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四倍体小麦人工新种——圆柱小麦



全 文 :中国农业科学 1 9 88, 21 ( 3 ) : 9 1一 9 5
S e i e n t i a A g r i eul 加 r a S i n i e a
莞蓬雨飞r械
L鱼巴鱼些 爪丝丝竺」
四倍体小麦人工新种— 圆柱小麦A N e w A rt if i e l a l Spe e l e s o f T e t r a P l o i d Wh e a t — r 八itc “ 份
te res H
.
R
.
J i
a
ng e t X
.
X
.
K o ng
人工合成双二倍体是创造种质资源的重要手 分析 用其与含有 A 或 D 染色体组的四倍体物种
段之一 。 在普通小麦的 A 、 B 、 D 三个染色体组的 杂交 , 可以了解该物种的另一染色体组与 D 或 A 染
供体种之间 , 从理论上说来 , 两两可 以组成 6 种不 色体组的关系 。 ( 2 ) 产生 B 组染色体的附加系
同排列的双匕倍体 . 而自然界存在的只 有 B B A A 用其与普通小麦杂交 , F ,中 B 组染色体呈单价体
形式的圆锥小麦 。 笔者近年来以 引自民主德国 , 状态 . 在 F冲有可能选到在 D l〕A A基础上附加一
原产高加索的节节麦 ( 工 at 璐ch 成D l〕 , Z n 二 1 4) 条 B 染色体的个体 ,通过自交 、选择和鉴定 , 即能
作母本 ,与来自民主德国 的乌拉尔 图小麦〔 r “ ar 一 获得 B 染色体组中各对染色体的附加系 。 ( 3 )培
刁从 A A , 2n 二 14 ) 杂交 , 经染色体加倍 , 获得了 育核质杂种 以其作母本与普通小麦优良品种杂
节节麦— 乌拉尔图小麦双二倍体 (DD A A , 2n 二 交并连续用普通小麦回交 , 短期内即能获得具节4x 二28 ) , 19 86 年正式定名为圆柱小麦 ( 大 et 肥 ) 。 节麦细胞质的普通小麦优良品种 。 ( 4) 合成新的
该新种在形态上介于双亲之间 , 与母本节节 小麦种 以其为基础材料 , 与小麦族中的二倍体
麦的区别是德子较长 , 小稼较多 , 颖片倒卵形 , 和四倍体种杂交 , 通过染色体加倍可能会获得一
有脊 ; 与 父本乌拉尔图小麦的区别是穗子较长 , 些新的六倍体和八倍体小麦。 ( 5 ) 用于普通小麦
小穗较少 , 颖较大且脉粗大凸起 。 其强冬性 株 和硬粒小麦育种 以其与普通小麦杂交 , F : 减数
高 80 c m左右 , 穗圆柱形 , 长约 17 c m , 含小攘 20 分裂时 , 除双亲在 A 、 D 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外 .
个左右 。 每小穗一般结实 2粒 , 每穗结实 28 粒 , B 染色体组呈单价体状态 , 有可能与 A 或 D 组中
结实率70 %左右 。 德轴坚韧 , 难脱粒 , 种子黄红 的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部分配对而在后代中出现
色 , 长圆形 , 千粒重 15 . 8 9 。 其减数分裂不完全 超亲性状 。 在与硬粒小麦杂交时 , 由于类似情况 ,
正常 , 中期 I 每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构型平均为 : 也可能获得一些具有超亲性状的硬粒小麦材料 。
1
.
9 8 1 十 5 . 9咯⑧+ 3 . 9 0 11 + 0 . 0 2 111+ 0 . 0 2份 。 该 ( 6 )用于遗传育种的其他研究 圆柱小麦缺乏 B
新种比较容易同普通小麦 、 硬粒小麦和密利提奈 染色体组 , 而 B 染色体组上载有抑制部分同源配
小麦您 脚il t舀如刁杂交 , 杂交结实率 60 % 左右 , · 对的主 要基因 , 可用其与异种属的种质杂交 . 诱导
杂种种子亦能正常发芽。 部分同 源配对 , 把外来珍贵性状转移进小麦中来。
圆柱小麦的主要价值是 : ( l )用于 染色体组 蒋华仁 戴大庆
`四川农业人学农学参 雅安 ,生物诱变及其应用研究简报
A P r e l im i n a r y S t u d y o n t h e In d u e t i o n o f M u t
a t i o n b y
B i o l o g i e a l A g e
n t s a n d I t s U t i l i z a t io n
生物诱变是基于植物病原能够诱导其寄主性
状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一试验事实 , 并参照物理
诱变 、 化学诱变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 虽然在微
生物 、 组织培养 、 质粒以及生物因子致癌等研究领
域中常常涉及到生物因子的致突变现象 , 如 1 962
年 A h kh a in a n 观察到放线菌噬菌体的诱变效应 ,
他们报告了利用噬菌体选育 V] 、 链鑫素 . 红霉素
和竹桃霉素的生产菌株 。 国内也有类似报道 , 并
应用于微生物的抗性育种 ; 但是用 高等植物的病
原直接引变活体寄主 , 并成功地培育作物新品种
尚未 见报道 。
本试验开始于 1979 年 , 并于 1 984 年初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