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利用重瓣大岩桐叶片诱导再生植株试验



全 文 :文章编号:1001-7380(2002)03-0023-02
利用重瓣大岩桐叶片诱导再生植株试验
吴 纲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1153)
摘要:利用重瓣大岩桐叶片诱导再生植株试验结果表明 , 采用 MS+BA1.5 ~ 2.00 mg/ L+NAA0.15 ~ 0.20 mg/ L的培
养基配比组合最适宜叶片再生小植株;在相同质量浓度下 ,用 NAA处理好于用 IBA处理。
关键词:大岩桐;生长调节剂;叶片培养;移栽;再生植株
中图分类号:Q943.1  文献标识码:A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of Sinnigia hybrida Hort.young leaf explants
WU Gang
(Jiangsu Academy of Forestry , Nanjing 211153 ,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aled with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of Sinnigia hybrida Hort.young leaf explants.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S+BA+NAA was more suitable for the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than that of MS+BA+IBA.The
produced plantlets above-mentioned could be easily acclimatized and showed luxurious growth.
Key words:Sinnigia hybrida Hort.;Growth regulator;Shoot regeneration;Transfer
  大岩桐(Sinnigia hybrida Hort.)为苦苣苔科大岩
桐属多年生块茎花卉 。原产巴西等国 ,世界各地广
为栽培。大岩桐花大而美 ,以红色花为多 ,兰色 、兰
紫色 、白色及复色都有 ,色彩艳丽 ,为优良室内盆花 。
大岩桐可采用种子播种 、叶片扦插等常规方法
繁殖 ,但由于优质品种种源极少 ,常规繁殖速度慢 ,
使新品种的较快普及受到影响 。采用叶片培养诱导
再生植株 ,可很快繁育出大量幼苗并保持母体原有
的优良性状 ,而且叶片培养对母株的影响很小[ 1] 。
本试验旨在通过大岩桐叶片离体培养 ,筛选出最适
宜的生长调节剂 ,以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于2000年4月 ,从广州引进的重瓣大岩桐优质
品种 。
1.2 试验方法
取大岩桐幼嫩叶片 ,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在无菌
条件下 ,用 70%酒精漂洗 10 s ,再用 0.1%升汞液灭
菌 10 ~ 12 min ,无菌水冲洗 4 ~ 5 次 ,置无菌滤纸中
吸干表面水分 ,剪成 5 mm×5 mm的小方块 ,接种至
MS培养基上培养。
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用MS培养基(pH5.8 ~ 6.0),糖 30 g/L ,并添加
不同质量浓度的 BA 、NAA及 IBA ,设 2组 ,每组 7个
处理(见表 1),每处理 5个重复。
将准备好的材料 ,接种在 150 mL的三角瓶中(内
装培养基25mL左右),每瓶接种 5块 ,置于 25 ~ 28 ℃
温度下培养 ,光照时间每天 12 h ,光照度2 000 lx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配比组合对重瓣大岩桐叶片形成芽
体的影响
接种30 d后 ,对大岩桐叶片形成芽体情况进行
第 29 卷第 3 期 江 苏 林 业 科 技 Vol.29 No.3
2002 年 6月 Journal of Jiangsu Forestry Science &Technology Jun.2002
繱收稿日期:2002-02-25
作者简介:吴 纲(1970-),男 ,江苏南京人 ,农艺师 ,大学本科毕业 ,主要从事林木和花卉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工作。
统计 ,结果见表 2 ,3。
