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花序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 文 :Vol.29 No.2
Jun.2012
第 29卷 第 2期
2012年 6月
桉树科技
EUCALYPT SCIENCE & TECHNOLOGY
收稿日期:2012-04-06
基金项目:“十一五”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项目“桉树新品种优良遗传性状选择、改良与开发利用”(林科字[ 2007] 第 24号)
作者简介:李昌荣(1980 — ),男,工程师 ,博士生 ,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研究 .E-mail:andyharry@126.com
大花序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昌荣 1 , 陈 奎 2 , 周小金 2
(1.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 广西 南宁 530002;2.广西国营高峰林场 ,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大花序桉是优良的实木锯材利用树种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本文着重论述大花序桉的引种栽培 、苗木繁育 、
木材材性 、生理等方面研究进展 ,提出了当前大花序桉研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探讨了大花序桉研究的趋
势和重点 。
关键词:大花序桉;实木锯材;引种;木材材性
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ucalyptus cloeziana
LI Chang-rong1 , CHEN Kui2 , ZHOU Xiao-jin 2
(1.Gu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 , Nanning 530002 , Guangxi , China;
2.Gaofeng Forest Farm of Guangxi , Nanning 530001 , Guangxi , China)
Abstract:Eucalyptus cloeziana is a species with potentially high economic value on account of its abili ty to
produce timber desired for higher value solid wood end-products.The introduction , cultivation , genetic im-
provement , wood properties , and physiology of Eucalyptus cloeziana we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re-
port.The current problems of Eucalyptus cloeziana needing further research were identified and key prior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Eucalyptus cloeziana;solid wood;introduction;wood properties
桉树(Eucalyptus)木材有多种用途 , 在建筑 、家
具 、矿柱 、 电杆 、铁轨 、 胶合板 、 纤维板和造纸等
多方面被广泛使用;其中 , 造纸和纤维板是我国目
前最主要的桉树木材利用方式 , 而高档实木材往往
被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对木材的需求将越
来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 , 2007年国内林产品折算
的木材消费总量约 3.71亿 m3 , 但国内可供给量只有
2.02亿 m3 ,实际消费缺口超过 1亿 m3。预计到 2020
年 , 我国的木材消费总量将提高到 4.57 ~ 4.77亿
m3 , 木材供应缺口将长期保持在 1~ 1.5亿 m3[ 1]。因
此 , 发展替代天然林实木材的桉树速生丰产人工林
显得十分紧迫 。
大花序桉(E.cloeziana), 也叫昆士兰桉 [ 2] , 是重
要的实木利用桉树树种之一 。自然分布于澳大利
亚 , 其生长迅速 , 树高可达 35 ~ 40 m , 在天然林中
可达 45 m ,在好的立地上大花序桉高达 40 ~ 55 m ,直
径 1~ 2 m[ 3];大花序桉干形通直 、圆满 , 自然整枝良
好 , 9年生开始开花结实[ 4];大花序桉木材黄褐色 、硬
度高 、纹理通直 、结构均匀 、耐久沉重 , 锯板性能优
