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 Vol.24 No.7
中国科技 核心期刊
甘肃道地药材甘草的资源状况分析
李成义,马艳茹,魏学明,李 硕,王明伟△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目的:对甘肃道地药材甘草进行资源分析,考察甘草产量与需求的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甘草资源
提供参考。方法:产地调查、文献考证、信访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甘草用途广泛,野生资源破坏较严重,资源总量
不足。结论:在发展人工种植甘草的同时,进行甘草市场调控,保证供求平衡,稳定市场价格,以实现社会、经济、
生态利益的统一。
[关键词]道地药材;甘肃;甘草;资源调查
[中图分类号]R2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11)07-0008-04
Analysis on Resources of Gansu Authentic Ingredients licorice
LI Cheng-yi,MA Yan-ru,WEI Xue-ming,LI Shuo,WANG Ming-wei△
Gansu College of TCM,Lanzhou Gansu China 730000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resource of Gansu authentic ingredients licorice,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and and production of licorice,providing licorice resources information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Method:The origin investigations,literature research,letters and surveys,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The
licorice widely used,more serious damage to wildlife resources,lack of total resources.Conclusio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icorice,licorice market regulation to ensure the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stability, market
prices,to achieve social,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nterests of unity.
Keywordsauthentic ingredients;Gansu;licorice;resources research
方 药·道地药材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
别录》[1]曰:“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本草经
集注》[2]云:“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
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结实者,是抱罕
草,最佳。抱罕,羌地名。”根据古代本草文献的记
载,甘草原产于河西(甘肃)、羌地一带,即甘肃自
古为甘草道地产区之一。目前,全世界甘草属植物
共有20种之多,我国境内分布有8种,甘肃省分
布有4种: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和黄甘草。前
3种为《中国药典》[3]收载品种,以其根及根茎入
药,而黄甘草为地方用药品种。随着人类对自身生
存环境的日益重视和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具有
悠久历史和独特疗效的中药——甘草,备受人们
的关注,除了临床药用,甘草也广泛运用于食品、
饮料、化妆品、日用品、肥料、杀虫剂、饲料添加剂
等领域。尤其是随着中药规范化种植(GAP)的实
施,甘草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甘草资源被积极开
发,并努力提高甘草的利用率,增加产品的附加
值,使其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产业化的特
点。因此一方面,调查分析目前甘肃甘草资源状
况,考察甘草资源与需求状况关系,可为今后合理
开发利用及保护野生资源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
收入。
1 甘肃省甘草生长区的生态环境概况
1. 1 气候 甘肃省地处亚洲内陆,为典型的大陆
性气候特点。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
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河西走廊
年平均气温为4~9℃),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光能资
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
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降
水的年变化和地区变化更大,年降水量从东南的
807.5mm到西北减为36.8mm,省境日最大降水量
为25~190mm。全年无霜期约160天。以上气候条
件尤为适合甘草的生长,基本吻合全省野生甘草
的分布状况,且为人工种植甘草提供良好的自然
环境基础。
1. 2 地貌和土壤 甘肃省内地貌、土壤类型复杂
8
中国科技 核心期刊
2011年第 24卷第 7期
多样,其中陇中地区地貌属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
渡类型,兼有荒漠草原和草原,土壤为发育灰钙
土;河西走廊一带多属荒漠和半荒漠,土壤以灰棕
荒漠土为主;河西走廊嘉峪关以西植被更为稀疏,
土壤多属棕色荒漠土。甘草多生长于较干燥的砾
质草原,碱性砂地,砂质的田间、田边、路旁及撂荒
地,低地边缘及河岸轻度碱化的草甸。喜生于排水
良好,土壤pH值8.0左右,土层深厚的栗钙土和
灰钙土上[4]。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土质非常适宜
甘草的生长,故为最佳种植区域。
2 甘肃省野生甘草的资源分析
2. 1 形态特征
2. 1. 1 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
乌拉尔甘草。通体具腺点,被白色绒毛,叶互生,单
数羽状复叶,小叶5~17枚,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急
尖或钝,基部圆,两面均被短毛和腺体,边缘呈波
卷状,压干后有皱褶;茎直立,带木质,有白色短毛
和刺毛状腺体;花紫红色或蓝紫色,荚果多弯曲呈
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外密被褐色刺毛状腺瘤。
2. 1. 2 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别名欧甘
草,洋甘草。本品与甘草极其相似。但不具腺毛,小
叶较多9~17枚,多为长圆形,先端常微缺,上面有
短柔毛,下面密生鳞片状腺体,边缘通常平,无毛,
亦无腺毛;荚果扁,狭长卵形,稍弯曲。
2. 1. 3 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e Bat.小叶
3~7枚,有卵形、狭长卵形、主长圆形至椭圆形,边
缘微反卷,呈明显卷波状;荚果长圆形而短小,膨
