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苦荞酒液态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全 文 :※生物工程 食品科学 2014, Vol.35, No.11 129
苦荞酒液态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陈佳昕,赵晓娟,吴 均,杜木英*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市特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产品加工及贮藏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
摘  要:以重庆酉阳生产的苦荞为原料,应用液态发酵技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苦荞酒的酿造工艺条件进行
优化,从而确定苦荞酒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苦荞酒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0.15%、pH 6.5、
温度60 ℃、液化时间2.5 h;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1.5%、pH 5.0、温度60 ℃、糖化时间3 h;最佳发酵
工艺条件为酵母菌添加量0.1%、发酵温度28 ℃、pH 4.5。在此条件下发酵72 h即可得到酒度为9°左右的苦荞酒。
关键词:苦荞酒;液态法;液化;糖化;发酵
Optimization of Liquid-Stat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Buckwheat Wine
CHEN Jia-xin, ZHAO Xiao-juan, WU Jun, DU Mu-ying*
(Chongqing Special Food Programm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Produce Processing and Storage,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reports the production of tartary buckwheat wine from liquid-state fermentation of tartary buckwheat
from Youyang, Chongqing municipality. We optimized the process conditions using single-factor and orthogonal array
designs. The best liquefaction results were obtained by enzymatic treatment for 2.5 h using α-amylase at pH 6.5 and 60 ℃
with an enzyme dosage of 0.15%. The best saccharification conditions were achieved by allowing the hydrolysis process
catalyzed by 1.5% glucoamylase at pH 5.0 and 60 ℃ to proceed for 2.5 h. The best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s 0.1% yeast inoculum size, pH 4.5 and 28 ℃. After 72 h of fermentation under these optimized conditions, tartary
buckwheat wine with an alcohol content of approximately 9% by volume was obtained.
Key words: tartary buckwheat wine; liquid-state fermentation; liquefaction; saccharification; fer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S2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4)11-0129-06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411026
收稿日期:2013-07-19
基金项目:中国-匈牙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科外字[2013]83号,No:6-30)
作者简介:陈佳昕(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E-mail:331956701@qq.com
*通信作者:杜木英(197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发酵工程。E-mail:muyingdu@swu.edu.cn
荞麦为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包括甜荞和苦荞
两个品种[1]。苦荞麦又名鞑靼荞麦、野荞麦、万年荞[2],
主要分布于我国云贵高原、西南山区及山西、陕西等
地 [3]。苦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矿物质和
维生素[4],还含有其他禾谷类作物没有的叶绿素和生物类
黄酮[5]。大量研究表明,苦荞提取物中生物类黄酮、苦荞
蛋白、苦荞糖醇等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降低血糖、
