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为禾本科
竹亚科慈竹属, 别名甜竹、 大叶马竹, 主要分布于
海南、 广东、 广西、 云南、 福建等地, 属于大型丛
生竹种, 其笋期长, 产量高, 可鲜食或加工成竹笋
产品[1]。 麻竹作为我国南方广泛栽培的笋材兼用竹
种之一, 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2]。 国内外对麻竹的
研究较少, 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1-3]、 元素含量测
定[4-5]、 成分[6]等方面。 目前, 生产上麻竹育苗主要
为枝条扦插[7]、 主枝分篼育苗[8]。 张建华[9]采用高位
压条育苗的方法, 提高了育苗的成活率。 这些传统
育苗方法繁殖系数低、 耗材多、 劳动强度大, 从而
增加了育苗成本, 不利于麻竹产业的快速发展。 组
织培养技术应用于竹类的报道最早见于1968年成熟
种胚的离体培养, 一直到1982年Metha等首次获得
印度箣竹再生植株[10]。 目前, 平安竹[11]、 马来甜龙
竹[12]、 小叶龙竹[13]、 吊丝球竹[14]、 云南龙竹[15]、 孝
顺竹[16]等竹类的组织培养已有研究报道, 麻竹的组
织培养也有了一定的进展[17-18], 但仍存在繁殖系数
低、 易褐化、 生根难、 成活率低等问题, 组织培养
水平有待提高。 本研究针对麻竹生根难题, 以 MS
为基本培养基, 通过调整培养基及添加不同浓度的
激素配方, 探索适合麻竹生根的培养基配方, 为工
厂化生产大量优质的麻竹组培苗提供理论参考。
麻竹组培苗的生根与移栽技术研究①
覃和业 1)② 彭素娜 1) 陈 媚 1) 刘以道 1) 马蔚红 1,2)③
(1 热作两院种苗组培中心 海南儋州 571737;
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 海南海口 570102)
摘 要 以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组培增殖苗为材料, 探索麻竹生根培养基及关键技术, 筛选移
栽介质。 结果表明: 诱导生根时, 切取高为 2~3cm的丛芽最好,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 1/2MS+IBA3.0mg/L+
NAA0.8mg/L, 生根率达 94.6%; 麻竹生根苗移栽最佳的基质是椰糠, 成活率可达 90%, 且幼苗生长健壮。
关键词 麻竹 ; 组培苗 ; 生根 ; 移植
分类号 S795.9
Tissue Culture Plantlets Rooting and Transplanting Technology of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QIN Heye1) PENG Suna1) CHEN Mei1) LIU Yidao1) MA Weihong1,2)
(1 Seedlings Cultivation Center,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2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Haikou, CATAS, Haikou, Hainan 570102)
Abstract In orde r to study on tissue culture of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find out the key
technology of rooting medium and select optimum medium for transplanting, the proliferation plantlets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rooting medium was containing MS+IBA 3.0
mg/L+NAA 0.8 mg/L when cut multiple shoot with 2~3cm high, the rooting rate was up to 94.6%. Coir
Pith was the optimum medium for transplanting with the survival rate up to 90%, and seedling growth
robust.
Keywords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 tissue culture plantlet ; rooting ; transplanting
① 基金项目: 热作两院种苗组培中心企业展基金(No.201201); 海南热带特色植物快繁的研究与应用(No.2013-kfqdj-06)。
收稿日期: 2014-04-21; 责任编辑/兰 莹; 编辑部E-mail: rdnk@163.com。
② 覃和业(1976~), 男, 硕士, 主要从事热带作物组织培养及栽培; E-mail: lyzpqinheye@163.com。
③ 通讯作者: 马蔚红(1968~), 女, 硕士, 主要从事热带作物生理与栽培; E-mail: pengsuna2013@163.com。
Vol.34, No.8
2014年8月 热 带 农 业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第34卷第8期
Aug. 2014
43- -
2014年8月 第34卷第8期热带农业科学
表 1 生根培养基配方
编号
基本
培养基
IBA
/(mg·L-1) 编号
基本
培养基
IBA
/(mg·L-1)
NAA
/(mg·L-1)
1
MS 3.0
6
1/2MS 3.0
0.05
2 7 0.1
3 8 0.2
