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鄂尔多斯地区密点麻蜥的食性分析



全 文 :四川动物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5,34(2) :193 - 199
收稿日期:2014-06-04 接受日期:2014-11-17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人才工程
作者简介:刘睿(1989—)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E-mail:kakasha1989@ 126. com
* 通信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bjunhuai@ imnu. edu. cn
DOI:10. 3969 / j. issn. 1000 - 7083. 2015. 02. 006
鄂尔多斯地区密点麻蜥的食性分析
刘睿,毕俊怀* ,付明霞,陈绍勇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 85 只密点麻蜥 Eremias multiocellata,采用胃剖法作食性分析,
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食物数量和频次百分比、营养生态位宽度、营养生态位重叠值和有益系数等。结果显示,密点麻
蜥以觅食昆虫为主,其次为蛛形类和植物种子;其中包括 2 纲 13 目 41 科的节肢动物门物种。雌、雄个体的取食食
性差异不显著,但幼体、亚成体和成体间食性有显著的差异。雌、雄个体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亚成体的营养
生态位宽度与食物多样性指数最大,而成体最小。密点麻蜥的总有益系数为正值,表明该物种摄食较多的害虫。
关键词:密点麻蜥;食物组成;食物生态位宽度;益害评价
中图分类号:Q958. 1;Q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 7083(2015)02 - 0193 - 07
The Diet of Eremias multiocellata in Erdos,China
LIU Rui,BI Junhuai* ,FU Mingxia,CHEN Shaoyong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uhhot 010022,China)
Abstract:In this study,the diet of Eremias multiocellata that captured from Kubuqi Desert,Erdos,Inner Mongolia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food composition in stomach. The prey number and frequency,index of percent similarity,
width of tropic ecological niche,overlap of tropic ecological niche,and beneficial coefficient of the food of 85 individuals
were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 multiocellata was a kind of omnivorous lizard that mainly fed on insects (more
than 41 families,13 orders and 2 classes),followed by Arachnida and plant seeds. There were no dietary differences be-
tween the sexes in E. multiocellata. However,the dietar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juveniles,subadults and adults were sig-