血脂、尿糖,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炎镇痛、抑制肿
瘤细胞等作用[6-18]。
传统酿酒工艺主要是固态及半固态发酵工艺,此
工艺生产周期长,人工劳动强度大,原料利用率低,不
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虽然苦荞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
值,但苦荞酒的生产技术尚未成熟,市面上可见产品不
多,液态发酵法生产苦荞酒的研究报告更是少之又少,
且原料大多为苦荞及其他作物组成的复合物,因此研制
一种以100%苦荞为原料的既营养又美味且便于实现机械
化和自动化生产的苦荞酒符合当今酒类生产消费的发展
趋势。本研究以重庆酉阳生产的苦荞为原料,通过单因
素和正交试验对苦荞酒的酿造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旨在
为以后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苦荞,产地重庆酉阳,选用颗粒饱满无霉变的苦荞
通过高速粉碎机粉碎后过40 目筛,置阴凉干燥地备用。
α-淀粉酶(酶活力≥3 700 U/g)、糖化酶(酶活力≥
105 U/g) 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酿酒高
活性干酵母 安琪酵母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
析纯。
130 2014, Vol.35, No.11 食品科学 ※生物工程
1.2 仪器与设备
HH-6数显恒温水浴锅 金坛市富华仪器有限公
司;DFT-200型高速粉碎机 温岭市林大机械有限公
司;PB-10型酸度计、FA2004型分析天平 上海精密科
学仪器有限公司;HH·B11·420-S-Ⅱ型恒温培养箱 上
海跃进医疗器械厂;PSX-280A型手提高压灭菌锅 上
海申安医疗器械厂;RHB-32ATC型手持糖度计 厦门
晋力自动化有限公司;722-P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现
科仪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苦荞酒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
α-淀粉酶       糖化酶
                          ↓            ↓
苦荞→粉碎→糊化→调节pH值→液化→调节pH值→糖化→
调节pH值→发酵72 h→压榨→过滤→澄清→杀菌→陈酿
→成品 ↑
活化酵母液
1.3.2 酵母的活化
将酵母用2 %的糖水或4~5°B r i x的稀糖化醪在
35~40 ℃的温水中复水15~20 min,然后将温度降至
34 ℃以下活化1~2 h即可。
1.3.3 指标测定
还原糖含量采用GB/T 5009.7—2008《食品中还原糖
的测定》中的直接滴定法;可溶性固形物采用手持糖度
计直接测定;酒精度采用GB/T 13662—2008《黄酒》中
的比重计法,以乙醇的体积分数计;黄酮含量采用GB/T
20574—2006《蜂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pH值采
用pH计直接测定;总酸含量采用GB/T 12456—2008《食
品中总酸的测定》中的酸碱滴定法;氨基酸态氮:采用
GB/T 13662—2008《黄酒》中的酸度计法;溶液相对密度
使用密度计法;葡萄糖当量(dextrose equivalent,DE)
值表示溶液中淀粉的水解程度或糖化程度,是糖液中还
原糖(以葡萄糖计)的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比[19]。  
DE٬/%˙ 䘈৏㌆ਜ਼䟿/˄g/100 mL˅ h100 ᒢ⢙䍘ਜ਼䟿/˄g/100 g˅hⓦ⏢⴨ሩᇶᓖ/˄g/mL˅
1.3.4 苦荞酒液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1.3.4.1 α-淀粉酶液化温度的确定
将苦荞粉末按1∶4(m/V)的料液比糊化后,用2 mol/L
NaOH调节pH值至6.5,然后添加0.1%的α-淀粉酶,将其
放置温度分别为50、55、60、65、70 ℃的水浴锅中水浴
3 h,通过测定其DE值来确定最适液化温度。
1.3.4.2 α-淀粉酶液化pH值的确定
将苦荞粉末按1∶4(m/V)的料液比糊化后,用2 mol/L
NaOH或2 mol/L柠檬酸调节pH值分别为5.5、6.0、6.5、
7.0、7.5,然后添加0.1%的α-淀粉酶,将其在60 ℃的水浴
锅中水浴3 h,通过测定其DE值来确定最适液化pH值。
1.3.4.3 α-淀粉酶液化时间的确定
将苦荞粉末按1∶4(m/V)的料液比糊化后,用2 mol/L
NaOH调节pH值至6.5,然后添加0.1%的α-淀粉酶,将其
在60 ℃的水浴锅中分别水浴1、1.5、2、2.5、3、3.5 h,
通过测定其DE值来确定最适液化时间。
1.3.4.4 α-淀粉酶液化添加量的确定
将苦荞粉末按1∶4(m/V)的料液比糊化后,用2 mol/L
NaOH调节pH值至6.5,然后分别添加0.05%、0.1%、
0.15%、0.2%、0.25%、0.3%的α-淀粉酶,将其在60 ℃的
水浴锅中水浴3 h,通过测定其DE值来确定最适液化酶添
加量。
1.3.4.5 苦荞酒液化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
根据以上苦荞酒液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确定各因
素适合的水平范围,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
液化DE值为考核指标,确定液化最优试验组合。
1.3.5 苦荞酒糖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1.3.5.1 糖化酶糖化温度的确定
以1.3.4节得到的最佳液化条件的苦荞液化液为研
