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香芽蕉上香蕉弄蝶幼虫发生株率与密度关系研究及应用



全 文 :香芽蕉上香蕉弄蝶幼虫发生株率与密度关系研究及应用*
陆永跃  梁广文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 广州 510642)
摘 要: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了香芽蕉上香蕉弄蝶 Erionota torus Evans 田间幼虫发生株率(x)与幼
虫密度(y)之间的幂模型:发生为害期为 y=4.2755 x1.5176 , 越冬期为 y=3.7557 x 1.6370 。依据模型
通过田间幼虫发生株率估算幼虫密度的准确性 , 发生为害期和越冬期各为 90%、87.5%, 分别节省
时间 72%、60%。
关键词:香芽蕉;香蕉弄蝶;幼虫发生株率;幼虫密度
中图分类号:S 436.68;S 668.1;Q 96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431(2009)02-0052-03
  被人们叫做“香蕉弄蝶”的害虫有两种 , 在中国
发生的为 Erionota torus Evans(正式中文名为黄斑
蕉弄蝶), 另外一种 E.thrax 主要发生于东南亚诸
国[ 1-3] 。黄斑蕉弄蝶 , 在我国分布于福建 、台湾 、海
南 、广东 、广西和云南等香蕉种植区 , 是香蕉主要害
虫之一[ 4-9] 。该虫以幼虫食叶为害香蕉 , 发生严重时
可吃光大部分叶片 , 严重影响蕉株生长及结果。在
大部分发生地区对香蕉为害不重 , 仅对一些品种如
粉蕉 、龙牙蕉类为害重一些。关于该虫的研究已涉
及发生为害规律 、生物学特性等[ 6 , 8-13] , 虫卵在香蕉
园的空间分布规律 、着卵株率和卵量关系模型 、抽样
方法等[ 14-16] , 该虫虫情调查与预测预报方法体
系[ 14-15 , 17-18] ,该虫寄生蜂种类及控制作用[ 19] , 该虫与
香蕉之间的化学信息联系等[ 19-20] 。本文报道了香
蕉园香蕉弄蝶有幼虫株率和幼虫密度之间的关系及
其在幼虫密度抽样调查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幼虫数量田间调查 调查地点位于深圳市龙
岗生态村香蕉园 ,调查时间 2000 年 4—12 月。香蕉
品种为威廉斯香芽蕉 ,面积为 0.33 hm2 , 常规管理 ,
未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采取定田随机取样方法
调查香蕉弄蝶幼虫密度和有幼虫株率。在香蕉弄蝶
不同发生期取样 ,每点每次取样数量不少于 30 株 ,
越冬前调查取样 38 次 , 进入越冬期取样 16 次。调
查时分别记录总调查株数 、有幼虫株数和每株幼虫
数量 ,由此统计幼虫发生株率和幼虫密度。
1.2 应用所建模型进行田间幼虫密度估计的准确
性及其工效分析 2000 年 10 月至 2001 年 6 月调
查香蕉弄蝶幼虫发生情况 , 分越冬调查和冬后发生
调查 ,其中越冬调查 8 点/次 , 冬后调查 12 点/次。
随机取样 ,每点每次调查 50 株香蕉 , 记录总取样株
数 、有幼虫株数和每株幼虫数量。由此统计出幼虫
发生株率和幼虫密度;将调查的幼虫发生株率代入
所建模型计算出幼虫密度 , 并与实际调查统计所得
的幼虫密度进行比较。同时记录下调查植株有无幼
虫与幼虫具体数量各自所耗费时间 ,比较两者工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蕉弄蝶幼虫发生株率和幼虫密度关系 对
调查数据(见表 1)进行回归分析 , 分别建立了幼虫
发生株率(x)和幼虫密度(y)之间的二次回归方程
模型和幂模型。
  越冬前 4—10 月:
y=3.0997 x2+1.2863 x+0.048 , R2=0.8907 ⑴⋯⋯
y=4.2755 x1.5176 , R2=0.8892 ⑵⋯⋯⋯⋯⋯⋯⋯⋯
越冬期 11—12 月:
y=1.5799 x2+1.9986 x-0.1374 , R2=0.8999 ⑶⋯
y=3.7557 x1.6370 , R2=0.9118 ⑷⋯⋯⋯⋯⋯⋯⋯
  检验模型⑴、⑵、⑶和⑷拟合值和实测值之间差
异显著性的结果:t ⑴=0.0004 , p ⑴=0.9997;t ⑵ =
0.1616 , p⑵=0.8725;t ⑶=0.0001 , p⑶ =0.9999;t ⑷
=0.3615 , p ⑷=0.7228。表明 , 4个模型均可准确反
映幼虫发生株率和幼虫密度之间的关系。这两类模
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当幼虫发生株率为 0 时 , 按生物
学意义幼虫密度也应为 0 , 但是二次方程拟合值却
偏离 0 ,幂方程值则为 0。因此 , 认为幂模型更符合
实际情况 , 田间调查应用幂模型更好。
2.2 运用所建模型估计田间幼虫密度的准确性 
将调查获得的幼虫发生株率数据代入幂方程(模型
⑵和⑷)计算出幼虫密度 , 并与实际调查的幼虫密
度进行比较(见表2)。对2个方程的计算值和对应的
 *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项目(980135);华南
