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西南山茶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全 文 :收稿日期:2009-06-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714)
作者简介:石海峰(1982-), 男(汉族), 安徽安庆人 , 硕士研究生 , E-mailfangyingshf@sohu.com;冯宝民(1975-), 男
(汉族),吉林集安人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 , Tel.0411-87403759, E-mailfengbaomin@dlu.edu.cn。
文章编号:1006-2858(2010)05-0357-04
西南山茶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石海峰 , 冯宝民 , 史丽颖 , 唐 玲 , 侯 蕾 , 王永奇
(大连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 辽宁 大连 116622)
摘要:目的 研究西南山茶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 、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
行分离纯化 , 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西南山茶叶体积分数 95%乙醇
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 11个化合物 , 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 1)、芦丁(rutin,
2)、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α-D-arabinofuranoside, 3)、槲皮素-3-O-β-D-半乳糖
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 4)、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quercetin-3-O-β-D-rhamno-
side, 5)、山柰酚(kaempferol, 6)、山柰酚-3-O-(2″, 6″-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kaempfer-
ol-3-O-[ 2″, 6″-di-(E)-p-coumaroyl] -β-D-glucopyranoside, 7)、羽扇豆醇(lupeol, 8)、齐墩果酸(olean-
olicacid, 9)、原儿茶酸(3, 4-dihydroxybenzoicacid, 10)和没食子酸乙酯(ethylgallate, 11)。结论 化
合物 1 ~ 11均首次从西南山茶中分离得到 , 其中化合物 7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山茶;西南山茶;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中图分类号:R914;R284.1   文献标志码:A
  西南山茶(CameliapitardiCoh.St.)为山茶
科山茶属植物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分布于我国湖
南 、广西 、云南 、贵州及四川等省区。据载西南山
茶具有消炎 、止痢 、调经作用 , 主治痢疾 、月经不
调 、鼻衄 、吐血 、肠风下血 、关节炎作用 [ 1] 。本课
题组对西南山茶的体积分数 95%乙醇提取物进
行了广泛的活性筛选 ,结果表明西南山茶醇提物
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有强烈的抗过敏作用 ,目前对
于西南山茶的化学成分研究尚未见报道 ,因此 ,通
过此项研究 ,可为确定其有效成分以及进一步研
究开发奠定基础 。作者从西南山茶叶体积分数为
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
11个化合物 ,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
别鉴定其结构。
1 仪器与材料
XT4A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经校正 ,上海
荆和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BrukerAM-500核磁共
振波谱仪 (TMS为内标 , 瑞士布鲁克公司 ),
LABOROTA4000旋转蒸发仪 (德国海道夫公
司)。
薄层色谱及柱色谱用硅胶(青岛海洋化工试
剂厂), SephadexLH-20柱色谱 (瑞典 Pharmacia
Biotech公司),体积分数 95%乙醇(工业级 ,大连
天晟化学试剂厂),其他试剂(分析纯 ,市售)。
药材采于云南 ,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
所裴盛基教授鉴定为西南山茶(Cameliapitardi
