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生 物 工 程
2015年第6期
Vol . 36 , No . 06 , 2015
大小曲混合发酵苦荞酒工艺研究及
风味成分分析
徐国俊1,张 玉1,蔡 雄2,曹敬华1,张家庆1,孙洪浩1,陈茂彬1,*
(1.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发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68;
2.荆州市监利粮酒酒业有限公司,湖北荆州 433300)
摘 要:对大小曲混合发酵苦荞酒的酿造工艺进行研究,以出酒率、总酸、总酯为指标,结合感官评价,通过单因素及
正交实验确定苦荞酒最佳酿造工艺:小曲用量0.9%、高温曲用量2.5%、黄酒用量2%、发酵时间16d。该条件下出酒率为
43%,总酸1.1g/L,总酯3.2g/L。经气相色谱及GC-MS分析,共分离鉴定出80种化合物,其中,乙酸乙酯含量1.4g/L,乳酸
乙酯含量1.17g/L。与只用小曲对苦荞进行发酵相比,本实验提高出酒率4%,总酸提高57%,总酯提高113%,荞麦香味
突出,口感醇和。
关键词:苦荞酒,小曲,高温曲,混合发酵
Mixed tartary buckwheat w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by daqu and
xiaoqu and analysis of flavoring component
XU Guo-jun1,ZHANG Yu1,CAI Xiong2,CAO Jing-hua1,ZHANG Jia-qing1,SUN Hong-hao1,CHEN Mao-bin1,*
(1.Key Lab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Ministry of Education),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
2.Jian Li Liang Jiu Spirit Industry Co.,LTD. of Jingzhou,Jingzhou 433300,China)
Abstract:Tartary buckwheat was fermented by Xiaoqu and Daqu . Through sensory evaluation , indexes
evaluation (yield , total acid and total ester ) and single factor test and orthogonal test , the best brewing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the addition amount was xiaoqu 0.9%,gaowenqu 2.5%,yellow rice wine
2% and the fermenting time was 16d.Under the above conditions,buckwheat wine liquor yield was 43% ,the
total acid was 1.1g/L and the total ester was 3.2g/L. The tartary buckwheat wine was analysised by GC and
GC-MS. A total of 80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The ethyl acetate was 1.4g/L,the ethyl lactate
was 1.17g/L. Compared with fermented buckwheat only by xiaoqu , the yield increased 4% , the total acid
increased 57% and the total ester increased 113%. The buckwheat wine was prominent in buckwheat fragrance
and the taste was mellow.
Key words:tartary buckwheat wine;xiaoqu;gaowenqu;mixed fer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S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1002-0306(2015)06-0225-06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15.06.042
收稿日期:2014-07-15
作者简介:徐国俊(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白酒酿造。
* 通讯作者:陈茂彬(196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酿酒微生物。