良 , 是天然的高贵木材 , 广泛用于家具 、建筑 、矿柱 、
坑木等;因此 , 该树种的实木利用有广阔的发展前
景 。但是 ,关于大花序桉的遗传改良和栽培利用还处
DOI :10.13987/j.cnki.askj.2012.02.009
于起步阶段 ,如何利用现有遗传资源 ,高效开展适合
实木材培育的优良种质筛选 、 中大径级实木材的培
育技术措施以及大花序桉实木材的加工利用技术是
急需开展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大花序桉国内外的相
关研究进展与经验进行综述 , 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
借鉴。
1 大花序桉的引种栽培研究
我国引种大花序桉始于 1972年 , 在广西 、 广
东 、 海南 、 福建 、 四川等省区都做了引种试验 。
1982 —1989年 , 通过 “中澳技术合作东门桉树示范
林项目” , 广西东门林场引种大花序桉 , 1983年建立
起第一个大花序桉种源试验 , 至今试验林大部分已
被破坏;1989年另建立有 11个种源/家系试验林 ,通
过间伐 , 至今该试验林生长良好 , 保存仍比较完整 ,
为大花序桉的相关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花序桉
引种桂中地区 ,通过间伐 , 7年生 14株保留木平均胸
径达 20.5 cm ,平均树高达 22.4 m ,经过-4℃的低温
冻害 , 大花序桉没有受到冻害 , 说明其耐寒性较强 ,
比较适应桂中地区的气候条件 [ 5]。在较寒冷的桂北
区 ,刘涛等[ 6 ] 进行了包括大花序桉在内的10个桉树
品种的造林试验 ,试验表明 , 2年生大花序桉树高表
现一般 ,胸径低于平均值 ,总体表现较差 ,其适应性
与其抗寒性有关。在桂中南地区 ,大花序桉适应性较
强 。翟新翠等 [ 7]对大花序桉种源/家系早期选择研究
表明:2.5年生试验林的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
7.45 m和 7.10 cm , 胸径 、树高和材积在种源和家系
水平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早期选择的家系胸径和
材积具有较高的遗传增益 , 分别达到 12.68%和
25.26%, 树高仅为 6.68%, 用指数选择法选出 8个
种批和 20个家系为推荐的潜力优良材料 。广西林业
科学研究院于 2003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大花序桉 , 在
广西钦州 、玉林 2个地点建立种源/家系试验林 , 5.5
年生大花序桉种源在上述 2个试验点间生长差异极
为显著 ,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而种源和地点的互作效
应也极显著;生长迅速 、稳定性强 、适应性广的种源
为 20723 、19314、20725 , 这 3个种源在 2个试验点表
现突出 , 其中种源 20723表现最突出 , 5.5年生时平
均材积为 0.1517 m3;种源 20724和 19488在玉林试
验点表现突出 , 种源 20732在 2个试验点表现最差 ,
种源 20728在钦州试验点表现差 (广西桉树研究所
内部资料)。因此 ,通过种源选择 ,可以选育出适应性
广 、稳定性强 、生长迅速的优良种源 。
广东对大花序桉引种也进行了研究 , 在粤中地
区 , 薛华正等 [ 8]的研究表明:大花序桉 5年生的材积
增长率仍在不断上升 , 与尾叶桉等其他桉树相比最
为显著 , 认为其作为大径级工业用材(锯材)培育是
极具潜力的;赵汝玉等 [ 9]对大花序桉进行引种试验 ,
结果表明大花序桉在粤中地区除早期树高生长外 ,
其他性状的年度生长指标在种源间并无明显差异 ,
干形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 , 分枝性状差异不显著 ,
大花序桉种源 9901生长表现最好。在粤东北部较冷
地区 ,大花序桉对较冷气候的适应性较差 ,陈添基 [10]
在粤东北部引种大花序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 2年生
大花序桉平均高 2.33 m , 平均胸径 1.98 cm , 大花序
桉明显低于对照生长量 。
吴坤明等 [11]在海南省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花序桉
的引种试验 , 研究发现大花序桉不能忍受长期干旱 ,
3年生时保存率仅有 10%。黄世能等 [ 12]进行了大花
序桉更新研究 ,认为大花序桉更新效果差。
在澳大利亚 [13] 、巴西 [ 14 -15] 、南非 [ 16] 、印度 [ 17]进行
的大花序桉种源试验得出了相似的试验结果 , 即来
自昆士兰沿海地区的种源(如卡特威尔和京比)表现
出更好的生长性能 。Turnbull [ 18]对 21个大花序桉种源
进行种源试验 , 结果表明大花序桉种源间差异显著 ,
表型特征如树高 、叶片及果实的大小等在自然分布
区有从东到西的变异趋势 , 沿海种源比内陆种源好 ,
