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连续组织培养引起大岩桐再生植株的表型变化



全 文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 19(5):167-170
Acta A 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连续组织培养引起大岩桐再生植株的表型变化*
胡 鑫 ,徐全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将大岩桐叶片外植体接种于含有 BA 2.0 mg · L -1和 NAA 0.2 mg · L -1的 MS 培养基上 , 建立了大
岩桐的高效离体再生体系。在经过连续 5 代的组织培养以后 , 20.94%的大岩桐再生植株出现了体细胞无性
系变异;包括轮生叶序 、叶缘缺刻 、叶柄上着生两个叶片 、叶片上产生异源突起和花的同源异型现象等。这些
表型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3.72%、6.98%、1.40%、7.91%和 0.93%。扫描电镜的结果显示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叶片表面产生了异源分生组织。
关键词:大岩桐;连续组织培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中图分类号:S6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389(2010)05-0167-04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of Somaclone Regenerated
from Series Tissue Culture of Gloxinia
HU Xin and XU Quanle

(C ol lege of Li fe S ciences , Northw es t A&F University , Yan gling S haan xi 712100 , C hina)
Abstract:Gloxinia w as ef ficient ly plant-regene rated using i ts leaf explants cul tured on Murashige and
S koog (MS)medium with 2.0 mg ·L-1 6-benzy laminopurine (BA)and 0.2 mg · L-1 α-naphthalene
acetic acid(NAA).Through five cont inual g enerations , 20.94% of the regenerated plant le ts in the
last g eneration show ed morpho logical changes.T hese somaclonal variations include t ricussate who rled
phyllo tax is(tw p), lobed leaves , tw o leaf lets are bo rne on one petiole , leaf wi th ectopic protuberance ,
flo ral homeot ic va riants shared 3.72%, 6.98%,1.40%,7.91% and 0.93%, respectively .Observations
of scanning elect ron micro scope (SEM)f rom leaves w ith ectopic pro tuberance suggested that the ec-
to pic leaf let o r ectopic me ristems fo rmed on the adaxial leaf surface of somaclonal variations.
Key words:Sinningia speciosa ;Series tissue culture;Somaclonal variation
  自 Larkin 和 Scow crof t 提出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的概念以来[ 1]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已经
发展成为多种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良种选育的有
效途径[ 2-3] 。由于该法具有操作简单 ,周期短等优
点[ 4] ,已在水稻[ 5-6] 、小麦[ 7-8] 、高粱[ 9] 、豌豆[ 10] 、黄
瓜[ 11] 、棉花[ 12-13] 、玉米[ 14] 、杜仲[ 15] 、月季[ 16] 等作
物的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有诸多优点 ,并且已经在大田和观赏植物作
物育种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是在园艺作物上
获得的相关结果还很有限[ 2] 。迄今为止 ,大约在
150种园艺作物的 1 700个品种中观察到变异的
形成[ 1 7] 。
大岩桐(S inning ia speciosa)是著名的温室
盆栽花卉 ,原产巴西 ,为苦苣苔科苦苣苔属多年生
肉质草本[ 18] 。因其叶茂翠绿 ,花大而艳美被广泛
种植 。目前 ,国内外已有较多大岩桐组织培养成
功的相关报道[ 19-27] ,但对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
报道较少 。Xu 等[ 27]报道了大岩桐组织培养过程
*收稿日期:2009-10-12  修回日期:2009-12-20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基金项目(Z11102082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专项资金(Z111020912)资助。
作者简介:胡 鑫 ,男 ,博士 ,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 l:xuql03@163.com
*通讯作者:徐全乐。 E-mai l:xuql03@163.com
中产生的 tw p(t ricussate w ho rled phy llotaxis)突
变及花的同源异型现象 ,但缺少对大岩桐体细胞
无性系变异的系统研究。本文详细报道了大岩桐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表型变化 ,并对其进行了初
步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试验用大岩桐块根购自兰州市花卉市场 。将
其种在营养土中 ,待长至 4 ~ 6片叶片时备用 。