Coh.St.),标本现存于大连大学药物研究所 ,标
本号:20071209。
2 提取与分离
西南山茶干燥叶 10 kg,粉碎后 ,用体积分数
95%乙醇回流提取 3次 ,每次 3 h;过滤后减压浓
缩 ,得到醇提物 1 kg,将醇提物混悬于适量水中 ,
依次用石油醚 、乙酸乙酯 、正丁醇萃取 ,得到相应
萃取物 。对乙酸乙酯部分(100 g)进行反复硅胶
柱色谱 , SephadexLH-20柱色谱 ,重结晶得到化
合物 1(3.5 g)、 2(210 mg)、 3 (21 mg)、 4
(15mg)、5(32 mg)、 6(350 mg)、7(26 mg)、8
(19mg)、9(6mg)、10(24mg)、11(22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 1:黄色针状结晶(甲醇), mp314 ~
316℃。盐酸镁粉反应显阳性 ,提示为黄酮类化
第 27卷 第 5期
2 0 1 0 年 5 月
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
JournalofShenya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
Vol.27  No.5
May.2010 p.357
DOI :10.14066/j.cnki.cn21-1349/r.2010.05.010
合物 。 1H-NMR (500 MHz, CD3OD)δ:6.08
(1H, d, J=2.0 Hz, H-6)、 6.28(1 H, d, J=
2.0Hz, H-8)、7.62(1 H, d, J=2.5 Hz, H-2′)、
7.52(1 H, dd, J=2.5、8.5 Hz, H-6′)、6.78(1 H,
d, J=8.5 Hz, H-5′)。以上数据与文献 [ 2]中槲
皮素数据基本一致 , 故确定化合物 1为槲皮素
(quercetin)。
化合物 2:黄色粉末(甲醇), mp>300 ℃。盐
酸镁粉反应显阳性 ,提示为黄酮类化合物;酸水解
后检测到葡萄糖和鼠李糖 。 1H-NMR(500 MHz,
CD3OD)谱中:δ6.19(1 H, d, J=2.0 Hz, H-6)、
6.39(1H, d, J=2.0 Hz, H-8)、7.51(1H, d, J=2.5
Hz, H-2′)、7.65(1 H, dd, J=2.5、8.5 Hz, H-2′)、
6.80(1H, d, J=8.5 Hz, H-5′)为槲皮素中氢质子
信号;δ5.15(1H″, d, J=7.6Hz, H-1″)、4.52(1 H,
d, J=1.4Hz, H-1 )为糖端基氢信号;δ1.12(3H,
d, J=6.2 Hz, rha-H-6)。 13C-NMR(125 MHz,
CD3OD)谱中:δ156.7(C-2)、133.4(C-3)、177.5
(C-4)、161.3(C-5)、98.8(C-6)、164.2(C-7)、93.7
(C-8)、156.7(C-9)、104.1(C-10)、121.7(C-1′)、
115.3(C-2′)、144.8(C-3′)、148.5(C-4′)、116.4
(C-5′)、121.3(C-6′)为槲皮素的碳信号;δ101.3
(C-1″)、74.2(C-2″)、 76.5(C-3″)、 70.6(C-4″)、
76.1(C-5″)、 67.1(C-6″)为 β-D-葡萄糖的碳信
号;δ100.8(C-1 )、70.1(C-2 )、 70.5(C-3 )、
71.9(C-4 )、68.4(C-5 )、17.8(C-6 )为 α-L-鼠
李糖的碳信号。以上数据与文献 [ 3]中芦丁数据
基本一致 ,故确定化合物 2为芦丁(rutin)。
化合物 3:黄色针状结晶(甲醇), mp>300℃。
盐酸镁粉反应显阳性 ,提示结构为黄酮类化合物。
1H-NMR(500MHz, CD3OD)谱中:δ6.19(1H, d, J
=2.0 Hz, H-6)、6.38(1 H, d, J=2.0 Hz, H-8)、
7.74(1H, d, J=2.5 Hz, H-2′)、7.56(1 H, dd, J=
2.5、8.5Hz, H-6′)、6.86(1 H, d, J=8.5 Hz, H-5′)
为槲皮素的氢质子信号;δ5.15(1H, d, J=6.5Hz,
H-1″)为糖端基氢信号 , 说明为槲皮素糖苷。
13C-NMR(125MHz, CD3OD)谱中:δ158.4(C-2)、
135.7(C-3)、179.5(C-4)、158.7(C-5)、99.1(C-
6)、165.9(C-7)、94.7(C-8)、163.0(C-9)、104.6
(C-10)、 123.0(C-1′)、 117.5(C-2′)、 145.9(C-
3′)、149.9(C-4′)、116.2(C-5′)、122.9(C-6′)为
槲皮素的碳信号;δ105.6(C-1″)、72.8(C-2″)、
74.1(C-3″)、69.0(C-4″)、66.8(C-5″)为 α-D-阿
拉伯糖的碳信号 。以上数据与文献 [ 4]中槲皮素-
3-O-α-D-阿拉伯糖苷数据基本一致 ,故确定化合
物 3为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
O-α-D-arabinofuranoside)。
化 合 物 4:黄 色 针 状 晶 体 (甲 醇 ),
mp>300℃。盐酸镁粉反应显阳性 ,提示结构为
黄酮类化合物。 1H-NMR(500 MHz, DMSO-d6)
谱中:δ6.19(1H, d, J=2.0Hz, H-6)、6.39(1 H,
d, J=2.0 Hz, H-8)、7.51(1 H, d, J=2.5Hz, H-