4 9 0.4
5 10 0.8
NAA
/(mg·L-1)
0.05
0.1
0.2
0.4
0.8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取自热作两院种苗组培中心的麻竹无菌苗。
1. 2 方法
1. 2. 1 生根培养
挑选生长健壮的麻竹组培苗, 于超净工作台
上切取 1~2cm(小苗)、 2~3 cm(中苗)、 3~5 cm(大
苗)的单芽或 2~3个芽的丛芽转接到生根培养基
中, 生根培养基配方见表 1。 培养室光温周期为
16 h/8h(光照/黑暗)和26/22℃(白天/夜晚), 光照强
度为1500lx。 30d后统计各不同培养基中组培苗
的生根率。
1. 2. 2 生根苗移栽
将生根苗培养瓶瓶盖半打开, 置于遮荫棚下炼
苗 4d后, 将瓶盖移去继续炼苗 3d。 炼苗后取出
生根苗, 用清水将其根部的培养基冲洗干净, 用
80%多菌灵、 80%代森锰锌和生根粉1000倍混合液
浸泡 1min左右进行消毒, 移植到预先装好椰糠、
河沙和黄土的营养杯中, 浇足定根水, 置于遮阳大
棚中栽培管理。 2个月后统计各处理的成活率。
培养条件: 光照50%, 相对湿度70%~80%, 温
度25~29℃。
1. 2. 3 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培养基对诱导单芽和丛芽生根的影响
将麻竹无菌苗切为单芽或 2~3个芽的丛芽转
接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诱导, 结果见图1。 丛
芽的生根率明显高于单芽, 并且在全量 MS或 1/2
MS基础上, 生根率均随着 NAA浓度的增高, 整体
呈上升趋势。 在1/2MS中NAA浓度为0.8mg/L时,
生根率达到75.5%。 而不同培养基对单芽的生根影
响不大, 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比较全量的 MS培养
基和1/2MS, 1/2MS更有利于诱导麻竹生根, 尤其
表现在NAA≤0.4mg/L时对单芽的影响。
2. 2 大、 中、 小 3种麻竹丛芽诱导生根
比较不同培养基对诱导单芽和丛芽生根的影响,
认为, 丛芽的生根率明显高于单芽。 因此, 按株高
将麻竹苗分为大苗(3~5cm)、 中苗(2~3cm)和小苗(1~
2cm)3种丛芽苗, 将这 3种麻竹苗分别转接到生根
培养基中进行诱导, 结果见图2。 在使用的NAA浓
度范围内, 随着NAA浓度的增高, 大、 中、 小3种
麻竹幼苗的生根率均整体呈上升的趋势, 生根率在
NAA浓度为0.8mg/L时达到最高。
小苗在全量 MS中的生根率随 NAA的
浓度增加而提高, 当 NAA浓度≤0.2mg/L
时, 在全量 MS中的生根率较 1/2 MS的
低, 当 NAA为 0.4和 0.8 mg/L时, 在全
量MS和1/2MS的生根率基本一致。
中苗的生根率在NAA为0.8mg/L时达
到最高, 为80.0%(MS)和91.9%(1/2MS), 明
显高于小苗和大苗。 在全量 MS中, 中苗
的生根率在 NAA为 0.2 mg/L时最低, 而在 1/2MS
中, 最低值出现在NAA为0.1mg/L时。
大苗的生根率也是在 NAA为 0.8 mg/L时达到
最高。 与中苗的趋势一致, 大苗在全量 MS和 1/2
MS中, 生根率最低值分别出现在 NAA0.2mg/L和
0.1mg/L。
2. 3 栽培基质对麻竹组培苗移栽成活的影响
图 1 不同培养基诱导单苗和丛苗的生根率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单芽 丛芽
1 2 3 4 5 6 7 8 9 10
培养基编号
生
根
率
/%
44- -
覃和业 等 麻竹组培苗的生根与移栽技术研究
表 2 麻竹在不同基质的生长情况
栽培
基质
移栽
株数/株
成活
株数/株
成活
率/%
生长状况
椰糠 50 45 90.0
生长健壮, 叶片大,
叶色浓绿, 生长快
河沙 45 42 93.3较健壮, 叶片较大, 生长较快
黄土 50 38 76.0生长较弱, 叶片小, 生长较慢
取 10号培养基诱导生根的麻竹幼苗, 经炼苗
后移栽到椰糠、 河沙、 黄土中。 麻竹生根苗的移栽
成活受培养基质的影响较大, 移栽椰糠和河沙的成
活率较高, 分别为 90.0%和 93.3%, 而移栽黄土的
成活率仅为76.0%, 见表2。
比较地上部生长表现, 椰糠中的麻竹幼苗生长
健壮, 叶片大, 叶色浓绿, 生长快(图3a)。 河沙中
的麻竹幼苗较健壮, 叶片较大, 生长较快(图3b)。
黄土中的麻竹幼苗生长较弱, 叶片小, 生长较慢
(图3c)。
2. 4 不同培养基诱导生根对丛芽麻竹移栽成活的
影响
通过不同基质移栽的综合比较, 认为椰糠最适
合生根苗移栽。 因此, 将不同培养基质诱导丛芽麻
竹生根的幼苗分别移栽到椰糠中, 分别统计成活
率。 如图 4所示, 1、 2、 3号培养基诱导的生根苗
成活率比 6、 7、 8的低 , 说明在低浓度 NAA条件
下, 1/2MS中的麻竹幼苗比全量 MS培养基的更容
易成活。 在 MS系列培养基中, 随着 NAA浓度的升
高, 麻竹的移栽成活率也相应提高, 当NAA浓度达
到0.8mg/L时, 麻竹的成活率达到 84.0%; 在1/2
MS系列培养基中, 麻竹的移栽成活率均达到80%以
上, 但并不随着NAA浓度的升高而提高, NAA对其
移栽成活并没有明显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在对杂种撑麻7号竹研究中, 采用生长健壮而
且有新芽的幼苗是提高生根率的关键因素[19]。 试验
中切取2~3个芽的丛芽进行生根, 其生根率明显
高于单芽, 而在生根的麻竹苗中, 均在 15d左右
萌发新芽, 之后才从新芽基部长出根来, 这一现象
在单芽中更为明显。 根据增殖苗的生长状况, 将幼
苗分为大、 中、 小3种幼苗进行生根比较, 以2~
3cm高的中苗生根率最高, 因此认为幼苗过老或太
嫩均会影响其生根。 可能原因是小苗还处于营养生
长阶段, 其生长需要的营养还需从原来母苗上吸
