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新栽培区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全 文 :第 27卷 第 5期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Vol. 27  No. 5
  2007年 10月 Journal o f Central South Univ er sity o f Fo rest ry& Techno log y Oct. 2007 
文章编号: 1673- 923X ( 2007) 05- 0013- 06
新栽培区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谢伟东 1, 2 ,温远光 1, 4 ,周敏毅 1 ,梁宏温 1 ,刘世荣 3 ,陈 放 4
( 1.广西大学 林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4;
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1; 4.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摘 要:  采用收获法和相对生长法对田林县不同年龄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尾叶桉林分生物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 0. 4年生林分生物量为 6. 18 t /hm2, 2. 4年生林分为 32. 09 t /hm2 , 4. 4年生林分为 80. 59 t /hm2;不同年龄林分
的净生产量分别是 14. 82 t / ( hm2· a) ( 0. 4年 )、 13. 02 t / (hm2· a) ( 2. 4年 )和 19. 90 t /( hm2· a) ( 4. 4年 ) ;不同林分尾叶桉各器官生物
量分配存在较大差异 ,在林分生长初期 ,以枝条和叶所占比例较高 ,干材比例较小 ,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 ,干材和根的比例明显增大 ,
叶的比例有所下降 ;不同年龄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 0. 4年生林分为枝 ( 37. 54% )> 叶 ( 31. 38% )> 干材 ( 14. 77% )>
根系 ( 11. 69% )> 皮 ( 4. 62% ) , 2. 4年生林分为干材 ( 50. 83% )> 根 ( 18. 43% )> 枝 ( 12. 32% )> 皮 ( 10. 22% )> 叶 ( 8. 20% ) , 4. 4年生
林分为干材 ( 47. 29% )> 枝 ( 18. 42% )> 根 ( 14. 73% )> 叶 ( 10. 80% )> 皮 ( 8. 75% ) ;造林后第 2年林分的平均枯梢率为 84. 62% ,第 3
年为 63. 46% ,枯长率分别为 21. 64%和 27. 15% .田林县尾叶桉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但林木干材比例偏低、枝和叶比例偏高以及枯
梢严重等影响着林分的生长量和经济产量 .
关键词:  森林生态 ;尾叶桉 ;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枯梢率 ;新栽培区 ;田林县
中图分类号:   S718. 55+ 6; S792. 39    文献标志码:  A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of Eucalyptus urophylla Plantation in
New Cultivated Areas
X IE Wei-dong
1, 2
, WEN Yuan-guang
1, 4
, ZHOU Min-yi
1
, LIANG Hong-w en
1
, L IU Shi-rong
3
, CHEN Fang
4
( 1. Forest ry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Guangxi , China; 2. Cent 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 t ry and Technolog 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3. Insti tute of Fores t Ecology, Envi ronment and Protect ion, CAF, Bei jing 100091, China;
4. College of Li fe Science, Sich uan Univ ersi ty, Chengdu 610064, Sich uan, China)
Abstract: An inv es tigat ion w as conducted into the biomass and p rod uctivi ty of Eucalyp tus u tophyl la at dif f erent age s tands in Tianlin
County wh ere th ere is a n ew cultiv ated area for E. utophylla wi th the“ harv es t” and “ relat ive g row th” meth od. Th e resul t s sh ow th at
th e biomass of E. urophylla stand s increas es wi th th e increasing of s tand age; i t i s 6. 18 t /hm2in th e 0. 4-year-old stand, 32. 09 t /hm2
in the 2. 4-year-old stand and 80. 59 t /hm2 in th e 4. 4-year-old s tand; th at th e p rod uct ivi ty of the dif ferent age stands i s 14. 83
t / (hm2· a) ( 0. 4 year) , 13. 02 t / ( hm2· a) ( 2. 4 years ) and 19. 90 t / ( hm2· a) ( 4. 4 years ) respectiv ely; that in the di fferen t age
stands, th ere i s di ff erence in th e biomass dis t ribution of ti ss ues: in the early stag e, th e rate of b ranch and leaf i s high er and th at of
stem low er b ut w i th th e increase of s tand age, th e rate of stem wood and root becomes signi fican tly greater b ut th e rate of leaf is
