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离岸距离海桑+无瓣海桑红树群落的林分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全 文 :不同离岸距离海桑 +无瓣海桑红树群落的林分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王 旭 1, 2, 3 , 李洪旺 1, 2 ,邱志军 2 ,杨怀 1 ,周光益2* ,廖宝文 2 (1.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2.中国
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龙洞 510520;3.农业部儋州热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海南儋州 571737)
摘要 [目的 ]为红树林的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方法]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离岸距离潮滩上生长的 11年生海桑 +无瓣
海桑红树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林分结构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用海桑和无瓣海桑造林能有效地在天然红树林外缘促进以秋茄 、桐花、
白骨壤为主的乡土红树植物的生长;在不同离岸距离潮滩上生长的海桑+无瓣海桑人工林的林分结构有较大差异 ,近岸边区域 ,林内非
先锋乡土树种的发育程度要比远离岸边的区域高 ,初步推断这可能与风浪大小有关。 [结论]在进行红树林人工造林时 ,应充分考虑当
地海滩的风浪情况;可考虑以天然林的林缘潮位作基准以确定滩涂的相对潮位 ,以反映不同红树林生长区内红树植物适生的周期性淹
浸深度。
关键词 人工红树林;生态恢复;乡土红树;林分结构;结构差异;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 S718.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27-13312-05
ResearchontheDifferenceoftheStructuralFeatureofArtificialSonneratiaapetala-S.caseolarisCommunityandItsAffectingFactor
WANGXuetal (ColegeofEnvironmentandPlantProtection, HainanUniversity, Danzhou, Hainan571737)
Abstract [ Objective] ThereferencefortheecologicalrecoveryofMangroveswasprovidedthroughtheresearch.[ Method] Thediversity
andcompositionofspeciesinthemangrovecommunitygrownfor11 yearsatthediferentdistancesawayfromtheofshoretidalflatinState
HainanDongzhaiHarbourNaturalProtectionZonewereinvestigatedandstudied.[ Results] ThegrowthofindigenousmangrovesuchasKan-
deliacandel, AegicerasaorniculatumandAvicenniaoutsidemarinaoftheartificialforestsystemofS.carseolarisandSonneratiaapetalacould
bepromoted.TherewasgreatdiferenceinthestructureofS.carseolaris+Sonneratiaapetalawiththevariabledistancesawayfromoffshore
tidalflat.Itwasingeneralshowedthatthedevelopmentofnon-pioneernativeforestinnearlyshorewashigherthaninthefarfromshore,
which, couldberelatedwiththewindydegree.[ Conclusion] Thewindywaveinsea-beachshouldbeappropriatelyconsideredinthecon-
structionoftheartificialforestofS.carseolaris+Sonneratiaapetalamangroveforest.Thetidalflatinglocationreflectedbythenaturalforest
canbereferredfortheresearchonthetidalflatonthemangrovegrowthintheecologicalsystem.
Keywords Artificialmangrove;Ecologicalrestoration;Nativemangrove;Foreststructure;Structuraldiference;Influencingfactor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2005DIB3J137);“十一五 ”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006BAD03A1402);国家林业局 “ 948”
引进项目 (2006-4-34);海南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Rndy0703)。
作者简介 王旭(1977-),男 ,四川犍为人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从事热带林生态学研究。 *通讯作者 ,硕士生导师 , 研究
员 , E-mail:guanyiz@sti.gd.cn。
收稿日期  2009-05-25
  人类活动造成世界范围内红树林受到大面积破坏 ,在过
去的 50年中 ,全球有超过 1/3的红树林消失了 ,并且仍以每
年约 1.5%的速率递减 [ 1-2] 。随着人们对红树林生态功能认
