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胡豆莲不同插穗及扦插方式对繁殖率的影响



全 文 :— 8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25卷第1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1 Jan.,Vol.25 No.1
胡豆莲系豆科山豆根属植物,来源于山豆根
Euchresta japonica Hook. f. ex Rege 和管萼山豆根 E.
tubulosa Dunn,药用全株,民间习用根。性味苦、寒,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等功效,主治肠炎腹泻、
腹胀、腹痛、胃痛、咽喉痛、牙痛、疮疖肿毒等症
[1~3]。民间还用来治疗喉癌、食道癌等症,但最常用
于治疗咽喉痛、胃痛、腹痛,有镇痛效果 [3,4]。由于
其野生资源日趋减少,种子繁殖能力低下,本试验于
2008~2009 年开展了短穗扦插对比研究,以期提高其
繁殖系数,为胡豆莲人工培育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本试验材料采用管萼山豆根(以下称胡豆莲)
进行。在扦插前约 1 个月从野外采集胡豆莲枝条,
沙藏保湿,以备试验之需。根据作者已经开展的 “ 不
同药剂处理胡豆莲扦插试验 ” 结果,采用扦插成苗较
好的药剂及浓度为 0.3% KMnO4 溶液,浸泡插穗 12 h
作为处理。
1.2 插床及扦插介质
在苗圃内较阴湿的地段建立插床,高 0.3 m,长
7 m,宽 1.5 m,其下部平铺一层砖,以利排水。采
胡豆莲不同插穗及扦插方式对繁殖率的影响
林茂祥,韩 凤,张 军,申 杰,张植玮,任明波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 南川 408435)
关键词 :胡豆莲 ;扦插 ;繁殖率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6427(2011)01-0008-03
用腐质土作为扦插介质,将其平铺于插床内,厚 25
cm,扦插前用 30%多菌灵 300 倍液对其消毒 1 次。
插床搭棚并覆盖遮阳网,以模拟其野外的阴湿环境。
1.3 试验设计
1.3.1 插穗长度试验 因胡豆莲节间长度受季节降
水影响很大,最短的只有 0.5 cm 左右,而最长的在
5 cm 以上,且其茎节不明显。为了操作方便,首先
进行了不同长度插穗对比试验。试验设置长度为 1
cm、2 cm、3 cm 和 4 cm 等 4 个处理,重复三次,随
机排列。每处理 80 个短穗,株行距为 2 cm×20 cm,
共插 2 行 ;垂直扦插,其上端距土平面约 1 cm。
1.3.2 插穗节数试验 以茎节数量为梯度,设置单
节、双节、3 节约 3 cm 长的插穗及单节长约 1.5 cm
的插穗等 4 个处理,重复 3 次,随机排列。每处理扦
插 50 个短穗,株行距为 2 cm×20 cm,共插 1 行。短
穗长约 3 cm,3 个节,60° 斜插,穗节顶端保持与土
表面平。
1.3.3 扦插角度试验 试验设置垂直扦插(插条与
地面成 90°,下同)、60° 斜插、45° 斜插等 3 个处理,
重复 3 次,随机排列。每处理扦插 50 个短穗,株行
距为 2 cm×20 cm,共插 1 行。短穗长约 3 cm,2 个节,
扦插深度与土表面平。
1.3.4 扦插深度试验 试验设置深度扦插(插穗上
收稿日期:2010-03-29
操作规程与标准,进行金荞麦规范化种植技术的集
成示范。
野生金荞麦抚育示范基地建设有利于保持金荞
麦不同生态群落或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为人工选
育优良种植品种和品种纯化、品质复壮奠定了基础 ;
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和促进其它金荞麦野生区域的抚
育工作,从而更好地使野生金荞麦资源及生态环境得
到保护,能够逐渐缓解金荞麦供应短缺、质量不稳定
的现实矛盾、缓解金荞麦种植、采集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矛盾,产业化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 李安仁 . 中国植物志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25(1):10-117.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 [M].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1998 ,25 (1):111-112.
[3] 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 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 [M]. 北京 :
农业出版社,1991,9:628.
[4] 向 敏 , 顾振纶 . 金荞麦的药理作用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9,18(2):9-11.
[5] 国家农业部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 ( 第一批 )[M]. http://www.teda.
gav.cn/infocontent/10zlhbxs 1191/2003.09.29_1289784823/index.html,
2006-07-20.
[6] 吴惠群 , 李光德 . 金荞麦生态环境研究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
14(4):103-104.
[7] 刘光德 , 李名扬 , 祝钦泷 , 等 . 资源植物野生金荞麦的研究进展 [J]. 中国
农学通报 ,2006,22(10):385.
[8] 吴 清 , 向素琼 , 闫 勇 , 等 . 金荞麦的离体快繁及同源四倍体的诱导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108-110.
