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香石竹萎蔫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全 文 :香石竹萎蔫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王国良 任善于
(浙江农技师专 ,宁波 315101)
应兴德
(浙江省象山县农技推广中心 ,象山 315700)
提要 从我国南方香石竹主要生产基地采集萎蔫的香石竹病株 ,分离获得病菌经培养观察 ,致病性测定
结果表明 ,我国香石竹种植地区主要致病菌是灰瓶霉菌 [Phialophroa cinerescens( W r. ) v an Beyma ]和尖
镰孢石竹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Schl. Snyd.& Hans. f. sp. dianthi ( Prill & Del. ) Snyd.& Hans. ]。
商品扦插苗在无病地种植发病率为 3. 4% ~ 8. 0% ;病地种植后发病率高达 66. 7%。在浙江省病株枯死主
要发生在 5月底到 8月中旬 ,其中霉季枯死株占 2 /3以上。
关键词: 香石竹 萎蔫病 灰瓶霉菌 尖镰孢石竹专化型 病情
香石竹又称康乃馨 ,是鲜切花中最主要花种之一。近年来我国南方如昆明、上海、杭州、宁波等
城市郊区 ,先后建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香石竹生产基地 ,各基地先后都发现定植成活后的香石竹植
株 ,无论处于快速生长期或将产花的成株期 ,都发生一种使整株植株萎蔫死亡的病害。在部分花圃
中枯死植株的比例甚高 ,已成为影响香石竹优质高产的一大阻碍因子。
据报道 [ 1]引起香石竹整株萎蔫死亡的病害主要有镰孢菌枯萎病 [Fusarium oxysporum Schl.
Snyd.& Hans. f. sp. dianthi ( Prill& Del. ) Snyd.& Hans. ] ,瓶霉菌萎蔫病 [Phialophora cinerescens
(W r. ) van Beyma ]和镰孢菌茎腐病 [F. gram inearum和 F . aveneceum等 ]。这 3种病害在世界主要
香石竹生产国都已普遍严重发生 [2 ]。导致我国香石竹萎蔫死亡的原因及该病害发生、为害情况都未
见具体研究报道 ,作者近年来对该病害作了初步研究 ,现将部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病原菌分离
从我国南方香石竹主要产地的 12个园艺场采集到整株萎蔫死亡的香石竹病株 16批 ,取病株的
茎基部作常规组织分离获得病原菌 ,再经单孢纯化分离 ,获得单孢菌株 [3 ]。
1. 2 病原鉴定
将分离到的镰孢菌 ,参照 Booth [ 4]的方法和鉴定标准进行培养、鉴定。灰瓶霉菌按常规方法培
养鉴定。
1. 3 致病性测定
供测试香石竹设脱毒试管苗 ,扦插苗和成株 3个处理 (同一品种 )。接种病菌设尖镰孢菌石竹专
化型和灰瓶霉菌两种 ,用各自的分生孢子悬浮液 ( 3~ 4× 105个 /m l)浸根 24 h后假植在装满珍珠岩
的小钵内。每钵一株 ,重复 5次。视钵内珍珠岩干湿情况及时浇水 ,并每周浇 M S营养液一次。
  * 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本文承蒙沈阳农大白金铠先生审阅修改 ,灰瓶霉菌经荷兰花卉和温室蔬菜研究所 Rat tink,
H.研究员鉴定 ,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 1997- 03- 03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ACT A PHYTOPATHOLO GICA SIN ICA       1998. 28( 1): 61~ 65
DOI : 10. 13926 /j . cnki . apps . 1998. 01. 015
1. 4 病情观察与调查
1995年春在本校农场设无病地 (从未种过香石竹和其它石竹科植物 )和病地 ( 2年前种过香石竹
且发病严重 ) 2处理用以观察病情发生发展过程。2处理相距 150 m ,重复 4次 ,每重复种植 60株。种苗
