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千叶兰耐荫性研究



全 文 :第 7卷 第3 期
2) X (7年 6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R U A L N O FJE U V I I I X NT R S I Y
V ol
.
7 No
.
lu n
.
20 7
文章绷号:1 67 2一 678 5 ( 2) X (7)3 0 一) 0 (8 6一 2
千叶兰耐荫性研究
姜斌斌
摘 要: 千叶兰是 20 2年从国外引入的一种室内垂吊观叶花卉 。 实脸表明 , 千叶兰的光照 习性属于较喜光 ,
但忌光照 强度为 569 . 0 im ol · m 一 2 · s 一 1 以上的强光直射 。 虽然千叶兰具有耐半荫性 , 但在光照 强度为
0
.
16 一 19
.
22 i m o l
·
m 一 2
·
s 一
l ( 8 一 96 1 l
x
)的条件下 (晴天每天光照强度达 10 i m o l · m 一 2 · 。 一 l , 光照 时间为 6
小时以上 ) 才能够生长新叶 。 + 叶兰生长在光照强度为 9 . 2 6 一 56 9 . X() im o l · m 一 2 · s 一 l (4 63 一 28 150 lx , 16 -
2 ℃ , R +l 46 % 一 60 % )时较适宜 ,光合效率最高 ,生长最佳 。
关健词 : 千叶兰 ;耐荫性 ;光合作用
中圈分类号 : 56 8 2 . 36 文献标识码 : A
O 弓!盲 :
千叶兰是室内装饰观叶植物 ,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
值。 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 ,带有光泽 ; 枝干是棕黑褐色 ,近
似于发丝 。 千叶兰于 2 0 2 年引进中国 , 但是没有有关的
量化数据。
为了掌握千叶兰的生长变化规律 , 我们进行了栽培
试验。
l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是从丹麦引人的千叶草 (M ne hl e n be e lic 。
co m p le , )
。 本试验采用茎插 。 茎插是用茎作为扦插材料 。
扦插时将植物的茎或蔓切成带节的茎段 (也可带顶芽 ) ,
除去下位的叶 , 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面 ; 然后将茎段直接插
入基质中。 一般情况下每 2 一 3 节作为一个插穗 。
2 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于 20 3 年 4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在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植物实验室进行。 设置五个不同的试验区 ( A , B , C ,
D
,
E )
. 分别在五楼两个房间朝南 、 朝北 、 朝东的不同位置
上 。 A 、 B 、 D 设在第一个房间 (朝南 ) , D 、 E 设置在第二个房
间 (分别朝北 , 朝东 ) ; A B C 区距离南窗的距离分别为
0
.
7m