2′)、7.65(1 H, dd, J=2.5、8.5Hz, H-6′)、6.80(1
H, d, J=8.5Hz, H-5′)为槲皮素的氢质子信号;δ
5.35(1 H, d, J=6.5 Hz, H-1″)为糖端基氢信号 ,
说明为槲皮素糖苷 。 13C-NMR(125MHz, DM-
SO-d6)谱中:δ156.1(C-2)、133.4(C-3)、177.4
(C-4)、 156.2(C-5)、98.6(C-6)、 164.0(C-7)、
93.4(C-8)、161.1(C-9)、103.8(C-10)、121.9(C-
1′)、115.9(C-2′)、144.7(C-3′)、148.4(C-4′)、
115.1(C-5′)、121.1(C-6′)为槲皮素的碳信号;δ
101.8(C-1″), 71.1(C-2″), 73.1(C-3″), 67.8(C-
4″), 75.7(C-5″), 60.0(C-6″)为 β-D-半乳糖的碳
信号。以上数据与文献 [ 5]对照基本一致 ,故确
定化合物 4为槲皮素 -3-O-β-D-半乳糖苷(querce-
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
化合物 5:黄色针状结晶(甲醇), mp>300℃。
盐酸镁粉反应显阳性 ,提示结构为黄酮类化合物。
1H-NMR(500MHz, CD3OD)谱中:δ6.20(1H, d, J
=2.0 Hz, H-6)、6.37(1 H, d, J=2.0 Hz, H-8)、
7.31(1H, d, J=2.5 Hz, H-2′)、7.33(1 H, dd, J=
2.5、8.5Hz, H-6′)、6.91(1 H, d, J=8.5 Hz, H-5′)
为槲皮素的氢质子信号;δ5.11(1H, d, J=7.6Hz,
H-1″)、1.12(3 H, d, J=6.2 Hz, rha-CH3)为 β-D-
鼠李糖的 1, 6位氢质子信号。 13C-NMR(125
MHz, CD3OD)谱中:δ157.3(C-2)、134.2(C-3)、
177.7(C-4)、156.5(C-5)、97.5(C-6)、164.3(C-
7)、93.5(C-8)、161.3(C-9)、104.0(C-10)、120.7
(C-1′)、 115.6(C-2′)、 145.2(C-3′)、 148.4(C-
4′)、115.5(C-5′)、121.6(C-6′)为槲皮素的碳信
号;δ102.1(C-1″)、 70.6(C-2″)、 71.8(C-3″)、
70.5(C-4″)、70.7(C-5″)、16.2(C-6″)为 β-D-鼠
李糖的碳信号。以上数据与文献 [ 6]对照基本一
致 ,故确定化合物 5为槲皮素 -3-O-β-D-鼠李糖苷
358 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 第 27卷 
(quercetin-3-O-β-D-rhamnoside)。
化合物 6:黄色针状晶体(甲醇), mp271.0 ~
272.0 ℃。盐酸镁粉反应显阳性 ,提示结构为黄
酮类化合物 。 1H-NMR(500 MHz, CD3OD)δ:
6.08(1 H, d, J=2.1 Hz, H-6)、6.28(1 H, d, J=
2.1Hz, H-8)、7.97(2 H, d, J=8.9 Hz, H-2′, 6′)、
6.80(2 H, d, J=8.9 Hz, H-3′, 5′)。以上数据与
文献 [ 7]对照基本一致 ,故确定化合物 6为山柰
酚(kaempferol)。
化合物 7:黄色针状结晶(甲醇), mp314 ~ 316
℃。盐酸镁粉反应显阳性 ,提示结构为黄酮类化合
物。 1H-NMR(500 MHz, CD3OD)谱中:δ6.06(1
H, d, J=2.1Hz, H-6)、6.26(1 H, d, J=2.1 Hz, H-
8)、7.95(2H, d, J=9.0Hz, H-2′, 6′)、6.86(2H, d,
J=9.0 Hz, H-3′, 5′)为山柰酚的氢质子信号;δ
5.64(1H, d, J=8.0 Hz, H-1″)为糖端基氢信号;δ
7.72(1H, d, J=15.9Hz, H-7 )、6.42(1 H, d, J=
15.9 Hz, H-8 )、7.47(2 H, d, J=8.6 Hz, H-2 ,
6 )、6.80(2 H, d, J=8.6Hz, H-3 , 5 )、7.39(1 H,
d, J=15.9Hz, H-7″)、6.06(1H, d, J=15.9 Hz, H-
8″)、7.30(2H, d, J=8.6 Hz, H-2″″, 6″)、6.79(2
H, d, J=8.6Hz, H-3″, 5″)为 2个羟基桂皮酸氢质
子信号。 13C-NMR(125 MHz, CD3OD)谱中:
δ158.2(C-2)、134.4(C-3)、179.1(C-4)、161.1(C-
5)、99.9(C-6)、165.6(C-7)、94.7(C-8)、159.0(C-
9)、105.7(C-10)、122.8(C-1′)、132.1(C-2′, 6′)、
116.3(C-3′, 5′)、162.9(C-4′)为山柰酚的碳信号;δ
99.9(C-1″)、75.9(C-2″)、76.1(C-3″)、72.0(C-4″)、
75.6(C-5″)、64.1(C-6″)为 β-D-葡萄糖的碳信号;δ
168.7(C-9 )、116.2(C-8 )、147.0(C-7 )、127.3
(C-1 )、 131.2(C-2 )、 116.8(C-3 )、 161.3(C-
4 )、116.8(C-5 )、 131.2(C-6 )、 168.5(C-9″)、