nificant. The nutritional niche overlap between the sexes was high. Trophic niche breadth and food diversity index were
maximum in subadults,while minimum in adults. The general beneficial coefficient was positive,indicating that E. multio-
cellata ate more pests.
Key words:Ereias multiocellata;food composition;food niche width;evaluation of benefit and harm
食物是联系动物与环境的纽带,食性一方面决
定了动物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态位(Goodman,1871) ,
另一方面影响动物营养水平和栖息地结构(Germano
et al.,2007)。动物的食性研究一直是生态学中一
项主要的研究内容。同时,动物的种群动态、行为、
生理等均有赖于食性研究。实践中,确定动物的食
性也是进行种群科学管理的前提(吴建平,2007)。
密点麻蜥 Eremias multicellata 是我国北部和西北部
荒漠草原和半荒漠草原最常见的一种卵胎生蜥蜴,
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保证能量遵循食物链和
食物网逐级流动,在荒漠化草原生态系统中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密点麻蜥食性很广,捕食大量有害
昆虫,对消灭荒漠害虫,保护沙生植物有重要意义
(毕俊怀等,1997)。近年来,在蜥蜴食性分析方面
已经有一些研究报道(刘迺发,李仁德,1995;刘迺
发,耿稚荣,1995;Christian et al.,1996;孙建梅,
2000;赵文阁等,2006)。连雪(2011)对草原沙蜥食
物多样性及营养生态位宽度做了初步统计并对其有
益系数做了计算,但样本量较少。孙建梅(2000)的
研究中只提出了山地麻蜥的食物以农林害虫为主,
并未对有益系数进行计算。因此对密点麻蜥的食性
做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尝试用较大的样
本量,深入研究了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不同年龄和
不同性别密点麻蜥食性的差异及其有益系数。
391
四川动物 2015 年 第 34 卷 第 2 期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Vol. 34 No. 2 2015
1 材料与方法
1. 1 自然地概况
密点麻蜥在内蒙古自西向东的分布区域依次为
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
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除此之外在干旱
草原以及退化的草原上也有分布。本次试验的密点
麻蜥于 2012 年 8—9 月于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
(40. 213°N,111. 115°E;1042. 4 m)采集,该地属于
典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靠近黄河由北向南流的
部分。
1. 2 实验动物采集与保存
本研究于 2012 年 8—9 月 10 ∶ 00—16 ∶ 00 蜥蜴
活动高峰期捕捉(陈小勇等,1997),在尽量不影响
种群动态及长期食性变化的范围内捕捉,捕获后立
即注射 75%乙醇于蜥蜴腹腔内处死并浸于 75%乙
醇保存液中带回实验室备检。
1. 3 食性分析
将带回的野外标本解剖观察,获得动物种群短
期的食性,分析不同年龄和性别密点麻蜥的食性,并
为密点麻蜥的益害性提供有效评价。通过剖胃法对
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成的样本进行食性研究。取出整
胃,在 SMZ168 型解剖镜下进行解剖鉴定,统计胃内
食物种类及数量。对于不完整个体及半消化状态的
食物,依残存的昆虫复眼、触角、口器、翅、颚、附肢及
腹板等进行鉴定。参照《昆虫学》(南开大学等,
1980)、《内蒙古昆虫》(能乃扎布,1999)、《昆虫分类
学》(蔡邦华,1973)和《昆虫分类检索表》(李鸿兴