识的不断加深 ,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国内外对红树林的
群落结构 [ 3-6] 、人工造林 [ 7] 、生态影响 [ 8-12]等方面都有深入
的研究。在红树林的恢复方面 ,人工造林已成为一种常用的
方法。现阶段我国在红树林的造林技术方面已有很多研
究 [ 12-14] 。海南省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 1985年以来 ,
为促进该区红树林的发展 ,陆续在天然红树林前沿滩涂上用
乡土树种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L.)和从孟加拉引进的无
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造林 ,结果表明 ,海桑和无瓣海桑
营造人工林可促进乡土红树树种的生长和更新 [ 15-16] ,但对
于其内在机理 、包括离岸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均缺乏深入的研
究 。笔者通过对不同离岸距离海桑 +无瓣海桑林分结构及
生物多样性的对比 ,探讨不同离岸距离对红树林生长 、发育
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特别是对促进乡土红树树种天然更
新的作用 ,以期为红树林的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
三江河闸门对出潮沟的带状海桑 +无瓣海桑人工林中
(110°36′~ 110°36′E、19°55′~ 19°55′N),东边为一条 30 m
宽的潮沟 ,南边紧靠近岸的天然红树林 ,西边和北边是平坦
的光滩。试验林于 1997年营造 ,采用株高 80cm的海桑和无
瓣海桑混种 ,株行距为 2m×3 m,南北长约 880 m,宽 50 ~ 70
m。试验地为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 23.3 ~
23.8℃,极端高温 38.9℃(7月),极端低温 2.6℃(1月),年
降雨量 1 676.4mm,年均相对湿度 85%。潮汐属不正规半日
潮 ,平均潮差约 1m。该区土壤基质为玄武岩 ,地带性土壤为
砖红壤性红土 ,土层深厚;土壤为细粉砂质软泥 ,属滩涂淤
泥 ,脚踩泥深度约 40 cm以上 ,质地黏重 ,呈灰蓝色 ,并带有
腥臭味 ,土壤有机质含量 25.38%,表土 pH值 5.2,呈酸性反
应 ,含盐量 17.97‰。
1.2 方法
1.2.1 林分结构调查 。沿海桑 +无瓣海桑林从岸边到滩涂
方向随离岸距离的变化设置 3块 30 m×40 m的样地 ,各样
地离岸边距离分别为 415、655、928 m,并依该方向将样地编
号为样地 1、2、3。将每个样地划分为 12个 10 m×10 m相邻
格子样方进行编号 ,并按乔木层 、灌木层和幼苗层对植物种
类进行全面调查记录 ,个体胸径达 2.5 cm的记录其胸径:①
乔木层 ,测定树高≥3 m的乔木个体 ,记录种名 、相对坐标 、树
高 、胸径 、冠幅;②灌木层 ,测定树高 <3 m的植物个体 ,包括
乔木幼树 、灌木 ,记录乔木幼树和灌木的种名 、相对坐标 、树
高 、冠幅。丛生的物种记录坐标 、平均高度 、株数;③幼苗层 ,
测定树高≤33 cm的所有乔灌木树种的幼苗 ,记录每个格子
样方内幼苗种名 、数量 、平均高度和平均冠幅 。另外测定样
地的经纬度和郁闭度。各样地的林分结构基本信息见表 1。
1.2.2 潮位差异调查。以天然林林缘的潮位作参照 ,在每
个样地中取 5点(分别为样地的 4个角及对角线交叉点)测
量它与天然林林缘潮位的相对潮差 ,并取平均值作为样地的
相对潮位 ,以分析样地间的潮位差异;同时 ,在各个样地西面
责任编辑 张杨林 责任校对 张士敏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09, 37(27):13312-13316
表 1 样地基本信息
Table1 Thebasicinformationofthesampleplots
样地号
PlotNo.
离岸距离∥m
Distancefromshore
郁闭度∥%
Canopycloseness
最大树高∥m
Hmax
最大胸径∥cm
DBHmax
物种数∥种
No.ofspecies(S)
1 400 60 13.0 26.0 9
2 600 60 15.7 38.0 8
3 900 55 13.9 28.8 5
的光滩按照样地的大小及方向布置虚拟的对照样方 ,并测量
其与所对照样地的相对潮位差异 ,以分析人工林促淤功能所
提升的潮位高度(表 2)。
表 2 样地的相对潮位
Table2 Therelativetideofthesampleplots m
位置
Place
与天然林林缘相对潮差
Rlativetiderangewithoutside
edgeofnaturalforest
与光滩相对潮差
Rlativetiderange
withbaren
天然林林缘 Outside 0
edgeofnaturalforest
样地 1Sampleplot1 -0.18 0.16
样地 2Sampleplot2 -0.15 0.16
样地 3Sampleplot3 -0.31 0.15
1.2.3 分析方法。计算乔木层 、灌木层和幼苗层重要值 [ 17] :
重要值指数 IV=[D+F+T] /3 (1)
式中 , D为相对多度 , D(%)=100×某个种的株数 /所有种的
株数;F为相对频度 , F(%)=100×某个种在样方中出现的
次数 /所有种出现的总次数;T为相对显著度 ,其中乔木层的
T(%)=100×某个种的基部盖度 /所有种的基部总盖度 ,灌
木层和幼苗层的 T(%)=100×某个种的覆盖度 /所有种的
总覆盖度。
比较群落内样地间乔木层 、灌木层和幼苗层的物种多样
性测度指标的变化。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选用物种丰富度
指数(Patrick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
和物种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 18] 。计算公式如下:
Patrick指数 D=S (2)
Shannon-Wiener指数 H=-∑Si=1(PilnPi) (3)
Pielou指数 E= 1-∑Si=1 NiN
2
/ 1-1S (4)
