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旋花苗的生药学研究



全 文 :第14卷第5期
Vol.14 No.5
2008年5月
May.2008
中 医 药 导 报
CuidingJournalofTCM
旋花苗来源于旋花科植物旋花Calystegiasepium(L.)R.
Br.的茎叶。旋花又名葍、藑茅、蕣、乌麮、燕葍、美草、旋葍、筋
根、葍旋、续筋根、肫肠草、兔儿苗、狗儿秧、天剑草、饭藤。旋花
苗味甘、微苦,性平,功效清热解毒,主治丹毒[1]。现代研究旋花
苗具有降血糖作用[2]。有关旋花苗的生药学研究未见报道,因此
笔者就旋花苗进行生药学研究,并附组织结构和粉末特征图,
为旋花苗的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
1 材 料
1.1 药材 旋花苗药材样品采自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药用植物园,并经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生药教研室彭学
著副教授进行鉴定。
1.2 仪器 Motic成像显微系统。
1.3 试剂 水合氯醛、稀甘油、蒸馏水。
2 方 法
采用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其中显微鉴定采用徒手切片
法和粉末制片法。
3 结 果
3.1 原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不被毛。茎缠绕,有细
棱。叶形多变,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渐尖或锐尖,
基部戟形。花单生叶腋;花梗长达10cm,有细棱或具狭翅;苞
片2,宽卵形;萼片5,卵形;花冠通常白色,有时淡红色或紫
色,漏斗状,雄蕊5,花丝基部扩大,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
2裂。蒴果球形。种子宽倒卵形或椭圆形[3]。
3.2 性状特征 干燥茎细长扭曲,直径约1mm,表面灰绿
色,有纵向棱线,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有长柄,叶
片淡绿色,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戟形。气微,味淡。
3.3 显微特征
3.3.1茎横切面 茎的横切面有4~5个突起。表皮由一层细胞
组成,细胞排列紧密。突起处表皮下方有厚角组织。皮层由3~
4层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外侧有一层纤维细胞呈断续分布。
维管束类型为双韧型维管束。在外韧皮部的细胞中央偶尔有
空腔存在。木质部内侧的韧皮部呈束状分布。在外韧皮部和
木质部之间有2~3层细胞组成的环状形成层。髓部具有大量
的薄壁细胞,中空。(见图1)
旋花苗的生药学研究
洪俐,彭学著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摘要] 目的:对旋花苗进行生药学研究,为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结果:旋
花苗茎横切面的皮层和髓部薄壁细胞发达,维管束类型为双韧型维管束。叶横切面栅栏组织由2列短柱状细胞组成,主脉维管束
也是双韧型维管束。粉末中导管和纤维较多,气孔为平轴式。结论:旋花苗的这些生药学特征可用于鉴别该生药。
[关键词] 旋花苗;生药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1X(2008)05-0111-02
PharmacognosicStudyontheSeedlingofCalystegiaSepium (L)R.Br.
HONGLi,PENGXue-zhu
Hu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Colege,Zhuzhou,Hunan,China412012
[Abstract]Objective:ToconductpharmacognosicalstudiesontheseedlingofCalystegiasepium (L)R.Br.Forofering
referencestotheirclinicaldevelopmentand usage. Method:Byidentifyingtheircharactersand microscopicstructures.
Results:Thecortexofitsstemtransversesectionandpitharerichinthin-waledcels,anditsvascularburdlsandmainvein
vascularburdlsarebiphloemed.Thepalisadetissuesinitsleafcrosssectionaremadeupof2rowsofshort-columncels.
Therearemanyductsandfibersinthepowderandtheporesarelevel-axised.Conclusion:Theresultscanbeusedforits
identification.
