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冬樱花群落学特征研究



全 文 :第 24卷 第 1期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Vo1.24 No.1
 2004年 3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Mar.2004 
冬樱花群落学特征研究
段晓梅 ,樊国盛
(西南林学院 园林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冬樱花群落高 10 ~ 20 m ,总盖度 70%~ 90%.以山茶科和樟科为优势科 ,红木荷和香叶
树为优势树种 ,层间植物较丰富 ,以木质藤本占优势.常绿植物占绝对优势(92.6%),生活型组
成以高位芽植物占显著优势(73.3%).群落的外貌是由纸质(63.8%)、全缘(65.4%)、单叶
(77.9%)、尾 、渐尖(52.1%)、中型叶(69.6%)为主的常绿高位芽植物所决定 ,具有次生南亚热
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特点.群落乔木树种以中小径级占绝对优势 ,群落处于旺盛生长期.冬樱花
种群能通过种子繁殖 ,且茎基部萌枝更新能力较强 ,在群落中属稳定种群 ,自然条件下不会在
群落中衰退.
关键词:冬樱花;群落;群落生态
中图分类号:S718.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79(2004)01-0015-05
  冬樱花[ Cerasus cerasoides (D.Don)Sok.]属蔷
薇科(Rosaceae),樱属[ Cerasus(Prunus)]植物 ,主要
分布于云南 ,秋冬开花(10月至翌年 1月),花色粉
红 ,花朵繁密 ,艳丽夺目 ,花后续长紫红色嫩叶 ,是
观赏樱花中惟一深秋至冬季开花的种类 ,为少花
的冬季增添绚丽的植物景观.目前仅云南部分地
区有传统栽培.前人对冬樱花的研究成果散见于
《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云南树木图志》等
各种植物志 ,专题研究较少 ,仅见 1篇关于冬樱花
生态地理学方面的研究[ 1] .对冬樱花群落学特征
的研究可为冬樱花的引种驯化 、繁殖及推广应用
等提供最基础的资料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1  自然地理背景
选择冬樱花自然分布较多的思茅市 、景谷县 、
墨江县和金平县作为研究地 ,研究地区位于云南
南部和东南部 ,东经 100°37′~ 103°19′,北纬 22°50′
~ 23°31′,隶属思茅地区和红河州.该地区属横断
山脉山系向南延伸的余脉山地 ,南亚热带气候 ,具
有低纬度 、季风控制和垂直高差影响气候变化三
大特点.年平均气温 17.7 ~ 20.2 ℃,最热月平均气
温(6 ~ 7 月)21.4 ~ 24.6 ℃, 最冷月平均气温
(1月)11.4 ~ 13.0 ℃, ≥10 ℃活动积温6 005.6 ~
7 359 ℃.平均日照时数1 607.8 ~ 2 148.1 h ,日照
百分率 36%~ 49%,日照有效率 2 ~ 3月最高 ,6 ~ 8
月最低.年降水量1 245.0 ~ 2 267.3 mm , 83.5%~
88.1%的降水集中在雨季(5 ~ 10月).冬樱花天然
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有季风常绿阔叶林 、中山湿
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等[ 1] .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调查
在冬樱花自然分布较集中的云南省南部地区
—墨江县 、景谷县 、思茅市和金平县各调查 1 个样
地.于冬樱花开花季节 ,选择分布较多的地段作为
调查样地 ,样地面积 30 m ×30 m ,分为 25个小样
方 ,样方面积 6 m×6 m ,采用记名 、记数法记录样
地中出现的乔木种名 、胸径 、树高 、枝下高 、投影盖
度等.选样地的 4个边角和中心各 5 m×5 m 小样
方共 5个 ,记录灌木 、草本 、层间植物种类 、高度(最
小高度 、最大高度 、一般高度)、株数(多度)、盖度
等.记录小样方各层总盖度[ 2 , 4~ 8] .