式中 , S为样地中出现的物种数;Pi为第 i个种在样地中出现
的概率;Ni为第 i个种的个体数;N为所有种的总个体数 。
将群落内植物的立木划分为 5个等级 ,分析各样地植物
种群的立木级结构及群落发展动态 [ 19] :Ⅰ级 ,高度≤33 cm的
个体;Ⅱ级 ,高度 >33 cm、胸径 <2.5 cm的个体;Ⅲ级 ,胸径
2.5 ~7.5 cm的个体;Ⅳ级 ,胸径 7.5 ~ 22.5 cm的个体;V级 ,
胸径 >22.5 cm的个体。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 由表 3可知 ,海桑 +无瓣海
桑林中 ,共有 5科 9种 ,其中包括海桑科的海桑 、无瓣海桑 ,
红树科的秋茄(Kandeliacandel)、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
海莲(Bruguierasexangula)和角果木(Ceriopstagal),紫金牛
科的桐花(AegicerascorniculatumL.),马鞭草科的白骨壤(Av-
icenniamarina),爵床科的老鼠勒(AcanthusilicifoliusL.)。先
锋树种海桑和无瓣海桑是乔木层的主要组成树种 ,但在近岸
的样地 1中有极少数秋茄。在灌木层中 ,海桑和无瓣海桑极
少 ,主要由天然更新的乡土红树植物构成 ,但在不同离岸距
离的样地上 ,物种数及个体数的差异相当明显 ,从样地 1到
样地 3,乡土树种物种数分别为 5种 、4种和 1种 ,乡土树种物
种数随离岸距离的增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唯一能在 3个样
地灌木层中都存在的物种只有秋茄 ,其数量也最多 ,桐花 、白
骨壤 、红海榄存在于离岸距离较近的样地 1和样地 2中 ,老
鼠勒则仅存在于最靠岸的样地 1中;在样地间的物种个体数
变化中 ,样地 1和样地 2的秋茄都相当丰富 ,但是样地 2数
量略多 ,桐花从样地 1到样地 2数量急剧下降;由于秋茄和
桐花生态位宽度值很接近(桐花略大),生态位重叠值也较
高 ,当资源不足时 ,会出现相对较激烈的资源竞争 [ 20] ,因此
在适合两者大量繁殖的样地 1桐花占据秋茄部分资源 ,以至
样地 1的秋茄数量比样地 2的少 。在幼苗层中已经完全由
乡土树种乡土红树组成 ,从样地 1到样地 3的物种数都呈下
降的趋势。总的来说 ,无论乔木层 、灌木层还是幼苗层 ,海桑
+无瓣海桑林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都随离岸距离的减小而
增加。
表 3 各样地乔木层、灌木层和幼苗层的物种组成及数量结构
Table3 Speciescompositionandquantitystrucureofdifernetsample
plotsatarborlayer, shrublayerandherblayer
层次
Layer
种群
Species
个体数 Number
样地 1
Plot1
样地 2
Plot2
样地 3
Plot3
乔木层 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L. 59 45 29
Arbor 无瓣海桑 Sonneratiaapetala 1 25 48
layer 秋茄Kandeliacandel 1
灌木层 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L. 5 1
Shrub 无瓣海桑 Sonneratiaapetala 2 2
layer 秋茄Kandeliacandel 375 496 13
桐花AegicerascorniculatumL. 212 4
白骨壤 Avicenniamarina 8 16
红海榄 Rhizophorastylosa 1 1
老鼠勒 AcanthusilicifoliusL. 4
幼苗层 秋茄Kandeliacandel 332 338 102
Herb 桐花AegicerascorniculatumL. 628 299 317
layer 海莲Bruguierasexangula 256 34 11
红海榄 Rhizophorastylosa 2 3
角果木 Ceriopstagal 20 4
老鼠勒 AcanthusilicifoliusL. 15
2.2 物种多样性变化 由表 4可知 , 3个样地乔木层 、灌木
层和幼苗层的 Patrick指数变化均是由样地 1到样地 3方向
逐渐递减 ,其中乔木层的变化不太明显 ,最大指数值出现在
样地 1的灌木层。在同一样地内 Patrick指数变化中 ,样地 1
和样地 2的乔木层与其他 2层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而它们
的灌木层和幼苗层差异不大;样地 3各层表现不大的差异。
1331337卷 27期            王 旭等 不同离岸距离海桑 +无瓣海桑红树群落的林分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3个样地中无论是同一样地不同层次间还是不同样地同一层
次间的 Shannon-Wiener指数和 Pielou指数都没有表现出明
显的变化规律 。Shannon-Wiener指数值在同一样地内以幼苗
层最大 ,但是在不同样地的最小值出现的层次不同 ,样地 1
最小指数值出现在乔木层 ,其他样地均出现在灌木层;同一
层次中 , 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值分别为样地 3的乔木层 、
样地 1的灌木层和幼苗层 ,最小值出现在样地 1的乔木层 、
样地 2的灌木层及样地 3的幼苗层 。Pielou指数仅在样地 2
和样地 3的最大值出现在乔木层 ,而与 Shannon-Wiener指数
值的变化有所不同 ,其他的变化基本与 Shannon-Wiener指数
值相同 。可见 ,随离岸距离的增大 ,物种丰富度呈逐渐降低
的趋势 ,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
律;不同种群的个体数量差异影响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
度的变化 ,物种丰富度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的影响不大。
表 4 乔木层、灌木层和幼苗层的多样性指数
Table4 Thediversityindexatarborlayer, shrublayerandherblayer
样地号
PlotNo.