根据研究结果把大花序桉分为 4个主要的种群:北
部沿海 、北部内陆 、南部沿海 、南部内陆种源。Bouvet
等 [ 19]在刚果年降雨量 1300 mm的热带沿海低地进行
大花序桉种源试验 , 结果表明 5年生时不同种源和
家系在生长量上差异明显 , 生长最快的是来自澳大
利亚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种源 , 其年材积生长量
达 30 m3·hm-2· a -1。
2 大花序桉苗木繁育
大花序桉作为中大径材 (锯材)培育的优良树
种 ,其苗木繁育的成败将决定其推广种植规模。国内
外对大花序桉苗木繁育进行了大量研究 , 但是无性
系育苗还是处于试验阶段 , 大规模应用于生长造林
第 2期(总第 81期) 李昌荣等:大花序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1
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国外研究认为 , 大花序桉实生幼苗易受立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真菌病害危害 。在津巴布韦 ,
Barrett等 [ 20 ] 研究认为把大花序桉种子直接播种于
容器内可以提高苗木的出圃率 。Turnbull等 [ 21] 指出 ,
在凉爽的季节播种 , 少量浇水以及定期喷施抗菌药
等措施可以降低苗木感染立枯病真菌。 Igboanugo[ 22]
对大花序桉进行了扦插育苗试验 , 用 0.0025%的吲
哚丁酸 (IBA)浸泡插条 3 h能促进其生根。Catesby
等[ 23] 研究大花序桉扦插育苗 , 8周后插条平均生根
率达21%,有些无性系的生根率达100%,认为大花
序桉家系内和家系间的生根率有很大的变化 。
唐再生[ 24]采用广西东门林场 14年生大花序桉
伐倒后的萌芽作外植体 , 通过外植体诱导成无菌芽 ,
丛芽增殖 , 继代培养 , 诱导生根试验 , 筛选出一组较
适合大花序桉生长的培养基 ,建立了初步的“以芽繁
芽”的组培快繁体系 , 生根率最高达 45.9%,生根瓶
苗移栽后 , 成活率达 68.0%, 成功培育了少量的大
花序桉组培苗。唐庆兰 [ 25]的研究认为 ,大花序桉茎段
在改良MS1 +6-BA 0.2 mg ·L-1 +NAA 0.2 mg·
L
-1的培养基上 , 腋芽诱导效果最好;不同单株诱导
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 3 个单株的诱导率分别为
28.6%、 32.4%和 5%;不同单株继代增殖没有明显
差异;光照条件对大花序桉的继代增殖影响相当明
显 ,接种后应先暗培养 7 d后再人工光照 12 h·d-1 ,
光强为 1400 lux左右 , 效果最好;不同单株的材料
在生根上差异明显 , 前期暗培养有利于生根。陈晓
明等 [ 26]以大花序桉优株无菌种子的下胚轴为外植
体 ,研究其组培快繁技术 , 结果表明最适合大花序桉
的基本培养基为 ER培养基 , 最适的增殖培养基为
ER+6-BA 0.5 mg · L -1+ZT 0.2 mg · L -1+NAA
0.3 mg·L -1 , 增殖系数达到 3.8 , 不定芽生长整齐 、
健壮;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 1/2ER+ABT1 2.5 mg·
L
-1+ IBA 0.5 mg ·L-1 ,生根率 86%以上 , 每株平均
能长 4条根 , 平均根长 2.2 cm , 根系健壮;最适宜大
花序桉移栽的基质是红心土 , 移栽成活率可达 93%
以上 。大花序桉扦插繁殖育苗方面 ,刘仁坤 [ 27]研究认
为 , 大花序桉插穗生根率与扦插时间关系密切 , 在
温 、 湿度较为适宜的每年 10月份至翌年 4月份扦
插 ,成活率高 ,穗条的幼嫩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大花序
桉的扦插成活率 , 使用半木质化穗条能显著提高扦
插成活率 , 使用 ABT1生根促进剂能显著提高穗条生
根率 , 适宜的浓度为范围 300 ~ 1000 mg·L -1 , 生根
率可达 80%以上。
3 大花序桉材性研究及利用
3.1 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跟木材的加工利用密切相
关 ,许多学者在该领域的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木材密
度是非常重要的木材物理性质 , 成为学者研究的重
点 , Bootle [ 28] 的研究表明 , 大花序桉成熟材气干密度
约 1000 kg·m-3。Dickinson等 [13]研究得出 ,幼龄林木
材平均密度 624 kg·m-3 ,变化范围为 489 ~ 732 kg ·
m
-3。Muneri等 [ 29] 进行了大花序桉轴向生长应变与
木材基本密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 发现中等生长应变
树木的基本密度最高 , 高生长应变树木次之 , 低生
长应变最小 。生长应变和基本密度间存在较弱的正