1.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植株的获得
参考 Xu等[ 27] 方法。取大岩桐叶片 ,依次用
70%乙醇浸泡 30 s , 0.1%升汞浸泡 10 min ,无菌
蒸馏水冲洗 3 次 。灭菌的叶片外植体剪为 0.5
cm2 大小 ,接种于含有 BA2.0 mg · L-1和 NAA
0.2 mg ·L-1的 MS培养基[ 28] 上。培养基均添加
3%蔗糖和 0.7%琼脂 ,用 NaOH 调 pH 为5.8 ,并
于 120℃湿热灭菌 20 min。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
24μmol·m -2 · s-1 ,光照 16 h ·d-1 ,温度(25 ±
2)℃。
取大岩桐无菌再生苗的叶片 ,按照上述方法
进行连续组织培养至少 5代 。移栽 ,观察再生植
株株型 、叶型 、花型的变化并记录。
1.3 扫描电镜分析
取野生型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植株叶片 ,清
洗干净后用 3%戊二醛(Sigma , pH 7.2磷酸缓冲
液配置)固定 4 ~ 12 h ,梯度浓度乙醇 50%、70%、
83%、95%、100%(两次)干燥 ,每级 5 min;再用
乙酸乙酯置换 5 min ,CO2 临界点干燥仪干燥;然
后在 60倍解剖镜下将干燥好的样品贴在样品台
上 ,喷镀 。SEM(JEO L1600 , Japan)扫描电镜观
察 ,照相。
2 结果与分析
大岩桐叶片外植体在含有 BA 2.0 mg ·L-1
和 NAA0.2 mg · L-1的 MS 培养基上可以按照
“一步法”进行分化成苗[ 27] 。叶片外植体在该培
养基上生长约 15 d时 ,即可生成大量颗粒状愈伤
组织(图 1-A);大约 30 d 后 , 99.04%的愈伤组织
可以分化为不定芽(图 1-B)。当不定芽在相同的
培养基上继续生长时 ,可见有不定根的形成(图
1-C)。
取大岩桐无菌再生苗的叶片进行连续的组织
培养 ,大多数再生苗表现出和野生型一致的表型:
如对生叶序 、椭圆形叶片(图 1-D)等。然而 ,有一
些大岩桐再生苗的表型发生了变异 ,比如叶序由
对生变为轮生(图 1-E)、叶缘缺刻(图 1-F)、叶柄
上着生两个叶片(图 1-G)、叶片上产生异源突起
(图 1-H 、I)、出现花的同源异型现象(图 1-K)等 ,
这些表型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3.72%、6.98%、
1.40%、7.91%和 0.93%。
在这些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植株中 ,以轮生叶
序(tw p)和叶片表面产生异源突起两种表型所占
比例最大 。Sriskandarajah 和 Serek 认为长期的
组织培养可以导致内源激素水平的改变[ 29] 。对
tw p突变体的分析显示 ,其内源生长素和赤霉素
的含量相比野生型均有降低[ 27] 。扫描电镜结果
显示 ,野生型叶片表面比较平整 、分布大量表皮毛
(图 1-L);具异源突起叶片表面具有新的异源叶
片/异源分生组织产生 ,叶片表面也有大量表皮毛
分布 ,但与野生型相比较短(图 1-M)。目前已知 ,
植物激素尤其是生长素可能在叶原基起始过程中
起重大作用[ 30] 。因此 ,可能是在大岩桐的长期组
织培养和多次继代的过程中 ,使得再生植株的内
源激素水平发生改变 ,进而调控器官的发生和器
官在正确位置上的形成[ 31] ,导致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的出现 。
3 讨论
S kirvin等[ 32] 提出植物无性系变异对园艺植
物基因型改良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不同的作物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的效果不同;其中以营养
器官繁殖的作物效果相对较好[ 33-34] 。本研究所采
用的大岩桐正是以块茎进行常规繁殖。在经过连
续组织培养以后 ,得到了不同的体细胞无性变异
株系 。但只有连续培养 5代以上的大岩桐再生植
株才发现了上述的变异表型 ,这可能是由于变异
具有积累作用 ,当这种积累到达一定程度时 ,就体
现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Muller 等[ 35] 也发现 ,长
时间培养会增加体细胞无性系 DNA的多态性。
在大岩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植株中 ,大部分
变异是不规则的 ,这也反映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育种在应用上还存在一定局限[ 3] 。当然 ,也
有一些规则的 、有价值的变异 ,比如这里得到的
tw p突变 ,可以为叶序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良好
的材料来源[ 27] 。笔者还发现大岩桐花的同源异
型现象 ,即一轮萼片中包含两个花苞 。类似的现
象在大岩桐[ 27] 和重瓣大岩桐中有过报道[ 36] ,对这
·168· 西 北 农 业 学 报                  19 卷
些同源异型花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 了解成花和花变异的规律[ 36] 。
  A.叶片外植体上形成大量愈伤组织 Cal li f ormed f rom leaf surface;B.愈伤组织分化为不定芽 Calli f rom leaf surface dif ferentiated
into advent it ious buds;C.再生苗 Regenerated p lan tlet;D.野生型大岩桐植株 Wild type;E-I.大岩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植株 S om aclonal
variations;E.tw p(tricussate w horled ph yllotaxi s)突变体(t ri cus sate w horled phyllotaxis)varian t;F.叶缘缺刻 Lobed leaves;G.一个叶柄
上着生两片叶片 Tw o leaf let s are b orne on one petiole;H , I.叶片表面具有异源突起(箭头所示)Leaf w ith ectopic p rotuberance(arrow);
J.野生型花苞 Floral buds;K.一轮萼片中包含两个花苞 Floral homeotic variants;L.野生型叶片的扫描电镜照片 SEM micrograph of
w ild type;M.具异源突起(箭头所示)叶片的扫描电镜照片 SEM micrograph of the leaf w ith ectopic p rotuberance;标尺=500μm , Bar =
500μm .
