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掌叶覆盆子快繁过程中细菌污染的种类及控制



全 文 :148 2016年 /第二十六期 /九月(中)
掌叶覆盆子快繁过程中细菌污染的种类及控制
何 莹[1] 腾进婧[1] 陈灿灿[2] 杨 华[1]*
([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2]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摘 要 为了降低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组培苗的细菌污染的危害,试验分离并研究了几种抗生素控制掌叶覆盆
子快繁过程中细菌污染的效果。试验表明:掌叶覆盆子快繁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有三种,分别为甲基杆菌 GR3、微杆菌和恶
臭假单胞菌 F1。在组培苗感染细菌的早期,每升培养基中添加 25万单位青霉素和 6.25万单位链霉素能有效控制红色菌
和黄色菌,且对掌叶覆盆子的生长及生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头孢噻肟钠对乳白色菌有一定控制效果,但效果有限。
关键词 掌叶覆盆子 快繁 细菌污染 控制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9.069
The Types and Control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during Micropropagation of Rubus chingii
HE Ying[1], TENG Jinjing[1], CHEN Cancan[2], YANG Hua[1]
([1]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2]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palmleaf Raspberry (Rubus chingii Hu) seedlings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hazards, separation test
and study the several antibiotics control of Rubus chingii effect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propagation. Experi-
ment shows: Rubus chingii rapid propagation of common bacteria has three, namely methyl coli GR3, micro coli and Pseudomonas pu-
tida F1. Bacterial infection in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of early, per liter of culture medium added 25 million units of penicillin and 6.25
million streptomycin uni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red bacteria and yellow bacteria and of palmleaf raspberry growth and rooting of
minimal negative impact. The effect of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sodium in the milk white fungus, but the effect is limited.
Key words Rubus chingii; rapid propagation;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control
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又称为华东覆盆子、树
莓、牛奶母、大号角公,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含有黄酮、甾、
醌、生物碱、有机酸、维生素、多酚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
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过敏、降血脂等多方面的药理活
性。 其甜茶苷口感甘甜,不易吸收,可辅助降血糖,满
足高血糖患者对于甜食的需求。随着国际市场对甜茶苷需求
的扩大,掌叶覆盆子的栽培面积急剧增加,组培苗的需求也日
益增加。但在培苗扩繁及生根过程中,会出现细菌污染,感染