Patrick指数 Patrickindex
乔木层
Aborlayer
灌木层
Shrublayer
幼苗层
Herblayer
Shannon-Wiener指数 Shannon-Wienerindex
乔木层
Aborlayer
灌木层
Shrublayer
幼苗层
Herblayer
Pielou指数 Pielouindex
乔木层
Aborlayer
灌木层
Shrublayer
幼苗层
Herblayer
1 3 7 6 0.17 0.82 1.15 0.10 0.57 0.76
2 2 5 5 0.65 0.22 0.91 0.92 0.11 0.69
3 2 2 3 0.66 0.26 0.66 0.94 0.26 0.60
2.3 物种重要值 物种的重要值反映了一个物种在群落内
部的地位。在整个海桑 +无瓣海桑林中 ,从样地 1到样地 3
乔木层的优势树种分别为海桑 、海桑 、无瓣海桑 ,灌木层的优
势树种均为秋茄 ,幼苗层的优势树种分别为桐花 、秋茄和桐
花(表 5)。在乔木层中 ,海桑和无瓣海桑 2个先锋树种共同
占据了乔木层 ,两者在不同样地中的重要值是完全不同的 ,
海桑的重要值由样地 1到样地 3方向降低 ,而无瓣海桑刚好
相反。有关研究表明 ,无瓣海桑比海桑的竞争能力稍微要
高 [ 21] ,通过表 5中两者相对多度(D)与相对显著度(T)的对
照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而在某些样地海桑凭借众多的数量占
据了优势 ,因此 ,两者的重要值变化与造林时的数量比例有
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乡土树种中仅有少量的秋茄个体发展到
乔木层 ,而绝大部分的个体还存在于灌木层和幼苗层中 ,因此 ,
一段时期内先锋树种在乔木层的优势地位都不会改变。
在灌木层中 ,海桑和无瓣海桑两者稀少的数量使其重要
性不再突出 ,秋茄和桐花数量众多 。秋茄是整个人工林灌木
层的最优种群。结合表 3和表 5可以看出 ,秋茄的重要值和
数量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在其数量稀少的样地 3,由于没有
其他乡土树种的存在 ,使其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因而其重要
值随离岸距离的增大而升高;对于其他物种重要值的变化基
本上是和它们的个体数量变化一致的。幼苗层物种重要值
的变化也是一样。总的来说 ,不同离岸距离海桑 +无瓣海桑
林乔木层 、灌木层 、幼苗层的各个物种重要值变化表明 ,在离
岸近的区域乡土红树树种的更新及生长情况良好 。
表 5 乔木层、灌木层和幼苗层植物物种的重要值
Table5 Importancevaluesofthetreespeciesatarborlayer, shrublayerandherblayer %
层次
Layer
种群
Species
样地 1Plot1
D F T IV
样地 2Plot2
D F T IV
样地 3Plot3
D F T IV
乔木层 海桑 SonneratiacaseolarisL. 96.72 85.71 97.93 93.45 64.29 41.18 52.03 52.50 36.84 40.00 20.50 32.45
Arbor 无瓣海桑 Sonneratiaapetala 1.64 7.14 2.03 3.60 35.71 58.82 47.97 47.50 63.16 60.00 79.50 67.55
layer 秋茄 Kandeliacandel 1.64 7.14 0.04 2.94
灌木层 海桑 SonneratiacaseolarisL. 0.82 5.26 1.90 2.66 7.14 10.00 7.38 8.17
Shrub 无瓣海桑 Sonneratiaapetala 0.33 2.63 0.01 0.99 0.39 8.70 0.37 3.15
layer 秋茄 Kandeliacandel 61.78 31.58 59.88 51.08 95.57 52.17 95.65 81.13 92.86 90.00 92.62 91.83
桐花 AegicerascorniculatumL. 34.93 31.58 35.71 34.07 0.77 8.70 0.31 3.26
白骨壤Avicenniamarina 1.32 18.42 2.46 7.40 3.08 26.09 3.67 10.95
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 0.16 2.63 0.01 0.93 0.19 4.35 >0.01 1.52
老鼠勒AcanthusilicifoliusL. 0.66 7.89 0.03 2.86
