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青海农林科技 ·试 验 简 报· 2006 年第 4期
祁连圆柏扦插基质优化配置试验研究
陈武生 ,杨占武 ,朱春云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青海 西宁 810016)
摘 要:本文就祁连圆柏扦插基质进行了优化配置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祁连圆柏在不同基质(包括对照)
上扦插育苗 , 均能生根 ,其中 JZ2(耕作土 7:细河沙2:羊板粪 1)效果最好 ,配方中虽没有森林土 , 而是以耕作土
为主 ,为了增加基质的透气性和养分 , 加入细河沙和有机肥 ,配比合理 , 能满足扦插育苗生根的需求。故其效
果最好 ,比森林土的配方 JZ1 更具科学性。
关键词:祁连圆柏;扦插;基质;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S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67(2006)04-0067-02
Study on Opitimize Cutting Medium of Sabina przewalskii
CHENG WU-sheng ,YANG Zhan-wu ,ZHU Chun-yun
(Qinghai Forestry Institute ,Xining Qinghai 810016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optimize cuting media of Sabina przewalskii , the results showed it all
stroking in different medium(include ck), among them the JZ2 was the best(cultivated soils7;slender sand2:sheep
feces1), it composed maily cultivated soil without woodland soil added the slender sand and organtil ferilizer in order
that gas permeability and nutrients of the medium was increased to meet the cutting stoking s needs , so its rational
ratio was more scientific than JZ1.
Key words:Sabina przewalskii ,Cutting;Medium;Opitimize dispose
1 试验目的
在针叶树无性扦插试验条件下 ,采用不同基
质可获得不同扦插效果〔1〕 ,采用森林土 7:耕作土
2:细河沙 1 为基质 ,扦插效果较好 。但规模化生
产 ,继续使用此配方 ,其中的森林土用量大 ,成本
高 ,特别是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森林土的
获得难度加大 。开展基质筛选试验 ,寻找森林土
的替代物品 ,调整 、改进配方比例 ,降低配方成本 ,
选择出能保证扦插成活率且适宜规模生产的 、实
用的基质配方。
2 材料与方法
供试基质材料分别为耕作土 、森林土 、细河
沙 、锯末 、羊板粪 ,配比成四种扦插基质 JZ1 、JZ2 、
JZ3 、JZ4(具体组成见表 1)。
表 1 基质成分及比例
基质
代号
森林
土
基质成分及比例
耕作土 细河沙 羊板粪 锯末
JZ1 7 2 1
JZ2 7 2 1
JZ3 7 3
JZ4 7 1 2
CK 10
3 结果与分析
以纯耕作土基质作为 CK ,进行 3个重复的随
机区组试验 ,每个处理扦插 42穗 。试验与生产同
期进行 ,管理水平一致 。扦插成活率的统计结果
详见表2 。
表 2 不同基质扦插成活率统计 (%)
基质
区组 JZ1 JZ2 JZ3 JZ4 CK
Ⅰ 80 85.72 77.57 59.58 73.7
Ⅱ 76.53 81.45 72.38 68 77.15
Ⅲ 76.93 89.05 79.05 70.52 59.15
表 3 方差分析表
变异
来源 DF SS MS F
Fα
0.05 0.01
组间 3 266.74 88.91
12.5** 4.07 7.59组内 8 56.84 7.11
总变异 11 323.58
百分率数据经过反正弦变换后作方差分析 ,
结果得 F>F0.01 ,因而推断祁连圆柏扦插基质不同
基质间成活率差异极显著 ,详见表 3。
现进行多重比较 ,基质 2 与 4上的成活率差
67
收稿日期:2006-03-08 作者简介:陈武生(1970—),男 , 甘肃临洮人 , 助研 , 主要从事林木育种和造林研究工作。电话:0971—5311183。电话:0971-
5310047 ,传真:0971-5312577;E-mail:wush1801@.163.com
异极显著 ,基质 2 、3与 4上的差异显著 , 2与 3差
