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香茅纹枯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全 文 :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DC.)Stapf]又称箐
茅、 大凤茅和茅香草等, 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 在
热带地区广泛种植, 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和食用调
料。 香茅茎叶用于蒸馏精油, 广泛用作香皂、 香精、
香水和牙膏等日用品的芳香剂; 在印度、 泰国和中
国云南地区则常作为烤鱼和烤肉用的食物调料[1]。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一种寄主范
围较广的病原菌, 广泛危害茄科、 葫芦科蔬菜及一
些豆科、 十字花科、 禾本科的植物, 已知有 160多
种植物可被侵染。 有关于香茅纹枯病病原菌的详细
研究国内目前尚无报道, 为此, 本文进行了初步研
究, 以期为生产中有效防治香茅纹枯病提供参考。
香茅纹枯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①
李 珍② 李增平③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
摘 要 对香茅纹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 香茅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
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其最适生长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最适 pH值为 8, 在可溶性淀粉
为碳源的查彼克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在麦芽糖为碳源的查彼克琼脂培养基产菌核最多; 该病原菌生长对
氮源有一定偏嗜性, 一般应在其分离培养基内添加硝酸钾作氮源; 最适培养条件为 25~30℃, 全光照。 寄主
范围测定表明 , 人工接种该病原菌能侵染花梨木(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 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 虎刺梅(Euphorbia milii var. splendens (Bojer ex Hook.)Ursch)、 玉米(Zea mays L.)、 水稻
(Oryza sativa L.)、 新台糖 22号糖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T22)和果蔗(Saccharum sinense L. Home.)、 雨树
(Samanea saman(Jacq.)Merr.)、 普通烟(Nicotiana tabacum L.)、 发财树(Pachira aqualica Aubl)等 10种盆栽植物
幼苗。
关键词 香茅 ; 纹枯病 ; 立枯丝核菌 ; 生物学特性
分类号 Q933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ctonia on Cymbopogon citratus
LI Zhen LI Zengping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College of Hainan University, Hainan, Danzhou 571737)
Abstract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ctonia on Cymbopogon citratus. This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 was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The best optimum medium was PDA and pH was 8
respectively. The mycelial growth was the fastest in Czapek which took Soluble starch as carbon
sources; and the most Sclerotia in Czapek which took maltose as nitrogen sources. The pathogen had a
certain bias on the tropism of nitrogen and culture medium should is appropriate to add potassium nitrate
as nitrogen source. The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 temperature from 25℃ to 30℃ , full light.
Determination of host range show that Inoculated with the pathogen could infect 10 different plants
which included 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 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 Euphorbia milii var.splendens
(Bojer ex Hook.) Ursch, Zea mays L., Oryza sativa L., Saccharum officinarum L. (T22), Saccharum
sinense L. Home., Samanea saman (Jacq.) Merr., Nicotiana tabacum L., Pachira aqualica Aubl.
Keywords Cymbopogon citrates ; rhizotonia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① 基金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ycytx-24)。
收稿日期: 2011-05-19; 责任编辑/叶庆亮; 编辑部 E-mail: rdnk@163.com。
② 李 珍(1979~),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热带植物真菌和真菌病害研究。
③ 通讯作者: 李增平, 海南大学教授。 E-mail: lzping301155@126.com。
Vol.31, No.6
2011年6月 热 带 农 业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第31卷第6期
June. 2011
13- -
2011年6月 第31卷第6期热带农业科学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分离自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教学基地发生纹枯病的香茅病叶, 从发病表症明显
的病叶上采集自然产生的新鲜菌核, 根据周而勋等[2]
的方法挑取单菌核分离培养, 将获得的纯化菌株保
存备用。
1. 1. 2 供试植物
致病性测定的寄主植物为盆栽健康香茅[Cym-
bopogon citratus (DC.)Stapf.], 寄主范围测定的盆栽
苗木为花梨木(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 大叶桃
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 虎刺梅(Eu-
phorbia milii var. splendens (Bojer ex Hook.)