dow n; th at th e biomass dis tribu tion of dif f erent s tands rang es in th e following order: b ranch ( 37. 54% ) > leaf ( 31. 38% ) > s tem
( 14. 77% )> roo t( 11. 69% ) > bark ( 4. 66% ) in the 0. 4-year-old s tand, s tem ( 50. 83% ) > root ( 18. 43% ) > branch ( 12. 32% )> bark
( 10. 23% )> leaf ( 8. 20% ) in th e 2. 4-year-old stand, and stem( 47. 29% )> b ranch( 18. 42% )> root ( 14. 73% )> leaf ( 10. 80% )> bark
( 8. 75% ) in the 4. 4-year-old stand respectiv ely; and th at th e average dieback rate is 84. 62% af ter plant ing 2 years and 63. 46% af ter
planting 3 years , and th e rate of dieback leng th is 21. 64% and 27. 15%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prod uctivity of Eucalyp tus
urophylla s tands in Tian lin is high , the grow th and economic yield are obvious ly af fected because the rate of s tem of Eucalyp tus
urophylla is low , th e rate of branch and leaf high and the dieback sev ere.
收稿日期: 2007-05-11
基金项目: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 ( 96- 007- 04- 06) ;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教外司留 ( 1997) 832]和广西教育厅
资助项目 .
作者简介: 谢伟东 ( 1964- ) ,男 ,广西博白县人 .讲师 ,博士生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监测与评价教学和科研工作 . E-mai l: xiexiegx@ 163.
com.
通讯作者: 温远光 ,研究员 . E-mail: w enyg@ 163. com.
Key words: forest ecology; Eucalyp tus urophylla; plan tation; biomass; p rod uct ivi ty; dieback rate; new cultiv ated area;
Tianlin County
桉树 Eucalyptus是全球热带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 ,也是世界上栽培最广的人工林树种 .其面积已达
1 340× 104 hm2 ,约为全球人工林的 10% .桉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印度为 480× 104 hm2 ,巴西其次 ,为
360× 104 hm2 ,共占世界桉树人工林面积的 63% [1 ] .中国引种桉树已有 110多年的历史 ,桉树人工林面积为
155× 104 hm2 ,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 12% ,居世界第三位 [2 ]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 ,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特别是木浆造纸用材、人造板用材、大径级用材等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
切相关的木材需求量增加更为迅速 .实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 ,
也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 .通过加速人工林的培育进程 ,逐步实现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
的转变 ,是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供需矛盾的根本之策 [3 ] .
尾叶桉 Eucalyptus urophylla是我国实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首选树种之一 ,随着基地建设的飞速
发展 ,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新栽培区也不断涌现 .田林县是桉树新栽培区之一 ,从 1996年开始大规模发展尾
叶桉人工林 ,至今共营造尾叶桉人工林 4 000~ 5 000 hm2 . 2010年将发展到 2× 104 hm2以上 .关于桉树种源试
验 [4, 5 ]、品种选育 [6~ 10 ]、病虫害防治 [11~ 13 ]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本研究旨在揭示新栽培区尾叶桉林分生物量和
生产力的变化规律 ,为西部地区尾叶桉的发展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1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及林分概况
1. 1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
田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 ,东经 105°27′~ 106°15′,北纬 23°58′~ 24°47′.地貌为云贵高原向东南延伸部分 ,属
都阳山系 ,东北有青龙山 ,西部有金钟山 ,南部有六韶山作外围屏障 ,造成东北、西北、西南和中部较高 ,向东南
逐渐倾斜 .全县土地面积 5 577 km2 ,其中土山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94. 8% ,石山面积小 ,只占全县总面积的
5. 2% .境内山峦起伏 ,一般海拔 400~ 800 m ,最高峰岑皇老山海拔 2 062. 5 m.田林县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
候 .由于地形复杂 ,海拔变化大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区域小气候 .总的特点是: 热量丰富 ,气候温暖 ,雨量较丰富 ,
但季节分配和空间分布不均 .境内山地以砂页岩发育的红壤和黄红壤为主 ,常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 ,
海拔 800 m以下为红壤 , 800~ 1 200 m为黄红壤 , 1 200 m以上为黄壤 .