相关 。蒋玮等 [ 30] 对8年生大花序桉研究 ,结果显示
大花序桉的心边材区别不明显 ,木材基本密度为
0.673 g· cm -3 。翟新翠 [ 31] 对大花序桉种源间木材基
本密度的研究表明:基本密度在种源间差异不显著 ,
且受中等程度以下遗传控制;木材基本密度自髓心
到树皮呈直线升高 ,径向变异规律明显 , 随着年龄的
增大 ,木材基本密度呈上升趋势 。
有学者以 18年生 11个大花序桉种源木材为研
究对象 , 分析了种源间 、单株间 、树干高度上的大花
序桉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变异情况 ,结果表明:木材基
本密度 、弦向全干缩率 、径向全干缩率 、体积全干缩
率 、差异干缩 、顺纹抗压强度 、抗弯弹性模量 、抗弯强
度 、冲击韧性在种源间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大花序
桉部分种源间 、株间及高度间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均
有显著差异;在树干不同高度上 , 除体积全干缩率 、
冲击韧性的差异不显著外 , 其他性状在树干高度间
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基本密度 、干缩率 、顺纹抗压强
度的遗传力在 0.553~ 0.719之间 , 受中等或中等强
度以上的遗传控制 , 而抗弯强度 、抗弯弹性模量 、冲
击韧性的遗传力较小 ,受低度遗传控制。木材基本密
度的变异范围是 0.617 ~ 0.753 g ·cm-3 , 弦向全干缩
率的变异范围为 8.64%~ 10.21%, 径向全干缩率的
变异范围为 5.74%~ 7.41%, 体积全干缩率的变异
范围是 14.16%~ 16.93%, 木材顺纹抗压强度的变
42 桉 树 科 技 第 29卷
异范围是 69.2~ 84.5 MPa , 木材抗弯弹性模量的变
异范围是 23.50 ~ 26.71GPa , 抗弯强度的变异范围
是 137.8~ 159.0 MPa , 间木材冲击韧性的变异范围
为 94.3~ 126.4 KJ·m-2[32 -34]。
周少英等 [ 35]对广西东门林场大花序桉木材干缩
特性及变性特性进行了研究 , 结果表明:大花序桉
木材干缩率随含水率降低而提高 , 变化曲线陡峭 ,
干裂势大 , 木材细胞皱缩和截面变形较大 , 木材稳
定性差 。姜笑梅等 [ 36 ] 对16年生大花序桉的木材解
剖 、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不同树干高度 、不同径向位
置以及同一高度的南北向的细致研究。吕建雄等 [ 37]
对尾 巨 桉 (E.urophylla ×E.grandis)、 尾 叶 桉
(E.urophylla)、大花序桉 、粗皮桉(E.pellita)和细叶
桉(E.tereticornis)等 5种不同桉属树种活立木和伐倒
木的生长应变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估 , 研究结
果表明:大花序桉在 5种树种中具有最低的生长应
变水平 ,尾叶桉生长应变水平最高。与尾叶桉 、尾巨
桉等速生树种相比 , 大花序桉生长较缓 , 但材性更
佳 ,木材的附加值高 ,如作为珍贵实木用材树种栽培
可获良好的经济收益 ,发展前景广阔。
3.2 木材纤维特性研究及制浆工艺
木纤维是木材 、纸张以及纤维复合材料最重要
的构成单元 , 木纤维的类别 、 排列方式和数量与木
材的密度 、 硬度及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有密切联
系 , 木纤维形态特征的变异规律又是木材材质改良
的基础。
杨中宁等 [ 38]研究 6年生大花序桉在不同树干高
度 、 不同径向位置上的纤维特性变异规律 , 结果表
明:种源间纤维长度存在极显著性变异 , 纤维长宽
比 、腔径比不存在显著变异;沿树干高度 , 在伐根处
的纤维长度明显小于其它高度的纤维长度;大花序
桉各种源纤维长度随生长轮数的径向变异 , 自髓心
向外 , 各种源木材纤维长度随生长轮增加而显著增
加 ,前 3 a增长较快 ,随后 3 a缓慢增加 。蒋玮等 [ 39]以
8年生的大花序桉为材料研究其纤维形态特征 , 结
果表明:大花序桉纤维长度较长 , 纤维长度为 0.84
mm , 壁腔比较高 , 特别是心材达到了 0.79 mm , 大花
序桉的壁厚较大 ,可以预测其较难细纤维化 ,成浆弹
性好而塑性差 ,因而强度较差 、松厚度较大。
杨中宁等 [ 38]对大花序桉纤维特性的研究结果认
为 ,大花序桉幼龄材也是适合做纸浆材的 。国内学者
对大花序桉制浆造纸工艺进行了研究 。张岳等 [ 40]对
我国现有的大花序桉纤维形态 、化学组成和材质密
度的分析 , 并对其硫酸盐法制浆及抄纸性能进行了
研究;大花序桉硫酸盐法蒸煮优化条件为:用碱量
19%,硫化度 20%,蒽醌用量 0.1% ,升温时间 100 ~
110 min , 保温时间 90 ~ 110 min , 最高蒸煮温度
165℃, 液比 1:5.5;大花序桉纤维长度较长 , 长宽比
也较大 , 浆性能较好 , 大花序桉的综纤维素含量较
