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苦竹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全 文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2005 , 22(1):1 ~ 5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1-0001-05
收稿日期:2004-10-28;修回日期:2004-11-06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资助项目(001102204)
作者简介:方伟 , 教授 , 博士 , 从事竹类研究。E-mail:fw@zjfc.edu.cn
苦竹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方 伟1 , 林新春1 , 洪 平2 , 沈洪杰1 , 吴海波1 , 胡超宗1
(1.浙江林学院 浙江省现代森林培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 浙江 临安 311300;
2.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乡人民政府 , 浙江 余杭 311100)
摘要:对苦竹 Pleioblastus amarus 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苦竹发笋盛期是
5月 12日至5月 20日 , 出笋规律呈偏正态分布。苦竹退笋率为41.21%。退笋的主要原因是
营养供应不足。苦竹秆形高生长可分为 4个时期:初期 15 d , 日生长量 1 ~ 3 cm;上升期 10
d , 日生长量 7 ~ 20 cm;盛期 20 d , 日生长量可达 45 cm;末期 5 d , 日生长量迅速下降 , 直
至停止 。苦竹秆形高生长呈 Logistic增长 , 昼夜高生长量变化不甚明显 , 在昼夜 24 h 出现 3
次生长高峰 。图 3表 4参9
关键词:苦竹;生长发育规律;退笋率;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S795.901;Q945   文献标识码:A
苦竹 Pleioblastus amarus 为多年生一次性开花结实复轴型的中型竹 ,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
(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 。苦竹为多用途优良经济竹种 , 秆形通直 , 节间长 , 竹材用途广泛 ,
是制作笛箫笙管等民族乐器 , 文房四宝中的笔管 、风铃等手工艺品 , 标枪 、旗杆等各种体育运动器具
及各种果蔬花卉棚架的上好材料。苦竹笋略带苦味 , 食之清新爽口 , 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福建 、 广东
等地有食苦竹笋的习惯 , 并有大量苦竹笋远销香港及东南亚地区[ 1] 。在苦竹的丰产栽培和生物量方面
已做了若干工作[ 2~ 5] , 但有关苦竹生长规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拟通过对苦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
究 , 为开展生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1 概况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苦竹现代科技园区内 , 30°10′~ 30°45′N , 119°41′~ 120°21′E。年
平均气温为 15.8 ℃, 绝对最高气温 39.9 ℃, 绝对最低气温-10.8 ℃, 年降水量 1 500 mm , 10 ℃以上
年积温5 000 ℃,年平均日照时数 1 800 h , 年无霜期 235 d。土壤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的油黄泥土 。
1.2 试验方法
2002年在仙洞山山谷地带 , 随机选择 3块 144 m2 的样地 , 调查其立竹密度和林分结构特征。笋
期调查以 3 d为1个观察单元 , 以笋尖露出地面1 cm 为标准 , 插签统计出笋数 , 记录退笋时间 、 高度
及原因 , 分析出笋规律 、 退笋规律和成竹规律。
竹秆高生长测量从 5月 11日开始 , 分3个时期 (前期 、盛期和末期)各选出笋时间相近的幼笋 8
株 , 以地面为基点 , 每天 6:00 , 18:00分2次测量幼笋的昼夜生长量 。在上述观测的同时 , 于 5月
28日和 6月 7日对苦竹高生长进行 24 h观测 , 每隔 2 h测其高生长量 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笋规律
2.1.1 出笋数量分布规律 苦竹出笋从 5月初开始至 5月底止 , 持续时间约 24 d。出笋后出笋数量