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2013BBA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1594)。
苦荞属于双子叶植物,其味略苦,具耐旱、耐酸、
适应性强及生产周期短等特点 [1],被誉为“五谷之
王”,同时,因其营养价值丰富,与燕麦、食用豆类、黑
色米、小米、玉米、麦麸和米糠并称为当今8大亟待开
发的保健食品[2]。苦荞中富含芦丁,占总黄酮80%左
右,芦丁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3],降低
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强化血
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4],对于包括高血压在内的所
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和治疗都具有积极的
作用。高血脂患者食用苦荞一段时间后,体内胆固
醇、甘油三酯两项指标明显下降。苦荞芦丁可以使粥
样动脉硬化受阻,还能够加强维生素C在体内作用,
从而起到改善酯类代谢作用[5]。有的报道还发现苦荞
黄酮具有抗癌活性,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抗癌化
合物[6]。
苦荞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作物,具有很高的
22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生 物 工 程
2015年第6期
营养价值,可用作原料制作成各类产品。
黄建初等研究了以特制糕点粉、苦荞麦粉、棕榈
油等为主要原料生产苦荞麦保健威化饼干的生产工
艺并解决易碎和口感苦涩问题[7]。刘颜等对苦荞麦发
芽糙米无糖蛋糕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出了最
佳配方[8]。肖春玲对苦荞方便面生产过程中的三个主
要因素:荞粉与面粉比、复合添加剂用量、加水量进
行了优化,得出最佳生产方案[9]。周昇昇等以苦荞麦
粉和小麦高筋粉为主要原料,研制出的苦荞面包经
动物喂养表明,该产品可以作为糖尿病人良好的主
食替代品[10]。
白酒一般都用大曲或小曲进行发酵,大曲酒发
酵周期长,用曲量大,总酸总酯含量高,酒质好,小曲
酒发酵周期短,用曲量少,总酸总酯含量低,酒质较
差。本实验在以苦荞麦为原料,大曲和小曲进行糖化
发酵,外加黄酒淋醅和荷叶垫池的工艺,生产苦荞酒
的基础上,对发酵周期、大曲添加量、小曲添加量和
黄酒添加量进行了系统的优化,提高出酒率,提升苦
荞酒品质,并对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苦荞麦 贵州威宁地区生产,籽粒饱满、无虫
蛀、无霉烂、无杂质[11];黄酒 监利粮酒酒厂酿造。
Focus 8890气相色谱仪 德国PAS生产;HH-4
水浴锅 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DVB/CAR/PDMS
萃取头50/30μm 美国Supelco公司;GC-MS7890A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美国安捷伦公司;DF-101S
集热式恒温磁力搅拌器 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
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苦荞酒工艺流程 苦荞→浸泡→初蒸→淋洗→复
蒸→摊凉→加高温曲→加小曲→糖化→配糟→入窖→泼黄
酒→盖荷叶→发酵→出窖→蒸馏。
1.2.2 操作方法 各步骤如下所示:
浸泡:将750kg苦荞运至泡粮箱,加入的水淹没
苦荞约20cm,15℃水浸泡12h,根据水温高低适当减
增泡粮时间。
初蒸:将浸泡好的苦荞运至蒸锅,打开蒸汽,一
边蒸一边翻拌,蒸至苦荞壳开小口。
淋洗:关闭蒸汽,用水淋洗苦荞,一边洗一边翻
拌,除去苦荞表面的灰尘等杂质。
复蒸:重新打开蒸汽,蒸至苦荞壳有一半开口。
加高温曲:将苦荞用小推车运至摊凉床,降温至
50℃左右时加入高温曲,拌匀。
加小曲:待温度降至45℃左右时加一半小曲,拌
匀,降至40℃左右时加另一半小曲,拌匀,摊凉和上
箱在2h内完成,防止杂菌感染,以免影响培菌。
糖化:上箱温度为30℃左右,经20~26h后,温度
达到45℃左右即可出箱。
配糟:750kg苦荞麦配900kg酒糟。
泼黄酒:入窖完毕后,在酒醅表面均匀泼黄酒。
盖荷叶:在酒醅表面盖上一层荷叶。
发酵:入窖温度控制在22℃左右,前3d酒醅上层
温度升至27℃,然后逐渐降下降,最后出窖温度为
23℃左右。
蒸馏:每个窖池分两甑进行蒸馏,每甑蒸馏时间
为1h左右,接酒至50°,剩下的做尾酒。
1.2.3 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1.2.3.1 发酵时间 选择酿造车间一口实验窖池,在
