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HPLC法比较测定紫苏属植物种子维生素E含量差异



全 文 :243※分析检测 食品科学 2010, Vol. 31, No. 06
HPLC法比较测定紫苏属植物种子维生素E
含量差异
蔡乾蓉,吴 卫 *,郑有良,杨文婷,徐应文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摘 要:采用HPLC法测定来自中国四川和广东,以及日本和美国等地共 29份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种子的VE含量。
结果表明,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种子均含丰富的VE。所有供试材料的δ -VE、γ -VE和α -VE含量及总含量间均
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VE总含量变幅在 79.90~383.30μg/g之间,平均值为 199.76μg/g;δ -VE、γ -VE和α -
VE平均含量分别为 5.81、190.47μg/g和 3.48μg/g。以来自日本的 P06-37的VE总含量最高,达 383.30μg/g。比较
不同原(变)种种子VE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原(变)种间δ -VE、γ -VE和α -VE含量及总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总
体上,以白苏的δ -VE、γ -VE和α -VE平均含量及总含量均相对较高。
关键词:紫苏;种子;维生素 E;H P L C
HPLC Analysis of Vitamin E Content in Seed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Genus Perilla L.
CAI Qian-rong,WU Wei*,ZHENG You-liang,YANG Wen-ting,XU Ying-wen
(Agronomy Colleg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 an 625014, China)
Abstract :HPLC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vitamin E content in 29 seed samples of different original species or variants
of genus Perilla L. from Sichu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China, Japan, Korea, Thailand or U.S.. Results showed that 29 Perilla
L. seed samples were all rich in VE. There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otal and respective contents of δ-VE, γ-
VE and α-VE among 29 Perilla L. seed samples. Total VE contents varied in the range of 79.90 to 383.30 μg/g,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99.76 μg/g.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δ-VE, γ-VE and α-VE were 5.81, 190.47 μg/g and 3.48 μg/g, respectively. Among
29 Perilla L. seed samples, P06-37 from Japan exhibited the highest total VE content, reaching up to 383.30 μg/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and respective contents of δ-VE, γ-VE and α-VE among seeds of different original species and variants
of genus Perilla L. tested were observed and P. frutescens (L.) Britton var. frutescens (baisu) exhibited the highest average values
of total and respective contents of δ-VE, γ - VE and α -VE.
Key words:Perilla L.;seed;vitamin E;HPLC
中图分类号:Q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0)06-0243-05
收稿日期:2009-05-06
基金项目:四川农业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00131600)
作者简介:蔡乾蓉(1986—),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E-mail:caiqianrong545@126.com