均为同批购入的普通扦插苗。另于 1994~ 1996年 ,定期在宁波市周围 4个园艺场的香石竹大棚内 ,定
点抽样调查枯萎死亡病株的株发病率。
1. 5 种苗质量与发病关系试验
1996年在宁波市郊 2个园艺场的无病地上设置了荷兰进口母种和普通市售扦插苗两处理 ,用以
观察种苗质量与发病的关系。各处理以一个大棚为单位 ,重复 2次 ,定期观察、记录各自发病情况。以
病株田间症状和维管束剖面特征为主要依据将它们初步区分为镰孢菌枯萎病、瓶霉菌萎蔫病和镰
孢菌茎腐病 3种类型。
2 结  果
2. 1 病原分离
先后共分离各地病株 16批 346株 (表 1) , 16批病株中尖镰孢菌出现频率为 14 /16,灰瓶霉菌出现
频率为 8 /16; 346株病株中分离到同全株萎蔫有关病菌株 110株 ,其中灰瓶霉菌 45株 ,占 40. 9% ;尖镰
孢菌 27株 ,占 24. 5% 。苗期病株分离得到的病菌中约 53. 8%为灰瓶霉菌。95. 6%灰瓶霉菌是从苗期
病株分离到的。
表 1 病株分离结果
Table 1 Rosult of isolation of diseased plants
病株来源
Bases
分离病株数
Num ber of dis eased plan ts
苗期
seedling
s tage
花期
Flow ering
ph ase
病原菌 Pathogenic fungi
尖镰孢菌
F.ox ysporum
灰瓶霉菌
Ph ialophora
cinerescens
禾谷镰孢菌等* *
F . graminearum
宁波 本校 94 40 1 12 2
Ningbo The college 95 40 2 15 3
福明 94 30 3 0 7
Fuming 95 30 1 11 10
96 10 2 1 4
甬江 94 15 1 0 0
Yong jiao 95 20 2 1 1
南郊 94 15 15 3 2 1
Najiao
慈城2 96 20 0 0
Cicheng
杭州 Ⅰ * 10 10 2 0 0
Hangzhou Ⅱ 10 10 0 0 2
金华 Ⅰ 7 0 2 0
Jinh ua
昆明 Ⅰ 10 1 0 3
Kunming Ⅱ 4 1 2 0
上海 Ⅰ 15 15 5 1 1
Shanghai Ⅱ 10 10 1 0 2
合计 Total 16 181 165 27 45 38
  * Ⅰ 、Ⅱ为不同园艺场代号。Ⅰ 、Ⅱ dif ferent f low er n ursery
  * * 包括其它镰孢菌 , includ ed Fusar ium spp.
62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28卷
  以上结果表明灰瓶霉菌是引起香石竹萎蔫的主要病原菌 ,尤其是苗期更为突出 ,但分布不广 ,
且明显集中在 2个园艺场。尖镰孢菌分布广 ,但为害相对较轻。
2. 2 致病性测定
致病性测定结果:试管脱毒苗接种后 7~ 10 d发病萎蔫 ,回接成功率均为 100% ;扦插苗接种后
14~ 25 d先后发病 ,回接发病率灰瓶霉菌 60% ;类镰孢菌 80% ;成株接种后 35~ 50 d陆续萎蔫 ,回
接发病率灰瓶霉菌 20% ,尖镰孢菌 60%。3种供测试种苗的病株重新分离都获得原接种病菌。
2. 3 病原鉴定
分离获得的尖镰孢菌单孢菌株生长速度平均 4. 1 cm ,菌体白色菌落中央淡桃红色。培养 5~ 6 d
时菌体分枝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卵形 ,椭圆形至圆柱形 ,多数直 ,少数略弯曲 ,大小
5. 3~ 10. 0× 2. 5~ 3. 5μm。大型分生孢子 2~ 5个分隔 ,但大多数 3分隔 ,薄壁。3分隔大型分生孢子
大小 25. 0~ 41. 7× 3. 5~ 5. 0μm,略成镰刀形。厚垣孢子丰富 ,呈球形 ,表面有纹饰 ,大小 5. 6~ 8. 4
× 4. 8~ 7. 4μm;侧生 ,偶见间生或顶生 ;多数单生 ,偶见双链生。培养后期大型分生孢子中间细胞
也可形成厚垣孢子。
灰瓶霉菌菌落淡灰色 ,后转灰褐色。瓶梗常 3~ 4个簇生 ,呈散开的刷子状 ,上着生单个分生孢
子。瓶梗平均大小 8~ 12× 2. 5~ 3. 5μm。分生孢子透明后转灰色 ,平均大小 3~ 6× 2. 5~ 3. 5μm。
经形态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确认病原菌为灰瓶霉菌 [Phialophroa cinerescens ( Wr. )v an Bey-