等,1987)进行鉴定,鉴定过程参考 Tatner(1983)提
供的方法。本研究共分析 85 个胃的内容物,包括雄
性 20 个、雌性 56 个,其中,成体 59 个、亚成体 17
个、幼体 9 个。
1. 4 数据统计
食物数量百分比 K =该类食物在胃内出现的数
量 /各食物类群在胃内出现的总数量 × 100%。
食物频次百分比 P =该类食物在胃内出现的频
次 /各食物类群在胃内出现的总频次 × 100%。
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index of percent simi-
larity,PS)PS = Σ(Pmin),Pmin为每一科最低的食物数
量百分比。
食物百分率相异性指数(index of percent diver-
sity,PD)(孙儒泳,2001)PD = 1 - PS。
营养生态位重叠(overlap of trophic ecological
niche,O)O = 1 - 1 /Σ | Pij - Pjk |。P ij、P jk分别为被 j
和 k动物组利用的第 i 种食物在所有被利用的食物
中所占的频次百分比。
营养生态位分离值(separation of trophic ecologi-
cal niche,S)S = 1 - O。
营养生态位宽度(width of trophic ecological
niche,B)B = 1 /∑P2i。P i 为实际利用的第 i 种食物
在所有被利用的食物中所占的频次百分比。食物多
样性指数和营养生态位宽度呈正相关,多样性指数
越高,摄食种类越多,越均匀,营养生态位越宽,摄食
越广泛(刘迺发,李仁德,1995)。
食物类群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 index,H)
H = -∑(P i)(log2P i),式中,P i 为第 i 类群在胃中
的食物数量百分比(孙儒泳,2001)。
竞争指数(competition coefficient,a)aj(k)=
∑(PikPij)/∑Pij
2。
摄食率 =含食物的胃数 /总胃数 × 100%。
有益系数 V =(n-u)/ t,其中,n 为有害动物个体
总数,u为有益动物个体总数,t 为动物个体总数。
计算时,益害兼有及益害不明两类的数据不统计在
有益或有害的任一类中,但在计算为内容物总数(t)
时,则包含 4 种类型的数据总和(梁中宇等,1958)。
2 结果
2. 1 密点麻蜥胃容物组成
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密点麻蜥食谱较广,经鉴
定共有动物和植物 2 类。本研究对 85 个胃的内容
物分析结果为:空胃 5 个,实胃 80 个,摄食率
94. 12%,其中雌性摄食率 92. 86%、雄性摄食率
95. 00%。共鉴定出 2 纲 13 目 41 科的动物性食物。
取食食物共计 1088 个,在部分胃容物中发现植物。
在各食物类群中,按食物数量、食物数量百分比、出
现频次和频次百分比的综合判断,密点麻蜥以动物
性食物为主,植物次之,为杂食性动物。通过食物数
量百分比和遇见率综合判断,其中密点麻蜥最喜爱的
食物种类包括蚜科 Aphididae(54. 69%、62. 34%)、鳞
翅目 Lepidoptera 幼虫(6. 89%、48. 24%)、尺蛾科
Geometridae(3. 03%、25. 88%)和蜘蛛目 Araneida
(2. 85%、23. 53%)(表 1)。
2. 2 雌、雄密点麻蜥的食性差异
通过对食物数量百分比、频次百分比的综合判
断,密点麻蜥雌、雄两性的主要食物都是蚜科(雄性
63. 84%、21. 21%,雌性 53. 74%、16. 04%)和鳞翅目
491
刘睿等:鄂尔多斯地区密点麻蜥的食性分析
表 1 密点麻蜥胃内容物组成
Table 1 The composition of foods in Eremias multiocellata stomach
食物类型
Food type
食物数量
Number
数量百分比
Percentage
/%
出现频次
Frequency
频次百分比
Percentage
/%
有益动物
Beneficial
animals
有害动物
Harmful
animals
益害兼有
Benefit
and harmful
益害不明
Unknown
昆虫纲 Insecta 1 0. 09 1 0. 32 √
弹尾目 Collembola 圆跳虫科 Sminthuridae 1 0. 09 1 0. 32 √
