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林业调查规划 2006.Feb.31 (1):88 ~ 90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CN 53-1172 S ISSN 1671-3168
苏铁与苏铁蕨的差异比较
孔维民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 云南 昆明 650051)
摘要:苏铁 (Cycas)与苏铁蕨 (Brainea)均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 两者外部形态非常相似 , 分布生境亦类
似 , 然而两者在分类学上属不同的门 , 区别非常大。文章从起源 、 形态学上的生殖器官 、 叶脉 、 叶片形态 、 叶
柄以及解剖学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目前面临的威胁 , 提出了保护措施。
关键词:差异比较;孑遗植物;苏铁;苏铁蕨
中图分类号:Q949.62;Q949.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3168(2006)01-0088-03
Comparison between Cycas Plants and Brainea in Differences
KONGWei-min
(Yunnan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 Kunming 650051 Yunnan , China)
Abstract:Both Cycas and Brainea are wild plants of national priority protection , which are similar in external
forms and distributed habitat.But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phylum with large differences in term of taxonomy.
The differences in origin , physiologic organ , leaf vein , leaf form , leafstalk and anatomy are discussed , and
threats confronted at presen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rotection are one by one put forward.
Key words:comparison in difference;relic plant;Cycas;Brainea
苏铁属 (Cycas)植物 (本文中简称为苏铁)
与苏铁蕨 , 均被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1999年 8月 4日), 前者为 I级 , 后者
为 II级 , 本文对二者的论述限于野生种类 。在云
南省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 , 既有苏铁的分布 ,
也有苏铁蕨的分布。2005年 3月 , 在对该保护区
的珍稀植物调查中 , 笔者发现 , 二者虽隶属于不同
的门 , 但外部形态非常相似 , 均为羽状叶 , 有直立
的主轴 , 分布的生境也差不多 , 尤其是在二者的萌
发阶段 , 或苏铁没有长出孢子叶 , 苏铁蕨没有生出
孢子的时期 , 如不仔细辨别 , 很容易把苏铁蕨误认
为苏铁 , 或把苏铁误认为苏铁蕨 , 一旦发生这种错
误 , 必然给植物的保护 、 人们的生产 、 开发等活动
以及政府的决策造成错误 。也是因为二者分属于不
同的门 , 所以没有现成的检索表或类似的资料可供
大家参考 ,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 , 并经野外观察 、 对
比 , 比较它们的差异与大家共同探讨 。
1 苏铁与苏铁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苏铁科 (Cycadaceae)在我国仅分布苏铁属一
个属 。1999 年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
一批》 将该属所有种都列为一级保护 。苏铁是地球
上十分珍贵而稀少 、起源古老和孑遗的裸子植物 ,
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原始的 , 它的化石在石炭纪地
层中已有发现 , 至三叠纪末和侏罗纪初最为兴盛 ,
被誉为活化石 , 是世界上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 。在
科学上 , 可为古气候 、 古地理和植物区系演变的研
究提供依据 , 而且还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
值 , 并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真蕨植物亚门 (FILICOPHYTINA)最早出现于
中泥盆世 , 石炭纪中晚期起大为发展 , 中生代是又
一繁盛期 , 大多数延续至今 , 但各类群繁盛时期不
