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室内养殖管角螺幼体的生长特性



全 文 :第 23卷第 4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理 工 版 ) Vol.23 No.4
2010年 10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 NSEE ) Oct. 2010

文章编号:1001-5132(2010)04-0006-04
室内养殖管角螺幼体的生长特性
段雪梅, 蒋霞敏*, 王春琳, 柴学森, 夏 周, 陆珠润
(宁波大学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 在室内养殖条件下, 研究了水泥池养殖管角螺幼体的生长特性. 结果显示: 初孵稚螺早期
壳高与螺重的生长速度都很快, 旬增长率最高时分别达到 186.7%、313.2%, 以后生长逐渐减慢.
壳高呈对数生长 L=21.494lnd+2.034 3 (R2=0.978 3); 螺重呈幂形生长 W=0.038 8d2.506 9 (R2= 0.962);
稚螺螺重与壳高之间呈幂函数W=0.000 1L2.770 8 (R2=0.956 9). 不同时期稚螺成活率达到80%以上,
壳高长至 21.9 mm以上, 幼螺死亡逐渐减少, 成活率均保持在 91.6%~99.7%. 不同时期的出肉率
差别不显著, 均达到 50%以上.
关键词: 管角螺; 生长; 成活率; 出肉率
中图分类号: S968 文献标识码: A
管角螺(Hemifusus tuba)俗称角螺、毛螺, 为浅
海较大型的经济腹足类, 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
建、广西、广东和海南各省的沿海, 生活在潮下带
近海 11~40 m 的软泥和泥沙质海底. 近年来, 随着
我国沿海的管角螺资源量日益减少, 市场价格居
高不下, 每公斤高达 60~100 元. 但由于天然的种
群密度低, 加之近年来的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
染, 导致我国沿海管角螺资源日益枯竭.
对管角螺的研究, 国外报道有摄食机制、繁
殖、饥饿、种内残杀[1-3]、呼吸和循环[4]. 国内主要
集中在营养成分分析[5-6]、耗氧率、排氨率[7-8]、核
型分析[9]、同工酶[10]、生态因子[11]、繁殖生物学与
人工育苗[12-14]等方面. 迄今为止未见其幼体人工
养殖的详细报道. 笔者通过对管角螺室内水泥池
养殖, 观察其存活与生长特性, 以期为今后大规模
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试验于 2009年 6~11月在宁波市宁海得水育苗
场进行, 亲螺购自象山石浦码头, 初孵稚螺由人工
育苗获得, 壳高 4.2~6.4 mm, 平均体重 0.04 g·ind-1,
初孵稚螺养殖密度 2 777 ind·m-3.
1.2 方法
试验用水泥池(6 m×4 m×1.4 m), 对水泥池用
KMnO4和漂白粉浸泡、洗刷、冲净. 养殖用水经过
二道砂滤处理. 培养条件: 水温 20~31℃、盐度 18~
30、pH 8~9, 日投饵 1次; 饵料种类: 初孵稚螺主
要投喂缢蛏; 后期幼螺(壳高 30 mm以后)投喂冰冻
牡蛎、冰冻鱼虾等, 日投饵量均为螺重的 10%. 日
换水 1次, 水深 35 cm, 换水量 100%, 换水时清除
残饵, 连续充气.

收稿日期: 2010-01-10.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网址: http://3xb.nbu.edu.cn
基金项目: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2009C12076);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013450932);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013450904).
第一作者: 段雪梅(1984-), 女, 山西晋中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饵料培养. E-mail: a200408101007@126.com
*通讯作者: 蒋霞敏(1957-), 女, 浙江舟山人,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水产养殖与饵料生物培养. E-mail: jiangxiamin@nbu.edu.cn

第 4期 段雪梅, 等: 室内养殖管角螺幼体的生长特性 7

1.3 测量与计算
每隔 10 d随机取样 50~70个, 用托盘天平称量
螺重(g)、壳重(g), 圆规和米尺测量壳高(mm). 壳重
指去除软体部分后空壳的重量; 螺重指活体吸水
后的总重量; 壳高指螺壳最长的部分距离; 肉重为
螺重减去壳重.
旬体重增长率(%·d-1): (W10-W0)/W0×100%;
旬壳高增长率(%·d-1): (L10-L0)/L0×100%;
出肉率(%): (W—w)/W×100%;
式中, W0为初始螺重, W10为培养 10 d的螺重; L0为
初始壳高, L10为培养 10 d后的壳高; W为螺重, w为
壳重; L为壳高.
2 结果
2.1 壳高的生长
稚螺一出膜就能摄食缢蛏等动物性饵料, 在
水温 20~31℃、盐度 18~30的条件下生长非常迅速,
呈对数生长 , 与 L=21.494lnd+2.034 3 拟合 (R2=
0.978 3). 从图1可见初孵稚螺平均壳高为5.25 mm,
培养 90 d, 幼螺平均壳高可达 50.85 mm, 旬平均增
长 5.18 mm. 初孵稚螺平均螺重 0.04 g·ind-1, 培养
前 10 d 增长比较快, 旬平均增长 9.80 mm; 培养
20~60 d 增长有所下降, 旬平均增长 6.51 mm; 60 d
后生长相对较缓慢, 生长速度趋于平稳, 旬平均增
长 0.59 mm.