小曲用量0.9%,高温曲用量1%,黄酒用量1%的条件
下,分别发酵7、10、13、16、19d后,结合感官评价与出
酒率、总酸、总酯对原酒质量进行判断。
1.2.3.2 小曲用量 选择酿造车间一口实验窖池,在
高温曲用量1%,黄酒用量1%的条件下,小曲添加量
分别为0.7%、0.8%、0.9%、1%、1.1%,发酵16d,结合感
官评价与出酒率、总酸、总酯对原酒质量进行判断。
1.2.3.3 高温曲用量 选择酿造车间一口实验窖池,
在最佳小曲用量条件下,黄酒用量1%,高温曲添加
量分别为0、1%、2%、3%、4%发酵16d,结合感官评价
与出酒率、总酸、总酯对原酒质量进行判断。
1.2.3.4 黄酒用量 选择酿造车间一口实验窖池,在
最佳小曲用量和高温曲用量的条件下,黄酒添加量
分别为0、1%、2%、3%、4%,发酵16d,结合感官评价
与出酒率、总酸、总酯对原酒质量进行判断。
1.2.4 发酵工艺优化正交实验 在以上单因素实验
的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对工艺进行优化。以发酵16d
为基本参数,选择小曲用量、高温曲用量和黄酒用量
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设计见表1。
1.2.5 指标的测定及感官评价 总酸和总酯的测
定[12];出酒率:电子秤称量后计算;感官评价:由酒厂
高级评酒师进行品评,评分标准参考文献[13];综合
评分=50%×出酒率得分+20%×总酸总酯得分+30%感
官评价得分。
1.2.6 气相色谱分析 对最佳工艺酿造生产出的苦
荞酒进行气相色谱测定。升温程序为40℃保留8min,
以6℃/min升温至70℃,再以10℃升温至220℃,保留
2min。分流比为1∶30,载气为高纯氮气,气化室温度
250℃,检测器为FID,温度为280℃。
1.2.7 风味物质萃取及GC-MS分析 用装有50/
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对稀释至10°的白酒中
风味物质进行萃取,然后于250℃下解吸5min用于
GC-MS分析。色谱条件为初温40℃,以5℃/min升到
120℃,保持2min,再以8℃/min升到250℃保持1min,
进样口温度为250℃,不分流;质谱条件,电离方式
EI,扫描质量50~350amu,离子源温度230℃,传输线
280℃,四级杆150℃。
表1 因素水平表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table
水平
1 0.8 2.5 1
2 0.9 3 2
3 1.0 3.5 3
因素
A:小曲用量
(%)
B:高温曲用量
(%)
C:黄酒用量
(%)
226
生 物 工 程
2015年第6期
Vol . 36 , No . 06 , 2015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实验
2.1.1 发酵时间选择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发酵时
间的延长,出酒率变化不大。总酸随发酵时间延长逐
渐增加,主要为乙酸和乳酸,在发酵第16d后总酸增
加不明显,这是因为酸度超过需要的量时就会抑制
产酸菌的正常生长[14]。白酒中的酸来自很多分方面,
酵母在产酒精时会产生多种有机酸,根霉等霉菌也
产乳酸等有机酸,但大多数有机酸是由细菌生成的,
通常在发酵前期和中期生酸量较少,发酵后期生酸
较多。总酯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在发酵
16d后增加变缓。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口感逐渐变
好,没有辛辣刺鼻的味道,入口较柔和,口感较丰满。
白酒中的酯是由醇和酸的酯化作用而生成的,其途
径有两种,一是通过有机化学反应生成酯,此种反应
所需时间很长,二是由微生物的生化反应生成酯,这
是白酒生产中产酯的主要途径,随着时间的延长,总
酯是越来越多的,但是酯类物质的生成要消耗酒精,
因此随发酵期的延长,酒精则减少,产量因此而降
低,延长发酵周期也会增加成本,综合考虑,应选择
总发酵时间16d为宜。一般大曲酒发酵需要30~90d,
湖北省内小曲酒发酵时间一般为7d,本实验发酵只
用了16d,大大减少了发酵周期,提高效率。
2.1.2 小曲用量的选择 由表3可以看出,小曲用量
逐渐变大时出酒率逐渐增加,在小曲用量达到0.9%
时,原酒出酒率达到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小曲中主
要成分是根霉,苦荞经过蒸煮后淀粉糊化,然后加入
小曲进行糖化,根霉菌吸收了糊化了的淀粉为养料
生长繁殖,在繁殖过程中,又将淀粉转化为还原糖,
酵母在此期间同时繁殖,小曲添加量过少,糖化时不
能有效地将淀粉转化为还原糖,使得出酒率降低,小
曲量添加过多,使得糖化速度加快,导致糖化发酵不
平衡,也会使出酒率降低。总酸在小曲用量达1.0%时
最大,其后减少。总酯在小曲用量达0.9%后逐渐趋于
平稳。在小曲用量为0.7%时,蒸出的酒入口有点冲