图 1 大岩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植株的表型变化
Fig.1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of somaclone regenerated from series tissue culture of gloxinia
  组织培养引起表型变异的现象已有许多报
道。早在 1981年 , Larkin 和 Scow crof t [ 1]就系统
地评述了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广泛存在无性系变
异。此后 ,许多科学家对其变异机制进行了分
析[ 37] ,提出了关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机制的一些
观点 , 但基本都只能对其中的部分现象进行解
释[ 38] 。因此 ,对于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发生的
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1]  Larkin P J , S cow crof t W R.S omaclond Variation-a novel
sou rce of variabili ty f rom cell cu ltu res for p lan t improve-
ment [ J] .T heo r Appl Genet , 1981 , 60:197-214.
[ 2]  张 硕 ,张明方 ,杨景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在园艺植
物育种中的应用[ J] .北方园艺 , 2006(5):48-50.
[ 3]  李晓玲 ,丛 娟 , 于晓明 , 等.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
进展[ J] .植物学通报 , 2008 , 25(1):121-128.
[ 4]  韦彦余 ,赵民安 ,王晓军.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植物性
状改良中的应用[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4 , 40(6):763-
·169·5 期           胡 鑫等:连续组织培养引起大岩桐再生植株的表型变化
771.
[ 5]  赵帅鹏 ,黄群策.无性系培养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
用前景[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 36(10):4021-4023.
[ 6]  谢 戎 ,杨正林 , 刘成元 , 等.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农艺性状
播期响应指数的变异[ J]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 22(1):
1-7.
[ 7]  许玉娟 ,朱晋云 , 杨丽萍 , 等.小麦品种无性系变异改良技
术研究[ J] .小麦研究, 2007 , 28(3):26-30.
[ 8]  杨随庄 ,叶春雷 ,曹世勤.用无形系变异获得抗条锈小麦新
品系 4-8研究[ J] .植物保护 , 2008 , 34(1):41-44.
[ 9]  王良群 ,王呈祥 , 白志良 , 等.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筛
选与利用[ J] .中国农学通报 , 2006 , 22(6):159-162.
[ 10]  Griga M.M orphological alterations in steril e mu tant of Pi-
sum sativum obtain ed via somat ic emb ryogenesi s [ J] .Bio-
l ogia Plant rum , 2000 , 43(2):161-165.
[ 11]  Ladyzy ski M , Bu rza W , Malepszy S.Relat ionship be-
tw een somaclonal variation and ty pe of cul tu re in cucumber
[ J] .Euphytica , 2002, 125:349-356.
[ 12]  Altamn D W , S telly D M , Mit ten D M.Quanti tat ive t rait
variation in phenotypically no rm al regenerants of cot ton
[ J] .In Vit ro Cell Dev Biol-Plant , 1991 , 27:132-138.
[ 13]  丰 嵘 ,郭腾龙 ,张宝红 ,等.棉花再生植株后代变异及其
在遗传育种上利用价值的研究[ 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1996 , 4(3):230-237.
[ 14]  刘纪华 , 施介村.青饲玉米无性变异与育种-“科多八号”
选育研究[ J] .科学通报 , 1996 , 41(14):1320-1322.
[ 15]  董娟娥 ,杜红岩 ,张康健 ,等.观赏与药用杜仲无性系的选
择[ J] .林业科学 , 2008 , 44(5):165-169.
[ 16]  瞿素萍 ,王继华 ,张 颢 ,等.月季体细胞无性系及其在品
种选育中的可能应用[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6 , 42(5):
991-996.