幼苗层 秋茄 Kandeliacandel 26.50 26.09 26.62 26.40 49.85 30.30 60.15 46.77 23.72 42.86 38.11 34.90
Herb 桐花 AegicerascorniculatumL. 50.12 26.09 22.38 32.86 44.10 30.30 23.65 32.68 73.72 39.29 52.64 55.22
layer 海莲 Bruguierasexangula 20.43 26.09 46.18 30.90 5.01 24.24 13.61 14.29 2.56 17.86 9.25 9.89
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 0.16 4.35 0.45 1.65 0.44 6.06 1.48 2.66
角果木Ceriopstagal 1.60 13.04 2.51 5.71 0.59 9.09 1.11 3.60
老鼠勒AcanthusilicifoliusL. 1.20 4.35 1.88 2.47
2.4 立木级结构 由各个样地的立木级结构(表 6)可以看
出 ,各个样地的植物个体数随着立木级的升高总体上均出现
倒 “J”型分布 ,即立木级低的个体数居多 ,随着立木级升高个
体数减少 ,表明整个群落正处于发展阶段;同时各样地立木
分布都在第Ⅳ级出现波动 ,使个体数在Ⅰ、Ⅳ2级上出现 2个
峰值 。人工林中所有海桑和无瓣海桑都是造林时栽种的个
体 ,两者均没有发现造林后繁殖更新的个体 ,这与环境对 2
个物种的天然更新能力有关 [ 20 , 22] ;两者以近乎正态分布的形
式分布于较高的立木级上 ,并在第Ⅳ级形成一个峰值 ,说明
两者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但由于先锋树种极差的更新能力 ,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先锋树种将可能成为衰退种群而被乡
土树种所代替 ,使群落逐渐趋向于自然。与先锋树种相反 ,
13314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
秋茄 、桐花等乡土树种分布在较低的立木级上;各个样地立
木级最高的乡土树种均为秋茄。在每个样地中 ,乡土树种大
量的幼苗形成了第Ⅰ级上的峰值 ,随着立木级的增加 ,物种数
和个体数均呈减少的趋势;在不同样地间相同立木级内乡土
树种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均呈由近岸的样地 1向远离岸边的
样地 3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见 ,在整个海桑 +无瓣海桑
林中先锋树种与乡土树种的立木级分布差异很大 ,但是两者
均处于发展阶段;各个样地的立木级结构表明 ,乡土树种在
靠近岸边的区域比远离岸边的区域生长发育得更好 、数量更
多 、物种也更丰富。
表 6 不同物种不同样地的立木级
Table6 Thestandclassofdiffernetspeciesindifferentsampleplots
树种
Species
样地 1Plot1
Ⅰ Ⅱ Ⅲ Ⅳ Ⅴ
样地 2Plot2
Ⅰ Ⅱ Ⅲ Ⅳ Ⅴ
样地 3Plot3
Ⅰ Ⅱ Ⅲ Ⅳ Ⅴ
海桑 SonneratiacaseolarisL. 2 9 47 6 4 39 2 2 28
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 2 1 2 4 15 6 42 6
秋茄 Kandeliacandel 332 354 22 338 481 15 102 13
桐花 AegicerascorniculatumL. 628 212 299 4 317
白骨壤 Avicenniamarina 8 16
红海榄 Rhizophorastylosa 2 1 3 1
老鼠勒 AcanthusilicifoliusL. 15 4
海莲 Bruguierasexangula 256 34 11
角果木 Ceriopstagal 20 4
总计 Total 1253 583 31 48 6 678 504 23 54 8 430 13 2 70 6
3 结论与讨论
3.1 红树林人工恢复的效果 采用海桑和无瓣海桑营造人
工红树林能迅速成林 ,并有效地促进乡土红树树种的自然更
新和发展 ,并最终向着以乡土红树树种为主的方向演替 ,说
明海桑 +无瓣海桑的红树林生态恢复模式是成功的。采用
海桑和无瓣海桑在天然红树林外缘造林 ,不但两者成功地存
活下来 ,且经过海桑和无瓣海桑多年生长以后 ,秋茄 、桐花 、
白骨壤 、红海榄及老鼠勒等乡土红树植物也已在林下天然更
