ce-
real Chem,1998,75(5) :644-650.
[14]Verbruggen I M,Veraverbeke W S,Vandamme A,Delcour J
A. Simultaneous isolation of wheat high molecular weight and
low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J]. Cereal Sci,1998,
28:25-32.
[15]杨学举,卢少源,张荣芝.小麦籽粒组分蛋白质组分与面包
烘焙品质形状关系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1999,14
(1) :1-5.
[16]邓志英,田纪春,刘现鹏.不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合的
小麦籽粒蛋白组分及其谷蛋白大聚合体的积累规律[J].
作物学报,2004,30(5) :481-486.
收稿日期:2016-07-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302021)及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0 MS 0502)资助。
作者简介:李小雷 (1980—) ,男,黑龙江绥化市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饲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于 卓(1958—) ,男,博士,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饲用作物及马铃薯育种研究。
老芒麦和紫芒披碱草及其杂种 F1 代与 BC1 代的 ISSR分析
李小雷1, 鲍红春2, 于 卓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9; 2.内蒙古自治区园艺研究院,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利用 ISSR技术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和紫芒披碱草(Elymus purpuraristatus C. P)及其杂种 F1 代与 BC1 代
的遗传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 90 个 ISSR引物中筛选出 8 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 71 个 ISSR位点,多态性位点比
率为 36. 6%。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幅为 0. 230 8 ~ 0. 659 1,老芒麦与紫芒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大(0. 712 2) ,以 GD值
0. 50 为基准,分为两类,母本老芒麦、正交 F1 代、L-BC1、Z-BC1 为一类。父本紫芒披碱草、反交 F1 代为一类,BC1 代偏向
轮回亲本老芒麦遗传。
关键词: 老芒麦;紫芒披碱草;杂种 F1 代;BC1 代;ISSR
DOI编码: 10. 16590 / j. cnki. 1001-4705. 2016. 12. 017
中图分类号: S 543 + .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6)12-0017-04
ISSR Analysis of Elymus sibiricus,Elymus purpuraristatus and
Their Hybrid F1 代 and BC1
LI Xiaolei1,BAO Hongchun2,YU Zhuo1
(1. College of Agronomy,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 010019,China;
2. Institute of Horticulture,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Husbandary Sciences,Huhhot 010010,China)
Abstract:The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Elymus sibiricus L.,Elymus purpuraristatus C. P,their hybrid F1 and
BC1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ISSR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71 loci were amplified from 8 primers
out of 90 ISSR primers,the polymorphic loci percentage were 36. 6% . The genetic distance (GD)of tested
plants were ranged from 0. 230 8 to 0. 659 1,and the genetic distance of E. sibiricus and E. purpuraristatus was
ulterior(0. 712 2) ,using the GD value of 0. 5 as threshold,6 tested plants could be clustered into 2 groups:
group 1 including female parent E. sibiricus and E. sibiricus × E. purpuraristatus F1、L-BC1、Z-BC1,group 2 in-
cluding male parent E. purpuraristatus、E. purpuraristatus × E. sibiricus F1,BC1 tended to inherit toward recur-
rent parent E. sibiricus.
Key words: Elymus sibiricus;Elymus purpuraristatus;hybrid F1;BC1;ISSR
·71·