收稿日期:2005-07-27
作者简介:孔维民 (1978- ), 男 , 河北省唐山市人 , 助理工程师 , 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工作。
同。苏铁蕨属于真蕨植物亚门 , 是恐龙时代的孑遗
植物 。研究苏铁蕨 , 对于研究植物的物种进化 、 植
物区系 、 古植物 、古气候以及地质年代的变化与植
物界发展演化的关系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
时 , 它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药用价值 。
2 苏铁与苏铁蕨分布生境与地区
苏铁常生于季雨林下 , 沿河两岸的丛林中 , 深
山峭壁里 , 干旱的山坡 、 草地 、路旁等 。分布于我
国台湾 、 福建 、 广东 、广西 、 云南 、四川 、 贵州等
省 (区)。
苏铁蕨常野生于林下 、 林缘 , 或较干旱的山
坡 、 草地 、路旁 , 有时见于次生林中。分布于我国
香港 、广东 、广西 、 福建 、台湾 、 贵州 、云南等省
(区)。
3 苏铁与苏铁蕨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差异
3.1 起源差异
苏铁类植物属裸子植物门 (GYMNOSPER-
MAE), 苏铁纲 (CYCADOPSIDA), 苏铁目 (CY-
CADALES), 苏铁科 , 苏铁属 。
苏铁蕨为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真
蕨亚门 , 薄囊蕨纲 (LEPTOSPORANGIOPSIDA), 水
龙骨目 (POLYPODIALES), 乌毛蕨科 (Blechnace-
ae), 苏铁蕨属 (Brainea)。
从二者的起源上可见 , 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门 ,
前者属种子植物 , 后者属孢子植物 , 所以区别是相
当大的 , 这充分体现在了它们的形态与解剖学差
异上 。
3.2 形态与解剖学的主要差异
由于二者的生境相似 , 故从地理分布上 , 很难
完全区分开 。所以二者于形态与解剖学上的差异 ,
是野外识别的关键所在。从笔者的观察及野外经
验 , 总结出以下 5点主要差异:
3.2.1 生殖器官的差异
苏铁雌雄异株 , 相应地具有大 、小孢子叶。小
孢子叶球 (雄球花)长卵圆形或圆柱形 , 小孢子叶
扁平 , 楔形 , 下面着生多数单室的花药 , 花药无
柄 , 通常 3 ~ 5个聚生 , 药室纵裂;大孢子叶扁平 ,
生于树干顶部羽状叶与鳞叶之间 , 常不形成雌球
花 , 稀形成疏松的雌球花 , 大孢子叶中下部狭窄成
柄状 , 两侧着生 2 ~ 10枚胚株 , 胚珠裸露。
苏铁蕨作为蕨类植物 , 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
象 , 无性生殖产生孢子 , 有性生殖器为精子器和颈
卵器。我们常说的与苏铁形态相似的 , 为苏铁蕨的
孢子体 , 其叶分营养叶和生殖叶两种 , 在生殖叶背
面 , 沿网脉有孢子囊群分布 , 孢子囊群最初沿网脉
生长 , 后向外布满叶脉;囊群全无盖 。
3.2.2 叶脉的差异
苏铁中脉显著 , 基部下延 , 无侧脉。
苏铁蕨叶脉 1 ~ 2次分叉 , 主脉两侧各有一行
斜向上的三角形网眼 , 网眼外的小脉分离 。
3.2.3 叶片形态上的差异
苏铁叶有鳞叶与营养叶两种 , 二者成环交互着
生;鳞叶小 , 褐色 , 密被粗糙的毡毛;营养叶大 ,
多为一回羽状深裂 , 稀叉状二回羽状深裂 , 属单
叶 , 革质 , 坚硬 , 全缘 , 羽状裂片窄长 , 条形或条
状披针形 , 通常叶柄宿存于基部 , 集生在树干上
部 , 呈棕榈状 , 但也有树干光滑的种类。萌发时幼
叶的叶轴及小叶背面被白色柔毛 , 内卷。
苏铁蕨的营养叶为一回羽状复叶 , 革质 , 羽片
条状披针形 , 顶端长渐尖 , 基部不对称心形 , 边缘
有细密锯齿 , 常向下反卷 , 长 60 ~ 100cm , 宽 10 ~
30cm , 两面光滑 , 叶柄长 6 ~ 20cm , 棕禾秆色 , 基
部以上光滑;生殖叶与营养叶相似 , 但较小 , 长约
8cm , 宽约 0.4cm , 下部满布孢子囊。叶多数 , 簇
生于主轴顶部。幼叶拳卷。
3.2.4 叶柄上的差异
苏铁属的某些种类的叶柄两侧有刺 , 而苏铁蕨
的叶柄两侧没有刺 。
3.2.5 解剖学上的差异
苏铁的茎 , 从横切面上来看 , 为周韧型维管
束 , 网状中柱 , 还有由皮层相继发生的形成层环。
苏铁蕨的根茎 , 从横切面上来看 , 为周韧型维
管束 , 网状中柱 , 但无形成层。
4 苏铁与苏铁蕨保护面临的威胁
由于地球上长期进行着地质和气候的变化 , 大
自然出现的剧烈变化 , 如火山爆发 、 洪水泛滥 、陆
地的隆起和下沉以及森林火灾等 , 特别是地质史上
的冰期和后冰河干热期的出现 , 导致现在的苏铁属
植物分布地点少 , 分布面积小 , 数量稀少 , 隔离严
重等 , 使其处于易危 、 极危 、濒危状态。另外 , 人
们由于生产 、生活的需要 , 对土地的开发 , 也会破
坏苏铁的生境 , 再者由于苏铁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
值较高 , 经常有人从野外挖掘苏铁 , 使得野生苏铁
的数量日趋减少。
苏铁蕨与苏铁类似 , 由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89·第 1 期 孔维民:苏铁与苏铁蕨的差异比较
