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青杨苗木黑星病的侵染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全 文 :森林保护 Forest Protection
33 
二〇〇八年第五期 林业实用技术
青杨苗木黑星病的侵染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聂俊青 韩 英 严作庆 郭守玲
(大通县林业工作站 青海 大通 810100)
表 1 青杨苗木黑星病发生期预报供选因子
初发日
(年月日)
2 级供选因子
4 月降
水量 X1
4 月均温
X2
5 月降水
量 X3
5月均温
X4
4+5 降水
量 X5
4+5均
温 X6
20010606 28.4 4.0 97.5 9.6 125.9 6.8
20020605 60.4 3.8 49.2 9.3 109.6 6.6
20030603 73.8 3.4 42.5 8.7 116.3 6.1
20040618 22.5 4.7 57.2 10.4 79.7 7.6
20050608 34.1 6.1 92.6 9.1 126.7 7.6
初发日
(年月日)
3 级供选因子
4 月雨温系数
R∕ T 平 X7
4 月温雨系数
T 平∕ RX8
5 月雨温系数
R∕ T 平 X9
(4+5)月雨温系数
R∕ T 平 X10
20010606 7.1 1.4 10.2 18.5
20020605 15.9 0.1 5.3 16.6
20030603 21.7 0 4.9 19.1
20040618 4.8 0.2 5.5 10.5
20050608 5.6 0.2 10.2 16.8
[ 摘要]  引致杨树黑星病的病菌为山杨
黑星孢菌 ,主要危害青杨 , 北京杨。每年 6
月初至中旬发病 ,潜育期 5 天 , 再侵染至 9
月下旬 ,初发期与当年 4—5 月雨温系数
回归方程式:Y=35.1-1.66X , 苗圃病情
重于幼林 ,多龄苗病情重于新育苗。防治
方法以清扫落叶为主 , 发病前可采用代森
铵 0.1%~ 0.125%药倍液预防 6 次 , 发病
后改用 0.2%多菌灵防治。
[ 关键词]  黑星病 青杨 侵染规律 
测报 防治技术
大通县青杨苗圃黑星病[ Fusi-
cladium tremulae(Fr)aderh]发病率
达 100%,中幼林也普遍感病 ,全县
平均病情指数达 48.36。该病发病
早 ,危害期长 ,林木整个生长期均受
害。受害叶变黑 ,卷曲 ,焦枯 ,早落 ,
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品质。美国资
料表明 ,受黑星病危害的林木易感
染烂皮病 , 因此进行了该病害的侵
染传播规律 ,损失量 、测报方法 ,防
治措施等项的研究。
1 症状
发病初期在杨苗叶片正面产生
一红色环斑 ,直径 2 ~ 4 mm , 3 d 后
叶背面同一位置出现黑色霉层 ,为
病菌的分生孢子堆 , 此时叶正面相
应处产生黑色或黄褐色枯死斑 ,严
重时嫩梢 ,叶柄处也产生黑色霉斑 。
2 病原菌
经镜检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 ,
丝孢纲 ,黑霉科 ,暗色线菌亚科 ,丛
梗孢属 , 山杨黑星孢(Fusicla-dium
tremulae Fr)。该菌的菌丝体在病
组织的表面疏松丛生 ,呈绵毛状或
黑霉状;分生孢子单生或密集丛生
于分生孢子埂上 ,长圆形或椭圆形
(17.5 ~ 30.6)μm×(5.0 ~ 6.8)μm ,
分生孢子梗短而粗 ,与分生孢子同
色 ,多数生 1个横隔 、少数生 2个横
隔 ,在基物的表面密集排列呈黑盘
状。
3 侵染规律
3.1 病害发生
病菌在落叶和病枝梢上越冬 ,
翌年春夏季借风 、雨将病原菌传至
新叶上 ,引起新的病害 。在青海大
通县 6月初开始发病 ,8月病情指数
剧增 ,9月下旬终止。同时表现为树