研究报告 李小雷 等:老芒麦和紫芒披碱草及其杂种 F1 代与 BC1 代的 ISSR分析
远缘杂交是不同物种间进行基因交流、创造遗传变
异的有效途径,目前已成为育种者进行种质创新,选育
新品种的重要手段[1-3]。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属
于禾本科(Gramineae) ,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因其含
有栽培小麦所缺乏的抗旱、抗病虫,耐瘠薄、高产、优质
等宝贵基因资源,现已成为麦类作物及牧草遗传改良
的巨大基因库。小麦族中很多种类既为人们提供优质
牧草,又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披碱草属(Elymus)、偃麦草属(Elytrigia)、冰草属
(Agropyron)、大麦属(Hordeum)等[4-8]。紫芒披碱草
(Elymus purpuraristatus C. P)与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均为小麦族披碱草属(Elymus)的多年生禾草,紫
芒披碱草为 6 倍体,其主要优点是鲜草产量高、不易倒
伏、抗病虫、抗旱、耐盐碱,但在饲草品质方面逊于老芒
麦;老芒麦为四倍体,具有叶量大、品质优、产籽量高等
特点,但植株容易倒伏、种子落粒性强[9]。为使二者
的优良性状综合到一起,选育具有草质好、产量高、抗
性强等特性的披碱草新种质,近年来笔者将紫芒披碱
草与老芒麦相组配进行远缘杂交,成功地获得了正、反
交杂种 F1 代。观察发现,正、反交杂种 F1 代为五倍
体,杂种优势很强,具有较高的育种利用价值,但杂种
F1 代高度不育,致使其进一步利用受到了限制。为
此,用回交方法成功地获得了(老芒麦 ×紫芒披碱草)
×老芒麦和(紫芒披碱草 ×老芒麦)×老芒麦的回交
一代,BC1 代的育性得到了一定恢复。
ISSR是建立在 PCR反应基础上的一种新型 DNA
分子标记技术。它能快速、高效地检测出重复序列之
间区域的 DNA多态性,具有 DNA 用量少、稳定性高、
多态性丰富、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等优点。目前已在植
物遗传多样性分析、农作物品种鉴定、遗传作图、物种
分类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
用[10-13]。本试验拟对紫芒披碱草、老芒麦及其杂种 F1
代和 BC1 代进行 ISSR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亲
本与其杂交后代间的相似性和遗传差异程度,以期为
正、反交 F1 代与回交 BC1 代及亲本间的识别和鉴定提
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杂交后代的选育利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表 1)种植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作物试
验场内、试验地土壤为沙壤质暗栗钙土,肥力适中,具
有灌溉条件,无霜期 145 d,降水量 400 mm左右。
表 1 试验材料
序号 材料名称 序号 材料名称
1 老芒麦 4
反交 F1代
(紫芒披碱草 ×老芒麦)
2 紫芒披碱草 5 L-BC1
3 正交
F1代
(老芒麦 ×紫芒披碱草)
6 Z-BC1
注:“L-BC1”表示[老芒麦 ×紫芒披碱草]×老芒麦回交一代,
“Z-BC1”表示[紫芒披碱草 ×老芒麦]×老芒麦回交一代。
1. 2 研究方法
1. 2. 1 DNA提取与检测
剪取各供试材料的新鲜幼叶 0. 5 g,利用植物基因
组试剂盒对基因组总 DNA 进行提取,然后取 3 μL
DNA溶液稀释后,再用 1. 5%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其质
量和浓度进行检测,电极缓冲液为 1 × TAE Buffer,电
源电压为 50 V,电泳 20 min 后,凝胶用核酸染料进行
染色,然后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仪观察、照相。最后将
模板 DNA浓度调至 20 ng /μL 后,保存在冰箱 - 20 ℃
下备用。
1. 2. 2 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
ISSR-PCR 扩增反应体系 20 μL:20 ng /μL 模板
DNA 1 μL、10 × Buffer 2. 0 μL,25 mmol /L Mg2 + 1. 6 μL,
10 mmol /L dNTPs 0. 4 μL,10 μmol /L 引物 0. 8 μL,5 U
Taq DNA 聚合酶 0. 2 μL,ddH2O 14 μL。PCR扩增程序
为 94 ℃预变性 5 min,1 个循环,然后进行 40 个循环
(94 ℃变性 45 s,50 ℃退火 45 s,72 ℃延伸 90 s) ,循环
结束后,72 ℃延伸 10 min,最后 4 ℃保存备用。
采用 1. 5%琼脂糖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
电泳缓冲液为 1 × TAE Buffer,电泳时间 1. 5 h。电泳
结束后凝胶用 EB染色,拍照、记录、保存图像。
1. 2. 3 引物筛选
利用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合成的ISSR
引物,选取紫芒披碱草与老芒麦基因组 DNA 为模板,
对 90 条 ISSR引物进行筛选,对于带型清晰、重复性好
的引物用于所有个体扩增。
1. 2. 4 数据统计及分析
ISSR通常被认为是显性标记,电泳图谱的每条条
带都代表引物的一个特异结合位点,按照点样顺序对
多态性条带进行逐条比对,将清晰的条带赋值为 1,相
同迁移率位置无带或模糊不清的弱带赋值为 0,生成
0,1 组成的数矩阵,运用 DPS 分析软件计算供试材料
间的遗传相似系数 (GS)及遗传距离 (GD) ,并根据
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14-15]。
1)多态性条带百分率(%)=(K/N)×100%,式中
K为扩增出多态性条带数目,N为检测到的条带总数。
·81·
第 35 卷 第 12 期 2016 年 12 月 种 子 (Seed) Vol. 35 No. 12 Dec. 2016