Ursch)、 玉米(Zea mays L.)、 水稻(Oryza sativa L.)、
新台糖 22号糖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T22)和
果蔗(Saccharum sinense L. Home.)、 雨树[Samanea
saman(Jacq.)Merr.]、 普通烟(Nicotiana tabacum L.)
和发财树(Pachira aqualica Aubl)等共10种植物。
1. 1. 3 供试培养基
共8种, 按方中达[3]、 孙广宁[4]的方法制备。
①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 去皮土豆200g+
葡萄糖20g+琼脂粉13g+蒸馏水1000mL;
②查彼克(Czapek)琼脂: 硝酸钠2.00g+氯化
钾0.50g+硫酸铁0.01g+磷酸氢二钾1.00g+硫
酸镁0.50g+蔗糖30.00g+蒸馏水1000mL;
③水琼脂(WA): 琼脂粉13g+蒸馏水1000mL;
④玉米粉琼脂: 玉米粉 300g+琼脂粉 13g+
蒸馏水1000mL;
⑤燕麦片琼脂: 燕麦片30g+琼脂粉13g+蒸
馏水1000mL;
⑥香茅煎汁琼脂: 100g新鲜香茅+琼脂粉13g
+蒸馏水1000mL;
⑦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 去皮土豆200g+
蔗糖20g+琼脂粉13g+蒸馏水1000mL;
⑧牛肉胨琼脂: 牛肉浸膏 3g+蛋白胨10g+
琼脂粉13g+蒸馏水1000mL。
1. 2 方法
1. 2. 1 致病性和寄主范围测定
接种前用75%酒精对接种植物叶片进行表面消
毒, 以直径 5mm的菌丝块接种刺伤的供试植物小
苗叶片, 同一株供试植物叶片刺伤后接种无菌的
PDA培养基作对照。 接种后于常温下保湿 48h。 定
期检查接种植物发病情况, 对接种发病的植物进行
病原菌的再分离培养, 将分离物与用于接种的丝核
菌作比较[5]。
1. 2. 2 培养性状的观察
待测菌株先用直径50mm的PDA平板培养基上
培养2皿, 48h后, 用打孔器在培养菌落的边缘打
取直径5mm的菌丝块, 移入直径90mm的PDA平板
中央, 25℃下培养, 每菌株 3次重复, 每隔 12h
观察1次菌落的生长情况, 并参照文献[5]方法在
OlympusBx-51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特征并测量其
菌落直径等。
1. 2. 3 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采用的培养基有8种, 见 1. 1. 3。 每处理重复
3次, 置于 25℃恒温培养, 每隔 12h用十字交叉
法测量菌落直径1次[6]。
1. 2. 4 p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以 PDA为基础培养基 , 用 0.1 mol/L HCL和
0.1mol/LNaOH将 pH值分别调节为 5、 6、 7、 8、
9、 10、 11, 经高压灭菌后, 再用灭菌HCL和NaOH
重新调节pH值。 倒皿后接入直径 5mm的菌丝块于
培养基平板正中央, 置于 25℃恒温箱培养。 每处
理 3个重复, 每隔 12h观察菌丝和菌核的生长情
况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1次。
1. 2. 5 碳源、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以不含糖的查彼克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 分别
以等质量的蔗糖、 葡萄糖、 可溶性淀粉、 木糖、 乳
糖、 果糖、 甘露醇、 麦芽糖、 鼠李糖和甜醇分别替
代其中的碳源, 配成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以不含
氮的查彼克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 分别以等质量的
硝酸钾、 尿素、 胱氨酸、 氯化铵、 硝酸钙、 硝酸钾、
硝酸钠、 硝酸铵、 蛋白胨和硫酸铵分别替代其中的
氮源, 配制含不同氮源的培养基。 分别制成平板后
接入直径 5mm菌块, 每处理重复 3次, 置 25℃下
培养, 每隔12h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1次,
10d后观察其菌核产生情况[7]。
1. 2. 6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供试菌株活化培养 72h后, 挑取直径 5mm的
14- -