收; 而大苗生长已趋于衰老, 不易诱导新芽、 生
根。 本研究将用于生根的麻竹幼苗标准量化为 2~
3cm高的带有2~3个芽的丛芽。
图 2 3种幼苗的诱导生根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生
根
率
/%
小苗 中苗 大苗
1 2 3 4 5 6 7 8 9 10
培养基编号
图 3 麻竹在不同基质的生长情况
图 4 麻竹生根苗移栽椰糠的成活比较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移
栽
成
活
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培养基编号
45- -
2014年8月 第34卷第8期热带农业科学
在多种竹类的研究中也有采用减量的 MS进行
生根诱导[13,15,20]。 本研究在相同激素水平条件下,
减量的1/2MS比全量MS更容易诱导出根系, 且以
1/2MS为基础的培养基诱导的生根苗移栽成活率也
均在 80%以上, 总体上优于 MS培养基。 这在工厂
化生产中能够大幅度节约药品用量, 降低成本。 何
风发等[20]研究显示, NAA对麻竹生根的生长状况影
响不大。 在本实验中, 诱导生根率均随着NAA的浓
度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 可能的原因是何风发等[20]
使用的 NAA浓度范围为 1.0~4.0mg/L, 而本实验
中NAA浓度范围为0.05~0.8mg/L。 因此认为, 诱
导麻竹生根的激素水平组合以 IBA3.0mg/L和NAA
0.8mg/L为佳, 在1/2MS基础上, 对高为2~3cm
带有2~3个芽的丛芽的诱导率达到94.6%。
在移栽培养介质方面, 选用椰糠最佳, 椰糠保
湿、 透气性好, 麻竹在椰糠中生长健壮、 叶色浓
绿, 且成活率高; 河沙透气性好, 能够保证移栽成
活率, 但营养不足, 不利于麻竹生长; 黄土易板结
不透气, 根系生长缓慢, 甚至导致根部腐烂而影响
成活率。
参考文献
[1]施向东.麻竹生长特性及优化培肥方案初探[J].福建
热作科技, 2007, 32(3): 10-11.
[2]蒋先智.麻竹发展前景与高产栽培技术[J].世界竹藤
通讯, 2008, 6(1): 19-22.
[3]邹跃国.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的密度与施肥效应研究
[J].竹子研究汇刊, 2006, 25(2): 20-27.
[4]张 颖, 何天友, 陈凌艳, 等.麻竹等4种竹子 Cl含量
对比[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2, 8(2): 102-104.
[5]林 电, 黄慧德, 程宁宁, 等.麻竹营养规律的研究
[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10): 364-367.
[6]唐浩国 , 郑卫东 , 陈宗道.麻竹叶黄酮类成分研究
[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4): 114-118.
[7]杨国新.麻竹侧枝扦插育苗经验[J].林业实用技术 ,
2004(2): 20-21.
[8]张晓梅.麻竹人工育苗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 2009
(3): 41-42.
[9]张建华.麻竹高位压条育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
2003(9): 23-24.
[10]郝培应.竹类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淮
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5(19): 27-30.
[11]王光萍, 丁雨龙, 黄敏仁, 等.观赏竹的试管快繁研
究[J].林业科学, 2005, 41(5): 51-55.
[12]王裕霞, 曾庆圣, 陈远玲, 等.丛生观赏竹组培微繁
殖与诱变的初步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 , 2007, 2
(64): 11-16.
[13]何巨擘, 程治英, 郭振华, 等.小叶龙竹的快速繁殖
与离体保存术[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26
(3): 359-363.
[14]徐强兴, 杨广超.吊丝球竹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7, (2): 42-44.
[15]李春芳, 程治英, 杨俊波, 等.云南龙竹的快速繁殖
和离体保存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 , 2012, 41
(2): 27-31.
[16]刘正娥, 朱 颜, 楼 崇.大量元素组成对孝顺竹苗组
培快繁的影响[J].竹子研究汇刊 , 2012, 31(1):
46-50.
[17]乔桂荣, 李海营, 蒋 晶, 等.麻竹花药培养及再生
植株的获得[J].植物学报, 2010, 45(1): 88-90.
[18]李海营, 乔桂荣, 刘明英, 等.麻竹花药诱导再生植
株的染色体倍性分析[J].植物学报, 2011, 46(1):
74-78.
[19]张光楚 , 王裕霞.杂种撑麻 7号竹的组织培养研究
[J].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3): 245-253.
[20]何风发, 倪 成, 江小华, 等.麻竹种苗工厂化生产的
技术体系[J].林业科学, 2006, 42(4): 122-125.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