胀,无或略有凹窝,被微柔毛与少许不显明的腺瘤。
2. 1. 4 黄甘草 Glycyrrhiza﹒korshinskyi.[5 ]张鹏
云等[6]提出其植物形态与甘草最为相似,但花序
含花少、果序不作头状,荚果不作之字形叠缩,托
叶不存在或脱落较早;小叶数目较少而且通常较
宽,上面暗绿色,具暗褐色腺点,下面具黄绿色腺
瘤,有涂胶样光泽;果实膨胀更近于胀果甘草。
2. 2 地理分布及生态环境
2. 2. 1 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生于
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含盐分较少、土层深厚、排水
良好的钙质草原,特别在河岸沙质土生长良好。本
省各地区均有分布,如金塔以东的高台、临泽、民
勤、景泰、镇原、环县、合水、华池等地。甘草(乌拉
尔甘草)为全省野生甘草的主要品种,且毗邻甘肃
的新疆,内蒙境内亦有大量分布。
2. 2. 2 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生于荒
漠、半荒漠或带盐碱草原、撂荒地,生长条件与甘
草大体相同,但生态幅度不及甘草分布广泛。在甘
肃省内的安西、敦煌历史上均有零星分布的记载,
实际调查未见,笔者认为其资源已枯竭。
2. 2. 3 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e Bat. 生于
海拔800~1500m的盐渍化土壤,产自甘肃河西各
地,具体到金塔以西至酒泉其他地区。据文献报
道,省外的新疆广大沙漠地区有零星分布。
2. 2. 4 黄甘草 Glycyrrhiza﹒korshinskyi.在酒泉
(金塔)、玉门等地有少量分布。据小叶数目、形态
和荚果的形态以及地理分布看,黄甘草可能是甘
草与胀果甘草的天然杂交或者过渡品种[7]。但甘
肃所产的黄甘草质量与《中国药典》收载的甘草、
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质量最为相近。因此,甘肃
长期以黄甘草作为甘草药材的收购品种之一,且
以甘肃省地方标准收载品种。
以上甘肃省野生甘草不同产区分布见表1。
表 1 甘肃省野生甘草不同产区分布表
种名 分布区(市、州) 主产区(县、区)
甘草 酒泉 敦煌
金塔
安西(瓜州)
张掖 临泽
高台
武威 民勤
白银 景泰
定西 渭源
平凉 华亭
庆阳 环县
合水
华池
镇原
光果甘草 酒泉 敦煌
金塔
安西(瓜州)
胀果甘草 酒泉 敦煌
玉门
金塔
安西(瓜州)
黄甘草 酒泉 玉门
金塔
3 甘肃省人工种植甘草的资源分析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
一,2009 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 247.78 万亩
(1 亩 =1/15 hm2),产量 50.36 万吨,产值达到
31.03亿元。其中,甘草人工种植面积约15.12万
亩,产量8.90万吨。根据甘草的商品规格和等级
划分,以甘肃为主要产区的“西甘草”,以其上乘的
质量,优良的品质闻名于世。资源调查中发现,人
工种植的甘草品种以甘草(乌拉尔)为主,全省大
部分地区均有人工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永昌、景
方 药·道地药材
9
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 Vol.24 No.7
中国科技 核心期刊
泰、武山、凉州、民勤、金塔、阿克塞县[7]等地区。2009年甘草在省内
以上地区的人工种植产量单位面积产量超过1000千克/亩。近年
来,甘肃省各级政府本着“保护与人工种植并举”的原则,重视人工
资源并与自然恢复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科研+公司+农户+
基地”的产业模式,解决了生产及市场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保
护好现有的连片种植,使得甘草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得以
缓解,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为甘肃
省道地药材甘草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见表2)。
表 2 甘肃甘草人工种植主要产区的产量
地区 产区 面积 / 亩 产量 / 吨 单位面积产量 / (千克 / 亩)
金昌市 永昌县 1 548 1 652 1 067
白银市 景泰县 1 000 1 830 1 830
天水市 武山县 80 90 1 125
武威市 凉州区 1 140 1 481 1 299
民勤县 14 500 21 750 1 500
酒泉市 金塔县 556 1 550 2 788
阿克塞县 780 786 1 008
4 甘草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 1 资源采挖现状 由于市场对甘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价
格持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省内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对
野生甘草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和挖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甚至
出现了对野生甘草资源深翻式的连片滥挖乱采,无论等级大小,连
根拔起,导致埋草地水土沙化及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
原资源被毁。此现象在民勤地区尤为明显。
4. 2 收购市场现状 甘草是大宗出口兑换外汇的商品之一。改革
开放以来,国内外需求量不断增加,出现了由医药部门独家经营变
为国家、集体、个人等多头经营的混乱局面。从事甘草收购、加工、
销售的企业骤增,无野生甘草资源分布的邻近省市也开始大量收
购、加工和销售甘草。因此,野生甘草的采挖量远远大于生产量,道
地产区的野生甘草被大量贩运到其他省市,继而使得甘肃全省野
生甘草的蕴藏量降低甚至枯竭。
笔者访查甘肃省某医药进出口公司,野生甘草在 1986 年到
1988年间该公司每年可收购约5000吨,1990年到1992年可收购
量降至 3 000 吨,1994 年到 1996 年勉强收购 100~200 吨,到了
1999年末仅收购10吨左右。可见,甘肃省野生甘草储量连年锐
减,质量急剧下降。虽然省内各地实行围栏管护等封禁措施,但年
收购量仍没有明显改观,由此可见人为因素造成的甘草资源破
坏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资源一旦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较短时
间内难以恢复。
4. 3 商品等级现状 基于野生资源的匮乏,国家严格控制采挖,
与此同时,甘草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导致甘草的市场价格逐步
上扬但等级质量却不断下降。有关部门2010年7、8月份的原料甘
草价格报表表明,野生甘草的出口价格中,甲级:55.00元/kg;乙
级:45.00元/kg;丙级:35.00元/kg;丁级:30.00元/kg。该部门
主要出口野生甘草,价格一般高于人工种植的甘草价格,但野生品
的来源产地却多为新疆、内蒙古和宁夏。由于甘肃的野生甘草品质
急剧下滑,从而限制了其出口。
庆阳、平凉2市每年总计有10~20
吨的人工种植甘草出口量,多以丙
级和丁级产销于国外,而甲级缺
无,乙级少有。
5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保护对策
1987年10月,国务院颁布实
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保护野生
药材资源的专门法规,公布保护野
生药用物种 76 种,其中药用植物
58种,包括甘草。之后,新疆制定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草资源保护
