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2000-10-12; 修订日期: 2000-11-14
作者简介:黄桂香 ( 1952-) ,女 (汉族 ) ,湖北黄石人 ,现任湖北黄石高等专科
学校成教中心讲师 ,主要从事病理教学工作 .
当归生物学效应研究
黄桂香
(湖北黄石高等专科学校成教中心 ,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目的: 综述当归新的药理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细胞表面粘附因子 ,一氧化氮合酶 ,基因表达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结果:当
归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肿瘤 ,抗辐射损伤等作用。 结论:当归不仅具有活血养血等传统药理功效 ,还具有抗氧化 ,清除自由
基 ,降低胆固醇 ,参与信号系统的信息传递调节等新生物学效应。
关键词:当归 ; 动脉粥样硬化 ; 肿瘤 ; 辐射损伤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805( 2001) 03-0262-01
当归 ( Angelica sinensis〈Dliv〉Diels)是我国传统药物之一 ,有
活血化瘀 ,养血滋补 ,扶正强身等功效。在近代研究中 ,当归对活体
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并取得一定进展。
1 抗动脉粥样硬化
1. 1 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 血管内皮细胞在多种因子的作用下表
现出一些新的特性 ,如细胞表面粘附因子 ( ICAM-1, V CAM-1)及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 M HC) ,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诱导型
一氧化氮合酶 ( iNOS)的表达 ,使内皮参与活跃的免疫反应 ,称之
为内皮细胞的激活 [1]。内皮细胞过度激活会导致内皮细胞出现一
系列的表型变化 ,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如氧化低密度脂
蛋白在血管内皮损伤中就起着重要作用 [2 ]。 它的生物学效应是除
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本身 ,引起一氧化氮 ( NO)合成减少 ,同时诱
导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因子-1( ICAM-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V CAM-1) 等多种粘附因子。 参与中性粒细胞粘附内皮细胞 ,
并释放细胞毒的过程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有文献首次报道 [3]有关当归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
响。 以 OLDL为损伤因子 ,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的 NO2-含量和细胞
表面 ICAM-1的表达 ,证实 OLDL使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NO量明
显降低 ,使 ICAM-1的表达显著增高。 但用当归与 OLDL共同作
用于内皮细胞时 ,结果可促进内皮细胞分泌 NO,抑制 ICAM-1的
表达 ,拮抗 OLDL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此结果被认为是当归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根据当归的扩管功效是通过胆
碱能受体和组胺受体兴奋而发挥作用的有关报道 ,在上述研究中
用 M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和当归共同作用正常和损伤的
内皮细胞 ,均显示出明显的拮抗作用。 提示当归对内皮细胞分泌
NO及 ICAM-1表达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胆碱能受体而实现的。
1. 2 抗肿瘤坏死因子 ( TN F-α)对细胞骨架的重排作用 细胞骨架
是细胞质内的一种纤维状蛋白 ,由微丝 ,微管和中间纤维组成。 一
般认为它们的功能是维持细胞形态 ,参与细胞运动和分裂过程。近
年研究新发现细胞骨架尤其是微丝还参与细胞机械信号传导及一
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坏死因子对内皮细胞有以下几方面的毒性作用 ,可使培
养的内皮细胞增大 ,重叠 ,破坏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致血管通透
性增加 ;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面增加 ,促进中性粒细胞粘附于内
皮上 ,释放氧血由基和中性蛋白酶等毒性产物损伤组织细胞 ;还可
通过激活核酸内切酶降解 DNA导致细胞死亡。
细胞骨架组成中 ,以微丝的作用较为突出 ,微丝的主要成分是
肌动蛋白形成的多聚体再装配成纤维状肌动蛋白 ,构成细胞质内
复杂网络。而且根据需要可改变其空间位置和形态。文献报道 [4]肿
瘤坏死因子具有暂时增加纤维状肌动蛋白的聚合 ,使细胞骨架重
排 ,增加 ICAM-1等的表达。有实验观察 [5]采用当归与肿瘤坏死因