高 ,半纤维素和各种抽出物含量少 , 大花序桉是较优
良的造纸原料;在打浆度为 40 ~ 50°SR时纸张的各
项物理性能比较好 , 分别为抗张指数 39.2 ~ 45.2
N·m -1·g -1 , 撕裂指数 10.5 ~ 12.0 mN·m -2· g -1 ,
耐折度 331 ~ 429次 , 紧度 0.428 ~ 0.442 g· cm-3 , 其
撕裂指数优于其他桉木树种 。蒋玮等[ 41]采用 4因素 3
水平正交试验 ,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极差和方差分析
了大花序桉碱性过氧化氢机械浆(APMP)制浆过程 ,
1 、 2段预浸渍 NaOH和 H2O2用量对制浆得率 、裂断
长 、 ISO白度等性能的影响 , 并对 1、 2段预浸渍的
NaOH和 H2O2用量进行优化选择 , 结果表明:大花序
桉 APMP 制浆的较优条件为 1段预浸 NaOH 用量
6%, H2O 2用量 1%, Na2SiO 3用量 1%, MgSO4用量
0.5%, EDTA用量 0.3%,温度 75℃, 时间 45 min , 液
比 1:4;2段预浸 NaOH用量 2.5%, H2O2用量 5%,
Na2SiO 3用量 3%, MgSO4用量 0.5%, EDTA 用量
0.3%,温度 75℃,时间 45 min ,液比 1:5;在上述条件
下 , 大花序桉 APMP 浆料的手抄片裂断长达 2.78
km , ISO白度达到 62.3%。
3.3 木材加工利用
木材的表面性质对木材的利用和加工性能的影
响重大 。罗玉华 [ 42] 对 12年生大花序桉 4个家系的木
材表面性状进行研究 ,分析家系间 、株间 、树高方向 、
心边材的变异 , 并针对表面自由能进行了表面粗糙
度 、结构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花序桉 4个家
系间材色差异显著 , 株间材色各参数差异均不显著 ,
其株间材色无差异;大花序桉 4个家系间表面自由
能差异 0.05水平下较显著 , 沿树高方向 , 最大表面
自由能在较低处 ,最小表面自由能在较高处 。
江泽慧等 [ 43]以广西东门林场 5种桉树为研究材
料 ,用驻波管法测试了 5种桉树木材的吸声系数 , 比
较了木材的吸声性能 ,结果显示:在频率 2000HZ ,大
花序桉的吸声系数为 0.120 ,大花序桉弦锯板和径锯
第 2期(总第 81期) 李昌荣等:大花序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3
板的吸声系数达到最大值 , 高频率区的吸声系数大
于低频率区 。
吴义强等[ 44] 采用日本学者寺氵尺真改良百度法 ,
研究大花序桉木材干燥特性 ,其准干燥基准为:含水
率为25%~ 30%,干球温度为60℃,吸湿性差为6℃,
平衡含水率为11.4%,为实木用材产品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依据 。在澳大利亚 , Redman等 [ 45]对大花序桉
和粗皮桉人工林锯材进行干燥试验 , 19年生大花序
桉2个38 mm 厚锯材样品和15年生粗皮桉1个25 mm
厚锯材样品应用传统干燥炉进行干燥试验 , 19年生
大花序桉1个38 mm 厚锯材样品和1个25 mm厚锯材
样品应用于真空干燥炉进行干燥试验 ,样品横截面
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升降率 、干燥后压力被用来衡量
干燥质量 ,结果表明:利用传统的干燥炉方法对大花
序桉和粗皮桉进行干燥 ,干燥质量等级令人满意 ,花
费的时间为自然干燥法的75%,真空干燥炉干燥法
花费的时间比传统干燥炉法的少60%以上。
4 大花序桉生理研究
Silva等 [ 46] 研究桉树对铝元素的忍耐能力 ,桉
树树种在含铝浓度0 ~ 2.5μm的营养液中培养10 d ,
然后测定耐铝能力 ,结果表明:蓝桉(E.globulus)和
尾叶桉对铝毒害的忍耐性更强 ,而巨桉(E.grandis)
和大花序桉易受铝的毒害 。Ngugi等 [ 47]以湿润海岸 、
干旱岛屿2个大花序桉种源和银皮桉(E.argophloia)
干旱岛屿种源的7个月大的种苗来研究水分压力持
续时间和强度对植物气体交换和叶片水势的影响 ,
对保持一整晚枯萎的苗木 ,黎明前叶水势和中午叶
水势分别进行评估 ,大花序桉湿润种源为-2.7和
-4.1 MPa ,干旱种源为-2.8和-4.0 MPa ,银皮桉
为-3.7和-4.9 MPa ,随着水分压力的减轻 ,银皮桉
和大花序桉干旱种源的中午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
迅速恢复 ,据此可以推断:银皮桉有更强的耐旱能
力 ,因此在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有栽培的潜力 ,而大
花序桉更适合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区种植 。同时
Ngugi等 [ 48] 研究土壤水分状况对苗木生物量生长和
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100%的土壤水分供应 、70%的
