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应用油葫芦果油治疗水牛螨病
杨健萍 ,尹正发
(盈江县畜牧兽医局 ,云南 盈江 679300)
中图分类号:S858.2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1341(2010)03-0040-01
螨病(俗称癞子)是螨侵袭水牛皮肤而引起的一种接触
传染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螨虫中以疥螨科的疥螨属(sar-
coptes)和痒螨科的痒螨属(psoroptes)对家畜的危害最大。
在临床上以发生剧烈的痒觉 、湿疹性炎症 、脱毛 、患部逐渐向
周围扩延为特征 , 并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 严重影响畜牧业的
健康发展。
1 螨病的分布与危害
螨病分布较广 , 在盈江县 15个乡(镇)中均有分布 , 水
牛 、马 、羊 、猪最易感染 , 是水牛寄生虫病的常发病之一 ,尤其
是 3 ~ 18月龄的青年水牛 , 普遍发生此病 ,发病率高达 60%,
治疗不及时 , 死亡率也很高。
2 流行季节及传染途径
螨病常在冬末和春季发病 , 即 12月至次年 3月 , 其中
1 ~ 3月份发病数达到高峰 , 尤其是牛舍拥挤 , 饲养不良 ,管理
不善 , 瘦弱及幼畜 , 发病比较严重。其传染途径:一是病牛与
健康牛的相互接触感染。二是间接接触感染。 如饮水 、食
槽 、圈栏 、有木桩的放牧地 , 牛去树上擦痒而感染。三是牛圈
卫生条件差 、不通风 、潮湿 、拥挤感染。
3 临床症状
水牛虽能感染各种螨病 , 但以痒螨病最为常见 , 流行较
为严重。发病开始于颈部 、角根 、尾根及腹股沟等处。病牛
因痒不安 , 常在墙壁 、木桩处擦痒 ,造成湿疹性炎症。患部皮
肤肥厚变硬 , 形成龟裂 , 患畜越痒越擦 ,越擦炎症越严重 , 患
部越来越大 , 常引起 10%的当年新生犊牛死于螨病。
4 对水牛螨病的治疗
4.1 药物组成
油葫芦果油 500 g, 0.5%敌百虫片 15片(研成细粉),混
合均匀备用。
4.2 涂擦方法
患部用 3%碘酒涂擦后 , 涂上备用的油葫芦果油 ,可大面
积涂擦 , 然后隔 1 d涂擦 1次 , 3 ~ 5次可痊愈。
4.3 治疗效果
笔者 1981 ~ 1996年在昔马畜牧场工作 , 应用本方对畜
牧场及周围 5个村寨的水牛进行治疗 , 先后治疗 500余头 ,
治愈率达 96%, 收到良好的效果。
油葫芦果油具有明显的消炎润皮 、止痒止痛 、杀虫作用 ,
可大面积涂擦 , 无副作用 , 与现在生产使用的双甲脒 、除癞
灵 、癞螨灵 、螨净乳液相比效果明显 ,用药安全 ,无抗药性 ,而
现在使用的上述药物易产生抗药性 , 剂量稍大有副作用。植
物油葫芦果在云南省大部分山区广泛生长 , 如盈江的昔马 、
勐弄 、卡场 、苏典 、铜壁关等山区 , 在每年 10 ~ 11月份易收购
成熟的果实 , 经土榨获取油 , 经济实惠。
收稿日期:2009-11-02
○来稿摘登○
牛胎衣不下的诊治
母畜娩出胎儿后 ,胎衣在第三产程的生理时限内未能排
出 , 就叫胎衣不下或胎膜滞留。胎衣不下不但引起产奶量下
降 , 还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复旧延迟 ,从而导致不孕 ,给
养牛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宾阳县邹圩镇养殖户韦某家母牛 2008年 6月 15日产
仔 , 16日早上发现母牛有拱背和努责现象 , 且从阴道排出暗
红色恶臭液体 , 于是前来求诊。
2 临床症状
该牛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拱背﹑努责 , 从阴门排出暗
红色恶臭液体 , 其中含有坏死的胎衣碎片。
3 诊断
根据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 ,初诊为产后胎衣部分不下。
4 治疗
4.1 促进子宫收缩
肌肉注射己烯雌酚 20mg, 1h后肌肉或皮下注射催产素
100IU, 2 h后重复 1次。
4.2 子宫内投药
土霉素 2 g放入子宫黏膜及胎衣之间 ,每天 1次 ,用 3 ~ 5
次 , 同时在子宫内灌入 5% ~ 10%盐水 2 500 ~ 3 000 mL, 作
为辅助治疗 , 减轻胎盘水肿和防止子宫内溶物被机体吸收 ,
并且刺激子宫收缩。
4.3 肌肉注射抗生素
肌肉注射青霉素 500万 IU﹑链霉素 300万 IU, 每天 1
次 , 连用 5 d。经过治疗 , 母牛病情得到好转。
5 小结
(1)牛胎衣不下在产后 12 ~ 24 h治疗效果最好 , 时间长
了会造成胎衣腐败 , 常常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积脓等 , 影
响以后的怀孕 。
(2)母牛如经药物处理一天半(夏季)或两天(冬季)仍
未排出者应采取手术剥离。
(3)给怀孕母牛饲喂含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饲料 , 舍
饲母牛要有一定的运动时间 , 产前 1周要减少精料 , 以预防
母牛胎衣不下 。
周运先 1 ,黄献虹 2(1.宾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
西 宾阳 530400; 2.宾阳县新桥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 广
西 宾阳 530400)
收稿日期:2009-01-12
40 云南畜牧兽医(2010年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