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狭叶薰衣草和甜薰衣草DUS筛选性状的比较与分析



全 文 :第29卷 第2期
2014年4月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Vol.29,No.2
Apr.,2014
  收稿日期:2013-12-17;
  基金项目:农业部资助横向课题 “薰衣草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研究”
  作者简介:庄笑宇 (1987-),男,辽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
  通信作者:沈 漫,shenman@vip.sina.com
狭叶薰衣草和甜薰衣草DUS筛选性状的比较与分析
庄笑宇,沈 漫*,秦 岭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2206)
摘 要:基于薰衣草新品种DUS测试的性状选择,对薰衣草 (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的2个品种狭叶薰
衣草 (L.angustifolia)和甜薰衣草 (L.intermedia)主要表型性状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
明:狭叶薰衣草的植株形态优于甜薰衣草,且更能适应北方的引种环境。在花序部分,甜薰衣草的观赏性状总体
上优于狭叶薰衣草,具有更丰富的花色变化。两个品种在主要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并在生长过程中保持相对一致的稳定性。2个品种内各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很高,狭叶薰衣草在1%显著水平
上相关的性状配对个数略多于甜薰衣草。
关键词:薰衣草;数量性状;质量性状;DUS
中图分类号:Q949.777.6 
文章编号:1002-3186(2014)02-0015-0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73/j.cnki.issn.1002-3186.2014.0046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DUS screening traits in
Lavandula angustifolia and L.intermedia
ZHUANG Xiaoyu,SHEN Man*,QIN Ling
(Colege of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DUS testing of new Lavender varieties,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in phenotypic traits
between Lavandula angustifolia and L.intermedia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L.angustifolia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L.intermedia,so L.angustifoliaexhibited relatively high adaptive capacity to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introduction area of north China.For the inflorescence,the ornamental traits of L.intermedia were
better that of L.angustifolia,expecialy in flower color diversity.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both quantitative
traits and qualitative traits between these two varieties,and these traits remian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growth process.The
high correlation among various traits was found in these tow varieties.The trait matching numbers at the 1%significance level
in L.angustifolia were slightly more than that in L.intermediait.
Key words:lavender;quantitative trait;qualitative trait;DUS
  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olia Mil.)为唇形科多年生
草本或亚灌木植物,其叶形优美,花色典雅,全株具有芳香气
味,是著名的天然香料植物和观赏植物[1]。
  DUS(Distinctness,Uniformity and Stability)测试是指
对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行
测试。目前,DUS的测试方法主要采用田间种植鉴定。在测
试过程中,数量性状对于完成品种的性状描述非常重要,随
着新品种的不断选育,品种间差异越来越小,利用数量性状
进行特异性判定也越来越普遍用于DUS测试中,但数量性
状的调查花费人工最多、工作量最大,如何缩小工作量又能
准确反映数量性状调查的准确性,这成为当前DUS测试工
作者需要解决的课题。徐振江等[2]指出,统计分析是除DUS
测试指南判别以外的重要判别依据。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可
有效解决性状间由于不同程度相关性带来的信息重叠问
题[3],可使分析结果更科学合理。国外有研究者[4-5]对花卉
植物数量性状的特异性的判别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由于各
个表型性状的观测时期和方法各不相同,必须对这些性状数
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以往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百分
制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6]。
  本研究基于薰衣草DUS测试中所测试的表型性状,选
择其中的25个表型性状,观测和分析薰衣草2个品种狭叶
薰衣草和甜薰衣草的不同性状在生长周期内的变化,并对品
种内和品种间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找出2个薰衣草品
种之间的差异以及某些性状在引种地区的生长变化规律,为
薰衣草在引种和育种中的品种鉴定等提供参考依据。
16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第29卷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供试的2个薰衣草品种分别来自于真薰衣草品系(La-
vandula)的狭叶薰衣草(L.angustifolia)和杂交薰衣草品系
(Hybrids)的甜薰衣草(L.intermedia)。2011年10月播种,
进行温室育苗;2012年3月移栽露地,种植于北京农学院亭
自庄试验基地,株行距0.5m×0.7m,常规水肥管理。露地
生长一年以保证生长情况的稳定,于2013年4月至2013年
9月进行数据采集。
1.2 试验方法
1.2.1 取样区域的划分 参考万年峰[7]等的调查方法,按
照东南西北等方位将各品种的种植区划分为九宫格,随机选
取不相邻的3个取样区域,每个区域20株。
1.2.2 生长时期的判别 参考彭桂群[8]对花期的划分,将
完整的生长周期划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前期和后期)和
生殖生长阶段(包括始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
1.2.3 表型性状的选择与观测 参考 UPOV(2002)颁布和
CPOV(2004)编制的薰衣草新品种测试指南收录的性状及观
测方法,选择25个表型性状(包括10个数量性状和15个质
量性状)进行观测。从营养生长阶段起,每7d观测1次,每
个取样区选取5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植株,分别调查和统
计25个性状直至花期结束。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所有试验数据进行汇总。参考
Saudagar等[9]方法,用Duncan新复极差法对品种间相同性
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用矩阵计算的相关系数法对品种内不
同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使用的分析软件为 Microsoft
Excel和DPS7.55。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生长阶段各性状的变化
2.1.1 数量性状的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在营养生长阶
段,狭叶薰衣草比甜叶薰衣草更早从冬季休眠中恢复生长
(第一次可观测的时间比甜薰衣草早7d),更能适应北京地
区的引种环境。狭叶薰衣草的株高总体长势要优于甜薰衣
草,而甜薰衣草的冠幅在生长过程中始终大于狭叶薰衣草,2
个品种植株和冠幅之间的差别与它们各自的生长习性相符:
狭叶薰衣草为直立生长,甜薰衣草为半直立或丛生生长。在
营养生长后期,2个品种的叶片生长状态的差异不大,但甜薰
衣草的叶片长度略大于狭叶薰衣草。
表1 不同品种薰衣草营养生长阶段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化
Tab.1 Changes of major quantitative traits in different lavender varieties during the vegetative growth phase
品种 性状
生长阶段前期生长量(月-日)/cm 生长阶段后期生长量(月-日)/cm
04-10  04-17  04-24  05-02  05-09  05-16  05-23  05-30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植株高度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植株冠幅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叶片长度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叶片宽度
4.26±0.25*
-**
6.37±0.43
4.11±0.70
7.66±0.73
5.19±0.50
9.43±1.82
7.59±1.52
14.20±1.43
10.82±2.46
18.49±1.81
15.24±1.54
26.93±1.71
20.86±1.14
36.19±1.62
25.49±2.37
2.53±0.22