土壤水分供应 、50%的土壤水分供应3个试验处理 ,
在大棚环境条件下持续14周 ,结果表明:种苗生长 、
生物量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在树种之间有显著的差
异;大花序桉湿润种源在100%的土壤水分供应处理
中的叶面积比干旱种源的大很多 ,但是总体生物量
的差异并不显著;大花序桉的两个种源对土壤水分
亏缺都高度敏感;银皮桉分配到根部的生物量比大
花序桉的多10%;分析表明:生物量分配方式受基因
型显著影响而不是土壤水分供应 ,这为湿润和半湿
润地区选择栽培树种提供了依据 。
5 大花序桉桉树油研究
田玉红等 [ 49-50]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大花序桉
叶精油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鉴
定其化学成分 , 大花序桉精油的主要成分是α-蒎
烯 (47.364%)、 β -桉叶醇 (2.457%)、 γ-桉叶醇
(1.955%)、 α-桉叶醇 (1.316%)和柠檬 烯
(1.427%), 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大花序桉叶
挥发性成分的油相成分中 , 油相部分的提取率为
1.01%, 主要成分是α-蒎烯 , 其相对百分含量高达
83.71%,而其他所有成分的含量皆小于 1%。大花序
桉叶挥发油的抗菌活性相对较弱 。
6 结语与展望
自 1983年广西东门林场引进大花序桉建立种
源试验以来 , 对大花序桉的研究逐渐深入 ,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 , 为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同时发现相关领域的研究不足 , 为今后的研究重
点指明了方向 。
(1)引种与遗传改良。通过种源试验 ,了解大花
序桉的适生范围。广西引种大花序桉试验表明 ,桂中
南地区生长良好 , 桂北较冷凉地区表现不好;广东的
引种表明 ,粤中地区较适合大花序桉的生长;研究发
现大花序桉不能忍受长期干旱 ,而且更新效果差 。国
外大花序桉种源试验结果显示 , 昆士兰沿海地区的
种源(如卡特威尔和京比)表现出更好的生长量。大
花序桉遗传改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引进种质
资源 ,补充和完善大花序桉育种基础 ,建立大花序桉
种子园 ,为大花序桉锯材培育提供良种 , 同时进行家
系试验 、杂交育种 、无性系选育等遗传改良工作 。
(2)苗木繁育。苗木繁育的技术水平决定其推广
造林规模。大花序桉苗木扦插和组培繁育技术研究
44 桉 树 科 技 第 29卷
第 2期(总第 81期) 李昌荣等:大花序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5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 , 但离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实
践还有一定的距离 , 因此 , 大花序桉无性快繁体系的
建立将成为今后大花序桉苗木繁育研究的方向。
(3)大花序桉木材材性及加工利用。大花序桉作
为锯材目标培育 ,其材性研究较为深入 ,特别是与木
材加工性能密切相关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广
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对 6年生和 18年生大花序桉的
木材物理力学和纤维性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
为大花序桉材性改良和加工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是 ,大花序桉作为实木利用树种 , 如何解决实木锯
解过程中应力的释放 、 锯解和干燥等加工利用关键
技术 、提高木材利用率 ,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4)大花序桉定向培育技术 。大花序桉定向培育
技术措施还不完善 , 如何通过种植密度 、间伐 、修枝
等技术措施培育无节材 ,提高和改善木材质量 ,将是
大花序桉定向培育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1] 137home家居建材网.木材缺口增加 ,木制品企业面临
原料压力[ EB/OL] .(2012-01-11)[ 2012-03-30] .
http://sh.137home.com/Sread/91324.html.
[ 2] Pryor L D , Johnson L A S.A classification of the Eucalypts
[ M] .Canberra ,Australi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1971.