ma ]和尖镰孢菌石竹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Schl. Snyd.& Hans. f . sp. dianthi ( Pri ll& Del. )
Snyd.& Hans. ]。
2. 4 病情及症状
病地处理区的病害发生发展情况如图 1。
图 1 香石竹萎蔫病在病地的发病时间动态
Fig. 1  Prog ress of carna tion wilt in the infested so il
从病田观察和大田调查结果发现 ,香石竹萎蔫病在宁波主要发生在 5月底至 8月上旬 ,且有两个
发病高峰。一个在霉季 ( 5月底至 6月上、中旬 ) ;另一个在伏后 ( 7月底至 8月中旬 )。其中霉季枯死株占
总枯死株的 2 /3以上。
631期 王国良等:香石竹萎蔫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霉季病株常表现为急性枯死症状。此时香石竹株高已达 30~ 40 cm (定植后 40~ 50 d) ,病株在
霉雨间隙期间的太阳暴晒下 ,下部叶子先出现褪绿和轻微的萎蔫状 ,后渐向上部叶子发展 ,约 7~ 10
d全株枯死。病株根系稀少 ,茎基部变软、干枯。手捏有明显内空感 ,内部髓已崩溃、纤维状 ,只剩下
皮层。少数病株的叶片可出现隔节萎蔫现象 ,它们的维管束具明显的深褐色细环 ,即瓶霉菌萎蔫病
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伏后病株症状有二种主要类型: 一是镰孢菌枯萎病的典型症状。病株一侧叶或枝叶先由下而上
萎蔫 ,另一侧仍正常 ,当枯萎发展到后期整株才枯死。病株茎横切面的维管束中只显现几处淡褐色
细斑点 ,茎横切面中其它组织均正常。一侧叶片萎蔫的初期病株的茎横切面中 ,只在其相应一侧的
维管束中出现淡褐色细斑点。另一种是由数种镰孢菌引起的茎腐病症状。病株茎基部干腐、开裂 ,整
个茎横切面红褐色 ;病株由下而上缓慢萎蔫 ,病株经较长时间后才枯死。
表 2 病地与萎蔫株的关系
Table 2  The relationsh ip between the infested soil and the withered plants
处理
Treatm en t
萎蔫株率% With ered plants%
Ⅰ Ⅱ Ⅲ Ⅳ Ⅹ
无病地 Pathogen-f ree soil 3. 3 5. 0 1. 7 5. 0 3. 8
病地 In fested s oil 70. 0 58. 3 60. 0 78. 3 66. 7
  从表 2试验结果表明 ,商品香石竹扦插苗在病地栽种后发病率极高为 66. 7% ,在无病地种植后
的植株发病率仅为 3. 8%。其它园艺场的病情调查结果也具相同的结果 ,无病地种植后的植株发病
率在 3. 4%~ 8. 0%之间。
表 3 种苗与萎蔫株的关系
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tt ings and the withered plants
处理
Treatment
萎蔫株率% Withered plants%
镰孢菌枯萎病
Fusarium wi lt
瓶霉菌萎蔫病
Ph ialophoia w il t
镰孢菌茎腐病
Fusarium s tem rot
母种 Ⅰ 0 0 0. 15
M oth er cu tt ing Ⅱ 0 0 0. 31
扦插苗 Ⅰ 1 0 5
Cu t ting Ⅱ 0. 5 2 21. 7*
  母种购自荷兰 扦插苗购自上海  * 大棚内湿度较高
   Moth er cut ting f rom th e Neth erlands , cu tting f rom Sh anghai
  * Mois ture higher in the g reenh ouse
表 3的试验结果表明 ,种苗质量直接影响大地的发病率 ;无病地上种栽高质量母种不发生主要
由种苗传播的镰孢菌枯萎病和瓶霉菌萎蔫病。
3 结论与讨论
以我国南方香石竹主要种植地区的花圃上采集到的萎蔫致死病株为材料 ,经分离获得病原菌 ,
再经致病性测定 ,病原菌形态学 ,培养性状观察等 ,结果与国外文献报道 [5, 6 ]相一致 ,确认是灰瓶霉
菌 [Phialophroa cinerescens (W r. ) van Beyma ]和尖镰孢菌石竹专化型 [Fusarium oxysplrum Schl.