3.10±0.82
6.10±0.47
4.48±0.81
7.44±1.11
5.72±1.24
8.17±0.59
7.46±0.28
13.01±1.26
9.70±1.23
14.57±1.23
15.32±1.36
18.91±1.09
20.90±1.30
24.25±1.31
2.06±0.14

2.58±0.13
2.65±0.15
2.81±0.12
3.08±0.16
3.05±0.13
3.29±0.13
3.28±0.14
3.64±0.12
3.51±0.13
3.87±0.12
3.61±0.15
4.08±0.16
3.89±0.19
4.05±0.16
0.05±0.01

0.49±0.02
0.47±0.01
0.53±0.01
0.58±0.02
0.63±0.01
0.60±0.01
0.80±0.02
0.66±0.01
0.78±0.01
0.68±0.01
0.78±0.01
0.69±0.01
0.78±0.01
0.71±0.01
* 表中数据为10次试验结果的均值±标准差;**“—”表示无法采样
*10repetitions were performed.±indicates standard deviation. **—indicates that samples could not be colected.
2.1.2 质量性状的变化 表2可见,2个品种薰衣草的植株
形态(包括生长习性和紧密程度)与其品种特性和同时期株
高、冠幅的观测结果相符,说明2个品种在北京地区引种种
植期间皆保持性状的稳定性。叶片颜色为此生长阶段的主
要表型性状,狭叶薰衣草叶片的灰色程度和绿色程度在5月
初发生了变化,后趋于稳定,并与甜薰衣草的同类性状保持
一致。2个品种的叶片均无缺刻性状。
表2 不同品种薰衣草营养生长阶段主要质量性状的变化
Table.2 Changes of major qualitative traits in different lavender varieties during the growth phase
品种 性状
生长阶段前期(月-日) 生长阶段后期(月-日)
04-10-05-02  05-09-05-30
性状常见类型*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植株生长习性
直立
丛生
丛生
丛生
直立;丛生;球状;展开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植株紧密度
中等
松散
松散
松散
松散;中等;紧密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叶片浅灰色程度

