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西 南 园 艺 SouthwestHorticulture 2006年3月 第34卷第2期:33~36
大岩桐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谢吉容 1,3 李国昌 2 梁国鲁 3※
(1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永川 402168;2云南省楚雄市林业局,675000;3西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6)
摘 要:综述大岩桐的种苗繁殖方法、栽培养护技术、生理适应性和育种进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
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大岩桐;繁殖;栽培技术;遗传育种
中图分类号:S6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488(2006)02-033-04 收稿日期:2005-06-01
ResearchReviewonGloxinia
XieJirong1,3,LiGuochang2,andLiangGuolu3※
(1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Yongchuan,Chongqing402168China;2ForestryBureauofChuxiongcity,
Yunnan 675000 China;3 ColegeofHorticultureand Landscape,SouthwestAgricultural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China)
Abstract:Thispaperreviewedpropagatingmethods,plantingtechnique,physiologicaladaptabilityandsignificantprogressof
breedingaboutSinningiaspeciosa,aswelasrelatedproblems.Andprospectsonitsresearchandexploitureareanalyzed.
Keywords:Sinningiaspeciosa;Propagatingmethod;Plantingtechnique;Geneticbreeding
大岩桐是在1785年由L.Heritier在巴西发现的。
1817年 Loddiges把它归属于苦苣苔科苦苣苔属,并
命名为GloxiniaspeciosaLodd。1825年归于大岩桐属,
改名为 SinningiaspeciosaBenthetHook。原种花紫蓝
色,向侧方或下方开放。1845年苏格兰人约翰·菲夫
(JohnFif)率先育出向上开花的大花型品种,引起了育
种家的兴趣,对它加以改良,就产生了现在这样丰富
多彩和各种类型的大岩桐品种[1]。其花大色泽艳丽,雍
容华贵;性喜温湿,耐荫,是不可多得的优良案头花
卉。在欧洲有15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引入我国较晚,
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所以是具有很大开发前
景的商品花卉。
1 大岩桐研究概况
1.1种苗繁殖
1.1.1播种繁殖
F1代种子购进后,播种是最常用的繁殖方法,在
温室中(18℃以上)可常年进行。以秋播(10—12月)
最佳,生长期气候适宜,到开花时株形较大,花数也
多,如栽培得当,翌年 6月即可开花。若 3月以后播
种,则当年株小而花少,8—9月开花。一般情况下,种
子发芽力可保持1a。播种用土以腐叶土3份+园土2
份+河沙2份混匀。播种盆盆底垫3~6cm厚的块状
土以利排水,再装培养土铺平,然后将种子拌细土(或
细沙)均匀撒播在土面上,轻轻镇压一下,不必覆土。
发芽温度在18~20℃,10~15d即可出苗。待发出2枚
真叶时及早分苗,以防猝倒病的发生[1]。
单、重瓣大岩桐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均自交不结
实。人工授粉采种则要求采集异花中位期花粉,经低
温适当风干使花粉团松散后,授予中位以后的柱头,
技术要求较高,不易掌握,人工采种不易成功[2]。而且
种子繁殖已造成大岩桐品种间生物学混杂和种性退
化,所以除育种外,现在生产上不提倡人工采种的繁
殖方式。