[ 3] Chippendale G M , Brooke M I H , Boland D J ,et al.Forest
trees of Australia(4th edition)[ M] .Melbourne , Australia:
Intl Specialized Book Service Inc , 1985.
[ 4] Poynton R J.Report to the Southern African Regional Com-
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oil
(SARCCUS)on tree planting in southern Africa[M] .Preto-
ria ,South Africa:Department of Forestry , 1977.
[ 5] 韦国浩.大花序桉在桂中地区的发展前景[ J] .桉树科
技 , 2002(1):32-33.
[ 6] 刘涛 , 龙永宁 , 张维耀 , 等.几种桉树在冷寒地区的早
期适应性研究[ J] .桉树科技 , 2005 , 22(2):23-31.
[ 7] 翟新翠 , 项东云 , 陈健波 , 等 .大花序桉种源/家系遗
传变异与早期选择研究[ J] .广西林业科学 , 2007 , 36
(1):26-30.
[ 8] 薛华正 , 吴之扬 , 陈霞 , 等.桉树树种与种源 、家系比
较试验[ J] .林业科学研究 , 1997 , 10(6):591-598.
[ 9] 赵汝玉 , 陆钊华 , 徐建民 , 等.韦塔桉与大花序桉在粤
中地区的生长表现[ J] .热带林业 , 2006 , 34(3):31-33.
[ 10] 陈添基.几种优良桉树引种试验初报[ J] .粤东林业科
技 , 2006(2):11-13.
[ 11] 吴坤明 , 吴菊英 , 徐建民.海南岛西部地区桉树树种/
种源试验[ J] .海南林业科技 , 1991(2):13-17.
[ 12] 黄世能 , 郑海水.热带薪材树种萌芽更新的研究[ J] .
林业科技通讯 , 1990(12):3-7.
[ 13] Dickinson G R , Nikles D G , Leggate W , et al.Variation
in Eucalyptus cloeziana in coastal north Queensland plant-
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 C]//Dieters M J , Matheson A C , Nikles DG , et al.
Tree improvement for sustainable tropical forestry.Proceed-
ings of QFRI-IUFRO Conference.Brisbane :Queensland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 1996.
[ 14] Aguiar I B de , Corradini L , Valeri SV.Results at age five
years and eight months of a Eucalyptus cloeziana prove-
nance trial in the Ribeirao Preto Region (SP)[ J] .Re-
vista-Arvore.1988 , 12(1):12-24.
[ 15] Souza S M de , Resende MDV de , Silva HD da , et al.Ge-
netic variability and genotype X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volving Eucalyptus cloeziana provenances in different re-
gions of Brazil [ J] .Revista-Arvore 1992 , 16(1):1-17.
[ 16] Pierce B T.The 9 year results of a Eucalyptus cloeziana
provenance trial series (in South Africa)[ R] .Pre toria:Re-
port by the Division of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992.
[ 17] Manaturagimath B B , Bulgannawar G N , Parameswarappa
S , et al.Provenance trial of Eucalyptus cloeziana in West-
ern Ghats of Karnataka , India[ J] .Indian Forester , 1991 ,
117(12):1013-1020.
[ 18] Turnbull J W.Geographic variation in Eucalyptus cloeziana
[ D] .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79.
[ 19] Bouvet J M , Delwaulle J C.Introduction of Eucalyptus
cloeziana into the Congo at Pointe Noire , plot 77.13[ J] .
Revue Bois et Forets des Tropiques , 1983 , 200(2):7-20.
[ 20] Barrett R L , Mullin L J.A review of introductions of
forest trees in Rhodesia[ M] .Rhodesia:Forestry Com-
mission , 1968.
[ 21] Turnbull J W , Shepherd K R.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eed
characte ristics of Eucalyptus cloeziana F.Muell[Z] .IUFR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ed Quality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pecies , Bangkok , 1984.
[ 22] Igboanugo A B I.Rooting of lignotubers of some Eucalyptus
with indole-3 butyric acid[ J] .Pakistan Journal of Forestry ,
1987 , 37(3):121-124.
[ 23] Catesby A , Walker S.Vegetative propagation of Eucalyptus
cloeziana by cuttings[ Z] .IUFRO Proceedings on Silviculture
46 桉 树 科 技 第 29卷
and Improvement of Eucalypts.EMBRAPA , Colombo
(Brazil), 1997.
[ 24] 唐再生.大花序桉芽器官离体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初报
[ J] .广西林业科学 , 2006 , 35(增1):22-33.