*通信作者:吴卫(1970—),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E-mail:ewuwei@sicau.edu.cn
据《中国植物志》[1],紫苏属(Perilla L.)为唇形科
(Labiatae)草本植物。全世界有 1个种 3个变种,即紫
苏(原变种,包括紫苏和白苏)(P. fruteseens (L.) Britton
var. frutescens)、野生紫苏(P. frutescens var. purpurascens
(Hayata) H. W. Li.)、回回苏(P. Fruteseens var. crispa
(Benth.) Deane ex Bailey)和耳齿紫苏(P. frutescens (L.) Britton
var. auriculato-dentata C. T. Wuet Husanex H. W. L.)。同
时指出耳齿紫苏没有另立一变种的必要[ 1 ]。紫苏属植
物主产于亚洲东部,我国均有,其茎、叶及籽皆供
药用 [ 1 - 2 ]。紫苏籽出油率高,油中α- 亚麻酸含量高达
84.50%[3];紫苏籽中还检测到黄酮类成分[4]、18种氨基
酸[5]、多种宏微量元素[5-6]及VB1[7]、VB2和VE等多种维
生素[ 8 ]。
VE又名生育酚,有天然产品和合成产品两种。自
然界中存在的天然VE 为 α -生育酚、β -生育酚、γ -
生育酚、δ -生育酚和α -三烯生育酚、β - 三烯生育
酚、γ -三烯生育酚、δ -三烯生育酚共 8种生育酚同
族体的混合体,其中以 α -生育酚的生物活性最强,δ -
,
2010, Vol. 31, No. 06 食品科学 ※分析检测244
生育酚的抗氧化性最强。V E 广泛存在于小麦、玉米、
植物油(如大豆油、棉籽油、菜籽油、米糖油、玉米
油、红花油、葵花油)以及菠菜、莴笋、茶叶等绿色
植物中[9]。据报道,VE具有促进全身细胞的新陈代谢,
增加肌肉细胞的营养、防止动脉硬化、心肌梗塞,改
善血液循环,预防关节炎等功用[10]。目前对 VE的生物
化学与营养学研究日趋深入,也进一步证实了 VE对人
体营养的重要性。
牟朝丽等[11]曾对紫苏油的VE含量进行了测定,发
现紫苏油中VE的总含量高达 500.9mg/kg。但有关紫苏
属其他植物种子中 VE的含量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主要
对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的种子VE含量进行比较,以期为
扩大紫苏属植物的用途,筛选出优异的紫苏属资源,为
紫苏属植物新品种选育及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
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田间实验
学名 编号 来源地 材料号
1 广东中山市 P06-1紫
2 重庆南川区 P06-4
紫苏 3 四川雅安市 P06-11紫
4 四川芦山县 P06-17紫
5 四川广元市 P07-1
6 日本 P06-31
7 四川都江堰市 P06-6
8 四川雅安市 P06-7
9 四川雅安市 P06-9
野生紫苏 10 四川雅安市 P06-10
11 四川资中县 P06-12紫
12 四川隆昌县 P06-14
13 四川简阳市 P06-15紫
14 广东中山市 P06-1回
15 四川内江市 P06-13
回回苏 16 四川成都 P06-20 A
17 四川成都 P06-20 B
18 四川成都 P06-20 C
19 四川雅安市 P06-11白
20 四川资中县 P06-12白
21 四川简阳市 P06-15白
22 四川芦山县 P06-16
23 四川芦山县 P06-17白
白苏 24 四川崇州市 P06-18
25 美国 P06-30
26 泰国 P06-32
27 韩国 P06-33
28 美国 P06-36
29 日本 P06-37
表1 供试材料学名、来源及材料号
Table 1 Latin names, geographic origins and numbers of 29
Perilla L. seed samples tested in this study
供试材料共 29份。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及我国的
四川、重庆、广东等地,均由四川农业大学植物教研
室杨光辉老师鉴定为 Perilla L.植物。其编号、学名及
来源见表 1。其中,来自美国、日本、泰国和韩国的
材料由美国 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GRIN)提供,其余为项目组自行采集。实验于 2008年
在四川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农场进行,土壤疏松,肥力
中等。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 次重复,小区面积 3m 2。
2008年 3月下旬分别同时播种,5月上旬按行窝距 50cm
× 30cm定苗,每穴 1株,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10月
至 11月分批分小区收集种子,干燥。测定其千粒质量,
含油率(参照贾春晓等[12]的方法)等指标。
1.2 试剂与仪器
α-VE、γ-VE和δ-VE标准品 美国 Sigma公司;
甲醇(色谱纯) 上海陆都化学试剂厂;无水乙醇、无水
