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单胞藻培养中原生动物的控制与清除



全 文 :基金项目: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浙江海洋学院创新性项目。
作者简介:郭建(1992-)浙江杭州,汉族,浙江海洋学院本科,主要研究领域渔业科学。xiaodashuaishuai@vip.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3.04.013
单胞藻培养中原生动物的控制与清除
郭 健,王伟鸿,赵满意
(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 舟山310016)
摘 要:单胞藻类多数适应性强,生长繁殖迅速,易于培养,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脂肪酸,是虾、蟹、贝类及其他
海产品动物早期幼体的开口饵料和饵料动物的饵料,但其在培养过程中常会被大量眼虫(Euglena)、草履虫
(Paramoecium)、变形虫(Amoeba)等原生动物污染,轻则不利于进一步培养,重则培养失败,造成培养者精力
的浪费,财力的损失。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分析藻类实验室培养中原生动物侵入的起因、过程,尝试利用物理、
化学、生态等方法,尽可能降低原生动物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为藻类培养过程中原生动物清除与控制提供理
论依据。
关键词:单胞藻培养;原生动物;控制;清除
  单胞藻类多数适应性强,生长繁殖迅速,易于
培养,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脂肪酸,是海水鱼、虾、贝
类及其他海产品动物早期幼体的开口饵料和饵料
动物的饵料。此外,部分单胞藻类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各种维生素,生物活性多糖,多不饱和脂肪
酸等,具有藻类所特有的优良保健功能,并被广泛
地应用到人类的食品添加剂中,或是作为营养食
品和保健食品。
在单胞藻培养过程中,特别是高温季节,常常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培养失败,从而给育
苗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
个重要原因是单胞藻培养过程中原生动物的污
染。在培养工作中,严格防止污染是重要的,但从
目前单胞藻培养的水平来看,在长期培养过程中,
绝对防止原生动物的污染是不可能的,污染必然
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原生动
物的控制和清除至关重要[1]。
1 原生动物污染的危害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主要有单个细胞构成,因此也称为单细胞动物。
原生动物分布很广,在淡水、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
中均有分布。在单细胞藻类培养中,眼虫(Eu-
glena)、变形虫(Amoeba)等原生动物时常侵入,
以致污染,影响培养。
1.1 掠食
一些较大的原生动物,如游仆虫(Euplotes
sp.)、变形虫(Amoeba sp.)等,直接吞食藻细胞。
由于藻类生长繁殖迅速,如果这些原生动物繁殖
量并不多,吞食量不大,影响并不明显。但当这些
原生动物繁殖量增多时,那其构成的危害则需要
重视了。
1.2 资源竞争
单胞藻类藻种培养过程中,若仪器不良或操
作不当,引入原生动物造成的污染,往往较为严
重,很可能使后续的培养失败。某些种类的原生
动物若大量繁殖达到一定值,会和培养的藻类争
夺养料和生存空间,造成培养藻生长缓慢,繁殖率
低,使培养失败。
扩大培养到水池过程中,由于生产周期不是
很长,即使发生原生动物污染,对藻类培养的影响
也不大。
1.3 分泌物毒害
某些原生动物通过分泌有害物质对单胞藻类
起抑制和毒害作用,是原生动物对培养藻类危害
的又一方面,它往往比直接吞食的危害程度更严
重。当分泌的有害物质的量还较少时,培养藻类
表现为生长不良,繁殖缓慢。当原生动物大量繁
—72—
《河北渔业》2013年第4期(总第232期)                   ○饵料与肥料