[KeyWords]seedlingofCalystegiasepium(L)R.Br.;pharmacognosy;character
1厚角组织 2表皮
3皮层 4纤维
5、8韧皮部 6形成层
7木质部 9髓部
10空腔
图1 旋花苗茎横切面简图
111
DOI:10.13862/j.cnki.cn43-1446/r.2008.05.049
第14卷第5期
Vol.14 No.5
2008年5月
May.2008
中 医 药 导 报
CuidingJournalofTCM
表1 回收率试验结果
编号 样品含量 加入量 测得量 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RSD
(mg) (mg) (mg) (%) (%) (%)
1 21.87 21.33 42.52 99.34
2 21.69 21.33 42.31 98.36
3 21.37 21.33 42.85100.89
4 21.35 21.33 42.70100.19
5 22.14 21.33 42.48 99.16
6 21.71 21.33 42.89101.08
表2 不同采收期的半枝莲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n=3)
编号 采收时间 总黄酮平均含量(%) RSD(%)
1 2006年5月 1.592 1.01
2 2006年6月 1.861 0.64
3 2006年7月 2.264 0.75
4 2006年8月 2.121 0.52
5 2006年9月 2.013 0.39
精密量取不同采收期的供试品溶液lml,置50ml容量瓶
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照标准曲线制备项下方法,以甲醇
为空白,在335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依照标准曲线
得到其浓度数值,计算不同采收期的半枝莲药材中总黄酮的
百分含量。
4讨 论
本实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半枝莲药材中总黄酮含量
进行了检测,方法快速、简便,可以作为评价半枝莲质量的方
法。由于采收期、栽培方式等是影响总黄酮含量的重要因素,
比较了不同采收期半枝莲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显示,5个不
同采收期的半枝莲中总黄酮含量差异明显,分别为:2006年5
月1.59%,2006年6月1.86%,2006年7月2.26%,2006年8月
2.12%,2006年9月2.01%。由结果可见,不同采收期的药材以7
月的总黄酮含量最高,究其原因,总黄酮含量的差异可能与
植物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其最佳采收期以7
月为宜。由于半枝莲中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黄酮
类成分的高低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有直接影响,所以可
以通过总黄酮的含量来控制药材的质量。提示我们半枝莲药
材的采收应以7月份枝叶茂盛的时候为最佳,从而控制药材
质量的稳定性,生产出高质量的中药材,实现中药材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5:77-78
[2]秦民坚,吉文亮,王峥涛.鸢尾不同产地、采收期总黄酮的含
量测定[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4):23-25
[3]李娜,宋少江,李仁.不同采收期朝鲜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及总
黄酮的含量测定[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2):9-11
[4]黄齐慧,陈小英.不同采收期对连钱草中总黄酮的影响[J].国
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160-161
[收稿日期:2007-12-17 编辑:朱民]
99.84 1.07
3.3.2叶横切面 叶面中脉明显凹下。叶片的结构属于异面叶
类型。上下表皮均由一层较大的扁平细胞组成。栅栏组织由2
列短柱状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细胞3-4层,细胞排列疏松。主
脉维管束“U”字形,为双韧型维管束。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
还有形成层的存在。靠近上下表皮内侧均有厚角组织的存
在。(见图2)
3.3.3粉末 淡绿色。(1)导管较多,主要有螺纹和孔纹导管,偶
见梯纹导管,直径15~30μm。(2)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胞腔较
小,两端狭长,直径12~18μm。(3)表皮碎片较多,气孔为平轴
式。(见图3)
1 上表皮 2 栅栏组织 3、8 厚角组织
4 海绵组织 5、7 韧皮部 6木质部
图2 旋花苗叶横切面简图
图3 旋花苗茎叶粉末图
4 小 结
本研究系统地对旋花苗的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组织
结构和粉末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旋花苗茎横切面皮层
和髓部薄壁细胞发达,维管束类型为双韧型维管束。叶横切
面栅栏组织由2列短柱状细胞组成,主脉维管束也是双韧型
维管束。粉末中导管和纤维较多,气孔为平轴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18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97-498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6:2215
[3]庞春花,田飞.临汾地区三种常见旋花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9(3):74-76
[收稿日期:2008-01-24编辑:朱民]
1 导管
2 纤维
3 气孔
(上接第99页)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