乙醚、无水硫酸钠、抗坏血酸及氢氧化钾(均为分析纯)。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含脱气机、四元梯度泵、
自动进样器进样、柱温箱、DAD检测器) Agilent公
司;Micromax型离心机 ICE公司;HWS28型电热恒
温水浴锅 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溶剂过滤器
Autoseienee公司;CP225D型电子天平 德国 Sartorius
公司; Mil1-Q型超纯水系统 美国Millipore公司。
1.3 标准及样品溶液的配制
1.3.1 标准溶液配制
开启安瓿管,分别用无水乙醇溶解α-VE、γ-VE
和δ-VE标准品,制成 1mg/mL的贮备液。分别精密移
取适量上述母液于 10mL棕色容量瓶中,无水乙醇定容
至刻度,作为 VE混合标准液。所有标准溶液均在 4℃
条件下保存。
1.3.2 样品溶液配制
参照GB/T 12388— 1990《食物中维生素A和维生
素 E的测定方法》[13]和闵锐等[14]的方法,将样品提取皂
化。即将待测种子用粉碎机粉碎,直至全部通过 60目
筛,充分混匀,准确称取 5 . 0 0 g 样品,用滤纸包好,
同时一并放入用滤纸包好的抗坏血酸 0.5g于皂化瓶中,
加 80mL无水乙醇,用小烧杯将冷凝管顶部盖住。然后
将整个装置置沸水浴上回流抽提 6h。后加入 0.4g抗坏
血酸和 10mL 5g/100mL的氢氧化钾溶液,摇匀,再于
沸水浴上回流 30min使皂化完全,皂化后立即放入冰水
中冷却。整个回流提取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其后操
作按照GB/T 12388—1990中5.1.2~5.1.5节方法[13]进行。
每个材料重复测定 3 次。
1.4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 rs i l OD S C l8(4 .0mm× 250mm,
5μm);流动相:甲醇:水= 98:2(V/V);流速:1.0mL/min;
245※分析检测 食品科学 2010, Vol. 31, No. 06
柱温:2 5℃;紫外检测器波长:3 0 0 n m,量程:
0 .02 bw;进样量:2 0μL。
1.5 样品分析
取样品溶液及VE混合标样按 1.4节条件进样,按峰
面积外标法计算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分离
在 1.4节色谱条件下,δ-VE、γ-VE、α-VE的保
留时间分别为 5.281、5.974min和 6.630min,3种VE均
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整个分离过程仅需 10min(图 1)。
名称 线性回归方程 线性相关系数(r) 线性范围 /μg
δ-VE y=515.59x- 0.58 0.9993 0.01~0.16
γ-VE y=266.06x- 30.52 0.9998 0.50~8.00
α-VE y=273.40x- 1.11 0.9994 0.02~0.32
表2 回归方程及线性范围
Table 2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δ-VE, γ-VE and α-VE and
their linear ranges
图1 标样δ-VE、γ-VE、α-VE的色谱图
Fig.1 Chromatogram of mixedδ-VE, γ-VE and α-VE standards
20
15
10
5
0
-5
γ-VE
m
A
U
保留时间 /min
0 2 4 6 8
δ-VE α-VE
2.2 方法线性关系的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VE混合标样 5.0、10.0、20.0、40.0、
80.0μL进样,以峰面积为纵轴(y),进样量为横轴(x)绘
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和线性范围见表 2。结果表明,
VE标样的线性关系良好。
2.3 精密度实验
取 20μL VE混合标准液连续进样 5次,测得δ-VE、
γ- VE和α- VE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48%、0.30%
和 4 .38%,表明仪器进样精密度良好。
2.4 稳定性实验
精密吸取VE混合标准液及供试样品溶液 20μL,分
别在 0、2、4、6、8 h 进样测定,标准品δ- V E、γ-
VE和α- VE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0.39%、1.43%和
3.26%;样品δ-VE、γ- VE和α- VE相对标准偏差(RSD)
分别为 1.44%、0.58%和 3.9%。结果表明标准品及样品
在 8h 内有良好的稳定性。
2.5 重现性实验
取供试材料编号 29(P06-37),按 1.3.2节制备方法同
时配制 6份,进样 20μL,测得δ-VE、γ-VE和α-VE
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3.69%、1.81%和 2.43%,表
明该方法的重现性较好。
2.6 空白回收率实验
取δ-VE、γ- VE和α- VE标准品的贮备液(1mg/mL)
1mL作为样品,分别加入皂化瓶中,同时一并放入用滤
纸包好的抗坏血酸 0.5g,加 80mL无水乙醇,用小烧杯
将冷凝管顶部盖住。其余步骤按 1.3.2节制备方法,分
别同时配制 3份,δ-VE、γ- VE和α- VE的平均回收
率分别为 89.95%,92.27%和 85.65%。表明该实验采用