缨尾目 Thysanura 衣鱼科 Lepismatidae 1 0. 09 1 0. 32 √
蜻蜓目 Odonata 蟌科 Coenagriidae 2 0. 18 2 0. 65 √
直翅目 Orthoptera 蝗科 Acrididae 1 0. 09 1 0. 32 √
蝼蛄科 Gryllotalpidae 1 0. 09 1 0. 32 √
蟋蟀科 Gryllidae 1 0. 09 1 0. 32 √
革翅目 Dermaptera 蠼螋科 Labiduridae 2 0. 18 2 0. 65 √
同翅目 Homoptera 幼虫 Larave 7 0. 64 1 0. 32 √
叶蝉科 Cicadellidae 10 0. 92 8 2. 60 √
菱蜡蝉科 Cixiidae 1 0. 09 1 0. 32 √
蚜科 Aphididae 595 54. 69 53 17. 21 √
盾蚧科 Diaspididae 9 0. 83 4 1. 30 √
蜡蝉科 Fulgoridae 1 0. 09 1 0. 32 √
半翅目 Hemiptera 幼虫 Larave 3 0. 28 3 0. 97 √
姬蝽科 Nabidae 1 0. 09 1 0. 32 √
臭虫科 Cimicidae 2 0. 18 2 0. 65 √
网蝽 Tingidae 1 0. 09 1 0. 32 √
盲蝽科 Miridae 2 0. 18 2 0. 65 √
猎蝽科 Reduviidae 6 0. 55 2 0. 65 √
缘蝽科 Coreidae 4 0. 37 4 1. 30 √
蝽科 Pentatomidae 8 0. 74 8 2. 60 √
缨翅目 Thysanoptera 蓟马科 Thripidae 5 0. 46 5 1. 62 √
鞘翅目 Coleoptera 幼虫 Larave 7 0. 64 7 2. 27 √
步甲科 Carabidae 12 1. 10 12 3. 90 √
瓢甲科 Coccinellidae 8 0. 74 5 1. 62 √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8 0. 74 4 1. 30 √
拟步甲科 Tenebrionida 2 0. 18 2 0. 65 √
天牛科 Cerambycidae 1 0. 09 1 0. 32 √
象甲科 Curculionidae 5 0. 46 4 1. 30 √
脉翅目 Neuroptera 褐蛉科 Hemerobiidae 2 0. 18 2 0. 65 √
草蛉科 Chrysopidae 2 0. 18 2 0. 65 √
粉蛉科 Coniopterygidae 13 1. 19 13 4. 22 √
蚁蛉科 Myrmeleoontidae 5 0. 46 5 1. 62 √
鳞翅目 Lepidoptera 幼虫 Larave 75 6. 89 41 13. 31 √
螟蛾科 Pyralidae 5 0. 46 5 1. 62 √
尺蛾科 Geometridae 33 3. 03 22 7. 14 √
双翅目 Diptera 幼虫 Larave 11 1. 01 9 2. 92 √
大蚊科 Tipulidae 1 0. 09 1 0. 32 √
蚊科 Culicidae 1 0. 09 1 0. 32 √
虻科 Tabanidae 2 0. 18 2 0. 65 √
食蚜蝇科 Syrphidae 1 0. 09 1 0. 32 √
寄蝇科 Tachinidae 2 0. 18 2 0. 65 √
膜翅目Hymenoptera 姬蜂科 Ichneumonidae 3 0. 28 3 0. 97 √
茧蜂科 Braconidae 2 0. 18 2 0. 65 √
蚜茧蜂科 Incubidae 3 0. 28 3 0. 97 √
广腰亚目 Chalastogastra 2 0. 18 2 0. 65 √
蚁科 Formicidae 34 3. 13 8 2. 60 √
蛛形纲 蜘蛛目 Araneida 31 2. 85 20 6. 49 √
Arachonidae 蜱螨目 Acaina 29 2. 67 14 4. 55 √
卵 Egg 37 3. 40 2 0. 65
植物碎片 Debris 3 0. 28 2 0. 65
植物种子 Plant seeds 84 7. 72 6 1. 95
总计 Total 1088 308
591
四川动物 2015 年 第 34 卷 第 2 期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Vol. 34 No. 2 2015
书书书