2.2  群落结构与特征
采用植物自然高度和生长型划分乔木层 、灌
收稿日期:2003-10-21
 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0C0055M);云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和科研学科带头人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段晓梅(1968-),女(白族),云南墨江人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教学与研究.
木层 、草本层和层间植物 ,按 Raunkiaer 标准划分群
落中每种植物的生活型和叶型[ 2~ 7] .
乔木层各树种重要值计算公式为:重要值 =
相对多度(RA)+相对显著度(RD)+相对频度
(RF)[ 4] .
草本层多度 按德氏(Drude)多度制划分[ 4] .
生活型谱分析 绘制生活型谱柱形图 , 比较
不同纬度群落的生活型谱 、叶性质[ 3 ,4] .
用胸径的分级反映群落中乔木树种和冬樱花种
群的年龄结构与分布 ,以各级株数百分比绘制年龄金
字塔结构图.乔木树种胸径分级参照参考文献
[ 4 ,5 ,7] .冬樱花种群按立木级指标[2]划分为5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外貌与季相
冬樱花群落表现为林冠浓郁 ,暗绿色背景上
夹杂浅色斑块 ,球状树冠 ,林冠呈不规则波状起
伏 ,以山茶科的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岗柃(Eu-
rya groffi),樟科的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香面
叶(Lindera caukata)、勐海山胡椒(Lindera meng-
haiensis), 杨梅科的杨梅(Myrica rubra)、毛杨梅
(Myrica esculenta), 紫金牛科的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等常绿树种为主体 ,掺杂少量蔷薇科的棠
梨(Pyrus pashia),漆树科的盐肤木(Rhus chinensis)
等落叶树种.秋季偶见落叶树裸枝树冠 ,在绿色背
景上形成不甚明显的浅灰色斑块 ,冬季季相变化
显著 ,此期 ,冬樱花盛开 ,远望去 ,粉红色团块状冬
樱花树冠点缀于连绵起伏的绿色背景上形成尤为
秀丽的景观.
3.2  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根据对思茅 、墨江 、景谷 、金平共 4 个 900 m2
样地的调查 ,冬樱花群落共有维管植物 80科 ,142
属 ,240种 ,其中蕨类植物 12种 ,隶属 7科 10属;种
子植物228种 ,隶属 73科 132 属.种子植物中 ,裸
子植物仅 2种 , 隶属 2 科 2属;双子叶植物 60 科
101属 192种;单子叶植物 11科 29属 34种.可见 ,
冬樱花群落以双子叶植物占优势 ,裸子植物贫乏.
群落高 10 ~ 20 m ,总盖度 70%~ 90%,可分为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和层间植物.
3.2.1  乔木层 以所调查的 4个样地材料逐种
计算出乔木树种的重要值.乔木层大致可分为两
层 ,A层>8 m ,盖度 20%~ 30%,以红木荷和香叶
树占优势 ,另有冬樱花 、盐肤木 、棠梨 、香面叶 、五
瓣子楝(Decaspermum fruticosum)等;B层高 2 ~ 8 m ,
盖度 20%~ 40%,以岗柃占优势 ,另有杨梅 、密花
树等.乔木层共计 84种 ,隶属 58属 36科 ,其中以
红木荷重要值最大(0.320 3),且在 4个样地中都
出现.重要值居第 2的是香叶树(0.289 4),在两个
样地中出现.第 3 , 第 4 分别是岗柃(重要值
0.228 6)和冬樱花(重要值0.213 2),在4个样地中
都出现 ,以上 4种乔木重要值与平均每种乔木重要
值 0.033 5相比显示出其优势.