DOI:10.13728/j.1673-6427.2011.01.003
— 9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25卷第1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1 Jan.,Vol.25 No.1
端距土表面约 1 cm)、中度扦插(插穗上端与土表面
平)、浅度扦插(插穗上端高出土表面约 1 cm)等 3
个处理,重复 3 次,随机排列。每处理扦插 50 个短穗,
株行距为 2 cm×20 cm,共插 1 行。短穗长约 3 cm,2
个节,扦插角度采用 60° 斜插。
1.4 统计方法
扦插 1 个月后开始统计出苗情况,以后每 10 d
统计一次,直到各处理苗数基本稳定,再对最终成苗
数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用 DP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插穗长度试验于 2008 年 5 月 6 日进行扦插,到
同年 10 月 27 日各处理苗数基本稳定 ;插穗节数、
扦插角度及扦插深度试验于 2009 年 5 月 11 日进行扦
插,到同年 9 月 21 日,各处理苗数基本稳定。
2.1 插穗长度对繁殖率的影响
对各处理成苗数、成苗率及繁殖率(这里指单
位长度 a 的胡豆莲枝条能繁殖的苗数,= (a/ 插穗长度 )
× 出苗率 × (1/a) × 100, 即以出苗率除以处理的长度)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 1。从表 1 中可以看出,以
处理Ⅲ的繁殖率最高,其次为处理Ⅳ,分别为 15.3%
和 15.2% ;而处理Ⅰ基本不能繁殖。对各处理的繁殖
率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Ⅲ、处理Ⅳ之间差异
不显著,但它们与处理Ⅱ、处理Ⅰ之间的差异性达到
1% 显著水平 ;处理Ⅱ、处理Ⅰ之间差异不显著。结
果见表 1。
2.2 插穗节数对繁殖率的影响
对各处理成苗数、成苗率及繁殖率(这里指单
位节数a的胡豆莲枝条能繁殖的苗数,= (a/插穗节数)
× 出苗率 × (1/a) × 100, 即以出苗率除以处理的节数,
下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
出,以处理Ⅱ的繁殖率最高,其次为处理Ⅰ,分别
为65.32%和56.66%。对各处理的繁殖率作方差分
析,结果表明,处理Ⅰ、处理Ⅱ之间差异不显著,
但它们与处理Ⅲ、处理Ⅳ之间的差异性均达到1%显
著水平;处理Ⅲ、处理Ⅳ之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
平。结果见表2。
2.3 扦插角度对繁殖率的影响
对各处理出苗数、出苗率及繁殖率进行统计分
析,结果见表 3。从表中可以看出,以处理Ⅰ的繁殖
率最高,其次为处理Ⅲ及处理Ⅱ。但对各处理的繁
殖率作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结果见表 3。
2.4 扦插深度对繁殖率的影响
各处理成苗数、成苗率及繁殖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 4。从表中可以看出,以处理Ⅱ的繁殖率最
高,其次为处理Ⅲ及处理Ⅰ。对各处理的繁殖率作方
差分析,仅处理处理Ⅱ及处理Ⅰ之间达到了 5% 显著
水平。结果见表 4。
3 结论
通过不同长度胡豆莲插穗扦插试验,发现将茎
段剪成 3 cm 长的插穗进行扦插,其繁殖率最高 ;而
1 cm 和 2 cm 的插穗繁殖率极低,这是因为插穗的长
度太短,其上面没有茎节,使其发芽率低 ;加上阴湿
的环境条件下,插穗越短,其抵抗力越差,容易被病
菌侵染而死亡。
不同节数插穗试验表明,随着插穗节数上升,
其繁殖率显著降低 ;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插穗有
茎节,均能保证其繁殖率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不
同角度扦插试验结果,虽以垂直扦插的繁殖率最高,
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在 45°~90° 的角度范围
内扦插,对繁殖率的影响不大。不同深度扦插试验结
表1 不同长度插穗繁殖情况
Tab.1 Result of propagation with different cutting lengths
处理
处理Ⅰ(1cm)
处理Ⅱ(2cm)
处理Ⅲ(3cm)
处理Ⅳ(4cm)
成苗数(株)
0.33
5.0
36.7
48.7
成苗率(%)
0.42
6.25
45.8
60.8
繁殖率(%)
0.42 b B
3.1 b B
15.3 a A
15.2 a A
注 :表中平均值后小写字母表示 5% 差异显著性,大写字母表示 1%
差异显著性,以下同。
表2 不同节数插穗繁殖情况
Tab. 2 Result of propagation with different stem node number
处理
处理Ⅰ(1节1.5cm)
处理Ⅱ(1节3cm)
处理Ⅲ(2节3cm)
处理Ⅳ(3节3cm)
成苗数(株)
28.33
32.67
39.33
38.0
成苗率(%)
56.66
65.32
78.67
76.0
繁殖率(%)
56.66 a A
65.32 a A
39.33 b B
25.33 c B
表3 不同扦插角度繁殖情况
Tab. 3 Result of propagation in different cutting angles
处理
处理Ⅰ(垂直)
处理Ⅱ(60°斜插)
处理Ⅲ(45°斜插)
成苗数(株)
31.0
27.67
30.67
成苗率(%)
62.0
55.33
61.33
繁殖率(%)
31.0 a
27.67 a
30.67 a
表4 不同扦插深度繁殖情况
Tab. 4 Result of propagation in different cutting depths
处理
处理Ⅱ(中度扦插)
处理Ⅲ(浅度扦插)
处理Ⅰ(深度扦插)
成苗数(株)
33.67
29.67
26.0
成苗率(%)
67.34
59.34
52.0
繁殖率(%)
33.67 a