2摇




、年







Ta
bl

2摇
Th

di
et
co

po
sit
io
ns
of
di
ffe
re
nt
ge
nd
er
an

ag

in
Er
em
ia


ul
tio
ce
lla
ta
st
om
ac





Fo
od
ty
pe



al




20



Fe

al




56



Ad
ul
t(


59




Su
ba
du
lt



17



Ju
ve
ni
le



9)





Nu

be

pe
rc
en
ta
ge
/%





Fr
eq
ue
nc

pe
rc
en
ta
ge
/%





Nu

be

pe
rc
en
ta
ge
/%





Fr
eq
ue
nc

pe
rc
en
ta
ge
/%





Nu

be

pe
rc
en
ta
ge
/%





Fr
eq
ue
nc

pe
rc
en
ta
ge
/%





Nu

be

pe
rc
en
ta
ge
/%





Fr
eq
ue
nc

pe
rc
en
ta
ge
/%





Nu

be

pe
rc
en
ta
ge
/%





Fr
eq
ue
nc

pe
rc
en
ta
ge
/%



Co
lle

bo
la




Sm
in
th
ur
id
ae


0
14
0
47
0
13
0
49







Th
ys
an
ur




Le
pi
sm
at
id
ae


0
14
0
47
0
13
0
49







Od
on
at



Co
en
ag
rii
da



0
14
0
47
0
13
0
49







Or
th
op
te
ra


Ac
rid
id
ae
0
37
1
52
0
14
0
47
0
27
0
98







Gr
yl
lo
ta
lp
id
ae
0
37
1
52


0
13
0
49







Gr
yl
lid
ae


0
14
0
47


0
42
1
37





De
rm
ap
te
ra



La
bi
du
rid
ae


0
14
0
47
0
13
0
49


1
04
3
33




om
op
te
ra


La
ra
ve








7
29
3
33



Ci
ca
de
lli
da

0
37
1
52
1
25
3
30
0
66
2
44
2
09
4
11






Ci
xi
id
ae








1
04
3
33


Ap
hi
di
da

63
8

21
2

53
7

16
0

59
5

18
0

48
1

17
8

35
4

16
6




Di
as
pi
di
da



1
11
1
42
0
53
0
49
1
67
2
74
1
04
3
33



Fu
lg
or
id
ae


0
14
0
47
0
13
0
49








em
ip
te
ra



Na
bi
da



0
14
0
47
0
13
0
49







Ci

ic
id
ae
0
37
1
52
0
14
0
47
0
13
0
49
0
42
1
37




Ti
ng
id
ae








1
04
3
33




iri
da



0
28
0
94
0
13
0
49
0
42
1
37





Re
du
vi
id
ae


0
55
0
47


1
67
1
37
2
08
3
33



Co
re
id
ae


0
42
1
42
0
40
1
46


1
04
3
33


Pe
nt
at
om
id
ae
0
37
1
52
0
69
2
36
0
66
2
44
0
42
1
37
2
08
6
67



Th
ys
an
op
te
ra



Th
rip
id
ae


0
69
2
36
0
40
1
46
0
84
2
74





Co
le
op
te
ra


La
ra
ve
0
37
1
52
0
55
1
89
0
40
1
46
0
84
2
74
2
08
3
33



Ca
ra
bi
da

1
48
6
06
1
11
3
77
1
33
4
88
0
84
2
74





Co
cc
in
el
lid
ae
2
58
6
06
0
14
0
47
1
06
2
44







Ch
ry
so

el
id
ae
1
11
3
03
0
69
0
94
0
80
1
46
0
84
1
37






Te
ne
br
io
ni
da


0
28
0
94
0
27
0
98







Ce
ra

by
ci
da



0
14
0
47
0
13
0
49







Cu
rc
ul
io
ni
da

0
74
1
52
0
42
1
42
0
40
0
98
0
84
2
74





Ne
ur
op
te
ra




em
er
ob
iid
ae
0
37
1
52
0
14
0
47
0
27
0
98







Ch
ry
so
pi
da



0
28
0
94


0
84
2
74


691
刘睿等:鄂尔多斯地区密点麻蜥的食性分析
书书书







Fo
od
ty
pe



al




20



Fe

al




56



Ad
ul
t(


59




Su
ba
du
lt



17



Ju
ve
ni
le



9)