3.2.2  灌木层 高度 1 ~ 2 m ,盖度20%~ 50%,
由乔木幼树 、灌木和藤本幼树组成 ,共有植物 85
种 ,986株(丛),其中乔木幼树 39 种 , 427株 ,占该
层总种数的 45.9%,总株数的43.3%;灌木 38种 ,
424株 ,占该层总种数的44.7%,总株数的43.0%;
藤本幼树 8种 ,135 株 ,占该层总种数的9.4%,总
株数的 13.7%.该层种数和株数以乔木幼树和灌
木占优势.本层中冬樱花幼树共计 42株 ,皆为高度
低于 10 cm 的当年生幼苗 ,且仅在一个样地中出
现 ,存在度低 ,说明冬樱花幼树分布不均匀.
3.2.3  草本层  高度 0 ~ 1.5 m , 盖度 30%~
95%.有植物 66种 ,其中多度 、频度和存在度最高
的是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um).
3.2.4  层间植物 共记录 44种 ,其中木质藤本
30种 ,占该层总种数的 68.2%,草质藤本 14种 ,占
31.8%.草质藤本共 196株 ,木质藤本共 152株 ,虽
草质藤本数量大于木质藤本 ,但草质藤本多为幼
苗 ,几乎不超过草本层 ,只有少数进入灌木层或乔
木层 ,而木质藤本大多数进入灌木层或乔木层 ,并
常见大型木质藤本攀缘在较大的乔木上 ,到达十
几米高的乔木上层 ,如大籽买麻藤(Gnatum mon-
tanum f.megalocarpa)、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
藤黄檀(Dalbergia hancei)、百花酸藤子(Embelia
ribes)等 ,另外 ,各种菝葜(Smilax spp.)在乔木层也
常见.总体上 ,该层中木质藤本占优势.
3.3  生活型特征
Raunkiaer生活型系统选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
的着生位置作为分类的依据[ 4] ,从生活型谱(表 1)
统计得出:该群落的优势生活型为高位芽植物 ,占
总种数的 73.3%(包括藤本植物),其中 ,中高位芽
植物占8.3%,如粗穗石栎 、红木荷 、冬樱花 、棠梨
等 20种;小高位芽植物占 27.1%,如岗柃 、盐肤
木 、糙叶水锦树(Wendlandia scabra)、斑鸠菊等共 65
种;灌木矮高位芽 46种 ,占总种数的 19.2%,如黑
面神 、杜茎山 、多花野牡丹 、掌叶榕等.该层未见地
上芽植物.草本高位芽仅闭鞘姜 1种;草本地上芽
16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4卷
较多 ,共 43种 ,占总种数的 17.9%,如菊科的紫茎
泽兰 、糙叶斑鸠菊(Vernonia aspera)、假淡竹草 、狗
脊蕨(Woodwareia japonica)等;草本地下芽植物占
7.5%,如百合科的轮叶黄金(Polygonatum verticilla-
tum)、西南文殊兰(Crinum latifolium),延龄草科的
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天南星科
的梨头尖(Typhonium divaricatum)等;1年生草本仅
3种 ,它们是革命菜(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百
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草本植物中常见荭蓼及多种姜科和蕨类植物 ,说
明冬樱花群落内部较湿润 ,但群落发育程度较低
的样地(金平)乔木层盖度低(15%~ 20%),草本植
物以芒萁和大芒萁占绝对优势 ,形成郁闭的背景 ,
说明样地干湿季节分明.藤本植物较丰富 ,共 44
种 ,占总种数的 18.3%,其中木质藤本占总种数的
12.1%,不乏粗壮 、攀缘高度达十几米的大型木质
藤本;草质藤本占总种数的 5.8%,如茜草(Rubia
cordifolia)、羊齿天门冬(Asparagus filicinus)、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美丽相思子(Abrus pulchellus)
等14种.藤本地上芽 1种 ,如桑科的地石榴(Ficus
tikoua).样地中未见附生植物.