3
.
o m

5
.
o m

D 区距北窗 2 . 7 m 、 距东窗 2 . s m , E 区
距离北窗 0 . 3m 。 两个房间五个区的光强的日变化 , 温度 ,
湿度均做了记录。 见 (表 l)
表 1 千叶兰五种环境条件因子情况汇总表
经过 40 天实验 , 不同光强度 (人造光 ) 光合作用指数
用 U C0 R6 4( 犯测量 。 测量重复两次 , 获取了光补偿点 、 光
饱和点 、最大净光合速率 。 见 (表 2)
表 2 五种环境下的光补偿点 、 光饱和点 、 最大净光合
速率总汇表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最大净光合效率
( i m ol m 一 2 : 一 l ) ( imo lm
一 2s 一 l ) ( imo lm
一 2s 一 l )
A 组 16 . 40 52 2 56 9 8 . 06 6 72 4
B 组 10 . 836 28 4 39 6 . 75 06 8
C 组 9 . 26 18 15 4 17 6 . 34 0 1
D 组 9 . 4 8 109 7 47 7 7 . 5 77 19
E 组 11 . 874 3 1 4 7 6 . 74 65 7
温度范围℃ 湿度范围% 光照范围 h
A 组 16 一 2 1. 5 46 一 60 . 2 102 . 5 一 4 7 30()
B 组 16 一 2 1 . 5 46 一 60 . 2 5 6 . 8 一 284 0
C 组 16 一 2 1 . 5 46 一 6 0 . 2 8 一 9 6 1
D 组 16 一 2 8 4 . 4 一 64 . 4 32 . 3 一 2 82X()
}
E 组 16 一 28 7 科 . 4 一 64 . 4 10 3 . 3 一 64 30
经实验测定 :光因子与室外环境成正相关 。 A 组光照
条件最佳 , B 组 、 E 组次之 , D 组的波动较大 , C 组较稳定
(如图 l 、 2 、 3 、 4 、 5 ) 。 而湿度 、 温度则变化不大 (如图 6 、 7 ) ,
最高温度为 25 ℃ , 最低温度为 16 ℃ ,这个温度范围变化适
合植物的正常生长 。 室内环境的温度大部分在 45 %书 %
之间波动 ,也比较适合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 。
A 组环境下的光补偿点 、 饱和点 、 最大净光合效率最
大 , 而 C 组环境下的光补偿点 、 饱和点 、 最大净光合效率
最小 。 由于环境 、仪器等原因 , D 组的数据不符合理论值。
使用 U 3《X )K A 叶面积仪器测 t 千叶兰生长量的指
数 , ^ 试验区 (0 . 16一9 . 4 6 . 0() im o l · m 一 2 ’ s 一 l , 16 -
2 2℃ , R4H 6 一 60 % )为最好的生长条件。 A 试验区 ,叶面积
和叶片数的增长量是最高的 ( 1 . 12 c耐 , 每枝干上 6 片叶
子 ) 。 C 实验区 ( 0 . 16 一 19 . 22 im ol · m 一 2 · s 一 l , 16 一 22 0 ,
R H 46 一 60 % )生长情况差 , 因为叶面积和叶片数增长量是
相当少 ( 0 . 60 c时 ,每枝干上 2 片叶子 ) 。 B 试验区属于感光
区 。 晴天 , 日照强度为 30 im ol · m 一 2 · 。 一 1 ,持续时间为
6

8 小时 , 生长量是介于 A 与 C 之间 ,上述实验表明千叶
兰的光合能力在光区是较好的 。
试验区生长量排序 : A> B > C , E > D 。 试验区最大光
强度为 A> B > C , D )创 因为 D 属于光区 ) 。晴天里 , D 区光
照强度为 倪以 )xL , 持续时间为 4 h 。 因此干物质聚积和生
长量增加值是较高的 。
3 实验结果分析
依据表 l ,五个试验区的温度 、湿度分别为 16 一 28弋 ;
4 % 一 64 %
, 光的强度为 0 . 16 一 94 6 . 0 m ol · m 一 2 · s :
l
,
( 8
一 47 30 h )
,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植物生长
影响不是很明显 , 影响显著的是光的强度。
A