频率高达 50%,应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控。
抗生素是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在低浓度下就能
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物
质。 以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加入植物培养基中,如青霉
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可达到抑制效果。
本文对掌叶覆盆子快繁过程中常见的细菌进行了分离与
鉴定,对不同浓度的医用抗生素降低掌叶覆盆子组培苗的污染
进行了研究,旨在完善掌叶覆盆子标准化生产体系,降低大规
模生产掌叶覆盆子组培苗感染细菌的风险。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掌叶覆盆子组培苗。本实验采用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为材料。(2)组培污染的杂菌。实验用的细菌从污
染的组培苗中分离纯化获得。(3)医用抗生素。青霉素可湿性
粉剂(k1,80万单位)、链霉素可湿性粉剂(k2,100万单位)、注
射液土霉素(k3,20万单位),头孢噻肟钠(k4,100万单位)(4)
培养基。细菌培养基为 10 g/L琼脂的 MS培养基,每升 MS培
养基外加 20ml掌叶覆盆子叶子水浸液(80g 叶子加入 200ml
双蒸水,捣碎,煮沸后纱布过滤,补水至 200ml)。组培苗培养
基为MS培养基。
1.2研究方法
1.2.1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掌叶覆盆子组织培养过程中
典型的红色、淡黄色和乳白色菌,在细菌培养基平板上用划线
法分离单菌落。得到单菌落后,再挑取单菌落用划线法进一步
分离单菌落。最后置于培养箱中培养 18h 左右做革兰氏染色
鉴定细菌。革兰氏染色鉴定方法参考沈萍等。
16S rDNA测序法鉴定细菌种属。引物为 27F:5 - AGAG-
TTTGATCCTGGCTCAG-3;1492R:5- CTACGGCTACCTTGT-
TACGA-3
1.2.2医用抗生素母液的配置及使用
配置 1万单位/mL的抗生素母液,采用液体倍比稀释法制
备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工作液。青霉素标记为 K1,链霉素标记
为 K2,头孢噻肟钠标记为 K3,土霉素标记为 K4。
社科学论
1492016年 /第二十六期 /九月(中)
1.2.3抗生素对掌叶覆盆子组培苗叶片、生长及生根的影响
(1)浸泡法:在 40ml无菌水添加 1ml抗生素母液,用该溶
液浸泡组培苗 10 min,然后将处理好的组培苗接种于新的培养
基中,置于培养室培养。每天记录一次材料叶片、生长或生根
状况。(2)直接加入法:分别向掌叶覆盆子组培苗的培养基(规
格为 40ml/瓶)上直接加入梯度浓度的抗生素溶液 1毫升,置
培养室培养。每天记录一次材料叶片、生长或生根状况。
1.2.4抗生素抑菌效果比较
细菌培养基经过高温灭菌后,冷却培养基至不烫手,再按
40ml培养基加 1ml抗生素溶液的比例将抗生素溶液分别添加
到培养基中,然后倒平板。对照以 ddH2O代替抗生素溶液。然
后用灭菌的牙签将菌点在平板中央。每天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量取菌落直径,并计算抗生素对菌类的生长抑制率。
菌类生长抑制率(%)= [(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类直径)/
对照菌落直径]×100
1.2.5抗生素对掌叶覆盆子组培苗细菌污染的控制
从掌叶覆盆子组培苗中挑选出感菌的材料,加入抗生素配
方,每配方处理 100瓶,重新置于培养室培养。每天记录。
2结果与分析
2.1掌叶覆盆子组培过程中感染细菌的常见种类及革兰氏
染色结果
掌叶覆盆子组培的过程中,会出现细菌污染的现象,而且
感染频率非常高。但常见的有三种菌,分别为红色、淡黄色、乳
白色将红、淡黄、乳白色三种细菌分离纯化后进行革兰氏染色,
分别被染色成紫红色、紫红色、红色。鉴定结果表明:红色、淡
黄色细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乳白色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采用 16S rDNA鉴定分离的菌种,红色菌为 Methylobacterium
variabile strain GR3(甲基杆菌),黄色菌为Microbacterium ma-
rinilacus strain YM11-607(微杆菌),白色菌为 Pseudomonas pu-
tida strain F1(恶臭假单胞菌)。
2.2抗生素对组培苗叶片的影响
试验数据显示,中等剂量的土霉素和链霉素都有可能导致
掌叶覆盆子组培苗黄化。而且以土霉素为甚,最终都会导致材
料的死亡。土霉素不适合用于控制掌叶覆盆子组培细菌污染。
采用直接加入法更适合用于控制!