新发展。比较造林之前 ,各样地所在滩涂均有提高 ,但仍比
天然红树林外缘低 ,说明这些物种能够在周期性淹浸深度比
天然林外缘要深的滩涂上生长 ,扩大了了红树林群落的分布
范围。
3.2 离岸距离对红树人工林林分特征的影响及其机制 通
过非先锋树种的物种结构 、数量分布 、多样性差异 、重要值变
化和立木级分布可以看到 ,在林冠层结构 、土壤条件 、海水盐
度相似的环境中 ,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 ,海桑 +无瓣海桑林
内乡土树种的物种数 、个体数及发育程度呈逐渐下降 ,物种
多样性呈降低的趋势。林下乡土树种更容易出现单优种群 。
研究表明 ,不同的生态因子(海岸地形 、土壤盐度 、滩涂潮位 、
土壤类型 、立地方位等)能对红树植物的分布 、生长产生不同
的影响 [ 23-24] ,各个生态因子主要通过影响风浪大小 、土壤盐
度高低 、光照强度和养分含量决定红树植物的生存空间 、成
活保存率和生长发育程度 。在试验地中 ,随着离岸距离的增
加 ,林中各种生态因子也随之发生变化 ,这与随海拔高度变
化导致气温等因子相应改变的情况类似。结合试验地实际
状况可以看出 ,盐度 、周期性潮汐淹浸深度及风浪大小可能
是随离岸距离变化改变最明显的 3个环境因子 ,也可能是导
致林分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差异的关键因子。
试验地的盐分含量为 17.97‰,盐分含量均在秋茄 、桐
花 、白骨壤 、老鼠勒 、白骨壤 、红海榄这些乡土树种的适生范
围内 [ 25-28] 。
自然状态下 ,不同种类红树植物根据其耐淹水能力的不
同 ,分布在不同高程的滩涂上 [ 29] 。白骨壤是天然红树林在
沿海滩涂前缘的先锋树种 ,对周期性潮汐淹浸深度具有很强
的适应能力。在野外条件下秋茄幼苗成活率在高水位和低
水位条件下均高达 90%以上 [ 30] ,而桐花的耐淹能力比秋茄
还高 [ 31] 。调查分析发现 ,样地 2的相对潮位比更靠近岸边的
样地 1要高 0.03 m,而其林下乡土树种的物种数量及物种的
发展程度反而不及样地 1,由此可见 ,周期性淹浸深度并不是
影响林分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风浪大小是红树植物能否存活的重要生态影响因
子 [ 24] 。白骨壤 [ 32] 、桐花 [ 31]及秋茄 [ 24]等红树植物的生长更新
均受到风浪的严重影响 ,而红树林具有强大的防风浪功能。
张乔民指出 ,某些红树林的消波系数通常可达 80%以上 [ 33] 。
在试验林中 ,海桑和无瓣海桑成长起来以后 ,宽大的树干和
众多的气生根对风浪 、水流速度起了重要的减缓作用 ,因而
为林下非先锋乡土红树植物的天然更新 、成长营造了理想的
风浪条件。在试验林内 ,离岸距离越大 ,风浪也越大 ,风浪对
红树植物造成的伤害就越严重。
3.3 红树林滩涂潮位测定(界定)的方法 在不同的天然红
树林生长区 ,天然红树林受到当地滩涂土壤和海水盐度 、周
期性淹浸深度 、风浪 、土壤性质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形成不同
的红树林群落分布带。该研究以天然林林缘的潮位作基准
参照测定滩涂的相对潮位 ,可以准确地反映不同红树林生长
区内红树植物的适生周期性淹浸深度 ,对红树林研究和生态
恢复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1] 罗忠奎 ,黄建辉 ,孙建新.红树林的生态学功能及其资源保护 [ J].亚热
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 2(2):37-47.
[ 2] 薛春汀.人类活动对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库赛埃岛红树林海岸的影响
[ J].海洋湖沼通报, 2002(2):17-23.[ 3] BOSIREJO,DAHDOUH-GUEBASF,KAIROJG,etal.Literdegradation
andCNdynamicsinreforestedmangroveplantationsatGaziBay, Kenya
[J].BiologicalConservation, 2005, 126:287-295.
[ 4] M RIOLUIZGOMESSOARES, YARASCHAEFFER-NOVELLI.Above-
groundbiomasofmangrovespecies.I.Analysisofmodels[J] .Estuarine,
CoastalandShelfScience, 2005, 65(1/2):1-18.