表 1 冬樱花群落生活型谱
生长型 生活型 种数/种 种数占总种数/ %
乔木(T) 中高位芽植物 20 8.3
小高位芽植物 65 27.1
灌木(S) 矮高位芽植物 46 19.2
灌木状地上芽植物 0 0.0
草本(H) 高位芽植物 1 0.4
地面芽植物 43 17.9
地下芽植物 18 7.5
1年生草本植物 3 1.3
藤本(L) 木质 29 12.1
草质 14 5.8
藤本地上芽 1 0.4
总计 240 100.0
冬樱花群落生活型谱与不同群落类型的生活型
谱相比较[ 3 ,4] ,其群落与其他 4个不同类型群落的生
活型皆以高位芽占优势 ,其中冬樱花群落的高位芽比
例(73.3%)介于浙江常绿阔叶林(76.6%)和云南哀牢
山常绿阔叶林(69.7%)之间 ,且地上芽 、地面芽 、地下
芽、1年生植物的比例与浙江常绿阔叶林最接近.可
见 ,冬樱花群落属常绿阔叶林.
3.4  叶的形态与生态学特征
叶级谱 、叶型 、叶质 、叶缘 、叶尖等统计见表 2.
  从叶级谱统计得出:该群落以中型叶占显著
优势 , 占 69.6%, 共 167 种;其次为小型叶占
23.6%,共 57 种;大叶占4.6%, 共 11 种;微叶占
1.4%,共 3种;鳞叶占 0.8%,仅 2种.这与南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以中小型叶为主 ,中型叶多于小型
叶 ,其他叶级的植物所占比例很小的特征一致.
表 2 冬樱花群落叶性质统计
类型 叶的类型与特征 种数/种 种数占总种数/ %
叶级
(LS)
大 11 4.6
中 167 69.6
小 57 23.6
微 3 1.4
鳞 2 0.8
合计 240 100.0
叶型
(LP)
单 187 77.9
复 53 22.1
合计 240 100.0
叶质
(LT)
革质 78 33.8
纸质 156 63.7
膜质 6 2.5
合计 240 100.0
叶缘
(LM)
全缘 157 65.4
非全缘 83 34.6
合计 240 100.0
叶尖
LA
尾尖 25 10.4
渐尖 100 41.7
其他 115 47.9
合计 240 100.0
落叶性
(乔灌木)
常绿 162 92.6
落叶 13 7.4
合计 175 100.0
  叶型组成以单叶占明显优势 ,占 77.9%,共有
187种;复叶占 22.1%,共 53种.这与亚热带地区
的常绿阔叶林植物单叶为主的特征也一致.
叶质中 ,革质叶占 33.8%;纸质叶占 63.7%,
共 65种;另有膜质叶占 2.5%,共6种.该群落以纸
质叶占优势.这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革质叶占
优势的特征不相符 ,原因主要是冬樱花群落多为
采伐迹地上更新的次生植被.
叶缘构成中 ,全缘叶占 65.4%,共 157种;非全
缘叶占 34.6%,共 83种.以全缘叶占优势.
叶尖中 , 尾尖占 10.4%, 共 25 种;渐尖占
41.7%,共 100种;其他类型占 47.9%,共115种.尾 、
渐尖叶占优势(52.1%),表明该群落具较优越的热
湿条件 ,但远低于属热带季节性雨林的大果人面子
群落(87.9%)[ 5] 、番龙眼群落(80.1%)等[ 7] .
常绿树种占绝对优势 ,共 162种 ,占 92.6%.
3.5  乔木径级分布
以 4个样地材料综合统计得出:乔木层中 ,乔
木树干径级 ≤5 cm 的 554 株 , 占乔木总株数的
50.5%;径级在 6 ~ 10 cm的 356株 ,占32.4%;11 ~
17第 1期                    段晓梅等:冬樱花群落学特征研究
15 cm 的 99 株 , 占9.0%;16 ~ 20 cm 的 27 株 , 占
2.5%;21 ~ 25 cm的 32株 ,占2.9%;25 ~ 30 cm的27
株 ,占2.4%;>30 cm 的 3株 ,占0.3%.可见 ,该群
落以中小径级占绝对优势 ,中径级和大径级很少 ,
从图 1能更直观地看到树干径级分布呈明显的金
字塔形结构 ,且从灌木层的统计已知灌木层中存
在大量乔木幼树 ,说明群落处于旺盛的成长期.