1. 2 林分概况
研究林分是 1996年、 1998年和 2000年营建的尾叶桉人工林 .造林前 ,对林地进行炼山处理 ,全垦整地 ,沿
等高线种植 .株行距稍有不同 , 1996年营造的林分为 1 m× 5. 5 m , 1998年和2000年林分均为 1. 5m× 4. 0 m.造
林时施基肥 300 g /株 ,造林后当年抚育 1次 ,第 2年抚育 1次 ,并追施复合肥 300 g /株 .造林当年一般间种玉米或
旱稻 . 1996年的尾叶桉林分 ,由于株距太小 ,林木的分化比较明显 .除 2000年的林分林地枯落物很少外 ,其余林
分林地上的枯落物保存较好 ,厚 2~ 3 cm,覆盖率 80% ~ 90% .土层以中土层和厚土层为主 .土壤 pH值在 4. 9~
6. 2之间 .不同林龄代表样地的环境概况见表 1.
表 1 田林县尾叶桉人工林不同年龄林分的环境概况
Table 1  The general situat ion of E . urophylla in diff erent age stands
林龄
/a
海拔
/m
坡位 坡向 坡度
/(°) 土层厚度/cm pH
有机质含量
/ ( g· kg- 1)
全 N含量
/ ( g· kg- 1 )
有效 P含量
/ ( mg· kg- 1 )
速效 K含量
/ ( mg· kg- 1)
0. 4 550 中 南 28
0~ 20 5. 4 44. 7 0. 94 1. 588 183. 51
20~ 40 5. 4 11. 8 0. 44 0. 600 74. 74
40~ 100 5. 2 7. 70 0. 38 0. 447 47. 94
2. 4 680 中 东 28
0~ 20 5. 1 28. 7 0. 75 1. 168 106. 19
20~ 40 5. 3 10. 5 0. 33 0. 469 53. 61
40~ 100 4. 9 7. 00 0. 36 0. 611 34. 54
4. 4 650 中上 东 28
0~ 20 4. 9 13. 0 0. 39 0. 885 77. 84
20~ 40 4. 9 9. 90 0. 39 0. 384 33. 51
40~ 100 5. 3 4. 70 0. 27 0. 327 23. 20
14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27卷
2 研究方法
2. 1 样地选择与林分调查
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 ,于 2000年 10月分别在 1996年 ( 4. 4年生林分 )、 1998年 ( 2. 4年生林分 )和 2000年
( 0. 4年生林分 )营造的林分中选择好、中、差 3种林分类型设调查样地 ( 2000年林分的生长差异不大 ,只在中等
林分中设样地 ) ,每种类型设 3个重复 ,共设置样地 21块 .每个样地的面积为 400 m2 .样地选定后 ,对林木进行每
木检尺 ,实测胸径、树高和枝下高 .对 1998年林分中的 6块样地进行林木枯梢情况调查 ,并按下式计算枯梢率和
枯长率 .
  RD= (n /N )· 100%
  RDL= (L /H )· 100%
式中: RD为枯梢率 (% ) ; n为出现枯梢的株数 ; N为样地调查株数 ; RDL为枯长率 (% ) ; L为当年枯梢长度 ( m ) ;
H为当年树高生长量 ( m ) .