Snyd.& Hans. f. sp. dianthi ( Pril l& Del. ) Snyd.& Hans. ]从各主要产区的病株分离结果表明 ,香
石竹瓶霉菌萎蔫病是少数园艺场香石竹萎蔫 ,尤其是苗期萎蔫死亡的最重要原因。镰孢菌枯萎病已
在我国香石竹主要产地发生。
据介绍 [1 ] ,没栽种过香石竹的土壤中不可能存在尖镰孢菌石竹专化型 ;灰瓶霉菌只为害石竹科
64 植  物  病  理  学  报 28卷
植物 ;香石竹上这两种病菌只能随种苗和病株残体传播扩散 ,本试验也获得相似结果。本试验发现
从未种过石竹科植物的小区和花圃种植普通市售扦插苗后均有一定比例的萎蔫病株存在 ,证明本
地繁殖的种苗带菌现象普遍存在。用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测种苗带菌技术 ,并制订相应的种苗检验规
定解决种苗带菌问题有利我国香石竹生产的健康发展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尖镰孢菌和灰瓶霉菌
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2 ] ,本研究的病地处理区已轮作 2年 ,株发病率仍高达 66. 7% ,说明短期轮作作
用不大。病地需长期轮作已影响了香石竹基地的正常生产面积和花农的经济效益 ,深入研究防治这
两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试验发现灰瓶霉菌的生长率同国外报道 [ 5]有些差异 ;尖镰孢菌的大型分生孢子略偏小 ,它们的
原因有待进一步探明。
参 考 文 献
〔1〕 Dav ed L S, 1985, Diseas es of f loral Crops. Praeger Pub-
li sh ers. 中译本 , 371~ 378
〔2〕 Nels on P E et al . , 1960. Ph ytopathology, 5 365~ 369
〔3〕方中达 , 1979.植病研究方法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12~ 132
〔4〕 Boo th C, 1971. Th e Genus Fusarium. Kew , Surrey, U. K.
Commonuw eal th M ycological Ins ti tude
〔 5〕 Domsch K H et al . , 1980. Compendium of Soi l Fungi .
London: Academic Pres s, 620~ 627
〔6〕 Hellmers E, 1958. Dansk Botanisk Arkiv, 18( 2) 1~ 200
PRELIMINARY STUDYON THE WILT PATHOGENS OF CARNATION
Wang Guoliang  Ren Shanyu
( Zhejiang Rural Teach ers College Tech nology, Ningbo 315101)
Ying Xingde
( Agrical tu ral Tech nique Populari zat ion Cen t re of Xiangsh an Cou ty, Zh jiang Province,Xiangshan 315700)
   Routine studies on the pathogenici ty determination o f the wi thered carna tions, collerted f rom
12 main production bases o f carnation in the southern pa rt of China, show ed that Phialophroa
cinerescen ( W r. ) v an Beyma and Fusarium oxysporum Schl. Snyd& Hans. f. sp. dianthi ( Pri ll &
Del l ) Snyd.& Hans. were the main pathogens. When the commercial cut tings of carna tion w ere
planted in the pa thogen-free soil , 3. 4% ~ 8. 0% of the plants w ere diseased, while planted in the
infested soi l 66. 7% of the plants were infecteds. The incidence mainly , happend from the end of
May to the mid August and mo re than 2 /3 o f them occurred in the monsoon season.
  Key words: Ca rnation wi lt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dianthi Phiaphroa cinerescens
651期 王国良等:香石竹萎蔫病病原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