114.6(C-8″″)、146.5(C-7″)、127.1(C-1″)、131.1
(C-2″)、 116.8(C-3″)、161.1(C-4″)、 116.8(C-
5″)、131.1(C-6″)为 2个羟基桂皮酸的碳信号。
以上数据与文献 [ 8]对照基本一致 ,故确定化合物
7为山柰酚-3-O-(2″, 6″-二反式 -对香豆酰基)-β-
D-葡萄糖苷 (kaempferol-3-O-[ 2″, 6″-di-(E)-p-
coumaroyl] -β-D-glucopyranoside)。
化合物 8:白色针状结晶(丙酮), mp174 ~
176 ℃, Liebermann-Burchard反 应 呈 阳 性。
1H-NMR(500 MHz, CDCl3)δ:3.19(1 H, m, H-
3), 4.68(1H, d, J=2.4 Hz, H-29)、4.57(1 H, d,
J=2.4 Hz, H-29)、0.76(3 H, s)、0.78(3 H, s)、
0.83(3H, s)、0.94(3 H, s)、0.96(3 H, s)、1.04(3
H, s)、1.68(3 H, s)。 13C-NMR(125 MHz, CDCl3)
δ:38.6(C-1)、27.3(C-2)、78.9(C-3)、38.8(C-4)、
55.2(C-5)、18.2(C-6)、34.2(C-7)、 40.8(C-8)、
50.4(C-9)、37.1(C-10)、20.9(C-11)、25.1(C-12)、
38.0(C-13)、42.7(C-14)、27.4(C-15)、 35.5(C-
16)、42.9(C-17)、48.2(C-18)、47.9(C-19)、150.8
(C-20)、29.8(C-21)、39.9(C-22)、27.9(C-23)、
15.3(C-24)、16.0(C-25)、15.9(C-26)、 14.5(C-
27)、17.9(C-28)、109.2(C-29)、19.2(C-30)。以上
数据与文献 [ 9]中羽扇豆烷醇对照基本一致 ,故确
定化合物 9为羽扇豆醇(lupeol)。
化合物 9:白色针状晶体(甲醇), mp308 ~
310 ℃。 Liebermann-Burchard反 应 呈 阳 性。
1H-NMR(500 MHz, CDCl3)谱中:δ0.76、 0.78、
0.90、0.92、 0.93、 0.99、 1.13均为 s峰 , 分别为
7个甲基氢质子信号;δ5.25(1 H, t, J=3.6 Hz)
为 12位烯烃氢质子信号;δ2.84(1 H, dd, J=
3.3、11.8 Hz)为 18位碳上的氢质子信号;δ3.21
(1H, brs)为 3位连氧碳上的氢质子信号 ,推测可
能为齐墩果酸 ,经与对照品共薄层 Rf值一致 ,混
合熔点不下降 , 故确定化合物 9为齐墩果酸
(oleanolicacid)。
化合物 10:白色针晶 (甲醇 ), mp192 ~
194℃。三氯化铁显黄色 , 提示结构中存在酚羟
基 。 1H-NMR(500 MHz, CD3OD)δ:8.39(1 H,
s)、7.44(1H, d, J=1.8 Hz, H-2)、7.42(1H, dd,
J=1.8、8.2 Hz, H-6)、6.80(1 H, d, J=8.2 Hz,
H-5)。 1H-NMR数据与文献 [ 10]对照基本一致 ,
与对照品共薄层 Rf值一致 ,故确定化合物 10为
原儿茶酸(3, 4-dihydroxybenzoicacid)。
化合物 11:无色针晶 (甲醇 ), mp153 ~
155℃。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 1H-NMR
(500 MHz, CD3OD)δ:7.05 (2 H, s, H-2, 6)、
4.27(2H, q, J=7.1Hz, -OCH2-)、1.34 (3 H, t,
J=7.1 Hz, CH3)。 13C-NMR(125 MHz, CD3OD)
δ:165.8(C=O)、145.6(C-3, 5)、138.3(C-4)、
119.6(C-1)、 108.5(C-2, 6)、 60.0(CH2)、 14.3
(CH3)。以上数据与文献 [ 11]对照基本一致 ,故
确定化合物 11为没食子酸乙酯(ethylgalate)。
359第 5期 石海峰等:西南山茶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4 结论
从西南山茶叶体积分数 95%乙醇提取物的
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 11个化合物 ,分
别为槲皮素(quercetin, 1)、芦丁 (rutin, 2)、槲皮
素 -3-O-α-D-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α-D-arabi-
nofuranoside, 3)、槲 皮 素 -3-O-β-D-半 乳 糖 苷
(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 4)、槲皮素 -
3-O-β-D-鼠李 糖 苷 (quercetin-3-O-β-D-rhamno-
side, 5)、山柰酚(kaempferol, 6)、山柰酚 -3-O-(2″,
6″-二反式 -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kaempfer-
ol-3-O-[ 2″, 6″-di-(E)-p-coumaroyl] -β-D-glucopy-
ranoside, 7)、羽扇豆醇 (lupeol, 8)、齐墩果酸