1.1.2扦插繁殖
可应用芽插及叶插。块茎栽植后常发出数个新
芽,当芽长 4~6cm时,选留 1~2个芽生长开花,其余
的芽均可用于扦插。采芽时应从基部掰下,浅插在沙
床中,保持湿润的空气及一定的温度(25℃左右),约
10d左右即可生根,极易成活[3]。叶插是将健壮成熟的
叶片剪下,带一段叶柄或全部叶柄,斜向浅插于沙土
中,保持 25℃左右温度,适当遮荫;当叶柄切口处愈
合、生根并形成一小块茎时,即可上盆栽植。何惠英
等[4]在无性繁殖扦插上有 2点突破:(1)用同一个叶
柄扦插2~3次,得到2~3棵苗;(2)用花柄扦插也有成
活的,成苗率20%左右。
1.1.3组培繁殖
(1)培养基的筛选 组织培养是规模化生产的
※通讯作者简介:梁国鲁(1960—),西南农业大学教授,从事细胞
生物学及遗传育种研究。E-mail:liangguolu@swau.edu.cn
33
常用方法,关于大岩桐的组培研究报道较多,特别是
关于培养基中激素添加配比的研究报道更多[5~12]。从
报道的研究成果分析,大岩桐的快速繁殖较为容易。
在MS培养基基础上,添加适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就可以诱导愈伤组织的分化,促进外植体的增殖和促
进生根。
秦廷豪等[13]建立了重瓣大岩桐产业化快繁的工
艺流程和各程序的最佳培养基及培养方式,发现重瓣
大岩桐可在“MS+6-BA0.5~2.0mg/L+NAA0.1~
0.2mg/L”的培养基上诱导丛芽和快速繁殖,增殖倍数
达6.87;“1/2MS+IBA1.0mg/L+AC0.5g/L”诱导生
根率达 95%;用自来水、食用白沙糖和食用琼脂作替
代物的培养基对增殖倍数的影响不显著;结合液体静
置培养能有效地降低组培苗的成本;通过壮苗培养可
提高组培苗的商品质量。
曹桂萍等[14]认为不定芽的诱导培养基以“MS+
BA3.0mg/L+NAA0.2mg/L”为最佳,快速繁殖培养
基以“MS+BA2.0mg/L+NAA0.2mg/L”为最佳,生根
培养基用“1/2MS+NAA0.1mg/L”较好。
何若天等[15]研究了氯化胆碱(CC)对大岩桐组培
苗生长的影响,指出合适浓度(50mg/L和 100mg/L)
的氯化胆碱有利于大岩桐组培苗不定芽的分化,但株
高和鲜重较低;10~700mg/L的氯化胆碱对移栽成活
有利。
(2)培养条件 培养室温度冬季为18~20℃,夏
季为22~24℃,春秋季为常温。光强为1200~1500lx,
光照时间11~12h/d。
(3)试管苗移栽 大岩桐试管苗移栽以珍珠岩
为基质最好,成活率达到 96.7%;时间以 4月份为最
好,11月份次之,二者之间相差不大,成活率都达到
了80%以上,但在 8月份的移栽效果不好,成活率只
有35.3%[15]。
1.2栽培养护
1.2.1上盆
基质用腐叶土或泥炭3份 +珍珠岩 1份 +河沙
1份+少量厩肥,pH值为6.5。种苗出现第一对真叶
时进行第一次分苗;播后3周,长出3~4片真叶时进
行第二次分苗,或直接栽入直径8~10cm的小盆中。
栽时要让第一对真叶露出土面,盆栽初期保持20℃
左右温度和较高空气湿度,少浇水[16]。
1.2.2气、光、温管理
大岩桐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25~35℃;15℃以下
生长缓慢,发育不良;10℃以下基本停止生长;5℃以
下遭受冻害。缓苗后将温度降到18℃,开花之前,温
度降至12~15℃,进行硬化锻炼。生产中还要经常通
风换气,但忌大风吹拂,因为大岩桐叶片肥厚,花瓣娇
嫩,强风易导致叶片、花瓣失水萎蔫。蕾期应按植株
及叶片的大小,将盆花适当摆得稀一些,以增强通风、
透光。大岩桐不喜强光,若光照过强,大岩桐会出现
叶片发黄、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光照控制在1.5万~
2.5万1x为宜,在光照强烈的夏季10:00—16:00用
75%遮荫纱滤掉部分光照,春秋季用50%遮荫纱,冬
季可不用。开花后光照宜稍强些,利于种子成熟及块
茎的发育。花后及时剪去花梗,夏季叶片枯萎,进入
休眠期,可将花盆放在室内荫蔽、干燥处,任其休眠,
秋季再种,冬季人室,保持10℃以上温度和充足光照[17]。
1.2.3肥、水管理
大岩桐喜肥但不喜浓肥,故应薄肥勤施。施肥时
肥料不要泼溅到叶片上,因大岩桐叶面密被绒毛,一
旦弄脏叶片则不易清洗,不仅影响光合作用,而且极
易感染病菌生病。施肥最好选在晴天上午 9:00—
10:00进行,施肥后,用清水在叶片上快速喷雾一遍,
以清洁叶片。大岩桐在不同生长期对肥料要求有所
不同。从定植到开花可分为2个阶段:(1)定植至显
蕾期。这段时间以营养生长为主,主要是叶片的快速
展开和球茎的迅速膨大。肥料以硝态氮肥为主(可使
叶片快速展开),适当增加磷、钾肥及铁、锌等微量元