究对象,用2 mol/L柠檬酸调节pH值至5.0,然后添加1%
的糖化酶,将其分别放置温度为50、55、60、65、70、
75 ℃的水浴锅中水浴3 h,通过测定其还原糖含量来确定
最适糖化温度。
1.3.5.2 糖化酶最适pH值的确定
以1.3.4节得到的最佳液化条件的苦荞液化液为研究
对象,用2 mol/L柠檬酸调节pH值分别至3.0、3.5、4.0、
4.5、5.0、5.5、6.0,然后添加1%的糖化酶,将其放置
55 ℃的水浴锅中水浴3 h,通过测定其还原糖含量来确定
最适糖化pH值。
1.3.5.3 糖化酶糖化时间的确定
以1.3.4节得到的最佳液化条件的苦荞液化液为研究
对象,用2 mol/L柠檬酸调节pH值至5.0,然后添加1%的
糖化酶,将其在55 ℃的水浴锅中分别水浴0.5、1、1.5、
2、2.5、3、3.5 h,通过测定其还原糖含量来确定最适糖
化时间。
1.3.5.4 糖化酶添加量的确定
以1.3.4节得到的最佳液化条件的苦荞液化液为研
究对象,用2 mol/L柠檬酸调节pH值至5.0,然后添加
1%的糖化酶,然后分别添加0.05%、0.1%、0.3%、
0.5%、1.0%、1.5%、2.0%的糖化酶,将其在55 ℃的
水浴锅中水浴3 h,通过测定其还原糖含量来确定最适
糖化酶添加量。
1.3.5.5 苦荞酒糖化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
以1.3.4节得到的最佳液化条件的苦荞液化液为研
究对象,根据以上苦荞酒糖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还原糖含量为考核指
标,确定糖化最优试验组合。
※生物工程 食品科学 2014, Vol.35, No.11 131
1.3.6 苦荞酒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1.3.6.1 苦荞酒发酵pH值的确定
将经过液化和糖化后的料液,用2 mol/L柠檬酸分别
调节其pH值至3.5、4.0、4.5、5.0、5.5,然后添加0.1%的
安琪酵母,在28 ℃的条件下发酵72 h,通过比较其酒精
度和黄酮含量来确定发酵初始pH值。
1.3.6.2 苦荞酒发酵酵母菌添加量的确定
将经过液化和糖化后的料液,用2 mol/L柠檬酸调
节其pH值至4.5,然后分别添加0.05%、0.1%、0.15%、
0.2%、0.25%、0.30%的安琪酵母,在28 ℃的条件下发
酵72 h,通过比较其酒精度和黄酮含量来确定酵母菌的
添加量。
1.3.6.3 苦荞酒发酵温度的确定
将经过液化和糖化后的料液,用2 mol/L柠檬酸调节
其pH值至4.5,然后添加0.1%的安琪酵母,分别置于20、
24、28、32、36 ℃的条件下发酵72 h,通过比较其酒精
度和黄酮含量来确定最适发酵温度。
1.3.6.4 苦荞酒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
以1.3.4、1.3.5节得到的最佳液化条件和最佳糖化条
件的苦荞液为研究对象,根据以上苦荞酒发酵条件的单
因素试验结果,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酒精
度及黄酮含量为考核指标,确定发酵最优试验组合。
1.4 数据分析
采用Origin Pro8.6软件对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数据进行
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苦荞酒液化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2.1.1 温度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45 50 55 60 65 70
D
E٬/%
液化温度/℃
图 1 液化温度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liquefaction temperature on DE
由图1可知,当温度为60 ℃时,液化液DE值达到最
大,即α-淀粉酶对液化液的水解程度达到最高。当温度
小于60 ℃时,液化液DE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
(P<0.05);当温度大于60 ℃时,随着温度的增加,液
化液DE值显著下降(P<0.05)。这是因为温度对α-淀粉
酶的活性存在影响,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
高,反应速度加快,一旦超过最适温度范围,α-淀粉酶
的活性逐渐降低甚至丧失,反应速率下降。因此,液化
的最适温度为60 ℃。
2.1.2 pH值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30
25
20
15
10
5
5.0 6.0 7.0 8.07.56.55.5
D
E٬/%
pH
图 2 pH值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liquefaction pH on DE
由图2可知,当pH值为7时,液化液DE值达到最
大,即α-淀粉酶对液化液的水解程度达到最高。当pH
值小于7时,液化液DE值随着pH值的升高而显著增加
(P<0.05),当pH值大于7时,随着pH值的升高,液化
液DE值显著下降(P<0.05)。这是因为pH值对α-淀粉
酶的活性存在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改变酶的活性
中心构象[20],即酶只在最适的pH值范围内才能表现出最
大活力。在适宜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反应
速度加快,一旦超过最适pH值范围,α-淀粉酶的活性逐
渐降低甚至丧失,反应速率下降。因此,液化的最适pH
值为7。
2.1.3 液化时间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24
22
20
18
2 431
D
E٬/% ⏢ॆᰦ䰤/h