图 1 冬樱花群落乔木径级分布
3.6  冬樱花种群年龄结构
以4个样地统计得出:高度<33 cm 的幼苗 42
株 ,占总种数的 42.9%;高度 >33 cm , 直径<2.5
cm 的苗木 2株 ,占 2.0%;直径在 2.5 ~ 7.5 cm 的
幼树 21株 ,占 21.4%;7.5 ~ 17.5 cm 的 22株 ,占
22.4%;>17.5 cm 的11株 ,占11.2%.种群的年龄
结构金字塔(图 2)表明该种群幼年个体占有最大
的百分数 ,但高度>33 cm ,直径<2.5 cm 的苗木仅
2株 ,幼树与壮年数量相似 ,中老年个体较少 ,年龄
金字塔结构不如乔木树种明显 ,具有瓶颈现象.
图 2 冬樱花种群径级分布
4  结 论
冬樱花群落不高 ,垂直结构较简单 ,以小乔木
和灌木占数量优势 ,立木密集 ,以常绿植物占绝对
优势(92.6%),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的山茶
科 、樟科为优势科 ,红木荷和香叶树为优势树种;
乔木层主要伴生种有岗柃 、冬樱花 、杨梅 、密花树 、
盐肤木 、棠梨 、香面叶等 ,林下灌木多见密花树 、多
花野牡丹 、黑面神 、杜茎山 、多种水锦树 、三桠苦 、
大叶千斤拔 、算盘子等;草本层常有蕨类植物 、禾
本科植物以及菊科 、蝶形花科 、百合科 、蓼科 、莎草
科植物.层间植物较丰富 , 以木质藤本占显著优
势 ,常见大籽买麻藤 、飞龙掌血 、藤黄檀 、百花酸藤
子 、各种菝葜等.可见 ,冬樱花群落由多数在迹地
上更新的植物种类组成 ,是以山茶科 、樟科为主 ,
较多科属共同存在的次生杂木林.
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占显著优势(73.3%),高
于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69.7%),低于西双
版纳热带雨林(94.7%).高位芽中以小高位芽植物
比例最高 ,其次为矮高位芽植物 ,群落缺乏大高位
芽植物.生活型组成与浙江常绿阔叶林相似.群落
的外貌是由中型叶(69.6%)、纸质(63.8%)、全缘
(65.4%)、单叶(77.9%)、尾 、渐尖(52.1%)为主的
常绿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的 ,具有亚热带季风常绿
阔叶林特点.
群落乔木树种以中小径级占绝对优势 ,呈显
著的年龄金字塔结构 ,群落处于旺盛生长期.根据
克里门茨(1916)的单顶极假说 ,若该群落不被人为
干扰破坏 ,最终将恢复成为地带性植被 —南亚热
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有研究[ 9 ,10]认为 ,热带 、亚热带森林中萌生是
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植被恢复和自然更新中
起到重要作用.调查中发现 ,凡径级在 20 cm 以上 ,
高达 15 ~ 18 m的冬樱花 ,几乎都为 2 ~ 8个树干丛
生 ,且各枝干径级相近 ,又见冬樱花大树枯倒形成
林窗处 ,从树桩基部萌发出多达十几个的萌蘖枝 ,
生长健壮 ,由此 ,推断萌蘖枝最终形成丛生的冬樱
花大树 ,因此认为冬樱花种群不仅可通过种子繁
殖且老树萌生更新能力较强 ,径级分布虽具有瓶
颈现象 ,仍属于群落的稳定种群.
[参 考 文 献]
[1]  陈剑英 ,董 琼 ,杨超本.冬樱花生态地理学研究[ J] .
西南林学院学报 , 1999 ,19(1):1 ~ 7.