农业大学校长科学基金项目(2002004)资助。
52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2009 年 第 38 卷 第 2 期 DOI :10.13938/j.issn.1007-1431.2009.02.025
表 1 香芽蕉上香蕉弄蝶幼虫发生株率和
幼虫密度的调查分析(广东深圳)
调查期 样本序号 幼虫发生株率 幼虫密度 样本序号 幼虫发生株率 幼虫密度
1 0.000 0.000 20 0.433 1.100
2 0.100 0.100 21 0.467 0.833
3 0.167 0.233 22 0.467 0.900
4 0.200 0.567 23 0.500 0.967
5 0.233 0.300 24 0.533 0.967
6 0.233 0.533 25 0.533 1.867
7 0.233 0.567 26 0.567 1.533
8 0.233 0.633 27 0.600 1.567
2000年 9 0.267 0.433 28 0.600 2.467
4—10月 10 0.267 0.733 29 0.633 1.667
11 0.300 0.700 30 0.667 2.267
12 0.300 1.500 31 0.667 2.600
13 0.333 1.033 32 0.667 2.733
14 0.333 0.700 33 0.700 2.467
15 0.367 0.667 34 0.733 3.067
16 0.367 1.233 35 0.767 3.233
17 0.400 1.133 36 0.833 3.467
18 0.400 1.200 37 0.867 3.700
19 0.400 1.367 38 0.900 3.000
幼虫发生株率(x)与幼虫密度(y)的二次回归方程:  y=3.0997 x2 + 1.2863 x+0.048 , R2 =0.8907
幼虫发生株率(x)与幼虫密度(y)的幂函数:  y=4.2755 x1.5176 , R2 =0.8892
1 0.000 0.000 9 0.400 0.800
2 0.100 0.200 10 0.450 1.350
3 0.150 0.450 11 0.538 0.900
2000年 4 0.200 0.550 12 0.550 1.350
11—12月 5 0.250 0.250 13 0.600 1.950
6 0.250 0.400 14 0.625 1.825
7 0.350 0.450 15 0.675 1.850
8 0.350 0.550 16 0.750 2.400
幼虫发生株率(x)与幼虫密度(y)的二次回归方程:
  y=1.5799 x2 +1.9986 x-0.1374 , R 2=0.8999
幼虫发生株率(x)与幼虫密度(y)的幂函数:  y=3.7557 x1.6370 , R2 =0.9118
 注:幼虫发生株率(%)=有幼虫株数/调查株数×100;
幼虫密度(头/株)=幼虫总数/调查株数。
实际调查值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t ⑵=0.0861 , p ⑵
=0.932;t⑷=0.0279 , p⑷ =0.9782 , 表明无论是越
冬前还是越冬期间均无明显差异。 在越冬后(4—6
月)发生期 , 运用幂模型估算的幼虫密度与实际调查
的幼虫密度相比较 , 差异程度在 0.044 ~ 0.352 之
间 ,其中有 8 次对幼虫密度的估计值与实际调查值
间平均差异程度为 0.103 , 估计的准确率 90%左右。
在越冬期(11—12 月),估计值和调查值之间差异程
度平均为 0.125 , 估计准确率为 87.5%。 验证结果
表明 ,所建模型适用于估计香蕉弄蝶田间幼虫密度。
2.3 调查幼虫发生株率和调查全部幼虫数量所耗
费的时间比较 在调查植株上香蕉弄蝶幼虫的有无
与具体幼虫数量之间 ,所耗费时间不同:发生为害期
调查有无幼虫平均耗时 51.6±1.42 秒/株 , 调查幼
虫数量耗时 186.6±6.38秒/株 ,耗时比3.6±0.098;
表 2 香芽蕉上香蕉弄蝶幼虫发生株率和
幼虫密度关系方程准确性的检验
调查期 取样序号调查幼虫株率/ % 调查幼虫密度 计算幼虫密度 差异程度
1 0.140 0.160 0.216 0.352
2 0.180 0.380 0.317 0.166
3 0.260 0.480 0.554 0.153
4 0.300 0.720 0.688 0.045
2001年 5 0.380 1.060 0.985 0.071
4—6月 6 0.420 1.100 1.146 0.042
7 0.520 1.740 1.585 0.089
8 0.520 1.560 1.585 0.016
9 0.560 1.860 1.774 0.046
10 0.680 2.060 2.381 0.156
11 0.700 2.360 2.488 0.054
12 0.760 2.700 2.819 0.044
1 0.240 0.420 0.363 0.135
2 0.300 0.620 0.523 0.156
3 0.320 0.520 0.582 0.118
2000年 4 0.360 0.640 0.705 0.102
11—12月 5 0.480 0.940 1.129 0.202
6 0.560 1.580 1.454 0.080