辣,其他小曲用量下,入口较柔和,口感相对较好。综
合考虑,小曲用量为0.9%。
2.1.3 高温曲用量的选择 由表4可以看出,高温曲
的增加对出酒率没有明显变化,虽然高温曲中残余
淀粉较高,能起到投粮的作用,但是添加量较少,出
酒率仍是由小曲添加量所决定的。随高温曲用量逐
渐增加,总酸逐渐增加,并在高温曲用量达2%后无
明显变化。总酯在高温曲用量达3%后增加不明显。
小曲的糖化能力很强,大曲和小曲混用使得酸和酯
的生成比大曲酒要快。高温曲中积累的氨基酸类芳
香物质对酒体香味的呈现起着重大作用,氨基酸在
参与窖内发酵作用时,生成一些微量的花香类物质,
使酒体棉柔细腻。不加高温曲时,蒸出的酒辛辣、刺
鼻、有明显新酒味。随着高温曲用量的逐渐增加,酒
入口越来越醇厚,荞麦的香味也越来越突出,在高温
曲用量达3%时,口感趋于稳定。综合考虑,高温曲用
量3%为宜。3%的高温曲用量远低于一般大曲酒20%
项目
小曲用量(%)
0.7 0.8 0.9 1.0 1.1
出酒率(%) 40.3±1.82 41.2±1.69 41.8±1.58 41.7±1.39 40.9±1.42
总酸(g/L) 0.67±0.13 0.83±0.17 0.87±0.12 0.96±0.09 0.94±0.16
总酯(g/L) 2.23±0.34 2.45±0.36 2.58±0.27 2.60±0.21 2.58±0.27
感官评定(分) 82±3.12 89±3.26 91±2.87 88±2.95 89±2.41
表3 不同小曲用量对苦荞酒酒质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xiaoqu addition on wine
项目
发酵时间(d)
7 10 13 16 19
出酒率(%) 41.1±1.21 40.9±1.03 40.6±0.98 40.7±1.52 40.8±1.16
总酸(g/L) 0.64±0.10 0.71±0.18 0.86±0.19 0.93±0.16 0.94±0.13
总酯(g/L) 1.72±0.31 1.87±0.24 2.25±0.27 2.40±0.19 2.45±0.22
感官评定(分) 78±2.23 84±2.46 88±3.04 92±2.75 92±3.12
表2 不同发酵时间对苦荞酒酒质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fermentation time on wine
项目
高温曲用量(%)
0 1 2 3 4
出酒率(%) 41.3±1.46 41.7±1.87 41.5±1.92 41.6±1.67 41.2±1.78
总酸(g/L) 0.70±0.12 0.85±0.09 0.97±0.18 0.98±0.14 0.96±0.13
总酯(g/L) 1.52±0.37 2.55±0.29 2.73±0.24 2.90±0.34 2.92±0.36
感官评定(分) 72±3.65 88±2.54 90±3.49 94±3.75 94±2.31
表4 不同高温曲用量对苦荞酒酒质的影响
Table 4 Effect of different gaowenqu addition on wine
227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生 物 工 程
2015年第6期
项目
黄酒用量(%)
0 1 2 3 4
出酒率(%) 41.2±1.79 41.6±1.56 41.8±1.31 40.6±1.85 39.2±1.54
总酸(g/L) 0.66±0.15 0.89±0.13 1.06±0.11 1.08±0.14 0.94±0.14
总酯(g/L) 2.74±0.35 2.88±0.23 3.01±0.24 2.95±0.31 2.92±0.36
感官评定(分) 72±3.14 85±3.36 93±2.94 91±2.43 89±3.16
表5 不同黄酒用量对苦荞酒酒质的影响
Table 5 Effect of different yellow rice wine addition on wine
~25%的大曲用量,所增加的成本不高。
2.1.4 黄酒添加量的选择 由表5可以看出,随黄酒
用量的逐渐增加对出酒率的影响不大,当黄酒用量
超过2%时,出酒率急剧下降,这是因为黄酒含水分
大,添加量过大,会导致一些不利于发酵的霉菌大量
繁殖,造成顶部的一层酒醅发霉,从而导致白酒出酒
率降低。总酸随着黄酒用量增加而增多,但黄酒用量
超过3%后总酸开始降低,降低的幅度较小。总酯随
黄酒用量增加而增多,但总酯在黄酒用量超过2%后
逐渐减少,减少的幅度较小。随黄酒用量逐渐增加,
酒的口感逐渐增加,并在黄酒用量达2%时口感最
佳,当黄酒用量超过2%时口感稍有点不协调,但变
化不明显。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将首次蒸得的生
沙酒都泼回酒醅中,本工艺是将黄酒泼到酒醅中,有
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够增加酒精,同时也增加了
酸、醇、醛、芳香化合物等成分,并且有助于控制窖内
升温幅度,使窖内温度前缓、中挺、后缓落,在窖池内
生物酶活跃、窖内温度、酸度适宜的有利条件下促进