子单独或共同作用于内皮细胞 ,结果当归能逆转肿瘤坏死因子导
致的细胞骨架重排 ,使纤维肌动蛋白排在细胞周围。还能逆转肿瘤
坏死因子所致 ICAM-1表达的细胞骨架重排。 另有报道 [6]用复方
当归 (当归与丹参 )注射液可显著防止血小板在胶原组织上附着聚
集作用 ,从而保护血管内膜不受损伤。为当归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
了实验依据。
2 抗肿瘤 ,抗辐射损伤
2. 1 阻断信息传递 近代研究发现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 ,可能与
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路某一环节异常而导致失控有
关。开拓人们从抗信息传递探讨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当前普遍认为
典型的两条信号传递系统是: 由细胞膜内 G蛋白转导的环腺苷酸 -
蛋白激酶 A( cAM P-PKA)和二酯酰甘油 -蛋白激酶 C( DG-PKC)
上条信号系统传递效应 ,普遍认为是肌醇磷脂在磷脂酶 C的作用
下分解为 DG,激活 PKC和 Ca2+ 促进 DNA合成 ,细胞分裂增殖 ;
cAM P-PKA信号系统对肿瘤细胞增殖起负调节作用 ,二条信号系
统相互制约。复方百龙片 [7 ] (白英、黄芪、当归、龙葵等 )可使人胃癌
MGC 80-3细胞内 cAM P水平和 PKA活性升高 ,使 DG含量下
降 , PKC活性降低。降低和阻断了 DG-PKC信号系统信息传递 ,使
细胞 DN A不能合成 ,抑制了细胞增殖分裂。表明中药的作用环节
可能与信号系统的信息传递调节有关。
2. 2 抗辐射损伤 70年代就有关于当归及其化学成分阿魏酸钠
可逆转由辐射引起人体白细胞数目减少文献报道 [8]。 采用一次全
身照射 60 Co-γ228~ 365 rad的患者 , 10 a后染色体的畸变率仍高
于正常人。 研究表明 [9]: 当归对 60Co-γ辐射损伤家兔连续 9~ 24 d
进行腹腔注射与正常组比较 ,染色体畸变率和数目差异无显著性
( P > 0. 05) ,与照射对照组比较 ,染色体畸变率和数目始终高 5~
10倍。 显示当归可逆转家兔染色体畸变率及数目的明显下降 ,使
染色体畸变率完全恢复正常。 当归的这种功效可能由于促进增强
体内吞噬细胞功能 ,加快对辐射引起损伤细胞的清除和转运。同时
当归可促进细胞内 DNA和蛋白质合成酶系统 ,使细胞内信息转
导第二信使 cAM P含量增加 , cAM P能加速细胞内 DN A复制和
转录 ,进而直接促进损伤染色体内的 DN A和蛋白质的修复和细
胞增殖。当归可以防止应用辐射治疗疾病 (白血病、肿瘤等 )引起染
色体畸变与辐射远期不良效应。
总之活血养血是当归的传统功效 ,近代对其成分阿魏酸钠的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保护血管内膜不受损伤 ,降胆固醇抑制脂质
沉积于血管壁 ,抗血小板功能阻止血管附壁血栓的生成 ;阻断信息
系统某些环节抗肿瘤 ,逆转染色体畸变抗辐射等生物学效应 ,为开
262
时珍国医国药 2001年第 12卷第 3期 LISHIZHEN M EDICINE AND M ATERIAM EDICA RESEARCH 2001 V OL. 12 NO. 3
拓当归新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 Asasa S. OnoS, Sekg et al. Inhibi tory ef fect of proteas e inhibitor on
endothelial cell aclivation [ J ]. J. Surg. Res 1998, 80( 2): 182-190.
[2 ] Ross R. Th e prothogenesi s of ath erosclerosi s a perspective for the 1990s
[ J] . Natu re, 1993, 362: 801-809.
[3 ] 严晓红 ,欧阳静萍 ,涂淑芬 ,等 .当归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内皮细胞
分泌一氧化氮下降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表达升高的影响 [ J] .中国病
理生理杂志 , 2000, 16( 1): 57-59.
[4 ] Wheciak SB, Entwiscle A, Garg R, et al, Regulation of TNF alpha in-
duced reorganizat ion of th e actic cytoskeletion and cell-cell junction by
Rho, Rac and cd2 42 in human endochelial cells [ J ]. Cell Ph ysiol. 1998,
176( 1): 150.
[5 ] 欧阳静萍 ,王雄 , Muller S,等 .当归对 TNFα导致细胞骨架重排的逆
转作用 [ J].湖北科技大学学报 , 2000, 21( 1) : 13-14.
[6 ] 严四新 ,王瑞绵 ,孟扬 ,等 .复方当归对实验性 PTCA后动脉内膜保护
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 [ J ].湖北医科大学学报 , 2000, 21( 1): 16-18.
[7] 沈素云 ,燕忠生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J ].中医杂志 , 2000,
41( 7): 437-438.
[8 ] Clemenger JFP , et al . Int J Radiat Biol. 1973, 24: 487.
[9 ] 张明溪 ,龚石静 .中药在抗肿瘤辐射损伤中作用的探讨 [ J] .时珍国医
国药 , 1998, 9( 4): 293-294.