开始上升 , 到 10 d达到最高峰 , 尔后逐渐下降 , 呈偏正态分布 (图 1)。
图 1 苦竹出笋的数量分布
Figure 1 The shoot emergence of Pleioblastus amarus
以观察单元发笋数占笋期发笋总数 P =5%为
界限 , 将笋期划分为 3 个时期。 ①初期:5 月 6 日
至5月 11日 , P <5%, 历时 6 d , 出笋 4 722株·
hm
-2 , 占全期发笋总数的 20.73%, 平均每天发笋
量为 787株·hm-2 。②盛期:5月12日至 5月 20日 ,
P >5%, 历时9 d , 出笋 14 167株·hm-2 , 占全期发
笋总数的 63.42%, 平均每天发笋量为 1 574 株·
hm
-2 。③末期:5月 21 日至 5月 29 日 , P <5%,
历时 9 d , 出笋 3 611 株·hm-2 , 占全期发笋总数的
15.85%, 平均每天发笋量为 401株·hm-2 。由此可
见 , 苦竹出笋集中在 5月 12日至 5 月 20日 , 这一
时段是竹笋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 , 也是留笋养竹的好时机 。在此期间除应留养足够的母竹外 , 其余的
竹笋连同初 、末期的竹笋均可挖掘食用 。
表 1 苦竹成竹数量分布
Table 1 The survival rate of young bamboo of Pleioblastas amarus
时间 成竹数量/株 成竹数量百分率/% 成竹率/ %
05-06~ 05-08 10 14.49 58.82
05-09~ 05-11 10 14.49 62.50
05-12~ 05-14 15 21.74 68.18
05-15~ 05-17 15 21.74 68.18
05-18~ 05-20 9 13.04 52.94
05-21~ 05-23 7 10.14 50.00
05-24~ 05-26 2 2.90 22.22
05-27~ 05-29 1 1.46 33.33
合计 69 100 58.79
表 2 不同时期出土的竹笋成竹胸径的变化
Table 2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survival bamboo with different emergence time
样地号 前期笋成竹胸径/ cm 盛期笋成竹胸径/ cm 后期笋成竹胸径/ cm
Ⅰ 2.8 2.8 2.4
Ⅱ 3.1 3.0 2.5
Ⅲ 3.0 2.4 2.3
平均 3.0 2.7 2.4
2.1.2 单株立竹出笋规律 在调
查中发现 , 3块样地的单株立竹出
笋数分别为0.30 , 0.38及 0.44株 ,
平均出笋数为 0.37株 。这主要是
因为试验地经营管理极为粗放 , 立
竹密度很大 (约 4.2 万株·hm-2),
地下竹鞭纠结 , 营养 、光照和水分
竞争激烈所致 。通过调整竹林结
构 , 提高林地光照强度 , 出笋数量
可逐渐提高。
2.2 成竹规律
2.2.1 成竹数和成竹率的变化 
由表 1可以看出 , 苦竹出笋初期出
的笋的成竹数较多 , 6 ~ 12 d达到
最高 , 随后逐渐下降 。成竹质量与
竹笋出土的迟早有关 , 前期出的竹
笋成 竹 率较 高 , 为 58.82% ~
62.50%, 6 ~ 12 d上升至 68.18%,
随后逐渐下降。
2.2.2 竹笋成竹胸径的变化 把
竹笋出土时期 , 按竹笋出土的不同时期分成 3个时期 , 其成竹的胸径见表 2。
由表 2可知 , 前期出的笋成竹胸径最粗 , 平均为3.0 cm , 后期的最细 , 平均为 2.4 cm , 盛期的居
中 , 平均为 2.7 cm 。考虑到余杭区中泰乡苦竹的最主要产品 ———笛竹的用竹标准是胸径为 1.8 ~ 2.7
cm , 后期笋成竹率过低 , 所以在留笋时应多留盛期出的笋 , 前期和后期出的竹笋都要适当加以去除。
2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2005 年 3月
表 3 苦竹退笋数量分布
Table 3 The shoot degradation of Pleioblastus amarus
时间 退笋数量/株 退笋数量百分率/% 退笋率/ %
05-06~ 05-08 7 13.73 41.17
05-09~ 05-11 6 11.76 37.50
05-12~ 05-14 7 13.73 31.82
05-15~ 05-17 7 13.73 31.82
05-18~ 05-20 8 15.68 47.06
05-21~ 05-23 7 13.73 50.00
05-24~ 05-26 7 13.73 77.78
05-27~ 05-29 2 3.91 66.67
合计 51 100 41.21
2.3 退笋规律
2.3.1 退笋数量变化规律 由表 3
可以知道 , 在出笋的前 20 d 的退
笋数量 百 分 率 变化 不 大 , 为
11.76%~ 15.68%, 而后几天的退
笋数量百分率则显著下降 , 只占
3.91%。这是由于最后 3 d出笋很
少 , 只有 2株。
2.3.2 退笋率的变化 由表 3可
知 , 苦 竹的 平 均 总 退 笋率 为
41.21%, 最初的退笋率略高 , 随
后逐 渐 下 降 , 7 ~ 12 d 降 至
31.82%, 之后退笋率显著增加 ,