(oleanolicacid, 9)、原儿茶酸 (3, 4-dihydroxy-
benzoicacid, 10)和没食子酸乙酯 (ethylgalate,
11)。化合物 1 ~ 11均首次从西南山茶中分离得
到 ,其中化合物 7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
到 。
参考文献:
[ 1] 《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8:752.
[ 2] 朱占军 ,潘瑞乐 , 斯建勇 , 等.锥叶柴胡化学成分研
究 [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08, 20(5):833 -
835.
[ 3] MARKHAMKR, TERNAIB.Flavonoidsotherthen
flavoneandflavonolaglycones[ J] .Tetrahedron,
1976, 32(21):2607-2612.
[ 4] 孙凤英 ,孙晓秋.槲树叶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 J] .
中草药 , 1998, 29(12):802.
[ 5] 张莉 ,阿依别克 ·马克力.糙叶酸模化学成分的研
究 [ J] .中草药 , 2006, 37(6):829-830.
[ 6] 王开金 ,陈烈中 , 李宁 , 等.加拿大一枝黄花黄酮成
分及抗氧化与自由基消除活性研究 [ J] .中国药学
杂志 , 2006, 41(7):493-496.
[ 7] 吕辉 ,李茜 , 仲婕 , 等.沙生蜡菊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 J] .中国药学杂志 , 2008, 43 (1):11-13.
[ 8] LINLong-ze, CHENPei, HARNLYJM.Newphenol-
iccomponentsandchromatographicprofilesofgreen
andfermentedteas[ J] .JournalofAgriculturaland
FoodChemistry, 2008, 56(17):8130-8140.
[ 9] HIROYUKIK, AKIRAT, IWAOS, etal.Lupeolac-
tone, anew β-lactonefrom Antidesmapentandrum
Merr[ J] .ChemLet, 1983, 136(4):603-606.
[ 10] 张甦 , 施蛟 , 孙智华 , 等.中间锦鸡儿化学成分的研
究 [ J] .中药材 , 2006, 29(1):19-21.
[ 11] 邓安珺 , 秦海林.土蜜树果实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8, 33(1):158-160.
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chemicalconstituents
fromleavesofCameliapitardiCoh.St.
SHIHai-feng, FENGBao-min, SHILi-ying, TANGLing, HOULei, WANGYong-qi
(ColegeofBioengineering, DalianUniversity, Dalian11662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fromleavesofCameliapitardiCoh.St..Methods
Thecompoundswereisolatedbychromatographyonsilicagelcolumn, SephadexLH-20 andidentifiedon
thebasisofphysico-chemicalconstantsandspectralanalysis.ResultsElevencompoundswereisolatedandi-
dentifiedasquercetin(1), rutin(2), quercetin-3-O-α-D-arabinofurnoside(3), quercetin-3-O-β-D-galactopyr-
anoside(4), quercetin-3-O-β-D-rhamnoside(5), kaempferol(6), kaempferol-3-O-[ 2″, 6″-di-(E)-p-cou-
maroyl] -β-D-glucopyranoside(7), lupeol(8), oleanolicacid(9), 3, 4-dihydroxybenzoicacid(10), ethyl
galate(11).ConclusionsCompounds1-11 arealisolatedfromleavesofCameliapitardiCoh.St.forthe
firsttime.Compound7 isisolatedfromCameliagenusplantsforthefirsttime.
Keywords:CameliapitardiCoh.St.;Camelia;chemicalconstituent;structureidentification
360 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 第 2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