[ 17]  P redieri S.Mu tat ion indu ction and ti ssue cu lture in im pro-
ving f rui t s [ J] .Plan t Cell , Tissue and Organ C ulture ,
2001 , 64:185-210.
[ 18]  Chautem s A , Baracho G S , Filh o J S.A new species of
S innin gia(Gesneriaceae) from no rtheastern Brazil [ J] .
B ri ttonia , 2000 , 52(1):49-53.
[ 19]  刘本叶 ,张艳萍 ,张喜春 ,等.大岩桐叶片培养再生植株的
研究[ J] .生物技术 , 1995 , 5(2):22-24.
[ 20]  Scaramuzzi F , Apollonio G , D Emerico S.Adven ti 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f rom Sinningia speciosa leaf discs in
vit ro and stabi lit y of ploidy level in subcul tu res [ J] .In
Vi t ro Cel l Dev-Plant , 1999 , 35:217-221.
[ 21]  黄小荣 ,蔡 玲 ,苏 煊.大岩桐的组织培养[ J] .广西林
业科学 , 2001 , 30(3):132-133.
[ 22]  曹桂萍 ,王建美.大岩桐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J] .
山东农业科学 , 2002(5):16 , 22.
[ 23]  Pang J L ,Wang L L , Hu J Q , et al.S ynergi sti c promotion
of gibberellin and cytokinin on direct regeneration of f loral
b uds f rom in vit ro cu ltures of sepal segments in S innin gia
speciosa hiern [ J] .In Vi tro Cell Dev-Plant , 2006 , 42(5):
450-454.
[ 24]  秦 丽 ,胡雪梅 ,廖 青 ,等.观赏植物大岩桐组织培养体
系的建立和优化[ J]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 44(3):336-
339.
[ 25]  侯卓婕 ,傅玉兰.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岩桐离体培养的影
响[ J]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 24(3):78-81.
[ 26]  任如意 ,赵金良 ,宗宪春 ,等.大岩桐叶片组织培养及其组
织学观察[ J] .北方园艺 , 2008(6):183-185.
[ 27]  Xu Q L , H u Z , Li C Y , et al.Tissue cul tu re of S innin gia
speciosa and analy si s of the in v it ro-gen erated t ricus sate
w h orled phyllotaxis(tw p)variant [ J] .In Vi tro Cel l Dev-
Plant , 2009(45):583-590.
[ 28]  Mu rashige T , Skoog F.A revis ed medium for rapid
g row th an d bioassay w ith tobacco ti ssue cultures [ J ] .
Phy siol Plant , 1962(15):473-497.
[ 29]  S riskandarajah S , S erek M .Regeneration f rom phylloclade
explants and callus cul tu res of S ch lumbergera and Rh ip-
sal ido psis[ J] .Plant Cell Tiss Org Cu lt , 2004(78):75-81.
[ 30]  Reinhard D , M andel T , Kuhlemeier C.Auxin regulates the
ini ti at ion and radial posit ion of plan t lateral organ s [ J] .
Plant C ell , 2000, 12:507-518.
[ 31]  Reinhardt D.Regulation of phyllotaxis [ J] .Int J Dev
Bio , 2005(49):539-546.
[ 32]  Skirvin R M , J anick J.Tissue cul tu re-induced variation in
secented P elargonium SPP [ J] .J Am er Soc Hort Sci ,
1976 , 101(3):281-290.
[ 33]  Maluszy nski M , Ahloow alia B S , Sigurbjrn sson B.Appli-
cat ion of in vivo an d in vit ro mu tat ion techniqu es for crop
im provement [ J] .Euphyt ica , 1995(85):303-315.
[ 34]  Ivanov P , Atan as sov Z , Milkova V , et a l.C ulture selected
somaclonal variat ion in f ive Tri t icum aestivum L.geno-
t ypes [ J] .Euphyt ica , 1998(104):167-172.
[ 35]  Mul ler E , Brow n P T , H artke S , et al.DNA variat ion in
tis sue-culture-derived Rice plan ts [ J] .Theor Appl Genet ,
1990(80):673-679.
[ 36]  庞基良 ,王利琳 ,胡江琴 ,等.重瓣紫蓝大岩桐组培苗的花
同源异型现象(简报)[ J] .实验生物学报 , 2003 , 36(1):76-
81.
[ 37]  孙振元 ,韩 蕾 , 李银凤.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与应用[ J] .核农学报 , 2005 , 19(6):479-484.
[ 38]  龚志云 ,于恒秀 , 裔传灯.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进展[ J]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 24(7):65-68.
·170· 西 北 农 业 学 报                  1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