图 1 管角螺壳高的生长曲线
1.3 螺重的生长
从图 2 可见, 螺重的生长呈幂曲线, 与幂方程
W=0.038 8d2.506 9 拟合(R2=0.962). 初孵稚螺平均螺
重 0.04 g·ind-1, 培养前 60 d 生长比较快, 旬平均增
长1.15 g. 60 d之后生长相对较缓慢, 且生长速度趋
于平稳, 旬平均增长 0.59 g, 培养 90 d 后体重达
8.73 g·ind-1.

图 2 管角螺螺重的生长曲线
2.3 壳高与螺重的旬增长率
从图 3 可见, 在水温 27.1~30.5℃, 平均水温
29.1℃的条件下, 从初孵稚螺(平均壳高 5.25 mm)
至培养 10 d (平均壳高 15.05 mm)壳高的旬增长率
最大, 达 186.7%; 培养 20~60 d旬增长率为 17.9%~
40.9%. 而螺重的旬增长率从初孵稚螺(螺重 0.04
g·ind-1)至培养 20 d 时(螺重 0.63 g·ind-1)为最高, 达
313.2%; 培养60 d以后, 在水温21.2~29.4℃, 平均
水温 25.98℃的条件下, 增长率明显降低; 在第
70 d 时旬增长率降到最低, 为 0.65%. 表明螺重的
增长率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 幼螺小于 1.68 g时,
螺重旬增长率达到 169.4%~313.2%; 幼螺为 1.68~
7.00 g 时 , 旬增长率为 44.4%~76.8%; 幼螺大于
7.00 g后, 旬增长率减少到 20%以下.

图 3 管角螺螺重与壳高的旬增长率

图 4 管角螺不同生长时期的成活率

8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

2.4 不同生长阶段的成活率
初孵稚螺 10 d 内会出现大量死亡, 养殖成活
率为 80.6%; 20 d以后, 壳高长至 21.9 mm, 幼螺死
亡逐渐减少, 成活率均保持在 91.6%~99.7%(图 4).
2.5 不同生长阶段的出肉率
管角螺在不同时期的出肉率差别不显著, 壳
高为 10~50 mm 的稚幼螺出肉率为 52.1%~69.5%.
壳高(L)与肉重(Rw)之间呈指数关系, Rw=0.0776
L0.436 5x (R2=0.964 2)拟合. 壳高 40 mm 以下螺含肉
量比较少, 在 2.5 g以下; 壳高 40 mm以上, 螺含肉
量呈幂函数增加; 壳高 50 mm时, 肉重达到 5.72 g,
出肉率为 62.3% (图 5).

图 5 管角螺不同生长阶段的出肉率

图 6 管角螺螺重与壳高的关系
2.6 壳高与螺重的关系
从图 6可以看出, 管角螺稚螺螺重与壳高之间
呈幂函数关系(W=0.000 1L2.770 8, R2=0.956 9). 不同
壳高所对应的每千克螺所含的个数见表 1.
表 1 不同生长阶段壳高与数量的关系
壳高/mm 数量/(×104 ind·kg-1) 壳高/mm 数量/(×104 ind·kg-1)
4~6 1.26×105~4.11×103 25~30 47.6~79.0
6~8 4.11×103~1.85×103 30~35 31.1~47.6
8~10 1.85×103~3.25×102 35~40 21.4~31.1
10~15 3.25×102~1.46×102 40~45 15.5~21.4
15~20 1.46×102~3.25×102 45~50 11.5~15.5
20~25 7.90×101~1.46×102 50~55 8.8~11.5
从表 1可以看出, 初孵稚螺壳高在 4~6 mm时,
含螺数达到 1.26×109 ind·kg-1; 培养 90 d, 壳高长至
50~55 mm, 平均 50.8 mm 时, 含螺数达到 0.88×105~
1.15×105 ind·kg-1.
3 讨论
3.1 生长
早期初孵稚螺无论在壳高还是螺重方面增长
速率都较快, 其中壳高最大旬增长率可达 186.7%,
螺重最大旬增长率达 313.2%, 随着个体长大生长
速度渐慢. 从图 3 可以看出, 螺重的旬增长率远远
高于壳高的旬增长率, 这与二者的生长规律不同
有关, 壳高呈对数生长, 而螺重呈指数生长, 但二
者的增长率都随着培养日期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
趋势, 尤其是在培养 60 d后, 壳高与螺重的旬增长
率降至 15%以下, 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 成活率
实验发现从初孵稚螺至壳高 15.05 mm, 稚螺
出现大量死亡, 成活率为 80.6%; 当培养长至壳高
21.9 mm以后, 幼螺死亡减少, 成活率保持在 91.6%~
99.7%.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初孵稚螺喜欢成堆聚
集生活, 其爬行能力较弱, 活动范围较小, 导致养
殖密度过高, 造成局部缺氧. 同时饵料投喂后, 部
分个体缺乏抢食能力, 处于饥饿状态, 生长缓慢,
出现互相残杀现象, 导致死亡率增高. 稚螺壳高达
到 21.9 mm 以后, 爬行和摄食能力增强, 活动范围
变大, 饵料利用率增高, 成活率趋于稳定.
3.3 螺重与数量
从图 6和表 1可见, 不同阶段壳高与个体数量
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生长和成活率来看, 幼螺壳高
达到 20 mm后, 成活率相对稳定, 笔者认为此时管
角螺的壳高可以作为放苗规格.
参考文献:
[1] Morton B. Juvenile grow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elk
Hemifusus tuba (Gmelin) (Prosobranchia: Melongenidae)