的共同影响 , 使得其分布地点少 , 生境破坏 、 缩
小 , 再加上该物种天然更新困难 , 使得现有资源数
量也日趋减少。
5 苏铁与苏铁蕨的保护措施
5.1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通过保护该植物原来所处自然生态
环境的办法来保存其种质 , 简单的说就是原地保
护。如果发现某地目前存活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苏
铁或苏铁蕨 , 而且该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较少 , 就
应赶快将其划为保护区进行专门的保护 , 同时对其
进行生长 、繁殖等研究 , 对已掌握其生长 、 繁殖技
术的 , 应由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
员 , 定期巡护 , 促进它们的天然更新与繁殖 , 从而
来增加它们的数量。
对于该方法的实施 , 应强化保护力度 , 通过树
立警示牌 、宣传牌 , 设置生物围栏 , 增加巡护人员
等方式 , 来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
其次通过对当地群众加强宣传教育 , 使之充分
认识苏铁与苏铁蕨的重要保护价值与意义 , 从而减
少人为对它们的破坏 , 并且可以发挥群众的监督作
用等 。
5.2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把整株植物迁移出它们的自然生长
地 ,栽植在植物园 、树木园 、各类种植园和自然保护
区的适宜生境下。对生产 、生活占地可能会影响到
的苏铁与苏铁蕨 ,在就地保护不能实现时 ,采取迁地
保护 。迁地保护应依据适地适树和就近的原则。
植物园传统的基本任务就是引种驯化 、保存活
的植物 、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所以在引种驯化及栽培
等方面具有相应的经验与技术 。但植物园或树木园
等 ,多在城市附近 ,自然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 ,
可能不适合苏铁或苏铁蕨的生长发育 ,而自然保护
区的生态类型较多 ,可能存在适合它们生长的类型 ,
故主要采取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相结合的方式 。
5.3 离体保存
离体保存是长期保存植物体的一部分器官 、组
织 、细胞甚至是染色体或核酸的片断 。方法是利用
低温或超低温来长期保存植物的种子 、芽条 、 花粉
或组织培养的试管材料 , 在需要的时候再让它们复
苏 , 进行发芽 , 扦插 , 或诱导 、 分化形成新的植
株 。现在国内外的许多地方都建立了种质基因库或
种质资源库 , 属于离体保存 。采取此方法时 , 应与
当地的植物所 、大学等相关的科研部门合作 , 从而
使其在技术 、 设施方面得以保障 。该方法有占地
少 、管理方便等许多优点 , 但是要求的技术 、 设备
和能源条件都很高 , 达不到要求就会前功尽弃 。所
以 , 目前仍然是以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为主。
参考文献:
[ 1] 侯宽昭.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第二版)[ M] .北京:科
学出版社 , 1998.
[ 2] 汪松 , 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 M]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 2005.
[ 3] 吴国芳 , 冯志坚 , 马炜梁 , 等.植物学(第二版)下册[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
[ 4] 西南林学院 , 云南省林业厅.云南树木图志(上册)[ M]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1988.
[ 5] 杨关秀 , 陈 芬 , 黄其胜.古植物学[ M] .北京:地质出版
社 , 1994.
[ 6]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 M]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95.
[ 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2.
[ 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七卷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8.
[ 9]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四卷
第二分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
·90· 第 31 卷林 业 调 查 规 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