图 3 液化时间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liquefaction time on DE
由图3可知,当液化时间小于2 h时,液化液DE值随
着液化时间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当液化时间大
于2 h时,随着液化时间的增加,液化液DE值上升缓慢,
不显著(P>0.05),趋于平稳。这是因为随着液化的进
行,液化液中短链淀粉产物逐渐增多,使得水解的速度
变慢。α-淀粉酶对淀粉的液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开始
时α-淀粉酶主要作用于直链淀粉,使其降解生成寡糖,
淀粉液黏度下降,然后作用于支链淀粉,产生葡萄糖、
麦芽糖以及α-限制糊精,同时使寡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
麦芽糖[21]。因此,考虑到时间成本,以提高效率,液化
的最适时间选为2 h。
132 2014, Vol.35, No.11 食品科学 ※生物工程
2.1.4 α-淀粉酶添加量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30
25
20
15
10
5
0.00 0.05 0.10 0.15 0.20 0.300.25 0.35
D
E٬/%
α ⏰㊹䞦␫࣐䟿/%
图 4 α-淀粉酶添加量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amount of α- amylase used for liquefaction on DE
由图4可知,当α -淀粉酶添加量小于0.1 5 %时,
液化液DE值随着α -淀粉酶添加量的增多而显著增大
(P<0.05);当α-淀粉酶添加量大于0.15%时,液化液
DE值随着α-淀粉酶添加量的增加不显著(P>0.05),
逐渐趋于平稳。α-淀粉酶属于内切酶,可以水解淀粉分
子结构内部的α-1,4糖苷键,但较难水解位于分子末端的
α-1,4糖苷键,且不能水解α-1,6糖苷键,从而,随着液化
时间的延长,DE值基本不再变化。因此,从节约酶用量
和降低生成成本角度考虑,液化的最适α-淀粉酶添加量
为0.15%。
2.1.5 苦荞酒液化的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以下四因素三水平的
正交试验,实验结果见表1。
表 1 液化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1 Orthogonal array design and result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liquefaction conditions
试验号 A pH B温度/℃ C时间/h D α-淀粉酶添加量/% DE值/%
1 1(6.0) 1(50) 1(1.5) 1(0.05) 15.93
2 1 2(55) 2(2) 2(0.10) 22.95
3 1 3(60) 3(2.5) 3(0.15) 24.05
4 2(6.5) 1 2 3 23.75
5 2 2 3 1 18.87
6 2 3 1 2 20.62
7 3(7.0) 1 3 2 22.43
8 3 2 1 3 21.18
9 3 3 2 1 18.51
K1 62.93 62.11 57.73 53.31
K2 63.24 63 65.21 66
K3 62.12 63.18 65.35 68.98
k1 20.98 20.70 19.24 17.77
k2 21.08 21 21.74 22
k3 20.71 21.06 21.78 22.99
R 0.37 0.36 2.54 5.22
由表1可知,各因素对苦荞酒液化DE值的影响次序
为D>C>A>B,即α-淀粉酶添加量>时间>pH值>温
度。苦荞酒液化的最优组合为A2B3C3D3,但是此组合未
在9 组实验中出现,因此需要对该组合做验证实验。通过
验证实验,在此最佳组合下得到的DE值为25.43%,高于
9 组试验,因此,苦荞酒液化的最佳条件为:α-淀粉酶添
加量为0.15%、温度60 ℃、pH 6.5、液化时间2.5 h。
2.2 苦荞酒糖化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2.2.1 糖化pH值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11.0
10.5
10.0
9.5
9.0
8.5
8.0
3.0 3.5 4.0 4.5 5.55.0 6.56.0





/%
pH
图 5 糖化pH值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Fig.5 Effect of saccharification pH on reducing sugar content
由图5可知,当pH<4.5时,还原糖含量随着pH值的
升高而升高;当pH>4.5时,还原糖含量随着pH值的再度
升高而降低;当pH值为4.5时,还原糖含量达到最大,为
10.53%。这是因为pH值影响糖化酶的活性,pH值过低或
过高都会导致酶变性,从而降低糖化酶的活性,甚至失
活。因此,最适糖化pH值为4.5。
2.2.2 糖化温度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11.0
12.0
11.5
12.5
10.5
10.0
9.5
9.0
50 55 60 65 7570 80





/%
温度/ć
图 6 糖化温度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Fig.6 Effect of saccharification temperature on reducing sugar content
由图6可知,当温度低于60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
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当温度超过60 ℃时,