冠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于上部 ,苗木
病情重于幼树 ,多龄苗病情重于新
育苗 ,肉质多的叶片病情重 ,林分密
度和空气温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
病害呈单峰流行 , 8月初有剧增 ,从
6—9月树木生长季节均有病害 ,影
响光合作用 ,叶片早落 ,树势逐年衰
弱。经测算黑星病病指数 Y 与温雨
系数的相关系数:r =0.742 , 较显
著。因此 ,8月中旬前病害的程度与
当时的温雨系数呈正相关。
3.2 病害潜育期的确定
在实验室进行了孢子在病残体
上和清水中的萌发试验 ,在 19 ℃的
室温条件下 ,孢子萌发时间 96 h ,萌
发率仅为 9.4%,而 110 h ,猛增至
23%,接近实际萌发率(实际萌发率
50%)。从室外在林间固定枝条上观
察孢子堆数量 ,得出室外杨黑星病中
期发生程度为每相隔 5 d ,平均每枝
斑叶数猛增 8个斑叶 ,与 110 h 孢子
萌发剧增相吻合 ,故潜育期可认为 5
d。
4 预测预报
4.1 发生期的预报
根据连续 5 a对初发期观测 ,结
合当地气象资料 ,找出供选因子(见
表 1)。
经测算 ,从表 1因子中只选出 1
DOI :10.13456/j.cnki.lykt.2008.05.024
森林保护 Forest Protection
34 
二〇〇八年第五期 林业实用技术
个因子 X10 ,经验算存在回归关系
式:Y=35.1 -1.66X ,回归系数为
0.963 ,并有 Sy.x =1.82(a),其回归
式的预测意义为当 X10 在 10.5 ~
19.1的范围内变化时 ,黑星病发生
期的迟早与当年 4—5 月的雨温系
数值有直线回归关系 ,即 4 月和 5
月的雨温系数值增大 1 个单位 ,黑
星病发生期将提早 1.5 d 。 表 2 青杨苗木黑星病流行程度预测
发病期 病指
Y
病指增长
值 Z
温雨系
数 X Y′=1/ Y Z′=1/ Z X′=e-x
6月中旬 1.00 3.470 1.000 0.020
下旬 1.19 0.19 1.252 0.840 5.26 0.280
7月上旬 1.69 0.50 1.192 0.590 2.00 0.300
中旬 3.27 1.58 3.060 0.310 0.63 0.050
下旬 4.65 1.00 3.470 0.220 0.72 0.030
8月上旬 9.15 4.50 2.096 0.110 0.20 0.120
中旬 33.35 24.20 4.230 0.030 0.04 0.010
下旬 33.80 0.450 2.030 0.029 2.22 0.130
9月上旬 33.10 -0.70 1.940 0.030 -1.43 0.140
中旬 32.0 -0.80 4.120 0.031 -1.25 0.020
下旬 30.00 -2.30 6.800 0.033 -0.43 0.001
表 3 杨黑星病孢子在不同药液中 48 h的萌发率
药剂名称 药液浓度/ %
孢子萌发
率/ %
抑制率
/ % 药剂名称
药液浓度
/ %
孢子萌发
率/ %
抑制率
/ %
代森铵
0.500 8.7 55.4
0.200 10.2 47.7
0.125 10.9 45.9
0.100 11.7 40.0
代森铵与
多菌灵混
和液
0.500 3.0 84.6
0.200 7.6 61.0
0.125 9.0 53.8
0.100 9.7 50.3
多菌灵
0.500 2.0 89.7
0.200 3.5 82.1
0.125 9.3 52.3
0.100 9.6 50.8
清水对照
19.5
表 4 青杨苗黑星病综防治效果及效益比较
防治措施 病情指数
工费
(元/ 667 m2)
多菌灵
(元/ 667 m2)
代森铵
(元/667 m2)
成本
(元/667 m2)
不防治 45.0
扫落叶 1 次 18.2 2.00 2.00
翻地压叶 26.2 4.00 4.00