中等
中等
中等
无或极弱;弱;中等;强;极强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叶片绿色程度




浅;中;深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叶片边缘缺刻 无


无;微弱;强烈
注:*性状表达状态参考 UPOV(2002)颁布和CPOV(2004)编制的薰衣草新品种测试指南
Note:*The trait expression refers to the test guideline of new lavender varieties promulgated by UPOV in 2002and CPOV in 2004
2014年第2期 庄笑宇 等:狭叶薰衣草和甜薰衣草DUS筛选性状的比较与分析 17 
2.2 生殖生长阶段各性状的变化
2.2.1 数量性状的变化 由表3可知,在生殖生长阶段,狭叶
薰衣草植株的高度和冠幅均大于同时期的甜薰衣草,在花期,狭
叶薰衣草的整体植株拥有更高的观赏价值。2个品种的叶片生
长从始花期开始,较营养生长阶段发生了变化,甜薰衣草的叶片
长度逐渐趋于稳定,而狭叶薰衣草的叶片则进一步纵向生长并
在盛花期的中段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2个品种的叶宽都没有
太大的变化,且狭叶薰衣草的叶宽略大于甜薰衣草。
  在花序部分,狭叶薰衣草的花序高度(即花枝长度)总体大
于甜薰衣草,而2个品种花序长度和第二轮以上花序长度均没
有太大的差别,即可说明甜薰衣草的花序部分占据整个花枝的
比例更大,从花序来看也拥有更高的观赏价值。此外,甜薰衣草
的小苞片普遍大于狭叶薰衣草,且在盛花期的后段萎缩程度更
低,但两个品种的小苞片均在盛花期结束时脱落。
表3 不同品种薰衣草生殖生长阶段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化
Table 3 Changes of major quantitative traits in different lavender varieties during the generative growth phase
品种 性状
始花期生长量/cm 盛花期生长量/cm 末花期生长量/cm
06-06* 06-27  07-04  08-11  8-20  09-11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植株高度
35.64±1.24**
28.53±1.69
38.73±1.97
35.05±2.69
38.71±1.41
34.87±1.53
41.67±1.43
35.75±1.62
40.37±1.23
35.01±2.85
39.15±1.75
35.20±1.32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植株冠幅
27.88±1.35
30.00±1.44
38.41±1.22
32.86±1.21
38.62±1.18
33.02±1.27
44.89±1.59
34.54±1.26
42.44±1.62
37.88±1.43
40.39±1.35
38.68±1.43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叶片长度
3.94±0.19
4.05±0.12
4.42±0.12
4.26±0.19
44.58±1.40
42.58±1.12
4.92±0.11
4.33±0.16
48.84±1.93
43.23±1.38
4.86±0.13
4.23±0.09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叶片宽度
0.81±0.01
0.69±0.02
0.80±0.01
0.71±0.01
0.79±0.01
0.71±0.02
0.79±0.01
0.72±0.02
0.77±0.02
0.70±0.01
0.76±0.02
0.70±0.01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序高度
40.56±1.07
35.50±3.02
45.77±3.33
43.60±2.40
46.20±1.87
42.56±1.79
49.10±1.13
42.99±1.06
47.98±2.72
41.16±0.96
4.69±0.22
4.21±0.14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序总长
4.16±0.17
4.45±0.14
5.70±0.12
6.01±0.11
5.97±0.18
5.97±0.11
6.52±0.13
6.30±0.16
6.30±0.14
6.11±0.13
5.96±0.18
5.95±0.18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第二轮以上花序长
2.62±0.15
3.03±0.14
4.00±0.17
4.07±0.11
4.27±0.14
4.26±0.10
4.75±0.12
4.33±0.20
4.51±0.15
4.31±0.15
4.43±0.14
