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福建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与植被类型及其生态地位评价



全 文 :分生长率测算的择伐周期与利用动态生长率测算出的择伐周期最为一致。
综上所述 ,采用伐前蓄积估算林分生长率进而计算择伐周期 ,林分生长率偏低 ,确定的择伐周期偏长 ,
采用伐后蓄积则相反 ,在天然异龄林择伐生产经营中均不宜取;而动态生长率是用每年的生长率反映林分
的恢复生长过程 ,用它确定的择伐周期较合理 ,能满足林业生产实际的需要;建议在基层林业生产中 ,为了
满足工作效率 ,可以采用 “黄金分割法则”确定林分生长率来代替动态生长率 。
4 讨论
4.1 建立林分动态生长模型 ,关键在于根据实测资料拟合生长率经验方程并对拟合出的生长率公式进行
适用性检验 。动态生长过程的求解可通过编写循环语句程序来实现 ,这一动态过程中逐年的林分平均蓄
积量 、林分生长率以及择伐周期的判定都可利用该小程序一并体现 。
4.2 一般情况下 ,根据某一地区资料数据拟合出的林分生长率公式只适用于同一气候类型林区的天然异
龄林林分。此外 ,由于天然异龄林林分结构复杂 ,为提高林分生长率和择伐周期测算的精度 ,在利用样地
资料建立生长率经验方程时 ,可按主要组成树种结合断面积加权平均法 ,减少推算中的误差 ,还可根据不
同林分情况 ,采用其它方式变通求算 、应用 。
4.3 本文所依据的标准地数量偏少 ,仅对利用林分生长率确定择伐周期的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 鉴于样
地数量有限和区域适用性的限制 ,本文林分生长率经验方程和动态生长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仍有待
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 1]  谢庆国.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计算森林生长率 [ J] .湖南林业科技 , 2004, 31(1):42 ~ 43
[ 2]  谷建才 ,鲁法典 ,张凤志 ,等.林分生长率估计方法探讨 [ J] .河北林学院学报 , 1996(11):53 ~ 55
[ 3]  郝青云 ,张拉锁.落叶松生长率测定方法的探讨 [ J] .山西林业科技 , 2004(1):23 ~ 25
[ 4]  孟宪宇.测树学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6:203 ~ 204
[ 5]  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1:196 ~ 197
福建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与
植被类型及其生态地位评价
黄 骐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福建福州 350003)
  摘 要 拟建福建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位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是东南沿海
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区内分布有大面积典型常绿阔叶林 ,生物多样性丰富 ,珍稀濒危物种
多样。文章研究了区内植物种类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和植被类型 ,从植物区系的古老性与特有
性 、植被的典型性 、物种多样性与稀有性 、群落的稳定性与面积的适宜性 、生态系统的社会服务功
能 、对建设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群网的作用等角度考察了拟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植物资源 植被 生态地位 评价 木兰溪
  拟建福建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仙游县西北部山区 ,是莆仙人民的母亲河 、福建八大河流之一
的木兰溪的发源地 ,分布有大面积典型常绿阔叶林 ,森林茂密 ,林冠如波状起伏 ,林内生物多样性丰富 ,珍
稀濒危物种繁多 ,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保护价值 。通过实地样地 、样线调查 ,初步查清植物资源和植被
情况。本文研究分析了该区域的植物资源 、植被及其生态地位 ,旨在为建立自然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 。
·8·
 林业勘察设计 (福建) 2009年第 2期 
1 基本情况
拟建福建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仙游县西苑和石苍 2个乡 ,地理坐标为 25°28′
43″~ 25°43′58″N, 118°30′02″~ 118°41′18″E,保护区总面积 16 090.7hm2 ,森林覆盖率 88.4%。保护区地处
戴云山脉东坡 ,以中山 、低山地貌为主 ,最高海拔 1 803m,最低海拔 200m,相对高差 1 603m。土壤有赤红
壤 、红壤 、黄壤及山地草甸土 。气候温凉适中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6℃,全年无霜期 255d,年平均日照
时数 1 936h,年平均降水量 1 800 ~ 2 000mm,年平均蒸发量 1 260mm,为水资源富裕区 。木兰溪发源于保
护区内的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桥头。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 、南亚热带过渡区丰富多样的山地森林生态
