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楂园种植百脉根草效应研究



全 文 : 中国果树  China  Fruits  1998 ( 1): 26— 28 1998年 2月  
山楂园种植百脉根草效应研究
丁玉川  俞小秋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太原 030031)
  百脉根 ( Lotus corniculatus L. )属多年生豆科牧
草 ,是果园生草覆盖的理想草种和绿肥。 1987— 1996
年 , 我们研究了山楂园种植覆盖百脉根草对提高土
壤肥力、 百叶重及叶绿素含量、 果实品质、 产量等的
效果。其间 , 在各地共建成山楂、苹果生草覆盖示范
园 703 hm2 (公顷 ) ,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
项研究于 1996年通过山西省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材与处理
  试验于 1987— 1996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
树研究所山楂园进行 ,品种为秋口山楂 , 1987年栽
植 ,行株距 4 m× 2 m,土壤为砂壤土 ,肥力中等。
1987年春 ,行间条播 2— 4行百脉根草种子 ,行距
50 cm,播种量 3. 8— 7. 5 kg /hm2 ,播种深 1— 2 cm,
夏季当百脉根草长到一定高度时 ,割下并覆盖到树
盘上面 , 厚度 15— 20 cm, 连年覆盖 , 全园免耕 , 每
年浇水 2次 , 不施肥。对照为清耕 , 每年行内人工锄
草 3— 4次 ,行间耕翻 1— 2次 , 其它同生草园。处理
和对照每整行为 1个处理 , 对比排列 , 重复 3次 , 每
行 42株 ,面积为 2 016 m2 ,每个处理固定 32株树定
期测定。 在试验基础上 , 推广应用面积 703 hm2。
1. 2 测定项目及方法
  土壤田间持水量用烘干法、 土温用直管地温表、
有机质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 土壤和叶片大量元素用
常规法 ,微量元素用原子吸收法测定 ; 叶绿素含量用
80%丙酮浸提、 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 , 果实可溶性
固形物用折光仪测定 ,可滴定酸用 NaOH滴定 ,维生
素 C用 2, 6—二氯吲哚酚钠法滴定 , 树高、 冠径、 1
年生枝长用常规法测量 ,单果重、百叶重用称量法称
重。
2 结果与分析
2. 1 生草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山楂园 1987年种植覆盖百脉根草后 , 1990—
1995年树下 0— 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
1. 25% , 比对照高 27. 55% ; 全氮、 全磷、 全钾含量
平均为 0. 067% 、 0. 158% 、 2. 4% , 分别比对照高
13. 56% 、 3. 27% 、 10. 60% ; 速效氮、 速效磷、 速效
钾含量平均为 59. 2、 18. 4、 362. 5 mg /kg , 分别比对
照高 5. 20% 、 217. 24% 、 194. 96% (表 1)。 由此看
出种植覆盖百脉根草使土壤有机质、 全氮、 全磷、全
钾、 速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含量大幅度提高。
  山楂生草覆盖能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 , 1990年
除 5月份外 , 4— 10月份 0— 2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
均高于清耕 , 生长季的 4、 6、 7月田间持水量分别比
清耕高 11. 3% 、 12. 41% 、 22. 43% ; 8月份正值雨季 ,
田间持水量比清耕仅高 2. 86% ; 9、 10月份田间持水
量分别比清耕高 20. 93% 、 45. 00% ;整个生长季生草
覆盖园田间持水量比清耕高 10. 77%。春季和秋季田
间持水量的提高对山楂树的生育、 越冬十分必要。
  山楂生草覆盖园耕作层土温低于清耕园 , 10、 20
cm 土 层生草覆 盖园土温 12. 7— 24. 1、 11. 5—
22. 7℃ ,平均为 19. 0、 17. 9℃ ,清耕园土温为 15. 6—
25. 5、 12. 9— 24. 5℃ ,平均为 20. 7、 19. 2℃ , 生草覆
盖园比清耕园分别低 1. 7、 1. 3℃ , 平均低 1. 5℃。
  本文于 1997-04-11收到 , 1997-05-19收到修改稿。
26
DOI : 10. 16626 /j . cnki . i ssn1000 -8047. 1998. 01. 011
表 1 山楂园生草覆盖土壤有机质和主要养分含量
测定年份 有机质 (% )
覆盖 对照
全氧 (% )
覆盖 对照
全磷 (% )
覆盖 对照
全钾 (% )
覆盖 对照
速效氮
( mg /kg)
覆盖 对照
速效磷
(mg /kg)
覆盖 对照
速效钾
( mg /k g)
覆盖 对照
1990 1. 19 0. 97 0. 056 0. 046 0. 141 0. 143 2. 29 2. 06 53. 5 51. 7 2. 95 1. 53 321. 9 125. 6
1991 1. 12 0. 90 0. 071 0. 063 0. 154 0. 152 2. 33 2. 14 57. 2 55. 4 14. 10 5. 16 401. 5 123. 3
1992 1. 26 0. 97 0. 075 0. 072 0. 156 0. 157 2. 51 2. 02 62. 0 53. 5 18. 17 6. 87 432. 6 134. 4
1993 1. 40 1. 10 0. 059 0. 048 0. 161 0. 164 2. 39 2. 27 55. 6 57. 4 21. 79 7. 26 322. 7 121. 1
1994 1. 23 1. 03 0. 069 0. 066 0. 163 0. 157 2. 45 2. 18 64. 8 61. 2 19. 39 6. 65 368. 3 112. 1
1995 1. 34 0. 92 0. 075 0. 058 0. 172 0. 143 2. 42 2. 37 62. 1 58. 3 34. 07 7. 11 328. 3 120. 8
6年平均 1. 25 0. 98 0. 067 0. 059 0. 158 0. 153 2. 40 2. 17 59. 2 56. 3 18. 4 5. 8 362. 5 122. 9
2. 2 生草覆盖对叶片和树体生长的影响
  种植覆盖百脉根草的山楂树 1990— 1993年 4
年平均百叶重 169. 3 g , 比对照增重 7. 22% ; 叶绿素
含量平均 1. 74 mg /g , 比对照增加 16. 00% ; 叶片中
氮、 钾、 钙含量平均为 1. 954% 、 1. 606% 、 2. 01% ,
分别比对照高 4. 16% 、 4. 29% 、 11. 67% ; 铁、 硼含
量平均为 80. 5、 32. 5 mg /kg , 比对照高 14. 84% 、
17. 75% ; 磷的含量基本持平 (表 2)。由此可知 , 种
植覆盖百脉根草 ,明显提高了叶片中叶绿素、钙、铁、
硼含量 , 百叶重、 叶片中氮和钾的含量有一定增加。
表 2 生草覆盖树百叶重和叶片叶绿素及主要元素含量
测定日期
年 -月 -日 处 理
百叶重
( g)
叶绿素
( mg /g)