素,促进球茎膨大。(2)显蕾至开花期。一般定植后2
个月左右开始显蕾,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生殖生长,在
原营养液配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大磷、钾肥比例,再添
加硼、镁、锰等微量元素,以利开花[18]。
大岩桐属肉质球根花卉,盆土积水易造成球茎腐
烂。浇水时坚持“见干才浇,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
原则,并注意避免直接将水喷洒在叶片和花朵上,尤
其是在通风不良、温度偏低时,叶面渍水易腐烂生病。
大岩桐虽不喜多水的土壤环境,却喜较高的空气湿
度,根据空气的干燥状况,每天1~2次向空气中喷雾
或向地面喷洒,保持空气湿度80%以上,这是大岩桐
生长良好和开花艳丽的前提条件[18]。
1.3生理适应性
周根余等[19]观察研究了大岩桐组培苗的休眠现
象,针对休眠苗的特点进行了生理生化测定;并通过
改变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糖浓度、pH值,采用不同
继代方式、温度及激素处理,试图打破其休眠。结果
表明,培养基中低浓度蔗糖、低温和黑暗预处理及
NAA的处理对抑制和打破休眠具有一定的作用。
A.Borochov等[20]研究了生长抑制剂PP333对大岩
桐生长、开花以及对低温适应的影响,认为每株施用
西 南 园 艺 谢吉容,李国昌,梁国鲁:大岩桐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34
0.5~1.0mg能有效地抑制大岩桐的生长,提高抗
寒性。
1.4育种进展
1.4.1传统杂交育种
通过传统育种已经培育出鹿苑系列、立华系列和
飞鹤系列。
鹿苑系列适合盆花栽培。立华系列极早生,非常
多花,植株矮生,非常适合盆花栽培。飞鹤系列耐寒
性佳,栽培容易,经济价值高。
1.4.2诱变育种
王鸿鹤等[21]以重瓣大岩桐叶片为外植体,用秋水
仙素处理得到大量的多倍体。在培养基中加入秋水
仙素20mg/L的处理可使诱变率达到62.5%。而且对
比研究了再生多倍体与原二倍体的形态学和细胞学
的差异,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4x=52,二倍体2n=
26。同工酶谱分析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四倍体的谱带
中观察到了2条新谱带。
1.4.3转基因育种
宋俊芳等[22]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建立了荧光标记
的转化体系,并得到卡那霉素(Kan)抗性再生植株,
K200(含 Kan200mg/L)培养基上的绿苗中有 3株
PCR结果呈阳性。对PCR阳性的植株进行了点杂交
分析,均表现出较强的杂交信号,这说明外源基因已
整合转入到大岩桐基因组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转基因大岩桐,发现部分花、叶细胞均发出一定强度
的绿色荧光。该研究为大岩桐转基因育种奠定了
基础。
2 大岩桐开发的问题
2.1知识产权封锁,种质资源和已有品种的遗传背景
报道太少
种质资源是育种和品种开发利用的基础和根本。
大岩桐起源于巴西,对其野生种质资源无从掌握。欧
洲一些国家在大岩桐遗传育种方面起步较早,开发出
了一些新品种。目前我国在大岩桐遗传育种方面刚
刚起步,育种主要依靠传统的品种杂交方法,预见性
和实效性难以提高。
我国目前商业品种几乎都是靠进口,对品种特性
不够了解,甚至会花高价购进品质低劣可能是被淘汰
的品种,在生产上常受制于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这极大地阻碍了大岩桐产业的发展。
2.2缺乏品种评价
对于从国外引进的大岩桐品种,缺乏适应性研
究、观赏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评价,这样一方面不利于
进一步去确立新的育种目标,改良现有的品种;另一
方面造成因引种的盲目性带来经济损失。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3.1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建议有条件的机构收集大岩桐的种子和种球,对
其种质加以分析研究、保存和保护,有计划地开展新
品种的选育和评价。从而有利于对大岩桐资源的开发
利用。