殖,有害物质大量分泌后,即造成培养藻类下沉
死亡,使培养失败。原生动物分泌的有害物质对
藻类毒性的大小,依不同种类而异。
一种原生动物对藻类的危害作用,可能是上
述的一种或两种都有。
2 原生动物污染的过程
2.1 水
天然水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生物。在单胞藻培
养中,培养用水以及清洗消毒后的容器和工具的
用水,如果不经过有效的处理或处理不彻底,不能
把水中的生物除去或杀死,就会造成原生动物如
眼虫(Euglena)、变形虫(Amoeba sp.)等的污染。
从水这一途径污染的原生动物,往往数量大,在
较短时间内即能对藻类培养造成危害。
2.2 空气
在藻种培养期间,由于封闭培养,空气中的微
生物不易进入,所以影响不大。
在开放式培养中,藻液与空气接触面大,或是
充气培养,易引入空气中的微生物,造成原生动物
的污染。
2.3 容器、工具
容器与工具消毒若是不彻底,便易引起原生
动物的污染。
2.4 肥料
肥料不清洁,消毒不干净,也同样会引起原生
动物的污染。
2.5 昆虫
昆虫侵入培养池中把污染生物带进来,或在
池中产卵,而引起污染。
2.6 操作不规范
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手未经消毒,操作时不
遵守操作规程,都会引起污染[2]。
3 原生动物的控制与清除
3.1 预防
3.1.1 单胞藻培养用水的处理 藻类早期培养
是藻类培养过程的重中之重,应特别注意严格防
止污染,因此作为早期藻种培养用水,必须严格经
过沉淀、砂滤和煮沸灭菌,以完全杀死水中有害生
物,避免原生动物的引入。经过处理后的培养水
最好能在短时间内用完,尽量不要超过一天,以防
止再次被污染。
3.1.2 容器和工具的消毒 藻类实验室培养用
的三角烧瓶等容器以及培养用具必须经严格煮沸
消毒。
3.1.3 保持培养藻的良好长势 保持培养藻类
的生长优势和数量优势对预防和减轻原生动物污
染的危害有着重要的作用。当藻类生长良好、繁
殖迅速时,原生动物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便会较
小;有时尽管藻类已经受到污染,但经过一段时间
的培养,污染生物的数量并没有增加,甚至减少或
消失。所以保持培养藻类的生长优势以及数量上
的绝对优势,能避免由原生动物引起的严重的危
害情况发生。
3.2 控制与清除
3.2.1 物理方法
3.2.1.1 筛绢过滤法 单胞藻类体型小,一般在
几到十几微米之间(个别种几十微米),如亚心形
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细胞一般长
11~14μm,宽7~9μm,厚3.5~5μm;又如小球
藻(C.vulgaris),细胞直径一般为5~10μm。故
通常采用网孔小于60μm的筛绢过滤,连续过滤
2~3d,每天1次,便可将大型原生动物,如草履
虫(Paramoecium)(180~280μm)、大变形虫(A-
moeba proteus Pallas)(200~600μm)等除尽。
如有其他杂藻侵入,数量少不构成危害时,不需采
取措施;当数量较大,对培养藻的生长繁殖构成威
胁时,则需进行处理。比较杂藻和培养藻的区别,
如趋光性、活跃性、分布等,将杂藻和培养藻在水
体中分开,隔离水体以除去杂藻。
3.2.1.2 充CO2 法 原生动物和单胞藻的营养
类型不同,对 O2 的需求差别较大。单胞藻是自
养性浮游植物,能吸收光能和 CO2 进行光合作
用;原生动物是异养性浮游动物,只进行呼吸作
用,消耗O2。在单胞藻培育池中充入大量CO2,
分压改变,原有的平衡被破坏,水中溶解的氧和其
他气体都被CO2“挤跑”,水中严重缺氧。这将有
利于单胞藻的增长,抑制原生动物的繁殖。此法
有弊处,充入大量CO2,会降低藻液的pH 值,对
培养藻的生长繁殖产生影响。
3.2.2 化学方法 使用药物抑制或杀灭原生
动物,如甲醛、氨水等。视具体情况,在培养液
中泼洒一定量10~15mL/m3 甲醛,搅拌均匀,1
—82—
《河北渔业》2013年第4期(总第232期)                   ○饵料与肥料
d后,便可杀死某些原生动物如游仆虫(Euplotes
sp.)[3]。在培养湛江等鞭藻出现尖鼻虫危害时,
加入0.03%的医用浓氨水,可有效杀灭尖鼻虫
而不影响藻细胞的生长繁殖。此法因藻而异,
并不通用,有很大局限性,且研究并不深入,故
使用药物控制原生动物的方法并不常用。