还原糖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为60 ℃时,
还原糖含量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当温度超过60 ℃时,
糖化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因此,最适糖化温度为60 ℃。
2.2.3 糖化时间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10
12
11
9
8
7
6
10 2 3 4





/%
时间/h
图 7 糖化时间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Fig.7 Effect of saccharification time on reducing sugar content
※生物工程 食品科学 2014, Vol.35, No.11 133
由图7可知,当糖化时间小于2.5 h时,糖化液还原糖
含量随着糖化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当糖
化时间长于2.5 h时,还原糖含量随着糖化时间的延长逐
渐趋于平稳(P>0.05)。因此,考虑到时间成本,以提
高效率,糖化最适时间为2.5 h。
2.2.4 糖化酶添加量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14
16
12
10
8
6
0.0 0.5 1.51.0 2.0





/%
糖化酶添加量/%
图 8 糖化酶添加量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Fig.8 Effect of glucoamylase amount on reducing sugar content
由图 8可知,当糖化添加量小于 0 . 5%时,糖化
液还原糖含量随着糖化酶添加量的增多而显著增大
(P<0.05);当糖化酶添加量大于0.5%时,糖化液还原
糖含量升高幅度缓慢,趋于平衡(P>0.05)。因此,从
节约酶用量和降低生成成本角度考虑,糖化最适糖化酶
添加量为0.5%。
2.2.5 苦荞酒液化的正交试验
表 2 糖化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2 Orthogonal array design and result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saccharification conditions
试验号 A pH B温度/℃ C 时间/h D糖化酶添加量/% 还原糖含量/%
1 1(4.0) 1(55) 1(2.0) 1(0.5) 12.27
2 1 2(60) 2(2.5) 2(1.0) 13.01
3 1 3(65) 3(3.0) 3(1.5) 13.15
4 2(4.5) 1 2 3 12.72
5 2 2 3 1 13.28
6 2 3 1 2 12.75
7 3(5.0) 1 3 2 13.16
8 3 2 1 3 13.23
9 3 3 2 1 12.69
K1 38.43 38.15 38.25 38.24
K2 38.75 39.52 38.42 38.92
K3 39.08 38.59 39.59 39.1
k1 12.81 12.72 12.75 12.75
k2 12.92 13.17 12.81 12.97
k3 13.03 12.86 13.20 13.03
R 0.22 0.46 0.45 0.28
由表2可知,各因素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次序为B>
C>D>A,即温度>时间>糖化酶添加量>pH值。
分析得出还原糖含量对苦荞酒糖化的最优组合均为
A3B2C3D3,但是此组合未在9 组试验中出现,因此需要
对该组合做验证实验。通过验证实验,在此最佳组合下
得到的还原糖含量为13.32%,高于9 组试验,因此,苦
荞酒糖化的最佳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为1.5%、温度
60 ℃、pH 5.0、糖化时间3 h。
2.3 苦荞酒发酵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2.3.1 酵母菌添加量对苦荞酒酒精度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9.5
9.0
10.0
8.5
8.0
0.05 0.250.150.10 0.20 0.30
1.0
0.9
0.8
0.7
0.6
0.5
0.4



/(
°

酵母添加量/%





m
g/m
L˅酒精度黄酮含量
图 9 酵母菌添加量对苦荞酒酒精度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Fig.9 Effect of yeast inoculum size on the contents of alcohol and
flavonoids in tartary buckwheat wine
由图9可知,当酵母菌添加量为0.1%时,苦荞酒的酒
精度及黄酮含量均达到最大;当酵母菌添加量小于0.1%
时,苦荞酒的酒精度和黄酮含量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当酵
母菌添加量过小的时候,发酵液中的原料糖分不能被酵母
菌充分利用,发酵不完全;而当酵母菌添加量大于0.1%
时,苦荞酒的酒精度和黄酮含量逐渐降低,这是因为酵母
菌添加量过大时,酵母菌会利用发酵液中的糖分用于自身
生长,而用于产酒精的底物浓度降低,且当酵母菌添加过
多时,微生物繁殖过快,也会消耗发酵液中的糖分,使得
最终酒精度较低。因此,最适酵母菌添加量为0.1%。
2.3.2 pH值对苦荞酒酒精度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8.5
8.0
10.0
9.5
9.0
4.0 5.03.5 4.5 5.5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