表 1 大岩桐叶片不同激素处理质量浓度
激 素 各处理质量浓度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6-BA 0.1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NAA 0.01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IBA 0.01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6-BA分别与NAA , IBA组合试验。
表2 不同质量浓度BA与 NAA配比对大岩桐叶片形成芽体
的影响
处  理 接种外植体数/块
形成芽体数
/块
成芽率
/ %
MS+BA+NAA(Ⅰ) 35 18 51
MS+BA+NAA(Ⅱ) 35 21 60
MS+BA+NAA(Ⅲ) 35 25 71
MS+BA+NAA(Ⅳ) 35 34 97
MS+BA+NAA(Ⅴ) 35 35 100
MS+BA+NAA(Ⅵ) 35 35 100
MS+BA+NAA(Ⅶ ) 35 35 100
表 3 不同质量浓度 BA与 IBA配比对大岩桐叶片芽体形成
的影响
处  理 接种外植体数/块
形成芽体数
/块
成芽率
/ %
MS+BA+NAA(Ⅰ) 35 14 40.0
MS+BA+NAA(Ⅱ) 35 14 40.0
MS+BA+NAA(Ⅲ) 35 15 42.8
MS+BA+NAA(Ⅳ) 35 15 42.8
MS+BA+NAA(Ⅴ) 35 18.5 52.8
MS+BA+NAA(Ⅵ) 35 21 60.0
MS+BA+NAA(Ⅶ ) 35 21 60.0
  从表 2 , 3中可以看出 ,以 MS+BA+NAA 处理
形成芽体率较高。当激素质量浓度在 BA 0.10 mg/
L 、NAA 0.01 mg/L 时 ,大岩桐叶片形成的芽体率与
BA 2.00 mg/L 、IBA 0.20 mg/L 时的基本相同;在 BA
1.50 mg/L 与 NAA 0.15 mg/L 时 , 芽体形成率达
97%;在 BA 2.00 mg/L+NAA 0.20 mg/L 时 ,芽体形
成率达 100%;而在 BA 3.00 mg/L+IBA 0.30 mg/L
时 ,大岩桐叶片芽体形成率只有 60%。这些结果说
明 ,BA+NAA是大岩桐幼嫩叶片形成芽体的最好激
素组合处理。
2.2 不同激素配比组合在诱导重瓣大岩桐叶片形
成芽体后对再生植株情况的影响
经BA与NAA或 IBA不同质量浓度处理诱导的
芽体 ,对再生植株的影响很大 ,结果见表 4。
表 4 不同激素配比组合在诱导重瓣大岩桐叶片形成芽体
后对再生植株情况的影响
项 目 各处理出芽率/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NAA 51.0 60.0 71.0 97.0 100.0 100.0 100.0
植株再生时间/ d 25 25 24 24 24 35 46
植株再生率/ % 80.8 86.5 94.6 99.4 99.8 79.1 61.2
IBA 40.0 40.0 42.8 42.8 52.8 60.0 60.0
植株再生时间/ d 28 28 27 26 26 26 26
植株再生率/ % 82.5 82.4 83.0 84.3 88.7 88.5 88.6
  从表 4 中可以看出 , BA 与 NAA 的处理较 IBA
处理植株再生时间短 ,最短时间为 5 d , 24 d就可以
形成具 2片小叶的完整小植株 。其中以 BA 1.50 ~
2.00 mg/L+NAA 0.15 ~ 0.20 mg/L 最好 ,不但出芽
率高 ,而且小植株的再生时间短 ,再生率最高。NAA
与 BA的配比组合 ,诱导重瓣大岩桐叶片形成芽体
率虽高 ,但它们的质量浓度不能太高 。BA与 IBA配
比组合 ,尽管诱导条件 、方法相同 ,而出芽率最高只
有 60%,再生小植株的时间最短要 26 d ,小植株再
生率最高达 88.6%。
3 移栽与管理
3.1 生根
在小植株生长到 3 cm 时 , 转入 MS +NAA 0.2
mg/L的生根培养基上 , 15 d后 ,小植株已形成完整
根系 ,此时移栽最佳。
3.2 基质
重瓣大岩桐试管苗移栽虽比木本植物容易 ,但
基质一定要适合。主要基质为:A , V(河沙)∶V(砻
糠灰)=1∶1;B , V(河沙)∶V(松林土)=1∶1;C ,营养
杯或育苗盘下面装 2/3土 ,上面加 1/3河沙。
3.3 移栽
将生根小植株轻轻从三角瓶或培养袋中取出 ,
洗去根部的培养基 ,移栽入 3 种基质中 ,然后浇透
水 ,盖上塑料薄膜(温度保持在 25 ~ 28 ℃,湿度在
95%左右),7 d内不需浇水 ,如遇温度过高或过低 ,
应及时降温或加温 ,7 d后 ,根据湿度 ,可适当喷雾 ,
