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8-02-29;修回日期:2008-05-06
基金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06C0067M);云南省科技攻
关项目 (2006NG32);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2007PY02-17)
作者简介:陈鹏(1975—),男,云南昭通人 ,副研究员 ,从事害虫防治
研究。
肋果茶提取物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毒力
陈鹏 ,何蓉 ,祁荣频 ,杨卫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4)
摘要:测定了肋果茶 Sladeniacelastrifolia提取物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生物活性 ,结果表明 ,肋果
茶提取物杀虫的作用方式比较复杂 ,除胃毒作用外 ,可能还有内吸 、拒食等作用 。云南松树梢经肋
果茶提取物水溶液浸泡 ,在室内条件下 ,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剂量)15d时
为 6.781 g/L, 20 d时为 1.316 g/L。
关键词:肋果茶;纵坑切梢小蠹;毒力
中图分类号:S763.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0886(2009)01-0032-02
ToxicityoftheextractsfromSladeniacelastrifoliaagainstTomicuspiniperda/CHENPeng, etal.
(YunnanAcademyofForestry, Kunming650204 , China)
Abstract:Thebioactivityoftheethanolextractsfrom Sladeniacelastrifoliaagainstthepineshoot
beetle, Tomicuspiniperdawastestedinlab.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actionmodeoftheextract
againstT.piniperdawascomplex.Inadditiontostomachtoxicaction, itmayincludesystemicand
antifeedingactions.Themedianlethalconcentrations(LC50 )(dose)oftheethanolextractsforT.
piniperdawere6.781 g/L15daysafterthetreatmentand1.316 g/ L20 daysafterthetreatment.
Keywords:Sladeniacelastrifolia;Tomicuspiniperda;toxicity
肋果茶 SladeniacelastrifoliaKurz属于肋果茶
科 Sladeniaceae肋果茶属 Sladenia,俗称毒药树 、史
拉登茶 ,是云南省珍贵乔木 。全世界只有 1个科 1
个属 ,分布于云南的大部地区[ 1] 。云南民间常将肋
果茶的树叶和树皮捣碎后投入水中作为捕鱼的毒
饵 ,人食用被肋果茶毒死的鱼不中毒 ,而用其木材制
作冲制茶叶的茶臼 ,对饮茶者也没有表现毒性 [ 1] 。
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以下简称:松
小蠹)是严重危害林木的蛀食性害虫 ,主要危害松
类树种 [ 2-3]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利用该
树种对鱼有毒性的特点 ,根据松小蠹的危害习性 ,
应用不同剂量肋果茶枝叶提取物水溶液对松小蠹进
行了室内毒力试验 ,旨在为肋果茶植物源农药的开
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
1.1 材料 肋果茶枝叶采自云南省丘北县冲头林
场 。供试松小蠹 2006年 6月采自玉溪市东风水库
云南松林。
1.2 方法
1.2.1 肋果茶枝叶提取物制备方法 将采集的肋
果茶叶片及小枝风干后粉碎 ,用 70%热乙醇浸提 ,
提取液浓缩后得到浓缩物 ,浓缩物加水稀释 ,用正丁
醇萃取 ,正丁醇提取液经浓缩干燥得到提取物。
将肋果茶正丁醇提取物用少量热乙醇溶解后加
水定容配制成剂量为 1, 5 , 10 , 15 , 0 g/ L的供试水
溶液 。每次使用时按需要量配制水溶液 。
1.2.2 松小蠹成虫的毒力测定 吸取 20 mL制备
好的肋果茶提取物水溶液加入 50mL广口瓶中 ,将
2枝事先穿过圆形泡沫片的云南松健康松梢插入广
口瓶中 ,使泡沫片正好在液面之上 ,泡沫片的大小正
好紧贴广口瓶瓶壁 ,将同样处理的 5个广口瓶置入
50 cm×50 cm ×50cm的养虫箱中 ,随后向箱中放
入 30头经过 24 h饥饿处理的松小蠹 。按照前述方
法 , 5个处理剂量每种重复 3次(3个养虫箱),共 15
个养虫箱 ,供试松小蠹共 450头 。处理后 15 d检查
·32· ForestPestandDisease Jan. 2009 No.1
养虫箱内松小蠹存活情况 ,解析每个松梢内松小蠹
的存活情况 。然后 ,更换健康云南松松梢 ,每个广口