[ 5] WALTERSBB.Ecologicalefectsofsmal-scalecutingofPhilippineman-
1331537卷 27期            王 旭等 不同离岸距离海桑 +无瓣海桑红树群落的林分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groveforests[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 2005, 206:331-348.
[ 6] ELLISWL, BELLSS.Canopygapsformedbymangrovetrimming:anex-
perimentaltestofimpactonliterfalandstandingliterstockinSouthwest
Florida(USA)[ J].JournalofExperimentalMarineBiologyandEcology,
2004, 311:201-222.
[ 7] BARBIEREB.Inthewakeoftsunami:Lessonslearnedfromthehousehold
decisiontoreplantmangrovesinThailand[J] .ResourceandEnergyEco-
nomics, 2008, 30:229-249.
[ 8] CHENGC, YEY, LUCY.Changesofmacro-benthicfaunalcommunity
withstandageofrehabilitatedKandeliacandelmangroveinJiulongjiang
Estuary,China[J].EcologicalEngineering, 2007, 31:215-224.
[ 9] CRONABI, RONNBACKP.Useofreplantedmangrovesasnursery
groundsbyshrimpcommunitiesinGaziBay, Kenya[J].Estuarine, Coastal
andShelfScience, 2005, 65:535-544.[ 10] FREDRIKM, PATRIKR.Ecosystemservicesofthetropicalseascape:in-
teractions, substitutionsandrestoration[ J].Ocean& CoastalManage-
ment, 2003, 46:27-46.
[ 11] JANEVERMAAT,UDOMLUCKTHAMPANYA.Mangrovesmitigatetsu-
namidamage:Afurtherresponse[ J] .Estuarine, CoastalandShelfSci-
ence, 2006, 69:1-3.
[ 12] 郑德璋 ,廖宝文 ,郑松发.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 [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 13] 陈建华.红树林人工造林经验初报 [ J].钦州林业科技 , 1986(2):22-
27.[ 14] 李云,郑德璋,廖宝文,等.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引种的初步研究 [ J].林
业科学研究 , 1998, 11(1):39-44.
[ 15] 李玫,廖宝文,郑松发.无瓣海桑海滩人工林的生态影响 [ J].上海环
境科学 , 2003, 22(8):540-543.
[ 16] 陈玉军 ,廖宝文 ,郑松发,等.无瓣海桑、海桑、秋茄红树人工林群落动
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 J] .北京: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6):924-
928.
[ 17] 姜汉侨 ,段昌群,杨树华,等.植物生态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
[ 18] 陈廷贵,张金屯.十五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研究 [ J].河南科学,
1999, 17(S1):55-57.
[ 19] 王伯荪.植物群落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7:27-30.
[ 20] 廖宝文,李玫 ,郑松发 ,等.海南岛东寨港几种红树植物种间生态位研究 [ J].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3):403-407.
[ 21] 廖宝文,李玫 ,郑松发 ,等.外来种无瓣海桑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研究
[ J] .林业科学研究 , 2003, 16(4):418-422.
[ 22] 潘辉 ,薛志勇 ,陈国荣.无瓣海桑造林是否造成九龙江口生物入侵的
探讨[ 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 2(2):51-55.
[ 23] 张乔民,于红兵,陈欣树 ,等.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关系的研究
[ J] .生态学报 , 1997, 17(3):258-265.
[ 24] 李巧姿.沿海滩涂生态因子对秋茄生长的影响分析 [ J].福建林业科
技 , 2000, 27(4):31-34.
[ 25] 林鹏.盐度对两种红树植物叶片糖含量的影响 [ J] .海洋学报, 1986, 6(6):851-855.
[ 26] YEY, TAMBNFY, LUCY, etal.Efectsofsalinityongermination
seedlinggrowthandphysiologyofthreesalt-secretingmangrovespecies
[J] .AquaticBotany, 2005, 83:193-205.
[ 27] MACNAEW.Ageneralaccountofthefaunaandfloraofmangrove
swampsandforestintheIndo-West-Pacificregion[ J].AdvancesinMa-
rineBiology, 1968, 6:74-270.
[ 28] 莫竹承,范航清,何斌源.海水盐度对两种红树植物胚轴萌发的影响
[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25(2):235-239.
[ 29] LINP.MangroveecosysteminChina[M] .Beijing:SciencePress, 1999.[ 30] 叶勇 ,卢昌义 ,郑逢中 ,等.模拟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植物秋茄的影响
[ J] .生态学报 , 2004, 24(10):2238-2244.