到18 ~ 21 d达到 77.78%。调查结果表明 , 由于早期笋由浅土层竹鞭所发出 , 不是很强壮 , 容易退
笋;到出笋后期 , 由于大多数竹笋已出土 , 正在进行高生长 , 造成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 , 致使营养物
质供不应求 , 所以退笋率不断增加 , 并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6 ~ 9] 。掌握退笋率的变化 , 可以制定删笋
强度指标 。
表 4 苦竹退笋高度变化
Table 4 The height of degraded shoot of Pleioblastus amarus
退笋高度/ cm 退笋数量/株 百分比/ %
<10 8 15.38
10~ 20 20 38.46
20~ 30 13 25.00
30~ 40 7 13.46
40~ 50 2 3.85
>50 2 3.85
合计 52 100
2.3.3 退笋高度的变化 由表 4可知 , 苦竹退笋
在60 cm以下不同高度均有发生 , 退笋数最高的是
10 ~ 20 cm。随着高度的增加 , 退笋数量不断下降 。
40 cm以下的退笋百分率占 92.30%, 而 40 cm以上
的退笋率只占 7.70%, 60 cm 以上的退笋数就非常
少见 。竹笋到达 40 cm以上高度时 , 其生长非常旺
盛 , 代谢能力不断增强 , 因此 , 竹笋长到一定高度
后 , 可作为判别能否成竹的标志之一[ 8] 。
2.3.4 退笋原因 造成苦竹退笋的原因主要是营
养不足 。在调查的 156株退笋中 , 占 95.51%, 因
病虫害引起的退笋共7株 , 占总数的 4.49%, 因人畜活动等引起的机械损伤导致的退笋未见 。由此可
知 , 苦竹林密度大 , 相对出笋量大 , 引起营养的严重不足 , 是造成苦竹退笋率很高的主要原因。苦竹
林出笋前应加强竹林抚育管理 , 砍伐细弱和过密的老竹 , 增施肥料 , 笋期及时删笋 , 可减少退笋 。
图 2 幼竹高生长日变化曲线
Figure 2 Day-night rhythm in height growth of Pleioblastus amarus
2.4 秆形生长的变化
以5月 10日观察的 8株竹子为例 , 取高生
长的平均值可作苦竹幼竹昼夜日生长量曲线
(图 2)。苦竹个体高生长历时 50 d 以上 , 高生
长量超过 9 m 。苦竹在刚出土时生长相当缓慢 ,
前15 d左右日生长量仅为1 ~ 3 cm , 这段时间可
划为秆形高生长过程的初期;竹笋经初期生长
后 , 生长速度逐渐加快 , 进入秆形生长的上升
期 , 为期 10 d左右 , 日生长量 7 ~ 20 cm;26 ~
45 d为竹笋生长最旺盛时期即盛期 , 日生长量
通常在 30 cm 以上 , 最高可超过 45 cm;生长末
期约 5 d , 生长量显著下降 , 很快停止生长 。
根据生长日期幼竹高生长过程中所需时间
3第 22卷第1 期 方 伟等:苦竹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t , d)和苦竹竹高 (h , cm)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 得到 Logistic方程如下:
h= 993.698 9
1+e6.211 5-0.174 6t 。
相关系数 r=0.999 3 , 经检验 , 呈极显著相关 。
苦竹昼夜生长节律不太明显 , 总的来说 , 夜净高生长量 (9.210 cm·d-1)略高于昼净高生长量
(8.998 cm·d-1)。根据每隔 2 h所测高生长量的平均值 , 可作苦竹幼竹阶段高生长的 1昼夜生长量分
布曲线 (图3)。
图 3 苦竹 1昼夜生长量分布曲线
Figure 3 The rhythm of height growth of Pleioblastus amarus during one day
从图 3可见 , 苦竹幼竹在 1
d 内有 3 个生长高峰 , 在白天有
2个生长高峰 , 分别在早上 10:
00 和下午 18:00;在夜里 24:
00有 1个生长高峰 , 与斑苦竹的
生长节律相似[ 9] 。
3 结论
苦竹笋期为 5 月初至 5 月
底 , 持续约 24 d , 出笋规律呈偏
正态分布 。苦竹单株出笋数很
低 , 仅为 0.37株 。
苦竹出笋初期的成竹数较
多 , 6 ~ 12 d达到最高 , 随后逐渐下降。成竹胸径随笋期推移而下降 。苦竹林退笋严重 , 总退笋率达
42.19%, 退笋主要集中在出笋初期和后期 , 成竹则集中在出笋盛期。苦竹退笋高度多为 40 cm以下。
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足。
苦竹在生长前期日生长量仅为 1 ~ 3 cm , 至秆形生长上升期生长速度逐渐加快 , 日生长量为 7 ~
20 cm;接着进入竹笋生长盛期 , 日生长量通常为 30 ~ 40 cm , 最高可达 45 cm。苦竹昼夜生长量变化
不太明显 。苦竹幼竹在 1 d内有 3个生长高峰:10:00 , 18:00和 24:00。
由于试验地苦竹林密度过大 , 造成林分郁闭 , 营养成分供应不足 , 导致单株出笋数与成竹率低 ,
应加强林地抚育管理 。
致谢:季宗富 、 周林等参与部分工作 , 谨致谢忱 !