2. 2 样木的选择及生物量测定
根据每木调查结果 ,在 14块样地中选择测定生物量的林分平均木 ,其中: 0. 4年生 3株 , 2. 4年生 8株 ,
4. 4年生 3株 .将样木伐倒 ,地上部分采用分层切割法 [ 14]、根系采用全挖法 [15 ]测定各器官 (干材、干皮、光枝、叶
枝、 树叶、花果和根系 )的鲜质量 ,同时随机抽取各器官样品 100~ 200 g ,带回室内 ,在 85℃恒温下烘至恒质量 ,
计算各器官的含水率和干质量 .
2. 3 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计算
将样地林木各径阶的平均胸径和树高代入各器官的相对生长方程 ,求出径阶平均木的器官生物量 ,再乘以
该径阶株数 ,得到径阶器官生物量 ,将各器官的生物量累加 ,得到径阶及林分生物量 [1 6] .
采用年平均净生产量作为生产力的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
  NPP= W /a
式中: NPP为年平均净生产量 ;W 为林分或器官生物量 ; a为林分或器官年龄 .在计算过程中 , 4. 4年生林分和 2.
4年生林分的树干、树皮、树枝和根系年龄均以林分年龄计算 ,树叶的年龄取 2年 .由于 0. 4年生林分的年龄较
小 ,平均净生产量按林分的实际年龄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3. 1 相对生长方程的建立
表 2 尾叶桉器官生物量的优化相对生长方程
Table 2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biomass forEucalyptus urophylla
器官 相对生长方程 相关系数 F值
干材 W= 0. 048 497( D2H) 0. 846 254 0. 981 5 316. 16
干皮 W= 0. 029 883( D2H) 0. 733 094 0. 961 6 147. 38
枝 W= 1. 218 832+ 0. 000 002 179(D2H ) 2 0. 852 1 31. 79
叶 W= 1. 021 125+ 0. 000 008 888(D2H ) 2 0. 861 5 34. 55
根 W= 0. 069 157 3( D2H) 0. 628 5 0. 970 5 194. 63
  根据植物相对生长规律和样木各器官生
物量与胸径、树高的测定数据 ,选用 8种不同
函数式进行拟合 [17 ] ,建立了器官生物量 (W )
与测树因子 (D2H )的相对生长方程 (见表 2) .
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 ,尾叶桉各
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存在着紧密相关 ,各
器官的相对生长方程均达极显著水平
(p≤ 0. 01) ,表明方程具有较高的精度 ,可用于林木和林分生物量的计算 .
3. 2 林木个体的生物量
表 3是不同年龄尾叶桉林分平均个体生物量及分配 .表 3显示 ,尾叶桉林分平均木的生物量是随着年龄的
增 大而增大 , 0. 4年生林木的生物量平均只有 3. 25 kg , 2. 4年生增至 24. 26 kg ,增大 6. 46倍 , 4. 4年生相应为
47. 77 kg,分别比 0. 4年生林分和 2. 4年生林分提高 1 369. 85%和 96. 91% .
尾叶桉不同年龄、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存在明显差异 (见表 3) ,在林分生长初期 ,以枝条和叶所占比例较
高 ,干皮比例较小 ,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 ,干材和根的比例明显增大 ,叶的比例有所下降 .即不同年龄林分林木
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 0. 4年生林分为枝 ( 37. 54% )> 叶 ( 31. 38% ) > 干材 ( 14. 77% ) > 根系
15第 5期 谢伟东等:新栽培区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 11. 69% )> 皮 ( 4. 62% ) , 2. 4年生林分为干材 ( 50. 82% ) > 根 ( 18. 27% )> 枝 ( 12. 32% )> 皮 ( 10. 22% )> 叶
( 8. 20% ) , 4. 4年生林分为干材 ( 47. 29% )> 枝 ( 18. 42% )> 根 ( 14. 74% )> 叶 ( 10. 80% )> 皮 ( 8. 75% ).