7 0.580 1.780 1.540 0.135
8 0.680 1.860 1.998 0.074
 注:调查(计算)幼虫密度单位为“头·株-1” ;差异程度=
调查幼虫密度-模型计算幼虫密度 ÷调查幼虫密度。
越冬期调查有无幼虫平均耗时 72.1±1.85 秒/株 ,
调查幼虫数量平均耗时 181.8±4.84 秒/株 ,耗时比
2.5±0.057。说明 , 调查植株有无幼虫耗费的时间
明显低于调查具体幼虫数量 ,发生为害期和越冬期
分别省时 72%、60%, 即调查幼虫发生株率的抽样
效率明显较高 , 尤其在进行大样本调查时。由此可
知 , 通过幼虫发生株率抽样结合所建幂模型可省时 、
有效地估测香蕉弄蝶田间幼虫密度。越冬期由于前
期被害虫苞(卷叶)遗留较多 , 较难确定虫苞中是否
有幼虫存在 , 因此调查时花费的时间比发生为害期
多一点。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通过调查研究 , 分别建立了用于描述田
间香蕉弄蝶发生为害期和越冬期幼虫发生株率和幼
虫密度之间关系的幂模型 , 经验证 , 所建模型可省
时 、有效地估测幼虫密度。本试验建立的模型是以
2000 年广东深圳香蕉园香芽蕉上香蕉弄蝶田间幼
虫发生株率和幼虫密度调查资料为基础建立的 , 在
其他地点 、其他类型蕉园如粉蕉园 、大蕉园 、龙牙蕉
园等是否适用 ,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 1] Mau R F L , Mu rai K , Kumashiro B , et al.Biological
con trol of th e banana skipper , Pelopidas th ra x(Lin-
naeus), (Lepidoptera:Hesperiidae) in H aw aii[ J] .
Proceedings of the H aw aiian Entomological Society ,
1980 , 23(2):231-238[ 2] Sands D P A , Bakker P , Do ri F M.Cotesia er ionotae
53 2009 年 第 38 卷 第 2 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荔枝蒂蛀虫飞行距离和蛰伏习性的室内观察*
李志强 邱燕萍 欧良喜  陈洁珍  向  旭  孙清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广州 510640)
摘 要:在室内开放式饲养荔枝蒂蛀虫 Conopomorpha sinensis Bladley ,观察其羽化后的飞行距离
范围和蛰伏习性。结果发现 ,荔枝蒂蛀虫成虫平均移动飞行距离约为 4.97 m ,最远 12 m;92.5%的
成虫蛰伏时腹部向上或向水平。除非受惊吓 ,绝大多数成虫白天静止蛰伏 ,天黑后才陆续开始不规
则间歇性飞行(爬行)活动。建议药剂防治方法以“挨晚(近晚上)兜底成片喷均匀”最好。
关键词:荔枝蒂蛀虫;飞行距离;蛰伏习性;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 436.67;S 66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431(2009)02-0054-02
  在荔枝龙眼挂果期 ,荔枝蒂蛀虫 Conopomorpha
sinensis Bladley 常把卵产在他们的果实上 , 孵化幼
虫则钻入果实内取食为害。挂果早期 ,该虫造成大
量落果 ,落果内幼虫再脱果爬到落叶上成茧化蛹羽
化 ,羽化后的成虫再产卵为害果实 , 如此循环往复多
次[ 1] 。近果实成熟期 , 蒂蛀虫为害产生大量“虫粪
果” , 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该虫发生严重会造成果
园绝收。蒂蛀虫已成为为害荔枝园最严重的害虫之
一。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前 , 可能由于大部分荔枝
园有良好的生态平衡 ,极少喷药杀灭蒂蛀虫 , 其为害
也较轻。90 年代 ,每 10 天左右喷一次杀虫剂 , 蒂蛀
虫为害也不太重。 21 世纪后 , 部分果园每 7 天左右
喷药一次 , 蒂蛀虫为害情况却比较严重。为了探讨
这个问题及更科学有效地防治荔枝蒂蛀虫 , 我们进
一步研究了荔枝蒂蛀虫的为害规律和生活习性
等[ 2] 。并在室内模拟观察荔枝蒂蛀虫成虫移动飞行
距离和蛰伏习性 , 旨在为生产者预防该虫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果园 试验观察的虫源果园位于广
州市天河区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荔枝试
验园 , 园中有多个荔枝品种和资源 , 10~ 40 多年生。
 *农业部荔枝行业科研专项(nyhyzx07-31);广东省科技厅“十一五”攻关项目(2007A020300005-6)资助。
(Wilkinson)(H ymenoptera:Braconidae), for Biologi-
cal Cont rol of Banana S kipper , Er ionota thra x (L.)