李 珍 等 香茅纹枯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菌丝块移入 PDA平板培养基中央 , 分别置于 5、
10、 15、 20、 25、 30、 35和 40℃下培养, 每个处
理重复 3次, 每隔 12h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
径1次[7-8]。
1. 2. 7 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采用PDA培养基, 设计全光照、 12h光暗交替、
全黑暗3种处理, 每处理重复3次。 移植直径5mm
的菌丝块, 于 25℃恒温培养。 采用十字交叉法,
间隔 12h测量菌落直径, 计算不同光照条件下的
菌丝生长速度。 10d后观察菌核产生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 1 香茅纹枯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香茅的叶片和茎杆, 发病初期叶
部病斑沿叶脉呈现水渍状长条形或椭圆形斑, 继而
扩展为不规则形或波浪形褐色病斑。 湿度大时在病
部可见大量白色蛛丝状菌丝, 病叶相互粘连湿腐,
空气干燥时病叶迅速萎蔫干枯。 发病后期在坏死病
斑上产生直径为(0.9~2.0)mm×(1.0~3.0)mm鼠粪
形、 米粒形和不规则形的灰白色和褐色菌核(图1)。
此病在海南主要发生于湿热多雨的9~10月。
2. 2 香茅纹枯病的病原菌
2. 2. 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分离纯化的病原菌, 菌丝体初期无色, 棉絮状
或者蜘蛛丝状, 后变为黄色、 黄棕色或黄褐色, 老
熟菌丝有明显分隔, 直径7.25~17.5μm, 菌丝分枝
处多呈直角, 分枝基部明显缢缩(图2)。 25℃下在
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为(27.9±5.3)mm/12h;
菌核椭圆形、 鼠粪形和米粒形, 初期白色, 老熟菌
核呈黑褐色, 单个分散或多个聚集产生于培养基表
面或培养皿壁上, 菌核直径为(0.6~3)mm×(0.8~
8)mm, 与田间自然发病的香茅病叶上产生的菌核形
态相同, 与张敬泽[9]、 李增平[10]等描述的立枯丝核
菌大致相似, 与引起玉米、 水稻纹枯病和甘蔗虎斑
病的立枯丝菌非常相似。
2. 2. 2 致病性测定
用香茅病株上分离获得的纯化菌株, 人工接种
盆栽香茅植株叶片, 接种叶片 48 h后开始发病显
症, 在接种部位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 逐渐扩大后
病部组织干枯, 其症状表现与自然条件下的发病症
状相同。 从接种发病的香茅叶片上可重新分离到与
接种菌相同的菌株。 对照相关资料, 将该病原菌鉴
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2. 3 寄主范围测定
用香茅纹枯病病原菌人工接种的十种盆栽植
物, 全部都表现出发病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都有可
能是香茅纹枯病病原菌的自然寄主, 表明该病原菌
具有较宽的寄主范围, 且致病性较强, 能对多个科
的植物造成危害。
2. 4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香茅纹枯病病原菌在 8种培养基上培养 24h
后, 菌落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表 1)。 其中在玉米
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菌落直径最大; 在牛肉
胨培养基上生长最慢, 菌落直径最小; 36h后, 除
牛肉胨培养基外, 其它培养基上的菌落都长满培养
皿。 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查彼克培养基、 燕麦
片培养基、 香茅煎汁培养基上可形成菌核, 以马铃
薯葡萄糖培养基产生的大、 小菌核数量最多, 表明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为香茅纹枯病病原菌生长及产
生菌核的最佳培养基。
2. 5 不同 p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香茅纹枯病病原菌在pH值为5~11范围内的PDA
图 1 田间发病的香茅植株和枯死病叶上产生的菌核
左图: 田间发病的香茅植株; 右图: 枯叶病组织上产生的菌核
图 2 香茅纹枯病病原菌的菌丝及其分枝
和病原菌在培养基上产生的菌核