表 3 不同年龄尾叶桉林分平均个体生物量及分配
   Table 3  The average individual biomass and distribution of Eucalyptus urophy lla in dif ferent age stands
年龄 /a
干材
生物量
/ ( kg· 株 - 1)
比例
/%
干皮
生物量
/( kg· 株 - 1 )
比例
/%

生物量
/ ( kg· 株 - 1)
比例
/%

生物量
/ (k g· 株 - 1 )
比例
/%

生物量
/( kg· 株 - 1 )
比例
/%
总量
/ ( kg· 株 - 1)
0. 4 0. 48 14. 77 0. 15 4. 62 1. 22 37. 54 1. 02 31. 38 0. 38 11. 69 3. 25
2. 4 12. 33 50. 82 2. 48 10. 22 2. 99 12. 32 1. 99 8. 20 4. 47 18. 43 24. 26
4. 4 22. 59 47. 29 4. 18 8. 75 8. 80 18. 42 5. 16 10. 80 7. 04 14. 74 47. 77
3. 3 不同林分的生物量
表 4 不同年龄尾叶桉林分生物量比较
Table 4  The biomass ofEucalyptus urophylla in diff erent age stands
样地号 年龄 /a 生物量 / ( t· hm
- 2)
干材 干皮 枝 叶 根 枯枝 合计
1
2
3
平均
0. 4
0. 90 0. 28 2. 26 1. 89 0. 72 0. 24 6. 29
0. 88 0. 27 2. 04 1. 71 0. 69 0. 22 5. 82
0. 82 0. 25 2. 38 1. 91 0. 69 0. 25 6. 29
0. 87 0. 27 2. 23 1. 86 0. 70 0. 24 6. 18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2. 4
26. 61 5. 14 6. 50 4. 03 8. 91 2. 14 53. 33
15. 56 3. 17 3. 22 2. 19 5. 74 1. 29 31. 17
4. 12 0. 99 1. 43 1. 17 2. 03 0. 40 10. 14
23. 64 4. 61 5. 56 3. 51 8. 06 1. 87 47. 25
20. 88 4. 25 4. 28 2. 92 7. 69 1. 73 41. 75
5. 68 1. 33 1. 68 1. 36 2. 68 0. 52 13. 25
23. 64 4. 49 6. 84 4. 11 7. 60 1. 92 48. 40
14. 27 2. 93 2. 89 2. 00 5. 34 1. 19 28. 26
16. 26 1. 45 1. 70 1. 37 2. 90 0. 96 24. 64
15. 63 3. 15 3. 79 2. 52 5. 66 1. 34 32. 09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平均
4. 4
49. 04 8. 98 19. 78 11. 48 14. 97 4. 20 108. 45
30. 24 5. 67 10. 19 6. 08 9. 63 2. 50 64. 21
29. 22 5. 47 10. 43 6. 21 9. 29 2. 45 63. 07
46. 34 8. 43 20. 18 11. 65 14. 0 3. 67 104. 27
40. 25 7. 44 15. 73 9. 21 12. 50 3. 43 88. 56
30. 03 5. 63 11. 44 6. 78 9. 59 2. 60 66. 07
41. 15 7. 56 16. 12 9. 38 12. 62 3. 56 90. 39
39. 37 7. 26 16. 66 9. 71 12. 20 3. 44 88. 64
24. 18 4. 62 7. 94 4. 85 7. 98 2. 06 51. 63
36. 65 6. 78 14. 27 8. 37 11. 42 3. 10 80. 59
  表 4是不同年龄尾叶桉林分的生
物量 .从表 4可以看出 , 0. 4年生林分
的生物量平均只有 6. 18 t /hm2 ,
2. 4年生为 32. 09 t /hm2 , 4. 4年生为
80. 59 t /hm
2 .可见 ,早期尾叶桉林分
生物量增长很快 ,后期的增长速度有
所减缓 .同一年龄、不同样地尾叶桉林
分的生物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以
2. 4年生林分为例 ,生长好的林分总
生物量为 47. 25~ 53. 33 t /hm2 ,中等
林分为 28. 62~ 41. 75 t /hm2 ,而生长
差的林分总生物量只有 10. 14~
24. 64 t /hm
2 .生长最好的林分与生长
最差的林分总生物量相差 4. 26倍 .
