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百香果容器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试验



全 文 :育苗技术 Seedling Cultivation
PRACTICALFORESTRYTECHNOLOGY 33 









 






百香果容器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试验
曲芬霞
(广西贺州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 广西 贺州 542800)
[摘要] 对百香果进行容器嫩枝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
5月中旬扦插生根率最高,为98%,用100mg/L的2号 ABT
生根粉溶液浸泡穗条1h后生根率可达96%,穗条下切口为平
口时生根率最高,为95%;用50%火烧土+25%泥炭+25%蛭
石基质中扦插,生根率为97%,且易形成壮苗,移栽成活率高
达99%以上。
[关键词] 百香果 容器育苗 嫩枝扦插
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学名西番莲,属西番莲
科,原产南美洲,多年生常绿攀缘藤本植物,其果实含有人体所
需要的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有
很高的营养价值,果汁是世界上最佳的天然饮料,享有“饮料之
王”之称[1-2],因其当年移栽,当年就挂果,经济效益高,具有广
阔的市场前景,现我国广西、广东和福建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目前百香果繁殖技术鲜有相关报道。扦插是无性繁殖中应用
前景最广的一种,而容器育苗不仅可延长移栽期,因其基质含
有较高养分,因而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成活率和生长量明显高于
裸根苗。为了快速满足市场对苗木的需求,且提高移栽成活
率,本文对其容器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现总
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扦插圃地设在贺州学院生物园内,采用全光自控喷雾温室,
穗条来自苗圃基地,容器为直径15cm、高20cm的塑料容器。
1.2 试验方法
分别进行扦插时间、基质和生长促进剂种类的试验。选取
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枝条,穗条长度12cm左右,保
留2~3个叶片,下切口在芽下1cm处剪面平滑的切口,并用
生根促进剂浸泡1h,再把穗条浸入0.125%的多菌灵溶液中
10min,用清水冲净后备用。扦插基质在插前48h用0.3%的
高锰酸钾进行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用直插法进行扦插,
深度为2~4cm。插后立即启动用喷雾装置。
1.3 插后管理
插后每天喷雾3~4次,使空气湿度保持在90%以上,半个
月后,每天进行1~2次,为了防止根系在容器中窝根,影响移
栽成活率,在容器壁上预先设置了边缝,进行空气修根法[3]。
次年春季进行移栽,成活率为99%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百香果生根类型
在插后第3d后,随面抽取5株调查生根情况,发现在第5d
在皮部形成突出,并有白色根原基,在10d后出现白色根系,
而同时在基部有瘤状的愈伤组织形成,15d后出现根系,因此
可以认为百香果为混和生根类型,属于易生根树种。
2.2 不同生根促进剂对生根率的影响
用100mg/L的1号 ABT生根粉、2号 ABT生根粉、IBA
和NAA浸泡穗条1h后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以2号ABT
生根粉生根率最高,为96%。
2.3 不同扦插时期对扦插生根率影响
分别在5、6、7、8和9月中甸进行试验,以5月效果最佳,
生根率为98%。
2.4 穗条下切口不同形状对生根率影响
把下切口分别制备成平口、两个斜面型和马耳型,试验表
明,3种方式反而以平口形式生根率最高,为95%。
2.5 不同基质对扦插生根率影响
在清水河沙、泥炭∶蛭石=2∶1和火烧土∶泥炭∶蛭石=2∶
1∶1三种基质上扦插,三者生根率均在97%以上,但后两者移
栽成活率却比前者高出25%。
3 结论
(1)百香果以与其它植物相比[4-5],较低的生根促进剂浓
度就能使其生根,可能是其皮部和愈伤均可生根,属于易生根
树种,再加上嫩枝扦插时,自身含有丰富的生长素和碳水化合
物,生理活动旺盛,而5月份气候适宜,因此易于诱导生根。
(2)较裸根苗而言,百香果容器扦插育苗移栽成活率提高
45%以上,而在泥炭+蛭石或火烧土+泥炭+蛭石基质中扦
插,易形成壮苗,移栽成活率高达99%以上,但从经济效益角
度考虑,后者为佳。
(3)平口下切面和插穗生根率高,或许是两个斜面型和马
耳型愈伤面积大,消耗了大量养分,而百香果混和生根型,因而
平口型反而生根率高。
参考文献:
[1] 赖碧剑,王 江,谢志峰,等 .常绿攀缘性亚热带水果—百香果
[J].中国种业,2008(7):78-79.
[2] 杨 锋,黄永春,何 仁,等 .酶处理对降低百香果鲜榨汁中不溶
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J].食品科技,2008,33(4):42-45.
[3] 沈国舫 .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 曲芬霞,陈存及,韩彦良 .樟树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
开发,2007,21(6):86-89.
[5] 曲芬霞,刘玉清,吴桂容,等 .千层金嫩枝扦插繁殖技术[J].基因
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5):1006-1009.★
DOI:10.13456/j.cnki.lykt.2011.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