管理暂行规定》,宁夏制定了《保护
甘草资源的规定》。我省历史上就
有出产“皮细色红”“粉性足”的优
质“西草”,作为甘草的道地产区之
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制定出相
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对西北地区
特别是甘肃省内的甘草资源起到
保护作用。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做好
指导措施,对甘草的资源分布、种
植区域、产品品质进行详尽地调查
和统计,合理配置资源,有组织地
进行采挖,轮采轮封,加大打击非
法乱挖滥采行为的惩罚力度,杜绝
个人和公司混乱等级、哄抬价格的
不法经营行为等。通过以上措施的
实施,野生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可见的未来是能够实现的[8]。
甘草资源保护的对策是保护
现有资源,提高资源质量。国际市
场上唯有我国独家经营甘草的出
口贸易,目前甘草需求量仍然呈增
长趋势,而野生资源破坏较严重,
资源总量不足,所以在发展人工种
植甘草的同时,进行甘草市场调控,
保证供求平衡,稳定市场价格,以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利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陶弘景.名医别录[M].辑教本.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2:28.
[2] 森立之(日本) .本草经考注[M].吉文辉,
宋立人,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5:7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方 药·道地药材
10
中国科技 核心期刊
2011年第 24卷第 7期
《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记载:山大黄,体虚及胎
前、产后忌用。甘肃河西沙漠一带民间常将黄药材
作药用或食用,药典中对此药无记载,学者对其研
究很少,故本实验通过对黄药材的来源鉴定、性状
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4个方面鉴定黄药材为
蓼科植物波叶大黄,功能泻热解毒,凉血行瘀,以
1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80.
[4] 高海泉.药用动植物种养加工技术——甘草[M].北京: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2001:162.
[5] 林寿全.国产六种甘草资源的利用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
1977,15( 2):47.
[6] 张鹏云.西北的甘草[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1):
57.
[7] 李硕,李成义.甘肃省地产甘草的品种分布研究[J].中国现
代中药,2006,8( 11):37.
[8] 孙晨. 甘草“断炊”折射中药原料危机[J]. 中国医药导报,
2005,2( 7):12.
收稿日期:2011- 04- 12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 编号:
2010GS03597),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编号:GYC09- 13)
作者简介:李成义( 1964—),男,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鉴定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中药鉴定学
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中药协会中药
种植养殖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中药商品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小企
业协会项目评审与咨询专家,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甘肃
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
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委,
《中国现代中药》编委,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中药品
种与质量研究。
△通讯作者:王明伟( 1972—),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中
药品种与质量研究。
方 药·药学研究
黄药材(山大黄)的生药学研究
王雪岩,罗文蓉△
甘肃省中医院药剂科,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目的:鉴定黄药材(山大黄)的品种来源及质量评价。方法:从黄药材的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
鉴定、理化鉴定 4大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其粉末显微结果有草酸钙簇晶,微量升华有黄色菱状针晶和羽状结晶,
理化检查有蒽醌类、黄酮类及鞣质类成分。结论:黄药材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 Rheum franzenbachii Munt .的根及
根茎。
[关键词]山大黄;黄药材;生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6852( 2011) 07- 0011- 04
Huang Herbs (Alexander Yellow) of Pharmacognosy Research
Wang Xue-yan,Luo Wen-r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Gansu Province Hospital of TCM,Lanzhou Gansu China 730050
Abstract Objective:To identify sources of yellow varieties of medicinal herbs (rhubarb) and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Identification of the source from the yellow herbs,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four major aspects of research.Result:The results of their powder microscopic clusters of calcium
oxalate crystals,micro distillation of a yellow needle crystal and feather-shaped diamond crystals,physical and chemical
check anthraquinones,flavonoids and tannin components.Conclusion:The yellow wave medicinal plants for the leaves
of rhubarb polygonaceae rheum franzenbachii Munt.s Roots and rhizomes.
Keywords rhubarb;yellow herbs;pharmacognosy;research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