(% )

(% )

(% )

(% )

( mg /kg)

( mg /kg )
1990-08-29 生草 167. 2 1. 62 1. 804 0. 115 1. 882 1. 55 74. 6 32. 8
清耕 160. 1 1. 43 1. 794 0. 114 1. 765 1. 28 62. 1 24. 8
1991-09-05 生草 175. 4 1. 74 2. 163 0. 110 1. 709 3. 20 80. 1 44. 8
清耕 158. 9 1. 51 2. 074 0. 109 1. 641 2. 55 72. 4 32. 1
1992-09-10 生草 164. 3 1. 82 1. 990 0. 117 1. 790 2. 12 79. 2 23. 3
清耕 151. 6 1. 47 1. 840 0. 128 1. 710 2. 16 65. 3 23. 8
1993-09-07 生草 170. 3 1. 77 1. 858 0. 144 1. 045 1. 18 88. 2 29. 2
清耕 161. 2 1. 58 1. 823 0. 159 1. 045 1. 22 80. 4 29. 9
4年平均 生草 169. 3 1. 74 1. 954 0. 125 1. 606 2. 01 80. 5 32. 5
清耕 157. 9 1. 50 1. 876 0. 127 1. 540 1. 80 70. 1 27. 6
  生草覆盖山楂树 1989年干周、 树高 、 冠径分别
为 13. 2 cm、 1. 98 m、 2. 01m, 1994年干周 、 树高、
冠径分别为 29. 0 cm、 4. 97 m、 3. 22 m , 5年分别增
加 15. 8 cm、 2. 99 m、 1. 21 m; 清耕树 1989年干周、
树 高、 冠 径 为 13. 5 cm、 1. 75 m、 1. 85 m,
1994年干周、树高、冠径为 27. 9cm、 4. 68m、 2. 96m , 5
年分别增加 14. 4 cm、 2. 93 m、 1. 11 m。生草覆盖树
干周增粗明显大于清耕树 , 比清耕树粗 9. 7% , 树干
和冠径也略大于清耕树。 二者 1年生枝长均在 60—
68 cm。
2. 3 生草覆盖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山楂园种植覆盖百脉草提高了产量 , 并改善了
果实品质。 1991— 1995年株产 7. 6— 22. 6 kg , 每年
株产比清耕提高 7. 04% 、 4. 82% 、 8. 84% 、 30. 56% 、
27. 00% ; 单果重 9. 9— 10. 3 g , 平均比清耕增加
8. 4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8. 0%— 21. 6% ,略高于
清耕 ; 可滴定酸 4. 35%— 4. 73% , 平均比清耕高
8. 19% ; 干果胶 21. 68%— 29. 34% , 平均比清耕高
9. 45% ;维生素 C776. 0— 944. 0μg /g ,平均比清耕高
43. 0μg /g (表 3)。
27
表 3 生草覆盖山楂园历年产量、 果重及品质
年 份 处 理 产量
(kg /667cm2)
单果重
( g )
可溶性固形物
(% )
可滴定酸
(% )
干果胶
(% )
维生素 C
(μg /g )
1991 生草 630. 8 10. 3 21. 6 4. 35 21. 68 944
清耕 589. 3 9. 5 21. 6 4. 18 19. 07 943
1992 生草 722. 1 10. 8 20. 4 4. 73 24. 03 871
清耕 688. 9 9. 6 21. 0 4. 52 22. 09 793
1993 生草 1 328. 0 9. 9 18. 0 4. 50 26. 57 869
清耕 1 220. 1 8. 5 17. 4 3. 95 25. 71 795