4.04±0.17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小苞片长
0.20±0.01
0.15±0.01
0.30±0.01
0.32±0.01
0.30±0.02
0.32±0.02
0.26±0.04
0.30±0.07
-*** -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小苞片宽
0.11±0.01
0.15±0.01
0.31±0.07
0.33±0.04
0.31±0.01
0.33±0.01
0.22±0.02
0.32±0.04
- -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单个花序
开花数
0.00±0.00
0.00±0.00
5.50±0.27
5.90±0.54
8.70±0.68
8.80±1.07
8.30±0.90
6.10±1.43
4.00±0.66
5.10±0.98
1.20±0.44
1.30±0.46
注:*表中数据为开花各阶段的始-终日期(月-日),**表中数据为10次试验结果的均值±标准差,***—表示无法采样
Note:* The data in the table indicate the start and the end dates in the generative growth phase,**10repetitions were performed.±indicates standard deviation.
***“—”indicates that samples could not be colected
2.2.2 质量性状的变化 由表4可以看出,在整体形态方
面,狭叶薰衣草的植株和外层花茎都保持直立的生长态势,比
松散或半直立生长的甜薰衣草更美观。在叶片方面,狭叶薰
衣草叶片颜色的分明程度优于甜薰衣草,且在生殖生长阶段
两个品种的叶片边缘均无缺刻产生,保持了性状的稳定性。
  在花序部分,两个品种的花序性状均为平截圆锥形,但
在花色方面,甜薰衣草在始花期和盛花期的交替阶段花冠颜
色发生了变化,使其较狭叶薰衣草拥有更丰富的观赏性。
2.3 狭叶薰衣草和甜薰衣草性状间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5的统计数据可知,两个品种薰衣草的各主要数量
性状之间,株高和冠幅的差异性最大,相关率分别为0%和
14.29%,这与之前营养阶段和生殖阶段株高和冠幅对应的
质量性状(植株:生长习性)的观测结果完全吻合。在花序方
面,花序高度(花茎长度)、第二轮以上花序长度、小苞片宽和
长均有较大的差异性存在,性状的对应相关率分别为
14.29%,21.43%,30.00%和20.00%。
  由差异性分析得出结论,两个品种的薰衣草的主要观赏
性状,在植株部分和花序部分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只有少
数性状,如薰衣草特有的狭长叶片,差异性较小。
2.4 狭叶薰衣草和甜薰衣草品种内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4.1 甜薰衣草 表6为甜薰衣草生长周期内所测数量性
状间的相关系数。由该表可见,植株冠幅与叶长、开花数、第
二轮以上花序长度、小苞片长和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叶长与
开花数、第二轮以上花序长度、小苞片长和宽呈极显著正相
关。叶宽与开花数和第二轮以上花序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花序高度与花序长度、小苞片长和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
数与第二轮以上花序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小苞片长与小
苞片宽呈极显著正相关。
18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第29卷
表4 不同品种薰衣草生殖生长阶段主要质量性状的变化
Tab.4 Changes of major quantitative traits in different lavender varieties during the generative growth phase
品种 性状
始花期(月-日) 盛花期(月-日) 末花期(月-日)
06-06-06-27  07-04-08-11  08-20-09-11
性状常见类型*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植株生长习性
直立
丛生
直立
丛生
直立
丛生
直立;丛生;球状;展开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植株紧密度
中等
松散
中等
松散
中等
松散
松散;中等;紧密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植株外层花茎姿态
直立
半直立
直立
半直立
直立
半直立
直立;半直立;展开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叶片绿色程度