左: 菌丝及其分枝; 右: PDA培养基上产生的菌核
15- -
2011年6月 第31卷第6期热带农业科学
碳源 D1/mm D2/mm
菌核数量/个
总数 大菌核 小菌核
蔗糖 (38.7±5.0) abcdAB 85(长满皿) 33 14 19
葡萄糖 (32.0±3.46) dAB 70.7 28.7 10.7 18
可溶性淀粉(43.0±8.54) aAB 84.5 18.3 11 7.3
木糖 (36.7±4.16) abcdAB 73.2 14 7 5
乳糖 (35.7±0.58) abcdAB 50 0 0 0
果糖 (40.0±5.00) abcAB 85(长满皿) 35.3 9 26.3
甘露醇 (41.0±1.73) abcAB 75 3.7 0 3.7
麦芽糖 (34.7±1.15) bcdAB 85(长满皿) 41.7 10.3 31.4
鼠李糖 (34.7±4.16) bcdAB 85(长满皿) 2 1 1
甜醇 (32.7±4.51) cdB 75.3 0 0 0
表 2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表 1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培养基 D1/mm D2/mm
菌核数量/个
总数 大菌核 小菌核
马铃薯葡萄糖 (36.7±1.54) aA 85(长满皿) 35 9 26
查彼克 (37.3±5.69) aA 85(长满皿) 6.7 5.7 1
水琼脂 (45.3±11.72) aA 84.5 1 0 1
玉米粉琼脂 (45.7±5.13) aA 85(长满皿) 3 2 1
燕麦片 (45.0±1.73) aA 85(长满皿) 2.67 2.67 0
香茅煎汁 (39.3±1.53) aA 85(长满皿) 1 1 0
马铃薯蔗糖 (40.7±2.31) aA 85(长满皿) 20.3 9 11.3
牛肉胨 (24.3±1.53) bB 69.5 0 0 0
说明: 图中大写字母表示0.01水平差异显著性, 小写字母表示 0.05水平差异
显著性, D1为接种后24 h菌落直径, D2为接种后36 h菌落直径。 下同。
培养基上都能生长, 且都能产生菌核, 但以pH值为8
生长最快, 产生菌核数量最多, 为最适pH值(图3)。
2. 6 不同碳源、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病原菌均能在 10种碳源的查彼克琼脂培养基
上生长, 且生长速度都很快, 培养 24h后菌落直
径在31.7~43.2mm, 36h后大多数都长满培养皿,
表明该病原菌生长对碳源无特定偏好,
但相对而言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
养基上生长最快, 培养 24h后菌落直
径达 43.2mm; 以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
基上产菌核最多, 培养 10 d后菌核数
量达41.7个 (表2)。
氮源方面, 病原菌能在除胱氨酸外
的其余9种不同氮源的查彼克琼脂上生
长, 其中以硝酸钾、 硫酸铵、 硝酸钠为
氮源的3种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 以
硝酸钾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产生菌核数量
最多(表3), 表明该病原菌生长对氮源有
一定偏嗜性, 一般应在其分离培养基内添
加硝酸钾作为氮源为宜。
2. 7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该病原菌在 5~10℃培养时, 菌丝几
乎没有生长; 在 10~35℃培养时, 菌丝
都能生长, 但以在 25~30℃培养时生长
速度最快; 高于 35℃时, 菌丝生长速度
下降甚至不生长(图4), 表明该病原菌最
适培养温度为 25~30℃, 过高或过低温
度都不利于菌丝的生长。
2. 8 不同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 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速度大
致相同, 且都能产生菌核(图5), 表明该病原菌对
光照无特定喜好, 有无光照菌丝都能生长; 全光照
有利于产生菌核。
3 讨论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引起
植物立枯病和纹枯病的常见病原菌, 在其它作物上
有较多的研究报道, 故本次研究未对立枯丝核菌进
行染色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鉴定, 仅根据形态特