°

pH





m
g/m
L˅酒精度黄酮含量
图 10 pH值对苦荞酒酒精度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Fig.10 Effect of fermentation pH on contents of alcohol and flavonoids
in tartary buckwheat wine
由图10可知,当pH值为4.5时,苦荞酒的酒精度与黄
酮含量达到最大。当pH<4.5时,随着pH值的增加,酒精
度与黄酮含量逐渐增加。当pH>4.5时,随着pH值的逐渐
增大,酒精度与黄酮含量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当pH值过
低时,酵母菌的代谢能力受到影响,发酵速度减慢,不
利于发酵;而当pH值过高时,杂菌繁殖不受抑制,影响
最终酒的风味,且使得酒精度降低。综合考虑,苦荞酒
最适发酵pH值为4.5。
2.3.3 发酵温度对苦荞酒酒精度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由图11可知,当发酵温度为28 ℃时,所得苦荞酒
的酒精度与黄酮含量达到最大;而当温度低于28 ℃时,
134 2014, Vol.35, No.11 食品科学 ※生物工程
随着温度的升高,苦荞酒的酒精度与黄酮含量均逐渐升
高;当温度高于28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苦荞酒的酒
精度与黄酮含量均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当温度对微生
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较低时,酵母菌代谢能
力较弱,不能充分利用发酵液中的糖分进行酒精发酵,
而当温度较高时,酵母菌的发酵速率较快,会提前导致
酵母菌老化,且残糖量高,酒精产量低。因此,综合考
虑苦荞酒发酵的最适温度为28 ℃。
8.5
8.0
9.0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1.0
0.9
0.8
0.7
0.6
0.5



/(
°

温度/ć 黄酮含量/˄mg/mL˅酒精度黄酮含量
图 11 温度对苦荞酒酒精度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Fig.11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contents of alcohol
and flavonoids in tartary buckwheat wine
2.3.4 苦荞酒发酵的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以下三因素三水平的
正交试验,结果见表3。
表 3 苦荞酒发酵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3 Orthogonal array design and result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试验号
因素
A 酵母添加量/% B pH C温度/℃ 酒精度/(°)黄酮含量/(mg/mL)
1 1(0.1) 1(4.0) 1(28) 8.4 0.94
2 1 2(4.5) 2(32) 8.6 0.94
3 1 3(5.0) 3(36) 8.4 0.93
4 2(0.15) 1 2 8 0.93
5 2 2 3 8.4 0.93
6 2 3 1 8.8 0.93
7 3(0.2) 1 3 8.3 0.92
8 3 2 1 8.4 0.93
9 3 3 2 8.1 0.90
K1 25.4 24.7 25.6
K2 25.2 25.4 24.7
K3 24.8 25.3 25.1
k1 8.47 8.23 8.53
k2 8.4 8.47 8.23
k3 8.27 8.43 8.37
R 0.2 0.24 0.3 C>B>A
K1 2.81 2.79 2.80
K2 2.79 2.80 2.77
K3 2.75 2.76 2.78
k1 0.94 0.93 0.93
k2 0.93 0.93 0.92
k3 0.92 0.92 0.93
R 0.02 0.01 0.01 A>B=C
由表3可知,各因素对苦荞酒发酵酒精度的影响次
序为C>B>A,即发酵温度>发酵pH值>酵母菌的添
加量,对黄酮含量的影响次序为A>B=C,即酵母菌的
添加量>发酵pH值=发酵温度。分析得出二指标对苦荞
酒发酵的最优组合均为A1B2C1,但是此组合在9组试验
中未出现,因此需要对该组合做验证实验。通过验证实
验,在此最佳组合下得到的酒精度为8.9°,黄酮含量为
0.94 mg/L高于9 组试验,因此,苦荞酒发酵的最佳条件
为:酵母菌添加量为0.1%、温度28 ℃、pH 4.5。
2.4 最优条件下苦荞酒基本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表 4 苦荞酒基本理化指标
Table 4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icators of tartary buckwheat wine
项目 结果 黄酒相关标准
酒精度/(°) 8.9±0.12 ≥8
pH 4.03±0.01 3.5~4.6
总酸(以乙酸计)/(g/L) 6.84±0.11 3.8~8.0
氨基酸态氮/(g/L) 0.30±0.02 ≥0.20
总黄酮/(mg/mL) 0.94±0.03
由表4可知,苦荞成品酒各指标均达到黄酒相关标
准,其中酒精度约为8.9°,功能因子总黄酮含量达到
0.94 mg/L左右,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也大于黄酒标准,因
此,苦荞酒总体符合黄酒相关标准。
3 结 论
通过对苦荞酒酿造工艺的研究,确定了最佳液化工
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0.15%、pH 6.5、温度60 ℃、