3.2培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大岩桐是属于热带起源的球根花卉,喜欢温湿环
境,在 2℃以下低温几个小时即受寒害严重[20],在我
国大部分地区不能自然越冬。所以无论通过物理化学
诱变选育有抗寒性的品种,还是通过转入抗寒基因以
及某ABA基因获得抗寒品种是将来品种培育的一个
热点。同样大岩桐也不耐旱,培育抗逆性强的品种是
今后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适应强的品种可以使
用较为粗放的管理,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使
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欣赏到大岩桐的雍容华贵。
3.3开展繁殖生物学研究
大岩桐种苗主要以无性繁殖方式繁殖,存在会导
致病虫害的传播和品种退化的弊端。而其栽培品种自
然结实率低,给传统杂交育种增加了困难,导致一代
杂种种子价格昂贵,使有性繁殖受到限制。所以开展
大岩桐繁殖生物学研究,提高自然结实率,有利于更
多新品种的培育和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关宏斌.大岩桐的莳养方法[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1999,12(4):40~41.
[2] 周钟信,李建科,朱惠珍,等.大岩桐开花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和快
繁技术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8,5(2):1~8.
[3]苏荣德,刘丽荣,张明伟,等.利用大岩桐腋芽诱导分化育苗技术
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3):13~15.
[4] 何惠英,兰芹英.大岩桐的繁殖方法[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3,22(1):36~37.
[5]兰芹英,普华琼,刘道华,等.重瓣大岩桐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
学通讯,1997,33(3):2016.
[6]袁正仿,孔令葆,赵兴兵,等.大岩桐的组培快繁和温室栽培[J].信
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4(14):456~458.
[7]祝清俊,周钟信,张宗江,等.大岩桐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莱阳
农学院学报,1995,12(1):47~49.
[8]杨振堂,胡桂珍,刘春华.重瓣大岩桐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7,33(1):41~425.
[9]黄小荣,蔡玲,苏煊.大岩桐的组织培养[J].广西林业科学,
2001,30(3):132~133.
[10]李爱华,熊春玲.大岩桐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J].湖北林业科
技,2003,124(2):5~6.
西 南 园 艺 谢吉容,李国昌,梁国鲁:大岩桐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35
[11]刘本叶,张艳萍,张喜春,等.大岩桐叶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J].生
物技术,1995,5(2),22~24.
[12]王鸿鹤,葛欣,吴绛云.液体悬浮振荡培养快速繁殖重瓣大岩
桐[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35(2):126~127.
[13]秦廷豪,邹宗兰,饶晓鸿,等.重瓣大岩桐的快速繁殖及其产业化
技术程序[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4):313~316.
[14]曹桂萍,王建美.大岩桐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J].山东农业
科学,2002,(5):21~22.
[15]何若天,林新全,邱景锋.氯化胆碱对大岩桐组培苗生长的影
响[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2,21(2):105~107.