以淋湿叶面为宜 ,并做到每天适当掀起塑料薄膜透
风 0.5 ~ 1 h 。
3.4 移栽成活率
  3种基质的统计结果是 , A基质苗成活率达
(下转第 33页)
24 江 苏 林 业 科 技 第 29 卷
  该病发生后竹节间短 ,侧枝丛生成鸟巢状 ,或成
团下垂。在每年 4 ~ 6月间 ,病枝梢端叶鞘内产生白
色米粒状物 ,竹丛枝病是局部发病到全株发病 ,以至
最后全株枯死。在老竹林及管理不善的竹林中发病
较重 ,在竹林郁闭度超 0.9时 ,对发病有促进作用 。
2.4 防治方法
(1)应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 ,扛土施肥 ,促进新
竹生长。
(2)按期砍伐老竹 ,及早砍除病竹 。老 、病竹应
连竹鞭挖除 ,造林时不要在有病竹林内挖取母竹。
3 竹笋夜蛾
3.1 危害现状
竹笋夜蛾[ Oligia vulgaris (Butler)]是江苏北部
沿海地区竹类的主要害虫 ,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
食害淡竹 、刚竹等杂竹的竹笋 ,竹笋一旦被危害 ,重
者引起退笋 ,轻者虽能成竹 ,但易断头 、烂梢 ,易遭风
折。目前每年的发生率在 60%左右 。
3.2 识别特征
3.2.1 卵 近圆形 ,长径 0.79 mm ,短径 0.73 mm ,
表面有蜂窝状网纹。
3.2.2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36 ~ 50 mm。体紫褐
色 ,头 、前胸硬皮板 、尾板均为橙黄色。背线 、亚背线
白色 ,背线较细 ,亚背线宽 ,略有不明显的气门线 。
腹足趾钩平行单序。
3.2.3 蛹 长 14 ~ 24 mm ,初蛹绿色 ,后转为红褐
色 ,臀棘 4根 。
3.2.4 成虫 雌虫体长 21 mm ,翅展 50 mm ,雄虫体
长 19.8 mm ,翅 43 mm 。体灰褐色 ,触角丝状 ,灰黄
色 ,复眼黑褐色。前翅基部有一棕色斑 ,肾纹外上方
亦有一棕色斑。
3.3 虫害发展规律
1 a发生1 代 ,以卵越冬。在翌年 3月上 、中旬
幼虫孵化 ,此时竹笋尚未出土 ,幼虫立即取食林间杂
草 。4月上中旬竹笋出土约 10 cm ,幼虫从草中爬
出 ,蛀入笋内危害。幼虫先食笋梢 ,继而向下蛀食 ,
被害笋内节间充满粘液 ,受害竹笋大部分不能成竹。
幼虫在笋中 18 ~ 25 d老熟 ,将笋咬成 4 ~ 9 mm的圆
孔爬出 ,入土 2 ~ 4 cm 深作土室 ,结茧化蛹 ,蛹期 20
~ 30 d 。成虫于 6月上 、中旬羽化 ,当日或隔日交尾
产卵。成虫寿命 3 ~ 8 d ,平均 5 d。成虫成条状产卵
于杂草正面两侧边缘 ,以后草枯叶卷 ,卵块即卷在其
中 。卵也有产在笋箨及竹枝托叶上的 ,每块有卵 1
~ 2粒至 100粒以上不等 。卵产出后 ,当年不再发
育 ,即以卵越冬。
3.4 防治方法
(1)可分年在冬季埋青扛土 ,促使竹林丰产 ,同
时可将杂草 、笋箨上的夜蛾虫卵深埋致死 ,降低危
害 ,达到防治目的 ,这一措施可称为治虫之本。
(2)在每年 4月底至 5月初 ,喷布氧化乐果乳油
对水500 ~ 800倍液 ,防治效果可达 90%。
(3)每公顷用 4%的乙敌粉 75 ~ 120 kg ,利用早 、
晚时间在竹林内均匀喷粉 ,效果也比较理想。
  (上接第 24页)
82.5%,B基质苗成活率达 81.3%,C 基质苗成活率达
95.8%。从统计结果看 ,C基质苗的移栽成活率最高 ,
且生长健壮。因为 C基质下面是带少量肥的土 ,上面
1/3是河沙 ,刚栽时苗根处在沙中 ,透气 、透水性能好 ,
根部干湿程度较好掌握 ,因此苗易成活 ,当苗成活后 ,
根部开始生长时 ,正好到达土壤 ,适时接上肥力 ,所以
苗生长比较健壮。如果苗成活后仍处在沙中生长 ,外
部营养供给不及时 ,便会影响生长。从试验的情况看 ,
C基质可以适用于其他试管苗。
4 结论与讨论
(1)在利用重瓣大岩桐叶片诱导再生植株的过
程中 ,以采用 MS+BA1.50 ~ 2.00 mg/L+NAA 0.15
~ 0.20 mg/L 培养基配比组合最好;在相同质量浓
度下 ,以NAA处理好于 IBA处理 ,且 NAA 的适宜质
量浓度是叶片诱导植株再生的关键。
(2)对其他植物叶片组织培养 ,采用 MS+BA
1.5~ 2.00 mg/L+NAA 0.15 ~ 0.20 mg/L 培养基组
合配比是否也适合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陈发棣 , 李倩中 , 房伟民.两个非洲菊品种叶片的离体培养
[ J] .江苏林业科技 , 1998, 25(增刊):174-176.
33第 3 期 徐亚明等:竹类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