液化时间2.5 h;最佳糖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
1.5%、pH 5、温度60 ℃、糖化时间3 h;最佳发酵工艺条
件为:酵母添加量0.1%、发酵温度28 ℃、pH 4.5。所得最
优工艺条件下的苦荞酒相关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1] 何嵋, 王锐, 周云. 荞麦研究进展综述[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
46-49.
[2] 林兵, 胡长玲, 黄芳, 等. 苦荞麦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1, 26(1): 29-33.
[3] 刘萍, 张东送, 吴雅静. 我国苦荞麦的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J]. 食品科学, 2011, 32(11): 361-363.
[4] 林汝法. 中国荞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12.
[5] 宋毓雪, 黄凯丰. 苦荞营养保健成分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 100-102.
[6] CAO W, CHEN W J, SUO Z R,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ethanolic
extracts of buckwheat groats on DNA damage caused by hydroxyl
radicals [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8, 41(9): 924-929.
[7] BONAFACCIA G, MAROCCHINI M, KREFT I. Composi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flour and bran from common and tartary
buckwheat [J]. Food Chemistry, 2003, 80(1): 9-15.
[8] 张强, 李艳琴. 苦荞功能成分及其开发利用[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23(4): 85-90.
[9] KAWA J M, TAYLOR C G, PRZYBYLSKI R. Buckwheat
concentrate reduces serum glucose in streptozotocin-diabetic rat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 2003, 51(25): 7287-7291.
[10] 薛长勇, 张月红, 刘英华, 等. 苦荞黄酮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途径[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35(9): 111-113.
[11] 胡一冰, 赵刚, 邹亮, 等. 苦荞籽提取物抗小鼠躯体疲劳作用初探[J].
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27(3): 181-182.
[12] 张超, 卢艳, 郭贯新, 等. 苦荞麦蛋白质抗疲劳功能机理的研究[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5, 24(6): 78-82.
[13] 王敏, 魏益民, 高锦明. 苦荞麦总黄酮对高脂血大鼠血脂和抗氧化
作用的影响[J]. 营养学报, 2006, 28(6): 502-509.
[14] 马挺军, 陕方, 贾昌喜. 苦荞颗粒冲剂对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研
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11, 11(5): 15-18.
[15] 左光明, 谭斌, 王金华, 等. 苦荞蛋白对高脂血症小鼠降血糖及抗氧
化功能研究[J]. 食品科学, 2010, 31(7): 247-250.
[16] 杨叶红, 杨联芝, 柴岩, 等. 甜荞和苦荞籽中多酚存在形式与抗氧化
活性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32(5): 90-94.
[17] 胡一冰, 赵钢, 彭镰心, 等. 苦荞芽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和急性毒
性试验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23): 406-409.
[18] 闫斐艳. 苦荞总黄酮的提取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 太原: 山西
大学, 2010.
[19] 姜锡瑞, 段钢. 新编酶制剂实用技术手册[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 2002: 42.
[20] 张国权, 魏益民, 罗勤贵等. 荞麦淀粉酶水解工艺条件研究[J]. 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34(9): 86-93.
[21] 张国权, 史一一, 魏益民等. 荞麦淀粉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工艺条件
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08, 23(3):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