征、 接种试验以及与张敬泽[7]、 李增平[8]等描述比
较 , 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该病原菌具有较大的寄主范围, 致
病性较强, 对海南常见的 10种植物人工接种都能
侵染。
虽然立枯丝核菌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接种
后 24h菌落直径小于除牛肉胨培养基外其它 6种
16- -
李 珍 等 香茅纹枯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表 3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氮源 D1/mm D2/mm
菌核数量/个
总数 大菌核 小菌核
蛋白胨 (30.7±2.89)cC 70.7 4.3 2.7 1.6
尿素 (17.3±0.58)dD 49 10.7 10.7 0
胱氨酸 不长 9.7 0 0 0
氯化铵 (36.0±4.58)bcBC 66.2 2.3 2.3 0
硝酸铵 (37±9.85)bcABC 73.7 9 9 0
硫酸铵 (42.7±2.52)abAB 84.5 6 6 0
硝酸钙 (33.3±2.52)cBC 62.5 9.7 9.7 0
硝酸钠 (47.7±0.58)aA 85(长满皿) 9 9 0
硝酸钾 (37.3±3.21)abcBC 85(长满皿) 19.3 9.3 10
培养基, 但 36h后依然能布满培养皿, 且其产生
的菌核总数、 大菌核、 小菌核数量最多, 菌核在培
养皿内分布均匀, 表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为立枯
丝核菌生长最适培养基。
立枯丝核菌能在以蔗糖等 10种碳源配制的培
养基上生长迅速, 培养 24h后菌落直径在 31.7~
43.2cm范围内, 36h后大多数都长满培养
皿, 表明该病原菌生长对碳源无特定偏好,
一般含有碳源培养基都能满足其菌丝生长,
但在用乳糖、 甜醇作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能产
生菌核; 氮源方面, 除胱氨酸外, 病原菌能
在其它9种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 在以硝酸
钾、 硫酸铵、 硝酸钠为氮源的3种培养基上
菌丝生长最快, 且以硝酸钾为氮源产生菌核
数量最多, 表明该病原菌生长对氮源有一定
偏嗜性, 一般应在其分离培养基内添加硝酸
钾作氮源。
立枯丝核菌最适培养条件为 25~30℃, 全光
照; 温度低于 5℃或者高于 40℃菌丝都不生长 ,
10~25℃或30~35℃菌丝虽然生长, 但速度较慢,
与引起辣椒茎腐和根腐的立枯丝核菌结果一致[9];
不同光照条件下, 菌丝生长速度大体一致, 但全光
照条件下立枯丝核菌产生菌核数量最多, 表明光照
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无太大影响, 但对菌核的产
生有刺激作用, 若想诱导立枯丝核菌多产菌核, 以
24h全光照为宜。
与水稻[9]、 玉米[10-12]、 香蕉[13-14]等3种作物上纹
枯病病原立枯丝核菌菌丝相关研究报道比较, 发现
这4种作物的纹枯病病原立枯丝核菌在寄主植物煎
汁琼脂、 水琼脂、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和麦芽糖琼脂培
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最快, 而在牛肉胨琼脂培养基上
的生长速率最慢, 与周而勋等报道一致。 温度对该
菌的影响非常一致, 最适温度为 25~30℃, 高于
35℃时, 菌丝生长速度都下降甚至不生长。
参考文献
[1]张雪梅, 胡志宇.我国香茅属植物研究进展[J].中国
民族民间医生, 2009: 14-15.
[2]周而勋, 杨 媚.从植物病组织中分离丝核菌的快速简
便技术[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19(1): 125-126.
[3]方中达编.植病研究方法[M].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
业出版社, 1998.
[4]孙广宁 , 宗兆锋编.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M].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5]唐祥宁, 游春平, 刘福秀.百合炭疽病症状及病原菌研
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0(2): 199-202.