2)遗传相似系数(GS)和遗传距离(GD) :遗传
相似系数(GS)= 2 Nij /(Ni + Nj) ,式中 Nij是指第 i材
料和第 j材料共同的条带数目,Ni 为第 i 材料中扩增
的条带数,Nj为第 j材料中扩增的条带数;
遗传距离(GD)= 1 - GS。
2 结果与分析
2. 1 基因组 DNA提取
由图 1 可以看出,紫芒披碱草、老芒麦及其杂种
F1 代和 BC1 代均出现 1 条带型清晰、无拖尾的条带,
表明利用试剂盒提取的基因组 DNA 纯度较高,无降
解,完全符合 ISSR试验要求。
图 1 供试材料基因组 DNA电泳检测
2. 2 ISSR扩增结果
以老芒麦和紫芒披碱草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利
用 90 个 ISS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 PCR 扩增,最终筛
选出带型清晰、多态性明显、重复性好的引物共 8 个,
占所有引物的 8. 9%。将这 8 个引物用于各供试材料
的 PCR扩增,每个引物扩增条带范围在 7 ~ 11 条,其
DNA片段长度介于 250 ~ 2 000 bp之间,8 个引物共扩
增出 71 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 8. 9 条,其中多
态性条带 26 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 36. 6%(表 2、图
2) ,表明在 DNA分子水平上供试材料间存在着一定的
遗传差异性。从部分引物扩增的 ISSR 指纹图谱可以
看出,老芒麦 ×紫芒披碱草杂种 F1 代与回交后代植株
及双亲之间的 ISSR谱带差异明显,这些引物可作为回
交后代与亲本及杂种 F1 代相互识别和鉴定的依据。
表 2 引物序列及位点多态性
引物
序列
(5’- 3’) 扩增条带数 多态性条带数
多态性条带率
(%)
A 05 (AG)8 C 9 4 44. 4
A 07 (TG)8RA 8 3 37. 5
A 11 (AG)8 TA 10 4 40
A 49 (AC)8RT 8 2 25
A 57 (AG)8 CC 7 2 28. 6
A 99 (TC)8 C 9 4 44. 4
A 123 (CT)8RC 11 5 45. 5
A 127 (GAA)6 9 2 22. 2
Total 71 26 36. 6
注:1 为老芒麦;2 为紫芒披碱草;3 为正交 F1 代;4 为反交 F1 代;
5 为 L-BC1;6 为 Z-BC1。
图 2 供试材料部分引物 ISSR 扩增结果
2. 3 材料间亲缘关系聚类分析
遗传距离(GD)表示 2 个材料间的遗传差异程度,
GD值愈大表明遗传背景差异性越强,亲缘关系越远。
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范围在 0. 230 8 ~ 0. 659 1 之间,
平均距离为 0. 36,说明供试材料间遗传基础较宽(表
3)。其中 Z-BC1 与老芒麦之间遗传距离仅为 0. 230 8,
亲缘关系最近;老芒麦与紫芒披碱草之间遗传距离达
到0. 659 1,亲缘关系最远,表明亲本间遗传背景具有
较强的差异性。
表 3 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矩阵
试验材料 A B C D E
B 0. 659 1
C 0. 410 3 0. 568 2
D 0. 545 5 0. 387 8 0. 454 5
E 0. 314 3 0. 625 0 0. 514 3 0. 625 0
F 0. 230 8 0. 568 2 0. 538 5 0. 431 8 0. 428 6
注:A为老芒麦;B为紫芒披碱草;C为正交 F1 代;D为反交 F1 代;
E为 L-BC1;F为 Z-BC1。
注:A为老芒麦;B为紫芒披碱草;C为正交 F1 代;
D为反交 F1 代;E为 L-BC1;F为 Z-BC1。
图 3 供试材料的 ISSR聚类图
·91·
研究报告 李小雷 等:老芒麦和紫芒披碱草及其杂种 F1 代与 BC1 代的 ISSR分析
从图 3 可知,当遗传距离为 0. 50 时,供试的 6 个
材料明显地划分为 2 个类群,一类群含有老芒麦、正交
F1 代、L-BC1、Z-BC1。另一类群含有紫芒披碱草、反交
F1 代,各类群内供试材料亲缘关系较近,类群之间遗
传关系较远,回交 BC1 代偏向四倍体老芒麦遗传,表
明回交后代与轮回亲本老芒麦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3 讨论与小结
ISSR分子标记具有很好的多态性、可重复性和稳
定性,且不受样品生长发育时期、基因是否表达及环境
的影响。能从 DNA 水平上检测个体间的遗传差异性
和相似性,被认为是研究物种亲缘关系及种质资源鉴
别的有力工具[16-21]。本试验从 90 条 ISSR 引物中筛选
出 8 条适宜引物对 6 份材料进行扩增和检测,共扩增
出位点 71 个,其中多态性位点为 26 个,多态性位点百
分率为 36. 60%,结果表明,亲本与杂交后代间的 ISSR
位点多态性较丰富,不同引物得到的多态性位点比率
不同,且同一引物对 6 份供试材料扩增出的谱带其数
目、大小及位置等存在明显差异,ISSR 可作为遗传标
记用于杂种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选择。
各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分布范围在 0. 230 8 ~
0. 659 1之间,遗传距离最大为亲本老芒麦与紫芒披碱
草,最小为 Z-BC1 与老芒麦;以遗传距离(GD)0. 50 为
基准,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老芒麦、正交
F1 代、L-BC1、Z-BC1。第二类为紫芒披碱草、反交 F1
代。利用 ISSR 标记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揭示 6 份供试
材料的亲缘关系,这将为杂种后代的选育提供理论
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造哲,于卓,云锦凤.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 F1 代及 BC1 代
育性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3,24(4) :13-16.