[16]李英慧,田广澍,李艳.北方大岩桐组培试管苗瓶外移栽试验[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3):245~247.
[17]别运清,丁芹.大岩桐(“洋牡丹”)盆栽技术要点[J].农村经济与科
技,2003,(8):31~32.
[18]刘晓青,陈尚平,李倩中.名优花卉新品大岩桐栽培技术[J].江苏
农业科学,2003,(6):88~89.
[19]周根余,周卫华,程磊.大岩桐组培中休眠现象的初步研究(简
报)[J].上海农业学报,2000,16(2):69~72.
[20]ABorochov,TShahar.Efectsofmefluidideandpaclobutrazolon
growth,floweringandchilingresponseofgloxinia[J].ScientiaHorti-
culture,1989,39(4):331~339.
[21]王鸿鹤,葛欣,徐启江,等.秋水仙碱诱导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多 倍 体 研 究[J].热 带 亚 热 带 植 物 学 报 ,1999,7(3):
237~242.
[22]宋俊芳,张秋,罗明,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大岩桐的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2):171~173.
香石竹品种比较试验
李竹英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中图分类号:S68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488(2006)02-036-01 收稿日期:2005-06-29
香石竹(Dianthuscaryophylus)又名康乃馨,其花
色绮丽、高雅、馨香,花色丰富,单朵花期长,装饰效果
好,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但随着新品种的不断涌现,
许多商家盲目引种销售,生产出的切花品质与市场需
求有一定差距,对进一步扩大生产造成了阻碍。本试
验旨在筛选出较好的品种,用于生产上推广种植。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为马斯特、长迪、柔、苔丝、佳能、美丽白
等6个。对照品种为欧宝。
试验于 2004年 4—9月在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
院内进行。
4月 26日将苗栽植于塑料大棚内,种植畦长
20m,宽 1.2m,每畦作为 2个小区,小区面积 12m2。
定植密度15cm×15cm,田间管理参照一般生产管
理。于花蕾刚露出萼筒呈十字形时采收切花,测量植
株高度、花枝长度、花枝直径、花蕾直径及称取花枝
重量。
2 结果与分析
参与品种比较试验的 7个香石竹品种的植株高
度、花枝长度、花蕾直径、花枝直径、花枝重量等测定
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马斯特在植株高度和花枝长
度 2项指标上最高,分别为 86.0cm和 65.0cm,比对
照品种欧宝分别高出32.6cm和8.4cm,植株高度和
花枝长度名列第二的是美丽白;花蕾直径美丽白居第
一,达 2.12cm,比对照高出 0.62cm,其次是马斯特;
花枝直径马斯特、长迪、欧宝较其它品种优秀;花枝重
量马斯特、美丽白、佳能超过其它品种。
分析认为,马斯特、美丽白、长迪、佳能等品种在
花枝长度、花蕾直径、植株平均高度等方面均优于其
它品种,尤以马斯特、美丽白表现突出,建议在生产上
推广应用。但在栽培管理中对马斯特要注意及时拉种
植网。
品种
植株高度
/cm
花枝长度
/cm
花枝直径
/cm
花蕾直径
/cm
花枝重量
/g
柔 75.6 61.2 0.45 1.70 12.3
长迪 81.0 63.6 0.58 1.85 13.2
马斯特 86.0 65.0 0.59 2.06 14.7
苔丝 81.5 61.9 0.50 1.73 12.9
佳能 70.0 62.7 0.50 1.82 14.1
美丽白 82.8 64.4 0.50 2.12 14.1
欧宝(CK) 53.4 56.6 0.56 1.50 11.6
表1 香石竹7个品种的性状指标观察结果
!!!!!!!!!!!!!!!!!!!!!!!!!!!!!!!!!!!!!!!!!!!!!!!
西 南 园 艺 SouthwestHorticulture 2006年3月 第34卷第2期:36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