B

C 试验区最大为午后两点 , A 区的光照很强 , 最
作者简介 :整斌斌 .助理工程师 . 鸡西市圈林管理处 ,黑龙江 · 鸡西 。 邮政编码 : 15 81 0
.
8 6
.
第 3期 姜斌斌 :千叶兰耐荫性研究 2) X ( 7年
大光强为 3 78~ 9 2 7m il o· m一 2· , 一 1 , ( 18 9 0 一 4 6 340 通过五个实验完善结论 ,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为 6 . 26 -
lx ) ; 其光照强度高于其它试验区 , 日照时间为 4 h , 比其它 16 . 4 l im o l · m 一 2 · s 一 l 、 4 19 一 56 9 imo l · m 一 2 · s 一 l , 因
试验区 长 2 一 4 h 。 B 试验 区属于光区 , 其 日光强度为 此千叶兰最适宜的光强度为 9 . 26 一 5 69 . 0 涌 ol · m 一 2 ·
如 m o l · m 一 2 · s 一 l ( 15 0 lx ) ,持续时间为 6 一 s h 。 e 试验 s 一 。
区属于黑暗区 , 光照强度低于 19 . 2 im ol · m 一 2 · , 一 1 千叶兰的增加量随着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而增长 ,
(9 6 U
x
)晴天日照最到光照强度在 8 : o a m (表二 ) 。 D 试验 这表明千叶兰喜高强度光照和持续的光照时间。 然而 ,当
区 日照持续时间为 Zh , D 、 E 试验区光照强度为 20 一 光强度较低时能够长新叶 , 这表明千叶兰具有一定的忍
24 im ol
·
m 一 2
·
, 一 1 l( 以x } 一 120 h ) , 16 . 40 im ol · m 一 耐荫性 ,因此千叶兰是一种即适宜阳光又耐荫的植物。
2
·
, 一 1 , 晴天 日照时间为 4 h ; E 试验区 , 光照强度为 所谓耐荫性 ( hs ad e 一 olt e anr ce )是指植物在弱光照 (低
120 im d
·
m 一 2
·
s 一 1 ( 6《x 幻 h ) 和 4 i0 m ol · m 一 2 · s 一 l 光量子密度 )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 这种能力是一种复合性
(2《XX) 1、 ) 。 根据以上的观察 , 五个试验区存在着明显的差 状 , 主要由两方面决定 : 一是植物本身具有的遗传特性 ,
别。 这些试验区充分代表室内环境条件 ,通过实验可以找 另一方面是植物对外界变化的光照条件的适应性 。 植物
出千叶兰最适宜的室内生长环境。 为适应变化的光照条件 , 而会产生一系列的自身变化来
在 C试验区 , 光强度为 ( 0 . 16 ~ 19 . 2 im ol · m 一 2 · 维持自身系统的平衡状态 ,从而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
s 一 l ) ( 8