29.67 a b
26.0 b
— 10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25卷第1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1 Jan.,Vol.25 No.1
溪黄草为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
(Buch.-Ham.ex D.Don)H.Hara. 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
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
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等病症,是我国
南方地区治疗乙型肝炎的常用中药 [1]。本公司在广东
清远和台山地区建立了溪黄草规范化科研和示范基
地,开展溪黄草规范化种植研究,现作以下报道。
1 溪黄草的商品来源
溪黄草来源复杂,品种混乱,存在同名异物现
象。当作溪黄草入药的原料,除了正品线纹香茶菜
外,还有线纹香茶菜变种狭基香茶菜和纤花香茶菜及
溪黄草等 [1-3]。陈建南等 [4] 对广东主要中药溪黄草产
地进行了原植物采集和调查,发现溪黄草基源植物有
狭基线纹香茶菜、线纹香茶菜、细花线纹香茶菜和
溪黄草 4 种,指出溪黄草商品药材主流商品为狭基
线纹香茶菜 R.lophanthoides var. gerardianus 和溪黄草
R.serra。邓乔华等 [5] 对广东溪黄草产地及多所院校
标本园进行调查,发现广东栽培的溪黄草多为溪黄草
I.serra(Maxim.)Kudo 及线纹香茶菜的变种 - 细花香茶
菜(别名 :纤花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 (Ham.
ex D.Don)H.Hara var.graciliflora(Benth.)H.Hara。
2 溪黄草的生态习性及基地选址
2.1 溪黄草对生态环境的一般要求 溪黄草因其喜
生于山谷溪旁潮湿处,新鲜叶片揉碎有棕黄色液汁
而得名。溪黄草为长日照植物,喜光照,在充足的阳
溪黄草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
邓乔华,赵 宇,王德勤,蔡玉辉,徐友阳,梁惠瑜,黄 勇
(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15 )
关键词 :溪黄草 ;GAP 基地 ;规范化种植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6427(2011)01-0010-03
收稿日期:2010-04-30
作者简介:邓乔华(1965-),女,高级制药工程师,主要从事中药材GAP
研究与推广。
光下,种子发芽良好,植株生长健壮 ;怕渍水、怕泥
土板结,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
种植,低洼积水土壤容易引起烂根。溪黄草为浅根性
植物,根大部分集中在土壤表层土 15 cm 左右,水平
分布在约 30 cm 范围内。溪黄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在 5~35 ℃能很好的生长,在海拔 1 500 m 以下的地
区都能生长,常野生于溪谷湿地、村落附近田边、
沟边或林中。溪黄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湖南、
湖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地,
广东省以粤北地区种植较多 [3]。
2.2 溪黄草种植基地的选址 本公司分别在广东清
远市的英德大湾镇和台山市四九镇建立了溪黄草规
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两地生态环境条件能够适应溪黄
草的生长,是溪黄草生产的传统产区。
英德市大湾镇溪黄草规范化示范基地位于英西
走廊大湾镇,周围为山地,无污染。处于南亚热带向
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
温 20.7 ℃,无霜日 312 d,年均降雨量 1 900 mm,
具有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宜耕等
特点。基地为沙质壤土,土层深厚肥沃,有较为完善
的灌溉系统。
台山市四九镇溪黄草规范化示范基地,地处环
境气候温和,年均气温 21.8 ℃,雨量充沛,年平均
降雨量达 1 890 mm,阳光充足,全年日照 2 030 h。
基地为沙质壤土,水资源丰富,有较为完善的灌溉系
统,周围为农田,无污染源。
通过对两个基地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结果表
明两个基地的土壤、空气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灌溉
果,以中度扦插繁殖率最高,与深度扦插差异显著。
综合各试验结果,在胡豆莲扦插上宜采用单节插穗、
垂直扦插,且插穗上端保持与土表面平的方式,这样
才能增加其繁殖系数,提高繁殖率。
参考文献
[1]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 (42 卷 2 分册 )[M].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1998.
[2]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编 . 湖南药物志 ( 第三辑 )[M]. 长沙 : 湖南人民出版
社 ,1979:10.
[3] 林茂祥 , 韩 凤 , 刘正宇 , 等 . 民间抗癌药胡豆莲考证 [J]. 现代中药研究
与实践 ,2009, 23(5):26-28.
[4] 林茂祥 , 刘正宇 , 任明波 , 等 . 金佛山濒危抗癌中草药 - 胡豆莲 [J]. 中国
林副特产 ,2007,(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