了酯化反应,使酒质在窖内陈香老熟,赋予成品酒更
多的营养成分,使成品酒口味更加醇和。综合考虑,
黄酒用量2%为宜。
2.2 正交实验
按1.2.4中的方法设计进行正交实验,对各实验
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内容包括出酒率、总酸、
总酯和感官评定,正交实验结果分析见表6。
通过极差分析可知,影响苦荞酒酿造工艺主次
因素为高温曲用量>黄酒用量>小曲用量。其最优的
方案为A2B1C2,即小曲用量为0.9%,高温曲用量为
2.5%,黄酒用量为2%。在该条件下重复进行三次实
验,出酒率为43%,总酸为1.1g/L,总酯为3.2g/L,综合
评定为95分,为酿造的最佳条件。大小曲混合发酵苦
荞酒结合了大曲和小曲的优点,小曲酒属于清香型
白酒,优级清香型白酒标准为总酸≥0.4g/L,总酯≥
1.0g/L[15],大部分名优白酒都属于浓香型白酒,优级
浓香型白酒标准为总酸≥0.4g/L,总酯≥2.0g/L[16],而
本实验中的总酸达到1.1g/L,总酯达到了3.2g/L,远远
高于普通小曲酒的含量,达到了优级浓香型白酒的
标准。
由表7可知,因素B和因素C对苦荞酒生产有显著
影响,因素A为次要因素,与极差分析结果一致。
2.3 风味物质分析
2.3.1 最佳酿造条件下苦荞酒气相色谱分析 乙酸
乙酯含量为140mg/100mL,乳酸乙酯117mg/100mL,
比例较为协调,丁酸乙酯含量为101mg/100mL,较大
于普通小曲酒中丁酸乙酯的含量,原因是发酵过程
中泼了黄酒,黄酒中的丁酸乙酯含量较高。
2.3.2 苦荞酒GC-MS分析 利用GC-MS共分离出了
实验号 A B C 空白列 综合评定(分)
1 1 1 1 1 86
2 1 2 2 2 85
3 1 3 3 3 73
4 2 1 2 3 95
5 2 2 3 1 80
6 2 3 1 2 83
7 3 1 3 2 81
8 3 2 1 3 81
9 3 3 2 1 79
k1 81.33 87.33 83.33 81.67
k2 86.00 82.00 86.33 83.00
k3 80.33 78.33 78.00 83.00
R 5.67 9.00 8.33 1.33
表6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Table 6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orthogonal
方差来源 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A 54.889 2 15.436 19.000
B 122.889 2 34.558 34.558 *
C 106.889 2 30.059 30.059 *
误差 3.56 2
表7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Table 7 Varianc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sults
注:F0.05(2,2)=19,F0.01(2,2)=99.0。
图1 苦荞酒气相色谱图
Fig.1 Gas chromatography of buckwheat wine
time(min)
2.00 7.08 12.16 17.24 22.32 27.40
266.08
219.75
173.41
127.07
80.73
34.39
Vo
lta
ge(
m
V)
乙
醛
乙
酸
乙
酯
甲
醇
异
戊
醛
乙
醇
仲
丁
醇 丁
酸
乙
酯
异
丁
醇
戊
酸
乙
酯
乙
酸
正
戊
酯
异
戊
醇
乳
酸
乙
酯
乙
酸
糖
醛
丙
酸
异
戊
酸
β-
苯
乙
醇
庚
酸
辛
酸
228
生 物 工 程
2015年第6期
Vol . 36 , No . 06 , 2015
编号 出峰时间 物质 含量(mg/100mL)
1 2.1442 乙醛 68.978
2 3.9017 乙酸乙酯 140.2895
3 4.1392 甲醇 30.6985
4 4.5133 异戊醛 3.3045
5 8.4667 仲丁醇 86.2715
6 9.1725 丁酸乙酯 101.1445
7 11.7808 异丁醇 43.5125
8 12.6808 戊酸乙酯 12.186
9 15.2250 异戊醇 87.367
10 17.8750 乳酸乙酯 117.4405
11 19.5083 乙酸 32.8275
12 19.7367 糠醛 4.3375
13 20.5075 丙酸 7.688
14 22.0825 异戊酸 3.8285
15 24.6917 β-苯乙醇 5.8315
16 25.3333 庚酸 9.299
17 27.1125 辛酸 7.239
表8 苦荞酒气相色谱检测结果
Table 8 Results of buckwheat wine by gas chromatography
80种化合物,其中酯类(37种):甲酸乙酯、乙酸乙酯、
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戊酸乙酯、丁酸丁酯、己酸乙
酯、乙酸己酯、己酸丙酯、庚酸乙酯、己酸异丁酯、异