瓶中加入对应剂量的肋果茶提取物水溶液或清水
20 mL,将存活下来的松小蠹放入原养虫箱中 , 5 d
后再次检查养虫箱内松小蠹存活情况 。
统计松小蠹死亡数 ,计算死亡率 、致死中浓度
(LC50)(剂量)[ 4 -5] 。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 15 d后 ,在剂量为 1 g/ L时松小蠹的校
正死亡率为 22.89 %,随着肋果茶提取物剂量的加
大 ,松小蠹的死亡率明显升高 ,剂量为 15g/L时松
小蠹的校正死亡率最大 ,为 60.24 %。试验 20 d
后 ,松小蠹死亡率继续上升 ,养虫箱中松梢解析调查
发现 ,松小蠹累计死亡率为 47.3% ~ 71.62%,其中
剂量为 10g/L和 15 g/ L时松小蠹的校正死亡率
最高 ,达到 71.62%(表 1)。
对养虫箱内松小蠹死亡情况调查发现 ,经肋果
茶提取物水溶液处理过的养虫箱内近一半的松小蠹
(45.6%)未在松梢内死亡;有效坑道内松小蠹的死
亡量占 54.4 %,表明肋果茶提取物可内吸进入松
梢 ,从而表现出对松小蠹的胃毒作用。由于近一半
的松小蠹在梢外死亡 ,表明肋果茶提取物对松小蠹
还具有较强的拒食作用。
表 1 肋果茶提取物水溶液对松小蠹成虫的毒力作用
剂量
g/L
供试
虫数
死亡虫数
15d 20d
死亡率 /%
15d 20 d
校正死亡率 /%
15d 20d
1 90 26 51 28.9 56.7 22.89 47.30
5 90 47 62 52.2 68.9 48.19 62.16
10 90 53 69 58.9 76.7 55.42 71.62
15 90 57 69 63.3 76.7 60.24 71.62
0 90 7 16 7.8 17.8
以肋果茶提取物剂量的对数为横坐标 ,根据死
亡率查机率表 ,得机率值 ,以死亡率的机率值为纵坐
标做松小蠹死亡率的回归方程[ 5] 。 15 d时肋果茶
对松小蠹的毒力回 归方程为:y = 5.508 4
+0.577 3x (r=0.994 3, χ2 =0.320 2, df=2, p=
0.852 1),表明所求的毒力回归方程曲线是合适的 ,
求得 15d时 LC50的对数剂量为 -0.168 7及正常剂
量为 6.781g/ L, 95%的置信限为 0.455 4 ~ 1.120 8。
同样 20d时 ,肋果茶对松小蠹的毒力回归方程为:
y=5.143 3 + 0.849 5 x (r=0.988 8, χ2 =
0.237 6, df=2, p=0.888),表明所求的毒力回归方
程曲线是合适的 ,求得 20 d时 LC50的对数浓度为
-0.880 6及正常剂量为 1.316g/L, 95%的置信限
为0.012 8 ~ 0.274 2。
3 讨论
云南松树梢经肋果茶提取物水溶液浸泡 ,在室
内条件下 , 15 d对松小蠹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
(剂量)为 6.781 g/ L, 20d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
1.316 g/L。从肋果茶提取物的杀虫活性看 ,其作
用方式复杂 ,除胃毒作用外 ,可能还具有内吸 、拒食
等作用。肋果茶作为一种杀虫植物有很大的研究与
开发潜力 。
肋果茶分布于云南的大部 ,其野外萌芽更新能
力很强 ,易于人工繁殖 ,由于其木材品质优良以及潜
在的药用价值 ,肋果茶近来已引起植物学家和林业
部门的注意[ 1] 。研究肋果茶提取物的杀虫活性 ,可
为肋果茶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为无公害植物
农药的开发开辟新的途径。深入研究肋果茶提取物
的拒食 、胃毒 、触杀作用机制 ,以及产卵忌避和杀卵
作用机制等 ,分析 、鉴定其活性成分 ,在明确其主要
杀虫活性成分的基础上 ,直接以粗提物的形式对肋
果茶进行加工利用 ,将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因
此 ,肋果茶提取物有效成分对重大农林害虫的杀虫
活性 、作用方式 、作用机理还需继续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 1] 王达明 , 周云.肋果茶的植物学特性及其营养价值 [ J].西部
林业科技 , 2006, 35(1):44 - 47.
[ 2] BoLångström, LishaL, HonpinL, etal.Shootfeedingecologyof
TomicuspiniperdaandT.minorinSouthernChina[ J] .Journalof
AppliedEntomology, 2002, 126:333-342.
[ 3] 陈鹏 , 周楠 , 赵涛 , 等.云南松林分状况与松纵坑切梢小蠹危
害的关系 [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4, 32(5):13-15.
[ 4] 郭郛 , 忻介六.昆虫学实验技术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8:1- 396.
[ 5] 陈年春.农药生物测定技术 [ M]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
社 , 1991:1-270.
(责任编辑 王瑞红)
·33·中国森林病虫 2009年 1月 第 28卷 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