第 4期 段雪梅, 等: 室内养殖管角螺幼体的生长特性 9

and the importance of sibling cannibalism in estimates of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87, 109:1-14.
[2] Morton B. Reproduction, juvenile growth, consumption
and the effects of starvation upon the South China Sea
whelk Hemifusus tuba (Gmelin) (Prosobranchia: Melon-
genida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86, 102:257-280.
[3] Brian M. Prey preference, capture and ration in Hemifusus
tuba (Gmelin) (Prosobranchia: Melongenida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85, 94(1):
191-210.
[4] Phillips D J H, Depledge M H. Circulation, respiration
and fluid dynamics in the gastropod mollusc, Hemifusus
tuba (Gmeli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86, 95(1):1-13.
[5] 朱爱意, 赵向炯, 杨运琪. 东极海区管角螺软体部的营
养成分分析[J]. 南方水产, 2008, 4(2):63-67.
[6] 傅余强, 顾谦群, 刘赛, 等. 管角螺肌肉中性糖蛋白的
化学组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 中国海洋药物, 2002,
90(6):20-24.
[7] 罗杰, 刘楚吾, 唐洪超, 等. 温度对管角螺耗氧量和排
氨率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8, 28(1):85-88.
[8] 罗杰, 刘楚吾, 李峰, 等. 管角螺窒息点及昼夜代谢规
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9):2092-2096.
[9] 曹伏君, 李长玲, 罗杰, 等. 管角螺、细角螺的核型研
究[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8, 28(1):15-18.
[10] 梁海鹰, 曹伏君, 伍泽妹, 等. 管角螺不同组织同工酶
的研究[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 27(6):22-26.
[11] 许章程, 金亮, 宋普庆, 等. 温度和盐度与细角螺幼体
生存、生长及发育的关系[J]. 台湾海峡, 2009, 28(2):
265-271.
[12] 林志华, 王铁杆, 夏彩国. 管角螺生态及繁殖习性观察
[J]. 海洋科学, 1998(5):11-12.
[13] 潘英, 王强哲, 陈锋华, 等. 管角螺全人工育苗试验[J].
水产科技情报, 2007, 34(2):84-85.
[14] 潘英, 陈锋华, 庞有萍, 等. 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及养
殖[J]. 水产科学, 2008, 27(1):24-26.
Study on the Growth in Artificial Culture of Hemifusus tuba Larvae
DUAN Xue-mei, JIANG Xia-min*, WANG Chun-ling, CHAI Xue-sen, XIA Zhou, LU Zhu-run
( 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Abstract: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Hemifusus tuba larvae in early phase are investigated with indoor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10 d growth rate outpaces others and the maximal growth rate of 10 d in
length at different stages is identified as being 186.7%, the maximal growth rate in weight being 313.2%. But the
growth rate decline gradually at the later stages. The logarithm mode is fitted on the basis of body weight and
feeding days, 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W=21.494lnd+2.034 3 (R2=0.978 3). The power mode is fitted on the
basis of body length and feeding days, which is L=0.038 8d2.506 9 (R2=0.962). The power model is fitted on the
basis of body weight and length, that is, W=0.000 1L2.770 8 (R2=0.956 9). The viability in different stages is found
to be more than 80%. When body length is beyond 21.9 mm, the death of larvaes reduces gradually and the
survival rate range from 91.6% to 99.7%. The meat output ratio at different stages is more than 50%.
Key words: Hemifusus tuba; growth; survival rate; meat percentage
CLC number: S968 Document code: A
(责任编辑 史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