系统 、丰富的物种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 、木兰溪源水源涵养林区 。
2 植物资源与植被类型
2.1 植物资源
2.1.1 植物种类
蕨类植物按秦仁昌系统 、裸子植物按郑万钧系统 、被子植物按恩格勒系统整理 ,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束
植物 172科 659属 1 366种(包括种以下分类单位 ,下同),占福建省维管束植物科 、属 、种 [ 1]的 69.4%、
41.1%和 29.0%。其中蕨类植物 35科 67属 128种 ,裸子植物 7科 11属 16种 ,被子植物 130科 581属
1 222种(表 1)。
表 1 保护区维管束植物与福建全省维管束植物科 、属 、种数比较
分类群 仙游山保护区科 属 种
福建省
科 属 种
占福建省比例(%)
科 属 种
蕨类植物 35 67 128 46 111* 393 76.1 60.4 32.6
裸子植物 7 11 16 10 32 76 70.0 34.4 21.1
被子植物 130 581 1222 192 1459 4240 67.7 39.8 28.8
  *《福建植物志》中石松科按石杉科和石松科 2科 , 石杉属 、马尾杉属 、石松属 、拟小石松属 、垂穗石松属 、扁枝石松属和
藤石松属 7属计。
2.1.2 植物区系
2.1.2.1 科的统计分析
保护区内含 50种以上的有禾本科(123种)、菊科(74种)、蔷薇科(57种)和豆科(51种),都是世界
分布的大科 ,共 305种 ,占维管束植物种数的 22.3%;含 20 ~ 49种的有莎草科(47种)、壳斗科(31)、茜草
科(31种)、大戟科(28种)、百合科(28种)、兰科(26种)、玄参科(26种)、唇形科(24种)、樟科(23种)、
山茶科(22种)和桑科(22种),共 308种 ,占维管束植物种数的 22.5%,以世界分布和热带 、亚热带的科占
优势;含 10 ~ 19种的有冬青科(19种)、鳞毛蕨科(18种)、蓼科(18种)、马鞭草科(18种)、天南星科(17
种)、杜鹃花科(16种)、山矾科(15种)、萝藦科(15种)、水龙骨科(14种)、葡萄科(14种)、紫金牛科(14
种)、茄科(14种)、荨麻科(13种)、伞形科(13种)、木犀科(13种)、金星蕨科(12种)、五加科(12种)、忍
冬科(12种)、芸香科(11种)、野牡丹科(11种)、夹竹桃科(11种)、旋花科(11种)、藜科(10种)和薯蓣科
(10种),共 331种 ,占维管束植物种数的 24.2%,以热带 、亚热带的科和世界分布的科占优势。
2.1.2.2 属的统计分析
保护区内蕨类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包括了中国 13种分布区类型 [ 2]中的 9种 ,其中以泛热带分布最为突
出 ,占本区总属数(不包括世界分布属)的 48.0%(表 2)。
·9·
 林业勘察设计 (福建) 2009年第 2期 
表 2 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统计
分布区类型及其变型 属数 占总属数的百分比(%)
1世界分布 17
2泛热带分布 24 48.0
3旧大陆热带分布 5 10.0
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2 4.0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3 6.0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6 12.0
7热带亚洲分布 3 6.0
8北温带分布 2 4.0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0 0
10旧大陆温带分布 0 0
11温带亚洲分布 0 0
12东亚分布及其变型 5 10.0
13中国特有分布 0 0
总计 (不包括世界分布属) 50 100
  保护区内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复杂 ,根据吴征镒的划分方法[ 3] ,包括了中国 15种分布区类型中的
14种 ,仅中亚分布及其变型未见(表 3)。
表 3 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统计
分布区类型及其变型 属数 占总属数的百分比(%)
1世界分布 54
2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139 25.8
3热带亚洲和与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25 4.6
4旧世界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43 8.0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及其变型 26 4.8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其变型 27 5.0
7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 76 14.1
8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 68 12.6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及其变型 32 6.0
10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 17 3.2
11温带亚洲分布 2 0.4
12地中海区 、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 3 0.6
13中亚分布及其变形 0 0
14东亚分布及其变型 70 13.0
15中国特有分布 10 1.9
总计 (不包括世界分布属) 538 100