收稿日期: 2001-01-12; 修订日期: 2001-02-09
制剂与炮制 冰黄油膏制备与临床观察
刘春农 1 , 刘瑞贵 2 , 高恩东 2
( 1.山东省潍坊市药品检验所 261041; 2.山东省沂南县药品检验所 276300)
烫伤、烧伤是临床上的常见外伤。 中药治疗烫伤、烧伤在祖国
医学中早有记载 ,并有独到之处。 我们从 1987年开始用中药冰黄
油膏治疗烫伤、烧伤、电击伤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现将其制备方法
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 处方
当归 300 g ,白芷 300 g,白蔹 300 g,川芎 300 g,大黄 300 g,地
榆 (炒炭 ) 300 g ,五倍子 150 g ,赤石脂 300 g ,炉甘石 (煅 ) 300 g ,冰
片 150 g,蜂蜡 300 g ,麻油 500 g。
2 制备方法
2. 1 操作 将大黄、地榆炭、五倍子、赤石脂、炉甘石粉碎 ,过 120
目筛备用。将当归 、白芷、白蔹、川芎 4种药物置于麻油中浸泡 12 h
后用文火加热 ,将药物炸成微黄色 ,放置稍凉后过滤的油液中溶
化 ,待凉至 100℃时将冰片溶解于油液中 ,然后将事先制好的药物
细粉加入药液中不断搅拌 ,使药物均匀地分布于药液中。将药膏冷
至 50℃趁热分装到洁净塑料瓶中使每瓶 100 g ,放凉凝固后备用。
2. 2 用法与用量 将药膏按 0. 3 g /cm2的比例均匀摊涂在纱布
上 ,湿热灭菌 ,清创后敷于患处。
2. 3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消肿止痛、舒筋活血。
用于烧伤、烫伤、电击伤及跌打损伤。
3 皮肤刺激性试验
给家兔用 0. 3 g /cm2的冰黄油膏按资料 [1]方法 ,经完整皮肤
和破损皮肤作刺激性试验 ,结果均未发现明显的红斑、水肿、皮肤
出血、化脓等现象 ,与对照区域无明显差异 ,按评价标准为无皮肤
刺激性。
4 疗效观察
4. 1 一般资料 十几年来 ,我院收治烧烫伤病人 674例 ,其中男性
413例 ,女性 261例 ;年龄 1. 5~ 64岁 ;Ⅰ 度 316例 ,Ⅱ度 270例 ,Ⅲ
度 88例 ;烧伤 355例 ,烫伤 269例 ,电灼伤 50例 ;部位在面部、手
足、背部、臂部等处。
4. 2 结果 在 674例病人中经使用冰黄油膏 1~ 3周治愈 661例 ,
治愈率为 9 8. 1% ,有效率为 1 0 0% 。其中Ⅰ 度治愈 3 14例 ,占
99. 4% ;Ⅱ度治愈 265例 ,占 98. 1% ;Ⅲ度治愈 81例 ,占 92. 0%。
在烫伤类型上 ,烧伤治愈 349例 ,占 98. 3% ;烫伤治愈 266例 ,占
98. 9% ;电灼伤治愈 46例 ,占 92. 0%。
4. 3 典型病例
4. 3. 1 例 1 王某某 ,男 , 1. 5岁 ,住院号 3747, 1998-04-29患者因
被热水烫伤。 2 h后入院 ,手部及前臂部背侧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
水泡 ,水泡内含淡黄色清液 ,基底部潮红 ,双侧臂部被烫伤多个大
水泡。精神良好 ,饮食及尿量正常 ,创面渗液较多。诊为小儿轻度烫
伤 ,面积约为 30%。 入院后清创面 ,用冰黄油膏敷于创伤面 , 24 h
换药 1次 ,全身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经 6 d治疗痊愈 , 1998-05-04
出院。
4. 3. 2 例 2 尹某某 ,男 , 48岁 ,住院号 13643, 1999-11-28入院。
患者因被汽油烧伤 ,双下肢、背侧灼伤 ,于伤后 10 h入院。 经查创
伤面有脓样分泌物 ,双下肢背侧面创面暴露感染较明显 ,细菌培养
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病人危重。诊为: Ⅱ度至Ⅲ度灼伤 ,面积约
为 60%。入院后 ,静脉注射 0. 9%的氯化钠 ,将腐皮尽量剪除引流 ,
贴敷冰黄油膏 ,纱布覆盖 ,静脉注射抗生素控制感染。 每天及时换
药 (冰黄油膏 ) ,并清除痂皮。经 1个月的精心治疗 ,创面生出新肉 ,
渗液不明显。 2000-01-09上午查房见病人 ,创面全部愈合 ,为保护
已愈的创面用香油清洗 1次后出院。
5 讨论
冰黄油膏由 12味中药组成 ,其中当归、川芎、大黄能活血、祛
瘀、止痛 ;大黄、冰片、白蔹功能清热解毒 ,凉血 ;白芷、五倍子、炉甘
石、赤石脂可消肿排脓 ,生肌敛疮 ,祛腐生新 ;麻油、蜂蜡既为辅料
又可使烫伤面与空气隔绝从而有效地保护创面 ,防止发生感染。诸
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消肿止痛之功。 本方剂具有原料
易得、制备易行、成本较低、疗效确切的特点 ,可在医院中广泛推广
应用。
烧伤、创面容易继化感染 ,大面积烧伤中的死亡病例绝大多数
是由于并发创面脓毒症引起的 [2] ,然而冰黄油膏能抑制细菌生长 ,
从而增强创面抗感染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树荣 ,赵 明 ,张义明 ,等 .康妇灵栓的毒理与药效作用 [ J ].山东中
医学院学报 , 1995, 19( 1): 42.
[2] 芦金清 ,黄先石 ,余仲超 .烧伤中药及其制剂 [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1994, 14( 11): 514.
263
L ISHIZHEN MEDICIN E AND M ATERIA M EDICA RESEARCH 2001 V OL. 12 NO. 3 时珍国医国药 2001年第 12卷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