2.3抗生素对组培苗生长、生根的影响
试验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抗生素对掌叶覆盆子组培苗生
长和生根有一定影响,但只有K2-1和K2-2对覆盆子组培苗生
长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特征,K2-1还对覆盆子组培苗生根的影
响具有显著性特征。
2.4不同抗生素的抑菌效果
为了比较分析不同抗生素的抑菌效果,对组培苗生长及生
根无显著影响的抗生素进行体外抑菌实验。试验结果显示,K1-1
和 K1-2能很好地抑制红色菌的生长,其抑制率超过 80%,K2-3
能较好地抑制红色菌生长,其抑制率超过 50%。K1-1,K2-3以及
K2-4对黄色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抑制率超过了 50%。K3-1
和 K3-2对乳白色菌有好的抑制效果,其抑制率在 60%以上。
2.5抗生素对掌叶覆盆子组培苗细菌污染的控制效果
通过研究抗生素对掌叶覆盆子组培苗的影响以及抗生素
对掌叶覆盆子快繁殖过程中常见菌的抑制作用,我们认为K1-1、
K1-2、K2-3、K2-4、K3-1和K3-2可以用于控制掌叶覆盆子快繁
过程中的细菌污染。我们选择 K1-1、K2-3和 K3-1进行组合实
验,试验结果表明,红色细菌污染的掌叶覆盆子组培苗应用
K1-1处理,其存活率最高;用 K1-1+ K2-3处理,其生根率最
高。黄色细菌污染的掌叶覆盆子组培苗应用 K1-1+K2-3处理,
其存活率最高且生根率最高。乳白色细菌污染的掌叶覆盆子
组培苗应用 K2-3+ K3-1处理,其存活率和生根率均最高。
3讨论
植物组织培养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一般采用抗生素,如青霉
素、链霉素、等以一定浓度加入植物培养基中,以达到抑制效果。
也有采用抑菌剂,如灭菌灵、代森锰锌、等进行预处理外植体或
加入到培养基中抑制细菌生长。通过考察青霉素、链霉素、土霉
素和头孢噻肟钠对组培苗生长及生根的影响及其抑菌的效果,
筛查到当掌叶覆盆子组培苗感染的是红色或黄色细菌时,可通
过添加青霉素或链霉素来控制,提高组培苗的存活率。但从最
终能生根角度考虑,建议直接向每升培养基中加入 25万单位青
霉素和 6.25万单位链霉素(K1-1+K2-3配方)。当掌叶覆盆子组
培苗感染的是乳白色细菌时,可通过添加头孢噻肟钠来控制,提
高组培苗的存活率。但考虑到生根率过低,建议一旦发现掌叶
覆盆子组培苗感染的是乳白色细菌,应及时将其清理。
另外对于轻度污染的组培苗,抗生素的抑制效果极为显
著,三种抗生素的联合作用能有效控制掌叶覆盆子的细菌生
长。但对于重度污染的组培苗,抗生素的控制效果不理想,培
养 1周后细菌扩散非常严重,组培苗无法生根。建议及早发现
并及时处理。
*通讯作者:杨华
注释
①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② 范崔生.中药采收鉴别应用全书[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③ 安徽经济植物志增修编写办公室,安徽省人民政府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经济植物志(上册)[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30.
④ 金炜,黄树芝,顾姻.福建省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调查、收集、评价和利用的研
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2.10(4):371-376.
⑤ 陈曦,王仕玉.中国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研究及开发利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6
(19):351-355.
⑥ 孟祥娟,刘斌等.悬钩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
究与开发,2011(23):767-775,788.
⑦ 桑建忠,顾姻.悬钩子叶片的营养成分[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5.4(4):33-37.
⑧ Reuveni O, Shlesinger D R, Laviu.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dioecious Carica pa-
paya L[J].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1990.20(3):41-46.
⑨ Bistrichanov S, Haralampieva V, Kaloyanova N. Test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antibiotics against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in Hydrangeahortensis in vitro[J].
Bulgar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97.3(6):749-753.
⑩ 王亦菲,陆瑞菊,周润梅,等.彩色海芋组织培养过程中内生菌的抑制[J].上海
农业学报,2001.17(2):82-83
周俊辉,刘花全,罗慧君,等.玛丽安万年青茎段培养的污染防止[J].仲恺农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2.15(4):43-48.
王春. 医用抗生素在马铃薯组织培养中的抑菌效应研究 [J]. 甘肃农业科技
2004(10):15-16.
张桂芳,贺红.广佛手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
(2):296.
Singh H P, Sanjay Singh, Saxena R P, et al. Pretreatment of nodal segments for
in vitro establishment and bud activation of Madhucalatifolia[J].Plant Physio-
logy and Biochemistry New Delhi,1992.19(2):116-122.
李春燕,李颖.组织培养中青霉素对细菌污染的控制作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
报,2000.28(5):97-98.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社科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