  不包括世界分布属 ,在各分布类型中 ,以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形最为突出 ,占本区总属数的 25.8%,其
次是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形 ,占 14.1%;温带成分较少 ,以东亚分布及其变形相对较多 ,占 13.0%,其次为
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 ,占 12.6%,中国特有分布只有 10属 ,占 1.9%。保护区热带成分占 62.3%,温带成
分占 37.7%,热带 、亚热带的属占优势。
2.2 植被类型
参照吴征镒对中国植被的分类方法 [ 4] ,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有温性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暖性针叶
林 、常绿阔叶林 、竹林 、常绿阔叶灌丛 、灌草丛 、草甸和沼泽 9个植被型 ,群系有黄山松林 、柳杉林 、柳杉 +马
尾松林 、黄山松 +甜槠林 、黄山松 +多脉青冈林 、柳杉 +毛竹林 、马尾松林 、马尾松 +木荷林 、马尾松 +丝栗
·10·
 林业勘察设计 (福建) 2009年第 2期 
栲林 、马尾松 +甜槠林 、湿地松林 、黑松林 、杉木林 、杉木 +毛竹林 、火炬松林 、红锥林 、甜槠林 、甜槠 +木荷
林 、甜槠 +丝栗栲林 、甜槠 +浙江润楠林 、米槠林 、米槠 +甜槠林 、米槠 +丝栗栲林 、米槠 +青冈林 、浙江润
楠林 、闽粤栲林 、深山含笑林 、毛竹林 、肿节少穗竹林 、波叶红果树灌丛 、满山红灌丛 、野芭蕉灌草丛 、野青茅
+芒草甸 、灯心草沼泽等 34个群系。
3 生态地位评价
3.1 植物区系的古老性与特有性
保护区未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影响 ,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如银杏(Ginkgobilob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百日青(Pod-
ocarpusnerifolia)、竹柏(Podocarpusnagi)、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
mairei)等 。区内常见古老大型蕨类如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fokiensis)、华南紫萁(Osmundavacheli)、金
毛狗(Cibotiumbarometz)、刺桫椤(Alsophilaspinulosa)等 ,也反映了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木兰科 、番荔枝科 、
马兜铃科 、金粟兰科 、樟科 、胡椒科 、三白草科 、木通科 、防已科 、毛茛科 、罂粟科 、小檗科等原始类群种类较
多 ,所以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含有较多的古老植物区系成分。
保护区植物区系中单种属和寡种属较多 ,常见的单种属植物有裸子植物银杏科的银杏 、杉科的水松 、
柏科的福建柏 ,被子植物三白草科的蕺菜(Houtuyniacordata)、小檗科的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木通
科的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芸香科的飞龙掌血(Toddaliaasiatica)、蓝果树科的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苦苣苔科的台闽苣苔(Titanotrichumoldhami)等。
保护区的福建特有种较多 ,有武夷瘤足蕨(Plagiogyriachinensis)、林氏绣球(Hydrangealingi)、黑锥
(Castanopsisnigrescens)、黄甜竹(Acidosasaedulis)、福建酸竹(Acidosasanotata)、屏南少穗竹(Oligostachyum
glabrescens)、肿节少穗竹(Oligostachyumoedogonatum)和长耳玉山竹(Yushanialongiaurita)等 8种 。
3.2 植被的典型性
保护区位于戴云山脉东坡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带 ,在低海拔的河谷两侧 ,一些南亚热带植物区系
成分得以保存 ,基带性常绿阔叶林带有季风常绿阔叶林的部分特征 ,如木质藤本 、大型蕨类 、高大草本充分
发育 ,附生的兰科植物较为丰富 。在海拔 500 ~ 1 100m分布着典型常绿阔叶林 ,主要类型有甜槠林 、米槠
林 、红锥林 、丝栗栲林 、青冈林 、浙江润楠林和深山含笑林等 。大部分阔叶林都受过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 ,
但在凤山 、石谷解 、十八股头 、老山 、前县 、前溪等地势险峻 、交通不便的地区 ,尚有原生性保存较好的阔叶
林 。 1 100m以上则分布着天然黄山松林 。保护区内石谷解 、仙游山 、十八股头等高大山体 ,随着海拔递
增 ,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 、山顶矮曲林 、中山草甸 ,植被垂直带谱分布颇具典型
性 。
3.3 物种多样性与稀有性
保护区植物区系复杂 ,物种多样性丰富 ,维管束植物有 171科 657属 1 36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
物有南方红豆杉 、水松和银杏 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金毛狗 、刺桫椤 、福建柏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花榈木(Ormosiahenryi)和喜树 6种;福建省地方保护珍贵树木有油杉 、柳杉 、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黑锥 、乌冈栎(Quercusphilyraeoides)、白桂木(Artocarpushypargyreus)、刨花润楠(Machiluspauhoi)