(Lepidoptera:Hesperiidae)in Papua New Guinea.Mi-
cronesia , Supplement , 1993 , 4:99-105
[ 3] Gold C S , Pinese B , Pen a J E.Pests of b ananas[ M] //
Pena J E , Sharp J L ,Wysoki M.Tropical F rui t Pest s
and Pollinators , Biology , Econ omicImportance , Natural
Enemies and Cont rol.Oxfordshi re:CABI Publis hing ,
2002:13-55
[ 4] 张维球.农业昆虫学[ M ]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1:884
[ 5] C hian g H S , Hw ang M T.T he banana skipper , Er i-
onota torus Evans(H esperidae:Lepidoptera):Es tab-
li shment , dist ribut ion and exten t of damage in Taiw an
[ J] . 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st M anagem ent ,
1991 , 37(3):207-210
[ 6] 华有群 ,张宜仲.香蕉弄蝶的发生与防治[ J] .湛江科
技 , 1992(3):13-17
[ 7] 陈寿铃.香蕉弄蝶在台湾发生 、为害及其防治[ J].福
建果树 , 1993(1):65-67
[ 8] 杨政海 ,杨章仁.清水江流域香蕉弄蝶发生及为害初
步研究[ J].贵州农业科学 , 1995 , 23(5):51-52
[ 9] 陆永跃 ,曾 玲 ,梁广文.香蕉主要害虫的综合治理研
究进展[ J].武夷科学 , 2002 , 18(1):276-279
[ 10] 周汉辉 ,张润杰.新蕉园的昆虫种类及发展趋势[ J].
昆虫天敌 , 1995 , 17(1):37-41
[ 11] 张永强 , Ahmed Diriye Aden ,韦绥概 ,等.香蕉园害
虫和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 J].生态
学报 , 2001 , 21(4):639-645
[ 12] 蒋时贤.香蕉弄蝶之生态与防治.果树害虫综合防
治研讨会论文[ J] .中华昆虫 , 1988(特刊第 2号):
167-174
[ 13] 蔡云鹏 ,黄明道 ,蔡瑞美 ,等.香蕉弄蝶之生态与生物
防治[ J] .中华昆虫 , 1990 , 10(4):419-426
[ 14] 陆永跃 ,方楚明 ,沈叔平 ,等.香蕉弄蝶卵的空间分布
格局研究[ 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 , 16(4):
17-20
[ 15] 陆永跃 ,梁广文 ,沈叔平 ,等.香蕉弄蝶着卵株率和卵
量关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J] .昆虫知识 , 2003 , 40
(6):523-525
[ 16] 陆永跃 ,梁广文.香蕉弄蝶幼虫的为害量模型研究
[ J].武夷科学 , 2002 , 18(1):108-111
[ 17] 陆永跃 ,梁广文.香蕉弄蝶越冬滞育幼虫空间格局特
征分析[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 29(1):32-
34 , 38
[ 18] 陆永跃.香蕉弄蝶虫情调查与预测预报方法[ J] .中
国南方果树 , 2007 , 36(5):53-54
[ 19] Lu Y Y , Liang G W , Shen Sh P.Species of th e para-
si toids an d thei r cont rol on the banan a skipper E rion-
ota torus Evan s[ C] //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
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Beijing , C hina.
Bei jing:Foreign Langu ages Press ,2004:575
[ 20] 陆永跃 ,梁碧玲.龙牙蕉和香芽蕉叶片挥发性化学成
分比较[ J].果树学报 , 2006 , 23(5):495-499
 收稿日期:2008-09-09;修回日期:2008-12-25
 作者简介:陆永跃(1972-),男 ,博士。 E-mai l:luyongyue
@scau.edu.cn (责任编辑:李治飞)
54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2009 年 第 38 卷 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