[ 31]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等.红树植物桐花树育苗造林技术的研究
[ J] .林业科学研究 , 1998, 11(5):474-480.
[ 32] OTHMANIRMA.Valueofmangroveincoastalprotection[M] .Kuala
LumpurMalaysia:paperpresentedattheSymposiumonmangroves, 1991.
[ 33] 张乔民.红树林防浪效益定量计算初步分析 [ J].南海研究与开发,
1997(3):1-6.
(上接第 13308页)
3.2 林果兼用林 华东地区的林业系统 ,造林任务较重的
地方 ,选择土层较厚的丘陵地区 ,用薄壳山核桃营造林果兼
用的生态林 ,可实现一代人投入 ,多代人受益的目的。在丘
陵地区用薄壳山核桃造林 ,一般 12年后即开始收果 , 40年后
开始轮伐。目前进口薄壳山核桃木材价格在 1 000美元 /m3
以上 ,由此可知 ,其社会 、经济和生态 “三个 ”效益都是显
著的。
3.3 庭院绿化经济林 运用 “泰兴银杏 ”模式 ,配置 3 ~ 5个
品种 ,每户 3 ~5株 ,形成一个既松散 ,又连片的区域性薄壳
山核桃果园 ,达到低成本 ,高效益。薄壳山核桃可以成为我
国新农村建设的庭院经济优良树种之一。
3.4 间作套种经济林 华东地区有大面积的茶园 ,从提高
土地利用率 ,提高茶叶品质 ,提高茶园经济效益来说 ,在茶园
中种植薄壳山核桃符合科学发展;对一些要求在林下生长的
药材来说 ,有选择地与薄壳山核桃间作 ,与果茶间作具有异
曲同工的效果 。因此 ,薄壳山核桃可以作为果茶间作 、果药
间作 、果粮间作的优良树种。
3.5 果园经济林 这是一个以产果为目的 ,相对栽培管理
水平比较高的发展模式。用园艺化手段 ,建立专业化的薄壳
山核桃生产果园。要求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 ,
通过授粉品种的合理搭配 ,精心管理 ,达到优质 、丰产 、稳产
的目的。根据早实丰产的建园目标 ,采用规模化经营 、集约
化管理 ,集中收购 、加工与销售果品 ,实现薄壳山核桃产
业化。
参考文献
[ 1]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 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8:949-955.
[ 2] 谈勇,吴婷婷 ,黄敏仁,等.南京地区薄壳山核桃引种栽培调查报告[ C] .南京园林资料汇编, 1979:17-23.
[ 3] 柳鎏,孙醉君.中国重要经济树种 [ 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 1986:78
-89.
[ 4] 董凤祥 ,王贵禧.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及栽培技术 [ M].北京:金盾出版
社, 2003.
[ 5] 吴文龙 ,闾连飞.薄壳山核桃的引种栽培 [ J].江苏林业科技, 2003(1):
11-13.
[ 6] 谈勇,黄敏仁,吴婷婷,等.南京地区薄壳山核桃材用优良单株选择初
报[ C].南京园林资料汇编, 1979:30-33.
[ 7] 张日清 ,吕芳德.优良经济树种———美国山核桃 [ J].广西林业科技,
1998, 27(4):202.
[ 8] 吴奇坤.长山核桃引种试验初报[ J] .林业科技通讯, 1999(11):20-23.
[ 9] 张日清 ,吕芳德 ,何芳,等.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区划研究Ⅰ—原生境与
新生境自然条件比较 [ 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2):1-5.
[ 10] 张日清,吕芳德,何芳.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区划研究Ⅱ—我国前期引
种效果研究[ J].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2, 22(2):17-20.
[ 11] 张日清,吕芳德,何芳.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区划研究Ⅲ—区划结果与
分区描述 [ 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2, 22(3):10-14.
[ 12] 谈勇 ,黄敏仁 ,吴婷婷 ,等.南京地区薄壳山核桃果用优良单株选择初
报[ C] .南京园林资料汇编 , 1979:24-29.[ 13] 张雨 ,董润泉 ,习学良 ,等.云南美国山核桃引种栽培试验[ J].西南农
业学报, 2004(Z1):467-470.
[ 14] PAYNEJERRYA,MALSTROMHOWARDL,KENKNIGHTGLENNE.
Insectpestsanddiseasesofthepecan[M].NewOrleans, LA:U.S.De-
partmentofAgricultureScienceandEducationAdminitionAgricultural
ReviewsandManuals, 1979.
[ 15] TOMMYE.Thompsonandfoblishedbythetexasnutgrowerassociation
[M].Texas:INC.ColegeStation, 1985.
13316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