参考文献:
[ 1] 张琼珊 , 罗龙发 , 吴宏业.苦竹是个优良的经济竹种[ J] .竹子研究汇刊 , 1998 , 17(4):51-53.
[ 2] 李继雄.苦竹的丰产栽培[ J] .云南林业科技 , 2000, (4):73-74.
[ 3] 林新春 , 方伟 , 俞建新 , 等.苦竹各器官生物量模型[ J] .浙江林学院学报 , 2004 , 21(2):168-171.
[ 4] 林新春 , 方伟 , 李贤海 , 等.苦竹种群生物量结构研究[ J] .竹子研究汇刊 , 2004 , 23(2):26-29.
[ 5] 刘力 , 林新春 , 金爱武 , 等.苦竹各器官营养元素分析[ J] .浙江林学院学报 , 2004 , 21(2):172-175.
[ 6] 胡超宗 , 张建明.雷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J] .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2 , 9(2):133-143.
[ 7] 胡超宗.紫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J] .竹子研究汇刊 , 1982 , 1(1):57-68.
[ 8] 周芳纯.竹林的出笋期 、 出笋量和退笋[ J] .竹类研究 , 1987 , 6(4):37-43.
[ 9] 刘庆 , 钟章成.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J] .竹类研究 , 1997 , 16(1):71-76.
4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2005 年 3月
Rhythm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eioblastus amarus
FANG Wei
1 , LIN Xin-chun1 , HONG Ping2 , SHEN Hong-jie1 , WU Hai-bo1 , HU Chao-zong1
(1.Key Laboratory for Modern Silvicultural Technology of Zhejiang Province ,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 Linan
311300 , Zhejiang , China;2.Government of Zhongtai Township , Yuhang 311100 , Hangzhou , Zhejiang , China)
Abstract:The rhythm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eioblastus amarus were studied.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appeared bamboo shoot was in the middle ten days of May.(2)The
percentage of shoot degradation was 41.21%, mainly because of nutrient deficiency.(3)The height growth of
young culm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initial stage , ascending stage , boosting stage and terminal stage.
(4)The height growth of young culm followed logistic curve.(5)The increment of young culm of night was close
to that of daytime , and three growth peaks appeared during 24 h.[ Ch , 3 fig.4 tab.9 ref.]
Key words:Pleioblastus amarus;rhythm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degenerated shoot rate;increments
张齐生院士率专家团赴衢州开展科技服务
  2004年 12月 1 日 , 浙江林学院院长张齐生院士率领科技处以及相关学院 20余名专家教授前往
“浙江绿源” ———衢州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12月2日上午 , “浙江林学院与衢州市人民政府林业科技合作启动仪式” 在衢州东方大酒店举
行。常务副院长周国模教授在仪式上讲了话 。当天 , 张齐生和王明庥2位院士分别为衢州 200多名农
林工作者和企业领导作了 《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竹类资源加工利用特性与利用途径展望》 和
《区域生态建设与生态林业》 的主题报告。
在活动中 , 浙江林学院还与衢州市各县 (市 、区)林业局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 “开化县万亩
毛竹基地建设” 和 “林业科技与绿色产业发展” 等 17个项目的科技合作协议 。
12月 3日 , 专家教授科技服务团成员分成 3组 , 分赴衢县 、江山和开化开展科技指导工作。
(科技处)
5第 22卷第1 期 方 伟等:苦竹生长发育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