1994 生草 1 170. 3 10. 2 21. 6 4. 42 32. 21 776
清耕 896. 4 10. 5 21. 6 4. 07 28. 33 757
1995 生草 1 875. 8 10. 1 19. 8 4. 46 29. 34 823
清耕 1 477. 4 9. 5 19. 5 4. 01 27. 02 776
5年平均 生草 1 145. 4 10. 3 20. 3 4. 49 26. 75 956
清耕 974. 4 9. 5 20. 2 4. 15 24. 44 813
  此外 , 生草覆盖园每年每公顷销售草籽增收
2 250元 , 同时节省人工除草和机械作业费 750元 ,
仅生草一项生草园就比清耕园年增收 3 000元 /
hm2。
3 小 结
   ( 1) 山楂园种植覆盖百脉根草能提高土壤肥
力和田间持水量 , 降低土温。与对照 (清耕 ) 相比 ,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27. 55% , 全氮、 全磷、 全钾分
别提高 13. 56% 、 3. 27% 、 10. 6% , 速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分别提高 2. 90% 、 12. 60、 239. 6 mg /kg , 田
间持水量提高 10. 77% , 土温平均降低 1. 5℃。
   ( 2)  生草园山楂树百叶重、 叶绿素及主要元
素氮、 钾、 钙 、 铁、 硼含量平均比清耕树高 11. 4 g、
0. 24 mg /g、 4. 16% 、 4. 29% 、 11. 67% 、 10. 4 mg /kg、
4. 9 mg /kg , 含磷量基本持平。叶片光合能力由此加
强 , 树势生长旺 , 树冠扩展加快。
   ( 3)  生草覆盖山楂树平均株产 、 单果重、 干
果胶、 维生素 C分别比清耕提高 17. 95% 、 8. 42% 、
9. 45% 、 43. 0μg /g , 可溶性固形物略有提高。
   ( 4)  生草覆盖园经济效益好 , 仅节省除草用
工和机械费 ,每年达 750元 /hm2 ,此外 ,销售草籽和
牧草也有一定的收入 , 同时 , 防止水土流失。
   (上接第 24页 )
28%— 35%之间。 树冠由外向内 1 m范围内为有效
结果部位。 1 m以外的部位为低产或无效区。树冠内
光分布不仅影响产量 ,也影响梨果品质。优质梨果的
分布规律与产量分布相似 , 主要分布在树冠由外向
内 1 m的范围内 ,内层优质果率明显降低 ,中心的梨
果质量低劣。
   ( 2) 树体结构是否适宜 , 主要取决于冠内光分
布状况。试验结果看出 ,苹果梨成龄树冠径应控制在
2— 3 m ,以尽量缩小低产区和无效区 ,行株距 5 m×
3 m时 , 树高宜为 3. 5— 4 m, 冠径 3 m, 行株距 4—
4. 5 m× 2 m时 , 树高宜为 3— 3. 5 m, 冠径为 2—
2. 5 m。
   ( 3) 综合冠内相对光强、 有效冠积、 单位面积
产量等指标 , 苹果梨一层一干纺锤形的树体结构优
于疏散分层形。在树冠由外向内 1 m处 ,一层一干纺
锤形和疏散分层形的相对光强分别为 35%和 28%。
由于一层一干纺锤形的行间冠径较小 , 树冠内层的
冠积亦较小 , 故其有效冠积所占比例大于疏散分层
形。在本项试验中 ,一层一干纺锤形的单位面积产量
比疏散分层形高 14. 1%。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光林主编 . 果树生态学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992,
75— 79
2 李雄等 .成龄苹果梨树适宜负载量的研究 . 中国果树 ,
1997( 1): 35— 3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