% 1 l
x
)
,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为 9 26 im ol · m 一 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方面 , 为适应低光量子密度环
2
· 。 一 1 , 41 7
.
o i m ol
·
m 一 2
·
s 一 1 。 干物质聚积量是最少 境 , 植物会在自身形态上及生理上进行调节变化 , 以保持
的 , 光照强度也不适宜幼苗的生长 。 A 试验区 ( 2 . 06 一 最大能力地吸收光量子 ; 另一方面 , 植物通过一系列的自
94 i6 m ol
·
m 一 2
·
s 一 1 )
,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 最大净光 身生理生化过程的改变 , 来最大能力的提高光能的利用
合速率为 16 . 4l im ol · m 一 2 · s 一 1 , 569 . o im ol · m 一 2 · 率 ; 第三个方面通过减弱呼吸来减少植物的能量消耗 , 以
s 一 l 和 8 . 07 im ol · m 一 2 · s 一 1 。 这种条件下 ,干物质聚积 适应光量子密度的下降 。
量是最高的 , 然而在 569 . 0 一 94 6 . o io m ol · m 一 2 · 。 一 1 千叶兰的耐荫性研究在国内外尚未见报导 , 我也只
光照强度下抑制光合作用 ,表明千叶兰不能够忍耐强光 。 是做了个初步尝试 ,希冀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脱颖而出 。
S t u d i e s o n S ha d i
n g F o r b e a r i n g o f M n e hl e n b e c le i a C o m P l e r e
J i a n g B i n b i n
A b s t r a c t : M n e h l e n b e e l e ia e o m p le er 15 a k i n d o f i n d o
r h a n ig
n g l e af 一 o nr a m e n tal P l an t s th at w as i n t耐u e e d for m fo 此 ign
e o u n t ir
e s
i
n
ZX() 2
.
R e s e acr h
e s s how th a t th
e ir l ihg t
e har
e t e ir
s t i
e
1
5 m o er l i gh t 一 l ik e
.
B u t th e s otr
n g lihg t
s h i n e a场 v e 569 . X() i-
m o l
·
m 一 2
·
s 一 1 s h o u ld 阮 a vo id e d . hT o u gh M n e h le n be c le ia e o m p le er has th e s h a d i n g 一 fo ber a ir n g hab i t , it e an o n ly 目旧w n e w
le a v e s u n d e r th e ligh t
s h in e s i tu a t io n of 0
.
16 一 19
.
2 2 i m o l
·
m 一 2
·
s 一
l ( 8
一 96 1 lx ) ( I
n s
un
n y d叮 s , ligh t hs in e 、 e he s 10 1-
mo l
·
m 一 2
·
s 一
1
e v e 仃 d叮 , li gh t s h in e t i m e is m o er th a n 6 h o u sr . ) . U g h t s h in e of g . 26 一 569 . X() imo l · m 一 2 · 。 一 l (4 63 -
2 8 15 0 l x
,
16 一 2 2℃ , R + 14 6% 一 6() % ) s u i t s t h e g仪记脚w i n g o f M n e h l e n be c l e ia e o m p le er . I n t h i s s iut at i o n it w il l 目or w be s t an d
th e p h o t o s ynt h
e s
i
s ar t e w i ll be th
e h ihg
e s t
.
K e y w o r d s : M
n e h l e n be
e l e ia e o m p l e er ; s h a d in g fo ber iar
n g ; 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
C I自s日 N U m加 r : 5 6 82 . 3 6 】〕OC U刃n e n t M 日r k : A
(上接 7 4 页 )
综上所述 , 在台湾现当代小说的进程中 , 不同时期作
品中的 “ 城市 ” 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 这既是时代发展 、
城市变化的反映 , 又是作家 自我身份 、 经历和精神状态印
迹的体现 。 从最初的乡村思维模式到乡村 一 城市对立模
式 , 再到城市思维模式的逐渐形成 , 台湾文学中的城市形
象日益细腻 、 丰满 , 城市意识也渐渐增强 , 随之而来的是
台湾都市文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兴盛和繁荣 。
参考文献
1
. 吴浊流 : 亚细亚的孤儿 「M ]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
社 , 19 86 年
2
. 白先勇 : 芝加哥之死【M }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 9 年
3
. 欧阳子 : 白先勇的小说世界【lJ . 上海 :上海文艺出
版社 , 19 99 年
4
. 白先勇 : 台北人【M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 9 年
5
. 朱栋霖等主编 :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 ) 【M ]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 1年
6
. 詹宏志 : 六十九年短篇小说选编序 【M 】. 台海 : 尔
雅出版社 , 19 82 年 ’ J
7
. 斐元领 : 都市小说的社会阅读 「M J . 台北 : 正中书
局 , 199 3 年
A n A n al y s i s of
” C i t y , , 玩 a g e i n T a i w a n e s e N o v e l s
L i Y i n
A bs t ar e t : hT i
s 匹 v e r w i ll a n al y z e ht e e h a n罗 pocr e s s of ” e iyt , ’ i m叱 e an d u r b a n e o n s e iou s n e s s , thor u g h s u vr e y in g th e w h o l e
m od
e rn n o v e ls i n aT i w
a n , i n e l u d i n g , ig
o n al li t e ar t u er w h e n J
a p a n 即 v e m e d aT iw an , m od em is t , ho l n o v e l s i n 196 0 5, m a i n -
s ter a m li t e ar t u er in 19 70 5 a n d u ht a n n o v e l s by iwr
t e sr Of t h e n e w ge
n e ar t io n in 19 80 5
.
hT
e n w e w i ll k n ow th
e t ar il o f u ht a n n o v e ls
b e in g a n d t h e m e n alt p or 脚 5 5 o f e ity er s i d e n t t o w adr s ” e i ty , , in th e aT iw an e se m od e m iz e d a d v a nc e m e n t .
K e y w o r ds : iaT w
a n e s e n o v e l s
, ; “ e i ty ” im哪 ; u br a n e o n sc io u s n e s s ; t h o u g h t p a t t e nr .
八二 N口口加 r : 12 价。 4 25 】) oc ” m , t M ar k二 A
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