戊酸异戊酯、乳酸乙酯、己酸丁酯、辛酸乙酯、己酸异
戊酯、己酸戊酯、辛酸丙酯、壬酸乙酯、己酸己酯、癸
酸乙酯、丁内酯、苯甲酸乙酯、己酸庚酯、丁二酸二乙
酯、苯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月桂酸乙酯、苯丙酸乙
酯、十四烷酸乙酯、十五烷酸乙酯、己酸苯乙酯、棕榈
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十八烷酸乙酯、油酸乙
酯、亚油酸乙酯,占总风味物质的51.763%。
醇类(18种):甲醇、仲丁醇、正丙醇、异丁醇、2-
戊醇、正丁醇、2-甲基-1-丁醇、异戊醇、正戊醇、2-庚
醇、正己醇、2-辛醇、1-庚醇、1,2-丙二醇、1-壬醇、
糠醇、β-苯乙醇、4-羟基苯乙醇,占总风味物质的
20.357%。
酸类(11种):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
戊酸、己酸、庚酸、辛酸、油酸、棕榈酸,占总风味物质
的18.231%。
醛酮类(7种):乙醛、异丁醛、丙酮、异戊醛、糠
醛、苯甲醛、苯乙醛,占总风味物质的5.458%。
缩醛类(2种):乙缩醛、1,1-二乙氧基-2-甲基丁
烷,占总风味物质的3.124%。
呋喃化合物(2种):乙酰基呋喃、3-甲基-2(5H)
-呋喃酮,占总风味物质的1.025%。
酚类化合物(3种):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
创木酚、对甲基苯酚,占总风味物质的0.042%。
3 结论与讨论
本实验是冬季在监利粮酒酒业有限公司酿造车
间实施的,大小曲混合发酵苦荞酒的最佳酿造条件
为:小曲用量0.9%、高温曲用量2.5%、黄酒用量2%、
发酵时间为16d。与单独使用小曲对苦荞进行发酵相
比,本实验提高出酒率4%,总酸达到了1.1g/L,高于
先前的0.7g/L,总酯达到了3.2g/L,远高于先前的1.5g/L,
所酿造出的苦荞酒不暴辣、不冲鼻、入口棉柔醇厚、
荞麦香味突出、口感醇和丰满。
本实验增加了荷叶盖酒醅的工艺,荷叶的清凉
能防止酒醅温度过高,使发酵缓慢进行,还能使生产
出的酒带有独特的荷叶清香。这种混曲发酵、黄酒淋
醅和盖荷叶的方法为白酒的生产提供一个参考。
由于时间的限制,本实验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
方,如可以以不同地区的苦荞作为实验对象,从浸泡
时间、温度、初蒸复蒸程度、摊凉温度、糖化时间、配
糟量、蒸馏时间和酒头、酒尾截取等方面进行工艺优
化,使得结果更完善。本研究仅仅对工艺进行了优
化,还可以对发酵中酒醅所含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
生长规律进行研究,对风味物质生成规律等进行研
究,用于进一步指导生产。
参考文献
[1] 刘萍,张东送,吴雅静. 我国苦荞的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J]. 食品科学,2004,25(11):361-363.
[2] 王静波,赵江林,彭镰心,等. 苦荞发酵食品研究进展[J]. 成
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1):9-11.
[3] Young -Soon Choi. In vitro screening of dietary factors in
buck-wheat influencing the regulation of blood pressure,glucose
and choles-terol level Journal of the Korean[J]. Society of Food
Sci and Nuri,2000,29(2):280-287.
[4] Christel Quettier-Deleua,Bernard Gressier,Jacques Vasseur.
Phenolic compound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buckwheat
hulls and flour[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3(2):35-42.
[5] Leonardo Ramos Lima,Tania T De Oliveira,Maria gorti De
Almedia Olveria.Determin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pancreatic
lipase in the precence of morin,naringenin,naringin and rutin[J].
Cienc Agrotecnol,1999,23(3):626-631.
[6] Chang Deok,Kima Won -Kyung,Leec Kyong.Anti -allergic
action of buckwheat grain extract [J]. International Immuno
Pharmacology,2003(3):129-136.