[2]杨艳萍,陈佩度. 普通小麦与鹅观草属间杂种 F1 代及 BC1
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育性和赤霉病抗性研究[J]. 遗传,
2009,31(3) :290-296.
[3]付留洋,李丽娜,李文静,等.花生栽培种(Arachis hypogaea
L.)与野生种 Arachis macedoi杂种 F1 代细胞遗传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6,38(3) :300-306.
[4]李小雷,于卓,贺鹏程,等.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及其杂
种 F1 代 RAPD分析[J].草地学报,2008,16(1) :23-27.
[5]李造哲,云锦凤,尹俊.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 F1 代与
BC1 代的 RAPD分析[J].草业科学,2005,22(10) :31-35.
[6]周永红,郑有良,杨俊良,等. 10 种披碱草属植物的 RAPD
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1999,37(5) :425-
432.
[7]Dewey D R. Wide hybridization and induced poyploid breeding
strategies for perennial grass of the Triticeae tribe[J]. Iowa.
Jour. Res.,1984,58:283-399.
[8]严学兵,郭玉霞,周禾.披碱草属植物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的
研究现状[J].草业科学,2005,22(7) :1-7.
[9]李小雷,于卓,马艳红,等.老芒麦与紫芒披碱草杂种 F1 代
生育特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06,26
(2) :37-41.
[10]李蕊倩,何瑞,张跃兵,等.镰刀菌 ISSR标记体系的建立及
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9) :3 139-
3 146.
[11]朱岩芳,祝水金,李永平,等.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种
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J].种子,2010,29(2) :55-59.
[12]鲍红春,李小雷,王建平,等.枸杞遗传多样性的 ISSR分析
[J].华北农学报,2014,29(1) :89-92.
[13]Tank D C,Sang T. Phylogenetic utility of the glycerol-3-phos-
phate acyltransferase gene: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s in
Paeonia (Paeoniaceae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01,19(3) :421-429.
[14]Nei M,Li 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tudy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terms of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J]. Proc Nat
Acad Sci USA,1979,6:5 269-5 273.
[15]Williams J G K,Kubelik A R,Livak K J,et al. DNA
polymorphisms amplified by arbitrary primers are useful as
genetic markers[J]. Nuclei Acids Research,1990,18:6 531-
6 535.
[16]刘娟,廖明安,谢玥,等.猕猴桃属 16 个雄性材料遗传多样
性的 ISSR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3) :618-
623.
[17]曾丽,赵梁军,孙佳. 万寿菊属品种资源遗传关系的 ISSR
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 :215-222.
[18]刘娟,廖康,赵世荣,等.利用 ISSR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杏
核心种质资源[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0) :2 017-
2 028.
[19]Borme T B,Branch A R D M. Unanchored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markers:reproducible and specific
tools for Genome fingerprinting[J]. Plant Mol Biol Rep,
2001,19:209-215.
[20]Camacho F J,Liston A.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genentics
diversity of Botrychium Pumicola(Ophioglossaceae)base on
ISSR[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2001,88(6) :1 065-
1 070.
[21]刘本英,李友勇,唐一春,等.云南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与
亲缘关系的 ISSR 分析[J]. 作物学报,2010,36(3) :391-
400.
·02·
第 35 卷 第 12 期 2016 年 12 月 种 子 (Seed) Vol. 35 No. 12 De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