了较为适宜的 VE提取方法。
2.7 供试材料中VE含量的测定结果
材料 δ-VE含量 / γ-VE含量 / α-VE含量 / 总含量 /
编号 (μg/g) (μg/g) (μg/g) (μg/g)
1 4.13 174.48 2.64 181.24
2 2.87 99.40 2.35 104.61
3 5.14 195.67 4.93 205.74
4 8.53 149.96 3.71 162.20
5 4.43 175.50 5.99 185.91
6 6.06 167.33 3.43 176.82
7 2.48 104.03 1.79 108.30
8 5.78 188.75 2.25 196.78
9 8.41 317.60 3.55 329.56
10 1.92 87.63 1.41 90.96
11 3.89 123.47 2.17 129.53
12 9.45 251.69 3.49 264.63
13 8.56 314.69 4.30 327.56
14 4.02 148.29 3.62 155.93
15 5.90 211.70 4.16 221.76
16 3.11 74.67 2.13 79.90
17 5.40 150.98 2.54 158.93
18 4.09 136.62 3.44 144.15
19 7.50 306.26 5.11 318.88
20 7.84 254.73 3.66 266.23
21 7.47 209.80 5.13 222.40
22 6.29 328.25 4.82 339.36
23 4.35 132.50 2.01 138.85
24 2.61 94.93 1.85 99.38
25 8.23 132.92 2.43 143.58
26 10.65 262.49 3.08 276.22
27 2.63 71.74 5.70 80.06
28 7.82 288.44 4.12 300.38
29 9.04 369.11 5.15 383.30
平均值 5.81 190.47 3.48 199.76
变异范围 /
(μg/g)
1.92~10.65 71.74~369.11 1.41~5.99 79.90~383.30
变异系数 /% 42.21 44.64 36.85 43.88
F值(处理间) 16.46** 27.97** 12.67** 27.67**
表3 紫苏属植物种子中VE含量比较与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3 Results of determination and variance analysis of total
and respective contents of δ-VE, γ-VE and α-VE in 29 Perilla
L. seed samples tested in this study
注:* .和 ** .分别表示 5% 显著水平和 1% 极显著水平。下同。
2010, Vol. 31, No. 06 食品科学 ※分析检测246
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种子中VE的测定与方差分析结
果见表 3。从表 3可以看出,所有材料均含有丰富的VE,
但δ-VE、γ-VE和α- VE各自含量及总含量在材料间
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紫苏属植物种子中 VE总含量范围
79.90~383.30μg/g,以来自日本的 P06-37总含量最高,
来自四川芦山县的 P06-16次之,而来自四川成都的 P06-
20A含量最低。其中,δ-VE含量范围 1 . 9 2~1 0 .65
μg/g,来自泰国的 P06-32含量最高,来自四川隆昌县
的 P06-14次之,而来自四川雅安市的 P06-10含量最低;
γ-VE含量范围 71.74~369.11μg/g,来自日本的 P06-37
含量最高,来自四川芦山县的 P06-16次之,而来自韩
国的 P06-33含量最低;α-VE含量范围 1.41~5.99 μg/g,
以来自四川广元市的 P07-1含量最高,来自韩国的 P06-
33次之,而来自四川雅安市的 P06-10含量最低。比较
各个 VE含量及总含量的变异系数还可以看出,δ-VE、
γ-VE和α-VE及总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超过 36%,以γ-
VE的变异系数最大,达 44.64%,说明 VE各种不同异
构体的含量及总含量在紫苏属植物种子中变异程度比较
大,存在一定选择空间。
相关系数 X1 X2 X3 X4 X5 X6
VE总含量 X1 1
δ-VE含量 X2 0.7942** 1
γ-VE含量 X3 0.9998** 0.7843** 1
α-VE含量 X4 0.5424** 0.3691* 0.5334** 1
含油率 X5 0.5017** 0.2972 0.5066** 0.1282 1
千粒质量 X6 0.2027 - 0.0106 0.2098 - 0.038 0.7776** 1
表4 紫苏属植物种子VE含量与含油率、千粒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total and respective contents
of δ-VE, γ-VE and α-VE, oil content and 1000-seed weight of
Perilla L. seeds
变种
δ-VE含量 / γ-VE含量 / α-VE含量 / 总含量 /
(μg/g) (μg/g) (μg/g) (μg/g)
平均值 6.77 222.83 3.91 233.51