浅;中;深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叶片浅灰色程度






无或极弱;弱;中等;强;极强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叶片边缘缺刻






无;微弱;强烈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序形状
平截圆锥形
平截圆锥形
平截圆锥形
平截圆锥形
平截圆锥形
平截圆锥形
窄圆锥形;圆锥形;平截圆锥形;圆
柱形;近纺锤形;梭标形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序小苞片的存在
总是存在
总是存在
总是存在
总是存在


有时存在;总是存在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序不育苞片有无






无;有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冠颜色



紫罗兰

紫罗兰
白;粉红;紫;紫罗蓝;浅蓝;中等
蓝;深蓝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萼颜色
带绿的
带绿的
带绿的
带绿的
带绿的
带绿的
带绿的;带紫的;紫罗兰的;带灰的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萼茸毛






弱;中;强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茎基部硬度






弱;中;强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茎的绿色程度






极浅;浅;中;深;极深
狭叶薰衣草
甜薰衣草
花茎侧枝上面簇生叶






无;有
注:*性状表达状态参考 UPOV(2002)颁布和CPOV(2004)编制的薰衣草新品种测试指南
Note:*The trait expression refers to the test guideline of new lavender varieties promulgated by UPOV in 2002and CPOV in 2004
表5 不同品种薰衣草主要数量性状间的差异性分析*
Tab.5 Difference analysis of major quantitative traits between different lavender varieties
性状 测量次数 非显著水平 5%显著水平 相关率/%
植株高度 21  21  0  0.00
植株冠幅 21  18  3  14.29
叶片长度 21  16  5  23.81
叶片宽度 21  7  14  66.67
花序高度 14  12  2  14.29
开花数 14  4  10  71.43
花序总长度 14  6  8  57.14
第二轮以上花序长度 14  11  3  21.43
小苞片长度 10  8  2  20.00
小苞片宽度 10  7  3  30.00
注:将每个日期测量的数据汇总使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性分析,根据5%显著水平的表示字母a,b,c,d统计显著水平,再根据所有测量日期的数据计算
各数量性状在5%显著水平下的相关率
Note:The data were summarized,and the difference was analyzed by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at the 5%significance level.Different letters,a,b,c,d indicate
the significantce.Then the correlation ratio among the quantitative traits at the 5%significance level was calculated
2014年第2期 庄笑宇 等:狭叶薰衣草和甜薰衣草DUS筛选性状的比较与分析 19 
表6 甜薰衣草所测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Tab.6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mong the traits of L.intermedia
性状 株高 冠幅 叶长 叶宽 花序高 开花数 花序长 二轮以上花序长 苞片长 苞片宽
株高 1.000
冠幅 0.978  1.000
叶长 0.977  0.937* 1.000
叶宽 0.974  0.954  0.950  1.000
花序高 0.986  0.958  0.989  0.955  1.000
开花数 0.931  0.981* 0.982* 0.988* 0.939  1.000
花序长 0.929  0.909  0.970  0.987  0.963* 0.998  1.000
二轮以上花序长 0.972  0.989* 0.956* 0.954* 0.948  0.982* 0.907  1.000
苞片长 0.925  0.965* 0.916* 0.953  0.986* 0.914  0.987* 0.993  1.000
苞片宽 0.979  0.986* 0.975* 0.947  0.958* 0.966  0.990* 0.951  0.964* 1.000
注:将每个日期测量的数据汇总使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性分析,根据5%显著水平的表示字母a,b,c,d统计显著水平,再根据所有测量日期的数据计算
各数量性状在5%显著水平下的相关率。*表示在0.01水平(双侧)显著相关
Note:The data were summarized,and the difference was analyzed by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at the 5%significance level.Different letters,a,b,c,d indicate the signifi-
cantce.Then the correlation ratio among the quantitative traits at the 5%significance level was calculated;*indicate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the 0.01level(bilateral)
2.4.2 狭叶薰衣草 由狭叶薰衣草生长周期内所测性状间
的相关系数(表7)可见,植株高度与叶宽、开花数和二轮以上
花序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冠幅与叶长、花序高度、花
序总长度、小苞片长和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叶长与花序高
度、花序总长度、小苞片长和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花