Nu

be

pe
rc
en
ta
ge
/%





Fr
eq
ue
nc

pe
rc
en
ta
ge
/%





Nu

be

pe
rc
en
ta
ge
/%





Fr
eq
ue
nc

pe
rc
en
ta
ge
/%





Nu

be

pe
rc
en
ta
ge
/%





Fr
eq
ue
nc

pe
rc
en
ta
ge
/%





Nu

be

pe
rc
en
ta
ge
/%





Fr
eq
ue
nc

pe
rc
en
ta
ge
/%





Nu

be

pe
rc
en
ta
ge
/%





Fr
eq
ue
nc

pe
rc
en
ta
ge
/%



Co
ni
op
te
ry
gi
da

2
58
10
6

0
69
2
36
1
06
3

1
67
5
48
1
04
3
33




yr

el
eo
on
tid
ae
0
37
1
52
0
42
1
42
0
27
0
98
0
84
2
74
1
04
3
33



Le
pi
do
pt
er



La
ra
ve
5
17
10
6

8
17
16
0

7
84
17
0

5
44
8
22
4
17
6
67



Py
ra
lid
ae
0
37
1
52
0
69
2
36
0
66
2
44







Ge
om
et
rid
ae
2
21
7
58
3
74
8
02
2
66
6
83
5
02
9
59
1
04
3
33



Di
pt
er



La
ra
ve
0
37
1
52
0
97
3
30
0
66
2
44
1
26
4
11
3
13
3
33



Ti
pu
lid
ae


0
14
0
47
0
13
0
49






Cu
lic
id
ae


0
14
0
47
0
13
0
49






Ta
ba
ni
da



0
28
0
94
0
13
0
49
0
42
1
37






Sy
rp
hi
da



0
14
0
47


0
42
1
37





Ta
ch
in
id
ae
0
37
1
52
0
14
0
47
0
27
0
98








ym
en
op
te
ra



Ic
hn
eu

on
id
ae
0
37
1
52
0
28
0
94
0
27
0
98
0
42
1
37





Br
ac
on
id
ae
0
37
1
52
0
14
0
47
0
13
0
49
0
42
1
37






In
cu
bi
da

0
37
1
52
0
28
0
94
0
27
0
98
0
42
1
37


广



Ch
al
as
to
ga
str



0
28
0
94
0
27
0
98






Fo
rm
ic
id
ae
2
21
3
03
3
60
1
89
3
45
2
44
2
51
1
37
2
08
6
67



Ar
ac
ho
ni
da




Ar
an
ei
da
1
48
4
55
3
05
6
13
2
66
6
34
2
51
4
11
5
21
13
3




Ac
ai
na
4
80
3
03
1
66
4
72
1
33
3
90
6
28
5
48
4
17
6
67

Eg



5
12
0
94
3
05
0
49
5
86
1
37






De
br
is


0
42
0
94
0
27
0
49
0
42
1
37






Pl
an
ts
ee
ds
6
64
1
52
5
96
1
89
6
24
1
46
5
86
2
74
23
9

3
33
791
四川动物 2015 年 第 34 卷 第 2 期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Vol. 34 No. 2 2015
幼虫(雄性 5. 17%、10. 61%,雌性 8. 17%、16. 04%)
(表 2)。次要食物在两性间不同,雄性是粉蛉科
(2. 58%、10. 61%),而雌性则是尺蛾科(3. 74%、
8. 02%)。密点麻蜥雌、雄个体的食物百分率相似性
指数(78. 96)及营养生态位重叠值(0. 98)均较大,
食物竞争系数(0. 97)、食物百分率相异性指数
(21. 04)及营养生态位分离值(0. 02)均较小,说明
雌、雄个体之间的食物相似程度大,食物竞争强烈。
雄性密点麻蜥的食物多样性指数(2. 34)及营养生
态位宽度(11. 22)均小于雌性(分别为 2. 98 和
13. 72)(表 3)。
2. 3 不同年龄密点麻蜥的食性差异
通过对食物数量百分比、频次百分比的综合判
断,密点麻蜥成体的主要食物是蚜科(59. 50%、
18. 05%)和鳞翅目幼虫(7. 84%、17. 07%),次要食
物是尺蛾科(2. 66%、6. 83%)。亚成体的主要食物
是蚜科 (48. 11%、17. 80%)和尺蛾科 (5. 02%、
9. 59%) ,次 要 食 物 是 鳞 翅 目 幼 虫 (17. 07%、
5. 44%)。幼体的主要食物是蚜科 (35. 42%、
16. 67%),次要食物是蜘蛛目(5. 21%、13. 33%)。
不同年龄密点麻蜥间的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
值较小(56. 26) ,食物百分率相异性指数为 43. 74,
说明不同年龄间密点麻蜥的取食种类略有差异。不
同年龄个体间食物相似程度不同,食物竞争强烈程
度均不同。成体与亚成体间的食物竞争系数 α
(αAS0. 99),亚成体与幼体间的食物竞争系数 α
(αSJ0. 73),成体与幼体间的食物竞争系数 α(αAJ
0. 80)。不同年龄的密点麻蜥食物多样性指数及营
养生态位宽度均为亚成体最大(3. 18 和 14. 85) ,成
体最小(2. 68 和 12. 23) (表 4)。
表 3 不同性别密点麻蜥营养生态位及食物多样性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s of trophic ecological niche and food diversity between sexes