白苏 变异范围单位 2.63~10.65 71.74~369.11 1.85~5.70 80.06~383.30
变异系数/% 38.01 45.32 35.52 44.3
平均值 5.19 160.39 3.84 169.42
紫苏 变异范围 2.87~8.53 99.40~195.67 2.35~5.99 104.61~205.74
变异系数/% 37.53 20.77 36.17 20.51
平均值 4.5 144.45 3.18 152.13
回回苏 变异范围 3.11~5.90 74.67~211.70 2.13~4.16 79.90~221.76
变异系数/% 25.07 33.76 26.01 33.18
平均值 5.78 198.27 2.71 206.76
野生紫苏 变异范围 1.92~9.45 87.63~317.60 1.41~4.30 90.96~329.56
变异系数/% 53.51 49.36 39.54 49.24
表5 不同原(变)种种子中VE平均含量、变异范围及变异系数
Table 5 Average values, variation range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otal and respective contents of δ-VE,γ-VE and α-VE in
different species of Perilla L. seeds
紫苏属植物种子出油率较高,实验测得其含油率在
8.53%~42.18%之间。测定其千粒质量在0.3476~1.6570g
之间。对 VE各种不同异构体的含量及总含量、含油率
和千粒质量作相关分析,结果见表 4。相关分析表明,
VE含量、含油率及千粒质量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VE
总含量与含油率、δ-VE、γ-VE和α-VE含量均呈极显
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5017、0.7942、0.9998
和 0.5424,说明提高种子含油率,或增加δ-VE、γ-
VE和α-VE中任一个的含量,种子中VE总含量均可提
高。千粒质量与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 VE总含
量、δ-VE、γ-VE和α-VE间相关性不显著,甚至与
δ-VE、α-VE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此外,γ-VE与
含油率、δ-VE和α- VE含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δ-
VE和α-VE呈显著正相关。
对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种子VE平均含量进行比较(表
5)可以看出,不同原(变)种种子中VE平均含量存在一定
差异,但 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原(变)种间差异并未达
显著水平。白苏及野生紫苏中 V E 平均总含量以及δ-
VE、γ-VE平均含量均相对较高,又均以白苏中最高,
分别为 233.51、6.77μg/g和 222.83μg/g;α-VE平均含
量则以白苏及紫苏中相对较高,仍以白苏中最高(3.91μg/g)。
从变异系数来看,各个VE含量及总含量在不同原(变)种
种子中变异程度较大,选择空间大。其中,均以野生
紫苏的变异系数最大。
3 结论与讨论
本实验采用HPLC法对紫苏属植物不同原(变)种的种
子VE含量进行了测定,能够检测到 3种异构体(δ-VE、
γ-VE和α-VE)。实验结果表明,所有供试紫苏属材料
间的δ-VE、γ-VE和α-VE各自含量及总含量存在极显
著差异。紫苏属植物种子 V E 总含量变幅在 79 .90~
383.30μg/g间,平均值为 199.76μg/g,δ-VE、γ-VE
和α-VE平均含量分别为 5.81、190.47μg/g和 3.48μg/g,
总体较已有文献报道的紫苏油中VE的总含量500.9mg/kg[11]
偏低。究其原因,除了与供试材料来源不同有关,可
能还与前述文献中牟朝丽等测定的是紫苏压榨油中的VE
含量[11],而本实验则是测定紫苏属植物种子中 VE含量
有关。本实验结果还表明,供试材料中各种不同异构
体的 VE含量及总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说明它们在
紫苏属不同来源的材料种子中变异程度较高,这为开展
高 VE紫苏属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较大选择空间。对
VE各种不同异构体的含量、总含量和含油率间进行相
关分析发现,VE总含量和γ-VE含量均与含油率呈极显
著正相关,即含油率越高,VE含量就越高。由此,今
后选择高VE含量的紫苏属新品种可考虑主要从高含油率
材料中选择。
247※分析检测 食品科学 2010, Vol. 31, No. 06
近年来研究发现,V E 具有抗癌、抗氧化与抗衰
老等作用 [ 1 5 - 1 6 ],具有广阔开发前景。本实验结果表
明,紫苏属各原(变 )种的种子中均含有丰富的 V E,
但不同原(变)种间 V E 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
明紫苏属各原(变)种均可作为富含天然VE的重要植物
来源之一。其中,以白苏的平均总含量相对较高,
达 233.51μg/g;野生紫苏次之(206.76μg/g),远高于
中草药红景天(16 .19μg/g)、桔梗(11. 91μg/g)和人参
(18.33 μg/g)中VE含量[17]。其中,供试材料白苏P06-37 种子