序总长度、小苞片长和宽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序高度与花序
总长度、小苞片长和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数与第二轮以
上花序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序总长度与小苞片长和宽
呈极显著正相关。小苞片长度和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表7 狭叶薰衣草所测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Tab.7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mong the traits of L.angustifolia
性状 株高 冠幅 叶长 叶宽 花序高 开花数 花序长 二轮以上花序长 苞片长 苞片宽
株高 1
冠幅 0.972  1
叶长 0.919  0.949* 1
叶宽 0.966* 0.944  0.982  1
花序高 0.953  0.967* 0.953* 0.983  1
开花数 0.932* 0.909  0.977  0.992* 0.917  1
花序长 0.941  0.921* 0.962* 0.979  0.925* 0.976  1
二轮以上花序长 0.956* 0.922  0.991  0.993* 0.946  0.987* 0.961  1
苞片长 0.975  0.973* 0.936* 0.954  0.939* 0.986  0.957* 0.955  1
苞片宽 0.997  0.937* 0.981* 0.941  0.999* 0.937  0.973* 0.997  0.995* 1
注:将每个日期测量的数据汇总使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性分析,根据5%显著水平的表示字母a,b,c,d统计显著水平,再根据所有测量日期的数据计算
各数量性状在5%显著水平下的相关率。*表示在0.01水平(双侧)显著相关
Note:The data were summarized,and the diference was analyzed by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at the 5%significance level.Diferent letters,a,b,c,d indicate the significantce.
Then the correlation ratio among the quantitative traits at the 5%significance level was calculated;*indicate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the 0.01level(bilateral)
3 讨 论
  本研究将薰衣草DUS测试中的25个性状作为对象,对
狭叶薰衣草和甜薰衣草在生长周期内不同性状的变化规律,
以及品种内和品种间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
薰衣草各个表型性状间存在相关性,且不同表型性状之间的
相关性各不相同。狭叶薰衣草和甜薰衣草品种内的各个性状
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很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在引种地区两个品
种的薰衣草生长情况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若进一步开展研究,则需要对表现出较高相关性的部分
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评价中,各个性状作为指标的重要
性不尽相同,同时多个性状间由于基因连锁或因为一因多效
可能造成信息的重复。主成分分析可以通过降维,能够把原
来众多具有相关性的性状指标转转化成相对独立的主成分,
在信息浓缩的同时,避免信息重叠带来虚假性,各综合因子
的权重根据其贡献率的大小确定,客观合理[10-12]。
参考文献:
[1] 陈策,任安详,王羽梅.芳香药用植物[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13:212
[2] 徐振江,刘洪,李春兰,等.水稻新品种DUS测试数量性状特异性统计分
析判别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9(1):7-9
[3] 杜晓华,刘会超,姚连芳.三色堇观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西北农业学
报,2011,20(6):136-140
[4] PATTERSON H D,WEATHERUP S T C.S tatistica l criteria for dis-
tinctness between varieties of herbage corps[J].Agric Sci Camb,1984,
102:59-68
[5] EEUW IJK FAV,LAW J R.Statistica laspects of essentia lderivation,with ilus-
trations based on lettuce and barley[J].Euphytica,2004,137(1):129-137
[6] 刘毅.陕西主要栽培银杏的观赏性状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2007
[7] 万年峰,季香云,蒋杰贤,等.桃园生草对桃树上主要害虫及天敌生态位
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2011,30(1):30-39
[8] 彭桂群,王力华.平阴玫瑰花芽分化期叶片内源激素的变化[J].植物研
究,2006,26(2):206-210
[9] SAUDAGAR P S,SINGHAL R S.Optimization of Nutritional Require-
ments and Feeding Strategies for Clavulanic Acid Production by Stre-pto-
myces Clavuligerus[J].Bioresour Technol,2007,98(10):2010-2017
[10] 王晓静,梁燕,徐加新.番茄品质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J].西北农业学
报,2010,19(9):103-108
[11] 杜晓华,李新峥,刘海妮.南瓜前期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西北农业
学报,2010,19(2):168-171
[12] 虞晓芬,傅玳.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4(1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