喷代森铵 3 次 12.6 2.70 0.81 6.06
喷代森铵 6 次 3.25 10.50 1.62 12.12
喷代森铵 、多
菌灵各 1 次 11.25 3.50 1.5 0.27 5.52
扫落叶喷多菌
灵各 1 次 7.05 3.75 1.5 5.25
4.2 流行程度预测
从表 2 可看出 ,该病流行为单
峰曲线 ,将其套逻辑斯蒂近似计算
公式:Y =1/a +be-x , 令 Y′=1/Y
X′=e-x ,则应存在直线:Y′=a +
bX′,经测算 Z′与 X′存在 r=0.712 ,
相关较显著 ,但 t=2.204﹤ t0.05 ,不
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式。其意义为:
杨黑星病发展全过程中 ,病情指数
增长值与温雨系数存在逻辑斯蒂正
相关关系 ,其预测可用模型:
X/1-X=(X0/1-X0).ert
r=b0+b1H +b2P +b3E+b4M +
……。
r是流行速度表达式之一 ,为病
害增长率 ,可用多元回归式预测 r
值或根据 r=1/ t2-t1.(ln X2 /1-
X2 -ln X1/ 1-X1)推算 ,其中 X0
为初始病情(%), X 为 t 时间的病
情 ,X1 、X2分别为 t1 、t2时刻新观察
的病情。
4.3 苗木生长量损失
分别对 2年生和 4 年生青杨苗
的当年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做了观
测 ,以病情较轻微的对照结果 ,黑星
病达中度危害程度以上苗高生长量
损失 43%,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
5 防治技术
5.1 室内药效测定及苗圃大区防
治效果
选用代森铵 、多菌灵 , 以单用 ,
混用和不同浓度药液做孢子萌发试
验(见表 3)。从表 3看 ,代森铵各浓
度抑制效果接近 ,混和液效果与单
用多菌灵相近 , 0.2%多菌灵效果达
80%以上 ,从经济有效的角度出发 ,
可用代森铵 0.1%药液预防 , 0.2%
多菌灵防治。苗圃大区防治效果与
室内接近 , 0.1%多菌灵防治效果仅
为 21%,改用 0.2%药液防治效果
平均达 80%以上 ,病情明显好转 。
5.2 青杨苗黑星病综防措施及效
益比较
从表 4 看 ,喷代森铵 6次的预
防效果最好 ,但成本较高 ,而扫落叶
与代森铵预防和多菌灵防治相结
合 ,可取得同样较好的效果 ,病情轻
微不成灾 。中度以上成灾病指达 16
森林保护 Forest Protection
35 
二〇〇八年第五期 林业实用技术
  
黄杉害虫马尾松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李培荣
(会泽县林业局 云南 曲靖 654200)
以上 ,仅此一项 , 每 667 m2 防治成
本节约 6.62元 ,按全县青杨苗黑星
病防面积 133.3 hm2 治算 ,每年节
约防治费 13 237元 。
6 小结
从表 4各项措施防治效果的比
较 ,得出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苗圃黑星病防治以清扫落
叶为主 ,在 5 月末发病前期喷代森
铵 0.1%药液进行预防 , 要求 10 d
喷 1 次 , 共防 6 次 ,若仍有病害发
生 ,改用 0.2%多菌灵防治效果明
显。
(2)从经济角度出发 ,可采取清
扫落叶 ,发病后用 0.2%多菌灵药液
防治 ,亦可取得与上述效果接近的
防效 ,并可每年节约防治费 1.3 万
余元 。★
[ 摘要]  通过 2 年的试验研究 , 已初步掌
握了马尾松尺蛾在会泽的年生活史和重
要生活习性 ,在马尾松尺蛾初孵幼虫期或
大量转移危害期 ,采用云力(护林神)粉剂
喷粉防治等综合治理措施 , 能有效控制其
危害。
[ 关键词]  马尾松尺蛾 黄杉 生物学
特性 防治研究
黄杉为松科黄杉属树种 ,是国