3. 4 不同林分的生产力
森林的生产力 (生产量 )是指单位
时间单位面积森林植物所产生的有机
物 ,净生产量为一定时间内植物生长
量 ,凋落量和枯损量及被动物昆虫的
采食量三者之和 [18 ] .年平均净生产量
是评价林分生产力最常用的指标 .在
调查研究中 ,由于未能就林分的凋落
物、昆虫或人为因素去除的生物量部分进行修正 ,因此本文测算的净生产量比实际情况略偏低 .
生产力测定结果显示 (见表 5) ,田林县尾叶桉林分的平均生产力为 16. 05 t / ( hm2· a) ,其中干材生产力为
5. 67 t / ( hm2· a ) ,占总生产力的 35. 33% ;干皮为 1. 18 t / ( hm2· a ) ,占 7. 35% ;枝为 3. 46 t / ( hm2· a ) ,占
21. 56% ;叶为 3. 51 t /( hm2· a) ,占 21. 87% ;根为 2. 24 t /( hm2· a) ,占 13. 96% .
表 5 不同年龄尾叶桉林分的生产力
Table 5  The productivity of Eucalyptus urophylla in dif ferent age stands
年龄 / a 林分密度
/(株· hm- 2 )
生产力 /( t· hm- 2a- 1)
干材 干皮 枝 叶 根系 总量
0. 4 1 825 2. 17 0. 68 5. 56 4. 66 1. 75 14. 82
2. 4 1 267 6. 51 1. 31 1. 58 1. 26 2. 36 13. 02
4. 4 1 622 8. 33 1. 54 3. 24 4. 19 2. 60 19. 90
平均 1 571 5. 67 1. 18 3. 46 3. 51 2. 24 16. 05
  从不同年龄来看 ,不同器官的生产
力存在明显差异 , 0. 4年生林分的干材
生产力为 2. 17 t / ( hm2· a) ,只占总生产
力的 14. 69% , 2. 4年生和 4. 4年生的干
材生产力明显提高 ,分别达到 6. 51和
8. 33 t /( hm
2· a) ,分别占总生产力的
50. 00%和 41. 86% ,比 0. 4年生林分分
16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27卷
别提高了 2. 40倍和 1. 85倍 ;而叶的生产力却出现了相反的变化 , 0. 4年生林分的叶生产力为 4. 66 t / (hm2· a ) ,
占总生产力的 31. 44% , 2. 4年和 4. 4年叶的生产力明显下降 ,分别占总生产力的 9. 84%和 21. 06% ,分别降低了
2. 20倍和 0. 49倍 (见表 5) .这种生产力分配格局随林分年龄变化的趋势与杉木人工林相似 [19 ] .
3. 5枯梢率和枯长率
作为新的栽培区 ,田林县在大力发展尾叶桉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例如白蚁危害、枯梢、
适应山地的尾叶桉良种等问题 .据当地林业部门介绍 ,田林县尾叶桉的枯梢现象一般出现在造林后的第 2年和
第 3年 ,第 3年以后枯梢现象逐渐消失 .本研究就枯梢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 ,结果列入表 6.
表 6显示 ,田林县尾叶桉的枯梢现象比较严重 ,在造林后的第 2年 ( 1999年 )枯梢率变化在 69. 1% ~ 95. 4%
之间 ,平均为 84. 62% ;造林后第 3年 ( 2000年 )枯梢率有所下降 ,为 40. 0% ~ 87. 5% ,平均为 63. 46% .据访问 ,枯
梢现象一般出现在 4~ 5月间 ,与造林时间刚好对年 . 1年生尾叶桉林分平均高为 4. 69 m , 2年生平均为 3. 18 m ,
生长量比较高 .据调查 ,第 2年的枯梢长度平均为 1. 02 m ,第 3年平均为 0. 86 m ,枯长率分别为 21. 64%和 27.