和粘木(Ixonantheschinensis)8种。此外 , 保护区兰科植物有 13属 26种。
3.4 群落的稳定性与面积的适宜性
保护区除了石谷解 、十八股头等部分人迹罕至的地方外 ,大多数常绿阔叶林历史上因发展食用菌等原
因 ,特定树种遭到择伐 ,经过十多年的恢复 ,群落渐趋稳定;在保护区石股解 、十八股头等山体中 、上部分布
着天然黄山松天然林 ,植被稳定 ,所以保护区内的天然植被总体上较为稳定 。
保护区规划总面积 16 090.7hm2 ,其中天然林面积 13 092hm2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81.4%,天然林中常
绿阔叶林面积达到 10 565hm2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65.7%,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5 森林生态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
保护区雨量充沛 ,沟谷纵横 ,是木兰溪的正源头 ,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土保持 、水源涵养起着十分重要的
·11·
 林业勘察设计 (福建) 2009年第 2期 
作用 ,而木兰溪是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 ,孕育着仙游 、莆田 200多万人口 。保护区植物种质资源丰富 ,材用
植物 127种 ,淀粉与糖类植物 72种 ,鞣料植物 38种 ,油脂植物 107种 ,香料植物 55种 ,蜜源植物 121种 ,
纤维植物 60种 ,野生蔬菜 76种 ,园林绿化植物 212种 ,药用植物 567种 ,是戴云山脉难得的植物种质资源
基因库 。区内已建成 20hm2的浙江润楠 、红锥等乡土阔叶树良种繁育基地 ,为福建省提供大量的优质种
苗和种子。此外 ,保护区也是科普 、科研 、教学 、实习 、旅游 、观光 、休闲的重要基地 。
3.6 对戴云山脉自然保护区群网的作用
图 1 拟建自然保护区与其周围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位置关系
保护区恰处戴云山脉已建的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莆田老鹰尖省
级自然保护区的中间位置(图 1)。建立福建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 ,可以与这些戴云山脉的自然保护区以
及存在于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公益林共同形成密切联系的保护区群网 ,促进物种与基因的交流 ,解决目前
“岛屿”式的孤立保护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将极大提高现有保护区的生态效益 [ 5, 6] 。
4 结语
保护区位于戴云山东坡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带 ,为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是古老孑
遗植物的避难所之一 。区内分布有大面积典型常绿阔叶林 ,有着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是戴云山脉难得的种质资源基因库。保护区是木兰溪的源头地 ,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土保持 、水源涵养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区在戴云山脉自然保护区群中地理位置突出 ,对于形成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群网具
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1]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一 ~六卷 [ 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 1995
[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一卷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4, 78 ~ 94
[ 3]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1,增刊Ⅳ:138 ~ 139
[ 4]  吴征镒主编.中国植被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0
[ 5]  林鹏 ,张宜辉 ,杨志伟 ,等.自然保护区群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 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06, 1
(1):67 ~ 73
[ 6]  郑达贤 ,钟全林 ,陈加兵.大武夷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设想 [ 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06, 1(2):
13 ~ 20
·12·
 林业勘察设计 (福建) 2009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