[ 25] 唐庆兰.大花序桉组织培养的研究[D] .南宁:广西大
学 , 2006.
[ 26] 陈晓明 ,黄金使 ,蔡玲 ,等.大花序桉下胚轴组培快繁
技术的研究[ J] .广西热带农业 , 2010 , 131(6):5-8.
[ 27] 刘仁坤.大花序桉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J] .武夷科学 ,
2010(26):105-108.
[ 28] Bootle K R.Wood in Australia:types , properties and uses
[M] .Sydney ,Australia: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 1983.
[ 29] Muneri A , Leggate W , Palmer G.Relationships between
surface growth strain and some tree , wood and sawn timber
characteristics of Eucalyptus cloeziana[ J] .Southern African
Forestry Journal , 1999 , 186(1):41-49.
[ 30] 蒋玮 , 姚春丽 , 赵荣军.几种杂交桉木的纤维特性[ J] .
中国造纸 , 2005 ,24(l1):75-76.
[ 31] 翟新翠.大花序桉的遗传变异与适应性研究[ D] .南宁:
广西大学 , 2007.
[ 32] 项东云 , 陈健波 , 申文辉 , 等.大花序桉种源间木材
物理性质变异研究[ J] .广西林业科学 , 2008 , 37(2):
57-65.
[ 33] 陈健波 , 项东云 , 张照远 , 等.大花序桉木材顺纹抗
压强度变异研究[ 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9 , 23(4):
63-66.
[ 34] 阚荣飞.大花序桉种源材性遗传变异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 2008.
[ 35] 周少英 ,徐峰.广西东门林场五种桉树木材干缩和变
形特性研究[ C]//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
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4.
[ 36] 姜笑梅 ,叶克林 ,吕建雄 ,等.中国桉树和相思人工林
木材性质与加工利用[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7.
[ 37] 吕建雄 , 殷亚方 , 赵有科 , 等.我国南方地区不同桉
树人工林树种生长应变水平的评估[ J] .北京林业大学
学报 , 2005 , 27(4):69-72.
[ 38] 杨中宁 , 项东云 , 陈健波 ,等.大花序桉种源木材纤维
特性变异研究[ J] .广西林业科学 , 2011 ,40(1):8-11.
[ 39] 蒋玮 , 姚春丽 , 蒲俊文.大花序桉 APMP 制浆条件的
优化[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9 ,31(1):148-151.
[ 40] 张岳 , 姚春丽 , 吴宁 .大花序桉 KP法制浆[ J] .中华
纸业 , 2006 , 27(6):76-79.
[ 41] 蒋玮 , 姚春丽 , 赵荣军.几种杂交桉木的纤维特性[ J] .
中国造纸 , 2005 , 24(11):75-76.
[ 42] 罗玉华.桉树木材表面性状的研究[D] .长沙:中南林
学院 , 2005.
[ 43] Jiang Z H , Zhao R J , Fei B H.Sound absorption property
of wood for five eucalypt species[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
search , 2004 , 15(3):207-210.
[ 44] 吴义强 , 彭万喜 , 袁光明 , 等.基于实木用材的七种
人工桉树木材的干燥特性及准干燥基准[ J] .中山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 46(增1):175-176.
[ 45] Redman A L ,McGavin R L.Accelerated drying of planta-
tion grown Eucalyptus cloeziana and Eucalyptus pellita sawn
timber[ J] .ForestPruductsSociety ,2010 , 60(4):339-345.
[ 46] Silva I R , Novais R F , Jham G N ,et al.Responses of Eu-
calypt species to aluminum: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 in the Al tole rance mecha-
nism[ J] .Tree Physiology , 2004 , 24(11):1267-1277.
[ 47] Ngugi M R , Hunt M A , Doley D , et al.Dry matter pro-
duction and allocation in Eucalyptus cloeziana and Eucalyp-
tus argophloia seedlings in response to soil water deficits
[ J] .New Forests , 2003 , 26(2):187-200.
[ 48] Ngugi M R , Doley D , Hunt M A , et al.Physiological re-
sponses to water stress in Eucalyptus cloeziana and
E.argophloia seedlings[ J] .Trees-Structure and Function ,
2004 , 18(4):381-389.
[ 49] 田玉红.广西桉叶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抗菌抗氧化性能
研究[ D] .南宁:广西大学 , 2006.
[ 50] 田玉红 , 刘雄民 , 李利军 , 等.大花序桉叶精油的化
学成分分析[ J] .广西工学院学报 , 2010 , 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