15% (见表 6) .由此可见 ,枯梢将造成 1 /4~ 1 /3的林分生长量损失 .
表 6 田林县尾叶桉枯梢情况统计
Table 6  The statistics of dieback of Eucalyptus urophylla in Tianlin
样地号 调查株数
枯梢率
1999年
n RD /%
2000年
n R D /%
枯长率
1999年
H /m L /m RDL /%
2000年
H /m L /m R DL /%
5 55 38 69. 1 22 40. 0 5. 59 1. 13 20. 2 3. 21 0. 80 24. 9
6 53 42 79. 2 38 71. 7 4. 20 0. 94 22. 4 3. 59 0. 83 23. 1
7 42 33 78. 6 18 42. 9 5. 03 0. 94 18. 7 3. 12 0. 68 21. 8
8 49 44 89. 8 33 67. 3 4. 78 0. 97 20. 3 2. 63 1. 05 39. 9
9 65 62 95. 4 45 69. 2 3. 92 1. 00 25. 5 3. 85 0. 67 17. 4
10 48 43 89. 6 42 87. 5 4. 59 1. 11 24. 2 2. 69 1. 15 42. 8
平均 52 44 84. 62 33 63. 46 4. 69 1. 02 21. 64 3. 18 0. 86 27. 15
4 结论与建议
4. 1 结 论
据报道 ,广西东门林场 10年生尾叶桉林分的生产力为 15. 98 t / (hm2· a ) [ 20] ;广西合浦山口林场窿缘桉
Eucalyptus ex serta 1. 5年生林分的生产力为 5. 54 t / (hm2· a) , 2. 5年生为 4. 97 t /( hm2· a ) , 4. 3年生为 11. 60
t / ( hm
2· a ) , 7. 7年生为 9. 21 t /( hm2· a) [21 ] ;印度南部 10年生蓝桉 Eucalyptus globulus的生产力为 7. 67
t / (hm
2· a ) ;广东雷州 10. 5年生柠檬桉 Eucalyptus citriodora为 9. 78 t /( hm2· a ) ;广东雷林一号桉 Eucaly tus
leizhou No. 1( 10. 5年生 )生产力为 8. 33 t /( hm2· a) [22 ] .田林县尾叶桉人工林的生产力变化在 13. 02~ 19. 90 t /
(hm
2· a )之间 ,说明田林县种植尾叶桉可以获得较高的生产力 .
干材率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工业原料林的经济产量 ,从而影响着经营效益 .田林县尾叶桉人工林以培育工业
原料 (木片、纸浆材等 )为目的 .各地的研究表明 ,桉树一般具有较高的干材率和较低的枝叶率 [20 ] ,如东门 10年
生尾叶桉的干材率 (按地上部分生物量统计 ,下同 )为 84. 54% ,而枝、叶的比例只占 5. 10%和 1. 41% .与东门尾
叶桉明显不同 ,田林尾叶桉 ( 4. 4年生 )的干材率只有 55. 45% ,枝、叶的比例分别为 21. 59%和 11. 15% .田林县
尾叶桉的高枝叶率 ,除了与林分年龄较小有关外 ,还与行距较大和山地气候有利于枝叶的生长有关 .
田林县尾叶桉的枯梢现象十分严重 ,尽管它的生物生产力较高 ,但枯梢现象严重地影响到林分生产力的稳
定和原料林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
4. 2 建 议
田林县尾叶桉的枯梢现象是制约尾叶桉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对引起枯梢的原因说法
不一 ,尚未找到枯梢的症结所在 .所以 ,建议政府和科研部门开展立项研究 .
田林尾叶桉的枝、叶比例过高 ,影响到干材的产量 ,也影响到林分的经济效益 .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
与密株宽行的配置方式有关 ,也可能与山区雾多、日照时间短等气候条件有利于枝叶的生长有关 .建议采用
17第 5期 谢伟东等:新栽培区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1. 7 m× 3. 4 m的株行距 ,并选择疏冠、细枝、适应山地气候的桉树品种或家系 .