[7] 黄建初,李崇高. 苦荞麦保健威化饼干工艺技术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4,25(11):180-183.
[8] 刘颜,沈德艳,郭娟,等. 苦荞发芽糙米无糖蛋糕的配方优
化[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2):40-43.
图2 苦荞酒GC-MS总离子色谱图
Fig.2 GC-MS total ion chromatogram of buckwheat wine
时间(min)
5.00 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
9
8
7
6
5
4
3
2
1
丰
度
(
×1
06 )
(下转第244页)
229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工 艺 技 术
2015年第6期
特有的风味。
3 结论
3.1 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单因素进行研究,采
用正交实验法对各个因素进行比较,得到制作酒糟
鱿鱼的最佳条件为:盐腌渍浓度为6%、腌渍时间4h、
鼓风干燥温度60℃、鼓风干燥时间10h,在此条件下
制作的酒糟鱿鱼风味最佳,含盐量最适当,各个方面
品质都较好。
3.2 传统糟制时间大约需要30d左右,但本实验采
用真空糟制将糟制时间缩短到6d,可节约生产时间,
提高生产效率,且真空包装后厌氧发酵,可以有效的
抑制一部分的杂菌污染。
3.3 从电子鼻检测中可看出,酒糟鱿鱼酒味醇厚,
且糟制使鱿鱼产生了特殊的醇类、芳香类等风味物
质。故香糟鱿鱼具有酒糟味浓郁、回味悠长、无异味、
色泽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酒糟中的乙醇有抑制腐
败菌生长的作用,可以使低盐的产品具有较长的保
藏期。因此,对于糟制鱿鱼的开发研究发展前景很
大,且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开袋即食,定能受到广大
消费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赵建国,钟世博,朱中原. 混种固态发酵大曲酒糟生产蛋白
饲料的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1(7):25-27.
[2] 程抱奎. 开发酒糟资源节省饲料用粮[J]. 粮食与饲料工业,
1999(3):30-31.
[3] 李娟. 乙醇对低盐腐乳品质的影响[D]. 北京:中国农业大
学,2009.
[4] 宋小焱,陈丰. 液体发酵中以乙醇代盐生产低盐酱油的研
究[J]. 中国酿造,2007(10):36-38.
[5] 王志兵.食品发展的新趋势[J].粮油食品科技,1993(6):8-9.
[6] 胡会萍,丁立孝,袁娜. 低盐传统发酵食品的研究进展[J].
中国调味品,2010,35(11):40-42.
[7] 谭汝成,熊善柏,张晖. 酒糟鱼糟制方法的研究[J]. 食品工
业科技,2007,28(7):119-121.
[8] 王少伟. 酒糟鱼加工技术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2.
[9] 李改燕. 糟鱼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和风味变化的研究
[D]. 宁波:宁波大学,2009.
[10] 张平. 食品分析[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1] 刘兴友,刁有祥. 食品理化检验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
学出版社,2008:225-229.
图2 电子鼻对新鲜鱿鱼检测结果
Fig.2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electronic nose on fresh squid
1
2
3
4
5
6
7
8
9
10
图3 电子鼻对水煮鱿鱼检测结果
Fig.3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electronic nose on boiled squid
1
2
3
4
5
6
7
8
9
10
图4 电子鼻对酒糟鱿鱼风味检测结果
Fig.4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electronic nose on
wine-lees squid flavor
1
2
3
4
5
6
7
8
9
10
[9] 肖春玲. 苦荞方便面生产工艺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4,25
(10):184-186.
[10] 周昇昇,李磊,赵玉生,等. 苦荞麦面包的加工研究及其降
血糖功能的初探[J]. 中国粮油学报,2006,21(6):62-65.
[11] 王善文,王晓园,蔡雄. 混合曲法生产苦荞酒的技术要领
[J]. 酿酒科技,2007(1):73-75.
[12] 沈怡方. 白酒生产技术全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13:656-659.
[13] 沈怡方. 白酒生产技术全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13:792-793.
[14] 马荣山,张广新. 白酒酿造及新型白酒工艺学[M]. 沈阳:
沈阳出版社,2005:131.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10781.2-
2006清香型白酒[S]. 2006.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10781.2-
2006浓香型白酒[S]. 2006.
(上接第229页)
!!!!!!!!!!!!!!!!!!!!!!!!!!!!!!!!!!!!!!!!!!!!!!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