(下转第20页)
17- -
2011年6月 第31卷第6期热带农业科学
表 1 5%噻虫嗪水乳剂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
药剂处理
药前虫
口基数
药后第1天 药后第3天 药后第7天
药剂
种类
有效成份用
量/(g·hm-2)
减退率
/%
防效
/%
减退率
/%
防效
/%
减退率
/%
防效
/%
差异
显著性
5%噻虫嗪
水乳剂
15 433.75 89.91 90.34 94.47 95.03 90.96 92.43 aA
11.25 450.25 86.99 87.54 90.98 91.89 84.82 87.28 bB
7.5 428.00 83.14 83.86 86.59 87.95 79.75 83.04 cC
25%噻虫嗪
水分散粒剂
7.5 442.50 81.41 82.21 84.58 86.15 76.33 80.17 dD
CK(清水) 431.25 -4.47 -11.37 -19.36
差异
显著性
差异
显著性
aA aA
bB bB
cC cC
dC dC
全性、 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 持效期长等特
点, 是取代那些对哺乳动物高毒、 有残留和环境问
题的有机磷、 氨基甲酸酯类、 拟除虫菊酯类、 有机
氯类杀虫剂的最佳品种。 噻虫嗪施药后能迅速被内
吸, 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 对刺吸式害虫有良好的
防效[2-3]。 在稻飞虱初发期, 施用 5%噻虫嗪水乳剂
最高相对防效可达 95.03%, 持效期可达10d以上,
可见 5%噻虫嗪水乳剂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控效
果, 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作物安全、 无药害, 可作
为防治稻飞虱的有效药剂推广应用。 建议在稻飞虱
二、 三龄若虫盛发期施药, 可施 225~300g/hm2,
药液用量750g/hm2, 喷于植株中下部稻飞虱栖息危害
部位, 施药时田间最好保持浅水层, 以提高防效[7-8]。
参考文献
[1]唐 洪.岳池县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分析及测报技术
探讨.中国植保导刊, 2007(12): 5-18.
[2]陶贤鉴, 黄超群, 罗亮明.新一代烟碱类杀虫剂—噻虫
嗪的合成研究.现代农药, 2006(5): 11-13.
[3]徐永利, 刘 莉, 韩雪凌, 等.噻虫嗪的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山东化工, 2006(35): 44-45.
[4]刘 迎, 魏方林, 魏晓林, 等.水乳剂常温贮存有稳定
性研究.宁波农业科技, 2010(3): 2-5.
[5]陈正冬, 占红木. 99%绿颖乳油对稻纵卷叶螟、 二化螟、
稻飞虱的控制效果试验.广西农业科学 , 2007(4):
415-417.
[6]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北
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13-16.
[7]赵 敏, 张国忠, 洪美萍, 等. 2005年浙江桐庐稻飞虱
暴发成灾原因及防控对策.农业科技通讯, 2007(10):
34-35.
[8]卿雨文, 李 春, 张志东, 等.泸州地区稻飞虱监测预
警及控制对策.中国植保导刊, 2007(5): 34-36.
(上接第17页)
[6]周而勋, 杨 媚, 李 琳.培养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
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报, 2002, 3
(3): 33-35.
[7]陈京元, 霍宪起, 蔡三山, 等.湿地松猝倒病病原鉴定
及 其 生 物 学 特 性 的 观 察[J].华 中 农 业 大 学 报 ,
2006, 25 (2): 128-131.
[8]赵桂东, 朱海波, 周玉梅, 等.大麦纹枯病菌与其轮作
物立枯丝核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比较研究[J].大
麦科学, 1999, (1): 37-39.
[9]张敬泽, 商鸿生.草地早熟禾和高羊茅病原丝核菌的物
种鉴定[J].草业学报, 2003, 12(4)3: 1-34.
[10]李增平, 陈 坚.白木香立枯病的病原鉴定及生物学
特性[J].热带作物学报, 2008, 29(2): 231-236.
[11]肖炎农, 李建生, 郑用链.湖北玉米纹枯病病原丝核菌
的种类和致病性[J].菌物系统, 2002, 1(3): 419-424.
[12]赵桂东, 朱海波, 周玉梅, 等.玉米纹枯病与其轮作
物丝核菌的生物学特征及致病力比较研究[J].玉米科
学, 1996, 4(4): 78-80
[13]张君成, 陈育新.香蕉苗纹枯病及病原鉴定[J].植物
保护, 1997, 23(5): 23-24
[14]张君成, 韦绍兴, 陈育新, 等.香蕉苗纹枯病发病因
素的测定[J].植物保护, 1999, 25(6): 22-24.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