田林县地形变化大 ,立地条件的分异明显 ,尾叶桉的生长表现明显有别 .因此 ,在桉树的大规模发展中 ,不
应只强调连片而忽视立地条件的选择 .
致谢: 在项目的野外调查过程中 ,得到田林县政府、林业局等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林学院林本 97级黄丽平、苏树祥、黄
镇、何理良、黄栋才、田金荣、韦联健、陆峰等同学参加大量的调查分析工作 .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
参考文献:
[1 ] 孙长忠 ,沈国舫 ,李吉跃 ,等 .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生产力现状及潜力的调查研究: II桉树、落叶松及樟子松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 J] .林业科学
研究 , 2001, 14( 6): 657- 667.
[2 ] 殷亚方 ,姜笑梅 ,吕建雄 ,等 .我国桉树人工林资源和木材利用现状 [ J ].木材工业 , 2001, 15(5) : 3- 5.
[3 ] 周生贤 .中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 [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2: 165- 172.
[4 ] 孙汉洲 ,赵 芳 ,李志辉 .用细胞膜脂肪酸成分分析法筛选抗寒巨桉种源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0, 20( 3): 59- 62.
[5 ] 李志辉 ,杨民胜 ,陈少雄 ,等 .桉树引种栽培区区划研究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0, 20( 3): 1- 10.
[6 ] 李光友 .韦塔桉母本选择占控制授粉技术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5, 25( 6): 94- 98.
[7 ] 罗汉强 ,罗建举 .巨桉无性系间生长性状、材性变异规律及优良无性系选择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2, 22( 3): 42- 48.
[8 ] 邹小兴 ,梁一池 ,阮少宁 .巨桉家系遗传距离分析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3, 23( 2): 58- 61.
[9 ] 陆钊华 ,徐建民 ,李光友 ,等 .尾叶桉家系自由授粉子代性状的分析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4, 24( 5): 19- 23.
[10 ] 莫晓勇 ,龙 腾 ,彭仕尧 ,等 .桉树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 J].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2, 22( 4) : 31- 35.
[11 ] 吴光金 ,林雪坚 ,李 冬 ,等 .桉树青枯病流行区病菌小种和生物型的签定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4, 24( 2): 27- 29.
[12 ] 吴光金 ,林雪坚 ,石明旺 ,等 .桉树抗青枯病树种和无性系签定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3, 23( 4): 32- 34.
[13 ] 冉隆贤 ,曾令才 .芳香酸诱导桉树抗青枯病研究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3, 23( 4): 35- 38.
[14 ] 冯宗炜 ,陈楚莹 ,张家武 ,等 .不同自然地带杉木林的生物生产力 [ 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84, 8( 2): 93- 100.
[15 ] 温远光 ,梁乐荣 ,黎洁娟 ,等 .广西不同生态地理区域杉木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 [ J ].广西农学院学报 , 1988( 2): 55- 66.
[16 ] 叶镜中 ,姜志林 .苏南丘陵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 J].生态学报 , 1983, 3( 1): 4- 13.
[17 ] 温远光 .广西英罗港五种红树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 J].广西科学 , 1999( 1): 142- 147.
[18 ] 冯宗炜 ,王效科 ,吴 刚 ,著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
[19 ] 温远光 ,梁宏温 ,蒋海平 .广西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的研究 [ J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14( 1): 55- 64.
[20 ] 温远光 ,梁宏温 ,招礼军 ,等 .尾叶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0a, 8( 2): 123- 131.
[21 ] 温远光 ,和太平 ,李信贤 ,等 .广西合浦窿缘桉海防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 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2000b, 19( 1): 1- 6.
[22 ] 陈北光 ,傅冠旭 ,陈 考 ,等 .两种桉树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 [ A] / /曾天勋 .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 .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 1995: 10- 11.
[本文编校:谢荣秀 ]
18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2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