项目 Item 雄性 Male 雌性 Female 两性 Between sexes
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 Index of percent similarity 78. 96
食物百分率相异性指数 Index of percent diversity 21. 04
营养生态位重叠 Overlap of tropic ecological niche 0. 98
营养生态位分离 Separation of tropic ecological niche 0. 02
竞争系数 Competition coefficient 0. 97
食物多样性指数 Index of food diversity 2. 34 2. 98 3. 51
营养生态位宽度 Breadth of trophic niche 11. 22 13. 72
表 4 不同年龄密点麻蜥营养生态位及食物多样性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s of trophic ecological niche and food diversity among different ages
项目 Item 成体 Adult 亚成体 Subadult 幼体 Juvenile 不同年龄 Different ages
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 Index of percent similarity 56. 26
食物百分率相异性指数 Index of percent diversity 43. 74
食物多样性指数 Index of food diversity 2. 68 3. 18 3. 07 4. 89
营养生态位宽度 Breadth of trophic niche 12. 23 14. 85 12. 86
竞争系数 Competition coefficient αAS0. 99 αSJ0. 73 αAJ0. 80
2. 4 益害评价
通过表 1 数据对密点麻蜥进行益害评价,运用
有益系数公式计算密点麻蜥总有益系数,V =
59. 47%,V为正数且数值较大,说明密点麻蜥取食
害虫多于益虫。
3 讨论
食性研究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探讨动物取食策
略、生境适应机制的基础(吴建平等,2007)。本次
研究采集样本胃容物共鉴定 2 纲 13 目 41 科动物物
种,食物数量与食物出现频率最高的均为同翅目蚜
科。鲍敏等(1998)发现密点麻蜥多生活在海拔
3500 m以下的高原、丘陵和盆地的干旱草原上及荒
漠、半荒漠边缘的稀疏灌丛地带,主要以甲虫、蚂蚁、
蛾、蝇、蚊等昆虫为食,同时也以植物性食物白刺果
和野枸杞果为食。而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地区密点
麻蜥生活于半干旱地带,风蚀沙化现象十分严重,属
于典型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海拔 1100 m,植被分
布具有地带性。这表明密点麻蜥的食性与栖息地生
境可能有直接关系。所食昆虫种类具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这与昆虫的季节性发生、活动及植物生长有
关。此外,麻蜥的食性可能存在种间差异。冯照军
等(2005)对山地麻蜥 E. brenchleyi 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食物数量与食物出现频率最高的均为膜翅目昆
虫。赵德义等(2000)对丽斑麻蜥 E. argus 进行研
究,结果表明其食物以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为主。
891
刘睿等:鄂尔多斯地区密点麻蜥的食性分析
最优化觅食理论认为动物在觅食过程中搜寻食
物和进食过程都需要花费能量,从食物中获得的能
量与觅食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之差即为动物摄食的净
收入,摄取某种食物所得收入越大,这种食物对捕食
者来说就越有利,因此捕食者在觅食过程中总是选
择有利性更大的食物(王培潮,1964)。在胎生蜥蜴
的食谱中,同翅目蚜科、蛛形纲动物和鳞翅目幼虫所
占比例较大,这与这些动物相对容易捕食、易消化且
具有较高的能量有关,捕食这些动物可以使胎生蜥
蜴获得更大的净收入。
两性之间,雌性密点麻蜥食物生态位宽度与食
物多样性指数均较大且成正比,这可能与繁殖有关。
经分析,雌、雄两性成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大,但
它们通过不同的觅食对策进行适应(宋志明,赵肯
堂,1983),两性个体存在强烈的竞争可能性,但由于
不同年龄个体食物百分率相似性系数较小,这样生
态位的分离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种内食物资源的
竞争。
食性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可以保证动物在不
同发育阶段上对营养的不同需要,同时又扩大了该
种动物与环境食物的联系,因而在更大范围内利用
环境条件,对促进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和个体数量
增加很有意义(孙儒泳,1992)。不同年龄密点麻蜥
的食性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亚成体的营养生态位宽
度与食物多样性指数最大,而成体最小。这可能与
亚成体性腺与身体的逐渐发育和增大,采用不同觅
食对策,以满足生长发育与生殖活动的需要有关。