家二级濒危重点保护植物 ,材质优
良 ,为珍贵优质的用材树种 ,目前在
云南 、贵州 、四川 、湖北等地有少量
分布 。近年来 ,云南省会泽黄杉自
然分布区遭受马尾松尺蛾危害 ,并
有进一步蔓延趋势 。受害植株针叶
枯落 ,林分生长衰退 ,连续严重遭受
危害 3 ~ 4 a的林分 ,会成片枯死 ,给
物种资源保护造成巨大损失。我们
连续几年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
并开展了防治试验。
1 防治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状况
防治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经
103°03′~ 103°55′, 北纬 25°48′~
27°04′之间 ,滇东高原与黔西高原分
界处 ,地处长江上游 ,金沙江主要支
流牛栏江水系 。气候属北亚热带类
型 ,海拔 1 800 ~ 2 050 m 的石灰岩
山地红壤地区。气候干热 ,年平均
气温 14.7 ℃,极端最高温 31 ℃,极
端最低温-16 ℃,大于等于 10 ℃年
活动积 温 3 540.1 ℃, 年 日照
2 109.8 h ,年总辐射量为 5 602.8
MJ/m2 ,无霜期 200 ~ 220 d 。年均
降水量 817.7 mm ,年均降水量的
88.6%集中于 5—10月 , 2—4 月基
本无降水 ,相对湿度 30%以下的天
气有 100 多 d ,降水空间分布为:南
部属多雨区 ,北部属少雨区。
1.2 黄杉林分结构类型
黄杉为我国特有树种 ,生长相
对缓慢 ,竞争力和适生性较弱 ,常以
云南松 、华山松 、云南油杉 、栎类为
拌生树种 , 纯林下木多以青岗栎为
主。天然下种能力强 , 1 ~ 5 年生幼
苗 ,要求一定的遮荫 ,幼树则喜光 ,
在树冠下生长不良 ,甚至衰退死亡。
黄杉林分破坏后 ,被实生性较强的
云南松 、华山松 、栎类逐渐更替 ,所
以在防治工作中 ,伐出部分下木 ,有
利于黄杉林分的天然更新。
2 马尾松尺蛾危害黄杉
马尾松尺蛾幼虫 8月上旬至 11
月中旬取食黄杉针叶 ,受害林木针
叶被食光 ,林分呈一片枯黄 ,严重影
响树木的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生长
量明显下降。经 3 ~ 4 a连续严重危
害的林分 ,可导致成片枯死。
2006 年首次在会泽上村 、鲁纳
两乡发现马尾松尺蛾危害黄杉 ,面
积仅 20多 hm2 ,通过实施有效的防
治 ,虫害得到初步控制 。2007 年又
在两乡黄杉散生区多个地块发生轻
度危害 ,面积达 60 多 hm2 ,有进一
步暴发成灾的趋势 。
3 马尾松尺蛾的生物学特性
马尾松尺蛾(Abra xas sp.)属
鳞翅目尺蛾科 ,以幼虫取食当年生
针叶 ,为害黄杉 、云南松 、马尾松等 ,
特别喜食黄杉针叶。马尾松尺蛾在
会泽 1年发生 1代 ,11月中 、下旬老
熟幼虫开始化蛹 , 以蛹在湿而松的
1 ~ 3 cm土层处或湿润枯枝落叶层
与表土接合部越冬 ,预蛹期 5 ~ 7 d ,
各体节逐渐缩短 ,胸部膨大发亮 ,体
呈土黄色 ,表皮半透明。蛹期较长
约 180 ~ 200 d ,初期黄褐色 ,7 ~ 10 d
后逐渐变为红褐色 , 30 d 后呈棕褐
色 ,近羽化时变为暗褐色。翌年 6
月中下旬 ,成虫陆续羽化出土 , 7月
中旬为羽化盛期 , 成虫寿命 7 ~
10 d ,通常交尾产卵后 2 ~ 3 d死亡。
成虫多在气温 18 ℃以上晴天
羽化 ,以 12∶00 ~ 14∶00 时羽化最
多 ,成虫羽化后 1 ~ 2 d才开始飞翔 、
寻偶 、随即进行交尾产卵。卵产于
上年生针叶基部背面 ,一般一只雌
虫一生产卵 30 ~ 40 粒 , 呈单行排
列。1天内早 、晚气温低于 10 ℃时
或遇阴雨天气 ,成虫静伏于林下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