VE总含量最高(383.30μg/g),虽不及红花籽油(532.3μg/g)
和葵花籽油(507.2μg/g)[18]中的 V E 含量,但比花生油
(165.5μg/g)、菜籽油(151.5μg/g)、橄榄油(164.5μg/g)、
杏仁油(355.3μg/g)[18]、核桃油(357 . 5μg/g)和香麻油
(324.4μg/g)[19]等油脂中的VE含量均高,进一步证实了
紫苏属各原(变)种均可作为富含天然VE的重要植物来源
之一。
自然界中存在 8种天然 VE异构体,其生物活性由
强到弱的顺序为α-VE、β-VE、γ-VE、δ-VE;而抗
氧化活性与生物活性相反。由于β-生育酚、γ-生育酚、
δ- 生育酚等的生理活性较低,因此直接从脱臭馏出物
中提取的天然 VE的生理活性也很低,只能用于抗氧化
剂,不能用于药品、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增补剂[ 9 ]。王
天元[20]研究紫苏子种皮抗氧化能力发现其具有防止油脂
及其他食用物品氧化的功能,用它来代替化学合成防腐
剂,不仅无毒、无害,而且还有保健作用。本实验
结果也发现,紫苏属植物种子中γ-VE 含量较高,变
幅在 71.74~369.11μg/g之间,而α-VE含量仅在 1.41~
5.99μg/g之间。据此认为,紫苏属植物种子提取物在
抗氧化剂方面可能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锡文.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4, 64(2): 282-
287.
[2] 裴鉴. 中国药用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 l-44.
[3] 谭亚芳, 赖炳森, 颜晓林, 等. 紫苏子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J]. 中
国药学杂志, 1998, 33(7): 400-402.
[4] ISHIKURA N. Anthocyanins and flavones in leaves and seeds of Perilla
plant[J]. Agree Biol Chem, 1981, 45(8): 1855-1860
[5] 林文群, 陈忠, 刘剑秋. 紫苏子化学成分初步研究[J]. 海峡药学, 2002,
14(4): 26-28.
[6] 王永奇, 李栾宁, 杨华英, 等. 紫苏的化学成分[J]. 中草药, 1995, 26
(5): 236-238.
[7] 殷朝州, 朱来汀. 紫苏的开发利用[J]. 植物杂志, 1990, 17(4): 18-22.
[8] 张卫明, 刘月秀, 王红. 紫苏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野生植物资
源, 1998, 17(1): 42-44.
[9] 于平. 天然维生素E的开发及应用前景[J]. 市场显微镜, 2001, 18(5):
49-50.
[10] 李东, 顾鹏, 蒋淑梅.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VE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0, 21(6): 57-59.
[11] 牟朝丽, 陈锦屏. 紫苏油的脂肪酸组成、维生素 E含量及理化性质
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4(12): 195-198.
[12] 贾春晓, 张俊松, 毛多斌, 等. 拐枣种子油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J]. 分析科学, 2004, 20(3): 333-334.
[13] GB/T 12388— 1990食物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 E的测定方法[S].
[14] 闵锐, 姚晓敏, 孙向军. 作物种子中维生素 E分离提取方法的研究
[J].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8, 16(3): 193-197.
[15] BERKLEY G E. 营养抗癌[M]. 陈养正,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40-251.
[16] 何昭范. 刺梨及其营养、防癌与抗衰老作用[J]. 生命化学, 1988(8): 41.
[17] 李金, 石晶, 王广, 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草药中维生素 E[J]. 东
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5(1): 83-85.
[18] 王瑞英, 汤静, 张丽静, 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种植物油中维生
素 E含量[J]. 新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20(4): 393-395.
[19] 黄宏南, 陈宏靖. 特殊植物油中VE的HPLC分析[J]. 食品科学, 2000,
21(8): 36-37.
[20] 王天元. 紫苏子种皮抗氧化能力研究[J]. 食品科学, 2002, 23(1): 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