异显著 ,因此 2号基质是祁连圆柏扦插的较理想
基质 ,详见表 4。
表 4 多重比较结果
基质 平均值 Xi-X4 Xi-X3 Xi-X2
2 X1=67.66 13.27** 6.73* 5.54
1 X2=62.12 7.73* 1.19
3 X3=60.93 6.54*
4 X4=54.39
LSD0.05=6.22 LSD0.01=8.68
在不同基质(包括对照)上扦插育苗 ,均能生
根。其中 JZ2(耕作土 7:细河沙 2:羊板粪 1)效果
最好 , JZ1(森林土 7:耕作土 2:细河沙 1)、JZ3(耕
作土 7:细河沙 3)效果中等 , CK(纯耕作土)效果
较差 , JZ4(耕作土 7:锯末 2:羊板粪 1)效果最差。
JZ1配方中主要成分为森林土 ,其成本较高 ,特
别是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森林土的获得难
度加大 ,虽然扦插成活率较高 ,但不宜大量采用。
JZ3配方虽然扦插成活率较高 ,但缺少肥力 ,
会对生根后的种苗生长有影响 。要在其扦插苗生
根期就逐渐施入肥料 ,以促其正常生长 。
CK使用单纯的耕作土 ,由于当地耕作土是以
栗钙土为主 ,易板结 ,缺养份 ,也不宜采用。
JZ4配方中因有锯末 ,虽改变了基质的透气
性和保湿性 ,但因其容易受外界细菌 、病菌的侵
染 ,使其基质的含菌量严重过量 ,致使插条感染死
亡。该配方不宜采用 。
JZ2配方中虽没有森林土 ,而是以耕作土为
主 ,为了增加基质的透气性和养分 ,加入细河沙和
有机肥 ,配比合理 ,能满足扦插育苗生根的需求。
故其效果最好 ,比森林土的配方 JZ1更具科学性 。
4 结论
祁连圆柏扦插育苗的基质选择应为 JZ2(耕
作土 7:细河沙2:羊板粪 1)为好 ,既能满足扦插的
需要 ,又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张鸿昌.青海云杉扦插育苗试验〔J〕.林业科技通讯.
1987 ,(4)∶18—19.
(上接第 59页)
4 结果与分析
2003年秋季调查各处理的地径 、苗高和造林
成活率 ,结果见表 1。
表 1 GGR泥浆蘸根 、抗旱保水剂处理及各种造林技术混合使用结果
处理
沙 棘
地径(cm) 苗高(cm) 成活率(%)
山 杏
地径(cm) 苗高(cm) 成活率(%)
榆 树
地径(cm) 苗高(cm) 成活率(%)
重要值 相对重要值(%)
A 0.41 35 81.4 0.60 80 78.0 0.43 56 66.4 398.24 14.69
B 0.30 30 75.1 0.35 74 70.3 0.40 50 60.5 360.95 13.31
C 0.20 28 71.3 0.33 71 68.4 0.39 58 67.7 365.32 13.48
D 0.43 47 89.4 0.61 82 85.2 0.45 65 85.0 455.09 16.79
E 0.34 35 77.5 0.47 68 75.3 0.37 60 69.4 386.38 14.25
F 0.39 38 84.1 0.54 73 80.6 0.41 60 77.3 414.34 15.28
ck 0.19 27 70.7 0.17 70 67.5 0.38 47 47.8 330.74 12.20
由表可知 ,3种供试树种经过 6种处理 ,即A:
GGR泥浆蘸根处理;B:抗旱保水剂处理;C:地膜
覆盖处理;D:GGR泥浆蘸根和地膜覆盖处理;E:
抗旱保水剂与地膜技术结合处理;F :GGR泥浆蘸
根 、抗旱保水剂和地膜覆盖 3种技术结合处理后 ,
地径 、高生长 、存活率 3项测定指标均高于对照。
6种处理按照相对重要值计算 ,结果如图。
根据相对重要值的对比 , 6种处理明显高于
对照 ,处理效果依次是D>F>A>E>C>B>ck ,
相对重要值分别是 16.79%、15.28%、14.69%、
14.25%、13.48%、13.31%、12.20%。其中D处理
GGR泥浆蘸根与地膜技术相结合 ,效果最佳 ,其
次是 F 处理:GGR泥浆蘸根 、抗旱保水剂和地膜
覆盖 3种技术结合。
5 小结
5.1 通过应用不同造林技术 ,GGR泥浆蘸根与
地膜技术相结合 ,效果最佳 ,苗木生长量与存活率
最高 。而且操作技术规程简单 ,便于群众掌握 。
5.2 应用地膜覆盖造林技术 ,对苗木的存活率明
显大于对照 ,但需要抢抓墒情或造林前浇水灌溉
一次 。
图 1 相对重要值对比图
参考文献:〔1〕盛海彦 , 张永成 , 马正华.GGR6 号浸泡荷兰菊嫩枝插穗试验〔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 (2).〔2〕吴小仿.植物生长调节剂 GGR 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J〕.河北果树 , 2004 ,(3).〔3〕吴芳.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J〕.山西农业 , 2004 ,(10).〔4〕陈守俊.抗旱保水剂的施用方法及试验结果〔J〕.北京农业 , 2004 , (6).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