幼体食物较小并且在觅食过程中更多选择高能量的
食物。这可能与幼体个体较小,难以吞食较大、较硬
的食物且高能量食物能够满足快速生长发育有关。
群落成员之间在体形大小方面通常存在着有规律的
差异,体形比例最小的个体必然会减少竞争,而保
持稳定共存(Bowers & Brown,1982)。
通过计算密点麻蜥动物性食物组成的益害关
系,总有益系数为正数且数值较大,说明密点麻蜥取
食害虫数目比益虫多,是对荒漠化草原有益的类群,
对生态系统中的虫害有一定控制作用。
致谢:感谢能乃扎布教授百忙中对昆虫的鉴定,同时
感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师生所给予的支持与
帮助。
参考文献:
鲍敏,曾阳,马建滨,等. 1998. 青海沙蜥和密点麻蜥的分布状况、
生活规律及食性[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2-45.
毕俊怀,李建军,苏兆龙. 1997. 内蒙古三种蜥蜴的食性研究[M]/ / 李
德俊. 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6-7).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23-127.
蔡邦华. 1973. 昆虫分类学:中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8-100.
陈小勇,王建平,龚大洁. 1997. 兰州北山三种蜥蜴春季食性分析
[J]. 动物学杂志,32(5) :13-18.
冯照军,孙建梅,赵彦禹,等. 2005. 山地麻蜥生态的初步研究[J].
四川动物,24(3) :359-366.
李鸿兴,隋敬之,周世秀,等. 1987. 昆虫分类检索表[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连雪. 2011. 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种群的时空分布、栖息
地选择及其对控制虫害的作用[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梁中宇,刘良材,吴其荣. 1958. 秋收时几种稻田蛙胃内容物的初步
分析[J]. 动物学杂志,2(4) :220-229.
刘逎发,耿稚荣. 1995. 密点麻蜥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6:74-78.
刘逎发,李仁德. 1995. 三种荒漠蜥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研究[J].
生态学报,15(1) :48-53.
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 1980. 昆虫学:上册[M]. 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06-138.
能乃扎布. 1999. 内蒙古昆虫[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宋志明,赵肯堂. 1983. 草原沙蜥和密点麻蜥的食性研究[J]. 两栖
爬行动物学报,2(4) :7-12.
孙建梅. 2000. 山地麻蜥春秋季食性的研究[J]. 徐州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18(4) :65-66.
孙儒泳. 1992. 动物生态学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儒泳. 2001. 动物生态学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培潮. 1964. 杭州四种蜥蜴的生态研究 I. 分布状况、活动规律及
食性[J]. 动物学杂志,6(2) :70-76.
吴建平. 2007. 小兴安岭地区原麝冬季食性研究[J]. 兽类学报,1:
58-63.
赵德义,丁淑萍,曾桂荣. 2000. 丽斑麻蜥的生态学研究[J]. 高师
理科学刊,20(2) :52-53.
赵文阁,董丙君,刘鹏,等. 2006. 胎生蜥蜴的捕食行为及其食性分
析[J]. 生态学杂志,25(12) :1520-1523.
Bowers MA,Brown JH. 1982. Body size and coexistence in desert ro-
dents:chance or community structure[J]. Ecology,63:391-400.
Christian KA,Griffiths AD,Bedford GS. 1996. Physiological ecology of
frillneck lizard in a seasonal tropical environment[J]. Oecologia,106
(1) :49-56.
Germano DJ,Smith PT,Tabor SP. 2007. Food habits of the blunt-nosed
leopard lizard(Gambelia sila) [J]. The Southwestern Naturalist,52
(2) :318-323.
Goodman N.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J]. Journal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5(2) :363-372.
Tatner P. 1983. The diet of urban magpies Pica pica[J]. Ibis,125:90-
107.
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