18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4卷
[2]  曲仲湘 ,吴玉树 ,王焕校 , 等.植物生态学(第二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
[ 3]  蒋有绪 ,郭泉水 ,马 娟 ,等.中国森林植物分类及其
群落学特征[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 4]  武吉华 ,张 绅.植物地理学(第三版)[M]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0.
[ 5]  李宏伟 ,何长斌 ,陈广文 ,等.西双版纳大果人面子群
落的植物群落学研究[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9 ,21(3):
333 ~ 345.
[ 6]  朱 华.西双版纳望天树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J] .云
南植物研究 ,1992 , 14(3):238 ~ 252.
[ 7]  周虹霞 ,朱 华 ,王 洪 ,等.滇东南李仙江大黑山热
带季节性雨林番龙眼群落研究[ J] .云南植物研究 ,
2001 ,23(1):55 ~ 66.
[8]  徐小玉 ,姚崇怀 ,潘 俊.湖北九宫山香果树群落结构
特征研究[ 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2 ,22(1):5 ~ 8.
[9]  何永涛 ,曹 敏 ,唐  勇 ,等.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
绿阔叶林萌生现象的初步研究[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
2000 ,18(6):523 ~ 527.
[10]  KHAN M L ,RAI J P N ,TRIPATHI R S.Regeneration and
survival of tree seedlings and sprouts in tropical deciduous
and sub-tropical forests of Meghalaya , India[ J] .For Ecol
Manag ,1986 ,(14):293 ~ 304.
Study o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Cerasus cerasoides
DUAN Xiao-mei ,FAN Guo-sheng
(Facul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 Kunming Yunnan 650224 , China)
Abstract:The height of Cerasus cerasoides community is from 10 to 20 m , the total coverage is 70%~ 90%.
Theaceae and Lauraceae are the predominant families , and Schimawallichii and Lindera communis are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n this kind of C.cerasoides community.Evergreen plants hold a biggest position(92.9%)including evergreen
microphanerophytes and nanopanerophytes(73.3%), simple(77.9%), chartaceous(63.8%), entire(65.4%), cau-
dal(52.1%)mesophylls(69.6%).There are many woody lianas in the interlayer of the community , which demonstra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in the south-subtropical region of China.The DBH
class distribution of the arbor tree species shows an obvious pyramid type , seedlings and young sapling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community showing that the community is in the vigorous growing stage.Cerasus cerasoides population
usually regenerates by seedlings , and the root sprouts also show strong reproduction capacity , indicating that the Cerasus
cerasoides is a stable population in the community and will not degrad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Key words:Cerasus cerasoides;community;community ecology
(上接第 11 页)
Anatomical Studies on Vegetative Organs of Dendrocalamus sinicus
PU Xiao-lan1 ,DING Yu-long2 ,DU Fan1
(1.Faculty of Resources ,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 Yunnan Kunming 650224, China;
2.Col lege of Forest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Nanjing Jiangsu 210037 , China)
Abstract:Anatomical studies on the vegetative organs(root , shoot and leaf)of Dendrocalamus sinicus were made
by microscopic observation.It was showed by the studies that:The apical structure of young culm was typical tunica-
corpus.The tunica was formed by a layer of cells , and there were abundant starch granules in the cells of young culm.
The vascular strands in the culm inter-nodes belonged to broken-waist type and double broken-waist type.The
arrangement of xylem ducts and phloem sieve tubes of the vascular strands in the nodes was irregular , in which there
were some particular “phloem ganglion” .There were three kinds of mesophyll cells in the leaf:one was arm-cell with
finger formed folds , the other two were irregular cells and radial cells.There were some large shuttle formed cells on
both sides of the vascular strands.The midrib was a complex vascular system that was composed of several vascular
strands.The apical initial cells of the root top were arranged in cone shape and no typical histogen zones were found.
Key words:Dendrocalamus sinicus;vegetative organ;anatomy
19第 1期                    段晓梅等:冬樱花群落学特征研究