3.2.3 生态方法 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清除原生
动物。比较培养藻和原生动物生存环境的适应范
围,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某一环境因子达到杀
灭原生动物而又保存藻类的目的。
3.2.3.1 盐酸酸化法 可用盐酸酸化法灭除某些
单胞藻如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中的原生动
物。将1mol/L工业盐酸缓慢加入藻液中,边加边
搅拌,用精密pH试纸测pH值至2.0~3.0时,停止
加盐酸,待酸化0.5~1h后,加入等量等浓度氢氧化
钠,酸碱中和至原来的pH值[4]。经过一段时间的培
养,使得藻类恢复正常的生长繁殖。进行酸化处理
的藻种要具有一定的密度,不能太小;培养条件要控
制在藻类的最适范围内,尤其是培养温度要适宜;在
晚上或阴天弱光的情况下进行。此法具有一定风险
性和局限性。
3.2.3.2 提高盐度法 针对某些耐高盐度的藻
类,如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可采用提高盐度
法杀灭原生动物。如在被污染的亚心型扁藻藻液
中,缓慢加入 NaCl,直至盐度提高到73.1‰~
78.3‰,游仆虫(Euplotes sp.)等原生动物便可
被杀死。需要注意的是,盐度的提高会对亚心型
扁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经1~2次稀释培养,可
恢复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1]龚海静,董建波.单胞藻培养中敌害生物的防治技术[J].科
学养鱼,2004(12):48
[2]成永旭.生物饵料培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89-92
[3]张文革.单胞藻中敌害生物的危害及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
2006(15):52-53
[4]孙颖民,石玉,郝彦周.水产生物饵料培养实用技术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8-79
(收稿日期:2012-11-19


(上接第19页)
足影响生长速度。
4 水质管理
5月份由于自然水温不是很高,鱼苗较小,代
谢程度较低,没有进行换水。进入6月份以后,随
着水温的升高,乌鳢的摄食量、代谢强度迅速增
大,造成水体负荷也迅速增加。这时,开始并逐步
加大换水强度,6月份每半月换水一次,换水量为
总水体的30%,7、8月份时,换水频率为每周一
次,每次换水量占总水体的40%。
在保持换水的同时,定期使用EM 菌,维持
池塘微生态平衡,改善水质环境,使池水始终保持
良好的活性。
5 产量及效益
本次试验历时5个月有余,10月中旬两个池
塘的乌鳢全部销售出去。共产出商品鱼10.8t,
规格0.6~2.5kg/尾,平均规格1.2kg/尾。回
捕率75%。
所售商品鱼平均价格32元/kg,销售额34.6
万元。共投入成本18.5万元,实现利润16.1万
元,利润率达87.1%,经济效益显著。
6 问题分析
整个养殖过程总体来说还算比较正常,但也
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回捕率偏低
(75%),正常情况下应该在85%甚至90%以上。
综合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苗种质
量问题,由于相关人员初次到内地购苗缺乏经验,
所购苗种规格很不整齐,疑似被人挑剩下的苗,有
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影响了成活率。另一方面,防
病工作不到位,只是在初期饵料当中添加了少量
大蒜素,在水质控制上除了定期使用EM 菌以外
没有采取其它的预防措施,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
池鱼死亡。
在今后的养殖实践当中要针对这两方面的教
训加以吸取和总结,力争使乌鳢养殖业能够真正
落户巴州,落户新疆。
(收稿日期:2013-01-31)
—92—
《河北渔业》2013年第4期(总第232期)                   ○饵料与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